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

HD

主演:埃兹拉·米勒,李起弘,奥莉薇·瑟尔比,比利·克鲁德普,迈克尔·安格拉诺,莫伊塞斯·阿里亚斯,泰伊·谢里丹,卡兰·麦克奥利菲,约翰尼·西蒙斯,尼可拉斯·博朗,杰克·基默,詹姆斯·弗兰切威勒,托马斯·曼,尼尔森·埃利斯,布莱特·达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2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3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4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5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6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3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4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5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6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7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8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19斯坦福监狱实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斯坦福监狱实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初的斯坦福大学,一群大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试验。他们分成两伙人,一伙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在24小时内开始模拟监狱里的日常生活。结果证明,扮演狱警的人在模拟监狱的情境中,开始变得有暴力倾向,而扮演囚犯的人则预谋造反。试验不久就被叫停,但其研究结果许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斯坦和奥利布赖恩和查尔斯地中海2021无所畏惧2017蓝色爱情小鬼富翁绝杀侠客行梦想不负卿残骸圆梦2021浮动2015但丁01一个都不能落下青少年哪吒前度(粤语版)一千灵异夜之灵魂实验霹雳战神百年华纳与妻书亭城之恋绝对会变成BL的世界VS绝不想变成BL的男人 2024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致命邻居夏威夷冲浪女孩她与他1963苏小妹军人荣誉东陵大盗(五)雪地极限皮箧拉尸传奇战士深海狂鲨英语法医朝颜2021新春特别篇茶馆大三元(粤语版)王子与贫儿巨齿鲨2:深渊 普通话版阿尔忒弥斯酒店奈德大爵士乐队异奇自然太空先锋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军训

统一服装(所谓的strip them of thier identity)
变相体罚(俯卧撑仰卧起坐蹲跳起)

人格侮辱(come on ladies有没有像拉歌时候的“扭扭捏捏像姑娘”?)
<图片4>
训练对权威的服从(不喊报告不能说话)
连坐式惩罚(因为这位同学乱动,你们再多站10分钟)
凌晨拉人集合(那刺耳的口号声)
教人叠方块被(叠不好重新叠)
学会“感恩”(称赞施虐者真是帮我纠正很多错误)
<图片3>
我真真实实想到了军训。
我们一直接受这样的训练,军队式训练直到看完电影我才明白是jianyu式训练。还记得那届我们一个女生几次要求出列,没有得到允许,最后直接抽搐把120惊动来了(像8612几次要求出狱一样)
找中国学生当实验者肯定都是楷模,绝对没闹事的(夸张手法)
还有练车,更委屈。直接打,连no attack这项都略了,verbal abuse和violence简直轮番上阵。
you are what you wear是真的。他们穿制服穿囚服就真的成了那个人,穿自己的衣服后好像马上活过来,变成了人。

想想军训前后也一样,换上衣服大家都“一样”都“团结”,不过是病态的,在极度受限时把人的个体感剥离了。
实验被迫停止,失败了吗?
<图片5>
<图片6>
答案不言而喻,就连没有直接参与角色扮演的教授们都成了“实验品”,人有了绝对的right后想象不到可以干出什么事。<图片7>

