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HD中字

主演:大卫·苏切,休·弗拉瑟,艾丹·麦克阿德尔,艾丽丝·奥尔尤因,海伦·巴克森代尔,大卫·叶兰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剧照 NO.1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剧照 NO.2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剧照 NO.3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剧照 NO.4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剧照 NO.5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剧照 NO.6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剧照 NO.13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剧照 NO.14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剧照 NO.15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剧照 NO.16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剧照 NO.17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剧照 NO.18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剧照 NO.19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黑斯廷斯上尉应波洛之邀,在事隔多年后回到了现已是乡间旅馆的斯泰尔斯庄园——这对老朋友初次相遇并共同经历第一桩谋杀案件的地方。然而,令满心憧憬着与波洛及女儿朱迪斯相聚的上尉始料未及的是,比上次更加凶险的谋杀正等待着他的到来。原来,波洛追寻一个手法高超的谋杀犯来到此地,希望阻止罪行的发生。身体每况愈下的他要求黑斯廷斯的协助。但波洛拒绝透露凶手,只断定凶手就是旅馆中的某一个人……加布里埃尔·伊格莱西亚斯:蓬松哥主场秀SP 要人警护官 野望篇谢文东第三季探索发现禁止入内天命之咒丝丝心动青鬼2肚爸爸生子记张震讲故事之合租屋银河系第一季最好的安排冰雨火我奇怪的17岁³汉娜·蒙塔娜第四季大法医宋慈系列之偷梁换柱活着唱着铁证悬案:真实之门第三季青涩岁月的夏季马拉多纳在锡那罗亚猎豹行动2002哦!我的老板!恋爱随书附赠_衍生剧死期将至2023盗墓笔记青春逗回南天七十二家房客第一部马大帅3护国大将军柔道龙虎榜(原声版)为母所盗:卡蜜亚·莫布里的故事豪侠传神父有难贫富人生公关第二季埃贡·席勒:过度欢乐时光2015刺头青婚词离曲公主出逃记[普通话版]乐高DC超级英雄:闪电侠工作20223分钟先生

 长篇影评

 1 ) 波洛老矣,还能抓凶手

波洛垂垂老矣,去死不远。

年轻时的他似乎无所不能,无论案子多么复杂他总能解决。《四巨头》里勇敢的他置之死地而后生。《东方快车谋杀案》里虔诚的他,选择了人道和正义。《尼罗河惨案》里智慧的他,谆谆劝诫误入歧途的Jackie。

到了这里,他已老迈,面对狡猾的凶手变得无能为力。他这一生为受害者伸张正义,口头禅是那句令人烦躁的“use your grey cells”。最后,他虽知凶手为何人却无力把真相大白于天下。于是,他选择自己动手,精心布置了一场完美的谋杀案。波洛憎恶以暴制暴,认为只有法律才能判决、制裁罪犯。《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知道真相以后他十分忿怒,可在经过一番挣扎后还是选择了站在真理公道一方,虽然这与他的信仰大相径庭。最后的最后,为了真理公道他选择手刃凶手。很多人说他临死前紧握念珠是在赎罪,因为身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犯了杀戒。他自知大限将至,本可不在为些事烦忧,可他一生要强,坚守自己的原则,哪怕到了最后都不允许一名凶手在他眼皮底下逍遥法外,哪怕孤独无援,哪怕知道自己会因此死的不安心,还是义无反顾。

向亲爱的波洛致敬!感谢他陪伴我度过漫长岁月。

 2 ) 追忆波洛的昨日世界——从《帷幕》说开去

itv版的波洛系列尽管在05年的第十季开始便显现出了质量参差不齐之势(有几部距原著已然十万八千里,但《东方快车谋杀案》这类神作也比比皆是),但最终季的《帷幕》还算是中规中矩。然而在本原著党看来,黑斯廷斯伴着戚戚然的钢琴声看到命已归西的波洛一幕,还是少了些原著里俄耳甫斯式的凄惶。

“老朋友啊!”我出门时波洛对我说了一句。

这是我听到波洛说过的最后一句话。因为当科蒂斯前来照顾他的时候,发现主人已经去世了……

波洛对小黑说的这句mon ami(尽管电视剧里不是这样呈现的,老粉如我还是脑补出了声音),仿佛是将要逃出冥界的时候,欧律狄刻在呼唤俄耳甫斯,之后即魂飞魄散。想起《燃烧女子的肖像》中,爱洛依丝对欧律狄刻的这一举动的解读——那是诗人的选择,她要把自己最美的姿态留在爱人俄耳甫斯心中。于波洛何尝不是如此呢?他用彼此最熟悉的语言呼唤黑斯廷斯,mon ami就是两人之间的秘密符号,他希望自己最后时刻留在挚友心中的形象是尚有生气、熟稔地呼唤挚友间的暗号、还葆有尊严和骄傲的(毕竟这世上除了他还有谁能呼唤他呢?)姿态。他希望黑斯廷斯记住的他的谢幕是像往常一样的(心脏在跳动、头脑也在思考),而那具死气沉沉的冰冷尸体,只是给一个交集不多的男仆看的。

因此至少要在展现给观众的画面中,尽管高傲的波洛声称“放下帷幕吧”,也万万不能将他离魂后的瘦弱躯体给黑斯廷斯看,那可不是打碎一句mon ami就能交代了观众的。

赫尔克里·波洛究竟代表了什么?

