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岛

HD

主演:蒂姆·罗斯,米娅·华希科沃斯卡,薇姬·克里普斯,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瑞典,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伯格曼岛 剧照 NO.1伯格曼岛 剧照 NO.2伯格曼岛 剧照 NO.3伯格曼岛 剧照 NO.4伯格曼岛 剧照 NO.5伯格曼岛 剧照 NO.6伯格曼岛 剧照 NO.13伯格曼岛 剧照 NO.14伯格曼岛 剧照 NO.15伯格曼岛 剧照 NO.16伯格曼岛 剧照 NO.17伯格曼岛 剧照 NO.18伯格曼岛 剧照 NO.19伯格曼岛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伯格曼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格蕾塔·葛韦格、米娅·华希科沃斯卡和约翰·特托罗确认加盟米娅·汉森-洛夫([将来的事])执导的英文片[伯格曼岛]。故事围绕美国一对从事电影工作的夫妻展开。他们曾于一个夏天,在启发了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地方为电影创作剧本,此次他们将故地重游。该片预计将在明年夏天开拍。白骑士的宝藏烟雨长河指环王1:护戒使者失忆症2015德里女孩第二季少男的祈祷水牛骑士破裂(2022)魔力女战士1080P喊·山小镇警花第一季大事件赌豪北极2018妖法制作人国语不良少女莫妮卡香巴拉信使闪烁恶人心无知的声音你是我兄弟请融化我不只是合租关系冒牌皇帝我的青春道馆你也可以是天使博物馆奇妙夜3兔子谜题双手1999糟糕历史 第五季沉默的证人2004铁窗雄泪国语版鸡皮疙瘩剧场版2钢木兰花天命抉择第一季懵懵哒爱情2今日宜加油杀戮射击漫长假期

 长篇影评

 1 ) 美女导演闯进大师之岛,拍一部私电影

随着北美颁奖季的到来,今年戛纳电影节的获奖作品便开始陆续出炉。而无论是以女性视角对抗父权社会的《钛》,还是挑战宗教伦理道德底线的《圣母》,或者戏剧张力十足的《安妮特》,其实都有着深入社会沉疴痼疾的沉重底色。

朱利亚·迪库诺《钛》

保罗·范霍文《圣母》

莱奥·卡拉克斯《安妮特》

但在这当中,我们不该忽视掉这样一股清流。它有着遗世独立、自成一派的私电影特质,同样是今年戛纳主竞赛作品。我们要说的,便是米娅·汉森-洛夫导演的新作《伯格曼岛》。

米娅·汉森-洛夫《伯格曼岛》

而基于影片《伯格曼岛》很大程度上的私人性,在真正进入到这部电影之前,我们或许可以先整体了解一下米娅·汉森-洛夫导演的经历。

米娅·汉森-洛夫,很多影迷心目中的“美女导演”

米娅·汉森-洛夫出生于1981年,拥有哲学硕士学位,她的父母也都是哲学教师。从她2016年提名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的《将来的事》中,就能看出其深受父母影响。该片中,于佩尔饰演的哲学教师,就曾写过一篇带有淡淡哲思的生活随笔。

2016《将来的事》

十八岁那年,米娅·汉森-洛夫曾被法国著名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看中,出演了电影《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以及《情感的宿命》。这两部作品中,她都展现出格外令人赞叹的出色演技;这也为她后来跨入导演行业奠定了艺术上的基础。

1998《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

2000《情感的宿命》

随后的2009年,她便与阿萨亚斯步入婚姻生活。但其实根据Imdb上的信息来看,米娅曾在The Final Cut的采访中说,自己从未与阿萨亚斯结过婚,两人自2016年便已经分开。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导演

如果说,拍于2016年的《将来的事》是米娅对家中父母的回忆与追寻;那么今年的这部《伯格曼岛》,则是米娅对自己当年与阿萨亚斯之间情感关系的细致剖析。

相比《钛》《圣母》或者《安妮特》那样戏剧张力非常明显的电影,《伯格曼岛》展现的则是细水长流的情感涟漪。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慢慢体味,就会发现这是一部特别真挚的作品。

2016《将来的事》

2021《伯格曼岛》

影片讲述一对美国导演兼编剧夫妇,通过搭机、乘船来到伯格曼故居——瑞典法罗岛,并试图在这座岛屿上进行创作。

我们不难看出,影片中的角色设定显然就是米娅与阿萨亚斯的现实写照。两人同样都是导演兼编剧,也同样都热爱伯格曼的电影。早年间,米娅曾在法国《电影手册》担任编辑,而阿萨亚斯也曾一度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主笔,两人素来有着如觅知音般的趣味相投。

