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陷夜巴黎

HD中字版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朗贝尔·维尔森,沃达克·斯坦克才克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85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情陷夜巴黎 剧照 NO.1情陷夜巴黎 剧照 NO.2情陷夜巴黎 剧照 NO.3情陷夜巴黎 剧照 NO.4情陷夜巴黎 剧照 NO.5情陷夜巴黎 剧照 NO.6情陷夜巴黎 剧照 NO.13情陷夜巴黎 剧照 NO.14情陷夜巴黎 剧照 NO.15情陷夜巴黎 剧照 NO.16情陷夜巴黎 剧照 NO.17情陷夜巴黎 剧照 NO.18情陷夜巴黎 剧照 NO.19情陷夜巴黎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Rendez-vous》一个明星的诞生



题记:
绝望之美盛开在地狱边缘,等待枯萎是必然的过程,那刻,你无法救助他人,甚至是你自己。
   ――――卡夫卡·陆(Kavka Lu)

所有的惶恐和胆怯之后,无论是谁都在等候给自己一击的人,当上场铃响起,你将别无选择!
前奏响起,灯光渐亮,演员的此刻就是角色,1985年的朱丽叶·比诺什泪流满面,无论角色还是自己她站立到了法国的舞台上。
每个演员的旅程大都像电影里的妮娜,从龙套到光焰四射的日子只有自己明了内中的甜酸苦辣。
侧面的你,在音乐里沉思,世界影坛因为这部影片开启了朱丽·比诺什的时代。她非常幸运从戈达尔开始她一直和一流导演合作,而且,她以自己卓越的实力向人们证明她是一个演技派的优秀演员。
朱丽·比诺什大概是一流明星里脱得较多的,然而无论她怎样脱都显现出圣女一样的光耀,从《屋顶上的骑兵》为了爱的温暖、从《布拉格之恋》给予政治创伤的慰藉,到《居家男人》对于男性世界的救赎,这一系列的银幕形象都有着来自女性世界的舍我姿态。当我们在她刚出道的影片《情陷巴黎》里看见她美丽的裸体依旧藐视着男性道貌岸然后的本性,脱,成为了朱丽·比诺什俯视男性膨胀的方法,她会让所有亵渎美丽的男人感到羞愧。
女人的美丽在于对于男性世界的包容,在无数次挣扎之后,男人总想孩子一样软弱。
电影从妮娜来巴黎寻找艺术之梦开始,进入巴黎的火车,告别乡土融入城市。
远方是树的队列,在所有的行进之后到达坚硬的城市。
带着艺术梦想的人往往选择巴黎,起步阶段在并不富庶的生存条件下锻造理想的翅膀,对于一生而言,有梦的日子是美丽的。
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不会因为生活的疾苦而改变,为了艺术的梦想他们都会选择顽强,剩下的就是遭遇,在异乡的土地上相遇、相别。妮娜和三个男人的相识就像是一幕幕戏剧,
在法国电影里导演更多描绘的是人的状态,这不是结局而是生活的本身,没有对与错,只是生活态度的不一样,保罗因为租房而结识妮娜,而他的同屋的昆丁则是一个神经质的戏剧演员。我始终认为人的社会角色会影响到他个人的世界,昆丁的占有欲和急迫让人窒息,这是社会生活在个体的投射。影片反映了她来到巴黎寻梦时和几个男人的关系,虽然影片有不少情欲和裸戏,然而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丑小鸭的成长,一种摆脱身体羁绊到达灵性的过程,这在最后导演以《约翰福音》的教义证明了这些。
影片情节并不复杂,它就像我们身边的故事,是所有有梦的人都可能的经历,正如一个巴黎街区的全景让观众感到了个体和城的关系,我们身在其中,我们只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个。
选择自我结束的昆丁回应了导演关于爱情的阐释:“因为他们是敌人,他们用恨去爱”爱的终点就是保存,那么可以保存的就是结束,除了赴死我们无法证明爱的坚决。其实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真正的意义在死亡之后一切刚开始,我们寻找一生的直到死亡发生我们才刚刚明白谁对谁错,路上的日子就像巴黎黄昏的雨丝,冷冷的打散我们关于阳光所有的幻觉,男女关系的全部意义就是甘心被另一个人埋葬。
影片讲述的是妮娜的选择片断,我非常欣赏安德列·泰西内(Andre Techine)设计的结局,点拨妮娜的老导演面对舞台没有信心的她告别离去,前奏里妮娜会有怎样的选择?影片嘎然而止。
舞台侧幕上留下导演的选自《约翰福音 12章》的话语:
24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25 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一流的导演造就了一流的演员,无论电影还是真实世界都是如此,而《圣经》的告诫就像中文语境里的因果,催人深省。