不管是看原著,还是看电视剧,还是看完这些和纪录片之后掩卷而思,我始终在思考这个问题。阿婆几十年如一日的笔耕不辍,已经让这位凭空出现的比利时侦探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先前隐隐觉得,波洛之死、小黑之心死,抑或贾普、莱蒙乃至男仆乔治的隐退,都像是接连带走了什么已经在如今消逝的东西,看完茨威格《昨日世界》后,方有些更清晰的感受。

波洛、小黑、贾普和莱蒙,都代表着过去世界的背影。那是一个二战前欧洲最后的安宁岁月,彼时工业革命改变世界久矣,但阿加莎的剧中人,仍有些“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意味。

在阿加莎的原著中,因为写作时间不同,我们能够明显地从波洛视角的英国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改变(正如茨威格所言,每个人都迫不得已成了见证人)。在二战前的时光中,故事总是轻盈精美的,剧中人或者读者们也不会感到心里上的沉重,我们看着这些故事,似乎有些《午夜巴黎》的男主吉尔向他理想中的Golden Age回首的妙趣,在回光返照般的Golden Age里,黑斯廷斯与达尔西·杜维恩喜结连理,波洛初识女伯爵,四人组一起破案……这些多收录于短篇集《蒙面女人》或《首相绑架案》(新星版)中的小小故事宛如餐后甜点,晚宴、珠宝、贵妇、豪门、遗产、游轮、青年人的情爱是点缀这甜点的奶油,带着一战烽烟余烬的《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被抛在脑后,正如彼时挣脱战时种种物质生活的限制后的解放甚至放纵(《昨日世界》的“重返奥地利”一章),于是波洛的探案故事便伴随着一份专载奇闻轶事的报纸、一声黑斯廷斯的好奇询问,在一间安静的公寓中开始了。

感谢itv高抬贵手,这些故事在电视剧化时虽大量被强行改编成30年代中叶的故事,但在80、90年代特有的服化质感乃至画质的烘托下,原著的意趣得以留存十之七八。在声色流动的一帧帧画面中,一丝不苟地更换着晨衣、日装、晚装的从容英国人、赶着去看歌剧和话剧或者欣赏音乐会的英国人、熙熙攘攘的伦敦城、四通八达的铁路线、宛如透纳画中的乡村自然风光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那个终其一生讲礼貌、不动声色地体察人情但依旧法律与原则至上的波洛,永远奉行绅士原则的黑斯廷斯,妆发和OOTD(今日穿搭)收拾精致才要上班且工作穿搭两不误的莱蒙小姐(在我看来,这是对原著相当高明的改编),黑帽子米色风衣就能搭出无数时尚博主梦寐以求的vintage感的贾普——那悠然的节奏,讲格调和仪式感的生活(诚然,此之最还要数侯麦电影),都在明明白白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已经逝去的年代。我们看着剧中人过着同我们完全不同的生活,大抵如斯泰尔斯的青年男女看穿着爱德华时代繁琐服装的英格尔索普老太太一样。

然而二战结束后,大约是阿婆的心境像所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一样悄然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波洛40年代末以至于之后的探案经历中,于是波洛最后二十多年的故事氛围便于以往有了一定的差异。有位专业课老师曾说过,一战把英国打残了,二战把英国打废了。尤见于《顺水推舟》中,开场便是一群遗老在俱乐部里苦中作乐躲空袭,几个镜头过去,便对准了战后返乡待业的林恩·马奇蒙特,她不仅要面对自己只能赋闲等嫁人的惨淡事实,家里固定收入被扣除大半、经济萧条而不得不辞退仆人也是要落到她和家人肩头的考验。

这些后半段的故事中,处处可见战争对社会氛围产生的影响,消极、低沉、下行式的气氛弥漫在年长的人们中,包裹着旧罪和往事的阴影时隐时现;而年轻人们则是一番叛逆洒脱的姿态,与他们祖辈经历过的Belle Époque(世纪初的美好年代,这是波洛的青春岁月)或Golden Age完全不同,那是尼尔·盖曼《如何在派对上搭讪女孩》中60/70年代正值青春岁月的人们的肆意与张狂,要么是经营画廊的弗朗西斯·凯莉(《第三个女郎》)那般画着浓妆也活得醉生梦死,要么是像十来岁的米兰达(《大象的证词》)那样空灵飘逸的波西米亚风女郎。

但行至暮年的波洛无疑是特别的。他身上还带着旧日的气息,总是与战后的新世界格格不入。优雅的礼仪、精致的穿着留着昨日欧洲的烙印,像一块活化石游走在新时代的青年人中,他对他们乃至新世界的种种习气和琐事表示不能理解。当然可以原谅,毕竟作为一个比茨威格还大十几岁的人(不知是否有某个夜晚,他独自在公寓里追忆往昔时,发出茨威格那样的感叹——我的今天与昨天是那么不同,我的得意与失意相差是那么大),他的青年时代可要比我们想象得精彩得多。当一个人的壮年充斥着浪漫主义晚期音乐和美术、还有巴斯尔和爱德华式的衣着、甚至还有新艺术运动的风韵,二战后的社会风貌对他还有多大的吸引力?他是一个“最后的侠士”(这句话其实来自卫克安版的《哈布斯堡王朝》,但放在这里形容波洛也莫名合适)。

70年代,两极格局的世界和当初波洛青年时代“欧洲均势”余晖下的欧洲已经大不相同,但百年高龄的波洛已经要与读者一一作别,他永远不会知道,身后四十年,世界再次震荡,回响至今犹在,他的世界,于我们已成昨日。

至此,纵观波洛先生存在过的浩浩几十余册书,面上自然是精巧的古典推理故事,底色却是只有经历过欧洲辉煌与衰落的人方能察觉到的怅惘。阿婆将自己对时代的体悟轻轻地、智慧而不着痕迹地耳语给了波洛和黑斯廷斯,于是我们才能在她女性纤细温润的笔触之下,隔着时代的帷幕,体会身历世纪之交、两次大战的那一代人心中的苦与乐。

那是属于波洛的昨日世界,更是属于阿加莎的昨日世界。

此正是:帷幕一落千古憾,再无侠士辨忠奸。英雄暮景老当壮,不惜身死正义鉴。

 3 ) 谢幕——完美的罪犯,极致的审判。

(有剧透)

完美和极致,这两个词用来概括这个案件绝不为过。

本案的凶手,并不是真正的凶手,因为他从来没有执行过杀人行为;他是邪恶的拥护者,却无法被审判。

本案的波罗,那个最终朝该隐眉心做罪恶记号的人,从侦探变成了凶手,但他同时扮演着上帝;那么他到底是凶手还是上帝?

