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1979)

HD中字版

主演:黛安·基顿,梅丽尔·斯特里普,伍迪·艾伦,迈克尔·墨菲,玛瑞儿·海明威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9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曼哈顿(1979) 剧照 NO.1曼哈顿(1979) 剧照 NO.2曼哈顿(1979) 剧照 NO.3曼哈顿(1979) 剧照 NO.4曼哈顿(1979) 剧照 NO.5曼哈顿(1979) 剧照 NO.6曼哈顿(1979) 剧照 NO.13曼哈顿(1979) 剧照 NO.14曼哈顿(1979) 剧照 NO.15曼哈顿(1979) 剧照 NO.16曼哈顿(1979) 剧照 NO.17曼哈顿(1979) 剧照 NO.18曼哈顿(1979) 剧照 NO.19曼哈顿(197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曼哈顿(197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40岁的艾萨克·戴维斯(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在写作上不算成功,在感情上更是一团糟。一方面,为了另一个女人而离开他的前妻吉尔(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打算出版一本有关他们私密婚姻生活的书,另一方面,17岁的女孩翠西(玛瑞儿·海明 威 Mariel Hemingway 饰)对于这段他并不打算认真经营的感情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热情。在这个节骨眼上,好友耶尔(迈克尔·莫菲Michael Murphy饰)的情人玛丽(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饰)闯入了戴维斯的视线,风趣的谈吐,投机的话题,一切的一切都为两人的感情擦出了火花。3个男人,3个女人,在曼哈顿这个繁华又孤单的城市,这群成年人究竟该用何种方式来道德并公正的解决他们的感情问题呢?  本片荣获1980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紫玉金砂小巷管家哈拉2019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木兰:横空出世西部铁血风云爱情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斯民小学2012喜上加喜粤语传奇大亨原来这就是爱啊危机公关如何做爱福星急转弯蠢动重启钻石般的爱恋大境门界限阿凡达(粤语版)越前竹偶俄宫秘史盘龙卧虎高山顶一吻倾城大自然之舞阳光姐妹淘2011湖畔春晓马兰花1961哈林教父第一季地产老千起落记暗夜旅程留守女士仙游记梦马中毒(美版)摩斯探长前传第七季神秘博士:博士之时邯郸起义老师晚上好

 长篇影评

 1 ) 每个人都有虚伪的一面

每个人都在对自己的行为辩护,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合理的借口。然后让自己相信自己的借口,之后再去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借口。
甚至有时,自己都深信了这个借口。并为此借口而行动。但这个借口是极其不理性的。甚至只是自己安慰自己的一个借口。

最开始Woody不想与年轻女孩在一起,甚至是找借口不与她做爱。
当他与Diane相遇后,与年轻女孩分手,借口是她年龄太小,以后的生活会发生很大改变。甚至连他自己都相信他们最终不会走到一起。

当Diane与他分手后,他情绪低落,安慰自己说:“没准和那个十七岁少女会有很好的结果。”直至他自己都相信这样的结果后,他去那个女孩的住处找那个女孩。认为他们真的会很好的在一起。所有这一切的起因只是因为Diane离开他之后他安慰自己心情的一个借口。而这个借口是不理性的,轻率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

生活中,人们总是这样,先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借口,然后相信这个借口,再为这个借口而行动。在这个借口面前,一切不负责任,不理性,不道德,不人性的东西都因为这个借口而变得合理起来了。

人们总是为一切行为找借口,并试图相信这个借口是真的。

 2 ) 豌豆

七八十年代是伍迪创作力最惊人的时段,所有讽刺和笑料皆恰中要害,区别于后期的隔靴搔痒。他的母题很固定,小布尔乔亚的烦恼,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心理问题,是豌豆公主床下的豆子,衍化出现代城市的病症。不少人反感它的矫饰和忸怩作态,诟病其格局太过精致,失于朴鲁。确实,都市情人本就朝三暮四,加之文化人的多虑,连自己的心性都看不清,如何简洁深沉?但这些情绪构成了一段景致,甚至一座城市,是真诚的。男男女女在一段段话唠声里走来走去,声色犬马,天空上方浮现出小老头的脸,“我看着你们…因为,你们的德性我再了解不过了…”,他们神经质,看了十几年心理医生,永远不成熟,懦弱又鲁莽,自大却彷徨,囿于情感但不舍脱身。他们对现实不满,却不屑从政。他们有各式各样的怪癖,也许尝试自杀但并未成功过,他们谈及电影戏剧头头是道,对于“性爱”有一百种看法,遇到问题就搬出弗洛伊德…你说他为啥拍的这么好?“因为我就是你们…”。没有那颗豆子会怎么样?那么我们荒诞生活的源头就没了。“如果有可能,我不舍得拿掉它…你要知道,生活的可爱,甚至意义,不就在于这些瞎折腾吗。”

