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疑云

完结

主演:克里斯·奥唐纳,阿尔弗雷德·莫里纳,迈克尔·基顿,罗利·科奇瑞恩,亚历桑德罗·尼沃拉,汤姆·霍兰德尔,克莉丝汀·布丝,特德·阿瑟顿,斯蒂夫·博加尔特,瑞克·罗伯茨,Mike Turner,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乌尔里奇·汤姆森,JB·布兰科,Hristo Mitzkov,塞德里克·史密斯,贝瑞·弗莱特曼,彼得·鲁道夫,加博尔·纳吉帕尔,娜塔莎·麦克艾霍恩,莱文特·特尔克伊,米谢尔·马蒂切维奇,雷欧·波瓦,艾丽卡·莫露珊,安东尼·舍尔,拉蒙·弗兰克,斯科特·亚历山大·杨,Martin Doyle,乔·利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俄语,德语,匈年份:200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冷战疑云 剧照 NO.1冷战疑云 剧照 NO.2冷战疑云 剧照 NO.3冷战疑云 剧照 NO.4冷战疑云 剧照 NO.5冷战疑云 剧照 NO.6冷战疑云 剧照 NO.13冷战疑云 剧照 NO.14冷战疑云 剧照 NO.15冷战疑云 剧照 NO.16冷战疑云 剧照 NO.17冷战疑云 剧照 NO.18冷战疑云 剧照 NO.19冷战疑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冷战疑云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TNT夏季新剧The Company是根据同名畅销历史小说改编的。为您讲述冷战时期的间谍故事,美国CIA特工和苏联的KGB间谍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冷战开始于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焦点事件是猪湾事件与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于1991年前苏联的解体。The Company时间跨度40年,场景跨度也很大。从大雨滂沱的柏林街道,到阳光明媚的古巴海滩,从布达佩斯的秘密颠覆活动,到莫斯科与华盛顿的高级别会晤,两个当年的超级大国在全球这个大棋盘上步步为营,小心对垒。双方都试图打破平局,占得先机。然而,他们却都不是最后的赢家,相反,他们彼此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据剧透显示,The Company的每一集故事都有变化。第一集是间谍戏,描述的是冷战早期CIA和KGB之间的猫鼠游戏。第二集是动作戏,主要聚焦的是两个大事件: 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和随后的猪湾事件。第三集是惊险戏,CIA拼命地要找出数十年来一直秘密破坏CIA行动并屡屡得手的KGB关键间谍。  The Company有超豪华的制作班底。Gladiator(《角斗士》)的制作人Ridley Scott、Man on Fire(《怒火救援》)的制作人Tony Scott、The Da Vinci Code(《达芬奇密码》)的制作人John Calley、Numb3rs(《数字追凶》)的联合制作人David W. Zucker、Into the West (《西部风云》)的联合制作人David A. Rosemont将联手打造本剧,导演是艾美奖获奖短剧Band of Brothers(《兄弟连》)的导演Mikael Salomon,剧本改编是Black Hawk Down(《黑鹰坠落》)的编剧Ken Nolan。小宇宙3:自然奇观功夫特警国语版两傻捉尸记机器战警2反斗狂奔19号消防局第二季时尚女模头2反贪风暴(1997)历史上的超级建筑:德国国会大厦致忘了诗的你最后的子弹时间·猎杀者远山的等待我选择了不结婚探戈狂恋警察锅哥 第一季年少轻狂2016战猪吾为君亡猎杀活死人天生冤家第二季浪漫爱人世界之战第一季左耳自然:超级鱼类落难女子暗恋橘生淮南凶暴的男人心脏有鬼鱼你相医蓝蝶之谜流人 第三季锅炉工鞋子里进水的男人王牌校草怪房客(1976)恶魔2015消失的夜晚限定24小时猛汉狂徒茅山天师

 长篇影评

 1 ) They also serve who only stand and wait

很想练习写影评,一部电影反复的看,总想弄清影片里所有人物间的关系,每一个动作的含义,每个情节包涵的导演的用意甚至影片里所有的彩蛋,可是到最后却只有一些断章取义的片段和思想。额,慢慢来吧,,,

《the company》中文名是合伙人,总觉得这个翻译怪怪的,实质上the company 是圈内人对CIA的通俗叫法。不了解冷战那段历史的人会被影片带的云里雾里,因为场景变换很快,一会莫斯科广场一会伦敦地下室,一会匈牙利一会古巴,当中还有三位主角在耶鲁同学时的倒叙贯穿整部影片。

