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

第12集

主演:涂松岩,高亚麟,王耀庆,秦博,韩童生,郎月婷,辛柏青,王仁君,寇振海,张钧甯,许文广,阿云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剧照

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2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3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4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5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6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3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4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5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6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7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8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9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带你到草地上带你到篝火旁

#人生第一次 第三篇

长大|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B站上有一档央视拍的纪录片叫做:人生第一次。从诞生开始书写,记录人生多个“第一次”的邂逅,医院、学校、军营……你在不同地方不同位置开启你新的篇章,它讲的,是人生这一首哲学诗。

这个概念真的特别好

但,第一集就拍得很烂。持续追踪生产前新爸爸妈妈的心理情绪,很干,恨不得直接把镜头怼到他们面前。太过写实,写实到没有一点导演的安排,可能医院监控器都拍得比他好。

第二集的主人公是刚上学的孩子,小孩子身上的童言无忌活泼单纯真的很可爱。初上幼儿园的哭闹大战也很真实,尤其是那个别人问他幼儿园老师怎么样,他说“都不错,都蛮凶的”的小柚子太可爱了。

而第三集,是我很喜欢的一集。导演的镜头,想表达的主题,主人公和旁白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感动观众的完成体。我太喜欢这个导演了,他能捕捉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的魅力,并且不会让两者产生分裂感。他用充满诗意的镜头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孩子,大自然孕育诗歌。

第三集的镜头,聚焦在云南乡村,漭水中学的孩子身上,校长在学校开办了诗歌课。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应试条件下,诗歌,有什么用?

“诗歌可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可以改变一个人”这集长大,大概就讲的这个故事。漭水中学的孩子有一半考不上高中,他们会留在漭水,成为漭水未来的主人。诗歌于他们,有什么用?

诗歌不能让这些孩子的家从深山搬到镇上,却可以成为解锁情感的密码,成为描绘内心宇宙的画布,是诗歌让无声的瀑布奔腾起来,是诗歌把孩子带到草地上带到篝火旁,写出山会记得,星星会记得的成长乐章。

我开始觉得“这宇宙不可没有诗”比偷偷长大更适合当题目,后来觉得,这一集要讲的,就是诗歌给漭水中学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给这些在大山里沉默的大孩子打开了怎样的窗口。

太喜欢这一集的导演了,把一切都拍得美好,也一直都在主题上。

PS:这档纪录片的主题曲《推开世界的门》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它的格局很大,透露出哲学韵味。我一直想它能放在什么地方呢?这档节目很合适,因为人生就是一首哲学诗。

 2 ) 人生第一次

出生、上学、长大、参军、工作、买房、、、,如果人生硬要被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我现在还经历的太少,对后面的人生还太陌生,就说说我正处于的上学长大阶段吧。

记录片中用一集说上学,一集拍长大,在我看来,其实都是一个阶段。可是两集一起看,实在是太残酷了。

上海的孩子真是可爱,分明还是小小年纪,一个个伶牙俐齿,在镜头面前也丝毫部羞怯的表达自己。有一瞬间不想生孩子的心被动摇了。

一分钟后我醒悟。这可是上海啊。这些孩子都是拿着全国最好的资源教育出来的呀。

后面一集回归现实,那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不就是我吗。我一直以来努力争取的,是别人一出生就拥有的东西。

生活好像突然没有了动力。

 3 ) 能在暗夜中找到希望的孩子,就已经长大了

不能出门,在家呆到剧荒,刷到《人生第一次》这部纪录片,从第一集“出生”,第二集“上学”,到刚更新的“长大”,都在用十分温柔的视听语言,来展现普通人携带爱意,跨越人生关口的故事。在情况特殊的当下,更让人看到平凡的艰难和不灭的希望。

“长大”围绕着云南漭水中学的诗歌课展开。这个诗歌课,不是诗歌背诵,也不是诗歌赏析,而是诗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考卷上的写作要求众所周知,但包括校长于春云、教师张子兰、康瑜在内的很多人,都在尝试着教孩子们写诗,因为他们知道,与其说是在教孩子们写诗,不如说,是在教孩子们如何更好地长大。通过写诗,学会捕捉热爱,学会寻觅希望,比学会一道方程,学会一个应试技巧来得更有价值。

