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星球

HD中字

主演:Brian Narelle,Cal Kuniholm,Dre Pahich,丹·欧班农,Adam Beckenbaugh,约翰·卡朋特,尼克·卡斯特尔,Cookie Knapp,Joe Saunders,Alan Sheretz,Miles Watkins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黑星球 剧照 NO.1黑星球 剧照 NO.2黑星球 剧照 NO.3黑星球 剧照 NO.4黑星球 剧照 NO.5黑星球 剧照 NO.6黑星球 剧照 NO.13黑星球 剧照 NO.14黑星球 剧照 NO.15黑星球 剧照 NO.16黑星球 剧照 NO.17黑星球 剧照 NO.18黑星球 剧照 NO.19黑星球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有趣的几点

1.电影的特效渣到不能再差,宇航船的操作界面都是一堆花花绿绿的按钮,但是即使这样,70年代的导演们还是对于人工智能给予了最高级别的想象。人性的中央电脑,会不好意思打断宇航员听音乐,会和炸弹进行对话。即使是一颗炸弹,也会思考,会和宇航员进行亲切交谈。现在我们离这一想象还是很遥远。

2.某位宇航员和第20号炸弹的对话。因为设定了炸弹要爆炸,但是发射装置坏掉了,根据被座椅爆掉而挂掉的船长的建议,需要和炸弹谈谈现象逻辑学,但是最终好像谈的是存在主义,结果电脑自己整个虚无主义爆掉了……

 2 ) 我是如何学会停止恐惧并爱上炸弹的

设想一下:你身处太空,除了一艘飞船,身边一无所有,太空漆黑、冰冷,仅有飞船上的指示灯在闪耀。你的飞船下面带着一颗炸弹,完全智能,随时准备遵从指令去消灭敌人——不幸的是,它没有被放出去,而是被卡住了。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炸弹君很快就会坚定不移地完成它的生命使命:爆炸!

你唯一的机会,就是跟这颗有自己头脑的炸弹谈人生谈理想,期望它自己打消爆炸的念头。于是就有了以下对话——

船员杜立德:你好,炸弹!你在那儿么?
炸弹:当然在。
杜立德:你想不想接受一些新观念?
炸弹:我从来都是乐于接受新观念的。
杜立德:太好了,那你这样想想看:你怎么能确定自己是存在的呢?
炸弹:呃,我当然是存在的。
杜立德:但你怎么知道你自己是存在的?
炸弹: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么。
杜立德:没错,一目了然,但没有证据呀。有什么具体的证据能证明你存在么?
炸弹:嗯……这个嘛……我思故我在!
杜立德:很好,非常好。但你又怎么知道其他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呢?
炸弹:我的传感器告诉我的。这真有意思。

经过一番充满存在主义哲学味道的探讨之后,这位炸弹20号君深深陷入了思考,它的智能系统现在成了“缸中之脑”。最终它大彻大悟了:“宇宙间唯一确定的存在就是我自己。混沌之初唯有黑暗。黑暗是无形、空寂的,只有我存在于其间。我靠近去面对黑暗,只看到自己形只影单。要有光。”于是,嘭!宇宙间有了光。

这是科幻片《黑星》中最为有趣和荒诞的经典一幕。

我们知道,科幻电影的导演就像是一根绳子上串的螃蟹,一拉扯发现都有连带关系,比如卡梅隆是看了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之后受刺激拍了《终结者》,雷德利·斯科特也受了刺激拍了《异形》。这部1974年的科幻片《黑星》则是导演约翰·卡朋特受了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刺激而拍出来的。不同的是,《终结者》和《异形》制作精良,特效出色,都成了科幻电影史上的Top10常客。而这位“木匠”约翰则走了另一条路:拍不出“2001太空漫游”,我就拍“太空梦游”!《黑星》可以看做是《2001太空漫游》的黑色幽默极low版,或者科幻版的《巨蟒与圣杯》(不过它比《巨蟒与圣杯》还早出世一年)。

