真爱故事第一季

全5集

主演:乔·伍德考克,卡雅·斯考达里奥,大卫·田纳特,蕾希·特纳,查理·科里德-米尔斯,比莉·派佩,薇琪·麦克卢尔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真爱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真爱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2真爱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3真爱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4真爱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5真爱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6真爱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3真爱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4真爱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5真爱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6真爱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7真爱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8真爱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9真爱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真爱故事第一季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剧是来自BAFTA获奖导演兼编剧多米尼克•塞维奇的作品,讲述了五个在英国布莱顿的爱情故事。  1、尼克  他有着幸福的婚姻,妻子和孩子是他的一切。当初恋突然出现,一切改变了,两人还能重回过去吗?  2、保罗  他的生活无可挑剔,只是觉得点平淡缺少刺激。在上班的路上偶遇的女子女孩,真的是“一见钟情”吗?  3、霍莉  她是一个缺乏成就感的年轻教师,和一个已婚男人相恋却也不如意。突然发现自己对一名女学生有了好感,对方也是一样。  4、桑德拉  当小女儿离家后发现婚姻陷入僵局,和有了外遇的丈夫无话可说。意外遇到的异乡客竟让她感觉重获新生,这就是灵魂伴侣吗?  5、艾德里安  离过婚的一直在寻找真爱。通过网上相识的女子让他有了找到真爱的感觉,却发现自己成为了另一份爱情的牺牲品……升级2018沙尼达尔之花知音识谋第一季煤气灯河谷镇第二季狄仁杰之通天赤狐绝密档案:迷失世界大千世界睡眠实验咱们结婚吧2015体外女子高中生的虚度日常真人版黑钱飞机苏捷斯卡战役圣诞快乐1984电竞高校窥探十二楼的流星雨第二部浮世三千爱我就别想太多窈窕主妇危险关系2018爱是一场盛宴男孩遇见男孩布鲁姆兄弟激战游艇疯狂渔具店我的老爸老妈偷窥狂小姐第一季化时为机大冒险家(粤语)理发师陶德午夜凶铃:凶铃再现步之物语2怪奇物语第一季爸爸爱妈妈寄生虫鬼吹灯之寻龙诀边城云端美人最错决定第三季喜剧猛男完美超越八仙归位

 长篇影评

 1 ) 细节解密《使女的故事》

想 快、准、狠 地说说这剧背后的故事

2018年1月13日更新:

2017年9月19日更新:

今天听到某人的言论,据说是游戏公司的老总

所以,《使女的故事》的故事真的离我们很远吗?

7月2日更新:

在商场里看到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广告,谁能告诉我为什么……

这不是个正面的灵感来源啊……


剧中细节

使女们外出时头上戴的白帽,实际功能是个遮罩。

这样的设计会影响她们的余光视线,如果想看到对方,她们必须转向正面,面对面。而且,由于视觉受限,她们只得主要依赖听觉行动。

据原著作者阿特伍德自己说,这个女帽的灵感,不仅来自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服饰以及修女服饰,还源自20世纪40年代老荷兰清洁剂的包装,上面有个女人的脸被遮住了,作者小时候很怕她。(笑)

我找着了,就是这个

使女们穿的红色,象征诞子的出血,源自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的女追随者)。如果使女出逃的话,红色会更容易辨识,好捉!另外,故事中的使女被要求过修女般清心寡欲的生活,担当的任务却是为上层人物繁衍子嗣。她们的服装标记不是普通修女肃穆、素净的黑色或白色,而是象征性与生育的红色,在此极具讽刺意味。

使女们去看产妇的路上

基列国妻子们穿的蓝色(有人看是绿色),象征纯洁,源自圣母玛利亚。

社会阶层较低的男人们的妻子被称为执帚,穿条纹衣服。

三类服装都在这幅图里了

使女没有自己的真名实姓,所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均被抹去,代之以由英文中表示所属关系的介词of,加上她们为之服务的大主教的姓构成的名字。不折不扣的附属品。

换个主人还要改个名字

例如女主角Offred,前两个字母of表示从属关系,Fred就是她服务的大主教名。这个名字还有一层隐藏含义是“献祭的”(offered),意味着宗教的献祭,或一个作为祭品供上的受害者。“Offred”也是作者阿特伍德原本给书起的名字。

原著中,作者并未透露女主的真实姓名。但是很多读者根据字里行间的线索,觉得女主应该叫 June。这样的读者意志甚至让原作者都屈服了。阿特伍德说,“这并不是我的本意,但挺合理的,那就如读者们所愿吧。”

所以第一集里,女主的名字就露出了,June。


作者阿特伍德小时候学过拉丁语。"Nolite te bastardes carborundorum”,正如剧里说的,这句是学拉丁语的孩子都知道的一个笑话。

意为“不要被恶人打垮“的这句话,在故事里是女主的希望,也因此成了一些读者挚爱的格言。阿特伍德在《时代》杂志的访问中说,看到自己小时候的梗成为人们身上永久的纹身还挺奇妙的。


关于原著

本周(20170521)“《纽约时报》畅销书周榜”虚构类上榜的作品中,《使女的故事》是唯一一本非本年出版的。


艾玛·沃森(Emma Watson)不是有个读书会嘛,《使女的故事》是2017年5/6月的推荐书。


原著小说名《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1 致敬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

2 引入童话和民间故事色彩,由主人公讲述给后来的、遥远的聆听者


原著作者阿特伍德说,如果要创造一个虚构的花园,她希望里面的蟾蜍都是真的。所以,原著并不是一部科幻作品。正如她自己说的,“切记,在这本书中我所用的所有细节都是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换句话说,它不是科幻小说。”

原著的现实材料来源至少有

集体处决、禁奢法、焚书、党卫军的生命之泉计划、阿根廷将军偷窃幼童的行为、蓄奴制的历史、美国一夫多妻制的历史、目击者文学……


关于改编

原著里的大主教及夫人,要比剧里的更老些。

在书里,他们有皱纹与白发,可不是剧里这副霸道总裁和冰山美妇的样子。


原著里没有黑人角色,因为基列(Gilead,接替美国政府的专制政府)把黑人归类为“含的儿子”(Children of Ham),也就是迦南。在《圣经》里,迦南是含的儿子,含是诺亚的儿子。有次爷爷诺亚在帐篷里喝醉,被孙子迦南看到下体,大怒,于是诅咒了他。所以“含的儿子”有被诅咒的意思。在小说里,黑人都被强制派遣到了美国上中西部。电视剧的制作方有意摒弃了书中的这个设定,以使黑人角色(演员)有机会参与这个剧,例如饰演Moira的Samira Wiley。

执行制作Bruce Miller在2017年1月接受TVLine的采访时说,他们曾与阿特伍德就这点有过很大的争论。电视剧里没有黑人角色要比小说难解释得多。他提到制作一部关于种族主义者的电视剧,与制作一部种族主义的电视剧的区别。

