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心百匠

第20期

主演:李亚鹏,李泉,柯蓝,许亚军,李艾,马艳丽,孙楠,老狼,吴晓波,喻恩泰,孙冕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剧照

百心百匠 剧照 NO.1百心百匠 剧照 NO.2百心百匠 剧照 NO.3百心百匠 剧照 NO.4百心百匠 剧照 NO.5百心百匠 剧照 NO.6百心百匠 剧照 NO.13百心百匠 剧照 NO.14百心百匠 剧照 NO.15百心百匠 剧照 NO.16百心百匠 剧照 NO.17百心百匠 剧照 NO.18百心百匠 剧照 NO.19百心百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百心百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用匠心讲述匠人故事,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在湖南卫视、优酷、芒果TV等平台播出。著名媒体人孙冕,携手李亚鹏、孙楠、柯蓝、许亚军、李艾、李泉、喻恩泰、吴晓波、老狼、马艳丽等名人明星,拜师民间非遗匠人,躬身俯首,身体力行感受传统技艺不传统的魅力。虔诚探索,用心思考。节目用最真实的故事和画面,探寻最有效可行的传统文化传承之路。美梦成灰 巴西球坛大火案黄河喜事生死关头海洋天堂看见台湾画眉逆转胜 逆轉勝丑态百出鳄鱼猎手:激情之旅心虚有荣再次飞翔高空飞行异国恋人孟买之恋扫毒3:人在天涯 普通话迷失背后约瑟芬双刃剑天生拳霸Alive 癌症专科医生病历簿与生命有约你回来了2020环线2022玄虚解语尸人庄杀人事件占领大医院前 the night before疯狂的行为艺术法律与秩序真实重案:梅内德斯兄弟我们的爱情为家而战拦截证人破茧威龙编辑部的故事突变巨兽有一天午夜系列之月光鸡饭雕刻时光侠探锦毛鼠之逍遥劫南非致命毒蛇婚礼在纽约市子

 长篇影评

 1 ) 心有所愿,行而成力

这几年看了好多类似的纪录片,每次都感动到泪流满面……看着师傅们一生一事的执着与坚持,单纯的生活,扎扎实实,就会莫名想起当年在普寿寺与寺里师父在清冷的阳光下聊天的场景,有着因信仰而生的安定与归属感。大学的时候吧,听李亚鹏的一个访谈,好像是他在做书院中国基金的时候,他说:心有所愿,行而成力。恍然,是愿力啊。之后,这句话成为我一个桌签,提醒,铭记。遇到很喜欢的一套茶具,定制时,在茶座上写下“立定心意,专注做事”。后来,导师告诉我,作为一名学人,要“惜纸,尚文,尽责”。愿不负。

 2 ) 高而不冷“慢综艺”:湖南卫视《百心百匠》以众心之力重现中华手工艺之魂

文|话无缺(珞思影视研究组)

动辄说到“匠人精神”,国人大多想到的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匠人”在日文中写作“职人”,他们对痴迷一生的手艺,有着近乎自负的自尊。流传甚广的还有瑞士钟表工匠,在窗外数百年高山草甸风景不变的汝拉山谷,他们安静而优雅打磨每一个零件,最后将这份时光雕琢的不朽,穿戴到世界舞台的时尚前沿。

当下的我们,身处一个快到飞起的国度。然而,伴随我国经济已经从追求高速度迈向了追求高质量,“工匠精神”恰逢其时成为深情的呼唤。那么,中国的工匠精神长什么样?

11月20日起每周一到周四19:30,湖南卫视大型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带着“以众心之力重现中华手工艺之魂”的美好诉求,浓情上线。第一期节目关注“蔡侯纸”,笔者就被八旬老人一双枯枝一般的手戳中了泪点,《百心百匠》节目出品人孙冕也是眼含泪光,“是他用这双手去琢磨我们古人传下来的这份家产,给我们来能够琢磨到那份将会丢失的文明。”

如果说在即将过去的2017年,湖南卫视用生活态度的思考和生活方式的分享引领了“慢综艺”的潮流——那么在笔者看来,如《百心百匠》一般高而不冷的“慢综艺”,则是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唤醒意图,不仅想要激发一份现代哲思,感悟“慢下来”的敬天畏人,对抗日渐泛滥的浮躁,更希望让年轻视野和古老技艺深度联结,作出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力探索。

拂去尘土尽是心痛:

千年不朽的“蔡侯纸”

居然变成了“日本纸”,在意大利卖得特别贵

蔡侯纸、古琴、唐卡、浏阳夏布、武夷山岩茶、宫毯、皮影戏……这些凭借老祖宗的智慧衍生出的绝技和工艺,却在当下面临着被碎为瓦砾的危机。

手艺人如何生存,技艺如何传承,这些鲜活的民族文化又该如何解读?

著名媒体人孙冕,一手创办了新锐杂志《新周刊》,并在57岁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64岁之时要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儿——他要当“中国的柳宗悦”,用镜头记录中国的100位匠人,并邀请100位明星一对一亲自去寻找和拜师这些匠人,以深度体验的方式亲手触摸中华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而不是纸上、书上看到的。这样,才会在生命里留下烙印。

节目开篇聚焦“蔡侯纸”。令人心痛的是,如今它被冠以“日本纸”热销海外。明明是《天工开物》里都有记载的中国发明,缘何在西方国家这种卖得十分昂贵的纸张,却被冠以了他国的名字?因为一位女设计师的疑问,许多观众的心里也为之一沉,“卖得特别贵,说明它本身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是这珍贵的古法造纸技艺为什么在中国却面临失传呢?”

