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

HD

主演:王丹妮,古天乐,林家栋,杨千嬅,廖子妤,刘俊谦,杨祐宁,邵仲衡,陈家乐,杨诗敏,黄进,蒋志光,李子雄,李敏,陈柏宇,胡子彤,白只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梅艳芳 剧照 NO.1梅艳芳 剧照 NO.2梅艳芳 剧照 NO.3梅艳芳 剧照 NO.4梅艳芳 剧照 NO.5梅艳芳 剧照 NO.6梅艳芳 剧照 NO.13梅艳芳 剧照 NO.14梅艳芳 剧照 NO.15梅艳芳 剧照 NO.16梅艳芳 剧照 NO.17梅艳芳 剧照 NO.18梅艳芳 剧照 NO.19梅艳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梅艳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梅艳芳一生的传奇经历。梅艳芳(王丹妮 饰)年仅4岁半便和姐姐梅爱芳一起登台卖唱,养家糊口。19岁参加华星唱片举办的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获得冠军,从此同舞台结下不解之缘,凭借敬业的精神和过人的才华,慢慢成长为一代巨星,获封“百变天后”。2003年,一首《夕阳之歌》和一件定制的婚纱,她选择把自己嫁给了舞台。风华绝代尤可见,世间再无梅艳芳。寻求庇护母女马拉松西雅图寻爱记反恐特警组第七季地狱男爵2:黄金军团国语他是我的全部宇宙追缉令疯爱管家文房四宝烈焰2020八十年代的萨尔斯克朗普斯尘土2001乌巴尔多泰尔扎尼恐怖秀情圣1991十年家国十年心不惜一切回巴黎夏花2023私人保镖七宝闹翻天再造战士1992猎金叛途中国好好玩二捕出山你不知道的恐怖故事尘土飞扬WWE:快车道 2023最长一枪命运咖啡馆板板兄弟之大电影总有人盯上我绿豆传想接吻的睫毛天网行动黑土地黄棉袄便当店的款待第二季我是太阳被困的13人:我们如何在泰国洞穴中幸存皓镧传iNumber Number:约堡黄金大劫案

 长篇影评

 1 ) 做一場兩小時十六分鐘的夢

以婚紗開場,以婚紗結束。

「做人要有頭有尾,有交代。」

很久沒有一部電影,讓我流淚得這麼盡興。

看《Anita》的感情是很複雜的。王丹妮的扮相超乎我想像地神似,令我在觀影途中無數次恍神:「到底這是演戲還是現實?」梁樂民導演亦很適時地穿插了很多紀錄片和真實舞台片段。對於一部出色的傳記電影而言,重要的不是拍攝技巧,而是抓住觀眾對主人公回憶的共情點。在這一點上,導演可以說做到近乎極致。

梅姐四十年的人生相當燦爛,但系電影只有兩小時,主創團隊抓住了更多梅姐人生里重要的情感節點和「愛人」,圍繞著Anita一生的「愛」展開故事。無論是姐姐梅愛芳、造型師摯友Eddie、日本初戀男友定系哥哥Leslie,這些都是改變梅姐人生的存在。這同時也是討巧的,觀眾對於這些人物本身就帶有相當濃厚的感情,所以在觀影時可以很輕易地代入情緒。

主演的表現是我在觀影前最在意和擔心的。因為大家都太熟悉梅艷芳了,新人到底能否演繹出她的神韻?看完電影我只能說造型師太勁,特別是短髮演唱會造型,和巔峰狀態的梅姐簡直一模一樣。王丹妮的演技前半段還算過關,但後半段梅姐與癌症鬥爭的情節表演稍嫌遜色。Anita最令人銘記的性格特徵就系「硬淨」,她從來不認輸,不向命運低頭。王丹妮的表演在這一part還是稍嫌柔弱,不過綜合全片以及扮相的相似程度,倒也無傷大雅。

幾位老戲骨每次出場都能觸及淚點。可能系林家棟同古天樂真系老了,他倆飾演嚴父和慈父毫不違和;相對而言楊千嬅反而不像在演戲,像在做自己(可能因為佢個人風格太鮮明)。廖子妤扮演的梅愛芳反而令我眼前一亮,她將姐姐的溫柔、慈愛、善良演繹得很到位,她和王丹妮之間的對手戲也很有看點。只有在姐姐面前,梅艷芳才會卸下所有的盔甲和武裝,從「完美的神」變返一個會扭計、會耍脾氣的活生生的人。看完這部電影,觀眾會更加強烈地體會到梅家姐妹互相扶持的精神。

最後,一定要講下我最著緊嘅劉俊謙。(先聲明我很主觀地喜歡他所以這段比較subjective)很多人質疑劉俊謙不像Leslie,這是肯定的,但感覺比外貌copy更重要。劉俊謙在自己的演技加持下盡力演繹了,和Anita年輕時江邊飲酒那段側顏其實還是比較神似的。和Eddie在酒店裡食飯那場戲也著實把我看哭了,劉俊謙的眼神真的很抓人,他擠出微笑拍著Eddie的手叫他不要告訴梅姐病情,不要令她擔心。那一刻我真的相信,他是Leslie,他是張國榮。