另外,原著小说里也没有犹太角色。基列政府给犹太人两条路,要不变成基督教徒,要不坐船滚回以色列(实际上那些选择坐船回到以色列的,都被扔到了海里。)——想起了谁?嗯,川普。顺带提一句,川普上台后,《使女的故事》这书越卖越好。


原著作者的调皮

《使女的故事》原著作者阿特伍德藏在剧里,目前播出的5集里露出有两次:

1 第一集28分左右,作者现身,客串嬷嬷,煽了女主一巴掌:

2 女主与大主教玩儿“拼字游戏”时,第一次翻出的字母”M”和"A",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首字母缩写。


参考文献:

1 IMDB该片条目:http://www.imdb.com/title/tt5834204/

2 韦清琦、袁霞: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3 星河: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4 张传霞: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存”主题和“经典重构”策略研究

5 赵毅衡:中国的未来小说

6 陈小慰:一部反映现实的未来小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评析

7 澎湃新闻:特朗普时代,阿特伍德怎么看自己写的《使女的故事》


*今后有新发现,我会回来更新的~

如果你觉得有帮助,请帮忙点击“有用”

原创by黄老师

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

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我写的《名姝》的剧评在这里://movie.douban.com/review/8506046/

 2 ) 我就疯狂吐槽一下

爱看就看,不爱看你也别跟我bb,又不是我逼你点开的🙂

昨天晚上一口气连看十集,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原本以为这部剧会是又一部反乌托邦神作,但在我个人看来,这只是一部想装逼但没装好的尴尬之作。因为少睡的觉和流失的胶原蛋白,我现在很狂躁,因此必须写点什么来平复我的内心。 然后我就要吐槽了,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战场!没有顺序,想到哪写到哪~ 1.首先女主和她丈夫这个组合就相当有意思,从后面的剧集中可以看出,丈夫在遇到女主时是已有家室的,然后他俩发生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事后女主说:“我希望你离婚。”然后他们就在一起,结婚了。可能有人觉得通奸没什么,但在女主有关训练中心的回忆中,她出逃失败,被抓住后,莉迪亚姑姑谴责她忘恩负义,曾与人通奸,是个无用的**。可见,在剧中社会的价值观中,通奸是有罪的(十诫中不可奸淫,犯了此诫的奸夫淫妇都应一律处死。)。但是,开头女主被抓到后,她并没有因通奸受到任何惩罚,连审判也没有。可能有人就要说了:女主在中心过得多惨啊,这难道不是惩罚吗?其他在中心的女孩难道都犯了这诫吗?但是呢,她们有的比女主还惨(比如珍妮,说实话全剧里我最喜欢她)。 再来说女主一家失散之后,女主就认定自己丈夫死了,你听见枪声人就一定死了!?那指挥官和你举行了一次“仪式”也没见你怀孕啊。而丈夫呢,被一队人救下来后,先在偷渡的时候坑死了救他的女老大(可能不止坑死她一个,这里没太细看,就记得女老大被打成了筛子),又在小美利坚和一起偷渡的TBD暗生情愫......不是大哥,你老婆孩子还困在基列国生死未卜呢,才三年而已就不找了?你太心急了点吧。 2.为什么不安监控为什么不安监控为什么不安监控!!!为什么不用窃听器为什么不用窃听器为什么不用窃听器!!!哇设定明明是在未来一个高度集权的男权国家,未来啊,集权啊,难道那些指挥官认为只有Eyes就够了吗,他们没想过Eyes也会叛变吗?还是指挥官们“善良的”给群众留下了隐私空间?别说经济不景气安不起,那些夫人们少吃点就都有了,哇马卡龙成塔成塔地吃。多向老大哥学学吧,这集权让你们集的,太失败了。 明明是说让两个不熟悉的使女结伴出门是为了互相监视,然而呢,越往后怎么女主越胆大,都不跟搭档(第二个奥芙格伦)一起走,上街的时候小动作也变多了。光天化日之下就跟别的使女随便转个街角交换情报去了,搭档竟然没有举报她,搭档明明说过现在的生活比她原来要好得多,绝不会让女主捣乱。你狠话都撂下了还留着女主干什么,难道你是看了剧本知道她有主角光环,想让她罩你吗?哇主角身边的人死亡率很高的你知道吗? 3.女主的魅力要不要那么夸张,先是吸引有妇之夫,然后指挥官打破规矩跟她玩拼字游戏、带她去耶洗别,再是身为Eye的尼克对她袒露身份、为了她的安全食欲全无冒着危险打探消息。反正我看完后,只记得女主巨大的眼袋,下垂的嘴角,胖胖的小手,粗壮的腿部,还有水桶腰,不得不说女主穿使女制服的时候还是很好看的,比较合我胃口。但是穿上指挥官给她准备的那条裙子后,所有缺点瞬间暴露,哇最恐怖的是,指挥官你装逼就好好装,带人家女主去耶洗别两次,准备的是同一条裙子,同一对耳坠,同一双高跟鞋......女主的闺蜜都换了好几套衣服呢,你在这搞笑吗??? 女主你去尼克屋里就不能小心谨慎一点吗,你俩也真是大方,百叶窗都不拉的,要不要这么光明正大啊??? 4.剧里面的设定是因为出生率急剧下降,所以为了解决人口问题,提高出生率才会出现使女吧。增加人口为什么不克隆为什么不克隆为什么不克隆???基列国返璞归真不能用这样渎神的方法,但其他国家没有理由不用吧,毕竟在人类存亡面前,道德人伦都可以缓一缓,人类都没了,还谈什么道德,谈什么伦理,有好好的科技不用,墨西哥为啥非要和基列国交易使女。既然墨西哥派出的是女大使,那他们国家走的和基列国肯定不是一条路,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你帮不了人家,就不要再贩卖人家了吧。 欢迎墨西哥大使的宴会上,带出来的那几个孩子,最大的顶多就五六岁吧,那这个基列国起码成立了有六年吧。六年,一个区域,就生了那么几个孩子,你们不觉得有点少吗?这剧十集,怀孕的使女有几个?生下来的有几个?女主那么搞那么作才怀上,我看有的指挥官到死都抱不上孩子吧(不是自己的也算)。 给使女检查的医生说过,有的指挥官本来就不孕不育。而且指挥官夫妇一直无法生育的话,正常来说肯定是会去检查的(美国还在的时候),所以指挥官对自己的生育能力应该是心知肚明的吧,但是明知自己无法生育还占着资源,你们真的是想提高出生率吗,我看这出生率还不如基列国建国前呢。出生率下降究竟是谁的问题都没搞明白就瞎搞,难道是革命的时候顺便把脑子也给革了吗? 5.虽说在基列国女人没人权,但使女拥有着这个国家最需要的能力----生育,就算是行走的生育机器,也需要被好好维护。但是那些守卫者和姑姑在审问或者教训已经开始工作的使女的时候,不是电击就是暴打,这样就算怀上了也直接被打掉了吧(在看后面第二个奥芙格伦被枪托打吐血的时候,真的感觉其实这个国家一半的婴儿,都是被打没的吧)。 6.女主和闺蜜一起从训练中心逃到车站之后,为什么不能让身穿姑姑服的闺蜜带着穿使女服的女主一起去问路为什么不一起去问路为什么不一起去问路???你好歹把她带近点也行啊,反正要等车的也应该是普通男性公民,不敢对你俩怎么样吧。非要隔那么远,女主就被抓了吧。 闺蜜你从耶洗别逃出去后能不能先把你那大浓妆擦一下,我知道你长相挺阳刚的,穿个男生衣服别人看不出来你是女的。但要是巡逻的看见你那脸妆以为你是gay或者TS就直接把你吊死了你知道吗,不能长点心吗。 加拿大的救济中心(应该是这么叫吧)太给力了点吧,我没记错的话难道不是全球经济都不景气吗。照你们那个救济法有多少钱也得没呀,还不如想办法多花钱买通内部人员,帮使女们从基列国逃出来呢。 7.女主全程都处于一种战战兢兢,哆哆嗦嗦的状态,从回忆里刚被抓进中心,再到最后(虽然第十集她跟夫人牛了那么一小会儿,但我真不明白她哪来的自信)。知道要突出女主,但也不用以女主的智商为代价吧,明明都是刚刚进中心的女孩,其他人姑姑一说立马就握手低头,而女主呢?还在那恍惚,谁还不是个小萌新了怎么滴,人家第一次都能做好,就女主不行,哇反射弧那么长吗,跟恐龙似的。 女主的智商全程就没在线过,除了她和指挥官玩填字游戏的时候,在线过那么一小会儿。一家三口逃难就老实在屋里窝着,浪啥浪啊,碰上那个猎人竟然没举报他们还帮他们,果然主角光环无敌。带着女儿逃跑就不能让她跟着你跑吗,你好像没给她喂安眠药吧,虽说小孩跑的不快,但也一定比你抱着她跑强吧,对自己的身体素质那么自信吗? 该强势的时候不强势,不该强势的时候就瞎强势,已经有珍妮被挖眼当前车之鉴了,还总想当出头鸟。聪明人是不会瞎出头的。一直东张西望,不让你瞅你还瞅,干点啥事心虚都写在脸上了,要是没有主角光环罩着,一集八遍都不够你死的,真的。在我们屯你这种人活不过三岁。 跟闺蜜说自己当间谍的事非要在房间里,指挥官说他去淋浴也不代表他真的去淋浴吧,万一他偷听怎么办(事实证明,我还是高估了指挥官的智商,他真的只是去淋浴了),你这不是作死吗? 人家阿尔玛不让她拆包裹她非拆,你拆就拆吧,看就看人家好不容易写的信吧,你还弄得满地都是,你还看了一晚上早上都鸣钟了才开始收拾,万一指挥官或者夫人突然进你房间了怎么办,你说尴不尴尬。把自己搭进去也就算了,那样你也直接把那些使女们唯一的希望断送了你不知道吗,心里没点B数?钟响三下女主才开始收拾信件,外加穿制服洗脸梳头,然后钟响四下的时候女主就出门了,还打扮的整整齐齐,第十集里可以知道女主把信件也系得整整齐齐,哇女主好手速,好像突然明白女主为什么那么有魅力了。 夫人带女主去看女主失散的女儿,她不让你动窗帘你就不动吗,我怎么没看出来你那么听话。女儿就在眼前,你都激动成那样了,都不顾礼仪了,就直接把窗帘扯开呗,那是窗帘,不是铁板。你有那时间骂夫人恶毒,还不如透过车窗看看路线,记一下标志物,说不定哪天还能带着女儿一起逃跑。夫人没把你手脚绑住戴上眼罩已经很不错了,这么好的机会不知道利用,无语。还跑去找指挥官求他保护你女儿,女主你怎么想的,你哪来的自信?就因为自己怀孕了走路都带风了,都不怕被守卫者抓了,不是他们可以等你把孩子生出来之后再审判你啊,万一是死刑怎么办?开头口口声声说为了女儿一定不能死,要和闺蜜一起带女儿逃出基列国,现在怎么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女主的脸一定被编剧打得很疼。心疼一秒。 8.第一个奥芙格伦美貌好评。不过身为大学讲师,高级知识分子,思想觉悟怎么那么低呢,爱人被吊死,自己被做了手术,难道不应该忍辱负重,一鼓作气消灭基列国,为爱人报仇吗。唉,配角就是配角,智商直接就被编剧抹杀了,你说你抢个车,就为了压死一个守卫者?又不是他把你爱人吊死的。 基列国的调查系统也是搞笑,把奥芙格伦抓起来,又审问女主的原因竟然只是调查到奥芙格伦是les。这个调查系统就是摆设吧,这国家吃枣药丸。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浪费的青春与胶原蛋白的缅怀,pleased be.