不得不直面的现实摆在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失守的警报,再次拉响。

在高度发达的工业造纸面前,蔡侯纸堪称“千年传奇”。李亚鹏透过节目告诉大家,“这个纸千年不腐,这个时代还有什么是可以提到千年的?我觉得是很难得的。”现代纸张,时间久了会脆,大致需要经过蒸皮、踏碓、切番、打浆、抄纸等36道主工序和72道小工序生产出来的蔡侯纸,十分坚韧,即便捏成一团,一两天之后也能自己舒展开来。

可就是这么令人称奇的国粹技艺,因为造纸术的传承者们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及对古法造纸的未来信心不足,导致技术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除了头发花白的古稀和耄耋老人,别说年轻人了,六十岁、五十岁、四十岁的都没有。

这些在岁月的长河里代代相传下来的古法技艺里,涌动着太多让人肃然起敬又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孙冕拜访过的苗寨里,绣娘们把彩色的丝线缠在马尾上,一针一线绣出精美绝伦的马尾绣,但耗时半个月的心血,却只能换取几十块钱的微薄收入。于是她们只能选择放下绣花针,去大城市里艰辛打拼,为家人去搏一个更现实的未来。

很心痛不是吗?传统技艺的未来,手工匠人的未来,为何一同变得如此暗淡?拂去尘土,洞悉这些技忆的过往时,它给观众带来的是自豪和自信——对比当下的窘境,油然而生的是直击心扉的震撼和深思,“挽救”的终极主题呼之欲出。

赤诚之心躬身俯首:

用匠心讲述匠人故事

期待从“老”到“新”的丰富链接与激活

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当然不能在岁月里沉默甚至消失。想让它们真正活起来,“源动力”的激活按钮,在于年轻人身上。

湖南卫视牵手《百心百匠》的背后,有一重不容忽视的因素:众所周知,湖南卫视“青春向上”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借力头部卫视的强大传播力和青春号召力,《百心百匠》正在期待一场从“老”到“新”的丰富链接与激活。湖南卫视总编室副主任王旭波表示:湖南卫视一直在努力普及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本次结缘的《百心百匠》这档节目,更有两大特色:

一是《百心百匠》关注传统文化,关注工艺大师,关注民族最质朴,最本原工艺的留存。这个题材不是最独特,但是这个要素组合非常独特,吸引了一大群自带流量的明星名人加入这个节目,而且他们不是简单地作为节目的一个名片,而是深度体验,亲身拜访。 二来,《百心百匠》正是属于湖南卫视引领最新一波创新潮流的“慢综艺”节目。《百心百匠》在每周周一到周四,在《新闻联播》后播出,连续一个多月。说它慢,不仅是节奏,更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沉淀下来反思自己,反思我们这个民族的这样一种慢。湖南卫视希望这档节目和其他推出的慢生活节目,能够互相呼应。

的确,传统技艺不能只是被供养、被展览的化石,他们需要借助新鲜的途径和载体,流淌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发挥使用价值,激活审美价值,否则就只是一次浅尝则止的瞻仰和巡礼。

笔者认为,《百心百匠》怀着“捧出赤忱之心,躬身俯首低下身来”的巨大诚意,切实作出了对中国传统技艺传承之路的积极探索。

在知识普及层面,《百心百匠》在明星嘉宾和传统匠人之间,在现代文明和历史传承之间展开沉浸体验的深度对话。

历时一年,辗转北京、西藏、福建、江苏、陕西、湖南等地,孙冕携手李亚鹏、李泉、孙楠、柯蓝、许亚军、李艾、老狼、喻恩泰、吴晓波、马艳丽,分别向10组非遗匠人拜师学艺,一对一向民间匠人学习传统技艺,揭示传承匠心的意义与价值,力图让大众知道:它们是如何一路从岁月里辗转千年,历经风雨,颠沛而来。

为了寻找到最适合制作蔡侯纸的原材料,李亚鹏跟随着师父上山伐木,却不慎被马蜂蜇到了。钻心的疼痛之后的麻木,是造纸匠人习以为常的家常便饭,他们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如一日重复着苦行僧般的单一和枯燥,却在非遗技艺里练就出武侠功夫一般的曼妙。

切番之前,造纸匠人一段武侠风似的扎腰带,竟把李亚鹏真心迷住了:“看到我师父扎腰带这两下动作,把腰带又解开,重新绕了一圈,往里一塞,再一按,那一瞬间觉得他精气神是合一的。好像一个将军一样,光芒四射。”手起刀落之间,尽是扑面而来的力量之美。

在技艺传承层面,《百心百匠》不仅要让匠人因为节目获取尊重感和成就感,更希望在“老”和“新”中实现丰富的联结,期待现代创意的“脑洞”,赋予它们焕然新生的命运。

《百心百匠》用真实、生动、细腻的细节,去呈现和解构传统匠人的时光雕琢之美,让年轻一辈发自内心去接受这样的社会角色,进而心生向往——“十指传艺千百年,前世今生把手牵。没有前世,哪有今生把手牵”。

李亚鹏认为,或许那些没有商业化能力的传统技艺将注定消亡。然而,抛开这些理性层面的分析,他仍然对这些手工艺匠人和古老技艺怀着敬畏之情,他在节目中公开表态:“只要造纸匠人们愿意坚持下去,自己的基金会就一定对他们支持到底。”

有观众就提出:如果用蔡侯纸制精美的手账和胶带,如果用夏布做成舒适又美貌的时装,如果用铸剑的工艺做成精致的茶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而是完全可以在当下“活起来”更“火起来”。

深山中,闹市间,有人用一生的时光去打磨一件器物。他们的匠心,渗入了血液。他们的灵魂,与手中的器物相连。仿佛与世隔绝,但不能无人问津。

责编|七号 排版|厂长 图编|话无缺

 3 ) 别国都想抢去当国宝的老玩意儿,我们自己珍惜了吗?