事实上,《the company》讲述了信仰政治和信仰信仰的人之间、不同信仰的人之间的斗争及给人类历史造成的深远影响,在这方面它和《潜伏》一样引人深思,虽然《潜伏》在情节上是主旋律的、《the company》在情节上也是倾向于西方的道德标准。

leo 在洗脱内鬼罪名之后,对他的CIA同事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引用了John Milton的有关他失明的诗:they also serve who only stand and wait.这句话我看的版本是这样翻译的:那些站立得稳坚定不移的也是服务。到网上搜索了一下,字幕是采取了朱维之的译本,字面上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联系到leo是表达曾冤昭雪后的心情,觉得胡家峦对这句话的编著意义更为准确一些:“They also serve who only stand and wait:以who引导的子句作定语,修饰they;此行的语序也可变为They who only stand and wait also serve,侍立左右的(天使)也同样为他服务。在第12~14行中,侍立左右的天使(They who only stand and wait)与奔驰海陆的天使(speed and post o'er land and ocean)仿佛形成对照,但两者并无根本区别,因为“奔驰海陆”的其实也是“侍立左右”的,否则就不能随时听从吩咐(at his bidding)了。无论是“奔驰海陆”(工作),还是“侍立左右”(忍耐),只要忠于信仰,坚韧不拔,都同样是为上帝服务。”所以联系到影片中,我想leo引用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虽然在COMPANY里,我只是一个做文案工作的小职员,但是和那些出外勤的人员(jack)一样,拥有同样坚定的信仰,同样能为打赢冷战发挥不可替代和忽视的作用。

 2 ) 全是自嘲



我确实又恍惚了。

周末除了远足,在家看了整整270分钟的迷你剧《The Company》。难得一部暗无天日的特工剧让我从头到尾连看三集。个人英雄主义和小俗套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哪怕只有一点略略的反战和人事的无常就已经足够lure me。我从来都是因为这样的触动而丢盔弃甲,一叶障目的给到5星。

我一直以为sasha的落网会是因为耶夫盖尼的倒戈。而我也绝没想到,克里斯提会是那个恶贯满盈的Mole。即使看到他那立陶宛背景的悲惨出身,即使看到眼镜老头幽幽的坚持,我也只是觉得,那是个被布达佩斯击溃了的内心龌龊而不自知的old psycho.而第二集里那一层又一层的谎言,让人难以置信的barium meal。当Torriti说道,Barium Meal不包括Lily,不包括sniper的时候,Jack和所有人心里都是一样的凄凉。这是毋庸置疑的谎言。

对于结局。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这无疑是一部对于美利坚歌功颂德的片子。多少人会说,字里行间全是自豪。然而在我看来,字里行间却全是自嘲。从一开始,美国大学就在源源不断的培养自己国家的敌人。而从匈牙利到古巴.美国唯一做的只是不断的背信而已.而Jack也终于无法再用一杯酒来let it go.冷战结束.可是真的有人赢了吗?Torriti是个坚定不移的believer,而也只有这样的人,能退休后大肚便便的打起高尔夫.更多的,是Frank(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Jack,是耶夫盖尼,是寂寥的克里斯提.

这是部复杂的迷你剧.不是智力游戏,确实一种深奥的感情与猜忌.

 3 ) 扼杀一个象征,比扼杀一个国家要难得多

电影《冷战疑云》(美国,2007年)

扼杀一个象征,比扼杀一个国家要难得多 —————— “苏联其实不像一个国家,更像是一种象征。有些东西在构想时总是很美好,但在现实中却漏洞百出。听着,扼杀一个象征,比扼杀一个国家要难得多~” (电影《冷战疑云》(美国,2007年)台词)

“苏联其实不像一个国家,更像是一种象征。有些东西在构想时总是很美好,但在现实中却漏洞百出。听着,扼杀一个象征,比扼杀一个国家要难得多~”(电影《冷战疑云》(美国,2007年)台词)

 4 ) 历史之于我们的意义

这部剧让我对冷战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特别是想1956 Hungary Revolution,还有 political misestimation 是怎样产生的。也对 under ground intelligence agency 有了跟多的了解。虽然他讲的是冷战时期的间谍,但间谍无处不在,包括我们身边。

另一个感触是,人真的是生活在历史中的。我们就像一片叶子,在历史的洪流中浮动漂流者。当剧终列夫基尼的女友说“Russia has changed, I can feel it. ”我想到,中国又不是在改变呢?只是,他要变成什么样,我们谁都不知道。恐惧而兴奋吧。当看到主人公们从青年的热血澎湃加入情报局,中年的为梦想效劳,可是到老年的时候,你又看到了什么。曾今指点江山的他们,最后也不过是枯黄老叶。The Company is running with or without us. Have we ever changed anything?

对历史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人,要看到过去,才知道自己现在站在哪里。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改变历史,改变世界。参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不论是不是被后人记住,不论有没有引起任何涟漪,它都在我们自己身上刻下了痕迹。

I do not known where the Globalization will bring us, but I want to participate it as a person and get connected to it.

