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子遇仙记

HD中字

主演:查理·卓别林,卡尔米勒,艾德娜·珀薇安丝,杰基·库根,艾伯特·奥斯汀,Nellie,Bly,Baker,亨利·伯格曼,Edward,Biby,B.F.,Blinn,Kitty,Bradbury,弗兰克·坎皮沃,Bliss,Chevalier,Robert,Dunbar,丽塔·格雷,Jules,Hanft,Kathleen,Kay,Raymond,Lee,Clyde,McAtee,Lew,Parker,艾斯特·罗尔斯顿,Granville,Redmond,查尔斯·赖斯纳,Edgar,Sherrod,Arth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寻子遇仙记 剧照 NO.1寻子遇仙记 剧照 NO.2寻子遇仙记 剧照 NO.3寻子遇仙记 剧照 NO.4寻子遇仙记 剧照 NO.5寻子遇仙记 剧照 NO.6寻子遇仙记 剧照 NO.13寻子遇仙记 剧照 NO.14寻子遇仙记 剧照 NO.15寻子遇仙记 剧照 NO.16寻子遇仙记 剧照 NO.17寻子遇仙记 剧照 NO.18寻子遇仙记 剧照 NO.19寻子遇仙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寻子遇仙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玻璃匠夏尔洛(查理·卓别林 Charles Chaplin饰)和弃婴(杰基·考甘 Jackie Coogan饰)之间一段笑中有泪的感人故事。夏尔洛在垃圾箱旁发现了一个弃婴并收养了他。等到孩子长到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懂事。两父子合演双簧,儿子打碎玻璃,父亲就上 前更换玻璃从而养家糊口。夏尔洛带着“儿子”躲避警察的追捕,以免他被送入孤儿院。可孩子的母亲后来有了钱,悬赏找回孩子。有人为钱把孩子从夏尔洛身边偷走,他四处追查也没有找到。疲惫的夏尔洛在梦中来到了天堂。一觉醒来的他,居然发现“儿子”跟他的母亲就站在自己的眼前……新马尼拉名侦探赛大爷烘焙师与美女别认为我忘了:柬埔寨失去的摇滚乐双生赤狐巴特克里克黑夜煞星安娜和世界末日烟花星期三环奈太太布兰丁斯城堡第一季冰糖一夏魔幻手机轰天密令我的独裁者女杀油地狱布杜落水遇救记摇滚年代变相黑侠无名女尸甜心软糖第二季绣花鞋杀无赦2:Ⅰ救赎红粉联盟第一季恶中之恶鬼纳特归来百濑,朝向这边越狱特别篇:最后一越阿敏将军夺命枪王即使恨也爱你苍狼之决战野狐岭开封府未删减版高楼惊魂共和国医者米尼奶奶最懂得毁灭之日(上)驯悍记2阿呆闯学堂特殊案件专案组TEN

 长篇影评

 1 ) 这个女人的原罪是母性吗?

谈谈感动之外的想法。正片开始后,第一张字幕图片写的是The woman whose sin was motherhood. 这个女人的原罪是母性么?紧接着就出现了这个女人抛弃孩子的一幕。尽管后面她良心发现,甚至移情到各个孩子身上,但这是她心里永远迈不过去的坎。如果结合其中的梦境部分,会发现片头的原罪叙述更加耐人寻味。在天堂,女人的勾引激发了男性的欲望,天堂开始堕落,而受牵连的无辜者则是孩子。如此一来,影片想表达的意思便呼之欲出。这个女人的原罪是母性吗?不是,原罪是人类的淫欲。女人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谈到,这个世间如果孩子有泪,那么上帝是有罪的。在影片中,没有上帝,只有人,有罪的是成人。既然生而有罪,那么何以得救?得救靠的就是心中的良知。女主人公的悔过(从抛弃到移情到寻觅),男主人公的善意(从摆脱到照顾到不弃)。这部电影能做到笑中有泪,就如同片头所承诺的,A picture with a smile, and perhaps with a tear,展现的就是小人物如何对抗原罪之欲而成就自身本有的良知。人的悲欢离合之情就是因为良知和欲望的较量,在影片中集中表现为母性,所以说,“这个女人的原罪是母性”是一种反讽。也可以说,人的“原罪”就在于母性。人不可能全善,因为生而有罪;也不可能全恶,因为人自有其德性尊严。这种因向善而招来的苦难,以及人的不为所屈,正是人性的闪光之处。

