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片

主演:李中权,哈前生,胡丽芝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0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球 剧照 NO.1球 剧照 NO.2球 剧照 NO.3球 剧照 NO.4球 剧照 NO.5球 剧照 NO.6球 剧照 NO.13球 剧照 NO.14球 剧照 NO.15球 剧照 NO.16球 剧照 NO.17球 剧照 NO.18球 剧照 NO.19球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流浪地球》:豆瓣App一星运动只会让狂热民族主义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给电影蒙羞

2月10日《流浪地球》官方微博宣布票房突破20亿元。而这,只是该片上映的第6天。20亿元的票房已经让它超越《变形金刚4》,荣登中国内地票房历史第14位。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历史冠军是《战狼2》,上映81天,总票房56.79亿元;内地票房排名第10位的是《复仇者联盟3》,总票房23.9亿元。考虑到《流浪地球》单单2月10日一天的票房即达到4亿元,它超越复联3的总票房将属意料之中。

本来这应该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然而一部分电影的NC五星粉开始对豆瓣7.9评分不是100分耿耿于怀。驾着所谓的平衡,开始给豆瓣app打一星,给《星际穿越》打一星了,给新上映的《阿丽塔战斗天使》打一星,美曰其名为平衡。其背后隐藏的是更多民族主义下的普通未成年观众对流浪地球豆瓣分数8.5下滑到7.9的愤怒和歇底斯式的疯狂行动。

给阿丽塔战斗天使打一星的五星用户科普一下知识,现在的国际社会,是跨国公司投资主导影视产业发展,阿丽塔战斗天使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美帝的电影,因为这种CG前期动作捕捉和后期渲染,是同时三四个国家工作人员合力完成。之所以能在内地同步原因也只有我国企业股份投资。如今的世界,已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合作机制。你们给电影打一星间接除了给流浪地球招黑外,还损害了国家企业GDP收入,表面爱国,实际做着损害国家利益的勾当。

最高赞的几个用户从昨天开始收到了这种豆油信息,如果你以为别人是真的要给你钱你就中计了。你同意了对面马上截图然后到散播谣言:豆瓣恶意给流浪地球打低分。

该事件起源于一个豆瓣用户前期对流浪地球评价四星,后来因为经不住大量自来水用户的谩骂攻击改为了一星,点赞数不能取消,于是流浪地球粉为了讽刺这种现象开始豆油式钓鱼。真的服了,大写的服。点开它的账号显示已经开始攻击其他的欧美电影。豆瓣官方立即回复并打脸这种钓鱼式散播谣言无耻行为。

我其实想问这些钓鱼用户,有这些心思为什么不用在工作学习当中呢?好好地研究一下期末考试考好不比在网络上和别人对喷强?

当事人链接: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status/2395067485/&dt_dapp=1

为什么要给豆瓣站街?是不是收钱了?抱歉,在座的各位精神赵老爷们当初冤枉豆瓣,死里黑豆瓣收钱改差评的时候可是一点也不客气,怎么?官方出来打脸之后,有没有一个电影粉丝公开给豆瓣官方道过歉?你们造谣一张嘴,干完了拍拍屁股走人还不允许别人翻案?看不惯某些人的嘴脸说句公道话成了不ZZZQ ?本来是不打算给这部电影写东西的,只是看不惯一些不要脸的碧池天天碰瓷豆瓣,从毕志飞到战狼2到流浪地球,到底是哪些群体兴风作浪刻意拉仇恨?一部电影打一星变成了阻碍中华文明进步脚步,成了阻止崛起,仔细想想,这TM不是扯淡吗?就仔细观察流浪地球电影本身也存在严重辱华行为,纵观事件还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啊!

可能有些人诡辩称打豆瓣App一星不是说好的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吗?这句话完全是诡辩,首先这不是普通正常的一星行为,这属于被煽动的集体行动,豆瓣官方发布的数据调查也证明短评收钱改差评纯属造谣,电影五星用户动机不纯值得令人怀疑。如果说普遍国产电影反馈了豆瓣系统有问题还可以商榷,问题是这次是核心矛盾还是流浪地球分数不满意,如果流浪地球9.0则一星运动压根就不会出现,所以矛盾的重点是电影分数而不是App本身,App一星只是冠冕堂皇包装好一点的借口而已。其次批评前提是我们要有批评的自由,批判的目的本质还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如果地球战狼粉企图利用该事件绑架豆瓣评分不允许一星差评出现,以后吴京的电影次次复制如此行为,豆瓣评分再无可信性,那么这句话批评不自由赞美无意义就是一句空话。请问一个被资本掌控的豆瓣平台下再说这句话有何意义?如果因为一部电影从而失去上万部电影电视剧的批判权利,那么这种批判权利我宁可不要。不反对个人行为App一星,我反对的是在一部分人错误的恶性煽动传言下的集体App一星事件,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谈谈为什么我要坚决抵制所谓的流浪地球战狼五星粉对豆瓣App一星攻讦羞辱,根本原因就是,1.流浪地球评价一星用户并没有上升到攻击整个豆瓣平台来表示对五星的不满。2.流浪地球评价一星用户并没有在豆瓣以外的其他平台网站大肆宣扬五星用户言语评论并公示于众搞大字报形式进行集体批斗。3.流浪地球评价一星用户并没有在豆瓣平台通过豆油的形式钓鱼发布对豆瓣不实的消息和诋毁豆瓣评分的真实性。4.流浪地球的评价一星用户并没有把自己的怒火发泄到其他电影评分之中。

而上述底线,流浪地球五星用户全部践踏并且病态般的报复性反弹,这本身就是不健康不正常的行为。很多人标记完后必然要羞辱踩一踩欧美的同类科幻电影表一表忠心,一个粉丝群体,把无辜的其他电影卷入其中,攻讦羞辱其他毫不相干科幻作品为荣,这是病态般的复仇,这就是尺度,任凭粉黑互相如何攻击卖惨,如果双方其中一方无底线附加伤害无辜,这就是错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正常。就如同一个人和你在教室展开辩论赛,你的对手走出教室不仅要一把火烧掉教室,把你的朋友也砍伤,把你的话挂在他的朋友圈轮流辱骂,还要密谋引诱你本人露出把柄。要我说,这个人可能精神出现问题。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就连黑社会老大也懂只杀仇人,放过无辜的人和妇女儿童,这种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某些人就是不懂?

流浪地球战狼五星粉开始把怒火转嫁别的电影上:

//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status/2395760973/&dt_dapp=1

对于某豆瓣App一星运动者,想说以下几点

1. 豆瓣算法,非活跃用户一星基本上没有权重,豆瓣目前所有的分数一切都是基于老用户+长期几年在豆瓣活跃发表影评和动态的评价分数综合。新注册的和不常用豆瓣的你刷几千个几万个一星,也影响不了多少,同理刷五星也一样。流浪地球电影分数下降。本质的原因是因为3、4星评分增多。因为它确实质量很一般,而且7.9不挺好的吗?为什么就容纳不了不同的意见呢?就是众所周知大陆不止豆瓣一家,凭什么天天碰瓷豆瓣?不去好好质疑一下猫眼和淘票票评分?恐怕相比水军还是小巫见大巫吧?平台是没问题的,哪个平台都会有出口成脏的低端用户,不能管的太严,也不能管的太松,水至清则无鱼,如果太严,就成了知乎那副样子,清一色ZZZQ吹这种平台才是最恶心的。

无脑一星任何电影都能出现,你可以去肖申克的救赎看看,热评也会一星存在。豆瓣能做的,就是抬升算法门槛,不会将新注册用户和不常用豆瓣用户计入总分,整个事件起因就是一方想单纯消灭另一方的存在,也许知乎可以,也许微博可以,抱歉,豆瓣不行。一个人四星修改一星和豆瓣管理员有半毛钱关系?豆瓣几千部电影电视剧分数这么多年了,就你破地球需要搞特殊?给个建议,如果某粉对评分不满意,可以集体豆油阿北,撤掉评分,学建X大业搞一个媒体评分10分,让粉和黑全部统统闭嘴。以后凡是吴京的电影集体挂上媒体评分10分,希望这是你们想要的结果。

你们口口声声说豆瓣完了,豆瓣失去公信力了,豆瓣评分不公正,国产自动减一星,外国的自动加一星,可你们看看你们自己,还在用着豆瓣弘扬你们所谓的可笑的激进民族主义言论,不是说好的卸载豆瓣吗?不是说好的没公信力了吗?不是说好的凉了吗?我不是药神豆瓣9.0的时候你们没出来大声斥责,红海行动豆瓣8.3超越大部分好莱坞电影的时候,你们悄悄瞥了一眼没说话,到了吴京的流浪地球,你们这时候站出来了,不觉得讽刺吗?你们张口闭口骂豆瓣双标,其实,给豆瓣打了一星还在用豆瓣的你才是最双标的。既然豆瓣评分没有公信力,你们又何必纠结评分和评论?反正也没人看呗!你们既然不断纠结评分,这就更加反向证明了豆瓣评分早就深入人心!这就是一个悖论!所以你们的逻辑完全自相矛盾,内心无法接受现实于是索性撒泼打滚的方式报复的小孩心态暴露无遗。