 2 ) 一场催眠

       任何人去看《斯坦福监狱实验》都会感觉震惊吧。震惊的不是电影,而是一场真实的实验。若不知道路西法效应,没有人性本恶的先入为主,一定以为这是一场冗长而无趣的实验,就像实验设计者曾经料想的一样。
      实验仅仅持续了六天,就被迫叫停。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实验结果。我们与策划者一起,通过更清晰的屏幕和画面,见证了整个过程。
      这不是一次实验,不是模拟监狱,这就是真实的监狱,只不过是心理学教授的监狱。实验叫停后,作为实验对象的男孩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这场实验,是个太过残酷的过程。在我看来,是一场集体催眠。
改变一个人需要多少时间?我想许多人都这样问过。在看完电影之后,我猛然心悸,或许时间从来不会改变人,改变人的是所处的位置。
      一群斯坦福的大学生,随机地被分成狱警和囚犯。他们并非真正的狱警或是囚犯,他们的区分最初来源于服装。狱警有笔挺的制服与墨镜;囚犯则是麻布裙装,丝袜头套,脚镣。服装区分了身份,当然也象征了权力,于是一场围绕权利展开的催眠就此开始。
       以前看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在一知半解中窥见“权利心理学”也猛然发现它寓于各种场景中。权力,看似一个无法定义东西,实则在各种场域中纵横驰骋。一开始觉得福柯太过夸大“权力”的作 用,“斯坦福监狱实验”让我震惊,至少在“监狱”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我们看到了权力的力量。
      在电影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扮演狱警的人很快就能进入角色,而囚犯却不是。以前我也曾经疑惑过,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在监狱怎么会消停?没有人生来就是囚犯,带着囚犯的基因,进入监狱服刑的过程,就是成为囚犯的过程。
斯坦福监狱实验,模拟了监狱的日常,也给了我们一本手册,“如何让人成为好囚犯”。
     首先,剥离他的个性:统一的服装(甚至是女装)、发型,除了一张床外几乎没有私人物品,限制个人爱好。他们赤条条的站在一起,没有分别。
     其次,夺走他的姓名,一个编号就是代表,忘了曾经的身份,忘了狱友的身份,接受监狱给他们的定位。当监狱里其他人被要求齐声大喊“891是个坏犯人”时,891失声痛哭,濒临崩溃,他接受了对于他身份的认定,他忘记了自己的姓名,忘记了这只是一次实验,相信自己就是囚犯891。
      再次,限制他的语言,语言与思维有关,或者语言就是思维,控制了语言,便控制了意识形态。反之亦然。狱警要求囚犯回话时必须带有“尊敬的纠正官先生”,狱警代表了司法的正义。而监狱的牧师充当了意识形态的引导者,是上帝的传道者。他们被两种“高尚”胁迫,在亲友探视期间没有说出对监狱的不满,表现得像一个好囚犯。
      最后,当然也是最关键的,让他忘了自由。不仅仅是身体上空间自由的限制,让他失去时间观念,度日如年,消磨意志,仿佛不配拥有自由。
      这就是一场催眠。学生们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场景里,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成为了角色里的那个人,就连策划者也牵涉其中。
电影中,最有趣的,是教授的同事问道,你这个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Cohen老爷子的《Who by fire》,谁燃于火,谁溺于水?当老爷子接到上帝的电话,宣判对他的命运时,他反问了一句:“Who shall I say is calling?”
      狱警乐于控制囚犯,囚犯乐于控制自己的群体,而教授,典狱长一般的存在,乐于掌控自己的监狱。当他喊出“这是我的监狱,我不能让它这么毁了。”他的女友震惊了,因为他也已经深陷实验当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成为实验的一部分。
      权力难以被定义,但可以去定义其他,就是一种权力。
      这是一部让人心痛的电影,但绝不是让人绝望的电影,电影中有一位狱警始终没有参与进同行的虐待行为中,他也没有制止,在虐待越演越烈时,摘下了自己的墨镜。或许在这场实验中,他是唯一没有被彻底催眠的。当实验终于无法控制教授冲进实验区,大喊:“实验结束了!”时,所有人一时间都没有反应过来,他只能含着泪,说到“斯坦福监狱关闭了。”
      男孩们终于恍然大悟。
      看完电影,心里也是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好人,究竟能坏成什么样子?好与坏的界限突然间就变得有些可笑了。实验中,象征“好”的狱警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混蛋,而扮演坏人的囚犯,却逆来顺受,最后甚至认为一切是自己应得的,忍受变成了一种品质。
      想必看完电影,我们都会问自己,我如果是狱警我会不会成为施暴者?或者,如果我是囚犯,我会不会反抗?
      当然这些都只能是假想,也庆幸都是假想。
      实验的结果,无疑是让人对人性产生怀疑,但更多的是警醒。
     人总是乐于操控,就像以前流行“hold住”一样,总想hold住一切,“掌控”会给人带来存在感,安全感,自豪感,甚至是快感。我们活着,却总是在以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证明当然不可能来源与自己,而是来源于他人,看见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就是一种证明。谁不想站在世界中心,我这里指的是你自己的世界。
     于是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权力、金钱,想要拥有更多,操控更多。欲望催人追逐,也张着大口等待着吞噬着追逐的人。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被权力金钱操控。这不奇怪。
     可是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路西法吗?
      或许,不止如此。
      这次实验展示的是一次集体催眠,但清醒的你,有机会做那个不被催眠的人。
      权利与欲望的催眠,潜移默化,若能摘掉身份的墨镜,保持清醒,洁身自好,恐怕也不难。
      我自知是个容易被催眠的人。所以我选择远离,经不起挑战,所以我选择远离挑战。
      但是这里藏着另一个问题,你真的害怕成为路西法吗?或着是你也渴望着呢?
      人心本无善恶,因事而异。
      “监狱”无所不在,无论你在什么样的位置,无论你制定规则或者被困其中,尊重,对别人,亦对自己。
      最后希望你的善行能换来比作恶更多的愉悦。
      推荐Leonard Cohen《Who by fire》