「我成日都覺得夕陽和黃昏很美,但是很短暫。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眼前;不然眨眼一過,很多東西就會消失。」

還是要感謝這部電影,對於喜歡梅姐但錯過了她黃金年代的我們而言,提供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陪伴她走過人生的重要時刻。我很滿足。

兩小時太短了。字幕滾動結束後,我呆坐在座位上。多想沈浸在這個夢境里,久一點,再久一點。

今晚回去再看看Anita的演唱會錄像吧。

 2 ) 香港的女儿“阿梅,我觉得你没有离开过”

说起梅艳芳,可能80、90年代的朋友知道的会多一些。因为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一代天后,正值盛年却香消玉殒,是时代憾事。在香港,天王天后有很多,但唯一能被称作“香港的女儿”只有一个梅艳芳。这部影片既是怀念梅艳芳,也能怀念香港曾经那段群星璀璨的光辉时代。

作为梅姐的粉丝,这部片子是最想看却又最害怕看的电影。梅艳芳是我生命里的白月光也是意难平。不仅是因为对她的歌影作品了解倾慕,更是因为对她的人品、艺品、拼搏精神感佩至深。虽然癌症带走了这位我心中的天后,但她用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传递了一种不败的力量。“虽然我是一个病人,但是我不是一个弱者”,癌症到来时她如此说道。她始终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可怕的病魔,“我既然能上台,就一定能走下来”,即使当时朋友们曾多次劝她先养病,但她仍坚持如期举办演唱会,只是因为“我的粉丝跟我这么多年,我不能说走就走。”这是梅艳芳对粉丝的交代,也是她面对生离死别的豁达姿态。如果说曾几次穿上婚纱,但没能为自己穿一次是梅艳芳的遗憾。在人生最后之际,她选择身披婚纱嫁给观众、嫁给舞台时,这些遗憾在她心中已经被填补。虽出身社会底层,但她从未认命,在自己最辉煌的时候提携后辈、帮助同行、热心公益,无论哪一方面她都做到了极致。

在观影前,我的脑子里一直循环着那些年追踪的有关阿梅的讯息,以及那些印在脑海里的不败金曲,怀着错综复杂的心情踏进的影院。待电影放映,开头的那句“Eddie,我唔舍得”一出,我的眼泪就不断地打转。片子用一首首金曲串起她周边的人物和星路历程,年代感着实很强。片子把经典场面一一复刻,也插入了必要的纪录片段,不违和。编年体的剪辑街接也很好,很顺畅回顾了阿梅短暂但却灿烂的人生。新人的演绎神似而又自然,将阿梅的事业、爱情、亲情、友情都很好地呈现了出来,镜头语言也没有太多说教,整体上如同一封情书一样娓娓道来,让人不禁跟随者着电影的叙述探寻梅艳芳的一生。说真的,拍一部传记电影真的很难了,并且越是为观众所熟悉的巨星越难拍,尤其是梅艳芳这样的天后。同时,人物传记片总会有所取舍,所以想必主创团队也是加入了他们对梅艳芳的理解,再主观客观的通过电影真诚表达出来。梅艳芳有多难演不言而喻,但是王丹妮出色的发挥有让我眼前一亮,而且电影里部分演唱真的是她唱的,很用心,太棒了。另外影片还细致重现了八十年代的弥敦道、尖东海傍,甚至广告牌,这份用心即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

除此之外,也想要提一提的监制江先生的诚意,也是此片诞生的契机:2003年,梅艳芳与江志强聊天时表示想拍一部有代表性的电影,于是江志强与张艺谋便邀请她出演《十面埋伏》,可惜造化弄人,梅艳芳由于身体原因最终未能参演。所以这么多年来,江志强一直认为欠了梅艳芳一部电影,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他制作了这部《梅艳芳》,他想必真的耗费了大量心力进行准备工作。电影最终呈现在我们这些观众面前,除了电影本身以外,也看到了又一位为了完成心愿的人。江先生就像梅姐一样讲“义气”,把以前的承诺兑现了。

电影结束的那一秒,我不禁在心中感叹:人的一生很短,短到一部一小时半的电影能讲完,人的一生也很长,长到跨过十几年还能被人讲起。

 3 ) 似是故人來:戲外比戲內精彩一擁抱《梅艷芳》的不完美

關於梅姐的生平,老一輩都比我認知的多,不敢班門弄斧。看《梅艷芳》之前看了高志森導演的《朝花夕拾 梅艷芳菲》(又名《拾芳》),建基在梅姐對粉絲的真人真事,帶出大明星背後的一面柔情與把粉絲放在心內,在《梅艷芳》電影出爐看了幾篇曾共她共過事的人的點滴,大概知道梅姐是大姐姐、對人沒架子的,台上台下打成一片。如果我是八十年代的人,我也一定會很喜歡她,在十八年前的十一月梅姐進行人生最後一次的演唱會,2003年有些日子是一輩子不能忘記,4月1日哥哥自殺身亡、12月30日梅姐因病逝世,十一月剛開完演唱會,然後去了日本拍了個美容廣告,不久就香銷玉殞。有些人在美麗的時刻早逝,終年40歲。梅姐為香港留下了歌影視的瑰寶,她的徒弟更秉承師父的志業而做人,與香港同心跳、同呼吸,回饋社會,關心民眾。假如今日梅姐仍在世,有一點是不會改變,就是她依然愛她的粉絲,在大是大非上堅持自己的立場。