关于豆瓣短评区为什么没有踩赞比例,我的理解是,豆瓣为了客观公正表现电影正面负面评价,不会让短评全部被好评占领,也不会让差评占领,好评差评四六开分布,分数高的会三七开。这样做是明智的选择,避免出现知乎那种大量水军踩赞高票答案,清一色好评现象。所以,强烈支持这种机制!看不惯忍着。

2. 在这里想问问所谓的一星运动者们,为什么豆瓣上映电影每年几百部甚至上千部国产电影,你们没有站出来替国产电影出头说话,为什么偏偏到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就容不得差评?给差评者冠以各种方式ZZ色彩的扣帽和批判?为什么批判一部没有吴京主演的国产电影你们就不发声任凭豆瓣分数下降?从什么时候开始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学战狼2穿上了爱国的糖衣炮弹?当抗日神剧被骂得体无完肤的时候,你们又在哪里?抗日神剧也很爱国呀。凭什么只有流浪地球不接受诋毁?好好谈电影剧情漏洞和缺陷就只谈电影本身不就完了?为什么要给电影附上所谓的ZZ情结?

到底,豆瓣也只是一个平台,为什么夸和踩的规则要越过电影本身开始攻击这个平台?豆瓣不希望你们国产电影个个满分?创造奇迹为国争光赶英超美?电影差评队对豆瓣有什么好处?好电影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豆瓣这个平台。问题是,电影质量的事豆瓣说了算吗?豆瓣就是个平台,那么多电影,怎么就你流浪地球那么多b事,你看评价评分不爽就去举报,就去怼,你去给豆瓣打低分干什么,豆瓣这个app就为你流浪地球服务的?是不是你在贴吧知乎上跟人吵架了,你去知乎贴吧App打一个一星?就好比你和别人在图书馆辩论,你辩论不过别人还罢了,你还要放火烧了搞砸图书馆是想干什么?人家管理员和你有半毛钱关系?

冷静一下思考网络炒作背后的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吴京的电影已经不止一次利用爱国和民族主义进行消费。在此对所有的人提出以下几点问题:整个事件全过程谁是最大的受益人?谁是受害者?谁是冤大头被从头被利用到最后?回答上以上三个问题后,你再反视角观察思考。相信你会从迷宫走出来更加冷静思考问题本质。可能有人说我们可全部自发的参加的,没人指使,你想多了。有时候,推波助澜的人只需要用一根火柴而已,先反串一星或者在评论区留言,然后反串五星自演自导让整个事件发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本身就是吴京电影公关团队拿手绝活。人家根本不在乎你们一星五星谁赢谁输,只要能在网络上炸出动静引发路人关注就是成功。

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意思?A.有时候给电影打五星的,不一定就是喜欢电影的人,他们可能希望分数高一点,把电影本身推上风口浪尖捧杀。B.有时候给电影恶言相加一星的人,不一定就是某些人口中所谓的牧羊犬汉奸卖国贼,非常大的一部分极有可能是电影公关团队自己人,他们就希望这种一星言论哗众取宠引发网络热议,这个社会不是某些人眼中的那样非黑即白,一星必定收钱了黑电影,一星的必定不客观,一星的绝对是崇洋媚外。如果还有这种思维的,孩子,多读几年书吧。

3.流浪地球和好莱坞欧美的主流大片有差距难道不是事实吗?差距主要在剧情细节合理性和演员演技上面。就谈谈电影中一些细节设计,做的非常的粗糙令人诟病:

A.飞机的设定问题。从电影之中可以看出来,地球的生态彻底崩溃,氧气定然无法补充,更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无法适应人类生存。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飞机必然要考虑无氧气的情况,需要携带大量的氧化剂。依旧采用传统布局的飞机,无法接受。 B.地下城出现的场景粗糙难以直视,都未来了,怎么学生上学的教室还不如8102年的小学教室?连普通的多媒体软件都没有?学生还穿着上世纪特色校服?C. 比如说地球靠近木星后的运行轨道变化,这个全片核心问题的解决,竟然是靠超级英雄式的灵机一动,还把以色列拉来陪绑。这样关键科技点的运作,只能让人看直摇头。转折难以说服观众。其他等等

再看看流浪地球的配乐OST,也出现了多次撞车和抄袭的嫌疑

聊聊到底分数高是崇洋媚外还是实事求是,看看星际穿越导演怎么做细节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接手《星际穿越》这个项目时,他对编剧的剧本做了很大的改动,并且希望让故事尽可能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他向索麻省理工恩请教了许多科学理论知识及公式,索恩甚至把自己的笔记本给了富兰克林,上面全是他多年以来记录的研究成果。富兰克林如获至宝,他知道只要在特效制作中遵循这些公式,就可以创造出符合物理定律的图像,于是,他让研发团队按照索恩的公式编写新的特效软件和算法。有了顶尖天体物理学家和著名特效公司的奇遇式的合作,后面打造各式场景与真实呈现各种效果也就成为了可能。

链接:

所以,两部电影细节对比高下立判,不是只有豆瓣的网友说星际穿越好,也不是什么崇洋媚外跪久了站不起来之类的狗屁不通的理论可以解释电影分数。流浪地球很好,但还是不够好。只有认清差距,才能让国产电影更加优秀,得到国际的认可。给App打一星除了让某一批人自嗨一阵时间后,毫无意义。我想可能你努力埋头认真工作贡献GDP,比你在网络上浪费时间更能体现你的爱国心。

看到有的影评把DC和Marvel 超级英雄电影拎出来鞭尸然后质问很多人为什么不质疑那些科幻设定也是醉了。首先,DC和Marvel人家拍的电影本质上属于超级英雄电影,和你流浪地球根本不是一个类型的,你会把喜剧和科幻做比较吗?其次,所有的超级英雄电影全部是根据美漫改编而来的分支之一,美漫如同日漫一样,属于漫画世界想象力天马行空七龙珠类似的故事。举例,你会质疑七龙珠孙悟空的世界不合理性吗?如果继续杠精那放过彼此吧,活在自己的世界很容易。

4.爱国有两种,国民爱国和公民爱国,国民爱国是口号,所以政府都在宣传这是当然的,而公民爱国是对国家政策和方针进行思考,并监督保护执政党是否履行职责,想必大家都清楚吴京所谓的我爱国无罪言论,为自己战狼2辩解。吴京的爱国是不是前者我不知道,但绝不是后者,自卑的不是骂他的人,他把别人的批评视作在诋毁他的作品,攻击他本人,真正自卑的是他自己。同理,流浪地球体现了一个大国强盛时期的文化衍生产品,大国必须有权利容纳的下别人的一星,否则你和韩国那种小国狭隘的心态没有任何区别。越来越多人的认为在网络上和人对喷是一种爱国的行为,在我看来这些人只是生活中的loser,给片方增加电影票房收入利用的工具罢了。什么是爱国?少上网好好工作学习给国家贡献GDP早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才是爱国。遇到网络上校园性侵和潜规则才需要你上网转发伸张正义。我鄙视前者的并且尊重后一种真正的爱国者。

如果看IMDB排行榜,拿所谓的ZZ色彩眼睛批判,肖申克的救赎凭什么第一?讽刺政府监狱腐败,教父凭什么第一?讽刺美帝社会黑社会横行?黑暗骑士凭什么前三?讽刺美帝警察毫无作用要一个富二代拯救城市。是不是北美IMDB用户都不爱国才把这么多电影推上Top?

真金不怕火炼,好的作品不怕诋毁和批判,如果你真的怕电影被批判就不要上映,放回被窝里自己偷偷看。要相信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上世纪大话西游的年代,票房的大爆已经证明了电影的成功。如果一边攻击平台本身,一边强行逼迫别人和自己同一思维歌颂吹捧,这才是中华之耻,丢尽了祖宗的脸面。汉唐盛世,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开放包容接受任何意见和价值观念的,学满清搞文字狱,搞一言堂,只会让祖宗蒙羞,丢掉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

最后,想附上润之兄一句话,革命的首要任务,是认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才是根本问题。豆瓣和影评人,不是中国电影行业的敌人,对自己苛刻一点是一件好事,美帝IMDB建立100年以来上9分的电影只有4部,同样没有搞垮好莱坞。所以真正能搞垮中国电影的,只有烂片!

