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2011

HD

主演:西蒙·佩吉,尼克·弗罗斯特,塞斯·罗根,简·林奇,克里斯汀·韦格,杰森·贝特曼,比尔·哈德尔,西格妮·韦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保罗2011 剧照 NO.1保罗2011 剧照 NO.2保罗2011 剧照 NO.3保罗2011 剧照 NO.4保罗2011 剧照 NO.5保罗2011 剧照 NO.6保罗2011 剧照 NO.13保罗2011 剧照 NO.14保罗2011 剧照 NO.15保罗2011 剧照 NO.16保罗2011 剧照 NO.17保罗2011 剧照 NO.18保罗2011 剧照 NO.19保罗201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保罗201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格雷姆(西蒙·佩吉 Simon Pegg 饰)与克莱夫(尼克·弗罗斯特 Nick Frost 饰)是一对来自英国的极客好友,每天生活中充斥着外星人事件、漫画故事、科幻点子,今次又跑到美国来参加漫展,顺道探访外星人爱好者圣地:内华达州51区,没想到在路上偶遇一个真正的外星  人——60年前被困在地球,又被科研基地囚禁研究,而今终于逃出来的保罗(塞斯·罗根 Seth Rogen 配音)。不出所料的是,保罗长得一副ET样,超能力一流,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保罗是个满口美式俏皮话和脏话的“痞子”外星人,三个难兄难弟走上“帮保罗回家”的路途,后面紧追不舍的是国土安全局探员佐尔(杰森·贝特曼 Jason Bateman 饰)和他的笨搭档,一心想抓保罗回研究基地……   本片是英国金牌喜剧搭档西蒙·佩吉和尼克·弗罗斯特继《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之后再度爆笑合作。新恋爱经五亿元的人生断片儿之妇仇者联盟拾芳鬼打鬼之黄金道士白夜(2012)月满轩尼诗国语珍珠港2001天蝎第四季夜莺Nightbird神龙之战第七子:降魔之战长牙赌侠之麻将传奇接下来开始上伦理课刑事7人 第五季邻里一家人绝对杀手2023灭鼠大战触不到的爱蜀山传(原声版)冷血霹雳火开拓者失踪禁地 第一季老汉也疯狂疯狂天才奔腾年代(2003)水蛭2022行尸之惧第三季参孙和达莉拉投敌者离婚后,前夫哭着求复婚杀手女教师长恨天小勇者们~加美拉~鬼夫财神战利品第二季三七碰到二十一

 长篇影评

 1 ) 《金陵十三钗》用情色满足西方对中国女性想象?

《金陵十三钗》用情色满足西方对中国女性想象?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徐钢
    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同为20世纪最伤痛的人类浩劫,但是受到的关注程度不同。犹太人的灾难广为人所知,鞭挞、反思种族灭绝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数量巨大,而南京大屠杀在国际主流媒体和学术界基本上很少被关注,直到张纯如这样一个勇敢但是业余且没有经验的华裔记者写出《南京大屠杀》这本畅销书。在数量、质量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研究、认真反思、文学和影视再现都远远比不上奥斯维辛,这是有多种原因的,包括犹太人在西方经济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二战历史研究的重欧轻亚的倾向,中国在欧美语系中的缺乏话语权,西方对于日本的相对好感等。在深层的原因中,我们也不免要问:这是不是与中国的民族性里缺乏集体反思的精神有关?
犹太人对奥斯维辛的反思是如此的严肃和警醒,以至于 The Holocaust (种族灭绝或大屠杀)、 Shoah(浩劫)、 Trauma (创伤记忆)都变成了跟这段历史有关的专属词,而且上升到了神学和《圣经》的高度。Holocaust 本意“焚献全牲”,是希腊“异教徒”的习俗,犹太人使用这个词,有焚尸炉、毒气室集体屠杀的惨痛记忆,也有指称对犹太人的杀戮在神学上犯忌的意思。而Shoah 则来源于圣经,是大劫难的意思。令人吃惊的是,中文对这几个词的通常翻译并没有考虑到对犹太人的特殊意义,而是与普遍的意思等同起来,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 Holocaust 和南非的种族歧视似乎没有差别,或者Shoah 和大洪水、海啸等灾难似乎是一样的。而实际上,这几个词只应该音译,保留原来的对奥斯维辛历史深究的意思。
至于“创伤记忆”,犹太人的研究甚至比对大屠杀本身的研究还要深刻认真。毕竟,前事之鉴后事之师,除了惩罚罪魁祸首以外,重要的是防止类似的大屠杀再一次发生。犹太学者争来争去,最后的公论是“创伤记忆”不可以完全复原,如果我们可以回到灾难原址,复原屠杀的场景,那么原先的屠杀就变成很多事件中的一个事件,允许各种角度的解释、甚至允许对于有没有发生过的抵赖。记住创伤的最好方式,犹太人认为,就是不要碰原先的伤疤,而是从伤疤周围着手,记住大屠杀的前因后果。正是这样的一种想法,构成了所有关于奥斯维辛的影视作品的底线和基础。这类作品有很多,最早的是1946年奥森•威尔斯导演的《陌生人》,里面穿插了集中营的纪录片片段;最有名的是1993年的《辛德勒名单》;最近比较有名的有1997年的《美丽人生》,2002年的《钢琴师》,2008年的《阅读者》等。
列举的这几部作品都是卖座又叫好的杰作,特别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辛德勒名单》,用黑白和彩色的交替来表现创伤记忆的严肃和残酷屠杀中人性的温暖。但是,哪怕斯皮尔伯格再小心翼翼地对待创伤的问题,关于这些电影的争议还是不断。犹太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批评斯皮尔伯格“发浩劫财”,把大屠杀变成了赚钱的一桩生意( “Shoah Business”),把集中营的影像“好莱坞化”。批评者特别拿《辛德勒名单》和1959年的电影《安娜日记》、1978年的电视剧集《Holocaust》相比,指出以前的影视作品里只有一个生存者,而《辛德勒名单》中几乎每一个观众在乎的角色都活了下来,是好莱坞式的皆大欢喜(提姆•科尔,《从奥斯维辛到辛德勒:历史是如何被购买、包装和贩卖的》。
如果说好莱坞做了“犹太人浩劫生意”,那么中国和美国近年来兴起的南京大屠杀影视热做的就是“大屠杀生意”,而且做得不如好莱坞的精致、认真和对历史的负责任。当然,这里面的质量有好有坏,不是所有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也有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分别,比如2007年的纪录片《南京》,就是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Ted Lionsis 在看了张纯如的悼文后决定无偿资助拍摄的。无论质量是多么的参差不齐,这些电影都还是严肃地试图记录下中国最创伤的历史之一,让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为世界所知晓。所有的这些尝试,在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中都被狠狠地嘲笑了一通,因为这部摆明了要做中国票房冠军的2012年贺岁片做的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屠杀生意”。