影片《伯格曼岛》就如同候麦导演的很多作品一样,整个故事都发生在风景宜人、舒适悠闲的美好场景中。但正如女主角克丽丝对男主角托尼所说的,“你不觉得这有点太好了吗?”由此可见,故事的背后肯定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么风平浪静。

多层次的戏中戏结构

戏中戏结构,是很多导演都会尝试的电影技法。在今年面世的电影中,比如同样入围戛纳主竞赛的滨口龙介导演的《驾驶我的车》、前不久刚上映的娄烨导演的《兰心大剧院》等,便都是非常出色的戏中戏结构。

滨口龙介《驾驶我的车》

娄烨《兰心大剧院》

很快地,克丽丝与托尼两人便都各自在房间开始写作,创作自己的故事。男主角托尼似乎进行得很顺利,很快便完成了大致的剧本;但克丽丝却一直都断断续续,仿佛有种无形的力量在拦住她完成这个作品。她说,“似乎总有什么在拖住我。”

克丽丝想要的答案,便潜移默化地藏在电影中给予了互文解答当中。男主角托尼说,他所创作的故事是关于一种不可见的东西,在情侣之间流动。这似乎就是纠缠着两个人的真正的问题所在,也可能是现实中阿萨亚斯和米娅之间出现的问题。

由此可见,米娅·汉森-洛夫拍摄《伯格曼岛》的目的,就是在对这个“流动且不可见”的东西进行探讨和挖掘。但想要讲述这样的故事,肯定不能用过于直接裸露的方式说出来,而是通过细水长流的生活状态,以及重复琐碎的日常行为,来表现人物的情绪与情感。

而我们也不难从这个故事中看出角色原型的“阴影”:在业界颇有威望、电影作品一直备受赞誉的阿萨耶斯,以及在法国以独立风格著称的米娅·汉森-洛夫。

私电影与迷影元素

某种程度上而言,影片《伯格曼岛》无疑是一部私电影。米娅在影片中充分表现了男女主角的影迷身份。首先,他们拜访的岛屿便是“伯格曼岛”,还参观了伯格曼的私人影院,以及曾经拍摄《婚姻故事》的房间,等等。其次,两人之间会经常彼此探讨伯格曼的电影,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当然难免也会有各种纠纷。

自从在伯格曼的私人影院里观看了《呼喊与细语》后,两人似乎出现了意见分歧。克丽丝觉得伯格曼本人明明生活在一个祥和美丽的岛屿,为何还会拍出与现实天差地别的电影,并且影片中的角色都如此糟糕呢?为什么他从不显露出一丝温柔和光明?而托尼却觉得,伯格曼对展现光明没有兴趣,他注定是黑暗的,并且想探索这一点。

两人在伯格曼私人影院里观看《呼喊与细语》

克丽丝责难伯格曼不够光明

托尼为伯格曼的黑暗辩驳

纵观影片《伯格曼岛》本身的故事和创作方式,或许跟伯格曼电影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涌动在其中的迷影元素绝对能让影迷们大呼过瘾。比如对伯格曼经典《犹在镜中》《假面》等取景地的游览,对伯格曼有九个孩子以及他与历任妻子私生活的讨论,以及瑞典人对伯格曼生前“拒绝兵役”“没有礼貌”等现实日常的吐槽。

伯格曼的墓地

伯格曼电影《犹在镜中》和《假面》的取景地

“伯格曼有九个孩子,来自六个不同的女人”

“伯格曼忙于创作,根本无暇估计孩子”

“伯格曼在艺术和生活里一样残忍”

“伯格曼拒绝兵役,很没有礼貌”

趁托尼出行时,克丽丝无意间发现托尼已经完成了一个内容情色、尺度很大的剧本,但却从未跟自己谈起。两人之间原有的裂缝,便在这样的沟通疏离中慢慢放大。尽管克丽丝始终装作若无其事,但那种微妙的情绪却一直环绕在她身上,如阴影般困扰着她。

因此,就有了克丽丝甩下托尼、径自加入“伯格曼之旅”旅行团的段落。在这过程中,克丽丝还遇见一位年轻男子,两人便由此展开一段愉悦的邂逅。而正是因为这名男子的出现,让克丽丝对自己与爱人的关系进行了自省与深思。