波罗在信中写道:

「我不知道,黑斯廷斯,我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否合情合理。不——我不知道。我认为,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将法律掌握在自己手中⋯⋯」

—————

【完美的罪犯】

X是阿加莎塑造的有史以来最完美的罪犯。完美在于他的无情、冷酷,杀戮的单纯,豪无目的。更在于他熟知每个人的内心,操控他们如同对待实验室里的动物。最完美的是他只需要在恰当的环境里说出关键的话语,就可以让别人实施杀人,自己却不需要动手。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带来的快感让他像上瘾一般不可自拔,他像寻找猎物一样,寻找那些内心颤动的人。

影片处理最妙的就是X与波罗喝热可可之前的一系列对话,X那猎手的姿态,他游刃有余的与波罗斡旋,自信的喝下孱弱的波罗给的热可可。而更妙的是他死前看了一眼波罗,恰恰也印证了,X这个罪犯永远能找到一个人身上的弱点,激起每个人心中杀人的欲望:他利用波罗的正义感,致使波罗杀死了自己。

—————

【极致的审判】

如果说《东方快车谋杀案》(大概是集体审判的先锋作品了)可被列为审判之极致的话,波罗的最后一案更加升华。

在《东方》中,集体审判已让人瞠目结舌,但说到底他们审判的人始终是真正实施过谋杀的罪人,他只是逃过了法律而已。但在《帷幕》中,X在所有案件里都只是催化剂,他从来没有杀过人,他只是激发别人去动手。

波罗在信中写道:

「现在你应该意识到了,黑斯廷斯。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杀人犯。每个人心中都会时不时地生出杀人的意愿——虽然不是杀人的意志。」

那到底罪人是杀人者本身,还是这邪恶的挑唆者,又或者两者皆有之?我们知道枪法精准的上校也只是射偏了自己的妻子,在开枪的那一刻,他犹豫了。但最终实施了谋杀的那些人,为什么有的人没有犹豫,为什么有的人需要别人帮助制止,为什么有的人实施过后都不知道自己为何这样做,而有的人甚至觉得自己是英雄主义。

本案提出的五个小案子,都是对犯罪心理的典型描写,以及对邪恶和罪行的探讨。

X的罪行是否成立,波罗的答案是:不知道。但X的邪恶,波罗是确定的,所以他要做那个上帝,他说他自己就是法律。

这便是极致的审判:侦探以凶手的身份扮演上帝,执行他心中的正义,审判那个在法律之外可能都无法被审判的人。

—————

【谢幕】

「是的,我的朋友——的确很奇怪——很可笑——也很可怕!反对杀人的我——珍视生命的我——以杀人结束了我的职业生涯。也许是因为我太过自以为正义,太过重视公道,以至于我不得不面对这样可怕的两难抉择。」

—————

(❤️真的很爱阿婆,一个永远直指人类真实内心,永怀善良和正义,绝不停止思辨的艺术家)

 4 ) 最后一案

电视剧中波洛与嫌犯飙戏的部分完全是改编,原书中一句话都没有。感谢聪明的导演和编剧塑造了一个更丰满更立体的Norton,让聪明绝伦的凶手与波洛有了高手对决的机会。

Norton:所以你打算怎么办?

波洛:处决你。处决你,就算我失败了,法律也会制裁你。

Norton:怎么处决我?杀了我?你内心的罪恶感会跟随你一辈子。杀了我,然后你自杀吗?那你毕生的信仰和虔诚都会因为我这个杀人犯而化为乌有。你自杀然后嫁祸于我?我怎么会让你得逞并以此终结我的谋杀事业呢?不管怎么说,你要么成功杀死了我,而你的一声名誉毁于一旦,而我在法律的眼中仍是个清白人;要么你没有杀死我,而我仍然自由。

Who will be there when at the final curtain ?

波洛:我同情你。在你眼中美好的世界都是肮脏和污秽。同情你妈妈,经过十月怀胎生了个变态。而她对你冷漠的原因就是因为她始终知道你是个变态。

Norton(哭):不,这不可能。

波洛:你妈妈知道你的每一件案子。

Norton(大哭),然后突然笑起来:Shots in the dark,Poirot。

而最神奇的一幕是当波洛用枪对准被下了安眠药而熟睡的Norton时,Norton睁开眼睛,给了波洛一个微笑。

让我想起原著里面,Poirot的一句话:This is not what I intended to be.

而心思缜密的Norton又为什么会毫无戒心地喝下波洛准备的巧克力?

------------------------------

波洛在信中写道:I don't think a man should take the law in his own hands.然而同时他又说:

But I'm the law.

一个人,只有通过Murder,才能成为Law.

--------------------------------------------------------------

原著交待的一些细节:

黑丝廷斯的女儿和牙医其实知道真相,但是两个人拒绝告诉父亲。

Poirot叫黑斯廷斯拿着这封信去找那个因为姐姐杀了父亲而拒绝交往任何对象的Elizabeth,他暗示说你还不老,对女人还有吸引力。

另外黑斯廷斯说了这样一句话:

Hercule Poirot was dead, and with him died a good part of Arthur Hastings.







