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普通话)

HD

主演:拉妮·玛克赫吉,内拉吉·卡比,苏普丽雅·皮尔加卡尔,罗特·萨拉夫,维克拉姆·古哈勒,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普通话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2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3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4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5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6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3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4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5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6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7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8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19嗝嗝老师(普通话)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快乐教育

《嗝嗝老师》展现两个题材:抽动秽语综合症这种罕见病和贫民窟孩子的教育。

第一次了解这个抽动秽语综合症(Tourette Syndrome),翻译名叫做图雷特氏综合症。它是一种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会不自主的发出清喉咙类似打嗝的声音或摇头晃脑。本片的女主即是一位图雷特氏综合症的患者。

作为一位理科学士和教育学硕士双学位的学霸,她的理想是当一名人民教师。在五年中被18所学校拒签,她仍然没有放弃希望,终于被自己的母校录取了。

然而她的录取只是校方的迫不得已,她担任班主任的9F班已在七个月中赶走了7个老师。按照排名,9F班是成绩最差的一个班,人数只有14人,全部是贫民窟的孩子,年少轻狂,叛逆。很像中国的留守儿童。

女主的教育方式很特别,她不拘泥于课本大纲,她认为一个问题的解法有多种,不必纠结于标准答案。她拿扔鸡蛋做抛物线的教学,用篮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演示。她会和学生一起折纸飞机,一起吃棒冰。这让我想起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她会给我们在语文课上放好莱坞的经典电影。

多次调皮捣蛋也没有逼疯女主,反而女主感化了平民窟的孩子,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有天份。她信任这些孩子,愿意为孩子们承担责任,她相信没有坏的学生,只有坏的老师。

得了图雷特氏综合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面对因这个病受到的嘲笑和侮辱。

女主的教育方式不仅仅针对贫民窟孩子,女主最后成为了这个学校的校长,想必她的快乐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学校整个教学过程。

本片改编自2008年的美国电影《叫我第一名》,跟印度国情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2 ) 《嗝嗝老师》:直击现代教师职业的意义所在

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心灵冲击很大。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一部电影。 主人公纳娜从小患有抽搐综合征,这个病给她的求学乃至长大后的教师求职都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但不得不说,纳娜她面对从小到大别人流露出的嘲笑和奇异的眼光时,很有她个人非常自信且礼貌的解决方式。 在这部电影里,我对纳娜超乎常人的应变能力感到敬佩。她在面对校长还有其他老师的质疑的时候,会以微笑的方式,自信地表达出自己坚定的想法,即使在表达过程中会有嗝嗝的声音或动作。这是纳娜在第一开始就吸引我的原因。 她的微笑温柔地触碰到心灵,以无形的力量转化成令人无法拒绝的惊叹。这是我觉得需要向这个人物学习的地方。 面对嘲笑,微笑也许是最有力的反击。 当然,纳娜在5年内被18所学校拒绝,电影以穿插的方式将纳娜小时候所遭遇的嘲笑,以及如何将解开自己心结,最终能够获得心灵上的自信表现出来。这着实归功于她的妈妈和一位学校的老师。 那位老师对纳娜说,“你给我们上了一课。”这却是纳娜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心灵的一课。 纳娜的父亲问:“为什么要当老师这样低薪的工作?”纳娜的回答很值得现代人去思考对于老师这个职业的看法。她说:“你有没有过上学时期让你敬仰的老师。”“当然有”“你那个时候有想过他的薪水高低吗?” 这个回答真的直击现代人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固定看法,当教师不是为了工作稳定,不是为了薪水高低,它最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应该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是为了教学,只有把教学作为自己信仰的教师才有资格去教好每一个学生。 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这并不是为学生开脱,也更加不是把所有的责任或者道德施加于老师身上,而是让所有人去认真思考老师的意义何在。 纳娜为了保护学生能够在学校继续学习掩盖了他们恶作剧的事实,在故事的最后,瓦迪亚为了同样的原因替学生掩盖了恶作剧的事实。学校确实是一个培育学生走向正道的地方,若是没有这些老师正确的引导想必会出现太多的问题。 学生是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朵,而在他们周围存在太多的因素能够去影响盛开或衰败,老师作为熠熠发光的北极星,为这些花朵的盛开铺下了珍贵的种子。 电影可以从多个方面去理解,它教会你如何面对嘲笑;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如何去看待当代教育的问题等等。我相信每个人能在这之中汲取到最有营养的根部。

