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门

HD国语

主演:李家福,夏锦菊,陈小凤,曾宪春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6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生门 剧照 NO.1生门 剧照 NO.2生门 剧照 NO.3生门 剧照 NO.4生门 剧照 NO.5生门 剧照 NO.6生门 剧照 NO.13生门 剧照 NO.14生门 剧照 NO.15生门 剧照 NO.16生门 剧照 NO.17生门 剧照 NO.18生门 剧照 NO.19生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生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南医院妇产科,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从没有停过,5万块钱能救一大两小三条人命,手里只有5千元的丈夫,借钱、贷款、抵押房产此时都行不通,“拯救小凤之女”变得不可能完成;李家福——“拆弹部队”首领,面对夏锦菊保住子宫的请求,露出艰难而犹豫的眼神。心脏两次停跳,换血2万毫升,他如何剪断“炸弹”上的红蓝线,她又能否在“鬼门关”前转身?命悬一线之际,“生死时速”让人目不转睛。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引产似乎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李家福团队却提出实施刨宫产,抢救微弱的性命。救,可能倾家荡产,一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救,可自己的骨肉,如何走上内心的审判厅。年轻的爸爸该如何踏上这段产房的“釜山行”。北极星旅舍第一季小公主蓝精灵2011丽芙和玛蒂第二季北平无战事2014美国最可恨的女人岳父岳母真难当吸血鬼之恋最后的心愿八只鸡咆哮无声掘金洛城屠手从头开始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你也不美丽芝加哥打字机叶落情未了两大一小三俘虏铠甲勇士捕将九千米爱情猎捕森林怪兽任务待续无尽的爱Mike Epps Ready to Sell Out西行平妖亿人局之迪拜贱客勇者必胜咒报2405 我的真正死因超级情报员麦汉4马普尔小姐探案 第六季花儿与远方帕拉迪姆大巴走到尽头需要浪漫 第二季重返以色列大哥大续集在警局!女心理师亲爱的患者:羁绊的病历簿我的天使群山绝世好B太空僵尸

 长篇影评

 1 ) 生门,每个人都应该早早了解的现实

我认为这部纪录片最可贵之处便是真实, 它只是记录,记录下在这个生死之门面前,这些情况不那么正常的产妇和他们的家庭的反应,从而折射出关于生育风险,重男轻女,医保缺位等社会话题。

我们不应该用爱与奉献来笼统概括女人为繁衍后代所做的奉献,也不应该简单粗暴地谴责那些“女性沦为生育工具”的案例。

该思考的是,怎样做才能让部分女性接受更多的教育,摆脱传统观念,不再固执得非要生儿子,不再固执得认为子宫完整比命大。

怎样才能让陈小凤这样的家庭得到便捷合理的救助,毕竟这种只要有钱就能救命的情况如果因为没钱生生断送了生命,会太让人惋惜了。

怎样才能让更多的男性在进入婚姻前就了解到女性生育的艰辛,从而对自己的爱人多些由衷的疼爱体谅,帮助她们平安幸福地度过这个生命中的门槛。

怎么才能普及性常识、孕育知识和养儿责任,让更多的生命在合适的时间和条件下到来,不要让他们的诞生变成对一个家庭运气、实力、人性的考验。

庆幸的是,在这个几乎不带感情色彩的镜头里,我们能看到正常的生产过程,和睦的家庭关系,仁心仁术的医生护士,热心的病友等等。看的时候是全程屏蔽弹幕的,因为总是厌烦于有些人执着于某一点的暴躁言论。于我而言,这部纪录片是想让我们了解生育,敬畏生命,体贴女性,谨慎孕育,更是期望国家能有更合理的医疗制度和保障体系,因为生育从来都不仅仅是单个家庭的事情。

《生门》不为歌颂母爱的伟大,不为呼吁女性自立自强,不为博取社会对弱者和特殊群体的同情,不为讨论穷人是否应该生育,不为谴责传统的沉疴弊病,也不为宣传反婚反育。它的诞生,只是让我们明白现实,慎重选择,认真生活。

向那些可爱的医生护士们致敬,也向所有受累受痛冒风险生下小生命的妈妈们致敬。

 2 ) 人生比电视剧精彩,也痛的更刻骨铭心

很小的时候问大人:我是怎么来到这世界的?