 3 ) 听Zimbardo讲电影背后的故事

非常意外的去了APA 2015年会,非常意外的选了一个展厅和一群心理教授大牛们看了这场电影,关键是Zimbardo本人居然在放映结束来了! 简直是大发!人生真是处处意料外啊,连我这种懒人都当场打算回来就写篇影记记录下:)

本人并非心理学专业也曾经听说过斯坦福监狱实验,同行的心理同学更是公认这简直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现在拍成了电影可以非常直观的真切感受Lucifer effect。

我还能记得几个Zimbardo提到的关于电影拍摄的小趣闻:

1. 这场电影投资并不高,但是导演编剧们非常认真的去了当时做实验的斯坦福心理楼地下室进行了尺寸测量后搭景,逼真程度让Zimbardo本人都非常认可,感觉不到区别,电影剧本本身也和现实基本相符

2. 因为投资的不高,电影省略了一些内容,比如当时由真正的警察逮捕了学生后带到了派出所进行了拍照笔录等一系列真实的收监犯人前标准流程以营造他们是prisoner的真实感

3. 电影里面的那个老头现实中是Zimbardo的同事,其实二人年龄相仿,当时对Zimbardo也不是一种质疑的态度只是学术讨论的态度。Zimbardo很傲娇的说不明白为什么导演要这样拍好像是长者对年轻人hhh

4. 真实试验的终止原因:和电影一致有个神父对prisoner说你们需要lawer让你们出去,其中一个prisoner让父母联系了职业是public defender的表亲,那个表亲来了之后真的按照对待prisoner的标准流程走了一遍询问问题之类的。。(虽然这些学生并不是真实的prisoner)最后说星期一自己会再回来询问问题,自己并不是lawer无法让这个学生出狱,这个学生当场就崩溃痛哭,Zimbardo意识到这个实验已经走的太过了便终止了实验。
其实当时这些参与的学生只要说自己放弃不做实验了要quit,他们就真的可以quit,可是大部分人真的陷入太深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所以尽管这个实验有很多不靠谱的影响因素,结果还是真的很令人震撼。

就像Zimbardo问的,你觉得他是一个good Zimbardo 还是bad Zimbardo?

 4 ) 压抑到不想去回忆

看完心里好压抑好压抑,真的看完觉得世界都是黑暗的,看到中途我差点看不下去了,人性为什么一有使坏的权力就会有如此黑暗的一面,让我不禁的怀疑是不是人性本恶,只是不知道自己能成恶到什么程度。十级压抑,不想再看第二遍。

每个人内心都藏着不同等级变态的恶魔,多的人在特定的环境释放了,在充分融入环境的时候看似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理所应当。毕竟理性有度,再理智也有崩溃的时候。环境影响人,人更影响人,或许那时候你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一场实验,而是实践。