 2 ) 刘慈欣的文本与好莱坞科幻类型片的一次嫁接实验

最近因为《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火爆,在豆瓣上引发了各种针对刘慈欣和这部电影的争议。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如果真的要严谨地评价这部电影,不能仅仅把刘慈欣的创作理念纳入到讨论范畴里,而应该把刘慈欣的文本与好莱坞的类型叙事放在一起进行讨论。这二者的结合,产生出了一种奇妙又充满张力的化学反应,赋予了这部电影独特的气质。

刘慈欣作品最核心的特征,我认为是苦难叙事。他笔下的主人公常常陷入到一种非常极端的生存困境之中,故事的核心冲突是人类为了生存下去而进行的挣扎与反抗。而好莱坞类型片则恰恰相反,托马斯·沙茨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一书中认为,类型片本质上是美国的民族神话。这一神话的母本,我认为并不是古希腊的《奥德赛》,而是基督教的《出埃及记》。如果进行一番类比,会发现好莱坞的很多类型片,都是在重复《出埃及记》的故事,比如约翰·福特在1939年导演的西部片《关山飞渡》,或者乔治·卢卡斯在1977年导演的科幻片《星球大战》。这些类型片,本质上都是对美国建国这段历史的艺术化重构,美国人离开欧洲来到美洲的过程,正如同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前往上帝的应许之地。所以西部片与科幻片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无论是开拓蛮荒之地,还是飞向神秘的外太空,都不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反而是在使命感的驱使下去传播文明的火种。

大篷车变成了宇宙飞船

所以刘慈欣的文本与好莱坞的类型叙事,本身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世界观。刘慈欣认为生存是第一位的,生存之后才谈得上文明,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并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需要付出很多代价、承担很多苦难。而好莱坞的类型片则会认为,信仰是第一位的,恰恰是信仰带来了生命,是信仰帮助主人公战胜了敌人、顺利来到了应许之地。我观看《流浪地球》的过程中,经常能感受到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在努力地调和这两种矛盾的世界观,它最终的完成度很高,而且因为这种调和,让电影变得非常复杂和富有趣味性,它既不像刘慈欣原先的文本那样过于冷酷,又不像好莱坞的科幻类型片那样过于幼稚。

电影《流浪地球》的主人公是小人物,最终小人物拯救了世界。电影里,男主角刘启只是一个还在实习的运石车司机,但就在联合政府的所有科学家都已经放弃拯救地球的时候,他却因为与父亲之间的亲情联系,回忆起了他小时候与父亲之间的对话,从而想出了点燃木星拯救地球的计划。

这是好莱坞类型片最常见的叙事套路,原本不起眼的小人物,在精神力量的感召下,展现出了意想不到的潜力。因为好莱坞类型片要彰显的是奇迹,只有奇迹发生,才能证明精神力量的伟大。这就如同《圣经》里,以色列的战士都无法打败巨人歌利亚,但当时还是牧羊人的大卫王,却因为上帝的召唤而获得了勇气,最后只用一个石子就打败了巨人歌利亚。所以在好莱坞的类型片里,常常能看见一群非专业的人士聚集在一起,最后凭着某种信念,实现了连专业人士都实现不了的事情。比如让一个三流拳击手最后战胜了世界拳击冠军,或者让一个流浪汉最后在期货市场上战胜了贪婪的华尔街巨鳄,又或者让几个民间科学家找到了战胜外星人的方法。

但刘慈欣其实很反对这种带有民粹主义倾向的叙事套路,我看豆瓣上很多人批评刘慈欣支持集权主义,而我认为刘慈欣支持的其实不是集权主义,而是精英主义。在刘慈欣的作品中,技术精英往往掌握着拯救世界的关键,但盲目的大众宁愿相信谣言,也不愿相信技术精英的话。《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说里,当地球脱离了太阳系后,民众突然觉得自己被联合政府给骗了,民间科学家观测了太阳,说太阳没有膨胀,然后民众就愤怒了,推翻了联合政府,处死了政府里的科学家,结果这些科学家刚死,太阳就爆炸了。在《三体》里也有类似的情节,能明显感觉到刘慈欣是用精英主义的立场反对民粹主义。

电影《流浪地球》妙就妙在编剧和导演设计了两条故事线,除了地上刘启这条故事线,还加上了太空中刘启的父亲刘培强这条故事线。如果仔细看电影,会发现这两条故事线的存在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叙事节奏的好看,刘培强的故事线其实隐含着刘慈欣原著小说里的主题。如果说地上刘启的故事线,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好莱坞科幻类型片,那么太空中刘培强的故事线,则更多展现出了刘慈欣故事文本的精神气质。刘培强的故事线补充并且修正了刘启的故事线,让刘启这个小人物最终拯救世界的行为,显得没有那么强烈的民粹主义倾向。

在刘培强的故事线里,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一个角色,其实不是刘培强,而是人工智能莫斯。表面上看,莫斯就是好莱坞科幻类型片中最常见的那种邪恶机器人。好莱坞主流的科幻类型片,其实在根子上是民粹主义和反科学至上主义的,它的一个常见主题是,当科技的发展失去了信仰的支撑,科技就会异化为人类的敌人,给人类带来灾难,只有那些依然坚持信仰的小人物,才能把科技重新拉回到造福人类的轨道上来。所以好莱坞科幻类型片里最常见的反派,就是疯狂科学家和邪恶的机器人。在电影《流浪地球》里,一开始莫斯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一个邪恶机器人,当地球陷入危险后,它选择了逃跑,扔下地球不管,当刘培强和自己的俄罗斯同伴想要阻止莫斯时,莫斯甚至杀死了刘培强的同伴。但当刘培强真的进入主控制室后,莫斯却告诉了刘培强真相:它并不是逃跑,而是在执行联合政府授权给它的火种计划,当地球的毁灭已经不可避免的时候,它必须带着人类的文明种子独自离开。

莫斯让很多人联想到《2001太空漫游》里的HAL9000,但其实二者有着不同的文化隐喻

如果要在电影《流浪地球》里找到一个最符合刘慈欣本人价值观的角色,我相信一定是人工智能莫斯。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当刘培强选择烧毁莫斯的时候,编剧甚至借莫斯之口,说出了原著小说里那句经典台词:“我知道,要人类一直都保持理性,确实太难了。”这句话在原著小说里,是联合政府的科学家在被处死前,说给反抗军听的。而在电影里,当莫斯被刘培强点燃,它在火焰中依然亮着自己的小红眼睛,用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声音说出了这句话,竟然让莫斯的死亡显出了一点悲剧色彩。

莫斯代表着一种绝对的理性,对于刘慈欣来说,这种理性其实才是生命能够在宇宙中继续活下去最重要的东西。当刘启提出点燃木星的方案时,莫斯冷静地告诉刘培强,这个方案以色列科学家早就提出来了,通过科学的计算,这个方案的成功率几乎等于零。但刘启和刘培强就是要赌这个成功率几乎为零的方案能够成功,这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希望。

《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说和电影里,都出现了“希望是我们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这句话,但两者却表达了截然相反的含义。在原著小说中,希望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希望能够让人类在绝境中不会陷入疯狂,只有人类怀抱希望,才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理性。但在电影里,希望成为了一种信仰,这种希望是出于感性而不是出于理性,刘培强正是因为怀有这种希望,所以才反对莫斯完全基于理性判断而采取的行动。

导演最终让女主角以一种感性的方式唤起了人们的希望

但电影《流浪地球》也并非完全站在希望这一边去反对理性,事实上,刘启点燃木星的方案最后确实是失败了,这就证明了莫斯的计算其实是对的。这个时候,刘启的故事线和刘培强的故事线汇合到了一起,刘培强通过引爆空间站的方式,完成刘启没有完成的事情。在我看来,刘培强这条故事线,不仅仅是为了连接地球与木星之间的火焰,他还同时连接起了希望与理性、好莱坞的类型叙事与刘慈欣的文本,最终让截然对立的两种价值观在电影中被嫁接到了一起。

说实话,刘慈欣的文本和好莱坞的类型片,这两种价值观到底谁对谁错,是一件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情。两者都各自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这都很正常。但《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编剧和导演尽了自己最大努力,试图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可能存在的争议,我认为这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情。中国科幻片才刚刚起步,在未来的道路上,既不可能亦步亦趋地完全学习好莱坞的类型片,也不可能完全把重担压在刘慈欣一人之肩上。也许中国科幻片需要更多类似的实验和尝试,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无论如何,我认为《流浪地球》是一个还不错的开始。

 3 )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流浪地球》原著小说与电影解析

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真美,人类真渺小。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空灵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而《流浪地球》是一部关于死亡与希望的电影。

对每个人说,死亡是最终极的哲学命题。生命的可朽性与有限性为人生追求提供了意义和限度。无论通过繁衍后代,还是著书立说名垂青史,个人总归有可能让自己的生命以某种方式得到延续。但在宇宙残酷的“黑暗丛林法则”面前,诸如人性、道德、伦理、人生目的等等,或许只对单个的个体才有意义。