我爸以前没娶我妈时,过年上门给我妈家打年糕。

外婆当时备好一个石臼,里面放下了蒸好的糯米粉,略加些糖;我爸来时,自行车后座用绳子斜栓了一杆木锤:乡下惯例,该是木锤镶石头,只是这样也将就了。

石臼里略倒一些冷水,木锤上也蘸些冷水;我爸就脱了棉袄,只穿汗衫,手提木锤,在石臼里磨了几下,抡起来,空中画一道弧,猛挥一锤,落下石臼中,扑地一声,拖一拖,磨一磨,拔起来,抡在空中,再复一锤下去。锤过十几下,呼吸逐渐白气浓重,身上也冒白气。

如此抡罢三十多下,石臼里糕粉已经黏成一团,我爸便请外婆过去,将打好的年糕拿走,再换一些糯米粉搁进石臼。这样捶了四轮,就够吃到正月十五。

我们无锡老年间,萝卜丝饼、梅花糕和玉兰饼,就是街头小四样了。

我外婆琢磨,说煮茶叶蛋可是很讲究的,一不能久煮,因为煮久了蛋黄变松,味道发苦;二不能大火,不然蛋白老而韧,不嫩;三调味料得用心思,说是茶叶蛋,其实茶叶就取个味道,全称是“五香茶叶蛋”,五香才是主味,茶叶主要能多个香味;蛋壳得略敲碎,这样一来好看,二来好剥。

梅花糕中并没有梅花:只是发好的面,放进梅花模样的模子里,包了馅儿,蒸好了,用面封顶,面里加上绿红糖丝。这样的梅花糕出来,就像一个五角梅花形的面粉冰淇淋。馅儿,有肉的,有豆沙的,豆沙的居多,取其甜,和绿红汤丝相配——现在比较少了,因为模子难得。

我小时候,很习惯这些事,长大了见得少了。后来写《爱情故事》一书时,还专门写了这个——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很美好,可惜现在,没有了。

后来看日本人的饮食文化里,强调过年的杂煮要如何打年糕时,我微微一怔,想:

“这个,我们原来也有啊!”

汪曾祺先生在他的小说里,写过许多类似的小活计。卖熏味的,做茶干的,挑担子卖馄饨的,赶鸭子的,许多手艺人,未必登大雅之堂,但很有味道,很有趣。

最妙的一段是这样的: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汪先生这句话很妙:

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日语里有个词,曰职人,日文写法是しょくにん。被归在这类的人物颇多,比如金匠、铸刀匠、制茶筅的、制漆器的、编绳子的。列到此地步,您想必也看

明白了:夫职人者,有些像中文里的“匠人”。

——现在都说日本有职人精神。其实中国人也有啊。

汪曾祺先生、老舍先生、沈从文先生,都写过许多这样,用心做事,臻于精微的人。

我觉得,中国人若论匠人精神,完全足以压倒日本人——只是宣传得不够而已。

而这点对匠人的态度,倒是很有趣。

日本江户年间,有位很有名的先生,名唤本阿弥光悦。他家世代是刀剑工艺大师,而在日本,刀剑非武士阶层,根本玩不起,所以他逐日里交接的,也都是世家公子、诸侯大名。偏他一理通百理融,是个大才子。本身是书法家,创了书道光悦流;是出色的艺术家,陶艺、漆器、茶道也玩得转。末了,不只独善其身,还兼济天下,在京都洛北,兴建过艺术家村,让其他艺术家留居。在17世纪,这是件了不起的创举。

如果按中国视角,这人简直就是个大才子,可以登堂入室,进艺术史了吧?

但他在日本,还是属于“职人”。

大致可以说,在日本,“职人”并没有中国“匠人”这词里,隐含的那一点,小看之意。在日本,说你是个职人,可以被夸成制锅之神、茶碗之神,以及,当然,小野二郎先生这种寿司之神。

而在中文里,说一个人是个好“匠人”,并不算一个好称呼。比如,明朝董其昌论画,会认为画凡是匠气的,都不好。又比如清朝的沈复,认为“若留枝盘如寳塔、扎枝曲如蚯蚓者,便成匠气矣。”

