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上游

HD中字

主演:蒂姆斯·伯特姆斯,林赛·瓦格纳,詹姆斯·诺顿,爱德华·赫曼,大卫·科列侬,约翰·豪斯曼,格拉汉姆·贝克尔,克雷格·理查德·纳尔逊,Robert,Lydiard,伦尼·贝克,莉贾娜·芭芙,布莱尔·布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力争上游 剧照 NO.1力争上游 剧照 NO.2力争上游 剧照 NO.3力争上游 剧照 NO.4力争上游 剧照 NO.5力争上游 剧照 NO.6力争上游 剧照 NO.13力争上游 剧照 NO.14力争上游 剧照 NO.15力争上游 剧照 NO.16力争上游 剧照 NO.17力争上游 剧照 NO.18力争上游 剧照 NO.19力争上游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法学院野兽

      哈佛学生之出类拔萃举世公认,而哈佛法学院之精英云集更是环宇皆知之事实。当然,这是建立在几近于恐怖的努力之上的。由于苏格拉底教学法的特殊之处,学生不得不在课下海量的阅读和掌握理论和案件事实,并尽可能深入的加以剖析与分析。如果稍有疏忽,再遇到像影片中合同法Kingsfield这种量级的教授,其结果很有可能是非常悲剧的。正如其所言:“问与答,有些时候你们会觉得自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但我保证,这只是你们的幻觉。在我的课上,永远会有新的问题。在这里,你们自己学习法律,我教会你们思考。”

    于是,经过两周左右的磨练,学生们自动地分为三个阶层,第三阶层放弃安排好的座位,自动坐到后排暗自学习(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第二阶层努力跟上老师,但是从不敢举手发言,只求自保;第一阶层则是主动举手发言,以此博得老师的好印象,当然,这需要课下持续不断的努力。(有意思的是,影片中的教授常常记不住学生的名字)

    多么令人叹为观止的课堂和教学,吾等芸芸众生不仅叹为观止,更是躬身自问,哑口无言。的确,正如Hart所言:“身为传统的一部分是十分痛苦的。”哈佛法学院就像一片充斥着野兽的丛林,野兽般的教师,野兽般的同学,野兽般的精神压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哈佛法学院是完美的,我们甚至不能说这样的环境是正常的。毕竟,我们也看到,当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一学期之后,那张载有A的成绩单是如何化为一只不堪的纸飞机,飘入人生的汪洋大海。

 2 ) 翻译完成

http://blog.shiyuhang.org/?p=1005

前些日子翻译了一个老电影,1973年的Paper Chase,中文名叫做《寒窗恋》(取自CCTV对此片的翻译),也叫做《纸追》或者《平步青 云》。去年我在博客里就提 到过,算是那种非常能激励人,尤其是法学院学生的电影。电影讲述了哈佛大学法学院一年级的学生生涯,相信看完电影人想不努力都难,当然更可能是三 分钟热度了。电影中的苏 格拉底式提问堪称法律教学的典范,后来反应哈佛法学院的娱乐片《律政俏佳人》 中也能窥见一斑,当然没此片严肃。

说起翻译的进度,虽然我只是玩票性质,但也颇为惭愧,这里有个时间表,可以一目了然:

    2010-02-09 开始翻译
    2010-02-10 翻译了第一个案例,Hart的尴尬
    2010-02-11 翻译了一些对话
    2010-02-16 翻译了苏格拉底教学法的说明
    2010-02-18 翻译了男女主角初次见面
    2010-03-14 翻译了潜入图书馆
    2010-04-09 翻译了男女主角sleeping together
    2010-04-23 翻译了聚会
    2010-04-30 翻译争吵
    2010-05-01 翻译完成上部
    2010-05-03 全部完成,未经校对

翻译前半部分用了将近3个月时间,而后半部分只用了一个下午,让我不得不感慨,人的惰性真的是无穷的。

翻译过程中也算是体会到了翻译的辛苦,除去校对不说,诸多用词以及专业术语现在想来使用还是有瑕疵,如果用功夫的话以后真的应该仔细修正一次,当然 也需要大家的宝贵意见。同时也确实发现自己英语长进不少,裸听能听懂大半,有英文字幕就全没问题,但愿能更上一层楼吧。等九月以后看能不能把GRE词汇拿 下。

 3 ) An irony to somebody conceited


The paper chase, we Chinese translated it as寒窗恋,or 力争上游、平步青云、纸追,an old movie shot in 1973, scored 8.3 in Douban movie. Considering the harsh words people use in movie commenting and they prefer negative attitudes to the movie they take, it’s a relative high mark, which means a good movie. However, what disappointed is, it’s not wonderful movie, what we saw the students done in the movie is familiar to what we know, or what we’ve heard about, nothing special.