片子里,张子兰老师带着一班孩子去户外做诗歌采风。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用眼耳手鼻去触摸自然,卷起叶子去眯眼聚焦家乡的云层山川,在成长的诗集里,涂抹出一副蓝天下好奇懵懂的青春剪影。他们围坐着,凝神倾听女同学说起那条云深幽径的过往,认真感受男同学对仲夏情绪的猜想。在见怪不怪的草地上打滚,和日夜相伴的同学厮闹,每一个孩子都显得丰富而鲜活。

但是,眼前钟灵毓秀的大山,带来的不只是花香鸟语,还有背后的通途阻滞,现实困顿。

施应锁,12岁,要步行长长的山路上学,在山腰的家里,有为辛劳忙碌的父母,放学以后要独自去山里放牛。穆庆云,12岁,妈妈在远去广州打工,两年前就一个人在家,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

父母为生计奔波而无暇陪伴,孩子在温饱之外的心理需求就自然而然地,被压缩再压缩,最后安静地塞回小小的肚皮。就像一个孩子在他的小诗里写的:

种子

被埋在大雪下

安静发芽

老枯树在夜里长出一支新枝芽

而我

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长大

远山淡影无言,奔腾瀑布无声,尚未定型的孩子在黑夜中安静摸索前路,这是令人难过的伤心事。稚子成长,应该是吵吵嚷嚷的。作为成长的执炬人,有教育工作者关注到陷入失语泥淖的孩子,于是开始尝试着教给他们诗歌这套浪漫的情感密码。

曾经看过一段关于教育的台词:“我们必须引导他们,他们很脆弱,是尚未定型的人,他们只能看到未来三步之内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给他们铺好长长的路,要相信他们的未来,担心他们的去向,思考走哪条路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要去接近他们,接近他们,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

根据往年的升学率等数据推断,包括这个班的孩子在内,漭水中学的811个人,只有一半能考上高中。考上的那一半,也许会走出大山,从此很少再回来,而留在漭水的孩子,会成为这里未来的主人。很庆幸,在升学率之外,老师也在思考留下来的这批孩子的未来。校长就不无担忧地谈到:“种茶、干农活、或者去外地打工,他们所面对的未来差不多就是这些。”

在有限的社会机会面前,“诗歌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它也许可以改变一个人”,这是教孩子们写诗的初心与希望。

借助诗歌这把钥匙,康瑜把这个班的孩子拢在篝火边,尝试去接近孩子、了解孩子。她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十年后的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爸爸/妈妈?”不是“十年后的你”那样一个虚无缥缈,难以描摹的话题;也不是“当下身为子女的你”这样一个损失分寸与界限的诉苦话题。在一个巧妙的绕弯后,缄默的孩子,开始在诗里倾诉自己含蓄而真实的困顿。

穆庆云说:

十年后

我希望做一个自私的妈妈

我会教我的孩子

把自己的爱留给自己的孩子

李坤富说:

十年后

我想做一个像大海一样的爸爸

让儿女坐在我的背上

像一条小船一样

有时对儿女吹一场台风

有时对儿女风平浪静

让他们知道

人生不是一直都是风平浪静的

在山野的星空下,康瑜在教孩子们写诗,更是引导他们,于摸索前进的成长过程中,去倾听内心,捕捉希望,找到光的来处。她的一段话让人泪目,倘若十年后的一天,“满天都是星星,寒冷的时候就点一把火。倘若找不到火苗,也没有木头取火,也试着写一首取暖的小诗。”要教自己的孩子,更是要教会自己,不管在什么状态下都要是笑的最灿烂的那个。孩子感官向来灵敏,来自师长的爱护并不难察觉。借助诗歌也好,借助其他也好,但愿从此,她们的内心一处始终温热有爱。

在纪录片里,有这一集的第一次写诗成长、有第一次离家入学、有第一次与世界见面·······镜头之外,有第一次经历此灾,第一次这样过年····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面对第一次,都会很难,像闯关。但是,时间没有返回键,哪怕迷茫困顿、生死离别、天地至暗,我们都只能往前走。

片子里,14岁的李玲写下这样一首小诗:

我信奉黑夜

因为它能覆盖一切

就像是爱

在城市封闭,乡村寂静的当下,大人在门里徘徊,孩童趴在门上向外望,一切仿佛被按下暂停键,正是黑夜覆盖一切的时刻。而即使每一步都迈得异常艰难,天地间的逆行者,正高执希望之炬,奋力驱逐寒冬。相信大爱终将覆盖黑夜,祝愿太阳终将升