如是,“匠气”在中文里,简直就是句骂人话。

我觉得,中国对匠人精神的小看,是一种士大夫+官僚本位的意思。

崇奉才子,崇奉书本知识,崇奉高雅审美。

而对民间的、经验的、技艺的东西,缺一点关爱。

但中华历史毕竟太久,地方又太大,所以随便一找,都足以碾压其他的。

举个例子。

以前写过日本的和纸,英语写作washi,则是郑而重之的另一种做法:在他们本国职人看来,与西洋纸与中国纸,都不相同。

制和纸,最常用的纤维来源,是楮树。楮树枝被煮过后,剥下树皮来,晒干;树皮再用碱液煮过,如此能去除树枝上的淀粉、油脂与鞣质,变得清澈了,再将只余下纤维的树皮放在清澈寒冷的流水中,洗去碱液。树枝的纤维经历过如此丰富的剥取洗涤之后,便变得清瘦纤薄。可以选择漂白:将纤维放到有水蒸气处,放久了,自然白净些——虽然不如机械制纸添加化学药剂,那么惨白夺目。当然也有贵人喜欢自然甚至有波浪纹的,有古意,便不漂白。

匠人赤手空拳,将杂质从纤维中挑拣干净后,便可以将楮树皮搁在石头上敲打了——直至成为纸浆。将纸浆舀去一个平面上,抖动,使之展开成平整的纤维。这时候,可以用一种增稠剂来处理一下——通常用黄蜀葵根制作——不增稠的和纸成品薄些,适合写字作画当书页;增稠的和纸成品厚一些,可以很硬扎结实,甚至可以拿来当盘子端菜。

——而这玩意,最初本是中国的技艺。

按《古事记》推算,日本在公元4到5世纪就有了纸。公元540年,有记录从中国大陆渡海而来的华人在日本,参与造纸:这事并不奇怪,中国移民匠人对日本文化的推动程度,众所周知的巨大。非只是中国,《日本书纪》里则提到,高丽王进贡过纸与彩色笔墨,此类纸在制作时,需要用到水车与石臼,水是用来冲刷的,石臼是用来磨的,如此听来,已经初具后来的和纸做法雏形。

像在《百心百匠》第一集里,张逢学老人就是精通长安古法楮皮纸抄造技艺的老艺人。

自己的好东西,自己不捧,被日本人拿去当了国宝——感觉真有些不太好呢。

《百心百匠》,就是这么一个专题片。

比如,裴金宝与张建华的古琴,那是张岱《陶庵梦忆》里的东西了。

张向东老师的皮影戏,怎么说呢?——张艺谋在《活着》里拼命推广这一点,后来好莱坞《功夫熊猫2》里竭力加强这一元素。

周小寒老师的宫毯手艺这类,在法国是要直接进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存在。

王树文先生的雕刻,张彦先生的砖雕,都是所谓盖技也而进乎道矣了。

丹巴绕旦、旦增平措、嘎玛丹增这几位的唐卡,用我几位长辈的话,“中国人自己再不多珍惜的话,外国人都想抢了。”

就是如此。

如上所述,因为中国古来的习惯,所以有种倾向。

对高妙的艺术品,大家觉得“太高雅,欣赏不来”;对民间艺术,大家又看不上,觉得土。

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许多好东西就这样漏过去了。

真有点可惜。

如上所述,许多好的东西,就在我们没注意到的闾巷之中,老人手边。如果我们自己不在意,那就真的是,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比如,关晓彤的爷爷关学曾老先生,那一手北京琴书,许多人也只在《有话好好说》里听过一段。像会这个的,也是走一个少一个。

这种东西,如汪曾祺先生所说,“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想想别国把点儿民间小玩意都当个宝保存着,传扬着。都说日本人在传统文化上有点太重仪式感,一点小玩意都当宝似的吹嘘——但反过来,我们自己不重视这点仪式感的话,也不能怪自己的传统技艺没人在一啊。

——工业时代到来前,华夏技艺之悠久广博,足以睥睨整个行星。这种东西,本来我们是来得及去欣赏的呀!

 4 ) 不让传统工艺变成历史,不让民间匠人师出无徒

由孙冕发起的大型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可以说是他在创办《新周刊》、发起“关爱抗战老兵”等活动之后的又一次创举,把唐卡、皮影戏、造纸、宫毯、夏布等等这些被人遗忘抑或即将失传的民间工艺以“真人秀”的形式呈献给观众,是一次有机尝试。回复工匠传统、回到民间手工艺,是一批先富起来的人,在追逐现代文明、现代工业设计之后,身心疲倦时一种温润、舒缓的生活方式,这个纪录片不仅限于此。

此前对传统手工艺的概念不是来自于教科书,也不是来自具体生活,而是来自像台湾的《汉声》杂志,中央台的《留住手艺》节目,日本作家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一书等媒介和资料,借由这些材料,才开始转过身去审视生活空间里,那些吃住用行里每日出现的什物,哪些消失了,哪些正在消失,回忆面前显然有心无力,《百心百匠》正是给回忆赋予可以收藏的温度,可以留存的技艺。

《百心百匠》的“匠”字,让我对过去生活再次回顾,木匠、鞋匠、泥瓦匠、补锅匠、石匠、铁匠、劁猪匠……这些在小时候理所应当地出现生活里人群,随着经济发展,日常生活中工业化生产的生活工具的普及,渐渐消失,老去在人海,这个节目出现的匠人,显然要更文雅,更接近艺术品,接近中产阶级趣味的,但是他们本质和我小时候所认识这些“匠”一致,都是为生活细节服务。