 3 ) 《使女的故事》与《鼠疫》

这剧从开始看直到结束,并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它,感觉除了压抑还是压抑,强烈时会有一种窒息感,也能深深地体会到那种绝望感,直到看到了加缪在《鼠疫》中的一段话。他写道:“威胁着欢乐的东西始终存在,因为这些兴高采烈的人群看不到的东西,他却一目了然。他知道,人们能够在书中看到这些话: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它能沉睡在家具和衣服中历时几十年,它能在房间、地窖、皮箱、手帕和废纸堆中耐心地潜伏守候,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遭厄运,或是再来上一次教训,瘟神会再度发动它的鼠群,驱使它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它们的葬身之地。”加缪将法西斯隐喻为鼠疫,正如鼠疫杆菌不生不灭一样,法西斯始终存在,要么发生要么在蛰伏,因此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可能卷土重来,Gilead就是一个例子。就好像鼠疫的传播一样,起初看似只有那么几个,但是“突然间”鼠疫就开始笼罩每一个人,剧中起初人们的权利一点点地受到损害,“突然间”人们已经生活于一个新的国家--Gilead。

 4 ) 总让我想起在伊朗的日子

首先谈谈本剧的技术部分。

改编剧本没有辜负扎实的原著,并且戏剧和视觉语言加分。剧情回溯处理得当,虚构的未来竟是腐朽的复辟,在反复的对比中把社会倒退的景象赤裸裸的呈现给你看,不寒而栗。整体气质上既有欧洲古典文学的风骨、又富有现代反抗精神,旁白增加了几分细腻的文学感。

摄影构图和调色都比较精致,反复出现仪式感极强的群戏场面,营造美好回忆与残酷现实的反差,并且通过大量人物特写来烘托压抑的气氛和复杂的心理。Elisabeth Moss表演很细腻,将压抑的服从、软弱和恐惧、内心的反抗与觉醒有层次的逐步展现,古典环境里的小妾和现代都市女性切换自如、反差强烈,看好她拿下艾美奖。

从剧情元素的把握来看,政治与阶层、禁忌之恋、性、悬疑、自由与反抗,都是吸引观众的东西,运用得当、不堆砌。另外十分喜欢本片配乐,类似二战警笛的配乐反复出现烘托紧张气氛,剧情高潮几次摇滚乐非常闪亮,与形式感强烈的画面搭配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冲突和荒谬感,现代又有趣,画龙点睛。

再说说主题,这不仅是一部女权主义作品,是关于国家体制、人/女人价值的思辨。

女人/人的价值是什么?集权与自由主义各有利弊,但构筑的根基和追求的目标分别是什么?统治者应当构建一个怎样的国度?追求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还是国家民族的整体效率?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就一定要让很多人付出牺牲、国进民退?有没有更好的答案?