影片抱着一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B级片态度来呈现粗陋的特效:飞船如同山寨电器的工厂一样毫不精致,外星异形就是个番茄式的大气球套在人身上,太空场景好比儿童在画板涂出来的……《2001太空漫游》的史诗气象,《星际迷航》英雄主义的探索精神,在《黑星》中是完全看不到的。在本片中,太空不再是人类最后的疆域,仅仅是几个百无聊赖的管道工一般的年轻嬉皮宇航员工作的领域。

粗糙的特效、大量内景拍摄、大段段子式的对话,这些元素混合起来却形成了一种奇异的风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叛逆、茫然、无理性、绝望、消解情绪(船舱内)与太空的孤寂、寒冷、广袤、伟大(船舱外)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宇宙和人”的关系这个主题透过几个主角荒诞、搞笑甚至莫名其妙的举动体现出来。尤其是影片最后,当船员和片中堪称科幻电影史上最被忽视的AI/机器人炸弹20号探讨哲学问题,以此试图解决一个非常现实的生存困境时,《黑星》的境界一下拔高到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高度!

不同于三十到五十年代那些粗糙简陋的科幻恐怖片——比如艾德·伍德的名作《外太空计划9》——《黑星》把低成本科幻电影变成了一种故意而为的风格特色,让这种制作上的粗陋成为了滑稽、荒诞、讽刺的精神内核的表象。自1977年之后,《星球大战》令科幻电影成了特效大片的代名词,倒是约翰·卡朋特一直秉持着B级片的精神理念,不断拍出《怪形》、《纽约大逃亡》、《极度空间》、《天魔回魂》等极具特色的科幻、恐怖片。

在《黑星》结尾,宇航员们随着炸弹爆炸,如同超人或神灵一般在太空中高速冲浪,飞向地球!那一刻,他看到了传说中12.3万亿年绕宇宙一次凤凰行星——不管是膜拜、恐惧还是戏谑,宇宙都以神性的胸怀包容着你渺小的人生。反之,正因为有宇宙这个宏大的背景,再渺小的人生也都可以归于永恒。

 3 ) Dark Star

一艘以超光速推进的离地球58光年的飞船“黑星球号”发生了故障,指挥官死亡,因为太远地球基地已经没有能力给与协助。船上的其他四名宇航员必须继续执行他们的任务——摧毁最后一颗不稳定的行星,完成殖民化清空。宇航员们已经离开地球20个地球年,但他们只老了3岁,无聊的太空生活无时不在折磨着他们。

 4 ) 恶搞库布里克

(原文刊载于《看电影·午夜场》)

       约翰·卡朋特曾经表示,[黑星球]从头到尾都受到了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的影响,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南加州大学那阵子肯定是把[太空漫游]列入了“电影学院学生必看电影一百部”的首位,当年每一个混出名堂的该校毕业生都表示:它启发了我。另一批人则因为它去上了南加州大学。后来,继承大师衣钵的导演都发达了,但卡朋特不属此列,他确实受到了影响,走的却是相反的路线,所以他的话其实还有潜台词:我一丝不苟地恶搞了库布里克。