在全民提倡工匠精神的时候,“匠”对普通人有什么意义呢?《百心百匠》给了我一些启发,“匠”对每个人的具体意义就是,把自己手上活计做精、做巧、做漂亮,沉醉于其间,不断琢磨精进,甚至做成一件可以欣赏和收藏的艺术品。这个要求可能偏高或者是奢望,但是如果一个人有了“匠心”,能投入地去做一件事,他就会沉静、沉醉,摒弃心中的浮躁、狂傲,内心自带光泽,这可能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活着的修为。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无用的,自说自话的,一档讲古、讲工匠的节目如何吸引观众,留住观众,是一个现实难题。《百心百匠》的创新是把节目做成了一档准“真人秀”节目,每一集孙冕老爷子都带着明星,走街串巷、翻山越岭去拜访手工匠人,并且明星向工匠拜师,虚心学习这门手艺,为古拙的东西通上现代明星的电,这在传播上已经是很有意思了,而且这些明星也能沉住气,去真学,真做。

许亚军、柯蓝、李亚鹏、李艾……在片子里都发挥得挺不错,不做,不闹,专心学东西,听老师讲工艺,自己还亲自动手学,挺难得。

毕竟节目时长有限,所选素材有限,《百心百匠》带给我的冲动还在于,看了节目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就想起书架上摆着买了很久的《天工开物》《考工记图说》《长物志图说》《闲情偶寄》等古籍书目,忍不住拿出来翻一翻,好像就进入了另一个维度的磁场里头,小时候觉得古画里除了人物、山水,还有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等等都非常好看,以为只是画得好看,实物一般,原来很多出自匠人的东西,不但好看,还好用、耐用。

生活用品的工业化大生产把现代制品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它所提倡的是快节奏的生活,然则造型、工艺千篇一律,本质上快销、易损,脆弱而冰冷,因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注入匠人的心气,使用者也只是仅仅把它当成工具,很难产生感情。手工作品可能和它是相反的,提倡的是农业时代慢的生活,一件物品从诞生到使用,到损毁,旷日持久,每一幕都是生活场景,是充满了感情色彩的故事。

如何不让传统工艺变成历史,不让民间匠人师出无徒,也许是一个真命题。

如果以有用和无用去讨论一门手艺存在必要性,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主义的残酷无情,而其实,传统工艺也并不是现代工业的对立面,两者有很多可以融合的地方,比如赋予工业设计人性化的匠心,定制化的打磨,赋予传统工艺和现代工业一样的展示平台,可能两者能实现互补,就像现代的房子里装实木打造的家具,会让人觉得踏实,爱坐沙发的人也可能喜欢太师椅,开现代豪车的人也可能喜欢古风古物,这是《百心百匠》这样的节目值得看下去理由之一。

 5 ) 是否应该保护传统文化,不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如果按照《圣经》的理论,今天全世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民俗和文化,其实是上帝为了阻止人类妄图建造巴别塔的结果,是神对人的惩罚。

然后,人类的战争年代,开始降临。

曾经和几位搞金融的朋友说到方言保护的问题时,朋友们的观点认为,方言没必要刻意去保护,因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蚕食和同化,是最理所当然的历史衍化规律,当某种语言不再被市场所需要,任其自然消逝就好,书同文车同轨,是最符合经济效益的做法。

在全球一体化高歌猛进的时代里,以上完全附议《圣经》价值观的言论,实际上是这个世界大部分人心中都拥戴的观点。所以,在联合国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14年的今天,世界语言的消亡速度,仍然以平均每两周一例的频率,在不断推进着。至于语言以外的其它形式的文化的消亡数字,我没有找到具体数据,但我有理由相信,情况只会更悲观——因为当一项文化没有被官方成功收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前,在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的时候,它们早就已经陨落得无影无踪了。

我们都应该清醒认识到的一个事实就是,关于非遗,无论怎样抢救,都赶不上它们消失的速度。

我相信,这个社会很容易就会达成几个共识:

1、我们是需要保护文化遗产的;

2、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上,是做得不够的;

3、我们应该用更大的力度去保护文化遗产;

基于这些共识,截止到2017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录入了366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国务院甚至还分四批,一共记录了1372项非遗名录。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名录上的名字,除了看到一串串不同符合的组合以外,便再难以发掘出什么意义了。

对于湖南卫视最近在其黄金档推出的这部探寻中国工匠精神以及其背后的隐士故事的大型纪录片《百心百匠》,在网上出现了一个有很意思的讨论:传承这些快将消失的技艺,到底有没有必要?

可见,当一项技艺,不是以“文化遗产”这种抽象得来而又带点高大上的模糊概念出现,而是以一种具象化的画面和故事展示在人们面前时,我们对待它们的看法,就失去了很多浪漫化的空间了。

传承这些技艺到底有没有必要?不但在网络上,乃至在节目中,几个明星嘉宾也表达过自己的看法。

其中齐羽嘉作为一名新生代的95后歌手,在经历夏布世家传人历时数天的言传身教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当然很有必要。

但作为“环境大使”,多年来一直走在文化保护事业最前线的李亚鹏,却在和蔡伦纸继承人——他亲自拜师承认的老师傅相处了好几天后,说出了令人深思的感悟:这个事情我做了这么多年,今天突然产生了和原来不一样的想法——任何技艺,如果这个社会不再需要了,就让它消失吧。

这么让人悲伤的结论,可能恰恰是真正的文化保护工作者面对历史巨轮时最深刻的感受。

近200年以来,人类文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化速度,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工业化所解决的,是人类最迫切的生存问题;而如果没有流水线作业技术,根本就不可能承托地球今天70多亿的人口。没有这样的市场,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么便利的生活方式。所以,这些维系着我们能够好好地活着这里的系统,任何时候,都没理由是当我们在怀缅过去时应该被批判的对象。