 3 ) 做学生难,就是做人难 [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8年10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印度电影在电影语言上没什么新颖之处,常常出现角色一听到坏消息马上变脸色并配以突然降调的背景音、慢镜头配情歌大特写美女回眸一笑等电视剧手法,他们甚至从未完全放弃歌舞这一典型印度电影模式,但它以流畅纯熟的商业片手法直击印度现实生活各方面的自信和勇气,对中国观众有特殊吸引力。《摔跤吧!爸爸》只是个开头,印度电影再度轰进我国群众的心门。最近的《嗝嗝老师》也颇受欢迎。

本片其实翻拍自根据布拉德•科恩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美国电影《叫我第一名》,美国人视角下,这是个重在个人奋斗、自我实现的励志故事,患有先天性妥瑞氏症的残疾人,用尽所有力气,只是为了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这层意思可叹息,可煽情,可感人,但满足不了生活环境更为复杂艰辛的印度或中国人。《嗝嗝老师》的重点放在了残疾人实现梦想之后的事,即做个普通人只是一生历练之初级阶段,连嗝嗝老师奈娜如愿当上老师的契机,都只是不懈努力之后老天给的意外之喜,在印度,同病同残的人,闯关模式会加难度升级。剧情快速进入奈娜带差班F,这种设计,让单亲家庭、女性身份、残疾阻碍理想等诸多艰难因素塑造的奈娜,与终生撕咬阶级矛盾的贫民窟青少年,站到同一战线,这就从美式励志个体经验打通到世界普遍经验。

这就是为什么《嗝嗝老师》能煽起观众热血。穷苦少年们整蛊老师的戏码,比我们熟悉的港式校园片里的整蛊花样更复杂更有科技感,我们的惊叹情绪直接说明我们跟奈娜同步预知这帮自暴自弃的孩子有多高的智商。以学习为武器的阶级斗争是个持久战,全胜结局多少有点过于戏剧性,太梦幻,尤其奈娜多年后以校长身份退休这一想象性收尾,已渲染得完全失真,削弱、消解了现实力量。

最有力量的,是轻蔑穷孩子和残疾老师的起反派功能的老教师,得知A班学霸以天真无邪的喜悦神情向他自白一桩陷害F班的阴谋事件,这对他是一场精神暴击,他主动承担罪责的行径,感叹“做学生最难”的肺腑之言,说明他骨子里是具有强烈精英意识的有良知的教师,并非真反派,嗝嗝老师终于从精神上战胜了代表更高社会阶级文化思维的老教师。另外,从《地球上的星星》里有读写障碍的儿童在贵族学校里受良师调教,到本片对贫民窟青少年的普遍关怀,印度涉及教育的电影,又迈了一小步。

 4 ) 除了教育和励志,还有妥瑞氏综合症。

我有一个朋友是妥瑞氏综合症,第一次知道这个病就是因为她的打嗝和抽动,和电影里面的开头一模一样,第一次认识的时候我们说让她喝点水防止打嗝,她耐心认真的给我们解释这种不受控制的神经性疾病,然后我很好奇晚上睡觉也会打嗝抽动吗?她说脑子也会休息,所以不会。真的和电影一模一样!对我来说,看这个电影我看到的重点不是所谓的教育方式和差生的逆袭改变,而是嗝嗝老师的“积极乐观”和“励志”。我的朋友其实也和和嗝嗝老师一样,对自己的病坦然接受,而且活得乐观积极。我朋友她不仅能很好的工作和生活,还会唱歌,演话剧,而且有当平面模特的潜质,有很好的表现力,她还在采访工作中为我要到了五条人阿茂的祝福和签名。对我来说,我不知道这个病给她带来过什么样的痛苦,但是我认识的她真的是一个很乐观很厉害的人!我觉得她给我上了一次“疾病科普课”,希望这个电影也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疾病,对这类人群多一点理解和包容。

 5 ) 那个不停飙脏话的人,可能有病

这种病无法根治,只能用药物控制发作频率,蒋云生将其概括为“一种死不了的绝症”。

梁实秋写过一篇《骂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他说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这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法,但不是人人都可以随便试的。之后还出了几个骂招儿,什么预设埋伏、以退为进之类。