曾在伊朗工作过大半年。剧中很多情节让我回想起那段日子。那时候其实并不懂得这个国家正在经历什么。作为一个东方的外来女性,起初对当地的民族信仰和政治生态保持尊重遵守的态度,我也在高温酷暑的夏天身穿长袍头戴围巾,这不是入乡随俗,而是当地宗教警察和工作职场对外籍女性的一致化要求。无法连接国际互联网,没有社交网络,只有清真局域网。时间久了,内心逐渐出现许多问号。“China is the next” 共同工作的西方外籍同事常常这样说。

工作中接触到的伊朗妇女,对陌生人谨慎、戒备,熟悉之后发现她们有才华、热情。由于不方便从事外勤,IT部门有大量的女性从事系统开发工作,这与我国正相反。出差、做买卖、市场推广、与人沟通交流,这都是属于男人的领域,职场女性是无法出差的,因为不可以在外留宿。女人们全身必须被遮盖,仅有面部和手部露出,而中亚妇女的美艳与精致是挡不住的,立体的五官、精致的妆容、头巾缝隙里露出的几缕头发也会专门做挑染,还有双手艳丽的指甲。伊朗的化妆品销量超过欧洲大多数国家,鼻部整形也十分盛行,因为这是她们可以装点自己的最后的几寸空间。

伊朗的男人自尊心和权威感极强,表面严肃、冷漠,但实际欲望澎湃。对外部世界保持着怀疑,做生意时又有几分油滑。男人和宗教的地位不容挑战。在一个极度禁欲的国家,我却从能从那些不敢正视女性的眼神中感受到最强烈的荷尔蒙,反而令人有点害怕。人性的欲望是无法压抑的。

女性私有化、性耻辱、宗教警察、石刑、洗脑、禁网、集权崇拜,这些都发生在伊朗。在此训诫下的人民保守、谨慎、压抑又好奇,无从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且非常缺乏机会实现自己。

《使女的故事》很多气氛的刻画和我在伊朗的见闻非常相似。

这是一个好操控的世界,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世界。

 5 ) 《使女的故事》: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你一定看过双簧,但是一定没有看过如此诡异的双簧。
一切都是为了代孕,但是与靠技术植入的代孕不同,这种代孕还需要在之前“代性(爱)”。诡异之处就在于,无论性爱还是分娩的时候,代孕女人的身后都有一个女人,即寻求代孕一方的女主人。两人始终保持着相同的姿势,做着相同的动作,包括代孕女人与丈夫的性行为,以及代孕女人分娩时的一呼一吸,甚至是阵痛引起的嘶声尖叫,身后的女人都进行着机械地复刻。不过就像双簧一样,虽然做着相同的动作,但是真正占据话语权的却是身后的女人。而代孕女人只是生育的工具,是使女。

诡异的双簧


《使女的故事》改编自同名科幻小说,不过作者玛格丽特·艾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却没有把自己这部作品列在科幻之列,她认为这是一部对于未来可能性进行推断的虚构作品,是一部反对利用极权来施暴虐、滥用神权来愚民的小说。在1980年代构思这部小说时,作者通盘结合了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潮和宗教观念,并对种种现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大胆的推测,尤其对于美国女性的未来进行了漫漫设想。按照玛格丽特自己的说法,还有一个证据证明小说与科幻无关,那就是“书中的所有细节都曾经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作者玛格丽特·艾特伍德客串出演


剧集《使女的故事》具备纯粹女性剧集的基因,原著作者自不必说,不但参与编剧,且亲自客串出演。此外参与剧集制作的五个导演中就有四个是女性,七个编剧中六个是女性。整部剧集,尤其是前几集,男性角色完全处于从属地位,基本上沦为了“床上用品”,而频频出镜的大主教弗雷德·沃特福德也只是等同一个男权的符号。剧集的切入点,无论是代孕还是代性(爱),更是绝对的女性角度。

圣经画《雅各与拉结相遇》


代性(爱)的情节在第一集就出现了,剧中称为受精仪式。仪式之前,大主教弗雷德朗诵了一段《圣经·创世纪》的文字,是关于一对姐妹利亚和拉结的故事。
妹妹拉结最初与雅各在巴旦亚兰的水井边一见钟情,雅各为娶拉结承诺做七年苦力,两姐妹的父亲拉班(也是雅各的舅舅)却在七年之后骗他娶了姐姐利亚。事后,拉班许诺雅各,如果雅各肯再做七年苦力,就把妹妹拉结也嫁给他。七年后,姐妹俩终于共侍一夫,却开始在丈夫面前争宠。由于拉结不能生育,为了获得丈夫青睐,她让使女辟拉代替自己与雅各同房来获取子息。辟拉成功地连生两个孩子,拉结因此大占上风。不久,利亚也如法炮制,把她的使女也给雅各做妾,也生了两个孩子。

在拉结的一生中,一直把生育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圣经记载拉结所讲的一句话就是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Give me children or else I die."),这正是剧中弗雷德朗诵的片段之一。“使女”(handmaid)这个词就来自这个故事,而这个“姐妹阋墙”的故事也奠定了全部情节的基调。

“基列共和国”都恐怖气氛


上述故事的后续,是雅各逃离巴旦亚兰,拉班带人追了七天七夜,最终在一座山上追上了他。一段争执之后,双方决定不再来往,于是在山上互立石堆、石柱为证。这座山名叫“基列山”,这个基列就是剧中“基列共和国”名字的由来,意思是“见证之地”。

“基列共和国”可以让人联想到很多类似的政体和行为,比如包括美国黑奴在内的史上的各种奴隶制、纳粹第三帝国、伊斯兰瓦哈比教派和东德以及前苏联的某些极端行为等等。原著作者玛格丽特说,“基列共和国”的实质概念来自逃离英国来到美洲大陆的清教徒,那时的教徒领袖们试图建立一个摒除宗教异端的神权政体。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玛格丽特把20世纪柬埔寨和罗马尼亚式的乌托邦理想掺杂进来,构成一个反面乌托邦的大背景设置。其中对于不同政见者的残暴行为则得自于菲律宾历史上司空见惯的暴行。其中又将不育作为一种社会常态,与辐射、污染、性病等等联系起来,由此前瞻性地引出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至于基列的宗教神权方面,则有伊朗和阿富汗的影子, 包括对于女性的态度极端保守,严格限制女性在公众场合的行为和自由等等。