Different to our native classroom, the classroom is hemicycle, a conference cen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fessor on platform and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are equal, teaching method here is Socratic approach, there even are insulting language between them, what we can’t imagine in we Chinese classroom.

In 1973, American director James Bridge shot “The paper chase”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in Harvard Uni. law school, which translated ”寒窗恋“ in CCTV, or “力争上游”、“平步青云”, some people translated it “纸追“ literality, which tell us life situation of students in law school, what they read, what they think about, what they chase and many other things they want. Frankly speaking, actors and actresses in the movie are not famous, while it achieved great success, many law schools in the U.S. consider it “the first required course” in tens of years later.

Chase, we Chinese translate it “追击” or “追逐“, frank, and directly implies us competitions in law, “平步青云” or “寒窗恋” are not related to what the director wants to show us, “纸追” is more like a joke, maybe the translator think students had entered law school are sure to have a decent life after graduation, what so called “chase” is worthless, sadly to say, the translator misunderstood the essence in the movie or ignore it consciously. In life Harvard law school have, what most important is combatant spirit in their daily life, but not what they would get in the future, after all, what they learned in law school is limited, but the combatant spirit they cultivate is everlasting, keeping their excellent ability in the future life. Kevin, a IQ 190 boy, attempted to suicide and even quit school under learning press, some other students had many problems too, we may call somebody madness, considering their ambition and confidence at the beginning, especially Kevin, a IQ 190 boy, the end in the movie is more like an irony to somebody conceited.

——TO BE CONTINUED

 4 ) 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一度把自己定位在没有野心的平凡人身上,作业太难啦,论文太难啦,我就想:马马虎虎过去得了,像我这样资质平平的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出类拔萃,还把自己搞的焦头烂额,何必?改变世界,改变历史的前进方向的毕竟少数。后来看到一句话: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这好像是专门给我说的一样,我是年轻人,年纪轻轻就想着普普通通过一辈子混吃等死,实在太不应该。看了这部讲述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如何努力读书通过考试的电影后感受更深,我突然发现自己原来的那些想法,所谓的知足常乐与世无争更多的是在为自己的懒惰与畏难找的借口,扪心自问,做一件工作的时候我很想做好,做到完美,而现实是每次都是拖拖拉拉到最后一刻,交上一份自己很不满意的,再拿那些道家的思想安慰自己。我应该改变,年轻人(22岁可能不能叫年轻了)还是要朝气蓬勃,要积极乐观,认真努力。这样做之后,结局如何都不重要了,真正学到收获到的东西远比分数有意义得多。
另外一点,电影中的凯文很努力很努力,可是就是答不出教授的问题,就是实现考试每次都挂,难过压抑到想自杀。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办呢?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是如果真的耕耘的狠辛苦而没有收获,该怎么办?让自己的心变强大!!永远不要失掉重头再来的勇气!

 5 ) 我们也在不停的追逐paper

the paper chase
   剧中的paper是在哈佛法学院的学生们的grades,这些grades决定着他们的未来,他们的薪水.剧中的paper也是那一纸离婚书。这样的场景如此熟悉。
   我们的生活也由paper主导着。paper就是我们的证明。但是就像最后飞向大海的那一纸飞机,我也期待着我能够逃脱。

 6 ) 探讨中国当代法学本科教育困境——读《力争上游》有感

《力争上游》没有十分突出的剧情,主人公哈特的存在感并不高,这部影片于一个法学生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其能引发我们对我国大学法学本科教育的反思。影片通过哈佛大学金菲尔德教授的课堂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美国黄金时代的法学院,展现了当时颇为新颖的“案例研讨”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模式。正如金菲尔德所言,“你们自学法律,但是我训练你们的思维。你们进入法学院时满脑浆糊,当你们毕业时,你们会学会如何像律师一样思考。”像律师一样思考,是美国法学院的培养目标,可见美国法学院对法学人才的培养有着浓厚的实用主义目标,这与当时霍布斯为首的实用主义法哲学思想盛行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律界需要专业技能过硬、具有法律思维的法律职业人才。而要理解与时俱进的法律法规、分析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都需要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法律思维。这样的思维不能简单通过法学知识的传授,需要通过案例的训练在辩论、分析中逐步培养。影片中,金菲尔德教授在课堂开始时会抛出问题,点名后由同学回答,通过反复提问推动学生进行思考。而男主在开学第一课中由于准备不充分,在教授的追问下当堂出丑。但在其发奋努力下,最后对答如流并取得了好成绩。虽然即便如此教授亦未能记住他的名字,但成长后的他能够释然地将成绩单(The Paper)折成飞机飞向大海。