 2 ) 经典的两处设计

1、如何让孩子被丢到贫民区?
  常规来说,弃婴的孩子希望把孩子放到一个条件好的家庭,因此,剧情安排把孩子偷偷放到一部车上,合乎情理。
  然而,车子被小偷给偷了,小偷把孩子放到了贫民区,同样合乎情理。
  优秀的编剧就是把两个合理的东西放在一起,从来制造出自己需要的故事情节来。

2、如何让孩子被流浪汉收养?
  常规来说,一个流浪汉自己都养不活,是不会去领养一个孩子的,如果直接让流浪汉抱走小孩子,既不真实,也没意思,编剧如此设计:
  A、流浪汉在垃圾箱边上看到小孩子;
  B、出于好心,提醒两边的住户是否丢了孩子;
  C、看到有人推着摇篮经过,把孩子抱过去,发现不是;
  D、准备把孩子放回去,又被警察盯上;
  E、略施小计,骗一个瘸子抱着孩子,然后自己逃走;
  F、瘸子追不上,只好把小孩子放在摇篮中;
  G、摇篮的主人发现了孩子,同时再次发现流浪汉,追上去抓住;
  H、警察再次出现,流浪汉有口难言;
  I、准备把孩子丢进下水道,看到了母亲的留言;
如此设计,让剧情不仅跌宕起伏,同时也显得合情合理,编剧之高明见之于此。

3、如何设计流浪汉与孩子的生计?
  按照常理,两个人相依为命,过着朴素但是平静的生活,但是如此设计,不仅非常平淡,也非常俗套,本剧的设计是:两个人一起干坏事,一个负责砸玻璃,一个负责修玻璃;(编剧有多么善于观察生活呀)但是这种坏事也并不是什么非常恶劣的事;只有干坏事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人的机智和搞笑的地方;
  如何加强这种设计的可看性?即是加入警察的角色,警察发现了这个团伙在干坏事,怎么办呢?就是流浪汉假装不认识这个孩子,而孩子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流浪汉用脚不断踢开孩子那一幕,堪称经典。

 3 ) 所有的文化里都有卓别林

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卓别林,但我们有张大民。两者在市民文化里的类型比较相似,都是卑微却不悲伤的小人物。
  卓别林之所以比张大民耀眼无数倍,一是因为机遇,他作为优秀的哑剧演员恰好赶上了默片时代的辉煌期。时代造就了他,而且他正好也顺应了那个时代的诸种诉求。
  另一个,由于默片没有语言,天然的拥有无国界性质,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超越界限的东西总是首先被人理解和接受。
  反过来说,张大民则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京味市民文化的一个虚拟人物。虽然同样是微笑含泪,但卓别林是活的,他虽然不能张口,但可以用肢体模拟各种人物,包括为人津津乐道的“黑特乐”,塑造的类型越多,越有可能成为传奇与不朽。而张大民虽然拥有一张贫嘴(却也只有一张贫嘴而已),但他永远只能是张大民,给观众带来的欢笑与泪水总是在这同一个名字背后,不管是冯巩还是梁冠华来扮演。
  
    但是,卓别林和张大民代表的是同一个阶层,他们的生活也是那个阶层的真实生活遭遇,而这个阶层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具有的,正是这个被贬损被侮辱被压榨的阶层构成了一个社会庞大的中下层基石。
  说了一摞废话,无非想证明,所有区域性文化里都有卓别林,但近100年唯一被我们熟知且铭记的,是那个英国佬卓别林。所以,不论他死的多么凄凉,但从这方面讲,他十分幸运。
  