 5 ) 中情局的“瘟神”——安格尔顿

中情局的“瘟神”——安格尔顿


1974年12月底,吉姆·安格尔顿的名字出现在美中央情报局的退休名单上,其后还有他3个得力助手。安格尔顿在美中情局大索“鼹鼠”,引起西方情报机构内部混乱,被公认为“瘟神”。新任中情局局长上任伊始首先拿安格尔顿开刀,结束这场瘟疫。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戈列涅夫斯基叛逃

1960年3月18日下午2时,美国驻瑞士-大使亨利·J·泰勒收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
这么一封长信,还注明要“胡佛亲启”呢。埃德加·胡佛确实是美国_个炙手可热的人物,但他领导联邦调查局只负责国内的反间谍事务。自中央情报局—成立,胡佛就同它争地盘夺权力。不过这封信虽然是写给胡佛的,但联邦调查局无权在美国境外从事间谍和反间谍活动。中央情报局驻瑞士首都伯尔尼情报站站长接到泰勒大使转来的这封信后,拆开了这封信。信很短,内称:“我愿意就共产党在西方的间谍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如需要,请在《法兰克福日报》的人物专栏上登一则收到信件的启事。斯尼帕。”斯尼帕是谁?中央情报局费尽心机,想确定斯尼帕的国籍及身份。最后,霍华德-罗曼作出鉴定:“该信用的打字机和墨水是东欧产品。斯尼帕来自‘铁幕’后面的国家,当无疑部。”中央情报局马上按此信要求登一则小启事:“斯尼帕,信收到,欢迎继续联系。”此后,斯尼帕的信件就源源而至。后来中央情报局给了斯尼帕两个联系信箱号码。这样斯尼帕既可向那里投寄信件,又可从那里收到密写的搜集情报指示信。中央情报局还给了他一个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电话号码。从此中央情报局同斯尼帕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通讯联系。1960年圣诞节前,斯尼帕终于使用了中央情报局给他的应急电话号码。克格勃已经盯上了他。圣诞节那天,斯尼帕现出了原形。他带着他的娇美的情妇出现在美国驻西柏林军事代表团。这位名叫米哈伊尔·戈列涅夫斯基的波兰间谍使美国人获得了意外的惊喜:他既是波兰军事情报部副部长,也是克格勃埋藏在波军情报部里的坐探,真是一条大鱼。戈列涅夫斯基对叛逃早有准备。他似乎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暴露的,因此在叛逃前几个月,他就把几百份事先拍下来的文件藏在每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路过的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叛逃日期选得很理想,就在圣诞节。波军情报部起码要几天时间才能发现他的失踪,再过几天采取行动。这样,戈列涅夫斯基可以通知中央情报局把藏在树洞里的文件取走。中央情报局发现,他足足藏匿了300多张用米诺克斯相机拍摄的文件胶卷,其中包括波兰在西方国家活动的间谍名单及波军情报部的组织编制表,无怪乎中央情报局的官员大喜过望,称戈列涅夫斯基是“美国有史以来所拥有的最佳叛逃者”。由于戈列涅夫斯基的叛逃,一大批苏联间谍在西方落网。他们中有组织波特兰间谍网的戈登·朗斯代尔,有打入英国秘密情报局的乔治·布莱克,混入联邦德国情报局、被联邦调查局长视为宝贝的对苏情报处处长海因茨·菲尔弗也因此落网。不过,使中央情报局更为震惊的是,戈列涅夫斯基认为中央情报局内有克格勃的奸细,他实际上是因为奸细的出卖才暴露的。

又一个叛逃者戈利钦夸大其词。

1961年12月22日中午,中央情报局赫尔辛基情报站站长弗兰克·弗里伯格听到急促的门铃声。闯入者名叫阿纳托利·克利莫夫,是克格勃一名少校。他说他必须尽快飞到华盛顿去,因为他身上掌握着对西方领导人来说至关重要的情报。弗里伯格听后不禁暗自发笑,谁知道他的叛逃是真是假。因此,弗里伯格开始细细地盘问这位克格勃少校克利莫夫。
没花多大工夫,弗里伯格就认定,克利莫夫的叛逃是真的。克利莫夫告诉弗里伯格,他的真名叫阿纳托利·戈利钦。弗里伯格一听到戈利钦这个名字就觉得十分耳熟。1954年克格勃军官彼得·德里亚宾叛逃美国,曾列出一张名单,说这些人最容易被中央情报局招募。当时戈利钦在这张名单中名列第二。没等中央情报局着手招募,戈利钦自己送上至连法国内阁也被渗透。肯尼迪总统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写信给戴高乐总统,结果,法国国外情报与反间谍局的一位高级官员因怀疑本组织被苏联间渫控制而自杀,戴高乐总统的情报顾问也挂冠而去。戈利钦声称,苏联间谍无孔不入,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无一例外。结果,这些国家的情报官员蜂拥而至,等候戈利钦的接见。他们期望从戈利钦那里得到一点线索,挖出自己身边的苏联“鼹鼠”。戈利钦告诉安格尔顿,苏联在过去几十年中向西方国家发动了庞大的情报攻势。克格勃的“鼹鼠”无处不在。他们的目标是控制西方国家的情报机构。如果这—计划得逞,西方国家的情报机构将被苏联接管,最起码会陷于瘫痪境地。