经历过这场伯格曼之旅后,米娅便慢慢地产生了创作灵感,潜心写完了剧本的基本提纲,并把这个故事讲给托尼听。

由此,我们的故事便进入到了第四层的戏中戏嵌套:阿萨亚斯与米娅——克丽丝与托尼前往法罗岛——伯格曼的家庭——克丽丝剧本中的人物。

克丽丝的剧本是一个看似有点狗血的故事,讲述的是一对情侣在分手后,又在一个共同朋友的婚礼上再次遇见。整个过程中,他们互相吃醋,但又努力挽回彼此之间的关系,试图让爱情死灰复燃。可以说,这个故事充满了导演米娅本人极其丰富的女性视角,让人倍感真挚。

最让我印象至深的,是故事中的女主角在酒吧里恣意跳舞的那个桥段,仿佛再次让我们看到了米娅导演在《将来的事》中对自由的追寻与体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影片《伯格曼岛》的后半段,我们或许可以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来描绘。电影中的人物与戏中戏里的人物被巧妙地融汇在一起,现实世界与克丽丝剧本中的世界彼此交织。

导演甚至还让两个时空中的人物(女导演克丽丝、剧本中的男女主角)同时围坐在一张桌子前谈话。

三人同桌

在我看来,克丽丝与剧本中的男主之间的对话仿佛有一种时空跨越感,十分有意思。克丽丝对她笔下的男主所说的话,似乎都是希望令这段关系有重合的可能。

但与此同时,其实克丽丝自己也没有想好,她该如何来结束这个故事。于是,她便同自己笔下的人物共同体验生活,也跟银幕前的观众一起寻找合适的时间来落幕。

相比米娅·汉森-洛夫前作而言,我认为影片《伯格曼岛》在电影技法上显然更为成熟。但跟前作一脉相承的是,这部新作的叙事核心,依然是米娅导演对她过往生活经历的一次片段式的回忆描摹,继而在创作中寻找她想要答案。

在我心目中,影片对情感关系上的探讨非常难能可贵,尽管没能在戛纳斩获大奖,但时间注定无法掩盖它的独特魅力。

作者| Christian;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 ) 成也伯格曼,败也伯格曼

除了滨口龙介的《驾驶我的车》,今年戛纳还有一部戏中戏套层结构的竞赛片《伯格曼岛》,出自法国导演米娅·汉森-洛夫之手。这位女导演不简单,她年纪轻轻就在法国《电影手册》撰写影评,并迅速从演员身份晋升新锐女导演。她18岁时即被法国著名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相中,演出多部作品,之后两人更成为情侣。这部讲述一对夫妇前往北欧法罗群岛度假兼写作的新片很大程度上具有自传色彩,映射着她和阿萨亚斯某段美好的回忆。

电影片名自然与电影大师伯格曼有关,这座与世隔绝的法罗岛启发了大师创作并拍摄出《犹在镜中》《假面》《婚姻生活》等多部佳作,他沉醉于岛上的美景,在此安度晚年直到离世。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大部分便来自这座小岛的自然风光,令人身心松弛的环境,缓慢的生活节奏,说是一部度假天堂的旅游宣传片毫不为过。然而,相比之下,这对导演和剧作家夫妇的故事就显得有点矫情了,或者说只是打着致敬伯格曼的名义,主题和伯格曼并没太大关联。

▲女作家笔下的俗套爱情故事

影片核心实则是在探讨创作的困境,导演采用了戏中戏的巧妙结构来呼应这个主题,剧中女主角对自己创作的故事并不满意,一直苦于想出这段俗套爱情的结局。除了作者的创作困境,导演也将女性自身的困境一同展现。剧中丈夫早早完成了作品却不想让她知道,她也没从丈夫身上得到有益的建议,她的创作陷入了胶着状态。这种阻力也许来自夫妻间的问题,也许暗示着父权/夫权对女性的身心压抑。

所以,当她一旦摆脱了丈夫,背着他和一个陌生男人外出游玩之后,她的写作便有了进展。丈夫之后离开小岛的三天里,她的写作更进入到一种信马由缰的畅快状态。她从梦中醒来与自己作品里的角色相处的一段最为惊喜,天衣无缝地将现实与笔下的世界融为一体,让人难以分清真实与虚构的界线,这无疑暗示着她找到了创作困境的出口。

▲遭遇写作困境的女作家

然而,这似乎并不代表走出了女性自身的困境。最终一家三口大团圆的画面有着女性回归家庭传统角色的味道,不论这一幕是真实发生,还是剧中女作家笔下的虚构作品。这个结尾和汉森−洛夫在柏林电影节获奖的《将来的事》如出一辙:孑然一身的于佩尔始终没能适应自由的生活,却在孙女出生时重获生活的乐趣。女性真的只有回归家庭才能走出困境吗?