  再就本片说一下。
  《寻子遇仙记》这个片名翻译得很好,显然译者看懂了影片想要说什么、在说些什么。虽然整个故事大部分都在写实,梦只占结尾一小段(相对全片来说),但那个时候连席德.菲尔德他妈在哪都没人知道,自然也就没有好事者来规定电影“一二一”的结构。
  故事看似讲一个苦人救孤记,但是却在绕着弯说这个“吃人的社会”。这段梦,放在玻璃匠(卓别林扮演)完全绝望之后,也可略见创作者的用意——既然现实让人如此绝望,那就在梦里寻找安慰吧!
    而这个安慰的梦却又是一个另外的地狱,陋巷变天堂,所有人其乐融融,没有悲伤和贫困。但天堂也最终也受罪恶侵蚀,勾引、天真、嫉妒、暴力,这一切杀死了刚刚变成天使、得到所谓永恒欢乐的玻璃匠。既可以说这一段是对玻璃匠前面遭遇的总结和再渲染,也可以说是卓别林对美国那时糟糕的生存现状的由衷之言。
  
  这个世界不是什么好的地方,只是我们已经在了这里。
  我们的存在不因我们的意愿,而因为存在的就是要存在。

 4 ) comedy and tragedy

默片可以看着睡着,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不言而喻是后者。由于语言的缺失,默片必须要在逻辑上合情合理才能降低观众理解的难度,表情和行动上的演绎要比较夸张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有人形容卓别林影片叙事非常“活跃”,这个评论的用词真是再贴切不过。《寻子遇仙记》中最主要的是“捡子”和“夺子”两个段落。“捡子”的场景仅拘于两三条马路中,一辆婴儿车,一个垃圾桶,几位·行人、一个警察和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来来回回的登场出景,把一个流浪汉偶然发现弃婴、想方设法丢回去却失败了、在襁褓中发现了母亲的留言、瞧着婴孩长得可怜可爱、转变想法收养婴孩,到正式赋予他一个名字“John”,这父子关系在极不合理的身份下又急合理的定了下来。这一段“捡子”如果单独拿出来表演,也是绝佳的“小品”。相当有趣。

影片中有趣的片段相当不少。比如卓别林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心灵手巧,自制悬空的吊篮,茶壶插上奶嘴变成了奶瓶置于John触手可及的地方,餐椅座位挖一个洞变成了便盆,毯子剪一个洞头套进去当作袍子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John从小就会摊饼做饭,还跟着流浪汉一起出去“做生意”,John负责对着人家窗户玻璃扔石子,流浪汉则负责修缮收钱,这就是他们养家糊口赖以生存的小伎俩,滑稽又心酸,这个段子的概念也被不少后人借鉴改编使用。

卓别林说“Life is a tragedy when seen in close-up, but a comedy in long-shot. ” (用特写镜头看生活,生活是一个悲剧,但用长镜头看生活,生活就是一部喜剧)电影中“夺子”一段充分反映了这种close-up tragedy。John被从流浪儿身边带走,分离时孩子号啕大哭着向爸爸伸出手,可是他坐的车已经被开走了,另一边流浪汉被人按住无法挣脱……西方这种宁可把孩子放在孤儿院,也不能留在父母身边的做法实在让人恼,难道父母一定要有完备的证件证明亲生父母吗?难道父母一定要性格完美无缺吗?这些都可以超越父母孩子之间的亲情吗?当然这种制度也能帮助某些孩子逃离虐待他们的“父母”,拐卖他们的“父母”,还有那些有严重陋习无法给予他们爱和照顾的“父母”。这其中保护的比例应该还是高于伤害,只是电影更多地瞄准了伤害的故事。

片名《寻子遇仙记》也源自于结尾流浪汉梦中入仙境的一段描述,回忆起来这段基本占了影片的四分之一之多,梦醒后John已经回来了,母子相认,父子重逢,也特别符合long-shot comedy。其实这也是卓别林的梦吧,人活着还是要依靠梦想的,虽然我们知道现实是颠倒古来的,Life is a comedy when seen in close-up, but a tragedy in long-shot.