 5 ) 波洛,如果你进不了天堂,那是因为本就没有天堂……

【友情提醒】本评论涉及剧透,请未看过《Curtain》的小伙伴绕道而行哦。。。。。。本长文涉及泄底著作:《Curtain》,《东方快车谋杀案》和《罗杰疑案》。PS:本长文不是影评,仅仅是一次自己的记录,自己的见证,自己的留影,不涉及专业评论,抱歉。 看完一部电影,总喜欢上豆瓣来看看一些评论,有的时候是与大家一起分享观后感;有的时候是自己脑袋暂时性“逗比”来看看大神们的解读;有的时候仅是为了留下自己的情怀。这篇文就算是一种记录,一种见证——一部伟大的作品没有一篇长文似乎有些“冷清”呢?——我更宁愿用“大家都不忍看到波洛老爹的离去,所以大家都把这部离世之作珍藏而不观之”来自我安慰。我为什么敢笨拙地写这第一篇长文呢?因为我内心的声音告诉我,去写吧,对你而言,阿婆和波洛总有千丝万缕的动情呢。…… 先说说我和阿婆的缘分吧——大二之前,推理兴趣仅仅局限在《柯南》,现在依然深爱着……大学,去到外省,带起家教,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我们那个大学所在小城市的一条购物小街里坐落着的一家廉价书店,漫无精心地刷着书架,突然,书架上黑刷刷站着一排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探案集向我投来命运的眼神,十元一本,本着爱看柯南的兴趣,对探案也有着莫名的爱好,当即拿着刚发的200元家教工资,买了九本(五本阿加莎+四本横沟正史),其实当时此两大巨匠一个也不认识。本着爱看柯南的心态,再者又是九本乃一套系列,封面除了绘画不一样,基调、用纸、排版几乎完全一样,小小虚荣心促使:买回去摆在书架上也格外“落落大方”吧。尽管全是盗版,但也是一道风景呢,在专业课程书籍旁一摆也显得格外咋呼呢。当天夜晚趴在宿舍小床上,随意拿起一本,便从此再也没放下!!随着家教工资积累,家里生活费省吃俭用,保研后“工资”积累,我开始大量购买正版书籍——新星的,南海的,译林的,等等——毕业打包包裹,用快递寄回家,我用了七八麻袋打包了我的侦探小说书! 对阿婆,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东方快车谋杀案》。我不记得我初次看这部小说确切的时间了,但之所以遗憾终生,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①那个时候我的推理水平仅仅停留在柯南上(我没有说柯南幼稚,直到现在有了一定推理基础,我都不敢说我有能力解开绝大多数柯南案件之谜)。那个时候我不了解什么黄金时代三大家:密室之王——约翰狄克逊卡尔;人性之王——阿婆;逻辑之王——奎因兄弟;自然更不了解什么诺克斯推理小说十诫和什么范达因二十守则;自然难以体会这种黄金时代本格推理带来的震撼感;②没有“凶手”这个概念。作为传统本格推理小说,在那个年代,主流模式还是侦探凶手各路人马一起聚集在一间屋子里或是车厢内,等着侦探讲故事一样婉婉道来谜底,最后是凶手伏法(这种探案模式至今为止也是我最爱的一种模式!我想我是一个old style person吧)。在你被这种探案模式洗脑后,当你的脑海中被这种模式“一次次烙上印痕”后,你再看《东方快车谋杀案》,最后除了侦探,在场的每一位“各色人等”均是凶手,这样的模式无异于阿婆终极杀手锏——叙述性诡计再现!有趣的是,叙述性诡计——也正是阿婆的首创!为什么说说《东快》其实也是隐藏的叙诡呢?很简单,仔细想想看,当看到高潮处,侦探和嫌疑人一起聚集在火车车厢内这一传统模式时,你的大脑条件反射似的告诉你,凶手在其间,可能是他,可能是她,可能使他们,可能是她们,也有可能是(他+她)们;最后揭秘,像甩了一巴掌似的告诉观众“哦,你们这些愚蠢的土拨鼠啊,不要再疑神疑鬼——可能这个,可能那个了啊,真相——而是你们所有的猜测可能总和”!!这样的叙述性诡计如果在我看了二三十本阿婆后,我会惊为天人——可惜这辈子都不会再有了——我看的太早了,也因此错过了这种惊愕感!(当然,不可置否这部著作绝对进得了阿婆前十,我自己的排名)! 大卫苏切特版本的我看过两遍,第二遍看即是不久前——我准备花点时间看完阿婆的这次电影改编itv版,终于在今晚随着《Curtain》的落幕,马普尔小姐+波洛探案19季全部终结!第一遍看自然免不了跟74年那一版作比较,那一版也很不错,因为故事太过出名,大卫版导演编剧也许不敢造次地去修改凶手设定和故事情节,于是导演编剧自然对“人性探讨+大卫自身的道德考量”做了更深入的探讨,这两版《东快》侧重点不甚相同,也因此没有太多比较的价值和意义。尤其连着看,大卫版《东快》在12季尾集,留下了波洛老爹在大雪中拄着拐杖,手握十字架,眼里的泪呼之欲出,脸上的痛苦跃然荧屏,内心的道德争斗像针一样刺痛着热爱波洛老爹的观众——随即落幕。于是,第十三季,每一集的出现波洛老爹都有种淡淡掩藏不了的悲凉,老态龙钟之态令我心痛,就连像企鹅一样的奔跑小碎步也从小可爱变成令我心痛难忍的“可怜”——波洛老爹啊,您慢些跑,不要去追赶时间吧,让时间忘记您的存在吧,也许您就可以再多陪陪我们久一些了吧?!终于,这种凄怆悲凉厚重感到《Curtain》终于完全升华——已经看过原著的我,自然“鼓起勇气”迎接波洛老爹的最后一幕。看豆瓣才160未满(157人)的观影人数,却有上9分的高分——我想还是有大量的推理故事爱好者还没走到这么远,还没看到波洛老爹的最后一案吧;又或许是还有很多人珍藏着,直到自己准备好打开播放键的那一刻吧。 说说这部《Curtain》吧。某天夜深人静的晚上心血来潮,不知道抽了什么风,想看完itv版阿婆,完全真的是心血来潮,毕竟阿婆还有很多著作我还没拜读呢,虽然书已买,但现在不方便而已。我一般喜欢看完一本,立马找来相关电影再看一遍。《无人生还》,《高尔夫球场的疑云》便是如此。这里插说几句:迄今为止,《无人生还》是我最爱的推理故事,并无撼动者。作为侦探小说,谜面和最后逻辑严密的揭秘必不可少,我都能联想到阿婆咬着苹果写出这惊世震俗之作时嘴角扬起的弧度(当然,写这部小说也陨落了好多阿婆的灰色脑细胞吧?!)。阿婆心里肯定会想: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能猜到最后的真相吗?也许只有上帝和我才知晓吧?!其实,这样伟大的谜面,自然为最后的揭秘铺下了悬念和矛盾——因为,这本就是两个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谜面毫无破绽就自然没有揭秘这一说;之所以可以揭秘自然谜面就会有一丝破绽。我想阿婆也感受到了吧——于是,最后没有侦探出场,没有什么揭秘过程——靠着一个漂流瓶孤独地对世人解说着这个惊世骇俗的案件!有评论说得好,一件完美的谋杀已经为解谜判下了死刑!