在做这桩生意的过程中,这部电影犯了至少三宗罪。
第一宗,用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虚化历史。不是我们不可以拍由战争作背景的电影,而是我们不可以用太多的不可信的虚构来将历史煽情化、戏剧化,从而虚化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金陵十三钗》里面的虚构令人震惊的虚假、不可信,而违背了电影制作(哪怕是好莱坞化的制作)的最基本的一项原则:不管大情节是多么地虚假,细节要真实可信。贝尔扮演的约翰,在原著小说中根本没有,在电影中取代原先的英格曼神父变成了主角。前一分钟他还是一个贪生怕死的醉鬼、色鬼,一心想付钱跟玉墨上床,在日本兵冲进教堂的时候准备偷了钱财躲进柜子里,突然没有任何铺垫地就大义凛然起来,保护女学生、拒绝跟他的朋友逃命、和玉墨含情脉脉地谈恋爱、大哥哥似的抚慰书娟,说着非常不恰当、虚假、不符合那个年代的、文艺腔十足的台词。另外还有不可思议的巧合:约翰正好就是个葬仪化妆师,使得他能够帮妓女们化装成女学生;玉墨以前也是教堂女学生,而且英文在班上是第一名,所以她可以用除了有点口音以外最完美的英文跟约翰流畅交流;教堂门口千不停万不停正好停了一辆大卡车……
影片开始的战争场面似乎是为了证实南京大屠杀的残酷,也是张艺谋对大场面控制自如的看家戏的展示,但是中国军人的过分英勇的牺牲、以一当百的豪壮并不符合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也不符合任何战争中的真实场景。所谓“八壮士”,排成一竖排,一一被击中,以慢动作优雅地倒下,配上书娟强作解释的画外音;戴涛少校,一个人智勇双全,不仅从容击毙无数日本兵,最后还拉动手榴弹,和所有敌人同归于尽。这都是过于浪漫、戏剧化的情节。情节的不可信予人口实,让别人可以争辩:如果这些虚假的情节都是跟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话,那我也可以从我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从而宣告南京大屠杀只不过是一个虚构的情节而已。同样指责这部电影可笑的虚假的情节,是由Todd McCarthy 所写的一篇文章,在12月13日发表在好莱坞的重要的独立批评刊物《好莱坞记者》上,题为“张艺谋和贝尔对南京大屠杀的再现崩溃于不可信的情节之下”。
第二宗罪,用过于情色化的视觉来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的女性想象。在中美两国基本同时上映,又有贝尔这样的国际大牌影星,张艺谋和他的投资者当然希望在美国的票房分到一杯羹,也借此冲击可以名利双收的奥斯卡奖,所以美国观众对这部电影至关重要。为了满足想象中美国观众的需求,电影的英文名为《战争之花》,明摆着是要靠中国的美女来吸引眼球。在这种自我“东方主义化”的思路下,一系列不可信的、侮辱女性、侮辱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镜头被堂而皇之地摆上来。逃难的时候,女人最基本的常识应该是掩盖自己的美丽,穿破旧衣服、脸上涂上污泥,都是我们经常读到的办法。这部电影的“十三钗”,穿着最美丽的旗袍,化着妆,嬉笑着来到教堂,在教堂里抓住一切机会搔首弄姿、半露酥胸,完全不合时宜、不符真实。最为荒唐的一幕,是在她们换上朴素的学生装以后,决定“让妹妹们看看秦淮河名妓的风光”,排成一横排唱起跟嫖客调情的小曲,而镜头又很快幻化为她们穿旗袍调情唱歌的样子。这是典型的为了视觉的光鲜对细节真实的牺牲,而且以女性的情色化为代价。乔治自告奋勇男扮女装成第十三钗也是电影自我女性化、自我东方主义化的一个例子。
原著中玉墨是和戴涛在地下室中恋爱,为了跨国观众的需要,张艺谋顺理成章地让她和约翰调情以至于最后做爱,让这个情节成为整部电影无可置疑的中心。约翰每次惋惜地看着她扭着屁股走开,似乎是为了跟她上床才做了如此多的大义凛然的牺牲。到了最后,他跟她煽情地说,“我想要你的一切,我爱你的一切一切!”而玉墨则在“现在就带我回家!”这个充满色情意味的英文句子(“take me home now” 是“带我到高潮”的意思)中到达高潮。恶俗至此!
第三宗罪,是整个电影过度的营销策略。在美国彭博社12月16日关于《金陵十三钗》的一篇题为《情色化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中,专门提到三个例子:1.影片的广告招贴,展示贝尔穿着神父服,斜眼偷瞄酥胸半露的倪妮;2.在一些与观众的互动中,允许观众和半裸的“十三钗”合影;3.倪妮的花絮文章,《我和贝尔演床戏》。这些营销策略,明摆着是要靠着情色赚钱,做大屠杀的生意。这种营销策略也是对于中国“软实力”的一种错误理解,以为只要是大成本、大制作、以好莱坞的风格来竞争,就是软实力的体现。殊不知真正的软实力,是对自己的历史的尊重、不轻易为资本所折腰、尊重理解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是有自己独特的创新能力。
在我的英文专著《中国景:当代中国电影研究》中,我专门讨论了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强调这些模仿好莱坞的所谓“大片”是中国当代文化症候的一个表现。《十三钗》中的情色化、虚构历史及过度营销,不是孤立的现象,是很多文化、政治症候的发作,包括文化上的不自信、经济上的焦虑感、缺少自主的知识产权、以及缺乏民族的自省心。只不过张艺谋这一次的症候发作触到了民族创伤的底线。
作者系上海交大特聘访问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