当时读完觉得再精辟没有,直到发现这世上有一群人,他们不停地飙脏话、骂人,却并非是为了发泄情绪,而且很多时候还伴随着抽搐和一些怪声儿。

比如[寄宿学校]里的弗雷德里克。

他在课堂上不住地扭动脖子,说话时会狂飙“操你妈的”,根本来不及思考梁实秋那些骂招儿。

©️[寄宿学校],弗雷德里克

再比如[嗝嗝老师]里的奈娜。

说两句话要打四次嗝儿,打完会不自觉用手背拍击下巴,脑袋还时不时向左抽动。

©️[嗝嗝老师],奈娜

虽然并没有说脏话的迹象,但如果不加以干预,也可能会发展成满口污言秽语,叫人耳不忍闻。

因为此,奈娜从小被老师和同学嘲笑,长大后多次应聘教师岗,均告失败。父亲也从心底里无法容忍她这一缺陷,甚至认为是她毁了自己的尊严。

可这到底是种什么缺陷?

电影的评论里,有人将之笼统概括为“抽动症”,有人称“第一次听说”,更有甚者“几乎闻所未闻”。

©️关于[嗝嗝老师]的短评

妥瑞氏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它还有一个更通俗、但是充满歧视性的名字:抽动秽语症。

“实在是难听,”纪录片[妥妥的幸福]里,导演蒋云生这样说,“如同阿兹海默症被叫做’老年痴呆’,抽动秽语症,听上去就像患者喜欢骂人一样。

彼时是2016年,蒋云生患病的第27年,他在浦东图书馆举办了首映分享会,站在台上时,眉梢嘴角会不自主地抽搐,并发出一种含混的奇怪喉音。

这一年,VR虚拟现实技术得到普及,十分之一的美国家庭拥有智能交互机器人,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宇航员可以在太空驻留30天。

而妥瑞氏综合征仍然无药可医。

不要说医治,就是完整念出它的名称,在国内也实在困难。但美国知晓率可观,因为[叫我第一名]

©️[叫我第一名]是影史影响力最大的一部有关妥瑞氏综合征的电影,在它上映以后,美国对这种病症的认知情况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男主叫布莱德,智商与同龄人无异,也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棒球打得极好,更有创造力和教学天赋。最要命的是,他笑起来可真像好天气。

如果不会没来由的抽动,或者在父亲讲话时突然怪叫,他的人生一定体面又从容。也可能日子苦一些,那就平平凡凡找份工作,为考学娶妻发发愁。

也不至于一次接一次转学,仍被同学老师瞧不起。

陌生人说“不知道他哪根筋不对”,父亲觉得他调皮,母亲的朋友问“你有没有考虑过找人驱魔”。

©️[叫我第一名],母亲的朋友如是说

不夸张,即便发达如美国,也会认为这种病与邪恶力量有关。60年代的一起“警察虐人事件”,被虐者便患了这种病,但警察坚持认为,“他是撒旦。

现如今,中国也在上演这种错误。

[妥妥的幸福]里,由于蒋云生时常“挤眉弄眼”,父母先是求助于眼科,之后又转为精神病治疗。

也有家庭认为,这是“身体里有小鬼”,应当用巫术进行驱逐,于是强行给孩子灌下所谓“圣水”。

[叫我第一名]虽没有这般夸张,但也曾求错医。是母亲带布莱德看心理科,医生认为这是他对父母离异的反抗,还问他“是不是在怨爸爸不跟你住”。

©️[叫我第一名],奉行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医生如是说

怎么讲,其实也怪不得他们这样猜测。

1885年,法国医生妥瑞最先发现了这种病征,将其形容为“一种严重的抽动性疾病”,包括运动抽动、声音抽动、综合抽动,但病因始终没有找到。

目前,医学界普遍支持“多巴胺递质紊乱”假说。

由于多巴胺的活动异常增加,使人的神经系统不分时间、场合和对象,突然兴奋,将一些错综乱杂的信息错误地传递给大脑。 大脑收到以后,发送给身体,人便产生了抽动和痉挛,并将这些不完整的信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左图是妥瑞医生,右图是患者的脑结构,医学研究认为,大脑皮层及皮质下区域、丘脑、基底神经节、额叶皮质的功能紊乱会引起抽搐。据说,有患者会偷偷注射肉毒杆菌,为自己降低肌肉活性