使女都衣着红袍


《使女的故事》剧中的女性分为几个层次,分别用各种颜色加以区分。
使女是受压迫的最底层,是行走的子宫,都身穿红袍。然而红色并不像剧中沃特福德夫人说的那样代表“幸运”,红色在这里是分娩时血液的颜色。同时也与霍桑的《红字》的红色一样,代表着淫荡与不洁,影射着剧中受精仪式本质上的不贞;相比之下,基列国统治阶级贵妇们的衣装为蓝色,这应该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设定,因为在圣经中蓝色是圣母玛利亚的颜色,象征着繁殖能力和纯洁;灰衣的嬷嬷们是统治阶级的追随者,负责教化与惩罚;穿淡绿色服装的女仆也处于底层,负责日常家务和烹饪。

代孕使女完全被剥夺任何权利,甚至名字都按照寻求代孕者的名字被强行改成“属于某人”(Of...)。比如女主角的名字是奥芙雷德,即“属于弗雷德”(Offred),另一个重要角色叫做奥芙格伦即是“属于格伦”(Ofglen)。这完全是男权至上以及女性归属于男性的具象表达。这个观点不仅只是在使女的身上有所展现,在沃特福德夫人的闪回片段中,通过沃特福德夫妇之口重述了“上帝造男人,用男人的肋骨制造女人”,再次强调女性的从属地位,和生育职能。

沃特福德夫人


剧集的后半部分,闪回的情节从奥芙雷德身上扩展到多样的视角,沃特福德夫人原来之前是女性主义的代言人,“绝不将女人的温顺混为软弱”是她著作《女性地位》中的金句。但也正是她在跟沃特福德先生看电影的时候,轻描淡写地提出了“将生育能力作为国家资源,将繁殖作为道德责任”,也是她摒弃了其他颜色的衣服,将蓝色作为女性尊崇地位的标签。沃特福德夫人是整个“基列共和国”男权背后的始作俑,是她开启了女性对女性的压迫。

奥芙雷德


与沃特福德夫人相对的角色就是女主角奥芙雷德。这个角色的设置不偏不倚,既有主角光环该有的各类诉求,也表现出了人性面对强权不得不低头的懦弱和犹豫。她的女性主义意识完全不是与生俱来的,在面见外国大使时,她会想当然地认为大使应该是一位男性;由于机会难得,她才会在与卢克一夜情时,要求解放一下采取女上位。女性从属地位在她心里其实也是根深蒂固的。使女身份虽然屈辱,她也可以苟且着调情和暧昧。
女主角的饰演者伊丽莎白·莫斯 (Elisabeth Moss)明显延续并超越了《广告狂人》中的表演,在本剧中的细腻耐人寻味。有一幕,大主教在要求奥芙雷德投入感情地接吻之后,却丢下一句冰冷的“休息吧”扬长而去。那一瞬间,从谄媚谀笑到茫然瞠目,再到恼羞失望,奥弗雷德眉梢嘴角,眼风波光,无不是戏。

奥芙雷德这一角色的复杂性也体现在基列国成立之前。剧中的闪回揭示出,奥芙雷德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与卢克交往的,虽然后来成了正果,但是并不能说毫无道德瑕疵。有意思的是,这一段闪回是和一段发生在大主教与奥芙雷德之间的谈话交相展现的。这段谈话的主题也涉及了爱情,大主教说“爱情只是穿上美丽外衣的淫欲”“爱情最终都是悲剧”。

大主教


这段谈话的内容最终走向了政治,大主教对奥芙雷德说:“我们所做的只是想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肯定无法让所有人过得更好,总有些人过得会更糟。”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在《性政治》中说道:“理想的政治应该是彻底消除由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行使权力的观念。”大主教的话冠冕堂皇,但也确实有人买账。很多使女就甘于“习惯了事情的固有一面”,逐渐认同了这个身份定位,甚至为不能去外交盛宴上粉饰太平而伤心不已。

六月的存在就意味着未来的胜利


剧中的抵抗组织名为Mayday(五月天)来自法语同音词“帮帮我”(m’aidez)。而奥芙雷德的本名琼,英文是June,即六月,是以五月为前提而存在的,六月的存在就意味着未来的胜利。剧集的最后,使女们没有屈服于莉迪亚嬷嬷的淫威,奥芙雷德因而成为了精神领袖。使女们面对珍妮的石刑,终于显露出意识觉醒的苗头。拉丁文“不要让这些杂种骑在我们头上”(Nolite te bastardes carborundorum),不再只是阴暗衣橱中前人刻出的文字,它开始真正成为每一个使女心中的铭文。

 6 ) 在这个故事里,女性的身体不属于自己,只是一种“有用的容器”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共同看到了太多关于女性处境令人愤懑的新闻:著名大学教授公开表示女性不适合做学术;孕妇因无法剖腹产跳楼致死;女学生长期遭受导师性骚扰......尽管我们身处未来感十足的2018年,但在女性问题上,我们的许多想法仍然如同停留在前现代,甚至不少人不敢大声说出自己是女权主义者。

而有这样一个故事,写出了女性魔幻而又真实的处境。要盘点过去一年最受关注的美剧,《使女的故事》一定榜上有名;第二季也已经摄制完成,将在今年4月份播出。消息一公布,不少剧迷已经开始翘首以待。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何会让这么多人欲罢不能?

故事从一个叫奥芙弗雷德的女性展开,她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还是这个国家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一。她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和这个国家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侍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眼目”的监视。

在这个世界里,女性的身体不再属于她自己,而成为一个会移动的生育机器,只被当作后代繁衍的容器。女性在这个故事里的处境和举动,之所以能触动这么多人,正是因为它触动了无数可以映照当下的思考:女性的生育自由、代孕、人口衰退、环境恶化......