創作的盲點與取捨

電影《梅艷芳》(梁樂民編導)甫出預告就引來批評、消費之嫌,有些影評以影片的政治立場立論,又有評論斥責創作者的固步自封,否定梅姐在某一個時段的立場與她所做的事。事實上發生兩年前的事,香港人看什麼也帶上了立場,眼裡有樑木,連帶看電影也要先入為主,對於創作者極不公平。爭議的請移玉步,電影的政治性不需要大開門寫出來,而是本身電影就具有政治的含義。比如電影輯錄了1992年鄭裕玲主持的節目,其中問到關於敏感的政治事件的看法,問到梅姐九七會在那裡,梅姐說九七一定會在香港。政治不政治的表述隱藏其中,單看電影是沒法定論。毋須自帶立場去看待,這部電影只是娛樂片與傳記,梅姐也不是政客,不是超人。除了政治外,有些事情也可以提及,例如是九十年代黑社會入侵影圈的反暴力運動,2002年《東週刊》刊登女星裸照而舉行「天地不容」記者會,可見她在娛圈的領導。一樣是生於亂世,有種責任,亦合乎她的俠女本質。

當前的版本由梅姐的一生,四歲談到四十歲,年代跨度之大,隨著時序剪輯她的生平,以傳記電影來說是有盲點。它抓不住梅艷芳整個人生的靈魂,她的堅毅、義氣精神,台下的小女人的神髓。現在的版本為了遷就戲院的片長,而將有意思的戲份刪減,在這137分鐘的時間裡,觀眾可以知梅艷芳的什麼?只是知道她是天皇巨星,有成就,有兩段刻骨銘心的感情,將她與香港的大事表連繫在一起而已,只是流於表面地成為集體回憶。而牽繫著觀眾讚好,將票房數字再推上也是靠梅艷芳的名氣,而不是影片的說服力。在傳記電影上沒有明顯的衝突,有的都是在旁枝末節將兩姐妹的婚姻路上對比成妒忌與造成兩個人有磨擦與分化,這一點與梅姐的兩段眾所周之的感情都成為八卦獵奇與看似是無傷大雅的內容。但這絕對不是觀眾想看的梅艷芳,觀眾想看的是梅姐留下的俠義精神、她對人的關心與待人接物,在最後抗癌病重的日子是如何排除萬難走上舞台;更多的是她與徒弟與後輩歌手的相處、對香港樂壇的影響力等等。

無可否認,以現在的《梅艷芳》不是最好的版本,但亦無意貶低電影的價值與誠意的,只是目前兩個多小時的版本刪剪了一些有可能影響電影走向的片段。比如是開了28場演唱會,債主退場的一幕,同時已知刪了四大天王、樂壇頒獎禮、張國榮失落獎項,梅姐上前安慰的場面。圍繞梅姐的人尚在生,在剪接與創作上避重就輕、結果親情、愛情、友情、徒弟情都變得空洞無物,要顧及太多人的感受,又怕惹來閒言閒語,畏首畏尾。其中她與張國榮的友誼過水濕腳,描寫人物方面欠層次,最後哥哥出殯變成煽情戲,勾起觀眾對2003年的記憶,同一年香港發生很多事,沙士、大遊行、高官辭職、梅姐逝世。據知電影初剪版達七小時堪比迷你劇的規模,後來剪成四小時,可見大量素材未見天日卻因時長而諸多制肘。盼望日後能夠有重新剪輯的版本彌補缺陷,而觀眾可以用人性化的角度評價與看待梅艷芳,而不是單單用時代背景,用自己的偏見、預設立場去看待。

這部戲最大的價值不在於戲內,而是穿插著戲外的故事,讓有興趣的觀眾去找回真實的畫面與故事自行疏理與補白,電影只是拋磚引玉,譬如哥哥早在70年代已是麗的呼聲的藝人,有拍電視劇的機會但未算一炮而紅。在戲中他與梅姐在夜總會演唱,唱的《默默向上游》是他在1983年《鼓手》的主題曲,這一年他加入了華星,陳淑芬(即是戲裡楊千嬅飾演的Florence成為他的經理人)。梅姐與哥哥在同一間公司,一齊外出登台,最近電影一出就有梅迷挖到早在梅姐17歲就客串麗的劇集的消息,而那套片竟然有哥哥。二人的緣份一早注定。看了一些報導,梅姐在演唱前抱恙是真有其事。1986年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她發高燒打了發炎針與退燒針上台,在後來的訪問中梅姐說憑意志力完成了《愛將》的演出,因為她想到失場會令很多人失望,對她個人聲譽與公司利益受損。2003年最後的演唱會已經病重,但仍完成八場演出,坊間以為《夕陽之歌》是最後絕唱,而最後一場演唱會最後一首歌,台上陪住她的都是提攜過的歌手,真正的最後一首歌是《珍惜再會時》。