 3 ) Manhattan

    看伍迪的电影,里面总是充满着台词,让你来不及看。但是只要你认真看了,你会发现伍迪是多么天才的一个导演,并且他经常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自己跳出来来一段讲解,一会是剧中人,一会是第三人,这在《安妮.霍尔》里表现尤其明显。
    在《曼哈顿》一片中,台词里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克尔凯郭尔、伯格曼、安定、消极感受力、忠诚藏......可以说有的人可能看着一头雾水,有的人却总是会心。这就好比古时唐诗里的典故,藏的越深,读着越难,而碰到个会解的则会从诗里得到莫大的享受,这诗也就备受推崇。所以古人文人墨客之间多有应酬,而伍迪的片子也正是如此,他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那些自以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小资产阶级尤其爱看,他迎合了一个空虚、膨胀、想要向外兜售的头脑。

 4 ) The Decay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本以为结尾时Tracy会直白地告诉woody fuck off 没想到结局如此留有温情。

the decay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知识分子眼中坠落的城市。woody充满自恋的正义感,gossip is the new pornography, 无限提升问题的层次,拒绝接受汽车、安眠药、电视、自己和女学约会的事实;Mary具有迷惑性的修辞来描述感情的坠落,不断堆砌文艺的词汇,试图剖析自己的情感状态,这样的尝试却像作秀一样。

“I came from Philadelphia, my parents have been married for 43 years, nobody is cheating on anyone”。

难道还要把一切归结于曼哈顿?

最会给自己找借口的人莫过于文字工作者:professor,editor,writer,journalist,论到胸怀和仁慈都还不及一个十七岁的高中女学生——虽然她又好像不过是一个美化了的象征:话不多,安安静静,理想得像塞尚的苹果。

 5 ) 《曼哈顿》:繁华中的烂漫

电影儿一开始,一组城市的空镜慢慢展现在我们面前,同事佐以一个絮絮叨叨的声音在犹豫如何开始这个故事。镜头由凌乱的日景切换成一组烟花绽放在城市的上空。冷漠,浮躁,嘈杂,阴郁,在一组关于这座城市的描述词汇之中,作者最终选择了浪漫——这也是由镜头最终落在那组夜晚的烟花上决定的,而且,画外音从一组不断自我否定的叙述中渐渐嵌入了导演的视角和观点:“浪漫,哦,我喜欢这个开头。”

在伍迪·艾伦的镜头里,曼哈顿被描述成为一个冷漠而拥挤的城市,每个镜头都给人逼仄的感觉,城市的小酒馆里,几个朋友喝酒,画框里满满当当的放着几个主要角色,话题并不投机,言语里充满了隐藏的对抗。

导演似乎想用这种逼仄的镜头语言传达给我们:在一座拥挤的城市里面,每个人的相遇,乃至碰撞是尴尬而无奈的。善于挖掘戏剧元素的伍迪·艾伦似乎一下子就抓住了“城市”最明显的特质。

婚姻破裂,因为老婆变成了同性恋,朋友不理解,重新认识的女人都是充满自我保护意识的“刺猬”,电视台的工作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丢掉了——这是一个标准的都市人的形象。梅丽尔·斯特利普的同性恋情节很快就能让我们想到《六人行》中的ROSS,也许是后者的抄袭,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一个开放得不能再开放的国家的通病。

倒霉,似乎是伍迪·艾伦影片永远的主题,主人公伊萨克42岁,拥有没完没了的麻烦和永远解不开的心结,倒霉的运气让这个老男孩总是不停的抱怨自己的生活,遇到的人,和这座城市的不合理,言语之中投射出都市人的尴尬与可笑。

在与那个一身是刺的女人熟识之后,伊萨克意识到,两个人对这座城市有着惊人相似的印象:混乱,不可理喻。

“大楼要拆了,我曾经号召过人们抵抗这件事,躺在大楼下面试图阻止他们拆掉它,结果一个警察从我的手上踩过去,唉,这城市疯了!”