对人类整体的生存而言,种族毁灭是将个体死亡无限放大和彻底终结的终极隐喻。刘慈欣的所谓硬科幻,正是建立在看似冷峻、甚至冷漠的科学理性基础上,对死亡和宇宙生存法则的审慎思考。

《流浪地球》原著构架与创作初衷

《流浪地球》的主题是末日逃亡,据说是刘慈欣“末日系列”作品的一部。由于他近乎焦虑地对宇宙、科技和人类群体命运的关注,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带有危机和末日的色彩。

在《远航!远航!》一文中,他曾设想过几种地球发生环境灾难或星际危机时的逃亡/扩张方案:

1. 宇宙飞船方案

优点:便利,成本低。

缺点:飞船上的封闭生态系统无法维持太长时间,而在恒星之间来回通常都需要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之久。

2. 超巨型飞船方案

优点:克服了小型飞船的缺陷。

缺点:体积太大,上万年才能到达恒星,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年才能找到适合开发的星球。

3. 雪球方案。

先建造一个中等规模的飞船,使其生态系统可以维持到达较近的恒星,以该星资源为补给,再一站一站接替航行下去。或许是最可能实现的方案。

4. 流浪地球方案

驱动整个地球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作星际旅行。

5. 反向扩张方案

由于宇宙的宏大,在星际空间内无限扩张的殖民方案其实是行不通的,刘慈欣还提出一种相反的方向。比如,蚂蚁比恐龙更不容易灭绝;狭小的空间对蚂蚁来说可能就是一片广阔的疆土。所以人类文明还可以采取一种“反向扩张”的策略。人类依靠基因技术缩小为像蚁人,甚至更微小的体积或许要比打破光速的壁垒更现实。

《蚁人》剧照

刘慈欣表示,从科学角度讲,自己是百分之百的飞船派,因为流浪地球方案会将大部分能量消耗在毫无用处的地球内部负荷上,地壳内部那些厚重的物质除了产生重力,在星际流浪中其实只是负担。

但他最终以流浪地球为蓝本写小说的原因在于,地球在宇宙中流浪的文学意象,要比人类乘坐宇宙飞船逃亡的意象更具有科幻的美感。《流浪地球》的原著和电影,显然都采取了地球方案。电影选取了小说中设置的逃往场景和基本的世界观,但在叙事线索、故事细节和情感设定上已经与小说颇为不同。这些区别下边会详细说,这里以小说为主交代一下《流浪地球》的科幻背景。

1. 太阳灾变

380年前,天体物理学家发现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加快,并预测氦元素巨变将在很短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从而产生一次名为氦闪的剧烈爆炸,地球会在此期间被汽化。在小说中,这一切将在400年内发生,现在只剩下20年时间。

太阳氦闪概念图

太阳的氦闪会反复出现,所以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唯一的出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按照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唯一可行的目标是半人马座的比邻星(电影中未提及半人马座和比邻星),路程是4.3光年。

半人马座

虽然星际移民势在必行,但人类在移民方式上却产生了分歧,最终分裂为“飞船派”和“地球派”,两种方式具体的差别前文已经说过。由于飞船无法长时间维系宏大的生态系统,最终地球派获胜,人类将用2500年,100代人的时间逃离太阳系,到达比邻星。

比邻星体积约为太阳的七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1.27倍,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

比邻星

2. 逃亡步骤

在人类2500年的逃亡计划中,一共要经历漫长的五个时代

A:刹车时代: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实现方式:地球发动机喷射等离子光柱,用切线推力刹住地球自转。

所用时间:地球自转刹车用了42年,比联合政府的计划长了三年。

主要事件:主人公在刹车时代结束时出生;海啸、极寒等各种环境灾难。

B:逃逸时代: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实现方式:在离开太阳系之前要绕太阳公转15圈。最后借助木星的引力逃离太阳系。

所用时间:20年左右

主要事件:叛乱、太阳毁灭、木星引力带来的环境灾难。

现实中的木星

C:流浪时代I(加速):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所用时间:地球发动机不间断开动500年,地球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以这个速度滑行1300年,走完三分之二的预定行程。

D:流浪时代II(减速):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所用时间:用500年的时间减速,航行2400百年后到达比邻星。

E:新太阳时代: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流浪地球》小说与电影异同

《流浪地球》小说的时间线依照主人公从出生到去世展开。期间穿插了几次推动情节的重要事件和转折,包括:人类最后一次观看日出日落;逃逸时代地球最后15次公转;地球在近日点时的环境灾难;借由主人公的亲情、婚姻和生育展现的世界观和社会运行机制;穿越行星带的灾难危机;叛乱引发的两次情节反转等。

从时间线上来说,电影也将叙事集中在刹车时代后期和逃逸时代开始阶段,也就是“木星引力危机”。此外,《流浪地球》的小说主要是从宏观上勾勒出整体的世界观和科幻设定,而电影版把作者的各种设想,甚至小说中未提及的细节要素做出了最直观的展示。在视觉景观上特别呈现了地下城、地球发动机、环境灾难、星际空间站和木星景观等奇观,效果颇为震撼。

电影中的木星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里看到中国人熟悉的地标作为科幻场景出现还是挺过瘾的。流传多年的海平面上升,上海被淹没之类的预言终于在《流浪地球》中实现。说得“战狼”点:我们看惯了旧金山金门大桥、自由女神像、埃及金字塔之类的外国地标被毁掉,这次可算有了自己的本土硬科幻来拿央视大裤衩和东方明珠塔散布末日恐慌。

《流浪地球》剧照

总体而言,电影与小说在世界观的设定上还是有差异的:

小说中角色的情感关系极其微弱,以人类的整体生存为绝对中心,人与人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疏离和冷漠的。比如主人公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关联虽然深厚,但仍然服从联合政府在生死分配上的权威(按照年龄顺序逃生);母亲毫无负担地接受了父亲的婚外情;每三对夫妇按照抽签只有一对具有生育权等等。此外,在大灾难面前,生存技能展现出绝对优先的:学校只有理工课程,除了历史,其他人文哲学和艺术等学科已经压缩到最小;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

电影在人物、故事情节都上做了很大调整。在电影中,居住在地下城的人类与如今现实生活中的人性格和生活方式几乎没有差别,并不像小说中对联合政府的各种政策言听计从,彼此的情感关系也比小说更紧密。小说中的父子关系是若即若离的,而电影中父子三代的情感纠葛基本成为推动叙事的主线。吴孟达收养了女孩韩朵朵,这在小说版乌托邦式的世界观设定中似乎不太可能会发生,因为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联合政府的统一安排。

小说中有两次情节反转,一次是在逃逸时代,群众通过私自观察发现太阳在400年间并没有巨大变化,认为太阳氦闪是一个阴谋论,从而对联合政府和指挥中心的流浪地球计划产生质疑,通过叛乱处决了5000名地球派。但随后情节又再次反转,天体物理学家的判断是准确的,太阳果真由于氦闪爆发而毁灭。

“叛乱”的设定体现出刘慈欣对科学理性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人际关系和情感的悲观,对非理性群氓进行了辛辣嘲讽。地球派让人类躲过了灾难,却被民众公开处决;人类最终能够幸存(至少暂时),一方面是科学技术与理性分析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有很强的运气成分。

不可否认,小说中的科学和理性是冰冷的,联合政府在书中缺少人情味的体制更让末日阴影中的人类倍感压抑,因此,电影以情感救赎为核心,对小说的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幅改编。在电影中,“流浪地球”的美学意象实际上变成了英雄主义式的“拯救地球”,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却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与小说面向硬科幻读者群相比,这样的设定更容易得到主流电影观众的认可。

刘慈欣冷酷与悲观的理性主义

2007年8月26日,刘慈欣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在成都“白夜”酒吧对谈时曾说,“我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我个人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

这种科学主义宣言让江晓原颇不以为然,他反问道:“依靠科学能找到人生的目的吗?”

刘慈欣回应说,“(无论)技术邪恶与否……如果人类的最终目的不是保持人性,而是为了繁衍下去,那么技术就不是邪恶的。”

江晓原和刘慈欣最根本的分歧显然在于,前者放诸人类的个体感知与体验,而后者始终从人类整体的全局眼光看待一切。这种分歧在刘慈欣随后提供的一个思想实验里表现得更明确:假如人类世界只剩下你我她(江晓原、主持人和刘慈欣),我们三个人携带着人类文明的一切(莎士比亚、爱因斯坦、歌德等)。而咱俩必须吃了她才能生存下去,你吃吗?