真的太像恶作剧了。

虽然医学上给出的患病概率是0.3%~1%,男女比例是3 : 1,英国也有超过30万的成年人和儿童身患此症,台湾地区更是每200人中就有一人。

但实际患者数量远远高于这些确诊数量。

因为很多人的症状实在太难察觉,就算发作,也会被当成是恶作剧,要么就是吃坏了、没睡好。

美国门将蒂姆·霍华德,自小就有这种病。2007年,他转会到英超埃弗顿队,需要体检,结果队医愣是没查出来,直到后来报名世界杯才确诊。

©️球迷称,蒂姆·霍华德是一名有“神经刀气质”的守门员。所谓神经刀,就是“神经病”般的超强发挥。《芝加哥论坛报》称他是“罕见的生物”

这种病无法根治,只能用药物控制发作频率,蒋云生将其概括为“一种死不了的绝症”。既然如此,谁还有心力再去医院诊断?

好在[叫我第一名]里,布莱德的母亲一直没放弃,带他参加互助小组,给予充分的理解与鼓励。

于是,布莱德迎着冷眼和嘲笑,开始跟周围人解释自己的病,立志不向妥瑞症认输。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大学学位,并成为了一名老师。

©️《精神神经病诊断统计手册》表明,妥瑞氏综合征在2-2l岁均可发病,但多在青春期有自愈倾向,且不会影响智力。布莱德的母亲得知后,松了一口气,并鼓励布莱德将妥瑞症打败

这不是第一部讲妥瑞氏综合征的电影。

早在1997年的[尼亚加拉,尼亚加拉]里,罗宾·汤尼就演了一个妥瑞症患者,叫玛西。

她开着越野车,打算和一个叫塞斯的男人去加拿大,谁知路上不自主地抽搐起来,还胡言乱语。而唯一能阻止这种行为的,竟然只有酒精和性。

©️[尼亚加拉,尼亚加拉]

1999年的[哈啦猛男秀],男主在一次工作中遇见了无数美女,其中就有一位自称患了妥瑞症候群。

©️[哈拉猛男秀]

2008年,[菲比梦游仙境]上映,由当时9岁的艾丽·范宁出演妥瑞氏综合征患者。她不止会抽搐,还会向同学吐口水,且无法凭自身意志控制这些行为。

©️[菲比梦游仙境]

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李光洙饰演的咖啡店职员也有这种病,总会毫无意识地发出“xiang,598,噗噗,啊”等一系列怪叫。

©️《没关系,是爱情啊》,李光洙

之后的[文森特要看海]、[不凡之路]均围绕这一题材,主角想融入社会,无奈屡屡碰壁,最后通过旅行,通过飞驰在路上,与世界和自己达成和解。

©️[不凡之路],罗伯特·席安(图左)饰演的妥瑞症患者

片子虽多,但症状表现与[叫我第一名]、[嗝嗝老师]大同小异,都是身体抽搐、喉咙发出怪声。

“秽语”何来呢?

其实这是声音抽搐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并不多见,在所有患者里只占20%。但医学研究发现,患此病症数年之后,口出秽语的概率可增加至60%。

甚至有文献记载,一个耳聋的妥瑞症患者发病时,竟用手语表达出了Fuck和Shit。

要和一般的脏话加以区分也简单,患妥瑞症的人说出的脏话,通常与上下文无关,都是在一句平常的话里突然蹦出来的,没有逻辑,更不符合语境。

就像经过了混乱剪辑,夹杂在患者脑海中的素材里,脱口而出时,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理解。

美剧《百年酒馆》里就有位这样的姑娘,一会儿“叶利钦操了我爸”,一会儿“你鸡巴上带着屎”,令对面的男人忍无可忍,这场相亲也不了了之。

©️《百年酒馆》,姑娘患有很严重的妥瑞症,每次想说脏话时,声调都会比平常的语调强烈很多,也是一个可以让人将其与一般人讲脏话区分开的方法

电影[方形]也有。是严肃的访谈会现场,总有个观众骂“混蛋”、“婊子”,言辞不堪入耳,几次打断了访谈。亏得有人出面解释,称他在受精神折磨。

©️[方形]