《高尔夫球场上的疑云》阿婆借波洛这个月老为一生挚友黑斯廷斯安排了婚姻,至此,黑斯廷斯便开始逐渐淡出波洛老爹的侦探生涯,这也算波洛老爹侦探生涯心境的一个分水岭——之前的案件观众可以明显感受到波洛、黑斯廷斯、贾普探长和秘书小姐莱蒙之间的默契与那种和谐欢快的气氛;之后波洛几乎开始了一个人的浪迹天涯,奉献侦探事业。也许正是因为见到的罪恶实在过多,阅历的丰富,经验的老道,年龄的见长,也没有那么多挚友的俏皮调侃,波洛老爹越来越依靠自己心中的上帝,审人夺世也变得越加坚定和执着。直到《东快》最后大雪行走内心备受煎熬,出卖了自己的信仰的那一幕,刺痛了多少心。最终演变成自己在《Curtain》里的“凶手”角色,这样的从天上到地上的巨大变化,套用一句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显得波洛更加接地气了吧,细想起来真的是被波洛老爹感动到了,也佩服到了。

从第一季波洛看到最后一集《Curtain》,花了一个月左右时间吧。也算是大概了解了波洛的一生轨迹,今晚看到巨星陨落,电影里有一幕流星陨落——难道是导演也在缅怀这位巨匠的凋零?《Curtain》无疑是阿婆借波洛老爹的行动阐述了人性最黑暗最复杂的部分——犯下的罪恶如果法律这最后的判决都无能为力,那还有什么力量可以扑灭这团罪恶之焰?阿婆从不标榜自己是逻辑之王,后世也不强求给阿婆安插这个逻辑皇冠。有的时候我看到一些朋友留言阿婆的电影改编或者是书:阿婆逻辑性不强啊,这有个bug,那有个漏洞;阿婆难道不知道推理小说十诫吗?怎么会在小说里一次又一次描写中国人?怎么还会出现双胞胎诡计?最好笑的是,竟然在《Curtain》下留言:阿婆竟然在最后一案里犯了忌讳——使用侦探当起了最后的凶手!我想我也只能用“呵呵”聊表慰藉了。 喜欢阿婆的读者一般不外乎三个原因:①阿婆对人性的洞悉熟络透彻,不禁让读者怀疑难道她那是一双“上帝审视人类之眼”;②阿婆那大脑中的grey little cells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和传奇,独创了一个又一个惊世推理模式——暴风雪山庄模式,童谣杀人模式,叙述性诡计……她没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自己长成了巨人——以致近一个世纪后的现代,也无人超越得了她!③她创造出了被举世喜爱的两大侦探——波洛老爹和带有家庭自传色彩的马普尔小姐。阿福迷请勿喷啊,我最爱的三大侦探就是此三大。但我不喜欢把他们互相比较。细看一下:阿福说起来更加的“精英化”。而波洛则少了一些那种感觉,虽然也是各种珠宝,遗产“上流社会”的大案,甚至在itv第一件案件里,他从“厨娘失踪这样的小案件岂用得着尔等波洛”这样的“骄傲自负”到最后装裱起“那一基尼”支票那样被打脸后还能扬起嘴角的小俏皮这样的变化,都显得他更加“亲民化”。马普尔小姐则更加“凡人化”,她的案件几乎就是这个隔壁家串串门,那个邻居家走走户,打打毛衣,笑容可掬地探听到一些自然而然吐露的小秘密,最后抽丝剥茧指认凶手。波洛作为一个十足的天主教徒,信奉着上帝。好多朋友说,看itv前几季很喜欢波洛的俏皮和可爱,甚至有的时候“会放弃追捕真凶”,怎么到最后几季显得那么煎熬呢?尤其是《东快》里最后怎么如此难以抉择?又怎么会“沦落”到在《Curtain》里甚至变成了《东快》里最不想成为的那一种人?其实,看完全部的itv,也许你也会找到答案——当我从第一季不间断看到第十三季时,你也经历着一种类似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的潜移默化的改变,波洛最后也是如此——人生都是在自我改善中,自我肯定中,自我升华中一步一步走向自己认为的天堂的,更何况是自己已经半身埋入黄土的境遇考量之后。阿婆抛下的这个难题,一百年前阿婆没有给出答案,《M就是凶手》经典黑白电影没有给出答案,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现代文明没有给出答案,自然阿婆也给不出答案,我也给不出答案。但其实每个人心里又都装着自己的答案——法律和道德的失衡,到底该如何重新去调整?当正义的法律,最后的正义之锤也敲定不了的罪恶,到底该何如去定罪?到底谁是凌驾于法律上的力量?波洛内心的答案是上帝,他手紧握十字架,听到了他希望从上帝那儿给出的答复——于是,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听从了他的内心,也终于有了这位“伟大的罪犯”犯下的这惊世骇俗的“最后一案”,成就了这位推理史上的最伟大的侦探(个人如斯认为)。至此,阿婆为这位侦探巨匠安排了最完美的归宿——哪怕这次归宿竟然是一次“污点”,可在我眼里,那是似上帝洁白一样的眼白,审视完人类后,终于回归正统之位——让我想起周星星《食神》里最后一幕——食神归位,人间的罪恶好比周星星对手身体上的那一个渗人的黑洞,永远不会消失,吸走了它能够吸走的人类灵魂。阿婆创造了波洛,那是一个慈祥的开始;阿婆安排了波洛的落幕,那也是慈悲的温柔,于波洛老爹而言,那是最美好的结局,于我而言,那也是我最能也仅能接受的波洛的陨落! 电影《Curtain》的配乐基调自然是悲凉的,也是缅怀这一卓越侦探巨匠的陨落,这一伟大时代的终结。电影拍得很病态唯美的一处,于我而言,就是末尾,黑斯廷斯第一次听到琴声,快步上楼,推开房门,“看到”了波洛老爹的离世(在报纸上),导演利用蒙太奇拍摄手法告诉我们:波洛老爹IS DEAD;最后电影结尾处像“倒带”一样,再次播放黑斯廷斯听到琴声,疾步上楼,推开房门,这次导演没有再次留白,而是向我们观众展现了波洛老爹这一伟人的离世——矮小的身躯因为心绞痛的折磨弯曲着躯干睡在洁白的床上,多么令我心痛不已的一幅画面,多么令我难以言说的疼痛感扑面而来。但!我想波洛老爹已经感觉不到身体的疼痛了吧?他最后一定是在祥和中离开这个美丽却夹杂着罪恶的世界的吧?因为,他带着自己的信仰,带着自己的一生,带着自己的“罪恶”,去见他心中的上帝了吧!!口里面一直呼唤着“My God, Forgive me”!我想,上帝他老人家也许从来就没“blame you”过,何来forgive you呢?诚然,波洛,如果你进不了天堂,那是因为本就没有天堂…… 作为阿婆迷,我两大遗憾:一是之前讲过的《东快》,第二个便是阿婆没有安排过波洛老爹和马普尔小姐在一个案件中打过照面,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世纪遗憾啊!唯一的一次“可能相会”便是《罗杰疑案》中凶手的妹妹,有消息称她便是马普尔小姐的“雏形”,后来马普尔小姐的诞生也多少有点她的影子——不管消息真假如何,对于我自我疗伤安慰,也算是一剂不错的解药了!(心里安慰下——PS: 有人在看了多本阿加莎的小说后做出了这样的推理:波洛<=老搭档=>奥利弗太太<=《白马酒店》=>戴恩•卡尔索普牧师与莫德•戴恩•卡尔索普夫妇<=《平静小镇的罪恶》=>马普尔小姐。也就是说马普尔小姐是波洛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PSS: 托基站(英国德文郡Torquay小镇——阿婆的故乡)——见证过唯一一次波洛和马普尔小姐历史性的会面和握手。