 3 ) 他的生活和他的艺术一样残忍

如果是创作者,特别是剧本家,可能会很喜欢这部电影。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度假宣传片,假借伯格曼之名拍爱情故事。电影中一再出现伯格曼拍摄电影的场景,谈论他的6个女人9个孩子,以及让几百万人离婚的电影《婚姻生活》(喜欢电影中这个片段的调侃),但导演似乎是想借伯格曼为由头,表达创作者的困境和脆弱,特别是女性创作者。 百度了一下,英格玛·伯格曼导演过超过170场的戏剧,62部电影,还有他丰富的个人生活。 电影中有那么一个片段,女主问男主:妈妈们抚养了九个孩子,他一点事没做,你怎么想? 我记得男主的回答是不能太苛刻,难道我要指责他糟糕吗? 旁边一个妇女回答:一个女人的确完成不了同样的事。 女主低着头看桌面笑着调侃:我也愿意有九个孩子跟五个不一样的男人。 一位中年男人回答:伯格曼的艺术和他的生活一样残忍。 有意思的是电影的最后,女主看见女儿的到来,立马跑下楼抱着她,跟伯格曼残忍的生活完全不同。 这个电影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我还是蛮喜欢的,戏中戏也觉得十分有趣。特别能理解写东西的痛苦,以前觉得写作是灵感涌现,瞬间的事。现在才知道知道写作是痛苦-挣扎-焦虑-暴躁-自我怀疑情绪反反复复的过程。如果问我一个关于写作的最佳建议,那只能是笔耕不辍。

 4 ) 朋友问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

首先这部电影比这个导演以前的电影在视角上更加的personal。当一部电影愈发地personal,其实观众能感受到的内容就愈发地真诚和动人。这部电影我觉得是导演作为一个创作者的一个彻底的confession和自我拷问。她把创作过程的迷茫、踌躇、痛苦、挣扎通过女主的口,极其坦诚又美丽地表达了出来。然而这种痛苦又是孤独的,她的丈夫声名鹊起却不能很好地倾听她,更别提在创作之外她还有很多杂事要attend to。

其次这部电影沿袭了这个导演一贯的风格:在视角极其地nuanced,subtle,层次感很丰富。用的配乐也简洁但是动听。搭配上岛上的风景,视觉享受极佳。

第三是戏中戏的梗,其实也是一种自我表达和主观意识的讨论。我们是怎么去frame自己的表达,而它和事实的差距在哪里?我甚至觉得电影在女主老公离开那三天起,就进入了一种非现实的状态。她打开桌上的笔记本,写着epilogue,然后白色的笔记纸溶为白色的墙,女主和amy合为一体,又分裂开来。女主拿着的故居的地址也是amy在酒局上拿到的。结局小女儿的出现也令人不知是虚构还是梦境还是现实。这种程度的rich ambivalence让我觉得很有趣。

其实我之前看过这个导演的两部电影了,到了这一部我已经可以感受到这个导演的一些特点,例如用优美的base来进行拷问。而且她的主体一般都是知识分子,从《将来的事》里的哲学老师到《我孩子的父亲》里的电影制作人,再到《伯格曼岛》里的导演。并且这个导演很喜欢在一个场景里起一首配乐,然后进入下一个场景时,配乐fade out但是不会非常突兀的切换,让人有种不辨虚实的粘连感。

我之所以说这部电影很真诚,也正是因为一些豆瓣影评所诟病的“自传性”,包括你之前说了解她的情史会更加理解。其实我觉得了不了解都毫无关系,甚至说需要去了解才能看,是对导演的一种denigration。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母题,而读得多了或者看得多了,就会有所体会。当然这个体会的程度,是因创作者而异的。而这部电影我觉得已经极大程度地reveal了导演的内心。这很打动我,也让我觉得这个导演其实有赤子之心。

就像之前阿莫多瓦那部《痛苦与荣耀》,也是类似的题材,也是导演拍导演,也是highly personal,那部电影看得我在电影院里直掉泪,而且没有什么特殊原因、纯粹是被这种真实和坦诚所打动。