安格尔顿信以为真

安格尔顿认为戈利钦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过去的十几年间,起码有几百名潜在的不忠分子混进了中央情报局!这些定时炸弹何时会爆炸?不得而知。安格尔顿身为反情报官员顿感责任重大。他把自己的前程、捉拿“鼹鼠”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戈利钦身上,对叛逃者戈利钦的警告几乎是言听计从。而为中央情报局工作了几十年的特工却被安格尔顿怀疑、监视,最终丢掉了饭碗。戈利钦说谁可能是苏联奸细,那么安格尔顿就毫不犹豫地把他的名字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
戈利钦警告安格尔顿:克格勃有一个名叫萨沙的间谍已经渗透进中央情报局柏林情报站。安格尔顿立即按图索骥,寻找这个萨沙。没费多大的劲,安格尔顿就发现中央情报局苏联集团科还真有一个名叫萨沙的人,而且相貌也与戈利钦描述的相符。20世纪50年代初期,这个萨沙曾被派驻德国,同苏联叛逃者一起进行反苏活动。中央情报局沉浸在狂喜之中。但是,激动之余,有人冷静下来,克格勃再蠢,也不至用真名。后来,戈利钦进一步补充说,“萨沙”可能是这个间谍的化名,他的真实姓名是以字母K开头的。于是中央情报局又翻开了花名册,寻找那个名字以字母K开头的间谍。结果,中央情报局列出了一份凡是以字母K开头的人员名单,共计12人。安格尔顿下令戈利钦可以接触这些人的档案。被安格尔顿打人另册的头号人物是理查德·科维奇。科维奇是苏联集团科的一名专案官员,祖籍南斯拉夫。戈利钦认为科维奇主管过“萨沙”,会讲俄语,而且来自东欧集团。他还公开同已知的克格勃官员保持接触,参加他们的野餐和郊游。戈利钦查阅科维奇的档案后,竟然提出了科维奇被克格勃招募的确切时间。他东寻西找,证明科维奇就是那个“鼹鼠”。他告诉安格尔顿,曾任挪威驻苏大使秘书的英格堡-利格伦一直在为苏联人服务。科维奇一度把她作为中央情报局间谍加以操纵。安格尔顿一听觉得非同小可,因为利格伦已经回到了奥斯陆,成为挪威军事情报局长威廉·伊万上校的秘书。伊万竟同一个苏联问谍臭味相投,足见他本人也可能是克格勃的奸细。安格尔顿立即飞赴奥斯陆,将利格伦是苏联间谍的消息通报给挪威国家安全局负责人,却绕开了利格伦的上司伊万上校,尽管伊万是挪威情报部门与中央情报局之间的联系人。结果安格尔顿在中央情报局和挪威国家安全局之间来回奔走了好几年,最后的调查结果却让他大为沮丧利格伦是清白的,戈利钦的警告纯属捏造。

引起连锁反应

戈利钦为了把科维奇指控为苏联间谍,把利格伦拉进了他精心编织的“苏联间谍网”。但是安格尔顿认为,科维奇是百分之百的苏联间谍,自己和戈利钦没有冤枉他,戈利钦提出的条条线索都能同你科维奇对上号,你不是间谍谁是间谍!结果科维奇受到了监控,后来调出了苏联集团科到拉丁美洲去担负一项没有出路的工作。最后,科维奇看到自己前途无望,只好离开中央情报局,另谋出路了。
当戈利钦把枪口对准苏联集团科科长戴维·墨菲时,人们对戈利钦的用心就不能不打上一个问号了。墨菲祖籍波兰,同科维奇一样也来自“铁幕”国家,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又娶了一个白俄姑娘为妻,他身上的苏联背景就太多了。更使安格尔顿怀疑的是,在朝鲜战争时,墨菲在朝鲜供职。他的下属的妻子同乔治-布莱克私通,墨菲因此同布莱克相识。布莱克后来因充当苏联间谍,被英国法庭判处42年徒刑。墨菲同布莱克相识,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污点。后来,墨菲加入中央情报局,是中央情报局慕尼黑情报站的头目,“萨沙”一案正是他经手处理的。安格尔顿认为,上述种种迹象已表明,墨菲就是一名苏联间谍。他很快被免去了苏联集团科科长一职,被派往巴黎担任一个小小的情报站站长。中央情报局对墨菲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结论是:墨菲是清白的。但是安格尔顿却不相信这个结论。
墨菲调离苏联集团科后,他的副手皮特-巴格利见势不妙,自己请求调出苏联集团科,到布鲁塞尔情报站任职。接替墨菲担任苏联集团科科长的罗尔夫·金斯利认为,如果有“鼹鼠”在,就必须把他查出来,如果真正查不出来,也要肯定他不在本单位。因此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对苏联集团科大动手术。有“鼹鼠”嫌疑的人被调离,他们的岗位由远在千里之外的、绝对不可能是“鼹鼠”的人填补。这样做能否保证苏联集团科不被苏联间谍渗透,不得而知,但是,本来对反间谍事务毫无经验的人一下子调到苏联集团科,确实感到束手无策。要知道,反问谍不仅仅需要勤奋、聪颖,更需要经验和那种触类旁通的感觉。这种经验和感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难怪这些新手调到苏联集团科后,会感到无所适从。
戈利钦又告诫安格尔顿,1957年克格勃第2总局美国使馆科科长V·M·科夫舒克曾来美国作过一次短期旅行。作为一名高级官员,若不是为了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他是不会亲自历险前来美国的。戈利钦说,他是来与一个高层“鼹鼠”会面的。此人是在莫斯科供职期间被招募的,现在已在中央情报局总部担任一个极为敏感的职务。他还说,克格勃为了阻止中央情报局查明科夫舒克访美的真实意图,会派出假叛逃者来干扰调查工作的进行。