 4 ) 推开世界的门

http://t.cn/A6waNJWA 《人生第一次》已经走到了最终章,从第一次的出生、成长、上学、当兵、上班、买房、婚姻、退休、养老到最后的告别,镜头对准了部分人群,以点概面,平铺直述的告诉你,人生的哲学。

有的人看到的是春和景明,有的人品到的是人生的艰难与不易,这取决于你所处的年纪和人生的阶段与经历。

出生,是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次,我一直不太赞同过分歌颂母亲生育的伟大,毕竟这场到来并非自愿,做好了为人父母这个“自私的”决定,一定是伴随着责任的,毕竟幼小无措的婴孩是没有办法一出生就直立行走自给自足的,你带他来了,得准备好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出生对于普遍家庭来说,显然是喜悦大于痛苦的,纪录片里喜极而泣的父亲,那一刻的动容都是真实的,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成长,幼儿园是开启人生第一次迈出人际交往融入群体的第一步,到了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也会明显的有了差异了,从出生到三岁前家庭做好的准备,都决定了孩子在幼儿园里如何自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东西,这个年纪的孩子未必能听懂很多话,但学习能力却很强,父母老师的行为举止都很容易直接作用在孩子身上,看这个年纪的小孩很容易看到父母的影子,他们在吸纳和学习,模仿周遭大人的行为言谈,并用自己的方式转换出来,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所以能看到,谈吐大方能独立思考的孩子,在家里也是给予了爱与尊重的。

上学,这期我个人很喜欢,但看评论争议很大,大概能明白为何而来。诗意的教育究竟适不适合山区里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很多人觉得矫情,何必教给本就辛苦的孩子这些,让他们变得更敏感,更容易自怨自艾,这种帮助是否是积极的。毕竟诗歌总是需要深挖自己的内心,让山区里的孩子直面内心是否有点残忍。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疗愈的作用大于痛苦,比起让他们收获懵懂无知的快乐,我倾向于选择清醒,清醒能让孩子们有机会坚定的走出大山,而不是顺势步入父母的后尘。也许什么都不知道的过完这辈子也很幸福,那既然更优质的教育走进了大山,又何苦去欺骗孩子们。诗歌可以更为柔和的告诉孩子,如何与不完整和解。毕竟山里的孩子也许没法拥有钢琴,但诗歌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去触碰自然的音符,一定程度上也许可以树立另一种自信,毕竟自然的馈赠山里的孩子是最直接感受到的,懂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大概就是一定程度化解了不完整的戾气,修复家庭教育的缺失。毕竟父母抱着钢筋泥土就没法拥抱孩子,父母教育程度的有限也很难做到良好的教育,这是贫困的家庭很难避免的,那最起码用诗歌疗愈这些孤独的孩子吧。

当兵,这个题材我没有切实的经历体会,无法客观的评价,但能看到男孩们成长为男人的过程,感谢这些未来会守护国家安稳的军人吧。

上班,对准的是特殊人群,一定程度的行动不便让他们迈入社会工作的难度要大于常人,照顾这样的孩子长大到成为一个有自主能力且还能拥有自信的孩子,无疑父母是不容易的,他们势必是做好了打一辈子的仗的准备才重塑了自己年轻的内心陪着孩子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些年轻人的顽强和坚毅是平常人的数倍,只是希望未来可以更好的完善方便特殊人群的公共设施,能看到更多残障人士可以自如的行走在大街上,而不是总是听到“你都行动不便了还出门麻烦别人干嘛。”这样的言论。

买房和婚姻,如今这两件事快合并了,谈到买房未必会谈到婚姻,但谈到婚姻势必容易牵扯到买房。这两件事成了很多家庭因孩子而起的心病,我个人目前对这两件事是提不出太多客观看法的人,都是主观的,比如我对房子没有要求,对婚姻更是谈不上想法和渴望,我也不认为这一定要强制性的纳入人生必经阶段之一,但并不排斥,顺其自然的事情,取决于人和事的统一,毕竟这些事,靠想是想不来的,到底有缘分这东西,很玄吧,我也觉得。单谈纪录片里的内容,对准的大体还是城市家庭和跨国家庭的婚姻,有自主选择权,财产上相对独立,有父母为依托,人生仿佛一场接力赛。父母如果有能力并自愿为孩子买房,谈不上啃老,当然孩子们自己有能力那绝对是更值得赞扬的事。纪录片的角度也相对对准的人群不算大众,现实生活中两个人的结合,两个家庭的结合终归还是复杂得多。