【附录:影片资料】
《情陷巴黎(Rendez-vous)》法国1985
直译:《约会》
导演:安德烈·泰西内(André Téchiné)
编剧:安德烈·泰西内(André Téchiné)、奥利维尔·阿塞亚斯 (Olivier Assayas)
主演: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让-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Jean-Louis Trintignant)
片长:82分钟
定级:UK18
奖项:1985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1986法国恺撒奖最有价值青年男演员(Lambert Wilson)
个人评价:艺术性9,欣赏性8.5(80年代重要作品,一部电影带红两位巨星)

2005年11月25日 星期五 20时15分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2 ) 妮娜与昆汀

“你爱他,是因为你失去了他”。

“我唯一的爱来自我唯一的恨。”

妮娜一开始不懂得爱,就像比诺什后来很多的电影都在探讨爱一样,没有谁生来就懂得爱,但我们大多数却都渴望被爱。

妮娜在昆汀的遗体被火化时,还拿着束花去告别。让我觉得妮娜是爱着昆汀的。但是只是这份爱里只有她单方面的美好。

一开始是害怕他的,但是当昆汀以死威胁时,她又心软了。当昆汀死去时,她觉得她是爱着昆汀的,那是因为爱人已走远,而爱还在弥漫。

她后来去找保罗,是因为她害怕自己一个人呆着,因为自己眼前总是会出现昆汀的幻想。她买了地铁票跑着去保罗家时,保罗说他穿着昆汀的那件毛衣,妮娜还摸了摸那件毛衣,仿佛那上面还有昆汀的温度一样。她走到保罗的房间,环顾四周拿走了昆汀的那本《罗密欧与朱丽叶》。

她想演朱丽叶这个角色,抛开这是一部大制作戏剧,她可以凭借朱丽叶这个角色一炮而红的私心,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她想了解昆汀,她想探究自己眼里的昆汀和保罗嘴中的昆汀哪一个更接近她认识的昆汀。在准备朱丽叶的角色中,她知道了昆汀的一些事,渐渐的不像刚开始那样惧怕昆汀了。一开始幻象里的昆汀嘲笑她说,你不懂爱,你怎么可以演朱丽叶。那个时候妮娜心里可能更多的想着自己可以凭借这个角色开启事业之春了吧。在昆汀的说教后,第二天她无论怎么样都念不好台词,因为她确实不懂得爱。而当她真正懂得爱时,所有人都已经离她而去,她还是只有她自己。

妮娜对于昆汀来说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四年前失去了女友的昆汀一直像行尸走肉般活着,他在性爱俱乐部工作,孤独,消极,没有灵魂,没有感情。当他第一次见到妮娜的时候,他就知道妮娜是他要找的人。妮娜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一眼就看穿了,正是因为他了解妮娜,所以他想要她来拯救自己,把自己从游魂般的生活中解救出来,灵魂得到解脱。

“我唯一的爱来自我唯一的恨。”昆汀恨着谁又爱着谁呢?毫无疑问,是她死去的女友,他心里一直过不去的那道坎。他觉得妮娜身上有着女友的影子亦或是有着他曾经身上拥有的现在却消失了的东西,在他和妮娜睡了之后,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救赎,所以他拿着口红在镜子面前写了“Merci”谢谢,这个“Merci”是发自真心的,而在此之后,他认为自己可以毫无顾虑一身轻的离开这个悲伤的世界了,所以他又擦掉了写下的“Merci”,本就赤条条的来,更加不需要给妮娜留下念想。其实昆汀也是很可怜的,孤独。可怜是因为没有人能够读懂他的内心,孤独是因为他注定终将孤独。