戲內更多的,例如九十年代梅姐在影圈遇到的風波也可以在網絡上找到來龍去脈,但為了不招惹別人是輕輕帶過。在感情線有爭議聲,原因是與日本方面換取版權的條件,使到電影不太討好,在影評人朗天的文章與看過試映的觀眾口中得知刪除了徐天佑的戲份,據聞是飾演梅姐與後藤的翻譯。電影本身也留下一連串迷團,為了「道德」與不想令在世的人不便,同時要尊重死者為大,所以變成這樣也是「非戰之罪」。即使描寫到張國榮逝世,也會有人覺得是消費他人。個人認為整個主題太大,到最後要靠大堆頭的藝人客串演出,欠缺了拍片的初心。同類電影《拾芳》不需要靠扮演真實的人物與煽情,都可以留下梅姐對生命、對歌迷的尊重,那怕是小小的受助者。

給幕後重塑的舊香港一點掌聲

影片早在七年前籌備,美指對歷史、地標的考證與資料搜集認真,將昔日的舊香港、彌敦道、荔園、利舞台重現在眼前,在彌敦道一段內街(寧波街)後面是華盛頓戲院,在七八九十年代,整條彌敦道很很多戲院、大華、油麻地、普慶。佈景的CG效果做得細緻,看這部電影讓觀眾懷緬舊香港與認識歷史,縱然電影未如人意,但幕後的努力還是理應記一功的。其中他們找得最辛苦的是妙麗中心的霓紅招牌,翻查舊報章妙麗是一間賣手袋皮具的公司、妙麗中心共有四層與地庫,公司在1984年倒閉,其後屈臣氏承租了那塊招牌。以後就知道彌敦道裕華國貨對面就是妙麗所在,記錄了香港的變化,現在香港的霓紅招牌買少見少,那些招牌是香港的標誌,應該好好記錄。

小時候只去過荔園大門口,記得門前有塊哈哈鏡,可能現在四、五十歲的人會有更多感受。現在的荔園被商人看中成了懷舊冰室,偶然在坊間舉辦的嘉年華會複製一下荔園,而荔園最後一次在電視出現,可能要數到1997年的《難兄難弟》。六十年代商人邱德根購入荔園成為第二代園主,加設古裝區宋城(日後成為麗的拍古裝片的片場),同時興建了劇院,陳寶珠、蕭芳芳曾經在荔園演大戲,孕育了不少香港的藝人,羅文亦曾經在荔園當驗票員。四歲的梅氏兩姊妹開始在荔園賣唱,1988年梅艷芳重返當地拍MV。至於利舞台,筆者無緣光顧,倒是聽說過伶人在那裡表演的點滴,林家聲在利舞台演出《雷鳴金鼓戰笳聲》是旋轉舞台,即時轉裝換景,據知小生在戲中要換很多衫,是一項考驗與壯舉。利舞台背後盛載了孝子利希禛興建劇院給母親欣賞大戲的故事,而利舞台亦盛載了七、八十年代香港文化光輝的一頁,鄧麗君、羅文曾經辦過演唱會與粵劇演出。當然少不免利家,出名的人物就是利孝和夫人與TVB的關係,在七、八十年代在該處辦港姐、環球小姐大節目,利舞台是香港的特色地標,可惜隨著時代更替而變成回憶。

王丹妮一奪目新星

過去在香港影圈也有兩位扮演過梅姐的演員,一位是江欣燕,一位是陳煒(以梅艷芳為題的內地劇集),王丹妮似不似梅姐?也有幾分似的,特別是《壞女孩》的墨鏡與風範。似與不似,其實也不太重要,對觀眾最重要是理解。也不用執著聲音、外表,雖則外國有更好的特效化妝,但在香港水平還可以接受,短髮造型是似的。戲裡很多角色也不特別似誰誰誰。在性格上揣摩是不夠的,但她已經夠努力,當她與穿插的真實片段混和就有落差。而她用了半年時間練歌、練舞,可以說是今年香港的影壇新貴。往後要看看如何跳出梅艷芳的影子,今年香港電影中除了王丹妮外,《智齒》的劉雅瑟的演出也出色,金像獎會有一番競爭了。過往合拍片時常用內地藝人變相剝削了香港女演員的機會,所以對她有所期望,單是做模特兒已有性格與氣質,絕對不是花瓶。

其它演員方面,廖子妤也算不錯,終於捱到出頭,還有新舊演員交替,有真有假,陳家樂扮的鄭少秋根本不似、白只的黎小田只是調侃,陳柏宇扮的溫拿也是尷尬,梅姐徒弟草蜢仔猶如過客,還有其它徒弟都不見了,難以體現在戲裡上一代應該提拔下一代,如任姐提點她一樣。當時在華星,梅姐提點過很多人,例如陳奕迅第一次演唱會當神秘嘉賓,鄭秀文、梁漢文。在電影圈同樣支持年輕導演,眾多徒弟裡不是每一位也有成就,譚耀文、彭敬慈稍為差一線,在林憶蓮演唱會看過彭敬慈的《鷹與星》的舞蹈,梅姐可以老懷安慰。在梅姐的眾多徒弟,最感動是1996年新秀親手頒給徒弟何韻詩,多年後何唱出了《艷光四射》,在梅姐逝世十年紀念錄成了紀念專輯,更多的是在日後困難時與香港人同行。