 2 ) 商女也知亡国恨,教堂绝唱秦淮景。

提到妓女,也许大多数人脑海中就会有这样一个场景: 酒池肉林快活乡,纸醉金迷脂粉阵。 青楼之中浓妆艳抹的风尘女子,手拿一个琵琶,咿呀咿呀的唱着艳曲:“十八摸” 。手执一杯酒,在一众男人中游走,秋波流转,媚声道:“大爷,来呀!来呀!让奴家好好侍奉与你,快活快活。” 双腿张开一丝不挂香闺生暖红帐飘香。春宵之后,再无真情,有的也只是虚与委蛇。有钱是大爷,没钱一边滚。 抑或是陈圆圆这般的红颜祸水,有着倾城颜,奈何多舛命。英雄皆愿得美人而后快,可温柔乡向来是英雄冢。如吴三桂般一代枭雄也会冲冠一怒为红颜,将汉人大好江山送与满清铁蹄之下,引得世间大乱。 世间众人眼中:婊子无情,窑姐无义。再怎么美貌也不过得到一句狐狸精,再怎么有才不过是祸水,终究是世间最低贱的下九流。 殊不知妓女一丝不挂是为了生存所迫,世人衣冠齐整却多虚伪之徒。仗义每多屠狗辈,欢场也有奇女子。 其中有柳如是这样的才女,才貌双全而且重气节。明亡之时,愿以身殉国,比那降清的士大夫诸人强了不是半点。东林领袖钱谦益,不如妓女柳如是。 有谢玉英,陈师师这样的重义女,柳永一生穷困潦倒,死时一贫如洗,只有东京群妓记着他,群妓合金葬柳七。 有杜十娘这样的痴情女,只想觅得真心人,被薄情郎李公子所负之后,怒沉百宝箱。 也有梁红玉这样的女中丈夫,与夫君韩世忠一起指挥军队,抗击金人入侵。 张艺谋的这部电影,讲的是另一个关于妓女的传奇。 1937年的南京,一个如同炼狱般的城市里头,到处都是大屠杀,除了被血红染满的废墟,没有其他的颜色。教堂是唯一安全的地方,冒牌神父、女学生、妓女、国军军官在命运的牵引下聚于一室。 慢镜头下,她们一出场,就成了众人眼光焦点所在。十四个浓妆艳抹身着艳丽旗袍的女人第一次妖娆地进入了教堂时。一种不同于小家碧玉的野性为这部电影添上了几分张艺谋擅长的大红大绿的色彩之美。

约翰神父眼中的妓女们,风情万种,艳光四射,有着独特的女人魅力。他毫不掩饰对妓女玉墨的好感,甚至想与之上床。 李教官眼中的妓女们,是仅剩的温暖所在,所以他将重伤的浦生交与照顾,只希望她们能给浦生最后一丝温暖。 女学生们眼中的妓女们,就是一群害人的狐狸精,与她们争吵,不允许她们用自己的厕所,只因觉得她们都是一群不正派的女人,书娟也对玉墨充满了敌意。 片中这么几个情节,注定让人记住这群不凡的妓女。 豆蔻一直照顾着伤重的浦生,骨子里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弟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妓院拿琴弦,只是为了给伤重的浦生听到最后的琵琶曲,以完成他的心愿。残酷的是,这么一个小愿望也无法实现,最后和同伴香兰被日军轮奸蹂躏致死。 “我们替你们去,替姐姐好好活。”剩下的 十二位妓女与一位男扮女装的小男生踏上了赴宴之路。明知可能赴死,还是替一群女学生赴了日本军人设的局。为他人放弃生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妓女们与女学生有矛盾有冲突,也有互相救护。妓女们为了女学生舍弃生命,一步步的心理历程诠释的很清楚,没有让人有那种矫揉造作之感。除了人性中善的一部分压倒了恐惧,更多的是虽沦落风尘,尝尽世间疾苦,骨子里的侠义精神却一直没变。仗义每多屠狗辈,欢场也有奇女子。 而此片中最出彩的镜头之一,就是妓女们在赴日军圣诞宴会前合唱的那曲”秦淮景“,歌声中的她们美艳的不可方物,除了柔情,更多的是热血和侠义。 商女也知亡国恨,教堂绝唱秦淮景。 ——————————————————— 微信请订阅:cmf2015 ,聊聊电影和美剧,写写故事和经历,文艺有趣可兼得。