 5 ) 三部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影片大致对比

一、简述 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改编的剧情片已知有三部,2001年德国拍摄的「Das Experiment」,2010年美国翻拍的「The Experiment」,以及2015年美国再次拍摄的「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可以归为一类,两部影片的剧本都是根据意大利作家Mario Giordano的小说版本改编的,后者还是翻拍自前者;而2015美国版则是根据实验策划人Philip Zimbardo的著作改编,因此也成为三部作品中最接近事实的一部。         Das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       TSPE 年份        2001         2010          2015 剧本改编自  Mario Giordano小说   Mario Giordano小说   Philip Zimbardo著作 还原事实度     中           中           高 二、Das Experiment和The Experiment(改编自Mario Giordano小说) Mario Giordano的小说版本对于实验发生的年代,参与实验的参与者,以及实验中后期的部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在小说版本中,实验发生在当代,参与实验的参与者是社会人,实验中后期「看守」和「囚犯」之间发生了极端暴力事件和「囚犯」集体越狱反抗事件,最终实验造成了人员伤亡。而根据Philip Zimbardo的著作,实验发生在1971年,实验的对象是大学生,实验中后期没有发生极端暴力事件和「囚犯」集体越狱反抗事件,最终实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虽然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都改编自Mario Giordano的小说,但是在细节上也有很多分歧。2010美国版对于实验过程的描写没有涉及到实验策划者,实验策划者除了实验一开始的讲解之外,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也没有介入到实验中去。而2001德国版对于实验策划团队有大量的刻画,实验策划团队少量介入实验,在后段,实验策划者也成为了实验牺牲品,受到了「看守」的暴力对待。(另:2015美国版也对实验策划团队有大量的刻画,实验策划团队较多地介入实验。) 此外,由于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都改编自Mario Giordano的小说,因此影片中有大量戏剧化元素,包括加入女主线的描述(2010德国版是女主的救援,2010美国版是男主对女主的记忆闪回),包括男主角与「看守」的矛盾冲突(2001德国版是男主为了取得新闻素材刻意激化矛盾,2010美国版则刻画了黑人「看守」Barris的心理阴影),包括「囚犯」中弱势成员的死亡对于推进矛盾的影响(2001德国版是杂货摊摊主,2010美国版是漫画家)。 三、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改编自Philip Zimbardo著作) 2015美国版没有特别突出的主角或者说有多个突出的主角,而所有实验参与者则更趋向于「心理正常」和「行为正常」。这一点尤其重要。根据相关资料(如维基百科等),不管实验过程本身是否科学,历史上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大致就是:正常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不自觉的作恶。在没有「囚犯」刻意激化矛盾下,在自身没有心理阴影下,「看守」在权威的诱惑下会不自觉的作恶,这才是实验真正的结论。(根据Mario Giordano小说改编的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则弱化了这一结论。) 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2015美国版虽然在对实验过程的描写中最大程度的呈现了实验结论,却在最后的采访片段中做了削弱:一位较疯狂的「看守」承认,自己心中也有个小实验,想知道「囚犯」在遭受到什么程度的凌辱下才会反抗,因此刻意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这一点强调了「看守」实施凌辱的主观动机,弱化了实验的客观结论。而事实上,根据所查的实验资料和结论,「看守」实施凌辱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导致,而非刻意为之。 此外,2015美国版还抛出了另外一个人性议题,也就是最后的采访过程那位较疯狂的「看守」所说的:正常人究竟在遭受到什么程度的凌辱下才会反抗。2015美国版中,「囚犯」在绝大多数时间对于「看守」的凌辱都是默默承受的,即使有人崩溃,也没有将矛头强烈地对准「看守」。相信看过这个版本的观众都对此不太理解,相反觉得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囚犯」的集体反抗似乎更可信一些。但事实上,结合实验报告,2015美国版对实验中双方行为的描写更加真实。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规则下,正常人对于看似不人道的凌辱,大多采取的是纵容和忍耐的态度,或许这也是导致「看守」凌辱升级的另一个原因。 四、总结: 总体来说,2015美国版更接近真实,「看守」的凌辱和「囚犯」的忍受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更让人觉得压抑,最终也没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因此对人性的拷问也更加深刻。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都在实验过程中描写了「囚犯」或「看守」某些偏激行为的主观动机,让人觉得情有可原,最后「囚犯」的集体反抗也为观众压抑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从而弱化了实验本身对人性的拷问。另外,2010美国版对实验本身的抨击性最强,比如实验策划者在看见暴力事件后也不终止实验,以及男主角声称要起诉实验策划者等(2010德国版其次,2015美国版洗得最白)。 从影片角度来说,2001德国版和2010美国版由于加强了人物的刻画和戏剧冲突描写,影片的感染力更强,视觉冲击也更强,尤其是2001德国版的剧情推进(包括多线推进),从抛开实验事实的角度来看,还是很有说服力且很震撼的,比如连实验策划团队成员也被实施暴力等。在剧情上,2010美国版的剧情稍显薄弱,女主的闪回也完全成了鸡肋。不过,个人认为,2010美国版中Adrien Brody和Forest Whitaker的演技还是不错的,片头也很意味深长。 最后贴一下三部影片的相关评分,在观众心目中,2001德国版评价更高,而在影评人看来,2015美国版口碑更好,至于2010美国版似乎无人问津。 Das Experiment (2001) IMDB: 7.8 Metacritic: 60 (影评人) / 7.5 (用户) Rotten Tomatoes: 72% (影评人) / 88% (用户) The Experiment (2010) IMDB: 6.4 Metacritic: NA (影评人) / NA (用户) Rotten Tomatoes: NA (影评人) / 49% (用户)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015) IMDB: 6.9 Metacritic: 67 (影评人) / 8.1 (用户) Rotten Tomatoes: 83% (影评人) / 77% (用户)