曼哈顿大都市中的孤独个体,其中灌注的是对整个城市,整个城市的文化的热爱,甚至是同生共死的感情。无论是事业上的失败,生活中的孤独,都是伍迪热爱这个城市的原因。他爱的不只是曼哈顿的快乐幸福,也同样热爱这个城市中的沮丧颓唐。

影片中最能体现城市感的人物要算那个从外地(实在想不起来哪个城市了)的女人了。出场的时候长篇大论,对这个城市的艺术,文化,以及所有的事务不屑于故,并且一再的重申自己是刚刚到达这里的。言语之中充满了紧张与自我保护意识。这也许就是造成都市冷漠的最终原因,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生怕被别人认为浅薄和没有独立见解,这种抬杠式的对话方式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所以,伊萨克在第一次见到这个女人之后的那一段絮絮叨叨的抱怨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然而影片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关于浪漫的故事,那么爱情应该是影片最主要的情节。在作者眼中,这座城市虽然冰冷,虽然逼仄,但还是有让他热爱的东西,也许正是因为城市的冷漠才让爱情在一片冷色中显得尤为突出。

有意思的是,两位爱情主人公对彼此的了解,也正是我们通过影片对于曼哈顿的了解,伊萨克表面上絮絮叨叨,充满对这个城市和自己不行遭遇的抱怨,然而这个外来女人慢慢的了解到,原来这是个内心情感丰富,并且非常善良的人,而伊萨克对女人的了解,也是从一开始的一百个看不上,到后来渐渐剥去伪装之后的热爱。由此,一个通过人物展现出来的城市情感慢慢显露在我们面前,对于一座城市的感情,就是对一个情人的感情,里面掺杂了由厌恶到了解,到喜爱,进而惊喜,最终变成习惯的各种感觉。

片中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人物,就是那个17岁的女孩玛丽,如果用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这个女孩象征着纯洁和执着。影片中伊萨克对这个女孩的态度非常有意思,始终在抱怨两个人的年龄差距太大,并且不厌其烦的告诉玛丽:“你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将来你会遇到比我好上千倍的男人。”在遇到耶尔(那个外来女人)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但是说辞也随着伊萨克对耶尔的感情逐渐升温而慢慢变得虚伪起来。就在最终耶尔离他而去之后,伊萨克感到自己非常孤独,不能让自己的感情生活没着没落,于是重新对17岁的玛丽展开爱情攻势。在影片的最后,那些说辞显然非常的虚伪,并且前后言行不一,但这却让玛丽感动——也许城市中还存在着纯洁?这个结尾太棒了!把问题留给观众去想。

最有还有一点补充,就是伍迪·艾伦式的幽默。幽默元素在他的电影中无处不在,然而每个元素都不是随兴的安插,都是有非常严谨的内涵。举两个例子:

一是伊萨克在与耶尔表达感情之后,有一段MV式的表现爱情的段落,两个人在湖上划船,湖光山色,画面烂漫得无以复加,伊萨克无意间把手伸进湖水里,脸上是一副陶醉的表情,但是慢着!手里抓到了什么?再次把手拿上来的时候是一手的泥。这个桥段将整个烂漫气氛变得尴尬可笑。导演似乎想通过这个小动作来预示,这两个人的爱情不会一帆风顺——不浪费任何一个可以为主题服务的视觉元素,实在是太高明了。

还有一个段落,同样是没有对白。伊萨克带着儿子逛街,在橱窗前儿子看上一条巨大的帆船模型,伊萨克却建议儿子买那个相对小一点的,镜头是从店里面拍的,两个人经过一番无声的争执之后,失去耐心的父亲打了儿子的脑袋一下,儿子进入店中,而伊萨克却开始掏兜数钱——都市人的尴尬与无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6 ) 75

电影结尾,面对前男友(伍迪艾伦饰演)的苦苦挽留,翠西一句话点破玄机:你连6个月都等不起,还谈什么爱情。在中年男人让人回味无穷的无奈苦笑中,观众恍然发现了真正懂得爱情的不是那帮虚伪、脆落又自恋的知识分子们,而是这位刚刚成年的小姑娘。

这也许是伍迪·艾伦这部电影的重点所在。如同在《甜蜜的生活》结尾,费里尼为马斯楚安尼饰演的男主角安排的那个小姑娘,为了是向这位堕落于虚伪世界中的男人指出天真的可贵之处。不知道伍迪·艾伦在《曼哈顿》中是否借鉴了此片,但两部电影的主旨是一样的。

当你长大,进入社会,只会越来越被这个社会的虚假运作所卷入。如同电影中三个知识分子间的爱情往来,看似是一种自由的恋爱行为,实则已经变成通过爱情游戏来逃避枯燥现实的借口。当他们口口声声为自己的爱情行动辩护之时,暴露的是他们为这个社会(曼哈顿)所浸染的不自觉倾向。

这位尚未成年的小女友出现在电影中,因而具有象征意义。她依然保存着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而不是将其看作摆脱苦闷生活的游戏。不懂生活的规则,可能会失去很多乐趣;但天真的人对世界有一种直觉的理解,这是费里尼告诉我们的真理。或许从这个角度理解这部电影。

 短评

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更有信心一些。。。十七岁的姑娘如是说,虚弱的中年人尴尬地无奈地迷惘地笑了

9分钟前
  • 推荐

Wills的攝影好。這個片子沒有Annie Hall的地位高可能是因為Woody Allen用這樣認真刻意的構圖和他的風格和在一起,就顯得有些匠氣。

11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You have to 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那一刻,话痨伍迪·艾伦终于安静了。