1990年阿婆诞辰100周年时,琼·希克森(BBC版马普尔小姐)和大卫·苏歇(itv版波洛)分别打扮成阿婆笔下两位著名侦探的模样,乘坐东方快车到达此车站,留下了历史性的一刻。

阿婆创作的两大侦探,都是终生未婚,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事业。更甚至,马普尔小姐竟然算是一个“小三”,当然是很正直的小三,看过itv剧的人自然懂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吧。波洛老爹的“唯二”两次“恋爱”也都“一个被朋友插了两刀”,一个在瑞士“布达佩斯大饭店”般的罪恶映衬下无疾而终。阿婆自己也在自传里说过——早知道波洛这么受欢迎,也就不一开始就把波洛安排得如此之老了!阿婆自己的遗憾,对我们读者观众而言又何尝不是呢?不过,我也会自我屏蔽,自我疗伤——无所谓了吧,阿婆,这样一个小老头,企鹅一样可爱的比利时大侦探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我的心呢?!——他没有太多爱情的羁绊,没有太多家庭的考虑,一心一意投身于自己奉献一生的伟大事业,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完美呢——当然,对波洛老爹多少显得有些自私了。但是,波洛老爹自己也很享受这样的人生安排,上帝的指示,也许这就是最完美的安排了吧,就让这个一开场就有些“老了”的比利时大侦探就这样老去吧,唯一没有老去的便是他的传奇!他和黑斯廷斯,贾普探长,莱蒙小姐,乔治的那段最美好的时光了吧——they were good days, yes, they have been good days! 在此,请允许我献上我的单膝,跪拜在阿婆脚下,感谢阿婆为我书写的这么一段人性之史,我想,也许这些精神食粮会在我不知不觉中就在慢慢改变着我,改变着我,把自我身上讨厌的东西慢慢一件一件剥去,那就真真是我一辈子的福分了呢! 赫尔克里·波洛,故事的终结,却抵挡不住传奇的传承和继续……谢谢你,波洛老爹,伴随了我生命中美好的一段时光。谢谢你,大卫·苏切特,完美演绎了波洛老爹,让我将那个纸面上可爱的形象3D化为你的一身正气!就好比没人敢说超越阿婆一样,我敢说没人超越你的波洛!衷心感谢你和阿婆带给我的一次次光怪陆离的探案体验,带给我的一次次人性思考,带给我的人格的升华!!…… 波洛,如果你进不了天堂,那是因为本就没有天堂…… 波洛,如果你进入了天堂,请不要遗忘我们这个人类世界…… 此刻,我的眼前,两位白衣小天使,拥簇着带着迷人微笑的波洛驶向远方,波洛还是那么绅士,右手礼貌性地接触帽檐,转身向我们微笑示礼,然后,转身,西去…… 至此,一个伟大卓越的时代完结…… 2015年8月4日 00:45 于 高蔵寺