电影全片看下来,对保罗我是实在喜欢不来。有点假有点装的那种,倒是隐喻了现实生活中的那类人,没有谁是不求回报的帮一个从乡间来到巴黎的小姑娘的。

 3 ) 激情密约|约还是不约

故事的年代已经很久了,那时的朱丽叶没经过美颜的美颜,是真美颜。

电影其实还有更有“代表性”的画面,但好像不太适合,还是放一张中规中矩的吧。

想明白法国人的“爱情”,其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故事即便是放到现在,受“文化侵害”这么多年,对故事中的“爱情”还是稀里糊涂。

大概,光顾着看朱丽叶的“精彩表演”了。

故事当得起“激情”,但好像当不起“密约”。

毕竟人家,也根本没想着“秘密”,一切都很大方的。

该表露“感情”的时候,绝不含糊。

这位,放到现在来说,就是“超级备胎”

可是亲眼“见证”了朱丽叶的各种表演,而且自己的“好哥们”睡了自己的女神,这“经典桥段”也是集大成者。

如果强行“提升”的话,或许,故事还包含着对“爱情”的探索。

但是,真的,这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时的版本画质实在是渣了点,复刻版如果能提高点画质,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戏说而已,电影还是很尊重“艺术”的,还是得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否则就俗了。

 4 ) 抱着坨冒热气的狗屎不撒手

首先说明,从电影拍摄的技法来说,我必须打好评,但这里打分我纯讨论人设。三个垃圾性格的走到一起怎么搞都是悲剧。
随身带刀任意自残的男人+性爱来去自由的女人+苦逼强大责任心痴情男=苦逼剧。遇到一个用自残相要挟的男人,女孩你们唯一理智的举动就是转身离开,永远不要给他任何遐想的机会。千万不要像这种女主一样犯痴。这是我见过最狗血的罗密欧。一群文青脑残。还有,男二的疯狂占有欲也是吓死人。


从片中三个年轻人的父母角度来说:子女找的配偶有多糟糕,就证明父母做的有多失败。你的孩子甘愿忍受对方的不忠、算计、没有责任心甚至暴力,就为了一碗热汤/一把伞/几句赞美、鼓励或者认同,恰恰说明你在这些方面对ta的吝刻和凉薄。 你给她的都是冬天,就别怪她抱着坨冒热气的狗屎不撒手。

从年轻人自己的角度来说:渣男永远是渣男,永远别靠近。给人当公交车的女孩有没有机会修正自己的人生、拥抱幸福,鬼才知道,你不知道,还是趁早下车。人的占有欲就是双刃剑,对谁都是伤害。做人应该克制,为自己,为他人。

 5 ) 《情陷夜巴黎》: 明星梦

小女孩从小就想当明星,

刚满18岁的她立刻乘火车来到巴黎 。

虽然无依无靠但她却独立坚强,

各种小角色她都满怀希望地去试镜。

终于能上台演出了!

却是只有一分钟的女佣角色。

她不气馁,

打起精神演得津津有味。

她长得漂亮,

身边不乏男人团团包围。

有位电台监制邀她合租,

她为省房费出卖了自己肉体。

一段时间的相处发现,

他不爱她,她也不爱他!

和昆汀相遇是偶然,

他是房产中介保罗的室友。

昆汀长的帅气、忧郁且性感,

面对要借宿一夜的女孩冷酷无情。

女孩告辞就走 ,

他却心生爱怜,如野兽般侵犯她。

她用鞋跟打他,

他却微笑着不还手。

原来昆汀陷入四年前的情伤,

女友的去世令他悲伤、堕落、变态。

他喜欢女孩的自信、执着、有原则,

狂热的追求、性欲的诱惑让女孩欲罢不能。

面对保罗的殷殷献情,

昆汀狭隘心态、妒火中烧、以自杀终结自己。

女孩难以理解、悲伤不已,

他爱她,她也爱他!