又有几名叛逃者送上门

仿佛是为了证明戈利钦的预言似的,在戈利钦之后,又有几名苏联叛逃者接踵而至,其中有两名是由联邦调查局接待的。对于这种送上门来的不速之客,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真是笑得合不上嘴,而安格尔顿却阴沉着脸。他不动声色,要看看这些叛逃者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1962年6月,第3个不速之客又送上门来了。他叫尤里-诺森科,是克格勃派驻苏联裁军谈判代表团的安全官员。他找到中央情报局,说他在一次酒会上狂欢滥饮,以至于动用了克格勃的经费。他愿意以900瑞±法郎的价格出卖情报,以填补这些亏空。此后两年,诺森科一直同中央情报局保持联系,直到1964年2月叛逃。
诺森科的叛逃给中央情报局带来第二次震荡。他供述的一切都与戈利钦对立。比方说,戈利钦警告,中央情报局内部已经混入了苏联“鼹鼠”,而诺森科则坚持认为克格勃没有渗透中央情报局,它是通过正常监视渠道发现潜藏的中央情报局间谍的,如戈列涅夫斯基的暴露。戈利钦说,科夫舒克1957年访美是为了会见潜伏在中央情报局内部高层间谍,而诺森科却说,科夫舒克来美国是为了会见一个代号为“安德烈”的美国军人。“安德烈”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被招募的,当时他在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当汽车修理工。联邦调查局查出了一个陆军中士。他承认在莫斯科确实接触过苏联人,甚至还在美国见过科夫舒克。但是,一个陆军修理工所了解的

情况对苏联来说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像科夫舒克这样一个重要官员,是不会不远万里跑到美国来会见一个修理工的。科夫舒克的美国之行必然另有隐情。诺森科关于“安德烈”的供述只能使人把它与掩护科夫舒克的真实使命联系起来。戈利钦说,克格勃将会派出假叛逃者来诋毁他,干扰中央情报局对苏联“鼹鼠”的调查,看来诺森科就充当了这种角色。