 3 ) 做个勇敢的中国人

做个勇敢的中国人 这是一部让人无比沉痛的电影,散场出来时,有人说:终于看到了一部好电影。有人说:早知道就去看龙门飞甲了,这电影太压抑了。 类似的故事,法国有羊脂球,不过那个故事主要是讽刺那些同车法国男人尤其是达官贵人们的虚伪怯弱。而《金》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赞美,才选取了那场战争最“美丽”也最残忍的一个故事。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个真实的故事,在《南京南京》里也提到这么一件事,或许是真实的吧。如果是这样,那么人们该对国耻这两个字有更深的认识。 这部电影的主题决不该是“女性的伟大”,而该是“男人的耻辱”,那些女人们所受的屈辱与损害,是烙在所有国人身上的。拍这部电影,如果是为了正视国家的耻辱,那么是值得鼓掌的,但如果只是为了讲一个特定环境下的“崇高”与献身的故事,那么,还是不足以使其成为一部伟大的电影。 鉴于这电影是根据严歌苓的小说改编,所以我认为它虽然可能有历史原型,但所有细节都已经是后人改造和重新编撰过去。这样的电影,该说它是历史呢?还是故事呢?既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却又是虚构的人物和剧情,不如把它叫做历史故事片吧。 事实上,所有的历史题材影视,都是历史故事片,对历史真实的表现了多少,全凭制作者的良心。我对历史题材影视的评价标准,就是它究竟有多少忠实于史料和回忆,有多少是创作者为了要预设和表达的主题而自己编造出来的。 很遗憾,我们的大部分影视都是后者,清宫戏唐宫戏编一编我们也无所谓了,但对于近代现代的历史,却总是“根据小说改编”,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关于真实的标准并不是针对张艺谋的,在以往对《南京南京》《拉贝日记》《唐山大地震》的评价中,我也一直认为对历史的诚意是衡量这类题材的最重要标准。因为他们都说自己在讲述历史,没有谁承认自己只是找了个编剧或作家关在宾馆里头脑头暴了一下,每个人物都是为了“表现什么”而特别设计出来。 《南京南京》,南京城里真的有因为心灵受折磨而自杀的日本军官吗? 《拉贝日记》,拉贝日记里真实记述的暴行,电影中为何反而略去呢? 《唐山大地震》,把那三分钟特技剪掉这片还和历史有什么关系呢? 当我们享受着“历史大片”带来的震撼时,当制片方发现国难加大制作是票房保证时,我们可能忽视了一种危险。 为了票房,为了市场,为了奖项,历史在越来越精良的制作,越来越优秀的“剧本”下,很可能偷偷的被替换为一个个只为了最大程度上追求表现效果的故事了。 金钗十三钗的故事纵然是真的,我也太不相信那些女人们能像关云长似的在就要去魔窟的前夜还谈笑风生视死如归,为了美化,为了歌颂,为了主题,牺牲一些真实是可以接受的吗? 也或许历史是另一种样子,或者既然是故事,也有另一种讲法:在拥挤的安全区里,日军前来要女人,于是,一群妓女被选中了,她们并不想去,但人们希望她们出去以换取暂时的安全。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故事就变成了《羊脂球》,虽然在当时的南京,这种情景可能更贴近真实的人性,也可能的确上演过。但那样一来,中国人的形象就截然不同了,这样一部电影,纵使是真实记录,又有可能上映吗?还可能被允许送去申奥吗? 正如片中英勇抗战的军队,武器精良,训练有素,兰博一样以一当百的教导队长,那当然也只是剧情需要的特例,否则这战争就该发生在东京在对。 虽然英勇抗战的军人需要表现,但也没有必要直接跳到另一个极端美化成超级英雄,十几人叠成一线冲向敌坦克的感人画面,真的是战场上会出现的场景?真打仗时怎么可能排成那样的队形冲锋,那绝对影响速度而且前面倒下的人会绊倒后面的人,掩护是分散队形把敌人的火力引开,而不是挤成一堆只因为编剧认为这才能表现勇敢。 你也许会说不要追究这些细节,但历史没有了细节还有什么?就只剩下新闻报导中的数字了。一部真正伟大的电影不会放过一个细节,而不把“这样才能感动观众”作为虚构的理由。 真实历史中有更多比女学生们跑得还快的士兵和官员,有更多人脱了军服混入平民,不是一要表现国军无能,就把他们演的像白痴,一到了要体现中国人的英勇抗战,又把他们拎出来打扮成钢铁侠。 用几个镜头甚至只是字幕台词就能交待历史更多的全貌,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影视里只有刻意的选择性粉饰和选择性无视。 所以,纵然是国耻,纵然是充斥着其实没有必要详写特写的暴行和祼尸场面,还是要用美丽的电影语言包装一下,配上华丽的旗袍和优美的小调。这样一来,国耻就能变成国美吗? 这就像片中的贝尔“只会给死人化妆”一样,张艺谋不知是否在无意中自嘲了自己。 我不针对张艺谋,别的导演来拍,可能还不如他。我想说的是中国人记录历史的态度。 我们为什么写历史?为什么编故事?为什么在死者的白骨上抹粉?为了票房?为了宣传?为了奥斯卡奖? 就算是找到的史料,又哪些可能信哪些不能呢?史学家都在争议的事,该相信谁呢?更不用说太多事已经找不到真相。 有人忙着寻找历史,有人忙着修改历史,有人忙着删除历史。 看了这篇评论,有许多人会说:你太苟求了,这只是一部电影。 这正是让我感到害怕的。 我们似乎其实对历史本身并不感兴趣。我们甚至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们把历史都变成好看的故事。 就像人们疯买学者们讲的评书式历史搞笑类历史,却不知道历史已经在讲述中被替换成充满个人想象与好恶的故事了。 久而久之,让所有亲历者都死去和沉默,我们就没有历史了。我们再也不可能知道历史上真正发生过什么,只好任后人编造。 我们不会希望再过几代人,没有人知道南京大屠杀是怎么回事,但事实上,同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早就上演过,大屠杀一次次的发生,在元朝,在清初,但现在,成吉思汗仍然是大英雄,而提起扬州十日,大家或许会联想起还珠格格,那应该是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民族融合是一种必然,但是化解仇恨是靠民众学会宽容,而不是靠忘记。就算以后世界大同,全世界都成一国,希特勒和东条英机就突然变成大英雄了? 但按照中国人“历史要为现实服务”的态度,这种事很可能发生。 真实不重要,如果撰改和隐瞒可以“让世界看起来更美好”,那么就忘记真实吧。 因为我们不喜欢忠实的记录历史,因为我们太爱“古建筑翻新”为了它看起来更漂亮。所以我们永远在猜历史,永远在编故事。而我们的电影人,作家,也很享受于这种“编得好有奖”的环境。 在1937年的南京,美国人贝尔问中国孩子:我们应该这样做吗?那孩子回答:我们还能怎么做? 去年有一部电影,叫《喋血孤城》,同样是抗战题材,和《金》相比票房惨淡的可怜,甚至我去影院都看不到排期。 《金钗十三钗》,应该拍。不过,有一部电影更应该拍。 《淞沪战役》。 那是一场惨痛的失败,绝不光彩的战斗,七倍于敌的兵力,巨大的伤亡,几年前还在内战的乌合之众,群氓般的士兵,抽大烟的将军,勾心斗角的派系,最先逃命的官员,直到最后的大溃退。那个故事里却一样有真正的人性,一样有在大败逃中死战到最后的人。 忘记奥斯奖,做个勇敢的中国人,先从直面历史开始。