大人们都是笑着各种各样的答案,大多都说是捡来的。

长大了,学了知识,清楚自己是被生出来的,可是对生孩子依然没什么形象的概念。即便是看了胎儿成长过程,也没有像看这样一部片子来的深刻。刻骨铭心!

即将准备怀宝宝的我,越发清楚每一个生命来的都不容易。

从准备生孩子到怀胎期间,心情的复杂不知如何表达。

这纪录片从生孩子这件事切入,让人看到孩子怎么来的~也看到了人生百态。

有些看的痛心,甚至有人骂医生,骂抉择放弃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真的去追究,谁也不算错。

这就是现实。不是幸福结局的电视剧。这里面好不容易把孩子生出来,一会会就可能病危。这里面好不容易攻了一关,一个小时后,大出血。

谁都希望自己不要遇上那样的危险,可是谁都有可能。人生不是电视剧,没有固定剧本,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可即便如此,那么的艰难,也有那么多人努力的活下去,努力的来到这个世界。

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片,备孕的,准备生孩子的,刚成年的,都好好看看。

一个生命意味着责任,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不要发生危险性行为,戴套,避孕。

如果准备要,那就锻炼好身体,相关检查该做就做,不该吃就别吃。

记得买医保!一定要买医保!

补充:第二集陈小凤

两朵金花长大了~

纪录片是记录,可是陈小凤背后还有些故事没有提到。

陈小凤不是她的真名,她用的是别人的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有社保。她是郑清明打工带回去的,她十几岁被拐卖,因为不识字,她也不知道自己叫什么。

冒用了名字,后来造成了上户问题,因为出生证明是陈小凤之女。不知道她们后来怎么样了。

以上是找了很久找到的。

生育,值得敬畏!

如果妇产科真的风险那么高,待遇相对来说低,如果越来越少的人加入妇产科,那以后生孩子怎么办?

致敬妇产科医护人员!

他们一家人在看电影《生门》

 3 ) 生门,中国人的世世代代

我以为《生门》,不仅仅是一部讲述“与妇产科相关的医疗纪录片”。是一束直击穿你内心无数层防备的温暖的光。

你内心的无数层防备都有什么?

生死?好,你以为上来就是人生的大问题,生死,《生门》当然讲生死,可是生死重要吗?

有的人出生了。有的人死去了。有的人老来得子鞭炮祭祖,有的人放弃胚胎内疚终生。

已经发生了的我的出生。即将发生的我的死亡。为何总是质疑出生和惧怕死亡。

天天面临生死的医生怎么想?生死重要吗?生死就在那里。

你内心的无数层防备还有什么?

生活?好,出生了,就要生活。

富人的生活,贵人的命运,穷人的挣扎,贱民的宿命。至少在生死前,大家是平等的。可真的平等吗?

为了出生,穷人要省吃俭用保胎,这是穷的不平等;为了出生,难产的富人要经历生死,这是富的不平等?真的不平等吗?出生了,开始了生活,接受发生的,承认未成的。我们一直这样,活着。

为何是击穿心防?

因为那些我不想面对的问题、不想思考的问题、假装不存在的问题,在这部纪录片中,甚至来不及过我那想装模作样的大脑,就直抵我的心。

我不想面对这些社会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受到教育?为什么有的人重男轻女?为什么有的人会放弃自己的骨肉?为什么有的人会被拐卖?为什么有的人老婆生孩子都不肯出现?为什么精神病人嫁了人就活该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为什么有的人要插队?为什么有的人在公共场所非要大喊大叫?为什么贫富如此不公?为什么医患关系如此僵持?明明医生已经辛苦到怀疑人生,看不到那不断下降的医生数字吗?为什么媒体如此不负责任的助纣为虐?