据说,这种症状跟语言类型脱不了干系,用字母语言的西方人比说文字语言的东方人更容易患病。

而为了避免冒犯到别人,患者通常会在想说脏话时使用替代词或首字母,比如“FFFFFFF”。

倒也不是全无好处。

研究表明,妥瑞症患者的情绪管理能力比一般人强。且由于左脑额叶与常人不同,迫使右脑得到超常锻炼,使之在运动、音乐方面都非常突出。

比如莫扎特

据说,他飙起脏话来滔滔不绝,“把我的屁股好好舔干净”、“空屁!空屁!噢,一个妙词”。

©️很多关于莫扎特的传记,都有他喜欢说污言秽语的记载,华莱士的《名人隐私录》里说他有“恋屎癖”,在给玛丽亚的信里,他这样写道:“我的肛门在燃烧,也许是想拉屎了!我往你鼻子上拉屎!”此外,他个人的书简集里有100处关于“大便”的字眼。图为电影[莫扎特传]

再比如说唱歌手Eminem

他留给粉丝的印象有两个,一个是歌词里千奇百怪的脏话,一个是唱歌时总喜欢抖手。但这些都不是他的Freestyle,而是来源于妥瑞症。

©️2014年,Eminem在华盛顿特区的Valor音乐会上

当然,不是所有患者都像Eminem或者莫扎特,拥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也不是所有患者都如[叫我第一名]里的布莱德,有个无条件相信自己的母亲。

多数人只会像他们的曾经,如[嗝嗝老师]里的奈娜,连培育出自己的母校也将她的简历拒之门外。

好容易有学校愿意接纳她做老师,却被分去差生班,终日受学生们的嘲笑与捉弄。

幸而,别人怎么做,她是不在乎的。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一个妥瑞症患者一步步取得双学位,这中间的路,是用什么样的坚韧与勇敢铺出来的

所以她虽生气但更争气,化软肋为动力,给了这一班差生从未有过的自信,并最终登上校长之位。

©️[嗝嗝老师]

不要紧,妥瑞氏综合征而已,能有多糟。

你看,她从小就被家人和老师冷嘲热讽,可能你也一样。她长大后求职屡屡碰壁,可能你也一样。那么她从来都不曾被打倒,可能,你也一样。

-

作者/六姨太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6 ) 当你全力追逐梦想时,连高山也会为你让路

努力的最大障碍不是懒惰,而是恐惧。比起意志坚定朝既定目标前行的学霸,更多人担心的是自己努力了仍然会失败,因为害怕失败,反而不敢用尽全力。如果付出了50分心血,因为早有意料,没奢望,能够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接受结果,久而久之就把那丝原始渴望忽略了;可是如果付出了100分心血,最后的结果仍然是失败,那就不仅仅是一次失败,而是整个世界的坍塌。这样的打击连成年人都不见得能接受,更何况青春期的少年。在普通领域,决定我们成败的不是智商,往往是心性。大部分人最缺乏的成功特质是直面恐惧的勇气。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不知道什么是图雷特综合征。女主奈娜从小患有图雷特综合征,这是一种神经疾病,临床表现以声语型抽搐和动作型抽搐为主,奈娜会不由自主的打嗝和摇头。这个疾病的出现率在儿童中占1%~3%,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将症状持续到成人,奈娜是这其中不幸的少数人。一个身体不健全的孩子在学校会面对怎样的歧视和嘲笑,大家可想而知。学校将奈娜退学,建议她去特殊学校学习。嗝声成了她和正常孩子之间的分水岭,强行把他们分成两个世界。奈娜的妈妈不同意,她认为自己的女儿智商没有问题,学习能力也没有问题,不应该遭到歧视。她的坚持换来丈夫的不理解,学校的不赞同,经历过十二所学校退学后,才找到一个愿意接收奈娜的学校。

一位好的老师会在学生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奈娜站在讲台上时,白发苍苍的老校长问她:你希望学校怎样对待你?小奈娜说,和别人一样。学生的要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公平的对待,公平的机会。当老校长对奈娜做出保证后,暖色光调下,校长的眼神充满了鼓励,他朝她竖起大拇指。那一瞬间,妈妈在流泪,众人在鼓掌,我却看到了她的勇气。那个藏在洗手间里,为了不让自己发出打嗝声把卫生纸拼命塞进嘴里的女孩消失了。她正视了自己的缺陷,在讲台上为众人解释什么是图雷特综合征,她抛弃了自怨自艾,把自己和普通学生放在了同一个起跑线。多年后,奈娜成为一名理工科的双学位学士,她本可以选择很多职业,却始终忘不掉老校长对她的激励,梦想着当一名老师,把爱和希望传递给更多孩子。教师是一个讲究形象的工作,老师除了授课,还需要言传身教,以自身为学生们做出榜样。一个说不了几句话就打嗝的老师,怎么能在讲课时保持课堂的严谨气氛?奈娜多次面试都铩羽而归,她却勇敢把自己的最大短板暴露在人前,决心一条道走到黑。