 6 ) 「Quotes」

「The only thing that separates those two was a coin flip.」


「What'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n your study? Have you introduced a variable that might influence your outcome? This is an experiment, right? Not just a simulation.」


「It was an experiment, and I went along with it, but I really hate myself right now.

You did nothing wrong. That was just protocol.

Protocol? Back in that room, i became everything I've hated for so long, and I let it happen. And I enjoyed it. You can't possibly understand how it makes me feel.」


「We have become part of this experiment,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 and frankly, i don't even think that we can call this an experiment anymore.」


「You... Of all people, I thought would understand what I have tapped into in my prison.

Your prison? Oh, my god. You are so in over your head. Those are not prisoners. Those are not subjects. They're not students. Those are boys, Phil. Those are boys,and you are harming them. You need to fix this.」


「I said to myself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day, "this could be a very long, very boring experiment." Uh, it wasn't conceivable. There was just no strong sense of precedent for how far this thing could go.」


「It's easy for you to say, "oh, I wouldn't have acted that way." But you don't know. That's the truth. You don't know. And now, I know what I'm capable of, and it hurts. That I don't know-l don't know how else to say it, but it does hurt me to know that.」


「You know, and I knew right away it was wrong, and I was the only one that could see it. You know, anyone could see it except for these guys. You know, you give them the uniform with the glasses and the nightstick, and they simply can't be the same person as if they wore street clothes. Meanwhile, I'm just a number in a dress. That's the thing; I wasn't a prisoner in an experiment. I was their prisoner.」


「I really felt that I was losing my identity, that this person that I call Tom was disappearing. and it was a prison to me. It still is a prison to me. You know, I don't look at it as an experiment or a simulation at all. It was a prison that was run by psychologists instead of by the state.」


「This whole experience harms me, and I mean "harms" in the present tense. It harms me.」

 短评

还不够狠

8分钟前
  • max
  • 还行

还原度颇高,和真实实验非常相似。时刻谨记:保持一定的疏离感,不要被周围环境同化。

12分钟前
  • 丁卯
  • 推荐

当phill说this experiment is over 的时候,犯人们为什么不冲上去群殴狱警?