 5 ) 《伯格曼岛》迷影的汉森洛夫与嵌套戏中戏结构。

发于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获奖作品充沛各种社会尖锐矛盾,如女性视角来对父权社会的《钛》、反映伊朗社会冲突的《一个英雄》、还有戏剧张力十足的《安妮特》共同齐聚在竞争力十足的主竞赛单元里,但是我们不该忽视掉一部相对而言比较独立、清流的作品,即米娅·汉森-洛夫Mia·Hansen-Løve的新作《伯格曼岛》Bergman Island

在介绍这部影片之前,我们需要事先了解一下她的经历,因为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是比较私人性的(personal)。米娅•汉森-洛夫出生于1981年2月5日,拥有德国哲学的硕士学位,而她的父母也都是哲学专业的老师。从2016年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提名的《将来的事》里于佩儿试演的哲学教师对生活的一篇带着淡淡悲伤的随笔里就能看出深受父母的影响。

在她18岁时便被法国著名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相中,出演《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以及《情感的宿命》并有令人格外赞叹的表现,随后与阿萨亚斯在2009年步入了婚姻。但是据IMDB里显示,米娅在和The Final Cut的采访中谈到,自己从未与阿萨亚斯结过婚,两人自2016年已经分开。如果说2016年的《将来的事》是对她家中父母的回忆与追寻,那今年这部《伯格曼岛》则是对她与阿萨亚斯生活期间的细致剖析。

这部《伯格曼岛》虽然没有像《钛》、《一个英雄》或《圣母》那样戏剧冲突张力十足,相反是一个细水流长、剧情特别平坦的电影,同时笔者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电影是否一定要戏剧冲突才能达到张力?”,凯莉雷查德一直都在进行尝试并以这种方式来创作。

美国导演凯莉雷查德《雕刻时光》

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却会发现电影里的台词对话都别有韵味,并且很快便能融入角色的情感,会发现是部特别真挚、真诚的作品。

电影讲述一对美国导演兼编剧夫妇乘坐飞机、搭载运输船来到了伯格曼故居的岛屿—瑞典的法罗岛(Faro)。以此在这个地方寻求灵感、进行创作。

我们不难看出角色的设定与创造似乎就是米娅和阿萨亚斯俩人的现实写照,同样都是导演兼编剧、同样都热爱伯格曼的电影(米娅早些年曾在法国电影手册杂志担任编辑)有着知音般的兴趣爱好。

电影似乎就如同候麦很多作品一样,在一个景色宜人、适合居住、让人觉得美好的场景。“一切都看起来有点太好了”,如女主说的。但故事肯定不能如此风平浪静。

多层次的戏中戏结构

(关于戏中戏结构,这些年有很多尝试这类技法的作品,如同样被放在2021戛纳主竞赛的《驾驶我的车》、以及刚上映不久的《兰心大剧院》)

俩人很快都在自己房间进行写作,创作自己的故事。Tim Roth扮演的丈夫似乎一直很顺利,很快剧本便完成了大致,但是米娅似乎一直停停顿顿,仿佛有什么在拦住她完成这个作品。

如电影里米娅曾对丈夫说:“似乎总有什么在拖住我。”

而至于是什么拖住了她呢?答案可能已经在电影里互文解答了,丈夫说自己在创作的故事是关于一种不可见的东西,在情侣之间流动。笔者相信这也是导演汉森洛夫拍这部影片的初衷去表现这些不可见且流动的东西。这似乎就是纠缠在俩人之间的问题所在,也可能是现实中阿萨亚斯和米娅之间出现的问题。所以导演的这部影片其实就是在对这个流动且不可见的东西进行探讨和挖掘,但想要讲述这样的故事肯定不能用很直接裸露的方式说出来,而是通过在细水流长的生活下,人物之间的琐碎重复的行为来表现出人物的情绪、情感。

我们从其中不难看出现实中一直备受好评、有着威望名声的阿萨亚斯和一直在法国以独立风格显著的米娅。

元电影与迷影元素

这部电影似乎是一部元电影,这几年来很多导演都喜欢用的方式,充分表现导演的影迷身份。如他们来到的岛屿就是伯格曼岛、《婚姻生活》的拍摄房间等。夫妇之间会经常彼此探讨伯格曼的电影,表达自己的见解、也有纠纷。

俩人自从在伯格曼私人影院里共同看了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后似乎出现了意见分歧,但似乎都是夫妇生活里很普通的琐碎探讨。米娅觉得伯格曼本人明明生活在一个如此祥和美丽的岛屿,为何还会拍出与现实差别如此大的电影,并且电影里的角色都特别糟糕呢?为什么他从不显露出一丝温柔和光明呢?