在与戈利钦对阵中

在与戈利钦的对阵中,诺森科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戈利钦一叛逃就获得了中央情报局的信任,他供述的很多情报都得到了全部或部分证实,并很有先见之明地提出假叛逃问题。这样如果接踵而至的叛逃者与戈利钦的见解相左,那么他就会被当成一个假叛逃者。
诺森科的处境则要糟糕得多。戈利钦说,克格勃会派出假叛逃者来美国诋毁他。诺森科果然来了,提供的情报确实与戈利钦相冲突。此外,诺森科与安格尔顿似乎是前世冤家,两人一见面就不投机。安格尔顿一开始就认为诺森科是假叛逃者,这让他怎么可能去信任诺森科呢!而且,诺森科确实不够诚实。他刚刚叛逃时说,他是克格勃第2总局7部的副部长,军衔是中校,并且有克格勃的通行证为证。但后来在中央情报局的追问之下,他不得不承认,他的军衔是伪造的,他其实只是一个中尉。他的假军衔竟然有克格勃的官方证明,这就有问题了。诺森科在叛逃前得到过克格勃某种形式的帮助,以获得中央情报局的信任,这大概是毫无凝词的。此外,诺森科的假军衔得到了另外两个叛逃者的证实,这就更让人怀疑了。看来克格勃在派出诺森科来美国诋毁戈利钦之后,又派出叛逃者来帮助诺森科。这样,1964年4月4日,中央情报局对诺森科进行测谎检查。检查之前,中央情报局对他进行了“颤震”,即实施恐吓战术。结果,测谎器测到了一些强烈的反应。是诺森科吓破了胆,还是他在撒谎?中央情报局将诺森科关进了一间小屋,强迫他坦白交代。
诺森科后来回忆起那段生活,还是感到心有余悸:“条件很差,很艰苦。我每周只能洗一次淋浴,刮一次胡子。连牙刷和牙膏都不给我。”在这个禁闭室里待了两年之后,他获准每天可在牢房旁边一个院子里活动30分钟。这个地方有两道围栏圈着,根本看不到外面的东西,抬头看到的只是蓝天。中央情报局把这种非人的待遇叫作“高度安全的环境”,说对他进行“广泛持久的审讯是必不可少的”。在苏联,他虽然不能像克格勃的高级官员一样,享受克格勃高级自助餐,但他毕竟是克格勃这个苏联社会特权阶层中的一员,过的是人上人的生活,哪想到投奔到“自由世界”会享受这种非人待遇。诺森科在这座监狱里度过1277天,其中有292天对他进行了敌意的审讯。这种审讯加剧了中央情报局对诺森科的怀疑。最后,连中央情报局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也认为诺森科是克格勃派来传递假情报的。
在玩了将近4年的“猫捉老鼠”的游戏之后,1966年8月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命令反情报科和苏联集团科必须在60天时间里给诺森科定案。结果,巴格利起草了一份长达900页的报告,详细论述了诺森科供述中的自相矛盾之处,断言诺森科是个骗子。巴格利的报告并没有为诺森科一案画上一个句号,它在安格尔顿的反情报科就没有通过。尽管安格尔顿早就提出诺森科是一个假叛逃者的观点,但他却不能接受巴格利的报告,因为报告认为诺森科压根就不是一个克格勃人员,而安格尔顿的宠儿戈利钦曾证明,诺森科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克格勃军官。如果巴格利所言是实,那岂不是说诚实的戈利钦在某些问题上也撒了谎?这是安格尔顿无法容忍的。最让安格尔顿难受的是,他无法宣布诺森科是一个克格勃派遣间谍,也无法把他送回苏联,尽管他几乎可以肯定诺森科是一个克格勃的假情报阴谋者。1968年8月,诺森科又接受了一次测谎器检查。没有“颤震,没有如狼似虎的卫兵,这一次诺森科顺利地通过了。10月索利向中央情报局局长理查德·赫尔姆斯提交了一份283页的报告,逐条驳斥了巴格利的“千页报告”,最后认为,诺森科没有撒谎,他就是他所说的那个克格勃军官。最后还是由局长赫尔姆斯拍板:恢复诺森科的自由,让他走出笼子,呼吸一下“自由世界”的新鲜空气。1969年3月,诺森科终于获得了中央情报局的信任,被中央情报局聘为反情报顾问。

9年追捕不到一个“鼹鼠”

从1961年戈列涅夫斯基叛逃提出苏联“鼹鼠”的问题,到1969年诺森科获释,中央情报局经过9年时间的追捕,只看到了一些苏联“鼹鼠”的影子,却连一个真正的“鼹鼠”也没有抓到。这还不算,原来风平浪静的中央情报局在这9年中却风波陡起,形成内乱,最后变得四分五裂。庞大的苏联集团科受灾最重,原先捉拿“鼹鼠”的骨干一个个受到怀疑,或被赶出中央情报局,或被调离。苏联集团科几乎陷入瘫痪境地。
克格勃是否真的派出叛逃者到西方去散布假情报,制造混乱,到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由叛逃者带来的冲击性信息已经使整个中央情报局乃至整个西方情报界乱了阵脚。整个20世纪60年代,西方情报界的这场内乱都与此有关。戈利钦,一个苏联叛逃者,仰仗安格尔顿的支持,在中央情报局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发动了一场间谍大搜捕,制造了许多间谍疑案,其中仅美国就有100多起,英国也有近百起,法国几十起,连加拿大、新西兰、奥地利、希腊、挪威这些国家也有若干起。但是根据戈利钦提供的线索,却没能使一个苏联间谋落网。搜捕“鼹鼠”不仅使西方的情报机构陷入瘫痪,而且使得西方国家的进攻性行动毫无成效。每发现一个好案子,得到一些好情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会不会又是克格勃的阴谋?由于无法否认这些疑点,这些情报当然也只能放弃了。这种间谍恐怖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远远超过了若干名苏联间谍。中央情报局的很多官员在深受这场间谍恐怖之害后,不约而同地把气撒到这场恐惧的始作俑者戈利钦身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戈利钦是克格勃派遣过来的。德里亚宾说戈利钦被列入可能的招募对象名单,但不知何故,这份名单竞落入克格勃之手。克格勃很可能因势利导,把戈利钦作为诱饵送到美国。戈利钦耸人听闻的警告要真正取得中央情报局的信任不容易的,除非在中央情报局内有人配合戈利钦,仅戈利钦一人是不可能在中央情报报局掀起这场波澜的。
苏联集团科的两位科长异口同声地指责安格尔顿。一个说:“如果要我在中央情报局找出—个苏联间谍的话,我就说是安格尔顿。“另一个说:“有充分理由认为安格尔顿是一个苏联间谍,他造成的危害太大了。”克格勃依靠金·菲尔比渗透秘密情报局,依靠海因茨·菲尔弗渗入联邦德国情报局,为一什么就不能依靠安格尔顿渗人中央情报局?更有甚者,安格尔顿的下属、反情报科的克莱尔·爱德华·佩蒂用“谁获利了”的方法,分析了中央情报局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所有犬事。他接受了戈利钦的观点,认为中央情报局已经被克格勃渗透,然后进行推演:戈利饮、诺森科都是克格勃的派遣间谍,其目的是在西方情报机构内部引起混乱,掩护真正的大“鼹鼠”。这只大“鼹鼠”至今还没有受到怀疑,但已经严重破坏了中央情报局的活动。他挑起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倾轧,引起了友好国家情报机构的不安,从而使克格勃高兴。这只大“鼹鼠”不是别人,正是组织捉拿“鼹鼠”的安格尔顿!安格尔顿这个毕生以捉拿苏联“鼹鼠”为己任的超级侦探没想到会出现这种结局。在反间谍领域,他孜孜以求,恪尽职守。为了把自己隐藏起来,他几乎放弃了一切爱好,除了偶尔种种兰花之外。他没有朋友,对谁他都是一副审视的目光。连他结婚30多年的妻子也不知道他真正的职业,而真的以为他在邮局工作。就这么一个人,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6 ) 两种制度的博弈,孰能无过