我不想思考这些问题:

为什么说话的态度比说话的内容还重要?为什么善良的人也会有恶的一面?我们如此辛苦的读书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我们如此拼命的打工,得到了什么?付出是不是真的有回报?用真心的爱就能收获真心的爱吗?

我假装不存在这些问题:

没有钱你连住院都住不起,你只能看着老婆大出血孩子保不住;没有钱你连保温箱都不敢多待,你只能期待孩子多在肚子里待一天因为那真的便宜一点;每天都面临生离死别真的受不了我假装自己的心很硬很硬;每天都捐款我也吃不消就当我是一个坏人吧;每周70个小时的工作我也是人我也想活着;我父母如此养育我到大我不能陪伴他们身边还要接受不理解的人的谩骂;明明做一个自私的人会更容易一些为什么我们还要挣扎。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焦虑。为什么不忿。为什么感动。为什么心软。

这些我不想面对的,不想思考的,想假装不存在,却真实的每天发生的,我不想去思考的为什么,在《生门》里,没有经过我不想思考的脑,就已击中我来不及变硬的心。

《生门》的格局之大,已可以出离时间。

你如何看待生死?你如何待人接物?你的初心如何?面对挫折和苦难你如何面对?朋友、爱人、亲人,你生命的幸福是否来自这些点点滴滴的爱?

生门只是缓缓说出一个又一个故事,但却是永恒的主题。

你看鞭炮祭祖,你看生子派糖,你看母慈子孝,你看夫妻和睦,你看,这是中国人的生活。世世代代,就这样活着。

陈为军导演叙事无比克制,而世界观与格局却无比宏大,生门记录的,是浓缩的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存影像,有这样的艺术家,是观众之幸。有戴年文先生这样的制作人,是文化之幸。有能让《生门》呈现的平台和土壤,是国家之幸。

有幸看过《生门》。今生有幸。

 4 ) 救救女人......

纪录片《生门》,一个小小的产房,像是一个棱镜,折射出社会、家庭各个方面的问题。有些纪录片比如《舌尖》,看完就让人很有食欲。而《生门》看过,让人没有任何想要结婚生育的意愿了。这是我认为这几年看过的中国最好的纪录片,镜头内外都是人生。

“机场比婚礼的殿堂见证了更多真诚的吻,医院的墙比教堂听到了更多虔诚的祈祷。”

到底是优生优育重要?还是生命重要?

当发现孩子可能有先天性疾病,后期治疗需要花费很多费用时,所有的家庭都在“要”还是“不要”这个孩子之间徘徊。人们往往说生命无价,但是在医疗费用面前,生命是有价的。可能是国家在早期对“优生优育”的宣传太深入人心,或者是新生儿医保覆盖不全面,最终选择救孩子的家庭并不多。几乎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劝孩子的父母,“先交一万块钱,救一救,试一试,给这孩子一个机会。” 就是一万块钱,有的父母也不愿意给孩子一个活下去的机会。他们怕未来有更多的问题,医疗费会是一个无底洞。“就算不要这个孩子,我们还年轻,还能再要。” 与确定的花销相比,更多的人愿意拿未来做赌注。然而未来也意味着有更大的风险,孕期很多疾病是复发性的,这次有问题,下次怀孕可能还会有相同的问题,可能下一个孩子活下去的希望可能更小。女性年龄增大,卵子质量下降,子宫环境变差,下一胎可能会好,可能会更糟糕。

女人的可悲——“沦为生育的机器”

“这个孩子不好,拿掉了,可以再要嘛!” “生了两个姑娘了,想要个儿子。” 这些想法中除了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外,女人也被当成了生育机器,使命就是生出质量好的“蛋”。镜头里记录的大多是有些问题的疑难病例,很多并发症和高龄产妇。有的可能是迫于家庭中“重男轻女” “延续香火”封建思想的压力,拼命再生。她们自己的意愿往往是不受关注的或者被裹挟着。有些长辈在镜头面前承认自己“思想不好”,就是想要儿子。其中一个片段,这家已经有两个女儿了,还要拼命再生一个儿子,差点把妈妈命也搭进去。大女儿帮家里照看店里,货被人骗走了,爸爸很生气,女儿躲在门外蹲在地上哭。看着好心疼!有了弟弟之后这两个女儿在家里可能过得更艰难了。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各地都不同程度的有,而且往往会引来地图炮和地域黑们的争吵。作为一个在湖北土生土长到二十多岁的人,就我所见,“重男轻女”的观念在湖北农村还是非常普遍的,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会好一些。所以在这样一个省级三甲医院出现的这些情况太正常、太真实了,没错,这就是每天我们要面对的生活。