孤身走我路一《梅艷芳》

姑勿論,電影有盲點有缺陷,《梅艷芳》的出現可以令到老一輩開心、年輕一輩有機會認識梅姐與舊時代,新與舊並不是對立,作品只有好與壞。電影籌備了七年,亦不是現在因為香港變了說什麼賭氣話就能否定。電影公司老闆投資這部電影沒打算賺錢亦根本賺不了什麼錢,所以盡量不想批評太多,為了這部電影到日本談歌曲版權,在內地路演,為的是對梅姐的承諾,如今兌現。不論《梅艷芳》拍得多爛,也不會改變事實,香港也沒有那些人值得拍傳記,當看到全球華人在世界各地看這部電影,新加坡影迷要求要粵語版、英國的戲院每場只有28個座位要撲飛,澳洲、美國也有華人支持,還有台灣與內地對梅姐的愛,因一部電影而集合在一起,因一個人而感動落淚。梅艷芳,我們都記得你。(軍隊都要聽你的差遣)。

電影已經完成了,在2003年梅姐的生日會上她跟粉絲說了很多計劃,出唱片(找明哥、張亞東合作)、去美加巡唱、計劃好做完演唱會要做的事,物色要做《胭脂扣》的舞台劇,要拍《十面埋伏》,去京都拍廣告,最後她都無法在人世間完成。無論如何,電影再不完美也好,似是故人來,就很滿足。2003年的香港在患難中,如今香港在一個更大的困境,都需要團結與扶持的力量,可以做的是《抱緊眼前人》。Arigato,梅。

 4 ) 无题

平淡之作。她是香港的女儿,不是陷于感情泥潭无法自拔的脆弱女明星。功成名就星途坦荡,一切发生在梅艳芳身上的,似乎都很轻松,而牵绊她的好像只有感情。但是哪里只有这么点。 我可以理解也许这是后人想要记住的关于Anita的模样,但实际上她的人生与整个香港社会的变迁根本息息相关。但在那些人物特写中,只能通过华东水灾、非典和张国荣逝世对这座城市有所窥探。 电影中的阿梅关心公益,她出身歌厅,在夜总会如鱼得水,会在九龙城的大排档吃宵夜,最终也身披婚纱将自己嫁给了舞台和观众。这几点的描述很好。但是,还不够。在梅艳芳人生中最风采的那几年,明明是香港娱乐业最繁盛的时代。没有任何一个港星的发展,能够脱离那段岁月流金的绝代芳华。 也许我想要看到的,还是在Anita背后,那个年代的香港,那个五光十色嬉笑怒骂生动活泼迷离颓唐的香港。 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时代,早就在某一次国歌奏响红旗飘飘之时,与那些流动着玫瑰金色的无尽回忆一起,去不复返了。

影片全作是大型怀念纪录片MV,歌很好听,彩蛋很亮,人很美。年轻版的秋官太灵动,寥寥几语却是惊喜。

 5 ) 质问电影《梅艳芳》,张国荣的人血馒头好吃吗?

(本篇只为了澄清张国荣在电影中的不实情节,不涉及梅艳芳本人的利益,仅讨伐电影主创团队。)

我绝对不相信此电影没有拿“张国荣”作为营销噱头,捆绑吸血,证据如下:

①预告片AI换脸张国荣,欺骗观众。(我自己本人就是被预告骗去看了点映的受害者)电影实际成品货不对板。

②电影内容误区之一:1983年梅艳芳鼓励指点张国荣面对嘘声???

事实:张国荣在1983年凭借《风继续吹》事业已有很大的起色,1984年更是凭借《Monica》爆红。张国荣的确经历过被吹嘘的阶段,但是发生在1980年,那时候梅艳芳根本没有出道。发生在电影的桥段完全是为了衬托梅艳芳的仗义凭空捏造。而实际上张国荣是什么性格?自信到嚣张的人,就算遇到嘘声都会认为是观众不懂欣赏的人,就这还需要指导?

③电影内容误区之二:电影《胭脂扣》是因为梅艳芳的争取使得张国荣戏份增加???

事实:导演关锦鹏曾回忆过一段关于《胭脂扣》选角的往事。当时不同的电影公司是有「门第之见」的,演员们很难跨公司去拍片。影片的出品方是「嘉禾电影」,而张国荣是「新艺城」公司的。为了能够与张国荣跨公司合作,身为嘉禾艺人的梅艳芳便主动找到导演关锦鹏:「我去给新艺城拍一部电影,换张国荣来演十二少好不好」。这样一「换」,才促成了梅艳芳与张国荣的经典合作。