“我不吃”,江晓原说。

刘慈欣继续说道,不吃的话,人类的一切文明都会因为你不负责任的举动完全毁灭。宇宙是冷酷的,人类消失就剩下一片黑暗,到时候人性不人性也没有任何意义了。现在选择不人性,而在将来,人性才有可能得到机会重新萌发……

刘慈欣科学主义的理性观与普通观众对情感高潮和宣泄的需求在电影版中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妥协与和解。理性与情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同一片空间中,过度压缩任何一方都是危险的。所以电影里空间站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莫斯”对吴京说,“让人类完全服从理智,真是一种奢求”。这说明,情感恰恰是人类区别于冰冷机器的地方,在理性和科技的成就背后,在灾难面前,让人的生命充满厚度的正是人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小说中曾说,当末日降临之时,地球上所有的宗教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但在通常情况下,人类除了依靠科技的力量战胜灾难,还习惯于从宗教那里获得情感慰藉。虽然刘慈欣本人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他也意识到,中国科幻缺少宗教情感。人们常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当哲学思考到了极致就会到达宗教。用他的话来说,“科幻中的宗教情感就是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深深的敬畏感。”

在茫茫的宇宙中,人类从一颗恒星到达另一颗恒星尚且需要几千年,在这个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人死去又出生,不断更替,而浩瀚无限的宇宙却永恒存在着。

人类的文明不过是宇宙时空荒漠中一颗微小的沙子。

网络图片

犹太格言里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不过,上帝的笑或许并不是为了嘲弄我们,而是对人类的情感、智慧、意志和成长的会心一笑。

参考资料:

刘慈欣中篇小说:《流浪地球》,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刘慈欣随笔集:《刘慈欣谈科幻》,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

江晓原:《新科学史:科幻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感谢豆瓣友邻:@林更烟 对本文的帮助。

 4 ) 中国科幻电影有了希望,是因为它在为你开路

这一段和下一段,写于20日提前专场结束当天:

泣不成声。这不是看完电影之后我的反应。看完的时候我只想起立鼓掌。起立这个念头也不是结束时出现的。看了半小时我就按捺不住想要站起来鼓掌高喊“太他妈了不起了!”

真的哭成一个200斤的傻子(不,145,不要再问了),是结束之后听完了大刘、郭帆老师、到场嘉宾的发言,出席了极客公园大会的活动,开车上了五环路,和一个朋友打完电话,望着大寒这一天异常猛烈的阳光,想要戴上墨镜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哭成了一个傻逼,一个幸福的傻逼。

这种幸福无关电影演了什么。这只是有关选择人生,坚持自己的选择,看到这条路真的出现在脚下,遇到一个个一起上路的人,那种除了称之为“获得人生意义”之外无法形容的感觉。

形容词在此刻毫无意义,就好像我总对我们的作者说,给我事情!不要形容词!在这场观影中发生的事情,就是在场的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格外爱惜自己公众声誉的、之前甚至并不对国产科幻有期望的人,几乎全部给出了超出我们最好预料的回应。

于是我们知道,中国科幻电影,中国科幻的视觉化时代,来了,看见了,征服了。

1. 选择正确而非容易的路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不亲身体会就无法表述的感觉。评分的数字无法传达那一刻情绪的爆发,评论的语言无法解答旁观者的疑惑。所有的评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场所有的人在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它。是的,走出影厅那一刻,我们想到很多地方还可以提高,谈到表演和台词的遗憾,对比和同类作品存在的差距。但这次,我们心中的目标,是行业的最高峰。我们对比的目标是《2012》《明日之后》(“后天”这个译名太糟糕了)《独立日》《地心引力》《末日天劫》《深度撞击》《太空旅客》《全球风暴》《洛杉矶之战》,甚至是《星际穿越》。

显而易见,这部电影实现了精准的类型控制,而且达到了行业顶级水准。

做到这句话,已经是可以列入中国电影史册的成就。

类型小说的创作非常复杂:结构特征、人物原型、元素和设定,自有一套眼花缭乱的规则。而搞出一部类型电影的复杂度,比小说高出至少两个数量级。在电影工业里,科幻电影的复杂度又是首屈一指。在科幻电影中最复杂的,无疑是涉及大量视觉设计和动作镜头让环境和角色发生复杂互动的灾难电影。在漫威创造了超级英雄类型之前,灾难科幻的子类型一直是电影工业的皇冠。

除了标志了影视工业的水准,创造再毁灭世界所带来的独特视觉爽快感,一直是好莱坞科幻概念中最有传播力的内容。看看科幻电影票房排行榜,除了阿凡达、星战、盗梦空间、黑客帝国、饥饿游戏这几部电影,其中的灾难主题弱于(而且也不是完全没有)其他类型主题,其他排在前面的都是灾难题材占据主导甚至是唯一主题:侏罗纪恐龙肆虐小岛、变形金刚威胁地球、独立日外星人入侵、2012世界毁灭、地心引力迷失太空、人猿星球猴子造反、星际穿越人类穷途、火星救援种地求生、世界之战文明毁灭、我是传奇僵尸出没、明日之后全球冰封、末日天劫彗星撞地球……科幻票房前50名中,差不多一半都是威胁人类文明(或以个体象征人类状态)的灾难元素主导。

这意味着,要站上科幻影视的战场,要和世界水平同场竞技,要开创这个市场。这是必须攻克的制高点。

这几年,常听到一些含义类似的说法:“要拍没有飞船的科幻”、“要拍发生在地面上的科幻”、“要拍近未来、软科幻”。翻译一下就是尽量别设计什么机械和装置,别创造视觉概念,最好只需要让角色COS一下,最好能只用拳脚功夫打败坏人。核心就是别花太多的钱。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赚钱不易,省钱当然是必要的。但每一个想要赚钱的人显然应该知道历史是如何发生的,以及美国人为啥拍那些看似省钱的科幻片。大家只要统计一下正式上映过的美国科幻电影,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

那些被推崇为小成本剧情科幻的经典案例,都是好莱坞在90年代科幻大片成立之后,才涌现出来的。而且在Drama和Comedy这两类科幻中,几乎没人赚到过钱。

为什么小成本科幻持续存在而且还在发展?原因是90年代开始的市场爆发,带来了一连串的效果:市场扩大导致企业扩张产品线,规模增加导致研发教育成本摊薄,研发和教育促进从业人员增加,但顶级项目仍然容量有限,于是最终造成了资源和人才溢出到低成本领域。

反之,在没有足够市场规模养活这么多人才的前提下,追求小成本科幻也许是单一企业的唯一选择,但却是整个行业的一条死路。

从军事科学的角度来说,没有出发阵地的战役,是不可想象的。

恐惧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产生了指望以小博大一战成名的幻觉,但战胜歌利亚的大卫不是救主,分开了红海的摩西才能指引方向。

我们必须瞄准行业顶端,创造前所未有的体验,才有可能启动中国的科幻影视市场。

2. 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负重前行

这一段,是28日大规模点映结束之后所写:

一些“不喜欢”的声音更让我确信所有的判断。

科幻,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首先是一门艺术。既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么就不强求大家有共同的标准,甚至要坚决反对统一标准这种提法。因为一旦艺术有了标准,它也就立刻成了对自己的讽刺。

但尊重每个人对艺术的表达和选择,不等于这个行业可以无限试错。

中国科幻曾经命途多舛,但也随着刘慈欣的成就迎来了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不多见的黄金机遇。直到现在,这个机遇的可能性和能量还在不断释放,似乎远远没有触到极限。在这种罕见的浪潮里,无论是以前的从业者,还是曾经的关注者,都无法清晰判断当下的状态。大家似乎有各种可能性,但是实践起来却又仍然困难重重。因此既然有人如我们,认为这将是中国科幻占据领导地位的黄金时代,也就会有人判断,这不过是运气使然的镀金泡沫。在复杂的当代语境下,这点小小的争议本来并不重要。

但是,文化行业有自己的周期,错过一个窗口,没有人知道下次你是不是还有机会。历史可以螺旋上升,但它不会简单重复,更不会等待。眼下这次机会,中国科幻有刘慈欣以降的新生科幻作家,有社会基础,有资本关注,有继续保持上升的社会发展趋势。如果不能一鼓作气,打开科幻商业化的大规模市场,难道还有更好的机会吗?

科幻大体量类型电影,这不只是战场上的制高点,更是开创科幻商业市场的唯一突破口。

好莱坞确立科幻的市场价值,不是靠《降临》《彗星来的那一夜》《Her》《第九区》《月球》,甚至不是《银翼杀手》《沙丘》《2001》这样影史级别的电影。在90年代启动大片逻辑之前,是《星战》《星际迷航》确立了可信的宇宙叙事,《终结者》《异形》《全面回忆》让观众知道科幻动作戏的精彩,《第三类接触》建立了日常体验和人类精神之间的可信桥梁。这些电影确实更商业、更俗套,更缺乏所谓“艺术的独特性”。但是让我们用一个更实用更功利的角度来评判:以这些电影为蓝本,后来的好莱坞甚至全世界出现了大量的仿制品。是这些不属于天才的、可以被普通人学会的技术,开创了一条条道路,“给后辈儿孙留了一门吃饭的手艺”。这一点,是影史经典所不能也不会去做的,毕竟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别人无法模仿。

所以听到有声音说:这是一部剧情逻辑稀烂的电影。那么请问你是站在哪个类型的角度评价的呢?听到有声音说:这是一部情感虚假的电影。那么请问你是站在哪个类型的角度评价的呢?听到有声音说:这是一部胡乱煽情的电影。那么请问你是站在哪个类型的角度评价的呢?