后记:之前偶然看过卓大师的生活照,虽然身量不高,但是五官整齐突出,也不失为美男子。只是他的内心更美,完全不介意为艺术追求牺牲形象。

 5 ) 生活在诙谐而苦涩的第一次出场镜头里

句一:“被遗弃的孩子找见了自己的母亲。在此之前。孩子由流浪汉抚养。”

这部电影从句法上看与《东京教父》是相等的。

不妨继续分析句子。

句二:“因未婚先孕而获罪的母亲(The Woman)遗弃了自己的孩子(The Child)。五年后,她成为了电影明星。”
句三:“她的旧日恋人、孩子的生父(The Man)无意间烧毁了她的照片的一半,于是继续有意烧毁了另一半。此后生父消隐。”

句二和句三在结构上亦是相等的,The Woman主动脱离了母亲的身份(强调悲剧性的“单身母亲”身份),得以在事业上成功(强调喜剧性的“电影明星”身份)。The Man在火焰中半推半就地脱离了父亲的身份,引出接下来的剧情:A Tramp(卓别林饰)成为养父。

The Woman梦想着在她的裁判下,人和人能握手言和(主要指底层人民),但这只是她不真切的梦(她乐在其中)。被打的孩子的哥哥虽然强壮,却总在A Tramp手里吃亏,这里隐含着的是:

句四:“力大者愚蠢。”

而力大者通常可以比喻不公正的强权与不可扭转的命运。The Woman虽然善良,但她的一切盟友,无论是警察还是国家医生,都传达着滑稽的恶。

国家医生(施救者)与A Tramp(被救者)的第一次互动,颐指气使的姿态与恶作剧般的应付,可以作为当时国家与个体互动时的象征。在第二次的互动中(国家医生试图带走The Child),施救者成为施暴者、掠夺者,被救者成为被害者、被掠夺者,暴力成为掠夺者唯一的话语(暴力的目的是为了挪移),沉默(失去话语)的被掠夺者唯有不再沉默,他们的言语乃是癫狂(卓别林驱赶司机时的两次作势追赶,姿态癫狂)。

在失去The Child后,A Tramp颓然地睡在家门口,电影时间转入梦境,而这梦境使象征结构愈发复杂,因为在梦里和梦外,同一批人却具有不同的身份。

梦里存在第二次癫狂——那是刚到欢喜的天国时众人的狂欢。人人是好人,是好人就有翅膀,有翅膀就能融洽相处。然而接下来却是:恶魔降临——偷情发生——被发现时打架反抗——天使警察出现——天使Tramp枪死坠落,翅膀七零八碎。

梦境与全片此前故事的结构几乎相等,不妨“床上施床”(但不是无谓的)。尤其有象征义的是:在梦境以外,A Tramp与The Woman分别承担了The Child的父亲与母亲的角色,虽然不认识,却可以说是义理上的夫妻(在孩子眼里,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妈妈);在梦境内部,这二人却成为偷情的情侣。不论是现实中的义理还是梦境里的偷情,总之是陌生的、暧昧的、有缘的、不能发生的。而The Woman所象征着的上流社会的善良一面,与A Tramp所象征的底层社会的“狡猾”一面(砸窗户、住旅馆、每一次溜走,都是狡猾的),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许多历史事件中,正如同本片男女主之间的关系,可以短暂合作,却如梦境般不牢靠,正如此前所云,是“陌生的、暧昧的、有缘的、不能发生的”。

此外梦境与现实仍有许多值得对读之处,如与力大者的两次打架,颓然睡去与枪死坠落,等等。

结局是暂时的美好,三者的身份各自归位:电影明星重新成为母亲,养父重新成为流浪汉,底层孤儿重新成为上层贵少年。这里存在最后一组对比的句子:

“句五:母亲喜悦地回归母亲的身份。”
“句六:流浪汉苦涩地回归流浪汉的身份。”

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每一个A Tramp,仍然生活在诙谐而苦涩的第一次出场镜头里。

角色是无名的,The和A,喻示是普遍的阶级。

另:卓别林在此片身具导演、编剧、制片人、音乐、剪辑、演员六个身份。或可探讨知名导演在自己电影里倾向于饰演什么位置的角色。

 6 ) MFAH系列之二:卓别林和他的女儿,以及The Kid这部电影

The Kid是查理卓别林1921年的出道电影,演一个流浪汉the little tramp和一个孤儿的故事。流浪汉自然是卓别林自己演出,孤儿是由当时年仅六岁的Jackie Coogan出演。剧情非常简单,the tramp在街上捡到了还是婴儿的小男孩儿,一边抚养一边相依为命。孩子到五岁的时候,Social worker试图把他从the tramp身边夺走,于是乎一个大人一个小孩儿和警察,医生,孤儿院的工作人员们斗智斗勇。就像大部分默片,片头也有这么一句话:A picture with a smile, and perhaps a tear.