 4 ) 我恶俗,我觉得好看!我不水军我五毛了,我真诚!

十三钗的几个硬伤。
1,约翰前晚烂醉调戏玉墨,第二天醒来就大义凌然的变成保护女学生的英雄了;变脸太快,有点接受不了。后面一段戏,他与乔治在去找豆蔻的路上遇到朋友,朋友叫他一起上船离开南京,他拒绝了因为答应了要救教堂里的女人和女孩们。加这段戏初衷应该是凸显约翰放弃独自生存的大爱,但这段戏不为人物加分而且有点夸大,使约翰的变脸更不能让人接受。后来,我问LG,为什么他不走?LG想也没想说为玉墨。我顿时翻白眼,命都悬着可能没有风流那档子事就这么重要?显然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当然后来他说道这些女孩与他死去的女儿同岁,大至可以理解一点,不过还是显得生硬。

2.长谷川这个人物定位亦正亦邪。我可以理解导演的用意,商业电影嘛,有必要个个一副“花姑娘要死”的嘴脸嘛?时不时人性点温和点是商业片的要素。当然理解和接受是两回事。渡部笃郎长相太正气也太帅,即便如此还要给他添弹琴唱童谣的戏码。以至于明明是他推女孩们去火炕,但那时我偏偏对这个角色一点恨意也没有,甚至对这个决定女孩命运的关键人物有好感。真是要命啊,我自己都觉得有罪恶感。这个人物编过分了!

3.香兰的死。她给编剧整的非死不可,不死乔治顶不上去。太多人接受不了回去只为拿耳环,我到觉得人在那种环境什么心理都会产生,没有合理或不合理。无法接受只因为这个人物在之前提都没提过,连歌镜头都没扫过,突然与豆蔻一起回去拿耳环,难怪观众一时半会接受不了。至于说她们怎么逃出去的,我觉得没必要较真,2小时的片,当然导演可以加几个镜头表述她们趁士兵睡着溜出去,但什么都这么清楚电影会很拖沓。

整部片子就我看来只有这3个硬伤。其他都可以接受。骂的人在骂点什么呢?
1.骂太矫情的!
    矫情吗?商业片有商业片的模式,展现人性的光辉恶俗但避免不了,多数群众还是需要。文艺青年了不起,最恨说教最恨看到有人性的人,恨不得任何片都拍的跟让子弹飞一样。为什么?因为看的过瘾,因为痛快不矫情。可那是什么题材,即使是鬼子来了的姜文风格,你是过瘾了我朝也直接枪毙了。看活着人人叫好,但电影院给放吗?难道拍出嬉笑怒骂、痞子问十足的战争片就好看?真那样就不是张艺谋,那是昆丁那是姜文。老谋子拍个商业片定位的战争片,矫情点没罪啊!

2.教官和他的一个排做作!
    这部片我就在佟大为死的那场流最多的泪。离出城只有一步,却为救学生豁出了一个排兄弟的命。巷战的惨烈,到后来佟大为孤军奋战。看过原著的会明白,这个人物比小说精彩。
    我哭,因为我觉得就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才有我们的现在。导演的拍摄手法不为过啊。巷战设计的很好,场面不能大,因为只有些残兵,要怎么表现惨烈和英勇抗战。说人肉炸坦克矫情。你们是上学语文课没教董存瑞吗?抗日战争里这些人肉炸弹少过了?难道慢镜头渲染视觉就是矫情?非得拍得没什么看头才不矫情?商业电影不冲视觉冲什么?文艺青年真难伺候啊!文艺情怀也不是这么表达的啊!
      佟大为扮演的教官孤军抗战的那场戏。很感人。被炸飞的绚丽多彩的碎花与残垣断壁和死亡压抑形成强烈对比。这不是老谋子还能是谁?
   别容不得他人说教和罐泪。就我看来就是因为太多人都去文艺了,都变得这么麻木。我相信历史上为了同胞舍命的军人太多了,就因为我看清自己到死都是自私的,到死都不可能有这份勇气和大爱,我才更钦佩电影里的这群人,眼泪为这群人流不丢脸。

3.豆蔻香兰被强奸而死做作!
    哎。这都要骂!这段完全就是忠于原著。导演一点不过分渲染,完全不见露点,南京南京里都露了,老谋子都用镜头避掉了。即使最后被刺杀,也是拉了个侧面全景表现。被绑在椅子上是导演的手段?学校里没组织去美术馆看南京大屠杀展览?即使全是黑白照片,即使都是模糊的,依旧比老谋子这个场景惨绝人寰100倍。说老谋子做作,我不理解了,即便是后来约翰发现豆蔻的尸体,镜头依然是用豆蔻面部头发滴血的特写表述,完全没有直面的裸体和鲜血淋漓。要骂也得在理啊!这些镜头的运用哪卖色情卖肉了?非得南京大屠杀片子里完全不出现强奸轮奸才对你们的胃口?