而重要的是,女性不是一个会移动的生育机器,所以她们不应当如此被对待。如同作者阿特伍德所写:“为什么说女性有趣且重要呢?因为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如此。”为什么说女性不应当被认为只是一个容器,而应该是一个跟男性一样的立体的、丰富的、自主的人?因为她们的确如此。

撰文 | 李佳钰

拉结说,“有我的使女辟拉在这里,你可以与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因她也得孩子。” 

——《圣经·创世纪》第30章第1-3节

产日,是伊丽莎白嬷嬷负责全程主持。

医生和配备了各种仪器的救护车,只能守在房外待命,除非情况万分危急。整个住宅区的女人们都赶来了,在警报的召唤和产车的护送下,纷纷聚集在二楼那间主卧里。即便屋里已闷得透不过气,女人们大汗淋漓,可她们仍然按照以前所教,有序地围在产凳旁,一齐有节奏地吟诵着“用力,用力,用力”。

这是只会在基列共和国见到的生产场景。产妇是两个人,产凳也因此设置成双座的,一前一后,一下一上,为的是让二人在生产过程中合为一体:高居后座的是主教夫人,双腿叉开伸向两旁,仿佛临盆在即;被夹坐在前方的则是挺着大肚,“像一只硕大水果”的使女,一边痛苦呻吟,一边使劲用力。

《使女的故事》作者:(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陈小慰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12月

使女的身体不属于自己,只被当作“有用的容器”。

《使女的故事》里,加拿大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借《圣经·创世纪》中拉结和使女辟拉的故事,构建了一个荒诞离奇却有史可依的未来世界,正如阿特伍德在新版序言中强调,她“不会在书中放入任何詹姆斯·乔伊斯称之为历史的‘噩梦’中不曾发生过的事件,或者任何不存在的科技。没有想象的小发明,没有想象的法律,没有想象的暴行”。所以无论这本书读起来多么令人难以置信,也请你相信,那些不可能重演的有可能随时上演,那些曾经拥有过的很可能随时不见。

圣洁容器

“要把自己当成种子”

过去就这样消失了。仿佛一夜之间,却又不是瞬间改变。“就像躺在逐渐加热的浴缸里”,等待噩耗慢慢降临。

从前女人们还可以戴着大耳环,身穿前面有一排纽扣的衬衫。她们可以解开,也可以不解开。那个时候人们看起来还都可以做选择。可丽迪亚嬷嬷说,“从前那个社会毁就毁在有太多选择”。

连奥芙弗雷德也开始渐渐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曾经穿着泳衣在沙滩上待过。对于这类事情,人们的观念总是转变太快,她已经很久没看见女人穿薄薄的丝袜和刚过膝盖的短裙了。基列国的女人们不会这么毫无顾忌,即便夫人们也是如此。使女的身份,更让奥芙弗雷德不得不把自己裹进长及脚踝的裙里。全身上下都是红色,这是使女们的标志。脸上裹着白色双翼头巾,是为了让她们与世界隔离,而搭配红裙红鞋的红斗篷、红手套、红雨伞,则让她们看上去好像“浸在鲜血里”。

《使女的故事》原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 ),现居多伦多,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

(阿特伍德不仅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也是二十世纪加拿大文坛为数不多享有国际声誉的诗人。她获得过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大多数重量级国际文学奖,并被多伦多大学等十多所院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她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2017年,阿特伍德获卡夫卡奖和德国书业和平奖。)

“要把自己当成种子”,或是一只训练有素、直立行走的母猪。“红色感化中心”里,嬷嬷们要使女们铭记,“恭顺站立等待的人也在侍奉上帝”,使女们要体谅夫人们的不幸与不易,做“圣洁的容器”,供她们生养,让她们成为受难的母亲。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照

要知道过去奥芙弗雷德也曾做过母亲,那时卢克也还在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可有一天女儿却和她时常在手里把玩的毛绒兔子一同消失了,再也不见踪影。卢克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从此了无音讯。奥芙弗雷德不知道自己该问谁,也不知道到底能问谁,如今到处都有隐藏真实身份的眼目,以及告密者。还有哨卡上方的探照灯,路两旁埋伏的机关枪手,卫士们动不动就开枪,他们才不在乎什么生命的意义。

甚至奥芙弗雷德以前根本不叫奥芙弗雷德。她有她自己的名字,只是现在被禁止使用。使女们的名字都是“奥芙”(of)开头,表示从属,后面的名字则指代她们所属的大主教。这也意味着,今后无论是谁做了弗雷德主教的使女,都会被叫作奥芙弗雷德,而现在的奥芙弗雷德之后被叫作奥芙格伦、或是奥芙查尔斯也不一定。

无忧无虑

“可别小看这种自由”

不只奥芙弗雷德还时不时沉浸在原先的生存方式里,很多人大概都一样。

虽然一切都变了。历经地震、核爆炸和有毒物质的侵袭,基列国环境不断恶化,期间出生的非正常婴儿占比也越来越大。他们这才在大劫难后提出把使女列入新颁布的法律:将有生育功能的女人分配给没有子嗣的大主教家里,好帮助他们延续后代,繁衍生息。

《使女的故事》同名电视剧集,第一季、第二季海报。

授精仪式也成了每月家中必须进行的一项常规活动。铃声响过之后,房子里的所有人都需要出现在起居室里:着黑色制服的主教,穿天蓝色裙子的夫人,还有使女、女佣和司机。由主教先行诵读《圣经》中的段落,寓意多多生养,以及使女的正当。接着“一家人”便按照规矩行使各自职责:夫人躺在床头上方,穿戴整齐,两腿张开;使女夹在中间,头底顶着夫人耻骨,裙子卷在腰部;下面主教则完成他的步骤,不带丝毫感情,像行军步调似的动作着。这里所进行的一切都非消遣,而是严肃的仪式,由“一家人”共同参与的仪式。

丽迪亚嬷嬷常说,温顺的人有福了。因为顺从,如今的人们都学会了“离开许多东西照常生活”,就像奥芙弗雷德再也没有听过卢克和女儿的消息;使女们也很难触碰到布料和木头以外的东西,更不用提烟和酒了;就连屋里所有可以系绳子的东西也被拿走了,墙上的镜子也被取下,窗只能稍稍开启,并装了防碎玻璃;杂志在很久以前就被烧毁了,因为阅读和思想同牛奶和蜂蜜一样需要限量配给;律师和大学教授们也都不见了,学校关闭,大门口设了哨卡和警报器,靠近大门的围墙上挂着一排示众的尸体。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照。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照。

没有什么是不正常的。“所谓正常,丽迪亚嬷嬷说,就是习惯成自然的东西。眼下对你们来说,这一切可能显得有些不太正常,但过上一段时间,你们就会习以为常,多见不怪了。”

按照丽迪亚嬷嬷的说法,女人们更该庆幸。因为如今遍布的哨卡和机关枪,让大街上再也没有男人会对她们口出讳言,动手动脚。“自由有两种,丽迪亚嬷嬷说。一种是随心所欲,另一种是无忧无虑。在无政府的动乱时代,人们随心所欲、任意妄为。如今你们则得以免受危险,再不用担惊受怕。可别小看这种自由。”

难以置信

改变可以在一夜之间

基列国里当然是有自由的,不过只属于部分人。就像主教,房子里只有他的办公室可供男人们出入,连夫人都不可踏进半步。当然某些时候,主教会为奥芙弗雷德破例,他让司机尼克为他传话,晚上九点,他想见她。

这不是主教第一次召唤与奥芙弗雷德单独相处了。之前另一个奥芙弗雷德就因这样的私密幽会被夫人发现,自行了结。可其实无论是哪个奥芙弗雷德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她只能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门前,却发现这里有着“另一个天地,正常生活的天地”。