 6 ) 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

如果你没有听说过波洛,那没什么,因为这个名字确实平平无奇,然而根据他的故事所改编的影视作品,很多人却早有耳闻,《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作品,充分体现了波洛作为一个警察过人的刑侦能力。可能很多人听说过福尔摩斯,但对波洛却少有耳闻,然上述的作品充分说明了波洛这一形象的魅力,他可能名气不大,但在小说中的能力却不容忽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就是这个在小说界的传奇侦探破获的最后一起案件,这起案件之后,波洛离世,传奇也落下帷幕。

《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讲述的是波洛生前最后一期案件,而这起案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非常完美,完美到不需要自己动手就能致他人于死地,而过后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意外的案件背后竟然有着真正的凶手。而波洛则是这个真凶的最后见证者以及揭露者。

波洛的朋友黑斯廷斯上尉应邀来到了一处庄园,波洛的本意是叫来自己的好友帮助自己侦破案件,但是好友的到来并没有在案件侦破工作中帮助波洛,黑斯廷斯的女儿朱迪斯却大范围的转移了他的注意力。原本过来帮助破案的黑斯廷斯却被卷入到了女儿的情感漩涡当中。被女儿的情感问题冲昏头脑的黑斯廷斯开始变得暴躁起来。

好友波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深知冲动总是不会迎来好下场的波洛没法主动的劝说好友放弃自己对于女儿的情感问题的干涉,他只能从侧面出击,不断地矫正好友接二连三犯下的致命错误,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好友。时过境迁,波洛去世几个月后,黑斯廷斯收到了波洛提前发来的信函,原来好友最终侦破了自己的最后一起案件,且步步为营为了黑斯廷斯不至于坠入犯罪的深渊做了不懈的努力。至此,影片的脉络一点点展开,犯罪分子的整个犯罪过程也大白于世。

对于未看过波洛探案集的观众来说,本片也是挺友好的,对于喜欢波洛系列的影迷们来说,本片作为一个系列的终点,自然是让人感觉意犹未尽的,甚至于相比较《东方快车谋杀案》或者《尼罗河上的惨案》,本片都是不能形成碾压的,但对于一般观众而言,作为一部侦探电影,作为一部讲求逻辑的电影,本片的内容足够了,本片的剧本故事的结构也算可以了。

《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并不是一部非常严肃工整的侦探作品,波洛最后给自己的好友黑斯廷斯的解释并不服众,但这也是一种说法同时也是一种结束。波洛究其一生选择自己的领域的顶级犯罪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而在本片当中,波洛自己选择的完美犯罪者最后竟然连自己都没法避免被这个犯罪者挑唆。这才是本片的精彩之处。

表面上看,波洛最终侦破了这起案件,且完美的解决了这个犯罪者,但是我们跟随波洛理一理犯罪者的犯罪逻辑,就能轻易发现,原来犯罪者的犯罪逻辑之内,就连波洛本人都没法置身事外。

黑斯廷斯被挑动神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犯罪者一方面鼓动他跟自己的女儿之间有了隔阂,另一方面暗示黑斯廷斯的女儿结交的男性是一个花花公子,且引发黑斯廷斯和女儿的男性友人之间的矛盾。犯罪者并不需要自己动手解决别人,只需要鼓动另一拨人来解决一拨人,最终达到自己冷眼旁观的目的,而这对于犯罪者来说是一种乐趣。

而本片的核心波洛作为一个侦探,他所需要的是从纷繁的案件中找到犯罪者本身的犯罪逻辑,并在这样的逻辑之外进一步发掘出来犯罪者的犯罪动机,进而找出犯罪者。波洛做到了,但做到的代价却是将自己彻底的破功。波洛是一个侦探,他的目的是找到凶手,让凶手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面对这个完美的犯罪者,波洛却没法用一般的方式来致他于死地。因为这个完美的犯罪者仅仅是鼓动他人而不是直接参与犯罪。这样,波洛即使能找到他的犯罪逻辑和动机,也没法让犯罪者受到惩罚。

而波洛最终选好用的方式也很极端,对于侦探来说,一切都应该在法律的尺度内进行,但面对这个完美犯罪者,法律尺度内的行为显然无法判定他有罪,最终,波洛进行了一次知法犯法的惩罚。波洛发现了罪犯,波洛惩罚了罪犯,但最后的赢家还是波洛吗?并不是,而是那个已经被波洛杀死的罪犯。同样的,波洛对于他的惩罚又是一次完美的犯罪。这对于波洛来说,人生的最后一起案件结束了,而苦苦追寻的完美罪犯也落网了,而对于犯罪者来说,波洛对于完美的追求正好成全了自己,有了波洛的背书,他就更加完美。

……

你好,再见

 短评

当我第一眼看到银幕上大卫·苏切特饰演的波罗时,他就成了我唯一承认的阿加莎笔下的波罗。敦实的身材,一丝不苟的着装,完美上翘的胡子,滑稽的比利时口音……从1990S-2010S,Suchet演完了波罗的所有案子,而波罗的一生终究是要落下帷幕的,Curtain是波罗的最后一案,也是他人生退场时落下的幕布。呜呼哀哉……Poirot 这个曾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呼唤法律与公正的人却以谋杀他人结束了自己的最后一案(其实直到结尾我都在期待反转,期待恶人的自我毁灭)。开始我不懂这个结局,现在明白有些罪恶是法律和道德也无法裁决的,所以波罗牺牲了自己恪守的准则而隐秘地维护了正义。

7分钟前
  • 小猫王子
  • 力荐

no..NO!!!!!!!!!!!!!!!!!!!!!!!!!!!!!!!!!!!!!!!