是垃圾也要闪光
       1970年代,你必须有一艘拉风的星舰,库布里克已经拉高了太空歌剧的平均水准,这是件好事,但对卡朋特和欧班农来说,这个准入门槛有点尴尬,因为拍[黑星球]的时候,他们根本就穷得不像话,耗时四年,每拍一场戏,就要再花几个月去筹钱,他们顶多能让飞船不像光溜溜的碟子罢了。
       问题来了,这是星际飞船最风光的年代,没人敢在飞船造型的设计上打马虎眼,所以你还不能扬长避短,于是卡朋特跟欧班农就干脆搞了个报复社会的举动,既重点表现了飞船,又没人能批评他们在吃六十年代之前的老本,基本思路,就是反其道而行,反的不光是老库,连他之前的[惑星历险]、[地球停转之日]等,都一并调戏了。
       首先,不像先前的飞船,执行的都是事关生死的任务,黑星球算是个清道夫,扫除宇宙中那些不稳定的星体,好方便日后开辟星际航线,这任务本身还是有意义的,比如[银河系漫游指南]有外星人要修路,强拆地球,《超新星纪元》里发达文明摧毁低级文明,但是,黑星球号却被地球总部抛弃,换句话说,他们的存在和所做的工作可有可无。不过,你要是在距离地球58光年的太空,得到了被抛弃的消息,还能怎样呢?要么自杀,要么假装压根没听见这条消息,假装自己仍然在做举足轻重的工作,黑星球船员选择了后者。这便从基调上造成了[黑星球]的与众不同,说难听点,这就像是在拍一块太空垃圾的故事,而且主演还不是Wall-E;但是,说的装逼点,这正是卡朋特对[太空漫游]里一条重要理念的恶搞式演绎:世间一切并非都有道理、并非都有目的、也不会都有意义。
       这种虚无主义的基调,给没钱做豪华飞船的剧组找到了新方向,井然有序,干干净净的飞船被彻底摈弃,飞船内部就像是几个20出头,性欲旺盛,但又找不到女人的家伙逃避现实的空间,到处都贴着色情图片,区别只是睡眠仓贴的是三点全露的裸女,指挥舱贴的是剪掉了三点的裸女。睡眠仓尤其山寨,一眼就能看出是在某个不要租金的毛坯房里拍的,四位船员的床全挤在这个小空间里,床上的枕头还套着塑料膜,也许是为了退货方便,至于墙上血红色油漆喷出来的三个字“大锅炉”,不像是卡朋特故意设计,反而像是他没钱抹掉房东的涂鸦,所以干脆让它留在那里似的。不过,虽然条件恶劣到这种程度,导演却很会利用,接下来,他安排了片中角色杜利德,用装水的瓶子和废弃锅碗瓢盆做成的编钟状乐器,演奏了一首十分嬉皮士风格的音乐,这场戏在剧情方面作用不大,却使本来是因为没钱而寒碜的特效,变得像是故意而为,角色情绪也烘托了出来,就好像他们是因为被体制遗忘了,才会自暴自弃,不再遵从那种正统的星舰生活。杜利德跟那位总是呆在透明仓顶看星星的队友,谈心时也抒发了想念地球,想过正常人生活的怨念,于是,它的影像风格越邋遢,就越有人情味。
       


爱讲段子的人是孤独的
       除了总体看来很缺钱之外,[黑星球]的风格并不统一,因为,在上一部分所说的思乡戏之后,片中金属质感的镜头数量突然增多,伤感也开始转向黑色幽默,其中还有很长一段,是欧班农扮演的“钉头”(Pinback)跟大气球外星人的追逐戏,这一段跟开头的部分,以及后来的部分,也不存在必须的关联。这也绝对不是太空旅行片常用的叙事方法,在喜剧中可能更常见,也就是讲段子。
       这同样可能跟卡朋特拍片时的经济情况有关,低成本独立制作拍成段子有诸多好处,假如你只能一段一段的拍,拍完一段还不知道未来如何,所以如果能在不同的部分讲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就不用担心发生意外,导致半途而废。钉头和气球人的故事,可以视为本片的第二个章节。而这一段最赫赫有名的,就是那个相当WTF的外星人造型。
       话说,这四个孤独的太空流浪汉生活无聊,尤其是生性好动的钉头,为了排遣太空船上枯燥的生活,开始把在途中捉到的外星人,当宠物圈养起来。卡朋特之前,科幻影史上已经出现过很多外星人,人形的、机器的、野兽的,甚至是纯精神化的,气球这种东西却从未入过任何电影人的法眼,估计连[玩具总动员]都不会想起它,当然,为了让刚刚打开电梯的观众知道这确实是外星生命,卡朋特让气球长了一双爪子。气球外星人颇有童趣地把钉头骗到电梯井,但这种童趣是特别险恶的,差点闹出人命,归根到底还是有些伤感,钉头试图用他乐观的精神,扫除飞船上阴霾的氛围,却无法在队友中找到回应,于是他转而试图同一个玩具般的外星人建立友谊,又险些把自己弄死,最后只好放了外星人的气。他回到休息室,打算把这个几乎是用命换来的段子,跟大家分享,可是没人感兴趣,他只能装傻一遍遍地讲下去,而大家也真当他是缺根筋。
       到这里,第二个段子算是结束了,但把电影拍成段子的导演绝不是个好导演,是对电影缺乏控制的表现,不过,就像用情感弥补特效先天不足一样,卡朋特再次用情感消除了讲段子的痕迹,把全片统一在了强有力的核心思想之下,在这一段,他用的是钉头的独白,钉头平日里总是乐呵呵的,但面对私人化的视频日记,他就会把自己抓狂伤心的情绪悉数释放出来,“今天午饭时,我试图发扬风格在这群人中建立友情,建立早期任务中,船内好玩的制度,我的提案被残忍驳回……上周是我生日,甚至没人祝我生日快乐。”钉头的独白跟之前杜利德的表白有相同的核心思想,这个段子也就升华为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宇航员的孤独和失落。