而保护传统文化,也不可能仅仅只是一个立场,一句口号,就能够完成的事。困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可以将这些已经存在了数百上千年的文化技艺,成为支撑今天这台世界机器运作的其中一根螺丝,一块齿轮和一份组件。只有这样,它们才不至于仅仅成为小清新们在伤春悲秋时用来彰显的工具。

难能可贵的是,《百心百匠》这个节目,居然不单只是拍了几个画面,说了几个故事,还真的尝试为这些工艺投入市场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比如孙冕在夏布传人谭智祥家,带走了几块成品,交由服装设计师用现代服装设计的理念,结合夏布的特性,制作出了几套衣服。虽然只是一种试水式的尝试,但这个动作,理应成为今后同类节目的思考方向。

同样值得肯定的,还有引用名人来唤醒大众对民间技艺的关注这种方式。在网上还有一类针对《百心百匠》的评论很有意思——认为应该“踏踏实实得拍成一部追寻匠心的纪录片”,而没必要采用明星走访的这种方式。

我觉得那些声音,就和那些永远只有口号,但永远想不出门道的人一样,虽然不屑一驳,但很值得展示出来以供娱乐。

想想李亚鹏针对那位19岁继承人的思考——这个手艺该不该流传下去,那不是一个农村孩子该考虑的事,而是我们要想的事。他要考虑的是该不该像同龄人一样去大城市闯荡——就应该能明白,这些继承古老技艺的匠人们,并不是像武侠小说中,可以不吃人间烟火,隐蔽在桃园中无花无酒锄作田的仙人,他们每一个,都需要为了生存而努力,每一天,都面临着要不要放弃这门手艺的抉择。所以,只要能够再一点点,引起大众对他们的关注度,再多的炒作,也不为过。更何况,到目前为止,这个节目都是很平常地记录艺人和匠人的互动而已。

总而言之,我想表达的是,我完全同意为了经济效益,我们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全球化,一体化和工业化,也可以为了生活便利,就语言、文化、风俗和生产方式订立标准。但另一方面,人类应该永远都保护多元化,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几千年以来的文化结晶和成果。我觉得这两点应该都是无可置疑也无需置疑的事实。

至于怎样才能让那些被遗忘的技艺融入我们今天的生活,才是值得我们去头痛的问题。

 6 ) 中华匠心和中国匠人如何“活起来”?“文艺青年”优酷用《百心百匠》作答

文|秦明(珞思影视研究组)

曩昔的一两年间,视频网站中出产文化节目最多的是哪家?答案:优酷。

《晓说》、《听说》、《圆桌派》、《了不起的匠人》、《一千零一夜》……几乎百发百中的战绩,不仅为优酷揽取“豆瓣9.0分以上文化节目承包商”的美冠,在舞美炫目、模式出奇的网综大气候下,也令其独家“文青”气质得以魅力发散——5款节目中,《晓说2017》《了不起的匠人2》《圆桌派2》都是上线仅4个月就跨越了亿级门槛。

作为优酷“泛文化”领域的优秀代表,《了不起的匠人》系列可以说承载着优酷品牌更深层次的价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始终是无法回避的字眼,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在无人承继的酸涩中艰难求存。在连续两季用纪实镜头开采“东方技艺之美”后,11月21日,由优酷、心匠艺百和湖南卫视联合出品的文化纪实类节目《百心百匠》在优酷视频质朴揭面。

节目透过李亚鹏、李泉、孙楠、柯蓝、李艾、许亚军、吴晓波、马艳丽、喻恩泰等“名人体验视窗”,用一对一向匠人拜师学艺的沉浸模式,升级自《了不起的匠人》起开始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

“名人体验视窗”赋能

让中华匠心和中国匠人“活起来”

在《了不起的匠人》率先打开这扇“中华匠心”的传播之门后,宣扬“让更多的年轻人享受到文化之美”的优酷,推出又一档“摸索中国传统技艺传承之路”的文化新品——今日,文化纪实类节目《百心百匠》如约上线优酷。如果说前者是朴实纪录还原匠心之美,那么后者无疑想用更贴近年轻人的语态,来表达对匠人精魂的中国式解读。

运用名人嘉宾的体验视窗,李亚鹏、李泉、吴晓波、许亚军、柯蓝等名人精英落脚到全国各地,一对一拜师传统手工匠人,深度体验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和历史传承的对话里,最大程度的展现匠人“更酷”的一面,揭示传承匠心的意义与价值。

老匠人手把手教李亚鹏

在陕西周至县,有个世代以手工造纸为业的村庄,名叫起良。据明代周至县志记载,起良村90%的家庭都有造纸作坊,村人用造出的麻纸跟商贩交换柴米油盐等生活物资。郝耀明是起良村“蔡侯纸坊”的一名老手艺人,14岁学习古法造纸,全身心投入到手工造纸艺术的钻研与生产中,至今已经71年。他的搭档禄俊海与他同龄,晚郝耀明一年入行,如今耳背佝偻,仍是“蔡侯纸坊”的生产主力。