在这部电影公映之前,卓别林已经小有名气,这部电影也把Jackie Coogan变成明星。

很多评论家说这部电影是卓别林所有电影中最私人的一部。

卓别林在这部电影剪辑的过程中遭遇离婚,他当时妻子的律师向他索要这部电影的Negative(大概理解成电影预售的收入)作为离婚的赔偿金。这几乎是卓别林所有的财产而且很有可能会毁掉这部电影(要知道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电影)。卓别林不愿也不可能同意这种无理要求。
  
一天凌晨三点的时候,卓别林和他的小伙伴们把电影的胶卷装进12个大箱子,每个箱子里都用咖啡盒子装满了胶卷,逃去了盐湖城。要知道,这些胶卷全部都是易燃易爆物品!他们在盐湖城的一个旅馆(请想象成封闭炸弹屋)完成了这部电影的后期剪辑。
  
最后他的这位妻子也没有得到她要的电影。

---------------------------------------------------------------------------------------------------------

我去影院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听说卓别林的女儿Geraldine Chaplin要来休斯顿给这部电影做介绍。女承父业,她也是一位演员。

Geraldine生于1944年,是卓别林和他第四任也是余生的伴侣Oona Chaplin(结婚之前是Oona O'Neil)的孩子。她的姥爷Eugene O'Neil是一个剧作家(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1920,1922,1928,1957四届普利策戏剧奖),曾姥爷James O'Neil是舞台演员。Geraldine毕业于伦敦芭蕾学院,在巴黎跳舞的时候被David Lean发现并在1965年出演Doctor Zhivago。她曾经三次被提名金球奖,并获得很多大奖,包括Goya Award(西班牙最重要的电影奖项,想必也是为了纪念西班牙人的骄傲-画家戈雅吧)。

休斯顿艺术馆的影院不大,爆满。因为是部家庭电影,现场来了很多小朋友。Geraldine穿一件黄色卡通T恤衫,头顶一个墨镜,高瘦。说话和动作让人觉得都很有活力,整个感觉也就五十出头的样子。照例,作为嘉宾的Geraldine在开始之前对这部电影做了简单的介绍,不常见的是,看完之后Geraldine有一个问答环节,我整理了一些有趣的提问。很多问题来自五六岁的小朋友们:D

(小女孩儿)问:你怎么成了一个明星?
答:因为我是他的女儿啊。帮大忙了。

(小男孩儿)问:他怎么在不用电脑的情况下做的特效?
答:要有想象力!把人飞起来是要用吊钢丝的,用光的效果让那些钢丝变得看不见。但是,你说的特效是啥?

(小女孩儿)问:他怎么在电影里把魔鬼直接变没了?
答:额……我不知道哎,真希望我问过他。很有趣的问题。

(小男孩儿)问:卓别林当时在屋顶上跑的那段看起来很危险,拍的时候屋顶是假的吗?
答:全部是真的哦。的确很危险。

(小女孩儿)问:你为什么喜欢海绵宝宝啊?(Geraldine穿了件海绵宝宝的T恤衫)
(现场大笑)
答:我超爱这个颜色但我不知道他是谁。今天不停的有人来告诉我说我穿的和海绵有关系。

(小女孩儿)问:查理是个好爸爸吗?
答:他是个很棒很棒的爸爸。对我们很爱护,总是在家里陪我们。但他也很严厉,你要是作业没写,那就有的苦头吃了。不过他自己的爸爸不是个好爸爸。这部电影里面,the tramp是我爸爸心中完美父亲的形象,是他梦想拥有的爸爸,能够无所畏惧的保护自己的孩子。因为自己童年的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父爱,他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父亲。
小女孩儿:我曾经也是个孤儿,现在被领养了。
Geraldine:你很幸运。