但丈夫却觉得伯格曼对展现光明没有兴趣,他是黑暗的,并且想探索这点。

这时候女主角难道不是经伯格曼的电影来述说自己想要追求的,从电影开始女主角就始终希望能修复其中的裂缝,希望关系融洽,有一段光明的未来。在这一点从女主角笔下的人物也能体现。

也许这部电影它本身的故事和创作方式和伯格曼电影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其中的影迷元素绝对能让影迷大呼。

后来米娅在无意之间发现丈夫完成了本内容特别黄色、尺度大的剧本,但却从未和自己谈起。这时俩人之间原有的裂缝便慢慢放大,但米娅却装作若无其事,但情绪却一直环绕在她身上困扰、影响着她。

因此就有了她没有选择和丈夫一齐参加伯格曼之旅的旅行团活动,而是一意自行。中途遇见了一个年轻男子,俩人一齐有了一段愉悦的邂逅,而正是因为这名男子似乎让米娅对自己与爱人的关系进行了自省与深思。

很快米娅便创作了故事的基本提纲,并把这个故事讲给丈夫听,由此我们的故事便进入到了第四层(阿萨亚斯与米娅—导演夫妇前往法罗岛—伯格曼的家庭—再到现在女导演笔下的人物)的戏中戏嵌套。

这是一个有些狗血的故事,就是俩人在分手后又在一个共同朋友的婚礼上重见,过程中相互吃醋,但又试图挽回彼此之间的关系,想要重新恢复旧恋。而在这个故事里充满了米娅本人极其丰富的女性视角来看待这段恋爱,能让人感受到作为女性的脆弱、敏感还有振作的勇气。

影片里有一段是笔下的米娅在酒吧里挥舞,仿佛让我们想起了《将来的事》里对自由的追寻和体验。

《伯格曼岛》剧照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三人同桌

到影片的后半段,可以用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来描绘了。因为电影里的人物和她笔下的人物都相互进行了来往,剧本里的世界和电影里的人物交叉互动。甚至三人处于一张桌子,女导演、米娅和笔下的男主。

女导演和笔下男主的对话仿佛有一种时空跨越感,十分有意思,似乎女导演对笔下的男主说的话都是希望令这段关系有重合的关系。同时在这个过程里女导演说自己没想好怎么结束这个故事,于是一同与自己笔下的人物共同体验这份生活,也与屏幕前的观众一起寻找这个合适的结局闭幕。

最后谈一下这部影片和她前面作品的联系,总得来说笔者认为这部影片相对于她的前作来说技法更加成熟,同时在叙事表达核心内容都依旧是对她的生活经历进行的一种片段式的回忆描绘,然后在其中找出答案、升华人物,将人物从中抽离出去。这部影片在展现人物情绪、感情关系上特别细腻和真挚,对细节方面特别细致、讲究。尽管没能在戛纳电影节获奖,但依旧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区别于其他影片的地方。

 6 ) 想剧透都无剧可透啊~

由A故事的人物讲述B故事,讲得乏味,且编不下去,于是A故事的人物就进入B故事插一腿,且不论这种人称切换合不合章法,首先A故事本身就是一张白纸似的风景片,而B故事又是个庸常的男欢女爱,你要说A故事的人物真如人设那样是个编剧,我觉得连这一点都难以成立。

究其根源,两个或三个故事都发生在自然风光优美的海岛上,这种地方是现实中的恋爱天堂,却不是电影中的理想之地,电影中的海岛环境是要把恋爱谈“死”的,远离社会,情境匮乏,撒个娇没问题,可连个像样的戏剧冲突都制造不出,于是本片的B故事实际上只剩下一件人设的外套:男女都有另一半,来岛上参加朋友婚礼搞上了……泥马想剧透都无剧可透啊。

还有,本片应该照顾一倍速观影的观众,在全片大约30处打上友情提示字幕:“此处并非静止画面”或“请相信片源,没有卡”。

 短评

3.5,元电影元素和戏中戏的交错依然难以扭转这个羸弱剧本的单一性,这样没有水花的流水账,我们已经在MHL失败的印度之旅中遭遇过。作为一个诚实面对其生活,并在作品中反思、疗愈和消化的作者,《伯格曼岛》再一次是高度私人的,她甚至并不热衷于玩弄电影结构,她所能留下最宝贵的东西是两位女性角色在婚姻和情感中最真实的状态,而这也正是影片中最打动人那几个有限的瞬间。