奈娜唯一的机会是给一群所有人都嫌弃的学生当班主任。这是一群来自贫民窟的孩子,性格敏感又顽劣。奈娜因为身体原因遭受歧视,这群孩子因为家庭和出身遭受歧视。当所有人都把你当成垃圾时,你自己也会认为自己只配做一个垃圾。大家都知道,在印度,种姓制度依旧盛行,高种姓女性不能与低种姓男性通婚。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从事着最低贱的工作,最受歧视。生活在贫民窟,为一顿饭一口水发愁的9F班学生,可能连首陀罗都不是,而是最卑微的达利特。因为新教育法,这些公立学校皮肤黝黑,鼻翼肥大的达利特走进了贵族学校,和皮肤白皙,鼻梁高挺的婆罗门、刹帝利同处在一个校园,他们站在一起时,哪怕穿着一样的校服,视觉上也能一眼区分出两个群体。从学生到老师,大家都想把这群扎眼的贱民赶出学校,在这样的大氛围之下,9F班学生的叛逆是自尊心受挫后的本能自卫反应。

奈娜有一句话说出了教育的真谛,‘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人们总是会对自己不了解的群体产生偏见,在印度,人们认为低种姓等于低道德。长期养尊处优的9A班学霸因血统和家庭地位有着强烈的优越感,面对与自己差距太大的9F班学渣言行傲慢。9A和9F互相敌视,产生了数次矛盾。奈娜向校长保证,会让9F的成绩提高,在期末考试中全部及格,请求校长不要解散9F班。她让全班学生写下自己最恐惧的事情,撕下这页纸,折成纸飞机,从楼顶掷出。这些远飞的纸飞机代表着与昨日彻底再见,赶跑心底的恐惧,努力改变为未来而战。这样的决心在外人看来是个笑话。没人会相信,这群粗鄙的孩子能够赶上精英班9A班,没人认为他们会真的学好。奈娜却透过他们桀骜的外表看到了他们脆弱的灵魂,他们需要的是勇气,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歧视,使奈娜更加明白,一个公平的机会是多么难得。奈娜的梦想和学生们的梦想缠绕在一起,期末考试不仅是9F班学生对面未来前进的第一步,也是奈娜证明自己的第一步。

影片中刻画了一个智力、爱心、能力超群的非凡老师。她会用各种办法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领悟书本上的知识,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她虽然打嗝声不断,但的确是一个超越现实的,近乎于完美的理想老师。老实说,每个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都会成材,奈娜兼具了老师这个角色的一切优点,同时充当了‘教师’‘母亲’‘心理医生’‘姐姐’多种角色,实在是可遇不可求,每个遇到这样老师的人都应该庆幸上天的馈赠。

电影中,与奈娜相对应的角色是瓦迪亚先生。这个头发花白的男人身姿笔挺,总是穿一身质地精良的西装,外形上有种老式的绅士派头。奈娜老师在生活中不常见,瓦迪亚先生在生活中常见。这个男人固执、古板、护短、严苛、有属于他这个年纪和身份的一切缺点。他虽然不苟言笑,却想把最好的一切给自己的学生。这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也许他不是最好的老师,但他对学生的爱护并不亚于奈娜。他有自己的一整套价值体系,不会轻易为外界所改变,面对奈娜的授课方式,他嗤之以鼻,‘学习的重点不是快乐’。他想赶走9F班,出发点也是想赶走害群之马,免得影响其他的好学生。这样的老师我们都曾遇见过,对待学霸他如父亲般慈爱,对待学渣他如同对待敌人般无情。

瓦迪亚先生的转变是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人头涌动的大礼堂内,他承担了一个老师的责任,把过错揽在了自己身上,说出那句‘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瓦迪亚先生被9F班的努力打动,他认同了奈娜的教育理念,认可了9F班的成绩,当他亲手把级长徽章递到奈娜手中时,理想之路的大门终于被推开了一条门缝。我看到了希望。一粒草籽在自然界中无比卑微,可是它能够在春天发芽时顶起沉重的石块;一滴水没有任何力量,可是天长日久的坚持滴水能穿石。一个贫民窟的女孩想去开飞机,当梦话说出来也会被人笑话,可是在课堂上迈出第一步后,通过一步步的考学,你怎么知道她将来就不能成为飞行员?