保罗表面斯文、性格刚烈,

见到女孩的第一面就爱上了她。

女孩付不起房租,

他为她垫付,还搬来陪她,但女孩不愿让他碰。

女孩终于等来了大角色,

与导演彻夜探索令保罗醋意浓浓。

女孩疲惫不堪地回到家,

等来的是一通埋怨与责骂。

不欢而散的一周后,

女孩放下自尊去找保罗,并主动哭求着和他做爱。

他们就像最初认识时那样,

吃饭、散步、依依不舍。

女孩欣喜地送演出戏票给他,

他撕了并嫉妒她爱做明星胜过了他。

女孩演出当天绝望地没看到保罗,

他假装不爱她,她还是爱他。

一颗种子要发芽,

必须经过埋在土里死亡后,才能得到重生 。

而一位女孩想要拥有明星梦想,

就算刻苦努力、出卖色相,也不一定能真正得到实现。

 6 ) 《约会》-妮娜妮娜你爱谁


很意外的是,电影一点都不冷场。当一个女人散发着香气,周围的男人们一个个被吸引过来,围绕在她的身边,他们眼神交错,大胆追逐,上演法国的激情浪漫情节,即使在25年以后的今天看来,依旧那么新鲜。更何况里面俊男实在多,美女……如果你认为朱丽叶•比诺什算是的话……可惜我实在接受不了她剧中人物的造型。她应该是那种古典的美女,看她最后朱丽叶(罗密欧的朱丽叶)的造型,那45度角和侧脸,美到窒息。
妮娜到底爱着谁呢?
传达室的弗莱德?显然不是,那只是她初到巴黎的栖身之所。
演员昆汀?导演说,你爱他,是因为你失去了他。
小职员保罗?爱妒忌的保罗不断靠近妮娜,可他永远抓不住他,即使妮娜说“我爱保罗”,但是我却不相信这个女人的话了,因为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爱不爱他。关键是,最后这小伙也随大伙一起,散了。
或许爱上了可以当她父亲的导演?妮娜最后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导演手中的一枚棋子呢?
这部片子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扯上了关系,或者可以说是剧情的一条主线,开始大家不会注意到,因为大家都看帅哥去了,到最后,这条主线变得异常明显。让我极度不爽的,也是这个《罗密欧与朱丽叶》,抛开片中插播的成人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说,妮娜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正剧)的朱丽叶时,围绕在她身边的男人们瞬间散去,留下她独自一人,在预备上场的后台,泪流满面。戏剧再也没有开场的一天,电影落幕了。我一直以为会有个美好的结局,要么爱情圆满,要么事业有成,可惜到最后,仿佛一场闹剧的落幕,繁华散去,遗下一地孤独的落寞,仿佛从来一无所有。
毛主席说了,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纯属耍流氓!

 短评

新浪潮式的纷繁快速室内调度被此片的职业背景所合理化,但仍未提纯至Esther Kahn式的生理感知情境。结尾似乎有着过度的“崇高”。

3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看法国人诠释疯批爱情已经见怪不怪了,妮娜对昆汀,保罗对妮娜,昆汀对去世女友,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道理都懂可无法共情,而且全片不是在啪啪啪就是想啪啪啪,辛苦比诺什一直在穿脱衣服。还算有点巧思的也就是保罗的幽灵复现以及妮娜替代出演朱丽叶吧,失去后只能用想象填补了。

7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从影两年的朱丽叶比诺什奉献了大尺度的牺牲却只是迎和令人怀疑的「直男癌」批判——「演员获得角色肯定是利益交换」+ 相当狗血的三角恋都有一种法式混乱的艺术混搭风格,或者仅仅是一个包裹着神经质的言情片,最后借用路加福音中「种子」的结语更是莫名其妙。