退休和养老,算是并驾齐驱的两件事,退休后就伴随着养老,纪录片给我们展示的是,城里的条件优渥的退休老人是如何丰富生活与养老的。到了这两段我看到的更多的可能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吧,算是展示给老人看一种不依赖儿女也可以过的很快乐的一种方式。养老对准了失去伴侣的老人,一个愿意留在家里,一个选择去了条件非常不错的养老院。行至这一步老人也懂得了这是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荣誉带不走也浑不在意了,必备的衣物和几张照片,就是全部了,养老院比想象中好很多,甚至遇到了少年时的同学,这最后一段路还有友人相伴,到底还是平静很多。

告别,这个话题无疑是最沉重的,这注定是一场一去不复返的旅行。首先给我们讲述了慢慢失去记忆的老人,共同记忆是一种需要相互印证的存在,我们追溯记忆的时候总是希望有人说一句我记得,可一方的遗忘会让另一方的怀旧追忆孤掌难鸣,这其实对没有遗忘的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尤其是被爱的人忘记了。老巢面对懵懵懂懂垂垂老矣的妻子,一颗无处安放的心。他一个人去面对遗嘱面对身后事,老巢在这件事上无疑是开明而豁达的,遗体捐献出去,不必立墓碑,作为一个军人他要发挥最后的价值,儿子的不同意也可以理解,生者的情感需要有到点的依托,不然内心始终有透风感,空落落的,但儿子最终依然是尊重父亲的选择。老巢安排好了一切,本想可以安心陪伴老伴了,疫情来袭,需要居家隔离,没法像以前一样和老伴见面。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老巢头上,却成了一座大山了。他在屏幕这头听说老伴儿对他不再记得甚至摔断了腿,看着老伴儿木讷又佝偻的样子,心痛如斯,却无能为力。《寻梦环游记》里也说,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被人记得就算逝去了你也在另一个世界活着,那尚且活着就被爱人遗忘了呢,我大概多少能体会老巢颤抖的手和难掩的悲痛,我怕到另一个世界你找不到我可怎么办,所以你得记得我是个好人,这样最起码,你会信我。

最后,希望这辈子到头来我能坦然的说出“我这一生,平淡而有意义。”

 5 ) 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新生的事物总是美好的,但背后的艰辛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吧,所以我们要赋予新生命意义和美好,这些意义和美好是我们坚持的动力,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生命之始

每个妈妈都很伟大,呼吁爸爸们都看一看,同时医务工作者也是伟大的。如果问哪个职业是我最佩服的,那一定是医生。

我一个单身人士,对婚姻充满了恐惧,看完这一集,有点开朗,大可不必这么悲观,人生怎样,还需自己经营,事物的开始都是奔着美好去的,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喜忧参半是常态,为了喜,忧也值

 6 ) 人生第一次

看了两集 出生和上学 作为一个女孩子 确实有点害怕生孩子 本来的那种恐惧是莫名的 就是你不知道这个事的具体 但就是怕 看了第一集后 这个怕变成了生动的怕 看到那么粗的针头戳进去 看到孕妈妈痛苦的表情 弱弱的呻吟 满头的大汗 沧桑的面庞 就是这种直面的“血淋淋”更有教育意义 不像单纯空洞的对话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话也是美的 但母亲承受的是真的难以想象 第三集:成长 诗歌 山村 刚开始看到在这算是落后贫瘠的山村开诗歌必修课 我有些纳闷 不理解 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是 知识改变命运 觉得寒门的孩子更应该刻苦努力学习 不管是读书还是学习技术 不说实现阶级的跨越 起码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 而诗歌更像是一种消遣休闲 但看到后面我好像明白些什么 山里的留守儿童 可能是性格的羞涩 也可能是家庭的苦难 父母的重担 他们不敢表达 不善表达 而诗歌就是他们舒缓的方式 也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校长很有智慧

 短评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8分钟前
  • 每天都要取名字
  • 推荐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12分钟前
  • 默尔索
  • 推荐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有时候我们却无法预料。”

17分钟前
  • Nowhere Man
  • 力荐

四星半吧,有些地方隔靴搔痒,最喜欢的是当兵。最不喜欢的是写诗那一集,太矫情了。不是矫情不好,是这样的过分诗意的老师不太适合那群孩子吧,除了让他们对自身遭遇更加敏感、过于自怨自艾、得失心重,对他们的帮助真的是积极的吗?我深深的怀疑。(我自己就是一个轻度抑郁,看这一集疼到不行,很痛苦,所以想问,何必要指引他们打开内心脆弱的大门??)