4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还可以这么操作的吗 在Faro上立一个项拍两部片 不带这么过瘾的//看到Mia扮演的戏中戏女主角Amy失落地躺倒在床上,画面消弭冰消瓦解,随后Vicky饰演的Chris从床上迷糊醒来,已经忍不住打出满星;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已经开始期待坎皮恩之后第二位获得金棕榈的女导演。迷影、轻巧、玩笑、反复自诘,夏日里最后一缕充满爱恋的柔风,女导演的重重化身都值得大书特书,所以在Fårö拍一部电影是不够的,一口气要拍两部过瘾!和米娅·汉森-洛夫一样沉迷于名字游戏的我非常高兴本片中没有出现米娅·法罗。

7分钟前
  • 咯咯精
  • 力荐

看了十五分钟就确定自己会喜欢这部电影,果然。这个片子就是那种,如果我有个同样喜爱电影的伴侣,我们会在周末晚上挑选出来并抱在一起看的电影。正所谓睡着也好,醒来也罢,谁要关心有没有伯格曼呢,有彼此拥入怀中就够了吧…that's life.

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2021戛纳主竞赛入围。其实真心说要是不从柏林逃跑,应该能混个二等奖或者三等奖吧。把片子当喜剧看就对了,转着圈地自黑、黑前男友、黑伯格曼,很多时候居然有看伍迪艾伦片子的感觉,太好笑了。几乎要放进年度十佳的作品,不过,剧作的套层结构其实互动可以更多一点,现在这个其实做得不够足(以及其实真应该做个桥段搬演/仿拍);以及结尾实在太顺拐了(真·编不出来了吗?也不能这样应付吧!),伍迪艾伦来做个同题目绝对会有个好一百倍的结尾。音乐加分。

1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你想看一部友善的伯格曼?”“呼喊与细语”“那像一部未经宣泄的恐怖电影”。法罗岛对每个人不一定都是朝圣之旅,可能这里只是供给候麦的夏天和假期,以及上演他关系中的一段。

17分钟前
  • Aby
  • 还行

4.5,中途一度晚节不保,也非常melodrama,但视觉和音乐太好了,感官体验很强大。

18分钟前
  • 蓝詹
  • 力荐

节奏感还有视觉都很舒服,但法罗岛这种天生条件,想拍难看应该不容易。故事的层次非常多,一部在伯格曼岛上的电影里的电影里的伯格曼……情节本身很简单,无论电影本身还是电影里的那部电影。主要靠情绪的细腻打动人,有些地方很被触动,另一些地方觉得稍微有点作。结尾是一家三口大团圆,似乎是想说:就算深度崇拜伯格曼,也仍然可以过上幸福生活😂或者说,整个结尾部分都是在说:别光想着写剧本,走出来走到生活中,还是可以得到救赎的。这个道理可能并不显然,所以给四颗星吧。

23分钟前
  • 昵称
  • 推荐

男信徒循图游览,从《豺狼时刻》《呼喊与细语》中汲取类型片养分,拜访“死去”的遗迹,仪式主义同类型创作具有相同禀赋。女信徒游离于“宗教叙事”之外,与话语权(谁更懂伯格曼?)、场所、主题背反,寻得了另一种文本——与伯格曼无关的,被遮蔽的——叙事更肆意、松散的文本,是一种对抗性的,形成了欲图逃离伯格曼岛的张力,因而简单的嵌套变得有政治性。

26分钟前
  • 花地
  • 推荐

虽然是非常私人的一部戏,但情感却意外地可以共通,由于并没有看过几部伯格曼所以迷影的部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女主面对创作和婚姻的双重瓶颈,那种潜藏在宁静之下的焦躁与束缚我个人是很能体会的,这是一种女性关于情感很微妙的独自感知,那些分歧与冷漠、忽而希望忽而失望、自身的局限与想要打破的探索等等,对方真的会参与吗?在一座孤岛上做自我挣扎,最后的团聚是暂时的与自身和解,注意只能是暂时的。导演的技法似乎又成熟了,岛上风光如画,徐徐铺开一层又一层的故事,处理得甚至带有一丝幻梦。这是一部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只需要向自己交代的电影,有共鸣才会喜欢它。

29分钟前
  • 胖丁桃
  • 推荐

3.5 其实是汉森洛夫和阿萨亚斯的故事,然后再是女主(汉森洛夫)通过自己的电影创作(戏中戏)来试图解决情感障碍和生活瓶颈,最终虚构和现实相交融的神秘感来自情感也来自创作本身。和《驾驶我的车》同日放映很有趣,完全可以double feature,一个契诃夫一个伯格曼(不过这片里面伯格曼有点过剩了(最喜欢戏中戏那段

3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26m and I still have no clue...