4.针对玉墨与约翰上床的谩骂。
   玉墨就只能对同胞动情,对老美动情就跟对日本鬼子动情一样罪恶,不至于啊。这两个人物发展到后面,他们上床一点不突兀。玉墨从头到尾都是个敬重英雄的女人,这点在她对教官那场就表露无疑。当玉墨说“明天我的身体就不再是我的了,现在就带我回家吧”,我觉得这段很美很美。玉墨美的一塌糊涂,那件事也变得很美一点不淫秽。完全没有为了做而做啊!玉墨知道明天什么等待着她,这晚把自己给一个自己心存感激的人,不过分啊?

5.骂垃圾片的!
    说这种话的人只有看战争纪录片了,实在太文艺,除了纪录片估计也没其他片能入法眼了。
    原著故事就是发生在教堂里的妓女+女孩。故事本身有别其他的战争片,离开了开阔的环境空间场地,电影的1个多小时30个人物都在一个教堂里,场景的局限性大。要讲好故事、要有历史沉重感、要抓住观众的心不冷场。骂骂咧咧的文艺青年们,你们拍个我看看,你觉得怎么拍才出彩才悲壮才好看?
     秦淮女人们花枝招展的衣服颜色,教堂五彩缤纷的窗户,这些不是老谋子又是谁?


就写这么多吧。不算影评。只是对于现在豆瓣上的那些言论实在不敢恭维。不知道算什么心态。

文艺青年们现在眼里是不是除了姜文容不下其他导演了?是不是觉得拍禁片的导演才是好导演,跟画家就该他妈的穷困潦倒到死后才被发现才华,导演就该为了你们心中的“艺术”年复一年的始终如一的只拍不能进入电影院的艺术片!不然就全他妈做作矫情恶心坏你们了。

这样一个电影导演的用心可见一般,开场巷战的戏能不能抓住眼球,怎么表现都要靠导演推敲想象完成,即便身后有拯救大兵瑞恩的团队打造,但环境角度都要靠导演布排。一部电影,导演投入付出的心血和精力有多少人理解。没有不认真拍摄的导演,没有把自己作品当儿戏的导演,除非热爱电影到一定程度,不然这工作真不是人干的,40度到零下40度,全世界都看着你,还有帮人等着骂你,肩上要担当的太多太多,真当坐监视器前面是这么舒服的吗?

骂老谋子不真诚的人我觉得你们是语文水平问题,词穷也别瞎用。真诚?你花几十块买电影票怎么就这么伟大了,电影里给你看广告了?让你觉得不真诚。呵呵。

当然编剧的硬伤很明显。也不得不说。

不是非要骂的精辟才是才子!

 5 ) 历史是不能意淫

看得出来,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真的是使尽了浑身解数想感动我们,但遗憾的是,在看片的145分钟里,我却几乎始终没有入戏。

也许问题就在于,整个片子的设计感太重了:恰好一群妓女和一群学生同时躲进了一个教堂(妓女、处女、教堂,多么神奇的组合,重口味和小清新荟萃一堂,而且还是教堂);又恰好有一个会化妆的洋“入殓师”可以为她们乔装改扮;恰好到最后关头妓女和学生的人数只差一个;又恰好有个在教堂打杂的小男孩愿意挺身而出男扮女装;甚至恰好日本人莫名其妙给了约翰一个“招财猫”作为“慰问品”,所以当那个爱猫的妓女“小蚊子”,最后在上车的时候哭喊退缩时,约翰恰好就能把“招财猫”递到她手里……而且,很多情感的转变也显得太突兀:一个唯利是图的“入殓师”在日军要强暴女学生的时候,突然就大义凛然起来;本来被女学生瞧不起甚至跟女学生打成一团的妓女,居然集体愿意为女学生赴死。当然,我并不是歧视妓女,历史上爱国、重情义的妓女也颇有几个,但一个妓女挺身而出或许还能让我感到有些可信,一群妓女“组团”慷慨赴死就显得有些滑稽了。也许,张艺谋是想说,战争能洗涤一个人的灵魂,但他把战争的“洗涤剂”作用未免有些夸大了,照此逻辑,多来几场战争,所有的人都成圣人了。张艺谋显然是想打“人性牌”,所以在这部片里,“二流子”有人性、妓女有人性、汉奸有人性,甚至连日本军官都似乎有几分人性,但“人性泛滥”的结果却是真情贬值。

片中不可信的地方还有很多,豆蔻看到小伤兵浦生像自己的弟弟而心生怜爱是可能的,但浦生死后她为了给他弹奏一曲,竟然冒死跟香兰跑回翠禧楼取琴弦,而香兰跟着跑出去的理由更是荒唐,竟只是为了取一副耳环,看到她对镜自赏的镜头,我听到身后的观众说:“她心可真大啊!”张艺谋是想表现她们对爱对美的追求,但显得太刻意了,成了骟割了真情的煽情。更让人存疑的是,她们是怎么在戒备森严的日军看守中逃出去的?如果她们能逃出,别人就不能?而且我也不相信,就算约翰是“入殓师”,也不可能只会给躺着的人化妆,这不过是床戏的需要罢了。而且,让妓女们躺成一排等着化妆,也不过是张艺谋为了营造一种视觉效果和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而刻意制造的噱头罢了。