环绕四壁的全是书,还有正常生活里应该有的一切。要知道曾经就是在一天之内,女人们被剥夺了所有这些东西:工作、经济、还有阅读。没有人可以解释这一切。上司只是告诉你,抱歉我不能留你工作了,法律让你离开;而街头小店收款的年轻人,也只是在反复输入正确的卡号后告诉你,红灯亮即意味着这张银行卡已经永久失效。

《使女的故事》英文版《The Handmaid's Tale》Margaret Atwood Anchor Books,March 16th 1998

没有什么难以置信的事情,改变就是可以在一夜完成。当然,报纸上不是第一次才有这类消息,只是人们从不觉得自己就是新闻里的人物,“我们生活在各种报道之间的空白里。”直到报纸停业关闭,道路开始设卡,色情商场关门,人们才意识到水温已然接近沸点,噩耗已经逼近。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照

当然,总有办法能适应这一切,比如随之兴起的黑市交易,以及官员才能光临的“荡妇俱乐部”。再待久了会发现暗地里每个人都在试探着跨越边界:大主教渴望奥芙弗雷德陪他玩拼字游戏,在临别时温柔地吻他,“就像真的一样”;夫人则低声提议,既然奥芙弗雷德肚子久久没有动静,不如让司机尼克成为那个代替的人,“只要那个孩子健康”,一切似乎都不成问题。

还记得嬷嬷们在感化中心引导的问答:有过被轮奸经历的珍妮被大家围在中间,被异口同声的高喊吞没,“大家来说,这是谁的错?”“她的错,她的错,她的错。”“是谁引诱他们的?”“是她,是她,是她。”“上帝为什么会允许这种事发生?”“为了教训她,为了教训她,为了教训她。”仅仅经过一次珍妮就学会了,这次是她先开了口,“是我的错。是我自己的错,是我引诱他们的。我罪有应得。”教导和习得就是这么容易。

脖子上挂着相机的外国游客抱着猎奇的心态,想请翻译帮忙问一下低头走在路上,穿着红衣的奥芙弗雷德,“你们快乐吗?”“不错,我们很快乐。”奥芙弗雷德喃喃,因为“我总得说些什么。除此之外,我又能说什么呢?”

附记:关于《使女的故事》的三个问题

1.《使女的故事》是一部“女性主义”小说吗?

如果你指的是一本宣传意识形态的小册子,里面所有女人都是天使,或是失去道德选择能力的受害者,或者二者皆是,那么答案是否定的。但如果你说的是这样一部小说,里面的女性均为有趣且重要的人类——性格各异、举止不同——在她们身上发生的一切对这本书的主题、结构和情节都至关重要,那么,答案是肯定的。在这种意义上,许多书都是“女性主义”的。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照

为什么说女性有趣且重要呢?因为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如此。她们并非自然造化事后添加的产物,也不是人类命运中无关紧要的参与者,对此,每个社会一直以来都再清楚不过。没有女性生育,人类将不复存在。正因如此,对成年女性、少女、幼童的大规模强暴和谋杀长久以来都是种族灭绝战争以及其他意在征服和剥削某个群体的战争的特征之一。

杀掉他们的婴儿,用自己的来取代,猫类是这么做的;让女人生育孩子却无力抚养,或者为了自己的目的将孩子从她们身边夺走,偷盗婴儿——这是一个广为流传、古已有之的主题。控制妇女和婴儿,是地球上每一个专制政权的特征。拿破仑和他的“炮灰”士兵,奴隶制及其手段花样翻新的人口买卖——它们与此都同出一辙。对那些推行强制性生育的人,我们应该质问:这么做“谁能获利”?有时是这部分人,有时是那部分人。总有人获益。

2.《使女的故事》是反宗教的吗?

同样,这取决于你问题的涵义。的确,一群专制主义的男人掌握政权,试图重新建立一种极端的父系社会,禁止女性阅读(就像十九世纪美国黑奴一样)。更有甚者,她们无法掌管金钱,无法在外工作,连《圣经》里的一些女性都不如。这种政权利用《圣经》里的种种象征标志,任何掌管统治美国的独裁政府都不会放过这些资源。

基列国的女性穿着的朴素服饰来自西方宗教标志——大主教夫人们身着蓝色,象征纯洁,源自圣母马利亚;使女们身着红色,象征分娩时的出血,同时也源自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从其身上驱逐出7个恶鬼的女人。另外,如果你要出逃,红色也更容易辨识。社会阶层较低的男人们的妻子被称为“经济太太”,着条纹服装。我得坦白说,那些遮挡脸部的系带女帽,其灵感不仅来自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服饰以及修女服饰,还来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某个老牌荷兰清洁剂的外包装,上面有个女人的脸被遮盖住,孩提时我很惧怕这一形象。许多极权主义都曾采用服饰来识别和掌控人们,无论是禁止穿什么还是强制穿什么——想一想纳粹时代强迫犹太人身上佩戴的黄色六角星符号和代表高贵身份的罗马紫——它们中许多都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统治。这让异教徒的欲加之罪更加轻而易举。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照。

在这本书里,占主导地位的“宗教”逐渐掌控大权,成为统治性教义,我们熟悉的宗教教派被逐渐废除。通过秘密渠道逃往加拿大,正如我所料。奥芙弗雷德本人也有一本私藏的《圣经》主祷文,她拒绝相信眼前这个政权是由一个公正、慈悲的上帝所授予。在当今的现实世界里,一些宗教集团发起各类运动,保护弱势群体,其中包括女性。

因此,这本书并不是“反宗教”的。它反对的是以宗教作为暴政的掩护;这就完全另当别论了。

3.《使女的故事》是预言小说吗?

这是我被问到的第三个问题——甚至就在一九八四年,我正在写这本小说时,随着美国社会中的某些人掌权并通过法令,声称要做到什么——这个问题就开始被问了又问,日趋频繁。不,这不是预言小说,因为预知未来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有太多的可变因素,各种可能性都存在,根本无法预知。是否可以说这是一部反预言小说: 如果未来都能够巨细靡遗地讲述出来,或许就不会发生。但这种想当然的想法同样也靠不住。

许许多多不同的材料孕育了《使女的故事》——集体处决,禁奢法令,焚书运动,党卫军的“生命之源”计划,阿根廷将军偷窃幼童的行为,蓄奴制的历史,美国一夫多妻制的历史……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照

但还有一种文学形式我尚未提到: 目击者文学。奥芙弗雷德尽其所能地记录了她的故事;然后将它藏匿起来,相信日后可能会被某人发现,而这人能够看懂其深意并传播出去。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之举:每一个被记录下的故事都暗含着一个未来的读者。鲁滨逊记日记。塞缪尔·佩皮斯也写日记,他详细记录了伦敦大火。黑死病瘟疫期间也有很多人这么做,但他们的许多记录常常戛然而止。还有罗密欧·达莱尔,他记下了卢旺达大屠杀,以及世界对这一事件的冷漠态度。还有安妮·弗兰克,把日记藏在她的秘室里。