第一期《百心百匠》选取中华传统里最悠久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为体验项目,通过李亚鹏、孙冕领衔的体验小分队亲历,把“古法造纸”的精妙绝伦和传承之艰,浓缩在上下两集约40分钟的纪实剪辑里。

历经蒸皮、踏碓、切番、打浆、抄纸36道主工序和72道小工序生产而来的蔡侯纸,坚韧不易腐朽,但繁琐工序与无法量产的精细工艺,致其在先进发达的现代工业造纸挤压下日渐式微。而这种传承自中国传统技艺的纸张,如今被冠以“日本纸”的名义热销海外,虽然“纸贵”,却已与“洛阳”无关。正是源于这样的现实抱憾,《百心百匠》将首个记录镜头定格于这项古老文明。

古法造纸术在国内传承式微

跟随“蔡侯纸坊”负责人刘晓东和造纸术国家非遗传承人张逢学“学艺”,仅砍木和切番两项入门初体验,就让李亚鹏深感艰难:砍木遇马蜂蛰咬,被告知是家常便饭;切番累得汗如雨下,速度却被78岁的“师傅”碾压。体验之前,李亚鹏秉持“任何一种技艺,如果这个社会不需要它了,那就让它消失呗?我们有更方便的方法。”体验之后,他才方知短浅,“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还有什么是可以提到千年这两个字的,我觉得是很难得的!”

85岁的郝耀明,视力和听力都不甚灵光,面对体验者孙冕的寒嘘问暖,十句有七八句答非所问,但在指点孙冕“踏碓”手艺的窍门时,老人满脸神采,分享自己“踏碓”时被砸伤的手指。匠人精神不是舶来品,从古至今,中华历史中从不缺少匠人精神。《百心百匠》用“名人体验视窗”淬炼出更多生活之味,中华匠心和中国匠人的精神与面貌也栩栩绽放开来。

咬紧“文化大餐”不松口的优酷

解读匠人赤诚要义在于厚植文化自信

《晓说2017》里高晓松全程一个人摇一把扇,《一千零一夜》里梁文道深夜街头漫步拿着一本书,《圆桌派》里窦文涛与三两老友围一张桌煮茶论道……这些在豆瓣网友中神一样的节目,全是优酷近年来呈上的“文化大餐”。随着《百心百匠》上线,优酷泛文化节目类型已经囊括脱口秀、轻综艺、真人秀以及纪录片多个类型。

浏阳夏布、武夷山岩茶、藏族刺绣、皮影戏、唐卡……那些灿烂又略带神秘的传统文化,将陆续在节目里撩开面纱。在《百心百匠》开播发布会上,三位手工匠人压阵亮相,用三段故事为这场打捞中国传统文化的试炼拉开讲述帷幕。

昌黎皮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张向东,从13岁开始学习皮影,50年与皮影共舞的生活,他的一生也伴随着昌黎皮影的起起落落;纯手工植物染色地毯匠人周小寒,半路出家钻研宫廷地毯的制造工艺,一研究就是20多年,从一名练摊卖家变成硕果仅存的传统工艺继承者;西藏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学校校长宋明,祖籍山东的大汉在西藏一待就是二十年,生根为一名藏文化的守护者。

《百心百匠》中,还有很多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民间匠人。节目出品人孙冕在发布会上叹惜“很多工匠艺人已经是最后一代的传承者”,一旦再没有年轻人投身进来,某项技艺可能就会从此消亡。

孙冕与郝耀明老人交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熔铸于《百心百匠》记录中国匠人和中华匠心的点滴镜头之中。

首集《百心百匠》里,以“古法造纸”赖以为生的起良村,如今已没有40岁以下的年轻人从事这项生产,留在纸坊里忙碌的是一批年逾花甲、古稀的老人。比这更痛心的,是出品人孙冕在与李亚鹏等人探讨“古法造纸“时的发问:”都说纸是四大发明之一,但四大发明之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都不知道!“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仪”,文化对外展示、对内传承,都应该是一种自信表达。《百心百匠》对中国匠人和中华匠心的聚焦背后,是制作者体现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用心。古法褚皮纸抄造技艺的老艺人张逢学,现年78岁,给李亚鹏示范“切番”技艺,操持起半米长的双柄刀,手起刀落干净利落,直到刀换到李亚鹏手上,张逢学的一身真功夫才跃然而立。先前还灵活翻飞的刀刃,在李亚鹏手里变得缓慢迟钝,几刀下去就满头大汗的李亚鹏,衬托出老爷子数十年磨一剑的专注与研磨。

以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为引,既能让观者认识到一个多彩多元的中国,更让他们真正“看见中国“、“看见中国传统”,看到中国文化独特的韵味与气质。

故宫说传统文化才是最大IP

阿里大文娱怎么做“传承”这门生意

这两年,卖过“冷宫”冰箱贴、“朕亦甚想你”雍正御批折扇、“锦衣卫”行李牌的故宫,在网红时代的浸淫下,将传统文化经营成最大IP。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传统文化则是其中最深厚悠久的存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更是一个亟待开采的超级富矿,其丰富的物质精神资源蕴含着巨大的转化势能和可待激活的“爆点”。

站在文化网综市场领航者的位置,阿里文娱大优酷总裁杨伟东称优酷就是要“让更多年轻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令人回味的是,在优酷“相中”《百心百匠》之前,节目联合出品人、也是节目最初的发起者,《新周刊》前主编孙冕曾经历过一段“自掏腰包”为节目奔走的时期。深知文化节目不被商业“宠爱”,节目中的名人嘉宾全部“零片酬”出演,也希望借助名人效应能为那些即将消失的传承争取多一点的生存空间。