看得出,张艺谋太急功近利了,他恨不得这一部片子里,情色、暴力、人性、爱国主义……一个都不能少,但遗憾的是,他就是忘了真诚,忘了对艺术的真诚,也忘了对历史的真诚。

《笑林广记》中有则笑话:有一女择配,适两家并求,东家郎丑而富,西家郎美而贫。父母问其欲适谁家。女曰:“两坦(两家都行)。”问其故,答曰:“我爱在东家吃饭,西家去眠。”张艺谋犯的就是这毛病,又想要艺术,又想要票房,又想用战争中的人性去打动灵魂,又想用情色和清纯去色诱眼球。当然,这些并不是不可兼得,但问题是,张艺谋的处理显然有些太生涩了,颇有些霸王硬上弓的意思,让我们看得既没有快感,也没有高潮,只能看出张艺谋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看《金陵十三钗》这日,恰逢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之前,胡适先生曾经说过:“……总而言之,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这句话后来被演绎成:“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张艺谋更是有本事,干脆把历史打扮成了像小姑娘一样的妓女,而且,还是由一个“入殓师”给化妆的。

但问题是,有些历史是不能意淫的,特别是这么重口味的意淫。你可以为婊子立牌坊,但不能把历史当婊子。

 6 ) 也许那年,我也死在了南京城

我学过历史,但我不懂那段历史,所以我不和你说历史

我看过电影,但我不是奥斯卡评委会,所以我不和你谈电影

我和你说的是,故事里的事儿

 

这十四个秦淮河的女人,花枝招展,风骚性感,朝气美丽

她们叽叽喳喳地嬉闹着,仿佛完全忘记刚才逃命的惊惶

她们风情万种地扭进教堂,你一定感觉不到门外的炮火连天曝尸荒野

你一定认为,这群妓女是被书娟们鄙夷唾弃的

可是你未必知道,书娟们也在偷偷的羡慕甚至嫉妒着这群秦淮河的女人

她们神秘,她们妖娆,她们举手投足都散发出书娟们不可企及的绰约

那是一种连女人都要嫉妒的风韵,包裹在艳丽的旗袍下,张扬在凹凸有致的曲线里

在她们胭脂水粉的浸泡中,连地窖都散发出一股温柔乡的暧昧

 

书娟和玉墨,其实根本就是同一个人,在十三岁之前,经历着几乎相同的成长轨迹

是十三岁那一年,改变了玉墨的一生

所以,玉墨不能眼看着书娟的人生也被糟蹋在十三岁

你以为玉墨救的是书娟

其实玉墨救的是当年无法营救的自己

你以为秦淮河的这群妓女保护了唱诗班的那群学生

其实她们保护的是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所以 别说什么深明大义、侠肝义胆、爱国情怀

别用这些CCAV的颁奖词侮辱了她们

谁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她们也许没读过书,没受过教育

可也正因如此,她们保留了最市侩也是最朴实的价值观:讲义气

“如果不是那些女学生把日本兵引开,你的脸和屁股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你救我,我也会救你,就这么简单

“姐姐替你们去!你放心,有姐姐们在,不会让你们吃苦的!”

女孩和女人,你能说谁值得救,谁不值得救

可是当年如果有人也不舍得让她们吃苦,她们会不会过着不一样的人生?

 

也许有那么一瞬,她们的内心是雀跃的

因为终于有机会穿上这粗布校服、剪这呆呆的娃娃头

这一定是她们去了秦淮河之后,最难看的装扮

却也是她们去了秦淮河之后,每日每夜都幻想的另一条人生路

于是她们叽叽喳喳、不无得意的互相攀比着:看,我多像个女学生!

她们为自己也能装扮成学生模样,感到由衷的欣喜和自豪

 

她把情郎的玉镯送给女学生;

她把攒着赎身的钱交给女学生保管;

她摸着女学生的头说,要替姐姐活下去

她们能在死前继续大笑大闹,是不是因为,她们真的把命寄托到了女学生身上

因为,一旦死去,她们悲惨又卑微的今生就能结束

女学生替她们堂堂正正的活着,她们的命就能重写,就能延续

 

她们合唱了一曲《秦淮景》,这场面一定是滑稽的

十二个剪着娃娃头、套着臃肿校服的女人,

扭着腰身、拿腔拿势的细细唱着胭脂巷的招牌小曲儿

裹胸布掩盖了她们放荡的曾经

毫无线条的大褂遮挡了她们不堪的过去

烫直了的卷发、抹掉了的红唇

她们竟也能如学生般清纯,哪怕只是外形

可这清纯的外形,唱出的是《秦淮景》

 

你可以很感动,可你不要忘记,

女学生们引开日本兵时,躲在地窖里的妓女们并没有出手相救;

妓女们要代替女学生时,准备自杀的学生们也没有拒绝

人性是自私的,还是自己活下去好

所以你看,这电影没有想要歌颂谁,没有想要塑造出CCAV里的人物

人性不是光辉的,而是饱满的,健全的

 

你可以觉得学生是幸运的,可你不要忘记,学生们是自己救了自己

如果有任何一个学生出卖地窖里的妓女,结局一定是两败俱伤

这群十三岁的小姑娘,也许还不懂什么叫义气

她们只是本能的认为,就算自己躲不掉,也不能坑了另一群无辜的人

即便这群人肮脏、恶心、不要脸,即便自己只能自杀

也许正是因为她们还小,所以她们能善良的这么直率、这么不计代价

如果换成一群成年人,为了自保,她们还会这样做么?

甚至如果换成是你,是我,为了自保,我们会这样做么?