作为法学本科生,第一感受是羡慕,羡慕如此专业的课堂。众所周知,中国大学课堂存在诸多问题,而课上的没有实质性内容,或实质性内容的教授方式只是简单填鸭没有吸引力,(俗称“水课”)是尤为突出的教育困境。回想本校的法学课堂,部分课程精彩纷呈,老师引经据典,说理细致、结构清晰,同学们好评不断,而部分课程照本宣科,难以激发同学们参与课堂的兴趣,因此同学们多以课后自习的方式应付期末考试。如此来看,老师授课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同学们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但无论是优质课程还是一般课程,真正消化理解知识的时间大部分在图书馆。对比金菲尔德教授的苏格拉底式追问课堂,我国教师演讲式课堂的好处在于知识点密集,接收效率高,有利于学生当堂理解内容。但演讲式课堂的缺点在于缺乏自主学习的压力,学生往往会依赖于老师上课的讲解,忽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简化为理解-记忆两步,失去了运用知识的机会。而法学是高度实践的学科,对法律的运用能力需要在构成要件和法律规范中的一次次涵摄中得到锻炼,可我国法学课堂在追求知识的高效传输目的上忽视了作为一门职业技能的锻炼目的,加之大学课后作业较少,法科生仅有的训练机会仅在期中期末两场考试中。因此,平时养老院、考前疯人院,学了就忘、考完就忘是法学生常态,对法学知识掌握水平较低是普遍存在的教学困境。其次羡慕的是法学教学的纯粹性。综合全面发展早已写入各大高校的培养计划,但本科阶段综合发展和专业技能掌握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中国大学设计课程和考核指标时会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部分法学院校甚至需要花多个学时来学习高数、python等课程,且在考核时多列综合测评考核指标,鼓励同学在文体活动中绽放光彩的同时却以多样化的考核指标喧宾夺主,令数据功利主义的学时分散精力投入到“全面发展中”。私以为,法学本科教育应纯粹化,回归思维培养和技能培训。若能在本科阶段培养好就业需要的法律思维和职业技能,抓住主要矛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基础法律人才,考研需求可能会有所减少,就业供需可能会得到一定平衡。我们在五花八门的竞赛中忙碌,在加加减减的综测分数中焦虑,在需要弄清的问题上疑惑,在面对未来时迷茫……这样的人才可能通过“Chasing”在纸面上获得优异数据,但在“The Paper Chase”(法律逻辑、思维、论辩中的追逐)中是严重不足的。

但影片中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模式不一定适合本土。因为大部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明显不如哈佛这样顶尖学府的学生,采用追问式教学很可能导致课堂的冷场。如今很多老师注重课堂的互动,但在老师面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后场下却是鸦雀无声。倘若以点明方式提问,并将回答情况记入平时分,固然会得到改善,但因每个人预习程度的不同得到的回答质量也将参差不齐,当部分同学回答问题的水平显得平庸时,反而会拖累课堂进度,耽误其余同学的时间。反之同学预习之重复,回答之精彩,课堂又会变成优等生和老师两个人的课堂,其余同学参与感仍然很低。考虑到美国昂贵的教育成本和精英化培养模式,哈佛学生的积极性是难以复制的,而我国追求教育的普适性,学生积极性并不显著。美国职业律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是中国难以达到的,因此其对法学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是有现实需要的。在中国人均考研的内卷氛围下,本科课堂的深度仿佛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短评

啊,继桑德尔的公开课之后,我又假装上过了哈佛法学院…… T_T

5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用哈佛法学院一年级生的生活探讨人生追求的哲理,剧本饱满含蓄、表演简练有力、镜头语言扎实却又充满诗意。出人意料的佳作。