      昨天终于下决心,观了窥视已久的佳作《冷战疑云》,3部,103+91+91,一共285分钟,因不喜看电影有中断,想单独抽5个小时看完,时间只得一推再推。一个人戴着耳机,沉浸在剧情里,紧张又刺激的节奏,没人打扰,观影感,太爽了。

       影评没有剧透,这种类型电影如果剧透,就是纯属缺德了。

       被豆瓣打分到9.0以上都可以封“神作”了,这部9.1。从冷战开始到柏林墙倒,40年的时代跨越,每部所讲主题不同,第一部是间谍戏,冷战早期CIA和KGB之间的猫鼠游戏。第二部战争戏,两大历史事件: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随后的猪湾事件。第三部惊险戏,CIA找出数十年来一直秘密破坏CIA行动并屡屡得手的KGB关键间谍。逻辑和推理简直脑洞大开,就我这水准,会不时按下暂停,认真理一遍台词和进度。
 
       印象深刻的台词
       对原著作者叹服,亲身经历冷战时期,不仅书写的好,感情戏也恰如其分,增色不少。如果生活在当下还会是撩妹高手吧。

       第一部里有两段对白在当时的情景,显得很美妙。

       杰克第一次见莉莉,“为什么说英语”“你走路的样子像美国人”“美国人很特别吗?”“他们很自信,自信的像拥有全世界”。

       杰克送莉莉一场她喜爱演员的芭蕾舞剧门票,问她“你会去吗?”莉莉说“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心动。”

       第二部里有两段自述,让人深省,人们为自由而战的决心。

       阿帕对杰克说,“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过,我们为三件事而战,荣誉、恐惧和利己。我们要打的话,完全是关乎荣誉和恐惧。我们相信,美国的动机肯定是利己。”

       罗贝托让杰克逃走时对他说“我们再也不需要美国的帮助了,卡斯特罗会活捉你,他会告诉全世界,我们是听美国军官指挥的,我的人是为美国卖命,不是为了古巴,走,杰克,不要夺走我们的尊严。”

       第三部,让我发现一个现象,从克格勃反叛的苏联人,以物质需求为主;而从CIA反叛者,都会说一句话,“我们不是为了钱,我们是共产主义者,信仰马克思主义”。

       需要摆正的政治观

       故事发展以美国为主视角,就会有“主角光环”附体,美国的民主制度,在作者看来比社会主义优越,所以会有美化自己,丑化对方的嫌疑。导演想让大家知道“他们的人”对待“我们的人”粗鲁、凶暴;而我们对待他们,相对文明、人性。

       比如,KGB头目Starik,影片三部都有隐晦表达他恋童癖,这种手法,或许有暗示苏联高层一些有失人性的癖好,就像西方媒体热衷于挖掘金正恩和他圈子里人的私生活一样,想从名誉上击垮对方。还记得今年奥斯卡得奖影片《聚焦》吗?貌似这个话题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吧,天主教国家也有。

       有一点要纠正,卡斯特罗本身是从独裁者巴蒂斯塔手上夺取政权的。

       虽然我们有时会羡慕美国。但美国人太骄傲了,历史上他们确实有插手别国内政,燃起了革命、政变,关键时刻需要他们时,他们也会沉默、视而不见。

       冷战结束了,虽然苏联解体,可经历了这场大博弈的人,却没有认为自己胜利了。

      推荐几部类似影片
      
      如果喜爱谍战片,推荐一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英国,2011。

冷战时期,真实事件改编的《间谍之桥》,美国,2015,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想了解冷战时东德人民生活状况《窃听风暴》,德国,2006,同属《窃听》,水平比港版《窃听风云》强太多,这部被列入豆瓣电影TOP250,排名37。