(小女孩儿)问:你曾经在你爸爸的电影里出演过吗?
答:这部里没有我,因为这部是1917年拍的,我1944年才被生出来。不过我参演了他后来的一些电影:Limelight, A King in New York, The Countess of Hong Kong. 他在片场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

(小女孩儿)问:你见过这部电影里的演员吗?
答:是的!我见过Jackie Coogan。看到他的时候他在一部电影里演一个恶棍。让我来给你讲讲Jackie的故事,他小时候出演各种电影,赚了很多钱,但是他的父母把钱全花光了。在他以后美国有一个规定以他命名,叫Jackie Coogan Law,父母不得使用自己未成年子女的财产。

(小男孩儿)问:为什么这部电影是黑白的,而且没有人说话?
答:因为这是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前,在彩色电影出现之前。而且黑白默片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得懂,不需要说话。

下面的问题来自大人们。

问:你父母对你从事演员这个职业什么态度?他们支持吗?
答:我其实从来没有问过,因为我知道他们的答案。我猜是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女儿会栽跟头。直到我的第一部电影面世之后,他才意识到,也许他女儿没有那么糟糕。
作为一个明星的孩子,你可能很难想象我有多少次被拒绝。在这个行业里要想成功,你要能够忍受各种不顺,脸皮要厚,要能够把自己敏感纤细的一面放起来。一百次试镜里面如果有一次成功了,那么就是一种幸运。
(Geraldine proudly)我自己女儿在Game of Throne里有演出!她饰演Talisa这个角色(Rob Stark的老婆)。

问:你和你爸爸一起看过这部电影吗?
答:当然,而且很多很多遍。在看之前他很紧张,说这部拍的还不够好,这里那里还可以改进等等。可是一旦开始看,他就变成了最好的观众,一边拍手一边说:里面的人演的可真好啊!

问:你之前提到这部电影里有一些场景被删掉了?
答:对的。有三个场景:一是孤儿的妈妈想要回到孤儿的生父身边;二是孤儿的妈妈想要从桥上跳河;第三个我想不起来了。但是我父亲删掉他们的原因是觉得这几幕太过于感性了。
另一件事情你可能有兴趣的是,因为这部电影是默片,很多人自作聪明的给这部电影配了各种各样的非常糟糕的音乐,比方说在浪漫的时候放动感音乐。有了这些不好的经验以后,我父亲给这部电影整个自己作曲配乐。
事实上,我父亲给他所有的电影都亲自配乐。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他那时已经七十多了):The Countess of Hong Kong,电影票房虽然一般,但其音乐如此之美,(Geraldine忍不住直接哼起来了),主题曲在当时的排行榜上压过了披头四。

问:你最喜欢的你父亲的电影是什么?
答:我看的最后一部,就是这一部吧(全场笑)。如果我们放映的是城市之光,那我就会说是城市之光。不过这一部我真的很喜欢。我爱the little tramp,爱他有点小邪恶的时候,爱他狡猾的一面。

问:很多艺术家发现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心和技术的矛盾。你父亲曾经谈过自己有这方面的困扰吗?
答:不,他宁愿不提它们(he'd rather poo-poo them)。
他是个极其努力的人,拍摄这部电影所用的毛片和正片比例是53:1,如果正片是60分钟,那么他拍摄了3180分钟。如果快门按下的瞬间有几十分之一秒的不合适,他能知道。他奉行一个理论:才华不重要,很多人都有才华,真正缺少的是努力。只有有才华并且足够努力的人才能成功。

问:你知道你父亲有什么未完成的电影吗?(本人的提问:D)
答:噢,当然,他有一部电影The Freak,极其精彩,但是没能完成。如果让我把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我可以给你讲个三天三夜。长话短说,我父亲那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找不到任何人给这部电影上保险。保险公司的人说:你必须找到一个人接班人来接替你做导演如果你最后不能拍完。我爸爸严词拒绝了这个要求。他不能接受任何人来接手他自己的工作。如果能拍的话,这可真会是一部好电影啊。