11分钟前
  • 烛光前
  • 还行

白羅的謝幕,我在法界混的阿婆迷朋友說是角色崩壞,但死亡將近誰不變呢?總之,如此沉重的收尾足以洗去其他案件的胡鬧感,這一系列也是值了。

15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完结季的最后一集,好不舍啊!电视版波罗的去世和本集中的这些容量还可以,也算对得起最后一集的光荣收尾了,很可惜大菠萝没能完美画上人生和职业的句号,但也许现实生活中就是如此,本集故事一般,游说大师简直被超自然加持了,给人催眠洗脑能那么灵验?黑斯廷上校越老越有味,爱他们!

18分钟前
  • ★冰凌宫★
  • 力荐

第13季第5集。还可以,菠萝死去了,告别好时代的伤感和伤逝。剧情显较一般的阿婆片好理解,在老旅馆和一群鸟人周旋后菠萝召来了黑厮,告以有敌情让他判断,而后溘然长逝,留下遗书解谜。黑厮从中悟到凶手实系以挑唆蛊惑指使别人犯案的幕后黑手,而非直接染血的具体人。菠萝赤膊上阵毙凶也颇让我愕然。

23分钟前
  • 小重山
  • 推荐

24年 这几天重温经典 从第一季看到这最后一集 当头发已花白的黑斯廷斯打开门 轮椅中的波罗转过身 眼睛一亮 我就开始哭了…………时间太残酷 这个意气风发洁癖挑剔幽默自负可爱的比利时小老头 永远的经典

26分钟前
  • __sleepwalker__
  • 力荐

S13E05:看过原著,影片省去了跟随黑斯廷斯推理的过程,算是一种有趣的改编。不知结果的人更推荐先看原著,因为更可能收获意外感。当然,相较一集过去,阅读带来的沉郁感也伴随更长的吸收过程而更让人难受。Hercule Poirot也是我(即便是在书中)见过最好的人。

30分钟前
  • 血浆爱好者
  • 力荐

波顿的演技很棒,这集很好,比书好。只是不能接受波洛以这样一个案子、这样一种方式谢幕。如果大反派不是一个内心脆弱的挑拨者,而是莫里亚蒂一样的大boss也许心里会好过点。

35分钟前
  • 乐呵呵
  • 还行

老头最后挥手示意黑斯廷斯离开房间时的那一下轻哼,听得我大哭~~~

40分钟前
  • excape
  • 力荐

波洛就是阿加莎本人的投影,这个探案集中,阿加莎为了构建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不惜塑造出一个与社会规则、既定法律格格不入的侦探。不断探讨谋杀和自我制裁罪犯的关系,终于在最后一案中用波洛的手杀死了犯人,达到了她心中的最高境界。曾经我很欣赏阿加莎把不可制裁的罪犯送入地狱,但现在我发现我是福尔摩斯式的侦探。

45分钟前
  • Kazia
  • 还行

看起来女伯爵在波洛心中其实只能排到第四名的样子……

46分钟前
  • fitz
  • 力荐

全系列选在第十三季第五集结束也是充满深意,与「无人生还」相似的谋杀寓言,引人深思,而这次故事的主角换成了阿婆最爱的波洛探长。什么才是犯罪,什么是完美犯罪,精神谋杀者该如何在现有法律系统下被制裁,一个人能不能拥有惩罚真正罪犯的权利,而作为制裁者是否也是罪犯,该如何自我救赎。再见!

48分钟前
  • Ecane
  • 力荐

第一次觉得阿婆的故事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前段铺垫得太无聊了,黑斯廷斯开始查案好像才正式开始,结局却出人意料。这个系列的电视剧差不多看了十来年居然一直看到了剧终的时候。再见,大菠萝。

49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推荐

对于热爱波洛的人,这集是一场凌迟,从波洛的挚友已然白发苍苍,到波洛自己衰老垂死,到波洛被心绞痛折磨,到波洛被罪犯玩弄于鼓掌,到波洛没有服下救命药,他自杀了,是为了惩罚自己,因为逞凶而违背了自己人命至上的信条,他是波洛,但也是个可怜孤独的老头

50分钟前
  • 雪莱
  • 推荐

剧情四星,但这是波罗的最后一案,必须五星。克里斯蒂的这个故事太过刻意,情感的波澜胜过逻辑推理。不剧透,就像波罗对白发苍苍的黑斯廷斯说“你不会愿意看到结局的”,我也觉得,观众也会不愿意看到这个剧情的。

51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波洛杀身成仁。即使违背自己一辈子信奉的上帝,不惜牺牲一生虔诚的祈祷,最后也要手刃“罪犯”。同时,又像他自己的信中所写的一样,“法律掌握在个人的手中不是一件好事”。抱持着这样的矛盾,波洛永远离开了我们,也留下了所谓极善与极恶之间模糊的定义。也许,法律并没有办法辨别所有的善与恶。

52分钟前
  • 烏洛夫.deimos
  • 力荐

还原得比较到位,也很忠于原著。但我还是更喜欢小说的描写,电影有种说不出的僵硬感。

55分钟前
  • Bond
  • 推荐

最后一集!百感交集! 后面的采访和后记非常感动人心!

57分钟前
  • Elaine
  • 力荐

作为最终集略失望,过于注重赶节奏而没有将人物情感酝酿到位。Elyot的作品历来照本宣科,这集和《尼罗河》一样像是流水帐,人物扁平缺乏深入刻画,多处线索铺垫也没点出。要是交给Dear就好了,他的改编作品除了尊重原著外还很会烘托情感和氛围。

1小时前
  • Columbo
  • 推荐

"过去的日子总是美好的 黑斯廷斯"

1小时前
  • 聪明莉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