10分钟前
  • 451½°F™
  • 较差

法国人都是爱情专家。爱情是一只自由鸟,一切道德责任规则都与它无缘。

13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特别喜欢朱丽叶·比诺什在这部电影里的穿搭,工装蓝的风衣外套,红色的打底衫,V口没膝裙,很时尚。扮演朱丽叶的朱丽叶·比诺什彼时只有20岁,满脸清纯,且全裸出镜,当然在法国电影里女主一丝不挂这是常规操作。整个片子有点像舞台剧,人物都歇斯底里,情欲戏尺度也很大。不得不说,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17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典型的法式文艺片,年轻的比诺什,八十年代的室内布景,中产阶级的情感危机和困惑,以及每个人难以捉摸的情欲和爱憎。

22分钟前
  • 无非
  • 还行

片子里的感情都是扭曲病态的,等明白过来所有人都离她而去了……比诺什那时候好年轻好美啊。两星半

27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好姑娘,蠢姑娘;病男人,恶男人;烂爱情,屁爱情。

29分钟前
  • 艾晨
  • 还行

爱她是因为失去她。1985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

3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当年20岁的朱丽叶扮演18岁的妮娜,而18岁的妮娜在片中又扮演14岁的朱丽叶,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那个朱丽叶。这是比诺什的第一部女主角影片,从此奠定了美丽又大方的影坛形象。安德列·泰西内导演的作品,最多看出他是个浪漫派,其他风格一点也不鲜明。“你爱他,是因为你失去了他”

35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和前作巴洛克具有相似人物设计和主题,让情感转移和本身寻找寄托的诉求具有一致性,女性在面对爱情时不是常规两者之间的问题,而带有了随机性“偶遇”的过程,因此在片中情欲亲密又疏离的表现,可以把因为“不定”选择爱人当做成长认识他人和自我,也可看做人矛盾相斥却相互吸引的关系复杂性反应

38分钟前
  • [Deleted]
  • 还行

7泰西内掌控了视觉,蒙太奇,节奏,并且让粉嫩的比诺什脱光。这很好。可是这个剧本基本上就是cheap stinking chip-oil。完全没有经过大脑皮质控制的冲动。阿萨亚斯职业生涯的开端就证明了自己是用下半身思考剧本的兽。

39分钟前
  • 小A
  • 还行

朱丽叶•屄若蛇

42分钟前
  • 丁一
  • 很差

朱丽叶·比诺什成名作(首次担任主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最早的编剧作品之一。一部典型的法国“疯爱”式电影,也是一个女人逐渐理解爱情与自我的成长历程,在偏执与激情中迷失,失去后方才领会。在此期间,一种爱情的本质也渐渐浮出地表——对幻影、图像的迷恋,一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台内外的替身与入戏。平素身穿蓝色外衣、红色内衫的妮娜,在经历了离丧后,着上一袭黑衣,最终在舞台却换上了明丽的黄裙。摄影美得令人沉醉(想及[巴黎野玫瑰][罗丹的情人]),影像浸润在忧郁的淡蓝浅绿里,巴黎之夜蓝得幽寂,绵绵蓝雨漫无止息。落单成空的殉情。边亲吻边唾弃。终结于演出开始前,引用[约翰福音]12:24,但没说出的下句才是题旨: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8.0/10)

4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6542550977222255151

47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当昆汀遇到妮娜,他冰冷的心活过来了,但同时意味着他开始埋葬那段让他冰冷的爱情往事。当保罗一边唾弃妮娜一边在妮娜脸上舔舐唾沫一边进入妮娜,他挣扎着把对妮娜的狂爱埋葬了。一段爱情会生。一段爱情会死。只有抽象的爱情永生。妮娜只有一身全红和一身全黑的衣服,那是生的颜色和死的颜色。而那件永恒的蓝色风衣,是忧郁,是火焰。

50分钟前
  • 他的声音和房间
  • 力荐

看的删减版,太没意思了。想看未删减的

53分钟前
  • 红辣椒
  • 还行

导演找了这么一群神经病,就是为了证明“你爱他,是因为你失去了他”这个怪异又无比准确的命题吗? (ps,令人震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54分钟前
  • 蓝格子
  • 推荐

你爱他,因为你失去了他。

55分钟前
  • 自然醒
  • 推荐

法国人的爱情还真。。。不过朱丽叶那会可真美啊!!

57分钟前
  • 果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