问:你读了《My Biography》吗?
答:我父亲的吗?(提问的人原话是: Do you read My Biography? 听起来确实有歧义)对,读过。很不错的书,书里并不是全都是真的。不过这本书真的不错,尤其是第一部分,简直是查尔斯狄更斯级别的文字。
我个人认为写的最好的一本书是David Robinson写的《卓别林和他的时代》Chaplin and His Time。(此处有误,Geraldine搞混了,David Robinson写的那本书叫Chaplin: His Life and Art;Kenneth Lynn写的书叫Charlie Chaplin and His Times。两本书和两个作者都在,这下要除了找本人问估计不知道是哪一本了。不过Amazon上David的书被评到五星,Kenneth的只有三星,所以估计是前者吧。)

问:他个人喜欢的电影里哪些是和他自己的风格最不同的?
答:你知道吗,在我们小的时候,我和我哥不被允许看其他电影。这个很有趣。有一天,我和我哥从家里逃出来了,去看了一部电影叫做Covatis(大概)。那时候是五十年代。回家之后我和我哥告诉爸,说我们今天看了一部“真正的电影”,彩色的,里面有狮子在吃基督徒。这是“真正的电影”,不是你拍的那些垃圾。(全场拍手大笑)

问:你爸爸为什么想当一个明星?
答:我只能想象。他的父母都是舞台剧的演员。他妈妈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lunatic(我们现代的人会用insane这个词),被当成疯子抓起来。他父亲为了谋生,只能继续演出,而且让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很小就开始登台表演(五六岁)。有一天的时候我爸在舞台表演的时候被人发现并且邀请他去美国,于是他写了封信给他的兄弟说:有人跟我说让我试试看一个新玩意儿,叫电影,我准备去洛杉矶试试运气,搞不定的话我再回来。

谢天谢地,他到最后也没有回来演舞台剧。

 短评

戏剧化的故事,却因动人的情感而显得如此真挚又真实:起初的无力饲养而想方设法不要孩子,却阴差阳错再度孩归捡主……蛮巧妙的设计;男孩长大,他破坏玻璃窗,而养父却若无其事地为人修玻璃窗赚钱……有意思的安排;当男孩差点被抢走时,养父奋不顾身地抢救……似曾看过?……经典佳作,满满的魅力!

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失去了亲人,却找到了天使.给社会下层人民梦幻般的力量,魔鬼的出现以及主角被警察带走等场景又给电影增加了一丝绝望的阴影。 喜融于悲,悲反衬喜;悲喜结合,恰到好处

8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而且好像不止一次。。。。地哭了。我最好的卓别林。

9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感人,真挚,细腻,而幽默则被放在了服务其他主旨的位置;同时,卓别林也使用了蒙太奇作为烘托气氛的工具:孩子被警察带走时,流浪汉的挣扎和孩子的哭泣是一段伟大的剪辑和表演;但开始背负十字架的基督叠影和最后遇仙的梦境显得和影片本身格格不入。

1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这大概是我这辈子看的最古老的电影。这部电影完美的诠释了经典,就是百年之后仍有的共鸣。

14分钟前
  • 右手
  • 力荐

生活一贫如洗,乐在其中;父子情深动人,苦尽甘来。

1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虽说笑中带泪,喜中含悲,可默片到底更适表喜,而不善释悲。因为电影(无论有声默片)中的笑声,通常是指观众的反应,角色自己并不发笑。悲却不然。苦戏几乎都是先发于内,后及于外。很难想象角色未放悲声,观众就已啜泣连连。默片偏偏无声!等于缺失了银幕上下互动机质中的重要一环……基于此,旧影回眸本片会更喜其“喜”:1一旦抱起就再也甩不掉的婴儿(自荣兼自贬)。2借邻铺的睡手摸出自己身上最后一文钱(苦中作乐)。3父子携手打弹弓修玻璃。只是破窗的人家招谁惹谁了?……发现没有,以上三款还有一个共同点:即使搁在有声时代,它们也几乎都是沉默无语的角色行为,也就意味着扬长(喜)避短(声)的功效发挥到了最大!