梦想是一粒种子,它安静地躺在内心深处,很多时候形同虚设。如果选择懦弱,选择轻松地随波逐流,这颗种子会慢慢失去活性,天长日久之后和灰尘融为一体,埋在心底最深处,成为一句卑微的笑话。如果选择勇敢,选择用尽全力的去追逐,你永远会得到比现在更多的东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开始羞于谈梦想,认为那只是小孩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个成年人谈自己的梦想既幼稚又可耻。我们忘了那些儿时想当科学家当宇航员当外交官的憧憬,跟随时代潮流谨慎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在上代人,在自己画地为牢的圈子里不断兜圈子,像那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一样嘲笑那些把梦想说漏嘴的人。这不是聪明,也不是现实,其实只是因为恐惧,午夜梦回时我们自己心里都明白。梦想不是奢侈品,而是勇敢者的游戏,只有直面自己的恐惧,你才有资格拥有它。梦想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徒劳,它像光,像水,能够照进黑暗,能够打动人心,当你全力以赴时,它的力量会超出你的想象,你也许会化身为移开太行和王屋的愚公,也许会化身成分开红海的摩西。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就像电影中瓦迪亚先生留下了9F班,9A班和9F班打破了种族篱障成为朋友,身患图雷特综合征的女孩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只要有梦想,没有什么不可能。

 短评

终于见到印度电影对教育体制的反思了,类似《放牛班的春天》《一个都不能少》和《垫底辣妹》,还加入了阿甘式的人物励志。因材施教,体验式教学,不放弃学生,相信学生,这才是真正的为人师表。

3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可以说,是今年印度最温情脉脉的一部电影,关注的依然是最弱势的群体,在大环境失语的境遇之中,如是电影,更显得难得可贵,能拍出来,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8分钟前
  • 独狼映画
  • 力荐

吱吱·GTO麻辣教师、汪汪·十八岁的天空、嗝嗝·死亡诗社,托托下巴·放牛班的春天。

10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太套路了,逆袭也没什么逻辑性,把好好一个故事讲得平庸无趣,情感烘托只有靠BGM。

11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碾压很多国内烂片了

14分钟前
  • 以太
  • 推荐

我们一起学狗叫,一起汪汪汪汪汪!

1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刻板、突兀、脸谱。而且坦白说啊,这么个触及现实却又不敢正视现实的故事,根本谈不上是理想主义,充其量只是一锅影视化的鸡汤而已。

19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2018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的第一部,播放完导演竟然出现在电影院,有真实的故事原型,剧本从诞生到拍摄完毕花了七年的时间,妥瑞式症的背景最初不被投资人认可,认为不商业化 不赚钱,但导演坚持做这个励志温情的故事,揭露教育、生活现状,给予更多的人信心和希望,为印度电影点赞!

24分钟前
  • Sunflower
  • 力荐

好看。看哭了好几次。如果《麻辣鲜师》做成内地版,如果桥段“贴地气”,该多爆款!喜欢那句台词:“今天开始,让你的软肋成为动力。”

29分钟前
  • 阿顺
  • 力荐

印度电影就像中国电影的一面镜子,同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创作人一直在告诉我们,不是有钱就堆出真善美,就能架空现实营造虚伪的感动,《嗝嗝老师》扎实、贴地、诚恳的故事主线,依然是孱弱的国产电影匮乏的,在嬉笑、温情背后,它对现实的关照依然硬朗、坚韧,贫富差距,阶级壁垒,性别歧视,教育资源等问题,都是挡在师生面前的一堵堵无形之墙,怎么拆除,能不能拆除,就见仁见智了。电影只是带着我们做美好的憧憬,并不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让你笑过、感动过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际遇,摒弃浮华与喧闹,做一些沉淀与反思,故事的目的就达到了。