甚至,听到有声音说:高潮那里全人类救援队互相协助的情节太虚伪了。那么请问,你,真的懂科幻吗?崇高:对超越自身事物的归属和恐惧感,对身为社会性动物一员的底层认同感。这种科幻美学的基础,你如果不认同,请问,你是不是看错了科幻?

科幻欢迎每一个认真理解科幻的读者,但它也并不强求每个人都能接受这种世界观,无论你有什么样的选择,科幻始终走在现实思考的前面,不会偏爱但也不怕面对每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果科幻关注的问题,令你感到困扰,那么,先思考一下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是不是有了什么缺陷。

是的,大家都认为这部电影仍然有很多改善的空间,就比如表现“崇高”这件事,显然木星如果能在地平线上缓慢出场,可以构成一个美妙而震撼的画面;木星的体积感和真实感,可以用卫星或者地球在其表面投射的阴影来表达;永夜加上占据天际的巨大木星,可以让进入其中的所有人都更去社会化然后再超越这个恐惧;对来自全体人类的支持,除了地面救援队的回头,太空站的命运也可以让所有乘员进行投票;最后广播的末日瞬间,一些人物可以表现得更有尊严。除了这个,很多技术美学也有提高的可能,比如外骨骼的出力装置缺乏力量感;比如最后的爆炸气流应该有更具有体积感和厚度的形状;比如行星发动机的熄火和点火瞬间,可以有更好的大气和环境影响。比如剧情为了贺岁档的时限,不得不把145分钟的版本剪到125分钟,导致姥爷和王磊的角色都没有完整体现,而且多处剪辑过于快速。比如每个人都是亲情关系,还是应该建立不同的情感线。比如角色、台词这些表演层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当然,除了前面美学的问题,剧本和表演这件事毕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在确实有好演员,但如果制片、导演、作者去找他们说拍科幻,他们可能只是因为科幻没人拍过就拒绝了。万事开头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

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要首先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一切,本就是科幻影视发展了30多年一直在解决和创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还在尝试,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理解这些问题的意义?就是因为没有这样一部电影,大家根本连话题在哪里都不知道。

比如前几年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所谓中国面孔的不适感,我也觉得一直就是个伪命题。理由就和我否定各种伪命题的思路一样:请大家看看现实再说。

一个直接的反例就是吴彦祖,他演过《环游地球80天》《木卫二报告》《全球风暴》《古墓丽影》。这些片子类型不同,戏份不同但都足够看出效果。请问大家觉得他让你出戏吗?我认为不会,因为很多人不查资料的话,根本不会记住他在这些剧中有强烈的存在感。其突兀感远低于某些IP系列大制作为了中国市场强行加戏甚至加角色的做法。更何况现在好莱坞科幻和奇幻片中,常年出现各种亚洲面孔,大家觉得出戏吗?

这个命题背后的实质问题,是电影没拍好。就这么简单。你的这个人物在剧情中没有用,这不是脸孔的问题;你的表演和台词太差,这不是脸孔的问题;你的类型元素表达没有做好,这也不是脸孔的问题。

同样,在这部电影中,我相信大家反而会觉得有一些地方外国人的出场是为了体现国际感而有些刻意,所以就变成了“外国人不适合演科幻”吗?伪命题就是这么荒谬,在现实面前一碰就碎。

成功地打破了幻觉、伪命题,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价值。它解决的问题几乎是奠基性的,经验慢慢沉淀出来之后,可以让这个行业一下拥有坚实的地基。毋庸置疑,这些问题的显化,对片中解法的反思,无疑将会提高整个中国科幻行业的从业标准。这让人兴奋,因为只有强大的竞争和案例,才能让行业真的行动起来。

这部电影更大的价值,是它选择知难而上,不怕暴露自己的不足,但是努力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它选择硬磕技术,所以收获了可信的视觉细节;它选择坚守类型,所以保住了剧情的持续动力;它选择直面崇高,所以才能站上行业最高的竞技场。

拼贴、消解、反讽,隐喻、符号、哲学,这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是,让我们再重复一遍历史:这些不能构建行业,不能开拓市场,没法给后辈一口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社会当然容纳也会给艺术家合理的回报。但只有明白自己在开拓一条路,一条甚至自己可能不会回头再走的路,这样的开路者,才能得到也应该得到所有后来者的尊重和支持。

没有这些人,其他的艺术可能连出现的机会都没有。

3. 我们从此抓住希望这宝贝

这最后一段,是半个月后除夕夜零点场大规模口碑解禁之后所写(这一段将单独发表):

此时,我已经看过4遍这部电影,毫不夸张地说,仍然能找到新的细节。这种体验,再次验证了之前的判断:这部电影和同类型的顶级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此次上映将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标志事件。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实现了不逊于好莱坞水平的视效水准,更是抓住了科幻类型叙事的核心。

这,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希望,是永远不会再失去的宝贝。

改编难,改编科幻更难,这是历史性的难题。之前曾经做过很多分析,改编作品的成功率并不高,尤其是科幻小说。因为电影终究不是小说,两者各有不同的独门手法,用来吸引受众,却不能直接通用。阅读科幻,读者激动的是其中脑补的宏大场面,以及在此背景下凸显其渺小但也会重要的人类行为。但这种审美体验显然很难直接被电影沿用,反之观众对《阿凡达》《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的兴奋,也是在小说中很难重现的。

体现人类和宇宙之间的对抗,小说可以只用几百字就让读者接受,但电影必须从人物身边的小世界开始,一点一点展现这个巨大的新宇宙。这毕竟是一个地球远离太阳,人类住在地下城的世界,如此全新的观念和情景,必须给观众足够可信的线索,指引他去一点点接受。

因为电影要面对几千万观众,甚至是完全不看科幻的观众,而不是几千个已经对科幻小说完全熟悉的读者。电影不能依靠读者自己的想象力去填充,必须用清晰、明确、充满细节的画面和声音说服观众,甚至是让读者去联想其中的味道、温度、力量和速度感。

刘慈欣的原作小说只有两万字,更像是一部长篇摘录出精彩的段落。要改编这样一部管中窥豹惜墨如金却又主题宏大人物复杂的作品,几乎是科幻史上最难的实验。

在刘慈欣的小说中,百年不过是几个一笔带过的瞬间,彼此之间似乎也无联系。在这些考验勇气、智慧、人性甚至运气的瞬间中,折射出人类在宇宙中命运的真实处境:我们并非宇宙的幸运儿,也不是什么万物之灵,只是永远挣扎求生存的生命,在这些挣扎中,却有一些东西不愿失去。

以意境统领内容的小说,在科幻历史上并不罕见。短篇例如著名美籍华裔科幻作家泰德·姜的名作,《你一生的故事》(改编为《降临》),长篇例如黄金时代科幻名家海恩莱恩的《时间足够你爱》,还有科幻大师克拉克在库布里克制作同名电影的同时创作的小说《2001太空奥德赛》。这些留出空间,让读者以个人体验和偏好去填充的小说,更容易进入记忆深处,因为这些文本已经变成了读者内心的一部分,去假设自己在这个新世界中将会如何。

这些名作很容易变成伟大的电影作品,因为它们能发挥科幻创作最有力的特点:突出日常生活中被掩盖起来的主题。

生活中,我们很难考虑整个人类的存亡,这件事如同笑话一般,却由不得我们置之不理。电影《深度撞击》《2012》中假设的小行星撞击、世界末日,并非全无可能。

《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就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原作的核心主题:人类直面宇宙的挑战。为了保住这个主题,同时符合电影叙事的规律。制作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显然为此舍弃了很多原作中的素材,甚至是原作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情感和主题。

这种大刀阔斧的取舍,在电影史中屡见不鲜。例如好莱坞科幻片的宠儿,美国科幻大师迪克,他被改编的作品中,有些被改得完全成了一个新故事,比如《记忆裂痕》《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等等。相反,很多完全死守原著故事的改编,却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不甚理想,甚至害得原作都被拖累无人再问。

电影《流浪地球》非常周到地考虑了这些问题,每一个观众都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感。

“地面上,滔天巨浪留下的海水还没来得及退去就封冻了,城市幸存的高楼形单影只地立在冰面上,挂着长长的冰凌柱。冰面上落了一层撞击尘,于是这个世界只剩下一种颜色:灰色。”小说中对冰封世界的描写,在电影中忠实地再现出来。冰和雪,在以前的电影中往往是白色甚至偏蓝,但在这里,全部都是黑灰色的调子,以一种近似半透明岩石的质感,描绘出远离太阳的地球被完全封冻的真实感。