因此,优酷在成为节目的联合出品方后,首要做的,就是借力平台的强大势能,为中国文化与匠人魅力摇旗呐喊,“我们希望通过优酷在泛文化内容领域的平台综合势能,加上阿里生态资源的协同,能助力传播中国文化与匠人魅力,赋能工匠技艺”。

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恰好为这种转化提供了最大化的变现空间,传统文化中能够与时代结合的元素可以被更加细致地挖掘和阐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途径也因此大大拓宽。

以故宫对传统文化IP的开发为例,一方面是围绕IP周边来开发文创商品,一方面则是借力泛娱乐来推广故宫潜藏的IP价值。但这样的尝试难免“流于形式”,热闹有余,离传承文化的深层内涵还有差距。

如何在不消费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商业转化,也是目前文化类节目在寻求变现道路上的核心诉求。在11月初举行的“金熊猫”国际纪录片传媒制作人论坛上,阿里大文娱宣布:正在打造一条纪录片商业变现的高速公路。此次优酷对《百心百匠》的商业开发,就有望成为泛文化节目赋能的样板。借力与阿里生态资源的协同,优酷在《百心百匠》项目中,联动阿里大文娱授权宝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商业化的尝试。授权宝作为IP版权方和品牌商家的服务平台,将为双方提供包括内容影响力、IP商品化、整合营销等在内的全链路服务。

展望未来,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将助力传统文化产生更强的辐射力。过去的匠艺与匠心不该被冷冻在“无人维系”的冷清中,选择拥抱时代,拥抱互联网,是传统文化赋予自己活力的最好方式。当我们见证了故宫用几个小小的“穿越梗”就能实现跨民族、跨国界的文化连接之后,《百心百匠》里被期望“激活”的匠心与匠术,或者说是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应该能挖掘出更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责编|七号 排版|厂长 图编|秦明

 短评

目前来看是一档良心的节目,喜欢这种现代人文和传统匠心碰撞的感觉,到底新旧之间如何平衡,其实是这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10分钟前
  • 肉巴哥哥
  • 力荐

与其搞成一桩真人秀的买卖,还不如踏踏实实得拍成一部追寻匠心的纪录片。虽然第一期效果不算差,但看看后续的嘉宾和芒果台的尿性,弄成明星体验生活真人秀应该是迟早的事儿,王者荣耀冠名播出中国传统文化,emm,放在芒果台简直是合情合理~

13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很接地气的~

15分钟前
  • 午后Ice Tea
  • 还行

信仰加成

16分钟前
  • 锅里粮多
  • 较差

第一集那个师傅真是帅炸了,剪辑很棒

21分钟前
  • No Man's Land
  • 力荐

陈腐

22分钟前
  • 羊男的圣诞节
  • 较差

很意外芒果台会在很好的时间段来做这段节目 孙李两人会实地带领大家到非遗老艺人那里 看到纯正的工艺 看到非遗技艺想要传承的困难 了解我们的文明 更期待拍摄的更好点

26分钟前
  • 🌕
  • 推荐

太 作 了 吧

27分钟前
  • 加纳格列达
  • 很差

两星半,能了解到一些知识,尤其是古琴那两集。不过感觉对匠人故事还是讲得少了些。王者荣耀的广告太糟心了,十几二十分钟的片段要看四五次王者荣耀的广告真影响观感。

32分钟前
  • 较差

良心综艺

34分钟前
  • FreshWoody
  • 力荐

传统手工技艺其实并不绝对的比现代工艺更好,而是传统匠人比现代工人更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道操作。

39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推荐

很有意义的一档综艺节目!

40分钟前
  • natsufi
  • 力荐

那句“去复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大概就是打动我的点吧,很多有匠心的技艺或文化遗产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很多人忽略了,《百心百匠》所做的,就是把它们重新推到人前,让更多人了解匠心之美。

42分钟前
  • 沈十六
  • 推荐

古琴那几集,老爷爷发现同一个制琴人用一棵树做的两把琴在他这相遇,呆一个晚上就要分别,屏幕里他哭得像小孩,屏幕外我也泪流满面。

46分钟前
  • 芝士抹茶奥利奥
  • 力荐

第一集陕西人,老爷子们真可爱

49分钟前
  • 雅人叔迷妹
  • 力荐

在tvb看了老狼那集:砖雕(看了部分)

50分钟前
  • 2006-03-19加入
  • 还行

中国需要更多这类的节目

53分钟前
  • 九时用茶
  • 力荐

不让传统工艺变成历史,不让民间匠人师出无徒。芒果台出这样的慢综艺让人很意外,不过细想来他们的确出过一些更在意情怀的节目。借明星真人秀的热度来传播传统文化也是好事,非拍成纪录片那收视堪忧可不是更糟糕了。

5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额,评论是不是被水军占领了...

55分钟前
  • 小文植
  • 较差

能够做这个节目弘扬古老的文化与技艺值得鼓励,从第一期来看,确实存在宣传嘉宾的真人秀嫌疑,如果认真拍成纪录片,更用心讲述古老的技艺并拍下全过程以及突出工匠们的匠人精神会更好。会继续看下去,有些东西需要传承。

57分钟前
  • 遇见蓝蓝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