12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A-]伍迪的博爱又专一、滥情又纯真、乐观又悲情的爱情悖论理论集大成者

14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他们把各种艺术挂在嘴边,用塞尚,纳博科夫,博格曼填补他们苍白的话语。他们不懂爱,脆弱又胆小,无法计划未来。在车流拥挤的夜色中,有一种令人烦躁的亲切感,不论他们多么孤独,能否找到真爱,都不会影响曼哈顿的美。

1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曼哈顿告诉我们,装逼是没有好下场的。

22分钟前
  • Minjie
  • 还行

修复放映。小资、言情、风趣、琐碎的纽约,絮絮叨叨的对白就像一出关于城市的交响乐曲,从头流淌至尾。七八十年代真的是伍迪·艾伦创作的高峰期啊,感觉之后拍的所有电影都只是衍生和变体。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不是每个人都会变,你应该对人更有信心一些”

2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伍迪艾伦的电影看得不多,目前最喜欢的还是赛末点。太文艺民工就受不了。昨晚看的时候被法国片似的喋喋不休搞得昏昏欲睡。但到最后一个场景时一下子清醒。纯靠情节,而不是情色镜头劲爆音乐把我唤醒,足以证明这是部好片。平淡生活无法言喻的错过和苦楚,提醒我时刻珍惜现在的美好。我想你啦~

31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黛安基顿好迷人。

35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这部电影所展示的困境,是我现在以及将来都要面对、并试图超越的。影片充满着箴言警句,对人和人的关系(尤其是知识阶级、艺术从业者)有着深刻的表现,他们懦弱、善变、对未来没有信心、沉溺于自己的内心和幻想。没有能力关心更大的世界,而在自己触碰的有限范围内制造麻烦。纽约的繁忙、混乱与美。

39分钟前
  • xīn
  • 力荐

#SIFF#重看;果然黛安基顿是老头最佳搭档,看俩人用各种高深名词和艺术大家斗嘴,真是其乐无穷;前妻对他的评论也可视作其所有作品的总结,犀利精准;老头一辈子都在拍他自己,这一封写给曼哈顿的情书,在黑白光影映衬下,特别迷人。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曼哈顿悖论”:凡是能看懂的这部片子的、笑得前仰后合不能自已的,有着相同恐惧和快乐的,无时无刻不在玩弄文字和女人的,都是最无可救药的酸臭知识分子,都是最有文化修养的斯文败类(“愤世嫉俗”)。当然,above all,他们都是贫蛋。

4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从这部戏里17岁女生的温柔到后来Mia Farrow当道再到韩裔养女横空出世的嬗变过程,正显示着child-woman于直男知识分子界所具有的所向披靡之魅力——在这个美丽复杂的城市,在这个自恋、虚伪、脆弱、忧伤的小男人心里,最至高无上的永远是未成年少女的纯真和娇憨(我可没提肉体)

48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曼哈顿,这座城市蒸腾着你们的焦躁,狂作,空谈和欲望,幻化成毫无生气的霓虹森林,牢不可摧的海市蜃楼。

5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4K修复版重看@phenomena 在所有人剑拔弩张的滔滔不绝中,只有年轻女孩看上去是超脱的,因她还没有遭受生活孤独乏味的迎头痛击,她有大把的青春,绝对的自信,尚未学会像成年人那样用苍白的言语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这样的她又怎么会懂得,六个月的时间有多漫长呢?

57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我默默很不要脸的觉得如果我是直男肯定是Woody Allen的类型,不停被跟我剑拔弩张的强势成熟女性吸引,不停被伤害像小狗一样“内化伤痛成一个肿瘤”,不停把年轻单纯自然的少女当成最舒适的“过去”和最完美的“归宿”。Woody Allen用自己的真实生活证明了他才是“作者电影”最准确的定义。

59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越来越习惯和喜欢这老家伙儿的碎碎念了。

1小时前
  • 如花就是小妖
  • 推荐

成为话痨的人要么过于自信要么缺少安全感,成功的话痨一定兼而有之,既让你哭笑不得,又让你觉得理所应当。你可能并不热爱他,但每次听他讲完故事,尽管你真的很想找茬,但总是没胆指着他说:“喂,你够了。”

1小时前
  • 57
  • 推荐

“生活在曼哈顿的人们,他们庸人自扰,时时制造出那些毫无必要的、神经兮兮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就不用去面对这世上更加棘手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了。” 不是我更偏爱黑白,而是它确实完胜《Annie Hall》。从霍尔对一个人的哀悼上升到曼哈顿对一座城的抚慰,越混乱越迷人。

1小时前
  • Obtso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