电影的重头戏是地球靠近木星,原作中写道:“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在电影中,这种感觉被几次特写画面牢牢钉在观众的视野里,面对这样一幅画面,你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话的角色上,总会渐渐迷失在木星的巨大气体漩涡里。

被岩浆吞没的地下城,没有超级英雄能够拯救其中的生命;面对理智和情感的抉择,是人类永恒的难题;为人类开路避险的宇航先驱,总有难免的牺牲。这些烘托起原作主题的元素,都被电影一一吸收进来。这样的细致处理,让电影在基于商业类型叙事规则大幅重构人物和故事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刘慈欣科幻创作中的核心特质:尊重现实的沉重命运,和理解人性的理性抉择。

除了吸收大量本土元素,这种对原著的尊重和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是《流浪地球》电影在本土化科幻创作上做出的最大突破。一直以来,本土化科幻似乎要么就一头扎到了历史的故纸堆,要么就生搬硬套转瞬即逝的现实热点,要么就东施效颦其实还照搬西方科幻的美学。罕见能够从作品本身出发,从科幻作品的历史出发,从作家创作植根的土壤出发,去找到其中的共同点。

刘慈欣的小说一方面继承了科幻本质的核心,以简单的叙事撑起巨大的框架和厚重的主题,建构起一座巨大的科幻建筑奇观。另一方面则常常贴近中国人的思维,以普通中国人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想办法在这个沉重但总有希望的世界上活下去,为此不惜展开最大胆的想象,付出超出极限的代价。正因为此,他以及更多植根于本土的科幻作家们,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推动中国科幻电影走向正确方向,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

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就此到来,因为,我们有了希望:

“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5 ) 刘慈欣流泪的一天

2019年1月20日,我要永远记住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未来局邀请了300名各行各业的科幻迷和大刘一起首次观看了他的首部改编电影《流浪地球》。

看电影的全程我的心脏砰砰直跳,一开始是因为紧张,不知道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是否成立,在后来的时间里,完全沉浸在拯救人类共同体的使命当中,电影以极高地程度继承了大刘的热血和疯狂想象。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电影的气质,那就是:燃。

电影看哭了很多人,不是小情小爱,而且人类大义。影厅里很多人在人类命运面前,因为感动而流泪,其中就包括原著本人刘慈欣。

作为一名科幻迷,在这历史性的时刻里,有幸,我们一同度过。

看完电影,长舒一口气,可以说,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真的到来了。这部影片将在中国科幻影史有自己的位置。

用大刘的话说,很难想象这是中国人拍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的确,它超越预期地出现了。

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作为一个科幻影视行业从业者,我想对所有观望行业的人说,你们的观望让你错失了很多机会。同时,更大的未来会被《流浪地球》开启。

作为从中学时代就喜欢大刘的铁粉,采访大刘十年的一个记者,以及在影视开发工作中对大刘文本有过研究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部影片虽然进行了巨大的改动,但却是尊重大刘原著的改编,因为它极大地继承了刘慈欣的气质。

1.影片最后的解决方案(不想剧透),采用了极大尺度和极小尺度的比喻,这是刘慈欣写作最大技巧,这种继承令我惊讶。

2.电影很好地表现出了大刘一贯的中二气质(此处真诚地为褒义),在热血沸腾的故事里,我的心脏简直要跳到木星了。

3.大刘并不擅长用细腻手法描写人物,但是他所写的人物都非常成功,这是因为他善用重大抉择来塑造人物,电影也使用了这种手法。

4.电影对航天人的尊重秉承了大刘对航天的崇敬。甚至,关于俄罗斯宇航员带酒的梗也是大刘特别喜欢在闲谈中反复提及的。吴京那句“我是中国航天员刘培强”真的恰到好处,换个人说大概就不到位了。

除却以上,这部影片最好的地方是:解决了中国人拯救世界的违和感。

很多老影人都说,中国人出现在航天器或者其他先进设备很让人出戏。我一开始是不信的,因为中国人已经上太空了,但看了几部合拍片后的确有这个感受。在《流浪地球》里,这种违和感完全消失了。仅这一点,就足以让这部电影成为里程碑。

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我要吹爆这部电影那你就错了,此刻的我非常地克制。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就会知道,我说的每一句话都很客气。

新的一年,中国科幻终于要进入新的征程了。此刻,值得期待。

 6 ) 希望你因浩瀚宇宙流泪,而不是刻意煽情

在看片之前,我在朋友圈被轰炸过大概三四轮,电影圈的人都毫不吝惜赞美之词,“中国科幻电影之光”之类的赞美词已经是最谦虚的表达了,像极了《我不是药神》上映前圈内的那种大规模集体感慨。

不得不说,观影前我被吊起了极高的好奇心与期望值,以为我会看到一部国产的《星际穿越》,或者是又一部《我不是药神》。结果看完之后,我大概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在朋友圈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赞美之词,但是只在豆瓣上打了四颗星。

《流浪地球》的确值得赞美,但没必要过誉。对于一部国产片来说,其特效是目前中国电影的顶峰了,比起一些好莱坞影片也不遑多让——电影圈的人自然知道这有多么的难,从特效制作的难度和精度来看,再加上诞生过程中“吴京零片酬出演”、“制片人卖车做片子”等催泪故事,这个片子值得大家的爆吹。

但是特效之外呢?不得不说在人物塑造、故事推进、节奏与情绪调控、剧本的科学设置等方面,都徘徊于及格线甚至够不上及格的水平,更不要提一些生硬制造的“笑点”、“泪点”带给人的尴尬。

在观影的前一个小时里,我有点打瞌睡。电影的前半段铺陈了不少东西,但却几乎没什么感染人的点。可以看出来导演尝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带一些笑点和泪点,但是不仅故事没讲好,这些点也都有点尴尬。

科学的严密性上我没什么资格说,我不是学霸,也不是科学家,但是总觉得按照电影中科学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最后却要靠一两个人灵机一动来拯救全世界拯救地球没有办法说服我,更不要提炸木星这么一个庞大而危险的工程却三言两语的简单推算过程,以及吴京的伏特加炸高等机器人这些bug了。

电影前半段松松垮垮,在后半断又试图放出很多感人的信息点,想要感动人,可是这些信息点却又太过于密集以至于有点感性过度到刻意煽情。

比如说吴京为什么要带着全人类可能仅存的希望去冒0.0001%的险?他最后的演讲明显没办法说服我。

小女主的演讲就纯粹是为煽情而煽情了。这两段演讲本来应该是全片最燃情释放高潮的点,两人演讲却透出一丝丝尴尬,更别提最后突然来了一群人推火箭了,这个时候已经感觉自己看的不是科幻电影了。看到这些片段,总觉得我们的编剧还任重而道远。

一部好的科幻片,一定有理性也有感性,但是感性一定不会带跑偏理性,一定会有足够牛逼的理论去支撑各种行为动机。而一部好的电影,也一定有足够的人物塑造、情感以及前后的逻辑推进。有点遗憾,这些《流浪地球》里都没有。

看完影片之后,我和一位参与该片的友人讨论电影,我说这部电影给了我《星际穿越》的期待,最后发现故事讲得还不如《战狼2》。友人说,这是国产片,能做成这样已经是极大的突破了,拿《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去比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我奉劝电影人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国产的突破值得赞扬,但不应该是电影的遮羞布。既然是相对开放的市场,那就是要拿出来去和世界上的优秀电影来对比的。去年《红海行动》之所以值得赞扬,是因为战争场面和故事推进丝毫不输现在的好莱坞;《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片子,在剧本上也并不比那些顶级的故事片差。中国的科幻电影总算起了个头,但是也仅仅是开始,离优秀的作品还差得很远。

我希望中国的电影观众会因为浩瀚宇宙的无穷感慨流泪,而不是刻意煽情。

 短评

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部好看的类型片。而最特别的是它是一部国产科幻电影,影迷+科幻迷的双重满足。和最好的好莱坞视效电影相比肯定有差距,但差距已经是肉眼可见的了,剩下的都是假以时日就有机会追上的。追求最广泛的情感共鸣是所有商业类型片都要努力做到的,在某些人看来很俗,但我觉得这一点反而应该是值得骄傲的。

7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流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硬核,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遨游宇宙之间;北京、上海被冰雪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最后表扬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说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画翻页片头还精彩。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整体框架,有一定改动(严格说其实是扩充),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最精彩的《叛乱》希望能在续集看到。新加入的点燃木星很有新意,这种有创意的改动我还是能够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填补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空白,意味着中国科幻电影正式启航,让“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迎来真正的春天。中国科幻迷从此不再流浪,因为我们终于有硬科幻了!