36分钟前
  • Bejdlxl
  • 很差

In Another Country. 从需要影院、剧本、叙述作为引子,到随后隐秘掉了叙事层级间的接缝,各层终于能够流畅地互相渗透了。但在一个巨大的天然电影博物馆面前无法保持冷静,过于谄媚电影,变得像是豆瓣用户的线下聚会。

41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Bergman occupied a very important place,不过仅仅是她的imagination,在她妄想捏造的剧本之中并没有任何伯格曼的痕迹。米娅·汉森·洛夫希望通过伯格曼所在的法罗群岛召来某种《婚姻生活》的模式,却无法绕过这种简单的致敬,只剩下《打扰伯格曼》中的只言片语,更像是以一种私密化的模式解构了这个代表着严肃宗教与形而上的名字,而这种私密模式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指向了她的前男友阿萨亚斯。在她的叙述中嵌套着一个充满性幻想的故事,是伯格曼混乱而充满情欲的私生活的一个女性版本,又在影片的结尾重新界定为对家庭生活的重新确立,在欧洲式,知识分子式的表达背后是《廊桥遗梦》式的合法出轨,但无法通过全片找到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关系或冲突,更像一部漫长的风光宣传片。

45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较差

6.0。電影結構與漢森洛夫個人過往的投射形成了四層嵌套,而她又尚不具備韋斯安德森以童話風格為切入的整合能力,以致於成品顯得繁瑣無力。最好看的其實是居於最中心的短片,畢竟對失去愛情的眷戀是漢森洛夫的拿手好戲,可惜無論是觀眾還是她本人都不再需要第二部《再見初戀》。至於前一個小時以伯格曼軼事百科全書式科普所串起的法羅島觀光宣傳片,多少有些脫節和吊書袋。此種自我感動的尋訪實在惱人,我如果是島上居民大概也會裝作聽不懂英語。

48分钟前
  • Orpheus+
  • 还行

实在太meta了:一个导演(Mia Hansen-Løve)拍了一个导演(Vicky Krieps)创作一个关于导演(Mia Wasikowska)的片,但毕竟阿巴斯只有一个。结合影片一拖再拖拍摄与上映,结尾真的是感觉Løve如同Krieps陷入了不知道该怎么收尾的瓶颈。关于本片对汉森洛夫/阿萨亚斯关系的影射已经无需赘言,Wasikowska的扮相几乎就是Hansen-Løve的复刻,影片中反复出现的Robin Williamson的凯尔特音乐,阿萨亚斯之前在《夏日时光》里也用过。至于影片标题,这片已经不是三句不离伯格曼了,戏中戏之前伯格曼几乎每一秒钟都在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影片里,但真的和伯格曼有什么关系吗?好像又并没有太多关系

5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只不过就是在法罗岛上套拍爱情小品 ABBA一首歌基本定了调 还要强行碰瓷伯格曼 也挺难为导演的。作为拥趸 腻味这种less harsh的玩意儿。另外 这丑哭的海报是认真的吗?

57分钟前
  • 你虎哥
  • 还行

创作套创作的套娃结构,奈何导演才华跟伯格曼有断层,拍得很散以后不许再拍了... (好想去法罗岛看一个星期的伯格曼电影)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评分低得离谱,可我很喜欢。以后一定要找个机会去法罗岛上参加“伯格曼周”。观看时,忍不住一再赞叹岛屿之美,简朴素雅的建筑,干净清冷的大海,伯格曼留下的遗迹,再配上竖琴与风笛的配乐,真是想立马飞过去。

1小时前
  • 邓安庆
  • 推荐

配乐跟影像感觉不在一个拍子上,所以每次配乐一响起,我就以为自己在看什么学生作品。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感觉是看了一个四层套娃的故事,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和前男友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去法罗岛的英格玛·伯格曼故居写作。她在写一个新剧本,剧本中一个女导演和导演丈夫前往法罗岛写作,写了一个女导演在法罗岛遇到了青梅竹马的前男友,上演了类似于伯格曼的《婚姻生活》的故事。女导演剧本中的女导演,不知道如何给电影收尾,她们不想走伯格曼导演的对待感情的老路,最后选了一个女性化的解题思路,也给了“伯格曼跟六个女人生了九个孩子”这件事一个立场。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