而张国荣本人,亲口在综艺《今夜不设防》中提出,关于十二少的戏份,是因为导演关锦鹏看了毛片后很喜欢这个角色,所以添加戏份。

④用张国荣的葬礼做宣传,在各大平台大肆宣扬张国荣葬礼拍摄花絮。

事实:实际上张国荣的葬礼根本不设观遗容仪式,有专业的保安团队,只有亲人,唐先生,几个至交好友才能看到遗体。其他人和任何媒体包括梅根本就没有机会看到遗体。制作方还把这作为营销噱头,张扮演者躺进去让梅尽情痛苦十分敬业这种事情还被当成制作方营销的热点。

……

这部电影真的狡猾,明明主角是梅艳芳,但是张国荣在这部电影却有如此高的存在感,而且电影里面但凡张国荣出现的场景竟然可以没有一次是符合事实的,任由主创为了衬托梅艳芳而凭空杜撰。反而梅艳芳实际更亲密的好友谭咏麟,曾志伟,成龙等却只以秒为单位出现在影片。欺负人死不能为自己辩解?怕活人还在,自由杜撰会摊上官司?

电影还严重美化渣男近藤真彦,你问问中森明菜的粉丝愿不愿意?

写这个帖子对梅艳芳本人没有任何关系。我自己很欣赏舞台皇后梅艳芳,但是《梅艳芳》这部电影的主创如此下作,我不希望自己的偶像成了别人的嫁衣。他在这部电影就是妥妥的工具人,被捏造,被矮化,成为了衬托别人的绿叶。

张国荣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不希望被无良资本利用和消费。

 6 ) 唱一首唏嘘的时代挽歌

「唱歌最重要的是感觉——特别是慢歌,不是要唱出妳有多伤心,而是唱出唏嘘。唱快歌不是唱出兴奋,应该是唱出反叛。」电影《梅艳芳》中,华星唱片总经理苏生对初出茅庐的梅艳芳讲出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其实纵观整部影片会发现,《梅艳芳》本身,也正如一首令人唏嘘的时代挽歌。我相信,对旧日香港无限怀念的朋友,没有一位能干着眼眶离开戏院。

《梅艳芳》的开场是大家熟知的、她生前最后一场大型演唱会:梅艳芳穿上刘培基为她设计的婚纱,说自己一生无子女,但希望能「嫁给舞台」。《夕阳之歌》的旋律幽幽响起,穿越场馆外壁,随镜头的升起扩散到空中,回荡在香港的土地上,而这位「香港女儿」的故事也由此穿越回70年代,从歌厅里的小小梅艳芳的片段开始,为各位看官细说从头。

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场景气氛乃至人物装扮的还原,是本片的亮点之一。今天被大家追捧的「港风」,在电影里如此鲜活:明眸皓齿烫着及肩卷发的女孩、红唇大耳环、英气十足的垫肩、飒爽的牛仔服、有着独特印花的连身裙、小挎包……女孩们吮着棒棒糖在街头遥望着看板,眼光潋滟,顾盼生姿。塑造「港风」的土壤——那个年代的香港也充满生机:街边的小摊档熙熙攘攘,年轻人眼里带着光,大家贫乏着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富足着,那是充满希望的八十年代。

当出身卑微的梅艳芳夺得了新秀比赛冠军,她的事业随着屏幕上年份数字的滚动不断再下一城,在迅速而华丽的声画剪切中,观众仿佛也随之重温了属于香港的黄金年代。片中其后亦有关于作为梅艳芳挚友的张国荣逝世的细致描绘,那是一代人沉痛的集体回忆,也是一个时代缓缓落下帷幕的开始。

本片的另一个巧妙之处,在于新拍摄的内容与真实演出及采访素材的无缝衔接。新人王丹妮的演出令人惊艳,特别好地把握了梅艳芳「坏女孩」的酷感和倔强,也呈现出了她的脆弱、自卑和缺乏安全感的一面,两种特征的梅艳芳对镜对峙一段,更是片中的神来之笔。但相信对梅姐资深粉丝而言,即使演员与偶像再形神俱似,依然更想重温偶像的音容笑貌。

片中采用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先拍摄一小段由王丹妮演绎的片段,再续以真实的梅艳芳演出资料,观众既能欣赏到质感更好、细节更丰富的服装及舞台效果,又能一睹偶像当年风采,甚至渐渐会忘记这是一部关于梅艳芳的传记片,而是仿若乘坐导演订制的时光机,一路看着梅艳芳的成长变化,与她一起回到人生中的各种场景:在鱼龙混杂的歌厅与哥哥张国荣的初识、坚持在演唱会上演出《坏女孩》引全场疯狂、卡拉OK厅的掌掴事件、为《1:99音乐会》忙前忙后……

《梅艳芳》中也颇有几处精彩的细节设置:掌掴事件后,当梅艳芳在东南亚「避风头」,忧心自己是否还能再回到舞台唱歌时,她在水灯节的表演舞台上,听到一位小女孩唱着《Que Sera Sera》,不由潸然泪下:「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I asked my mother, what will I be. Will I be pretty, Will I be rich, 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 Que sera, sera……」儿时满怀唱歌梦的梅艳芳,如今只能避世自我安慰,这首歌一定是她当时的内心写照,在这里的运用自然又动人。

而片中年幼的梅艳芳,虽然个头小小,但已经很爱「见义勇为」:搬来小凳子、踮着脚为比自己更小的小朋友取下挂在树上的气球,也难怪长大后会成为积极投身公益事务的「女侠」。