19分钟前
  • 开开!
  • 力荐

“我们何必为人生的片段而哭泣,我们整个生命都催人泪下。”

21分钟前
  • 4%
  • 推荐

第一集看的哭的稀里哗啦

24分钟前
  • 露西西
  • 力荐

第一期哭的稀里哗啦 是感动 因为新生命的到来 为母亲的伟大 为生命的意义

29分钟前
  • 是七七七七呀
  • 力荐

就凭诗歌课那一集,五分!我也想上那样的诗歌课。第二集就是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童年,充满补习,竞争与物质,大山里的孩子纯朴 ,自由。漭水中学的校长太棒了!

34分钟前
  • 今者吾丧我
  • 力荐

目前出了4集。第一集:妈妈生孩子固然辛苦,但我不觉得伟大,孩子不是自己想来到世间的,是父母“自私地”将他们带来的,那就要承受痛苦。时至今日,我还是认同“父母于子女无恩论”,我觉得十月怀胎、父母教育(不谈论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应尽的义务,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是无恩有情的一种关系。第二集:讲子女上学包括家庭教育,有些小孩的回答,不禁让人哂然一笑,“保护家庭、挣钱”都不该从孩子嘴里出来。第三集:“妈妈把太多爱给了姐姐”。

36分钟前
  • Talent
  • 力荐

满分满分!)下辈子,我想倒活一回。第一步就是死亡,然后把它抛在脑后。在敬老院睁开眼,一天比一天感觉更好,直到太健康被踢出去。领上养老金,然后开始工作。第一天就得到一块金表,还有庆祝派对。四十年后,够年轻了,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了。喝酒,狂欢,恣情纵欲。然后准备好,可以上高中了。接着上小学,变成一个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肩上没有任何责任。不久,成了婴儿,直到出生。人生的最后九个月,在奢华的水疗池里漂着。那里有中央供暖,客房服务随叫随到。住的地方一天比一天大,然后,哈。我在高潮中结束了一生。

37分钟前
  • 你不会开花
  • 力荐

1、出生—太好哭了。人生初见,春和景明。2、上学—太好笑了。什么是童年?3、长大—太辛酸了。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4、当兵—太燃了。人类最强大的武器是豁出一切的勇气。5、上班—太励志了。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平等。6、结婚—太甜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要相信爱情。7、进城—太不容易了。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8、买房—太难了。这万家灯火,能有一盏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就好了。9、相守—五味杂陈。从病房里看人间百态,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好好吃每一顿饭,是最美好的事。10、退休—太暖心。你我手牵手,一起去上老年大学。11、养老—五味杂陈。“相册38本,带走了8张;荣誉证书10本,都没带。”12、告别—怕忘了亲人们,怕忘了这个世界。

41分钟前
  • Ginger
  • 力荐

第三集真的太好哭了,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啊。现实断裂之处,诗歌全盘接管。//《上班》这集太好哭了,这纪录片我简直一集一哭😭王绍军先生早日康复,好人一生平安啊。

44分钟前
  • Monody
  • 力荐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好美的名字

45分钟前
  • 倔强的犀牛
  • 力荐

视角极好,抓住人生每个重要节点的悲喜,串起人生的图景。那一点一滴的痛与挫,塑造了我们。第一集,人母所经历的磨难,声声入心,每个男人都理应见证。第二集的定格用得很棒。

48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没生娃且还有计划生娃的姑娘们,建议不要看第一集,只会加深你的恐惧

49分钟前
  • 冷清翛
  • 推荐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54分钟前
  • 艾格
  • 力荐

看了第一集,一位父亲在得知心脏病妻子和双胞胎孩子平安后跑到角落背着人哭,摄影师非要追着去拍正面大特写,那位父亲连着转了几次身,可还是逃不开摄影师的追逐。。。什么时候中国的纪录片制作者们能学会运用多样的镜头语言,知道蒙太奇的感染力,不是只有正面直给的镜头才是好镜头啊。。。

55分钟前
  • TM1001
  • 还行

《长大》一集说,“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平静的话语总是更有张力。

57分钟前
  • cruiseowl
  • 力荐

我见过最美的翻译 “长大” : love sorrow and dream in poems.

58分钟前
  • 若我是只喵呢
  • 力荐

镜头捕捉的很好,导演用镜头而不是过多的旁白来记录一些事实,留给观众去思考。

60分钟前
  • 魔神小霸王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