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走出影厅时,我身后一位女生跟她的同伴说了三句话:“这部电影剧情很一般,网上打分高大概是因为特效吧。而且为什么搞这么多煽情啊。”我同意她的看法。本片让我感觉最不足之处,那就是人、人性、人类文明和人文关怀的统统缺失。我看不到芸芸众生的人,看不到七情六欲的人性,看不到色彩斑斓的人类文明,我只看到各种硬伤的科幻设定,只看到各种未必高明的高科技,只看到国产电影最高水准的特效。可是,没有了人,这一切都是苍白的。当《后天》里难民们在图书馆里争辩要不要烧尼采的书、想竭力保护西方文明之里程碑的谷腾堡圣经时,这样的细节会让人肃然起敬。高度文明不是苍白得只剩下高科技。即便在最危难的时刻,我们仍然会想起某些永恒的人类文化母题,它们的价值超越了小情小爱,也超越了家国情怀,恐怕它们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谛。【仙桃剧角】

12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这片要是美国拍的可以给80分,中国拍的我给200分!你能想象在波士顿的IMAX电影院里坐满人,看完集体鼓掌的画面吗?燃,巨燃,全程无尿点,特效满分,剧情瑕不掩瑜。。豆瓣为什么不能打6星?⭐⭐⭐⭐⭐⭐

14分钟前
  • 乙小囧
  • 力荐

剧本的节奏处理的极其工整,灵魂黑夜到第三幕的高潮迭起层层堆叠。特效部分也很扎实,美术在好莱坞科幻美学上有很多本土的尝试。最后的太空战狼时刻也并不违和,春节元素也比红海更扣档期主题。希望中国科幻电影好起来。

18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史诗感不是靠狂轰滥炸的煽情就可以做到的,这部电影的双线叙事做得太糙、太散、太自我陶醉了。最可怕的是,这依然是一个中国式寓言:长辈们大爱无言,前仆后继地自我牺牲;年轻人们任性叛逆、自以为是,又总能踏着祖辈的鲜血苟活下来。让人细思极恐的价值观。如果说中国科幻值得鼓励的话,及格已经是最好的鼓励了。

21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就在我已经彻底被国内影视技术限制了想象力,不相信中国能有真正意义的科幻电影时,流浪地球便对着我的心脏狠狠扎了一针强心剂,走出电影院都还恍若隔世,中国真的也有这样的电影了吗,真的不是在做梦吗。相信,这是一部定会写进中国影史、中国科幻影史、中国太空电影史、中国影视工业进程史的一部科幻杰作,庆幸能成为见证者。此刻我手中的那张电影票不再是一张观影入场券,更像是一次亲历奇迹的勋章。

22分钟前
  • 王小叶儿
  • 力荐

在西安看完零点场,上座率好得惊人,观众素质极高,我隔壁的哥们(不认识)在电影结束的那一刻对着郭帆的名字大叫一声“牛逼!”第三次看了,还是看哭了,我看到了一个未来,那就是《流浪地球》会成为星战那样延续几十年的经典系列,几十年后,我会在电影院看到地球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也就是三体星系,冰融化成水,人类的孩子在贝加尔湖畔钓鱼。而我们这一代人垂垂老矣,在影院里默默流泪,更多的年轻人因此爱上科幻。

23分钟前
  • 猫一
  • 力荐

到五棵松耀莱影城的杜比厅大银幕上看了这部开创中国硬科幻电影元年的娱乐佳作,不错!几年前就看过刘慈欣的大作《三体》,深知把他的科幻世界搬上银幕的巨大难度,年轻的导演郭帆和王红卫剧本策划带领的编剧团队干得漂亮,值得观众用40亿以上的票房来支持它,鼓励它!好的文化艺术片不容易拍,好的通俗娱乐电影同样需要不凡的艺术才华、技巧和能力,加上巨额的资金投入、高科技视听制作,难度更大。春节假期中,在柏林电影节上斩获奖项和好评的《地久天长》、《恐龙蛋》、《一秒钟》等文艺片和在国内市场上获得票房冠亚军的本片及《疯狂的外星人》等娱乐类型片的主创,许多都是电影学院的各专业毕业生,祝贺他们的成功,母校因他们而骄傲!以前给《战狼2》我打过五颗星,这次也一样。

2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拖着地球逃难的设定有种在看太空版“战狼”的感觉,但无论气质还是内核都够硬,硬气+硬核的国产科幻片,预算有限但特效很真。纪律、服从、牺牲精神,外国人可能又要说华语片自我高潮了,但谁说价值观只能是好莱坞那种?最大亮点:没人谈恋爱,因为谈了也没球用...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内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其实中国观众对于这类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国内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硬科幻大制作的工业基础,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并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终于有导演做了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给中国的硬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用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的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的电影。先说优点:算得上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尤其视觉效果非常出色。红色防护服和大型载货卡车的设计极其出彩,完全击中了我的审美,如果出周边玩具的话一定购买!再说缺点:场面足够宏大了,但有些空。个别台词太尬,个别演技掉线,个别煽情过头。而大刘原著里的那种悲悯,没有表现出来。简言之,流浪地球是一出无法回头的壮烈,一种不抱希望的绝望。苦涩的成分,原本应该大于燃烧的。

38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4星,多一星鼓励。华语电影工业飞跃的节点,技术、剧本、精神内核,各方面都是全球尺度下顶级同行们的优秀学生水准。可贵之处就在于,作为先行者和新生代,能分辨什么是好的,应当学习的,并用十二分的力气把它们执行出来。比起科幻,我更看重和感动是它作为电影本身的意义,终于让我对华语电影有了一丝“总是往好里去”的希望。执拗、赤诚、勇敢、高贵——是的,甚至称得上高贵,负载着沉重的文化烙印,但依然元气淋漓,令人击节的少年。像那颗燃烧自己驱动前行的淡蓝色小球,向着茫茫宇宙,星辰大海,出发。

41分钟前
  • 力荐

华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科幻大片!刘慈欣的硬核科幻设定,小兵扛大旗的主流价值观人设,东方式的家庭理念核心,地心引力与星际穿越的融合。故事铺排+情节张力+情绪渲染+镜头调度非常娴熟,意料之外的特效大场面超赞。虽然有瑕疵但整体非常流畅,后30分钟更攥着手看,几处情节令人泪目,片尾BGM燃爆。“比肩好莱坞、电影工业”已是老生常谈,我认为这是华语电影的发展方向,不算完美但完成度和起点相当高,给你五星不怕你骄傲

43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力荐

“北京道路安全委提醒你: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这句广播语真是又土又洗脑,能不能押点韵啊?哈哈哈~ 电影比预期要更恢弘磅礴,晨昏线过后的永夜、火种计划、让地球流浪、木星推动地球…等等大小设定,没想到中国也能拍这么大架构、大格局的科幻片了,而且是第一部,了不得。以前看国外科幻感觉离我们很远,这一次看到熟悉的北京大裤衩、上海东方明珠都变成零下89°冰天冻地的末世场景,既猎奇又唏嘘。虽然在剧情上有套路,对于这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科幻新生儿,鼓励多于挑剔。导演说美国人拍科幻是放弃地球、去挖掘新的人类居住地,而中国人是不放弃地球、守住家土的情怀…“希望是我们回家的唯一方向”

4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1.从特效和技术上讲,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此类中国电影的巅峰了。磅礴恢宏,细节营造用心。2.故事层面比较糟糕,很好奇到底出于什么原因,造成几乎超过40%的台词都是后配的,而且对不上口型,明显是片子成型后彻底改词重配的。这严重影响故事质量。3.作为类型片,很多讲述方式有明显问题,比如人物特征不鲜明,交代不清楚,刘启变成“刘户口”,这种启字的拆解为什么不交代?李一一变成“李长条”留给谁去猜?4.很多地方增加众多根本无意义的插科打诨,自以为幽默但毫无笑点非常尴尬。5.这个全球化的项目中,中俄合作,稍稍出现一句法语,两句日语,美国闪现一次国旗。6.科幻特效技术有了巨大进步,但技术这只是科幻电影的一部分。

49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7分,当时看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影片终于用一种好莱坞灾难片的模式,来处理这部电影,这使得最后的救援与牺牲,都有热血感。虽然从情节的细节、人设、台词等很多方面,还是有太多的遗憾。但是,它还是一个方向吧,这种大片,还是要尊重一些类型片基本情节规律的。另外,真正触到我的,还是那个2500年的漫长旅行,一场所有人都看不到结局的冒险,特别绝望与悲观,恰好也是我对宇宙的看法。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春节期间最大的一场烟花,是看你爸为你和地球点燃的宇宙爆炸,太朋克了。

56分钟前
  • 姨妈的鸭
  • 力荐

刘启韩朵朵,地球给你俩了,毁灭吧,赶紧的,累了。

1小时前
  • 琦殿
  • 推荐

地球最后的战狼?这片含京量有点高啊。

1小时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