23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A picture with a smlie-and perhaps,a tear,Chaplin为自己的电影作了最好的注解。他深知动荡不安的疾苦,于是用胶片为所有无家可归的人筑出一个梦。看他的片子很难不哭个底儿朝天,或者是因为滑稽幽默和他的一双大脚,或者是因为他总是漫不经心的就道出辛酸血泪。只有他才配得上悲剧之冠,喜剧之王。

25分钟前
  • 小瓣生☕️
  • 力荐

第一部长片就这么完整、笑中带泪,卓别林才是真正的天才啊。前10分钟真是把我秒杀了。这种不用言语就能表达的快乐,现在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2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以巴掌落空與快動作營造喜感,悲喜穿插扇動觀眾情緒,夢境反映現實更顯奇趣——電影的語彙與經典編排,在九十多年前就已建立。

33分钟前
  • 侯二六
  • 力荐

【B】小男孩演技好棒!虽然我看到最后才看出原来这是个男孩…………

34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说个扯淡的一点:卓别林在一百年前就知道煽情的度,决不泛滥。看他饰演的角色和儿子的互动,踹来踹去,小偷小摸,真正底层父子的状态,无比真实。就这么点儿简单的意思,现在反而不敢拍。

37分钟前
  • 支离疏
  • 力荐

卓别林早期的喜剧影片都具有极强的社会批判效应,从这个方面说卓别林不仅仅是一位喜剧大师更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他影片中的流浪汉夏洛尔总是生活在生活的最底层,和上流社会永远格格不入,却总保持着一颗乐观善良,乐于助人的赤子之心,苦中作乐却从不怨天尤人,难怪年纪越大看卓别林的电影越有感触。

41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力荐

劝人向善、让人心生温暖和感动的电影!若拥有一颗有爱的心,就算生活贫困,也总会有惊奇的际遇伴随,快乐着直到圆满。

43分钟前
  • 麦兜
  • 力荐

1921年电影才诞生不到30年,就已经有吊威亚的技术了呢。大师塑造的角色都是把闪避技能点满,真的太好玩了。而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就在于他真的足够悲天悯人,且并不避讳展现一些小人物上的缺点,又通过自己的绝对魅力消解这些缺点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演化成可爱的成分,最终体现出足够高度的人文主义关怀,且始终带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批判。梦境那段也算是神来之笔了,结尾给了圆满结局,只是按夏尔洛一贯倒霉悲催的运气来说,如果接着脑补下面的剧情,估计还是会很悲剧吧。最近公布的新生儿数量再次下降,当城市里的人为了培养下一代而努力挣扎,农村里的人则为拥有下一代而不断挣扎,我们作为人,请善待我们的后代。

48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力荐

几个桥段,一个砸玻璃,一个修玻璃,嘿嘿,父子两演双簧维持生计,倒也是人间喜剧。1921,这片子快100年了。都是表达对底层小人物的同情、怜悯和尊重。卓别林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大师,有种刻进骨子里的慈与爱。8.9

5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卓别林首部长故事片。招牌式的笑中带泪,以流浪汉收子寻子的过程折射贫富分化及人情冷漠的社会问题。与傻大个打架让人忆及[城市之光]拳击戏,只不过后者是利用裁判或紧抱等方式“智躲”,本片是眼疾手快的“明防”。天堂里也逃不脱魔鬼的骚扰与警察的追杀,这个高潮很有想法。撕斗中的碎羽毛(8.5/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后来,卓别林不用开头耶稣背负十字架那样的象征镜头,也不用结尾那样嬉闹的梦了。

56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四星半。令人心碎的不是的生活,而是那些被夺走的爱。

6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修复版,不长却余韵悠长。喜欢这个令人安慰的happy ending,不像《城市之光》的结尾那么心酸,流浪汉夏洛在尝尽人间冷暖后终于迎来了难得的慰藉(与小宝贝团聚还有美人相迎)……话说把“弃婴”这个原本沉重的题材拍得有趣好玩又笑泪交织的,恐怕世间也只有卓别林一人可以做到了吧?最后对梦境的妙用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诚如开篇提示说的——好的喜剧真真是令人笑中带泪的。

1小时前
  • 瑞波恩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