我不敢想,也不敢承认

 

十三岁的她们,一定不懂这群妓女为什么要换自己

可是长大后她们一定会懂,也一定会有腕骨般的痛

她们会活得很不好,因为她们的生,是以另一群人的死为代价

她们会活得很好,因为她们还承载着另一群人的梦

 

这是一部电影,可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它以特定历史为背景,可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

我赞成每年都该有这样一部高质量的作品来提醒我们勿忘国耻

可自此,我的脑海中多了一笔抹不去的风景

就是那十四个花枝招展、风情万种、裹着旗袍的美丽女人,细细地吟着《秦淮景》

 

也许那年,我也死在了南京城

不知道那一次,有没有人逃离南京,替我坚强的活了下去

也许那世,我也死在了南京城

所以这一世,我要替前生好好活

 短评

金陵风月浓缩在教堂的地下室内,咿咿呀呀的吴语小调唱不尽的都是旧时繁华。瑰丽的教堂彩色玻璃投影下,妓女与少女两个群体彼此憎恨到和解,构成了屠城乱世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勾画。十四位金陵风月人缓缓走近的画面真的太美。一次电影的献礼,尽管意图太过明显,但是对这段历史先天就触动泪腺,无药可医。

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切入点很小,这对张艺谋来说确实难得。看电影之前我以为这是《南京南京》+《集结号》,看完电影不得不称赞这是中国的《钢琴师》+《辛德勒名单》。十三钗们说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段,感慨万千。全新视角的南京故事,可以说是张艺谋自《英雄》后最好的作品。

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大师终会归来,时代挡不住

12分钟前
  • 飞行员小灰灰
  • 力荐

秀色可餐,特好莱坞特媚俗!在战争的洗礼下,酒肉神棍成了尊贵的器皿。教堂中的世界太干净了,脏了就洗干净;饿了就喂饱;缺爱的就去爱她们。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懂得活着是多么美好。我觉得要是戈达尔肯定又要开骂了,因为它和《辛德勒的名单》一样“哗众取宠”!可我很喜欢这片子!

1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你们这些打一星的图的是什么?你们连妒忌都说不上。

20分钟前
  • pachinko南
  • 还行

十分动人的故事,拍摄与表演都基本达成了预设的高度;但故事的设定却过于戏剧化,相对男女主角内心世界的细腻展开,辅助人物的心态转变太为迅速统一。对大屠杀的侧面刻画十分可取,有限的正面描绘却流于廉价暴力。学生的回忆过于单薄,结尾没达成情境升华。

2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不带这么给红十字会做宣传的。

23分钟前
  • 时徙生
  • 力荐

她们赴死,我希望是站在姐姐的角度保护妹妹,而不是因为自己已失去所谓的贞操所以比起贞洁的学生她们无所谓被谁糟蹋。

24分钟前
  • 虎豹小霸王
  • 推荐

一帮聒噪艳丽的窑姐儿们,身着学生装,弹着琵琶,咿咿呀呀地唱起温软香艳的秦淮景,我看到的不是历史,而是一颗颗浓妆艳抹也包裹不住的平凡女儿心,拖着一副残破不堪的身子,仍然高贵而嬉笑地活着。

2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到目前为止,拍抗日战争,最成功,最具张力,艺术价值最高的片子。中国抗战了八年,六、七十年来却没有写出过一部像样的战争文学。同样,抗战片铺天盖地,却没一部真正深层次去挖掘,拍出战争残酷与人性之美。今天,这样的电影终于在中国产生了。就电影艺术水准而言,堪称一部完美的片子。打10分。

33分钟前
  • 古尔浪洼
  • 力荐

就为了最后那一幕,就为了《秦淮景》,也要给四颗星

38分钟前
  • 山人阿苍苍
  • 推荐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讲述战争的故事,影片中的倪妮很惊艳。

40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有关战争,有关人性,这部片子不错,里面的倪妮很美。

42分钟前
  • 小懒懒
  • 推荐

不明白这电影有什么好道德审判的,男人保护女人,大人保护孩子,这放到任何时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顺带一说,敢把这种题材往贺岁档放,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大片主义吧。

45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妓女救女学生就是好片?说好的人人平等呢?

49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因为看过原著而对电影预期不高。没错,这是一部各个元素都刻意往“好”的方向靠拢的“心机”电影。为了商业化而放大的战争场面,为了通俗化而削弱的群戏,为了贝尔的演出而彻底改头换面的角色设定……但是当看到豆蔻与兰香被抓那段跟拍长镜头和十三钗一排齐唱秦淮景的场景,真心觉得还挺有心。

5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我不懂心理学,不敢断言怜悯心是否能成为刺激感官的某种“享受”,但旁观他人之痛以及由此引发的叹息、悲鸣甚至仇恨,都确实被“好看”这个最肤浅美学感受囊括其间。愉悦,也从此不再是观众走进电影院所期望获取的单一感受。《金陵十三钗》显然是紧掐疼痛穴位的“好看”电影。

58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不论别人说什么,老媒子始终是我心中最好的中国导演

1小时前
  • 软妹不要把
  • 力荐

并不像之前讨论的屠杀或是大屠杀电影,战争更多是个背景。影片强调的是冰冷中的一丝暖意,或是绝望中人性的回归。可惜总是觉得故事推进的太平缓、且非常压抑,情绪没有释放开。缺乏情节的推进力,看久了会觉得很闷。不过有几处慢镜头写意处理得很棒,玉墨的演员倪妮应该能红吧。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张艺谋的看片会比高考现场还严,就差没安检了。影片相比原著改动很多,合理的解释了十三钗牺牲的行为。玉墨的扮演者倪妮气场够强大,与汤唯颇有几分神似!最后的那首合唱《秦淮景》太凄美,太惊艳!张艺谋用细腻深刻的故事、朴素的表演、唯美的画面重新定义了中国大片!只是略显沉重。。

1小时前
  • 曾海绵🌈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