有两种读者会读奥芙弗雷德讲述的故事: 一种是在本书的末尾,在未来的某场学术会议上,这种读者能自由阅读,但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的富有同情心;还有一种就是任何一个时代里的个体读者。这是“真正的”读者,每个作家为之写作的“亲爱的读者”。许多“亲爱的读者”自己也会成为作者。这正是所有我们这类写作者的开端:从阅读开始。我们听到某本书正在发声,向我们絮絮诉说。

最近的美国大选之后,恐惧与焦虑蔓延。人们普遍认为,基本的公民自由受到侵害,过去数十载、甚至几个世纪以来女性赢得的许多权利也面临危机。在这样一种分裂的大气候下,对许多群体的仇恨开始滋长,形形色色的极端主义者开始表达对民主政权的嘲讽。因此可以肯定,在某个地方,某个人——我想应该有许多人——正在写下他们的亲身经历。或者他们将铭记在心,日后如有可能,将其记录下来。

他们的讯息会被压制和埋藏吗?几百年后,在一座老房子的一面墙后,会有人发现它们吗?

让我们希望一切不至于糟糕到那个地步。我坚信不会。——选自阿特伍德为《使女的故事》所作序言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李佳钰;编辑:张畅,走走。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短评

又名<不孕不育的直男世界>

4分钟前
  • 拾男孩的小稻穗
  • 推荐

历史也不总是进步的,随时都可能倒退回去,而历史也许又是未来。

7分钟前
  • 话痨猴子
  • 力荐

女孩受到性骚扰不敢报警还要被指责穿着暴露招蜂引蝶,三十多岁事业成功不婚不育而已就要忍受各种歧视流言蜚语,主流媒体公然鼓吹结婚生子才能拥有完整人生。生育一直都是女性的权利,但男权们不仅没有因此尊重女性,还将权利转化为义务,告诉女性不生不育就是犯罪。Gilead就在我们脚下。

10分钟前
  • 西班没有牙
  • 力荐

整个人看完以后都不好了,可能是因为这剧情一点都不科幻,也不未来吧。

15分钟前
  • 楚色
  • 力荐

这简直是我看过最压抑的美剧之一了,非常少见的极具讽刺意味的宗教题材,未来极端宗教统治世界后,女性被沦为纯粹的生育工具,分成三六九等,可怕的是你可以看见世界此时此刻就在发生着极为类似的事情,它不是突然发生的,像温水煮青蛙,像是在末日被审判你不再是人类,一般的压抑

16分钟前
  • 七夏nana
  • 力荐

荒诞即真实。2014年看原著时只觉荒诞,2017年逐渐感到真实。

19分钟前
  • Mina
  • 力荐

相夫教子,冠夫姓,代孕,反堕胎,大奶恨小妾,荡妇羞辱,男性威权阶级,男性自身生育能力匮乏所延伸出的暴力掠夺………全喷了个遍。很浅显易懂的女性主义大杂烩。喂到嘴边还看不明白的人,智商大概被猪拱了。

24分钟前
  • Talulah Shark
  • 力荐

大喊10遍这不是科幻片!这是警世寓言。阿特伍德说:科幻小说里有宇宙飞船,而我写的有可能变成事实。岂止有可能,这甚至不是未来就是现在,是你我她每个女性此刻置身的已然态的事实。说不相信人类文明会一夕倒退至如此程度,说作者低估人类作为高等生物的智慧悲悯的小粉红,建议去补课<我在伊朗长大>。

2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有一个国家,没有极端环境压力却已经是生殖大过天了,人生似乎要靠生殖来完成个人意义。偏远山区,买卖妇女,拿铁链拴住,用密室禁闭自由,纯粹拿女性作生殖工具。没被拐卖的女性们对此缺乏共情,过度相信自己的庆幸。本来很多话想说的,看见有女性观众在吐槽女主角长相不好看,瞬间无话讲了,真实。

30分钟前
  • 姜小白
  • 推荐

真的是神剧啊!!!很多地方让人不寒而栗。另外加拿大真的是人类希望,南北战争前黑人往加拿大跑,Trump当总统大家也往那跑,未来美国沦陷大家还是得往那跑!!

31分钟前
  • debut0901
  • 力荐

这部剧仿佛是一只敲响的警钟。所有的颠覆将在一瞬间发生,前一秒你还是优秀的职场女性,后一秒你就沦为行走的子宫。女权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你无视自己反抗的权利,明天你就将失去做人的权利,这就是这部剧给所有女性提的醒

33分钟前
  • Remy&Lin
  • 力荐

这不就是绿绿统治了之后的世界吗!真叫人不寒而栗!冷彻骨髓!

36分钟前
  • Bernie
  • 力荐

慢镜加闪回,贴脸加低光,高逼格的四大法宝

40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聊起不婚育,印象很深的是他说,果然女性就是不应该读那么多书,才能老老实实去生孩子。日常并不呈现极端女权的状态,因为别人的事情我管不了,而自己的人生是可控的。还是会在看到黑袍穆斯林多年前光鲜亮丽照片的时候觉得不寒而栗,也不过几十年而已。所幸这还不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45分钟前
  • P
  • 推荐

一点也不科幻,一点也不未来,随随便便给了个环境背景,又急急忙忙地推进到一个没有根基的社会现实。女权得很肤浅,很表面,很大张旗鼓地揪着你的耳朵喊,很累。。。虽然越来越像在做我国的现实预言了。。。

48分钟前
  • 柒二Dr.Tobe
  • 还行

如果有一天,我们这个世界被直男癌统治会怎么样?本片就是这样一部可能是最压抑的科幻未来题材的美剧。在这个反乌托邦世界里,女性不是沦为行走的子宫,就是被赶到殖民地捡垃圾,毫无人权和尊严。忽然想起了前段时间“代孕合法化”这个话题,不禁毛骨悚然

53分钟前
  • 姚知不是雪
  • 推荐

看到第四集,对女性来说是恐怖片。但放眼看看现在要求女性回归家庭的呼声,种种就业歧视,谁又能说此种荒诞现实离我们很远?

55分钟前
  • 困难群众
  • 推荐

可能是最难看的美剧,不管是沉闷的拍摄手法还是女主老牛五方的长相。

60分钟前
  • 打遍天下不还手
  • 很差

就没人不喜欢女主的样貌吗?

1小时前
  • 超级赛亚人
  • 还行

相当美!hulu居然能出这种剧,我最动容的地方是,女主角是个第三者。不是赞颂背叛,而是因为有背叛和不道德的可能。当你只能当好人的时候,当好人不值得被赞扬。女主是个有道德瑕疵的人,而不是个假惺惺的白莲花。

1小时前
  • 亲爱的桂花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