不过有些可惜的是,片中虽也有提及,但对梅艳芳的感情状况、社会活动参与方面略有些语焉不详,考虑到篇幅所限和介绍个人生活时涉及各方隐私和名声的考虑,也算瑕不掩瑜,尚可理解。

早在2003年,梅艳芳本人便向安乐电影公司的江志强提出,希望他能为自己拍一部传世的电影。江志强多年来一直惦记着梅艳芳这个未圆的梦,而时隔18年,梅姐的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路上纷扰波折再一弯,一天想到归去但已晚。」《夕阳之歌》的旋律中,电影院内的抽泣声此起彼落,观众们收获了惊喜和感动,梅姐自己呢,如果可以看到的话,会满意这部讲述她生平的电影吗?

(原文刊于橙新闻://www.orangenews.hk/film/1128091/%E3%80%90%E5%BD%B1%E8%A9%95%E3%80%91%E3%80%8A%E6%A2%85%E8%89%B7%E8%8A%B3%E3%80%8B%EF%BC%9A%E5%94%B1%E4%B8%80%E9%A6%96%E5%94%8F%E5%99%93%E7%9A%84%E6%99%82%E4%BB%A3%E8%BC%93%E6%AD%8C.jhtml)

 短评

一边吐槽流水账一边哭的稀里哗啦,我不太能够分清究竟是电影的原因还是梅艳芳的原因……

9分钟前
  • 文白
  • 还行

传记片很难拍,电影切入的角度看出了创作者的善意,没有刻意强化其他角色负面的标签,强行制造太多冲突,可能有人觉得平淡,但我反而觉得看到了很多美好。梅艳芳的仗义、对朋友的豁达、对社会的无私,都源于她的个人成长经历,从小她跟着姐姐在歌厅驻唱,比同龄孩子早熟,也更坚强能吃苦。她从成名后,一直有人在帮助她,支持她,她知道感恩、知道回报,就像她对刘培基说的:“我四岁出来赚钱,长得没有足够美,如果没有你们支持我,我也不会这么成功。” 变幻动荡中的香港正需要这份有香港印记,永不过时的信念与善念,一起度过难关。

11分钟前
  • Ian
  • 力荐

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很纠结,一方面觉得它没有深入去探究梅艳芳的内心世界,只是浮于表面的描写,另外一方面又被梅艳芳的真实经历所打动,观影时有时感动有时疑惑。王丹妮的表演是及格的,很多造型和神态都很像梅姐,尤其是最后穿婚纱的部分,演唱部分也不错。但是她身高实在是和阿梅差别太大了,又总是穿高跟,日本酒店的大门都快装不下了......并且可能是因为演员本身比较年轻,没有演出梅姐稍年长时的状态,稍年长时的表情和语气和刚出道时基本没有差别,让人有些出戏。

12分钟前
  • 留下来
  • 还行

相信自己,你的所有情绪或感动都来自阿梅本人。

14分钟前
  • 西北
  • 还行

若以張曼玉在《阮玲玉》裡的神級演出為標準,王丹妮其實並不差,有兩幕我甚至覺得演員已經超越單純「似唔似被扮演者」的階段:第一是舞廳首次和哥哥一同登台獻唱;第二是梅姐最後一場演唱會裡的那段獨白。王丹妮在那兩場戲裡是沒有「消失」的:前者是王丹妮作為新人出道的心境,如果是她,面對和梅姐同樣的情況會怎麼做?而後者則是作為扮演者的王丹妮從未遇過的狀況,那時候,出現在她臉上的是一場「戰爭」,一場故意要被識穿的虛假表演,沒怎麼改變的容顏所帶出的間離效果正正告訴我們,梅艷芳是不可能被原樣複製的,王丹妮必須重新掌握這副身軀的主動權,對抗依附於身上的亡魂。導演既不相信電影,又不相信演員,所以只能不斷以穿插歷史影像和流水賬的方式來製造催淚時刻,觀眾會被感動完全是因為那是看似轉瞬即逝,實則深深銘刻於腦海的回憶片段。

17分钟前
  • Landy
  • 还行

拍得很是平庸,Leslie随便找个人乱演一下,又拿最惨痛一幕暴击我们。但梅艳芳已经蛮惨了,又不忍心看她比电影里更惨的人生。八了那个日本男朋友,我去,原来是百度词条“渣男”举例代表,电影也太美化了,梅艳芳死前还去见面也是真的。掌掴事件这种出几条人命的事,啥都不敢写,导致分手戏也毫无道理。无良梅妈也没出过场。这种传记片,还是等所有人都去世了再拍吧

20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编年体传记片,经典场面一一复刻,也插入了必要的纪录片段,不违和。演员神似,虽然比较大只,但更凸显女主角地位,也不是不可。张国荣的演员,一开始觉得不像,但越往后看越觉得动态像,很不错啦。从2003年张国荣去世那里开始哭哭哭。我觉得这个票房好的话,一定会接着拍Leslie的。看的粤语版,超让我意外惊喜的是还有狄龙一个镜头。女人如花花似梦,夕阳之歌,永远的Anita,芳华绝代!!