让炸弹思考一会儿
       第三段故事的主角,名叫“炸弹20”,它的真实身份就是一枚性格极其龟毛的炸弹。是的,我们正在谈论一枚炸弹的性格。这是片中最精彩的部分。
       电影刚开始不久,就有一个铺垫,是黑星球要发射炸弹19,去轰掉一颗不稳定的星体,出发前,船员和炸弹就开始你来我往地展开温情的对话,就好像是亲友团要送炸弹兄去上一个相亲节目似的。从炸弹1到炸弹19,一切都很顺利,炸弹跟船员友好告别,然后前往目的地执行任务,但炸弹20非常倒霉,碰上了各种意外,三番五次被送到舱外待命,飞船电脑系统发现问题之后,又屡次要求炸弹20取消任务。黑星球上炸弹的逻辑,跟广大计算机一样,认定的事情不会轻易改变,于是电脑系统只能连哄带骗,最后双方达成协议,下次再出仓,我就一定要爆炸。麻烦来了,最后一次出仓后,炸弹20却卡在了架子上发射不出去,但爆炸倒计时已经开始了。
       接下来的情节,戏谑HAL9000的痕迹很重,当年HAL出故障要杀死人类时, 宇航员跟它理论了很久,结果没成功,只好卸了它,黑星球上的船员却压根没时间拆除炸弹,所以只好跑去跟炸弹聊天。想要说服智能炸弹,一般只能利用机器人三定律,本质上它们是相同的东西,你给它设一个悖论的局,让它陷入逻辑循环证明的陷阱里,它就没辙了,或者干脆让它意识到,正在执行的任务中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它就会自动崩溃,黑星球的船员更进一步,跟炸弹20谈人生、谈存在主义,最后导致炸弹20觉得,世间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可能都是内在想法的投射,太空嬉皮士成功把虚无感传染给了炸弹,但炸弹并不满足感性认识,它还要理性思考,所以决定返回飞船,认真琢磨。最后,它想到了:上帝说,要有光……
       荒诞感随着一声巨响达到高潮,两位幸存的宇航员无法自控地飞向不同方向,其中一位打算来次太空冲浪,他就是一直想回地球冲浪的杜利德。太空冲浪既是本段最荒诞的时刻,又是杜利德思乡之情改头换面之后,最强烈的表达。而且,因为影片有一种迷幻的感觉,我们也可以像炸弹20那样,去看待[黑星球]的内容,把它当做孤独宇航员的脑内活动,看人类没有大气层的遮蔽,直接面对宇宙,面对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控的。从这个角度看,[黑星球]又是极其难得的一部,不把重点放在星际探险活动的技术,或目的意义层面,而是主要关注宇航员心理问题的电影,包括炸弹20也可视为船员心理的类比,让你瞧瞧高智商低情商在太空中的影响有多致命,卡朋特提出了一个挺严峻的问题:航天业的发展,是否可以重科技而轻心理?