6分钟前
  • 西木的风
  • 推荐

SOB也骂了 而事实是老师也不记得你是谁 该得的分数是多少就是多少。喜欢最后hart把成绩单折成纸飞机吹到海里是我做不到的特霸气。

7分钟前
  • Zing'
  • 推荐

苏格拉底教学法:提问,回答。男主已经失了智了 对老师的心思揣摩比课业都认真。哦 这就是宗教皈依——反叛之路么?平淡到无聊。。

10分钟前
  • 缕雪
  • 还行

法学院真TM不是人呆的,就像最后飞向大海的那一纸飞机,我也期待着我能够逃脱。

14分钟前
  • jinyuqi
  • 推荐

有人在这部片里看到美国的教学方式,有人看到不被证书牵绊,还有人看到力争上游,呵呵真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9分钟前
  • 海苔
  • 推荐

总有个老师连你名字都记不住。但是看过成绩之后发现他们是装的。呵呵

22分钟前
  • 推荐

可以算是苏格拉底式教学初入美国法学院时的law school生存片,放在今天,还是能给我们国内的法学院学生莫大触动和激励。主角所在的学习小组也可分为六类人:默默苦读型,家族承袭型,沉醉大纲型,学而不思型,中规中矩型,以及Mr. Hart这样尽管纠结痛苦却的确时候law school的人。

23分钟前
  • Sean
  • 推荐

全美法律系学生视的第一堂必修课?好惨,一来就要看部这么无聊的电影。

2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it's the paper that you're chasing.

27分钟前
  • 秋熙
  • 推荐

片名取的非常好,我们要追逐那一张纸,那一张纸可以让你自由,让你获得更高的薪水。为了那一张纸你将心力交瘁,当你成功的追上那张纸,显然那张纸已经不重要了。 很像佛家的思想,你要攀登最高的山,但重要的不是山顶,而是爬山的过程,你会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然后在山顶上鄙视山顶。 哈佛真的是地狱,把全世界的精英集中起来厮杀。笔记在天上飘的那一幕很震惊,学霸的自尊也就这样不存在了。

31分钟前
  • Billy
  • 力荐

You teach youselves law, and I train your mind. There's no answer, there is only a question following a question.

35分钟前
  • 小锡兵
  • 力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平时你多么努力多么牛逼,到期末考前还得经历炼狱般的复习。。。

36分钟前
  • 雀斑Frec🌈
  • 推荐

why do we study so hard? 只有克服大脑的本性,即对各种东西好奇的天性,使全部的时间和能力投入一件事情,训练大脑和神经系统,从我们outstanding,从而获得工资和future. 是这样吗?

39分钟前
  • eipoz
  • 推荐

"You teach yourselves the law,but i... train your mind."

40分钟前
  • concrete_sea
  • 推荐

哈佛法学院smartass的各种心机大战算不上有意思,但选角非常成功,Orson Welles水星剧团的合伙人John Houseman以71岁高龄出演自己的第二部电影,赢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并在此后15年间片约不断,创下好莱坞史上极为罕见的职业经历。摄影出自全盛时期的Gordon Willis之手,美不胜收,期待大银幕观摩。

44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我会训练你们,让你们一脑袋浆糊进来,以律师的思维出去。”……约翰·豪斯曼,也算资深业内人士,但只是作为戏剧和电影制片人的身份。之前几乎从没有演过戏,首次试镜的效果用导演詹姆斯·布里奇斯的话说,“非常之好”。他和导演算旧相识,曾经建议启用后者为《希区柯克剧场》写过十八集的电视剧本。尽管“苏格拉底问答”式的授课方式引起大学界的争议,但豪斯曼的表演获得了一致好评。“每所学校都会有这种极尽恐吓之能事去对付大学新生的教授。《力争上游》中的金斯费尔德更像是所有这些可怕坏教授的集大成者。”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397473347/

47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本片虽然没有特别出彩,但我本人是非常有感觉的,可能是因为我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在这部电影里面看到了不少自己的影子,比较感同身受吧。同时本片也和传统的励志片很不一样,给我一种别样的新鲜感。本片的男配得主单说表演其实还是不错的,但是难度真的太低太低太低了,给个提名是可以的给奖有点过了

52分钟前
  • 罚款时间y
  • 推荐

我总觉得叫这个名字是因为susan和hart在便利店里面的那段对话,基本是susan在劝hart不要对hls的一纸文凭看得那么重,她觉得似乎人从出生就开始追逐各种纸质的凭证,但其实人(hart)可以选择停下来。但hart无法放弃,最后得到了好成绩,同时也发现,其实还是要追,只不过追的不是那张纸本身了。

53分钟前
  • 蒋娇娇
  • 力荐

充分体现美国法学院学习的高强度

57分钟前
  • 漏查的小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