22分钟前
  • 香水瓶
  • 力荐

慢歌唱的是唏嘘,快歌唱的是反叛。

27分钟前
  • windywinky
  • 推荐

10/31 上海环球AMG/// 7分,我哭了,很多人都哭了,别和我讲电影技法,我喜欢就行。

28分钟前
  • Mallory
  • 推荐

超出预期的一次完成。立项时深知有些东西不可能(还)有机会拍,有些东西暂时不能拍;于是“曲线救片”,转而聚焦她生命中几个最重要的时刻- -对舞台的钟情、最重要的电影还有决意奉献与给予;虽有遗憾,但也算讨巧。猎奇的传闻、秘辛、分歧先抛低一边,却将所有心力放在“香港的女儿”与“演艺圈大姐大”之上;那一幕幕由各种大牌撑起的cameo,还有数个台词里面闪现的名字;大家挂住她不仅仅因为她,也因为那背后美好而又黄金的年代,和超出作品之外的人性光彩。王丹妮证明是惊喜,因为在外形完全吃亏下,却下苦功抓了神韵,态度难得;廖子妤和刘俊谦的诠释,和千FA的“华星人演华星人”一样让人津津乐道。【看的时候觉得差一首《梦伴》,全场大合唱竟然了了心愿;眼泪夺眶而出,圆满】

31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还不如重映梅艳芳的告别演唱会。

33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最多科普片,梅姐的粉絲不會滿意

35分钟前
  • 舟一五
  • 还行

加一星给情怀、Mui姐和Leslie。粉丝向电影,身边不少落泪。传记片很容易拍成流水账或者MV,所以这部也存在一些这样的问题。演唱会部分剪辑有些乱,不如波西米亚那样的长镜头来得好。看哭了两次,一次是哥哥离世,一次是最后的夕阳之歌。

37分钟前
  • 胖彼得与狼
  • 推荐

为什么不是关锦鹏来拍……这个导演拍得太新太商业了,而且哥哥的演员是什么鬼!为什么会那么猥琐!一点都没有哥哥的忧郁和温润如玉的气质,不说他是张国荣我真看不出来。。但是女主挺好的,抓到了梅姐的倔强和落寞。就是中年后很拉垮,不如后半段让袁泉来演。虽然我这不满那不满,但梅姐真的很值得爱值得记住。

41分钟前
  • 狐狸甜筒
  • 推荐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也撑把伞,梅艳芳小时候吃过太多苦,所以更懂如何为善。现在太多明星拿慈善公益做人设,反倒丢失了一颗真心。突然想到一直在建小学的古天乐,现在的他,有几分当年梅艳芳的影子。

42分钟前
  • 可能是对的
  • 力荐

原来快歌是唱反叛,慢歌是唱唏嘘

45分钟前
  • f
  • 推荐

这种比较近的传记电影是免不了有些流水账,毕竟有些人和事不能全拍出来,可以理解。电影没有胡乱夸大编排,给了梅姐充分的尊重,但是情节不够细腻生命力不足略显平淡。主演能抓住几分梅艳芳的神韵和性格特质,表现挺不错的,就是后面年龄感和阅历没有体现。很喜欢早期舞厅的那场戏,有原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张的选角则不太像,可能因为是配角。电影的高光在穿插的梅艳芳真人影像,尤其是末尾的婚纱舞台非常感人,敢拼敢闯不屈服于命运的梅艳芳,香港的女儿。电影可能不太能让梅姐的忠实粉满意,但是能让不太熟悉梅艳芳的年轻观众看到她的一生,进而去了解她真正的生平,这是它的意义。总体上是一部合格的电影。

46分钟前
  • 皮卡丘
  • 推荐

对事件的高度尊重与还原,资料影像和现场拍摄竟然高度重合,路演场,梅艳芳扮演者王丹妮为此接受了一个人的训练营,没想到里边有几首也是王丹妮自己唱的。张国荣出场的一瞬间全场唏嘘,两个人互相不想让对方担心结果都在最漂亮的时候走掉。色调看出来有特意致敬上世纪的香港,霓虹的色调。

50分钟前
  • 罗夏
  • 推荐

好像什么都讲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隔太近的人物传记好难拍…

52分钟前
  • Dr.Duo
  • 还行

过程中真是各种泪目,结束更是一个爆哭。当然,倒也不是影片有多好,只不过由之想起了曾经的梅艳芳,以及那个满是回忆的童年。影片本身真的太普通了,如此的浮皮潦草,毫无重心,好像一个大型人物流水账,你哪怕就拍那场谢幕的演唱会,应该也会更精彩一些吧。现在的感觉基本就是什么都想拍一点,却又什么都不能拍太深。连众多角色的名字也只能用英文名代替。除了去世的张国荣可以用全名,也是太刻意了一些。以及,我也觉得这片稍微有点消费张国荣了,为什么会在梅艳芳的电影里,拿那么多时间讲张国荣的去世和葬礼,也有些太明显了。感人的部分,其实都是属于梅艳芳的部分,终究,是部有些可惜的电影。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