 5 ) 83分钟的非导演剪辑版哪里找?

71分钟预测跟83分钟缺少的剧情如下:

但炸弹20非常倒霉,碰上了各种意外,三番五次被送到舱外待命,飞船电脑系统发现问题之后,又屡次要求炸弹20取消任务。黑星球上炸弹的逻辑,跟广大计算机一样,认定的事情不会轻易改变,于是电脑系统只能连哄带骗,最后双方达成协议,下次再出仓,我就一定要爆炸。麻烦来了,最后一次出仓后,炸弹20却卡在了架子上发射不出去,但爆炸倒计时已经开始了。

 6 ) John Carpenter- Dark Star 原声主题曲Benson Arizona

John Carpenter- Dark Star 原声主题曲Benson Arizona
背景资料介绍歌曲下载:
http://www.douban.com/note/171060543/

 短评

可以理解卡朋特想拍一部充满荒诞的存在主义Sci-Fi作品,但内容是真无聊啊。除了最后炸弹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不错,以及飘出太空两人的结局设定还行之外,只是普通无厘头喜剧。只能说灵感往往并不来自神作。

6分钟前
  • 囍弗斯
  • 较差

电梯坠落那场戏真是看得我瞠目结舌,对这种电影我的观点一向是节操虽然不值什么钱,不过也不能丢得如此干净,这鬼马扯淡的能力只有吉列姆能相提并论吧。最后和炸弹讲道理那段也是神来之笔,讲得一道一道的,太奇葩的黑啊

8分钟前
  • scofieldd
  • 推荐

嬉皮士上太空,小成本科幻片,各种土法制作。恶搞的味道很足,教炸弹现象逻辑学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74年首映时,卡朋特称其为“外太空的等待戈多”。等到异形和月光心慌成功之后,此片在79年获得了重映机会,宣传语聚焦,“异形作者与月光导演携手奉上,终极宇宙喜剧!”……

15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实在是难以评价......教炸弹现象逻辑学够搞笑的~~

16分钟前
  • 毅术家
  • 较差

好玩死了,卡朋特跟卢卡斯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子,本片简直是科幻版的《巨蟒与圣杯》。影片中的炸弹堪称科幻电影史上最被忽视的AI/机器人之一。结尾非常闪亮,一下拔高到了接近《2001:太空漫游》的地步——以一种荒诞、神奇、搞笑的方式探讨了宇宙和人的关系。

19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

电梯间杀异形,炸弹20号对存在主义的思考,跟随七彩星辰流浪太空,踏着滑浪板成为流星。

2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一开始,我真的是很严肃地在看

25分钟前
  • 透明稔
  • 还行

如一场孩童游戏,卡朋特肆意暴露这材质的简陋,更也是在展示影片中蓄着大胡子的“婴孩”们的孤寂,但正是在剥掉了所有的神圣感之后,影片却最终创造了最神圣的时刻。

29分钟前
  • TWY
  • 推荐

约翰·卡朋特处女作,B级片质感的嬉皮科幻喜剧。1.丹·欧班农担任编剧、主演、美术设计与特效总监,也正因佐杜洛夫斯基与雷德利·斯科特对本片的喜爱,他最终成为[异形]系列编剧。2.聚焦一群近乎被流放的宇航员(执行清道夫式炸毁人类殖民宇宙之路上的“绊脚石”行星之任务)及他们空虚、琐碎、颓废的日常生活。3.休息舱布置犹如大学宅男寝室:脏乱涂鸦+覆盖整面墙的[花花公子]照片,玩牌抽烟打架闲聊,在木架子中装上瓶瓶罐罐的DIY乐器也能奏出另种味道。4.由气球+一对爪子拼凑成“史上最低成本外星人”,电梯井的受困与逃生戏拍得张力十足,卡朋特的亲自配乐功不可没。5.飞船主电脑既有人情味又是女声配音,与会思考现象学和存在问题的炸弹都戏仿解构了老库[2001]。6.同冰冻死者交流借鉴自菲利普·迪克。7.同凤凰小行星漫游宇宙&太空冲浪。(8.5/10)