想再深刻了解苏联统治东德时期,做了哪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如果你有时间,可以看下一位日本顶级漫画家浦泽直树作品《怪物》。先看了遍漫画,又花三天两夜通宵看完动画电视剧版。先提前告之,漫画里让你惊讶的机构、人物事件,我特意在网上找些资料看,有些是真的存在过。看完你会知道,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为何对中国有如此大偏见(她出生、成长在东德)。也能理解她来中国不去见政要,去广州,特意参观《南方周末》总部,和广州天主教教主聊半天。

提到苏联让我又想到一部赤裸裸的罪状,《卡廷惨案》,波兰,2007,悲伤的历史,总是不堪回首,但小丑的悲剧,并非苏联一家所致。

       影片第二部,秘密警察对起义军求饶时,阿帕对杰克说,(叫了这么多年“人民”,突然被称呼为“公民”),因为一部电影,每次只要提到“公民”两字,总让我不由自主想到它,《V字仇杀队》,英国,2005,也被列入豆瓣电影TOP250,排名40,。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政治题材类电影,一直在国内被禁,直到前年,央视6套破天荒播了一次,播出这部电影行为本身瞬间成了热门话题。

      两大体制仍然存在,你能说美国就对吗?大博弈,孰能无过!

 短评

冷战背景的谍战故事,最爱理查德·伯顿1965年那部充满诗意悲剧感的《柏林谍影》,次爱,应该就是这部286分钟的《合伙人》,一口气看完,只觉荡气回肠、意犹未尽、夜不能寐……

7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掛路燈好爽。

11分钟前
  • 淡島百景
  • 力荐

第三集最好看

16分钟前
  • 哗啦啦啦
  • 推荐

为什么永远会有个无比美式无比煞笔的男主角 = =

17分钟前
  • gris-gris
  • 还行

关键词:冷战/美苏争霸/谍战/鼹鼠/菲尔比/柏林墙/匈牙利起义/猪湾事件/苏联解体…………热爱这段历史的影迷书友们,错过此片将是巨大遗憾。

22分钟前
  • 千羽
  • 力荐

我个人一直对冷战的兴趣超过了二战,而这部3集电影满足了我的口味,第1集讲述柏林谍战,第2集是匈牙利革命和古巴叛乱,第3集是长达几十年的政治对抗。虽然影片还是有渲染美式自由的成分,但相比过去的冷战片客观了很多,不避讳美方的恶行,三大男主角有两个是苏联方的(感觉这两个角色塑造得更为出彩)

26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三个人在冷战中的命运,荡气回肠。。。选择信仰是多么的重要。

30分钟前
  • 一片云
  • 力荐

很棒的反映美苏间谍战的剧集,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集,特别匈牙利起义一段将以暴制暴的残酷、利益交织下被利用的人民、政治斗争下个人的悲剧表现的都很有感染力。

34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力荐

一场完全被人遗忘的战争

37分钟前
  • 嘟小七
  • 力荐

冷战史=间谍史,当你变得和你的敌人一样时,你凭什么说自己赢了呢。

40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一口气看完三部,不知不觉的天亮了。。。。。。亮了!

44分钟前
  • 324
  • 力荐

07年看过的 最好看的迷你剧集

46分钟前
  • 驚 情
  • 力荐

最中意的是历史事件的绝不缺席,还能将冷战斗士们对于真实世界看法呈现无碍,即使疲惫和伤痛,依然站队站得非常彻底,直接怒怼白左和共产主义谎言。

49分钟前
  • 兰波
  • 推荐

少有的能将一众间谍群像打造的如此有血有肉却又令人黯然神伤的经典剧集,整体基调沉缓肃穆略带忧伤,高度的写实风格,画面运镜考究典雅,有着极强的代入感与时代感。这一切在第二集中的匈牙利事件与猪湾事件中达到了一个小高潮,CIA的黑暗时代,有理想主义的幻灭也有政治游戏的现实衡量。

51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力荐

冷战四十年,风云诡谲,苏美也算是棋逢对手,到最后美国照耀世界,自由引导人民。现如今冷战已远,贸易战来袭,不知若干年后会不会有一部贸易战疑云,未知后之览者,将如何评定今日之功过。

52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豆瓣分数好高,其实只能说还不错

55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三部曲,很长

59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少掉的一颗星是bs自恋的美国人的

1小时前
  • valo
  • 推荐

虽然有点瑕疵 但是依然足够优秀 尤其是场景方面的营造 迷你剧能做成大片那种档次的 令人震撼

1小时前
  • ButtMan
  • 力荐

完胜至今看过的所有谍战剧。与此相比,锅匠那个简直是小鸡子

1小时前
  • 🍔🥙🦪🥃🍶🍾🥂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