13分钟前
  • 杳圻
  • 推荐

真实还原斯坦福监狱实验,相比美版的《死亡实验》中囚徒的暴力反抗,这部中的反抗也许更真实,长时间的驯化后,囚徒变得越来越乖,甚至忘记了身处实验

14分钟前
  • 稍息立正
  • 力荐

绝大多人本来都一样,成长的过程中,被外界这么对待和期待,就会慢慢变成那个样子了。

17分钟前
  • 小岩井
  • 力荐

三部里最接近实验本身,白描手法展现路西法六天内创造地狱。学术外衣掩盖禽兽本质。而观众里又有多少人在观影过程中牢记这只是一次实验,而不是各自代入警囚身份而产生类似情绪体验?丨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21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我知道生活中你是一個好人,但我還是對你心懷芥蒂,因爲我知道你會成爲一個什麽樣的人。

26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力荐

同一主题的《死亡实验》拍的更为浓厚 对比这部就是小清新 4年前记得看《死亡实验》时还会感叹 人性原来可以这个样子 4年后 再看这些 心里虽有愤怒 恢复平静也很快 显然是已然接受了人性本恶的事实 - 所幸你我没有参与到那场实验之中。所悲,你我仍要借助社会生存。而社会角色同样不由你我而定。

29分钟前
  • 名号怎么就违规
  • 还行

谁说和平年代不可能产生极权主义?谁说一个平时挺好的人不能瞬间变坏?这部电影可以比照另一部电影《浪潮》去看,再推荐一本书《路西法效应》。作者就是电影里的原型教授。

33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著名的人性转恶试验,验证了罪恶传染、跨过临界点的“路西法效应”。最让人震惊的不是试验对象的被同化,而是观测者自身同情心的丧失,纵容甚至歇斯底里的推动恶的发生。PS好羡慕这个同志导演啊,可以把一堆小鲜肉拉来虐了又虐~(没错我也黑化了!!!)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1.9看的其实。社会心理学家对人性的一个审问。但其实说是“实验”,根本没有控制变量和什么参数,不如说是模拟。而且,决定身份的只是一枚硬币而已。人会被环境影响到何等恶劣的形状。服饰是身份符号象征,用编号而非姓名称呼进一步剥夺独特性,必须有人说“监狱解散”而不是“实验结束”才能让受试理解。某狱卒真是个人物,十分有创意了可以说——“我自己也在做实验”。我一直希望女老师报警结果还是没有。

36分钟前
  • 空竹大师
  • 力荐

短短六天的实验,可以理解到历史上很多群体性反智运动,战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参与者。没有处于极端的环境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41分钟前
  • zenzenzen
  • 还行

I'm damaged...

42分钟前
  • 莎拉
  • 力荐

这世间,才是地狱。最丑恶的部分藏在最难以眼观的地方——人心。所谓人性本恶,其实也不过如此。每一个人都做着令人作呕的自私的角色,然后,使这个世界看起来规范了,但是,毕竟人性本恶,最肮脏的就是人心。于是这个世界成为了令人痛苦却无法挣脱的炼狱。从生到死,罪恶都是本能,善良才是一种选择。

45分钟前
  • Entrop1e
  • 还行

做这个实验和拍这部电影都是闲得蛋疼,意义何在?

48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这种题材最尴尬了,不如纪录片的真实性,又不如剧情片的戏剧化,卡在中间了……

52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缺乏可信度,也没把“入戏太深”的转变交代清楚,不过这卡司……太美好了 : >几乎集结了美国好莱坞年轻一代各种型的演技派。

56分钟前
  • Jin
  • 推荐

不知道是电影时长过短限制了导演的发挥,还是导演自身的问题,导致剧情上缺乏过度,最重要的演员情绪和性格的前后转折太快,通篇下来的感觉就是说服力不够。当然了,最后不得不给这场傻逼实验的操作者送上一句最诚挚的“fuck you, motherfucker!”

58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还行

一时不能接受我风骚诱人的Miller演受气包 好气

1小时前
  • t0psh1t
  • 还行

电影尽可能还原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对超越道德底线为恶的批判极为隐晦。越来越近的镜头,把失控与暴力渲染得真实而冷酷。年轻演员撑起整部电影,近景特写克制而自然,反而是津巴多教授的扮演比较失败。实验结果我解读为“恶是社会性的纵容”,而不是自发,教授个人主导的因素不该被忽略。

1小时前
  • JuneYal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