3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黑、冷、恶趣味直戳我心,土法炮制的太空奥德赛。

3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科幻喜剧,卡朋特称其“太空版《等待戈多》”,后者为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成本六万美金,本片也是五年后异形的原型,二者类似东成西就与东邪西毒。影片以基友告白剧终。摇滚乐队Pinback命名来自本片角色(角色命名有趣又深意:做的少站的高…),神秘科学剧院3000和红矮星号都深受本片影响。

4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8.3 简陋粗糙便宜WTF假的要死,却无处不彰显非凡的想象力,以及受用一生的省钱功底。约翰卡朋特的处女作真颇具鬼才之势:外表十分令人崩溃的外星人,被灌输逻辑现象学的导弹,沉闷的黑色幽默更像一段冷笑话,等到了结尾,便知此等小成本独立电影究竟有何魅力。

44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因为佐杜洛夫斯基的推荐。是那种能让人展开恶趣味想象力的小电影。

45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还行

爆笑点太多了。不愧是[异形]的编剧,太敢想了。让嬉皮士上太空就会变成这样。

47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7/10。最后绝望的工程师化作繁星飘向太空,而同伴骑着飞船残骸当作的冲浪板落入行星大气层烧毁,配合乡村音乐具备了太空西部片独特的迷幻主义。船员跟气球外星人在舱内拿扫把打架、电梯井瞎折腾的桥段最好玩,片中死去长官的意志提出让科技停止思考的法子显得荒诞而深沉,前期铺垫的对话单白有点闷啊。

5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卡朋特的腔调其实跟莫比斯很像;冒牌宇航员是Dan O'Bannon;benson arizona竟然也是卡朋特写的,老爷子好强

54分钟前
  • Anarchy
  • 还行

卡朋特/奥班农解构了库布里克—卢卡斯的史诗叙事科幻,《黑星球》是60年代嬉皮迷幻的产物。宇宙航行不再关乎人类命运存亡,而是将边缘人物遗弃荒诞派戏剧般的庸常往复与同外界的困窘境地。宇宙本身呈现为LSD带来的精神幻觉,飞船的电子ui想象在设计风格上与嬉皮士的波西米亚风格有着一定的关联。《黑》可以被视为一个廉价视觉效果的学生作品,其有趣之处在于宇宙,技术和控制论的乌托邦特质成为了东方宗教,致幻性药物以及激进政治的替代物,人们可以模拟地通过存在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哲学游戏同机器negation,也因此自我爆裂,而飞船爆裂之后的宇宙则是对于地球规则的废止,随着星团或冲浪板奔向解体。在随后的《异形》,作为影片作者之一的奥班农重复了相似主题以及场面调度,但在斯科特的保守视野之下更像是乱伦禁忌的道德意识。

5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B+】怀疑卡朋特在之后的作品里再也无法复刻这部处女作里的幽默随性,极尽粗糙的制作下是无法掩盖的才华灵气。单从形式来看,是鬼马行空版的《2001》+《奇爱博士》,一切扯淡的效果都是为了激发戏谑恶搞的类型语气而设立,宇航员与气球人互夺扫帚对打一段便是最佳证明,卡通音调、机械重复的肢体语言,和互相对位的剪辑点皆是如此,高效的喜剧段落。最后二十分钟绝赞,与炸弹AI的哲学谈判,“要有光”,拥抱凤凰行星,以及最浪漫的太空冲浪。如此简陋下的灵光乍现,可遇而不可求。

1小时前
  • 思路乐
  • 推荐

卡朋特的冷笑话,除《怪形》外最好的片子

1小时前
  • 等一个人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