3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3.5 《起跑线》+《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在近年来印度引进片里,综合水准仅次于《摔爸》,尤其是表演上很圆润。只可惜如今“印度热”已经过去了。

3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这几年比开心麻花还密集且发挥稳定的一类片子是印度引进片,它们都有娱乐爆米花的外表+社会现实讽刺的内里,像《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厕所英雄》《护垫侠》都反映了两性不平等引发的问题,《嗝嗝老师》跟之前的《起跑线》类似,主要讲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当然本质上还是在讲贫富差异阶级固化。一个类似《放牛班的春天》的温暖故事,也不乏《死亡诗社》式的高光时刻。印度大片似乎已经对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百转千回的剧情转折,尤其是高潮段落的泪点营造驾轻就熟,形成了一条印度特色的商业片路子。并且这些引进片的片长似乎也在微幅缩短,歌舞能省则省,碰上中国这样同样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人口大国,共鸣简直不要太多。电影从一个看起来像励志传记片的开头起手,但并未将篇幅集中在对特殊残疾的猎奇刻画上。女主演技很棒。

3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所以每当有人批评穷人的见识短浅,贪小便宜,愚昧无知,懒惰荒淫我都想反问一句何不食肉糜。贫穷得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

38分钟前
  • 贪嗔痴傻和愚昧
  • 力荐

看着蛮开心的印度套路故事片。大女主戏,但是女主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又是同时在渴望“父亲”的认可……印度电影中的“父权”表达很适合写论文了。

43分钟前
  • 还行

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常被评价“俗套”,这本是个贬义词,但放在评价印度电影的语境中,则变得中性。所谓俗套,即故事的每一处转折、每一步推进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渲染人物情感时大量使用抒情配乐和慢镜头,结局通常是过于理想化浪漫化的大团圆。这些手法本已被使用过无数次,理应过时且乏味,但唯独放在印度电影中就显得格外动人,俗套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情感能量。或许是因为印度本土电影中那难得一见的真诚,直面社会痼疾,不遮掩,不油滑,并始终对未来抱持一种纯真的理想主义。而内地现实主义电影面对严格的审查制度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常常难保初心,显示出过分的精明与圆滑。

44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化学课上被整蛊,篮球课上讲物理,伟大的老师永远不离不弃,“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又是别人家的老师啊!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种两千年前的教育观念在现在这个唯分数论的时代好像越发的遥远,就好像我回忆起高中生活时,是严格区分的“好坏班”、爱理不理的老师、一张张冰冷的试卷,还有永远被调换的体育课。虽然同题材套路的片子太多,这部还是诚意满满。7.5

48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集结自身罕见病症、家庭多年难解心结、学校师生责难等多方矛盾,戏剧冲突够足,不乏煽情催泪,在归拢到光明结尾的同时,亦不忘对峙双方各自的成长与收获,歌曲虽节制仍显过满。对印度电影的心态比较矛盾,一方面佩服其在现实题材领域的不懈探索且完成度与可看性都不错,另一方面又容易抹去真实存在的困苦与艰难,现实主义的外衣下依旧是套路而简单的鸡汤倾向,阶级差异的鸿沟岂能如此轻易抹平;全班起立的桥段用滥了。

5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双面励志故事,教师励志,学生更励志,女主有苦说不出坐在角落给自己巴掌真让人心疼。制作精良,演员演给力,全程飙泪。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套路又简单的印度电影每次都能赚走我们的眼泪,甚至能洗涤心灵;为什么他们总能在欢乐轻松的氛围里揭示最残酷的社会问题。

58分钟前
  • 影评人 杉姐
  • 力荐

翻拍《叫我第一名》一开始蛮气那个教师老头和学霸学渣两男生后面还是很感动教师老头也帮学霸男背了锅 给他机会自我反省学渣男前面老闹幺蛾子 后面终于步入正轨结尾从教20年的纳娜以校长的身份退休所有学生都来欢送她以前的9F班的学生也长大了 好感慨PS.后面做的那个模型更酷

1小时前
  • 漫漫云端
  • 推荐

应该是今年印度电影里最鼓舞人心的一部了~老师的顽强和差生逆袭的故事相得益彰,音乐也好听~最重要的是看完这电影不会哭,是满满的暖意

1小时前
  • 乌龙戴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