缺位的丈夫们

有的是在外地工作,有的是在监狱服刑,而有的是孕妇自己不肯说出家人的联系方式。无论如何我都觉得生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虽然孩子是在妈妈肚子里,但是人类又不是无性繁殖,这孩子又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为什么要一个人战斗?工作单位离了谁都能照样转,但是一个家庭少一个人就没法转了。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爸爸也是缺位的,理由是要出去挣钱,所以最近有个新概念“丧偶式育儿”。这些故事里面最惊心动魄的大概是夏锦菊,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依然乐观的面对生活。她和孩子在和死神搏斗的时候,孩子爸爸还在外地工作,挣钱当然很重要,但是亲人的生死离别应该比挣钱更重要吧,假如真发生意外,大概会后悔一辈子吧。我有时候想劝劝那些拼了命生孩子的女人们,不要把下辈子都寄托在家庭、丈夫和孩子身上,更没必要搭上自己的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这世上有太多比相夫教子更有意思的事儿啦!

“没钱来生什么孩子?”

“没钱来生什么孩子?”这句话是经常在弹幕里面刷屏的。人们总是说生命无价,但是在白纸黑字的单据面前,生命是有价的。什么时候每个公民在走进医院的时候能不心慌?社会保障的路还很远很远。片子里有个父亲说他们40年代出生的人当年工资很低,他们为国家工作了一辈子,最后还是没钱看病,应该由国家来承担他们子女的医疗费用。确实中国在社会变革中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企业市场化之后医疗保险实际上是个人、企业、国家共同承担的。社会财富的积累还不足以负担起全民医疗,国家担起全部也不太现实。但是社会财富分配方式是不是把增加的社会财富用在了改善民生上?还是进了少部分人的口袋?分税制之后中央政府把来源稳定的税种都收归国家,地方政府只剩下小税种,而民生工程的大部分压力在地方政府,比如市政建设、建学校、建医院,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没到位,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忙着卖地输血。解决了90%就业的民营企业生存环境也越来越艰难。支付医疗保险的三方都觉得自己不应该付这么多。又回到了老话,谁拿走了更多的社会财富,谁就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我对中国医院的效率很满意。

几乎每一个病人都有一个着急的家属,大概很多医患矛盾都起源与此。所有的患者都觉得自己的等待时间太长了。但我认为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此紧缺的医疗资源的环境下,中国三甲医院的效率已经很高了。很多国家都是实行分级诊疗的,首次预约只能到社区医院,在不能治疗的情况下再一级级往技术更好的医院转诊。这样的好处就是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简单的说就是“小病小治、大病大治。” 一个小感冒就能冲向三甲医院挂专家号,那再大的医院也塞不下这么多人。欧洲很多国家确实有全民医保,但是公立医院的效率其实并不高。在德国一个常规检查有时候要提前一个多月预约也不一定能排的上。中国的医院都是在高负荷运转,病人等的不高兴了还能跟医生和护士吵吵架。我对中国医院的效率已经很满意了,片子里拍摄的地点中南医院,就自己的就诊经验来看,普通号当天就能挂上,常规检查(血液、尿液、B超)的平均等待时间在30-40分钟,在这么多病人的情况下,门诊挂号+检查+拿药,一共半天可以解决。专家号要提前一周到两周预约,支付宝就可以网上预约。如果不是疑难杂症,普通疾病这个医疗效率已经很棒了。

病人不是消费者,医院也不是商场

“医生也不能给我保证能好啊!” 大概很多人认为交了医疗费就是购买了服务,必须药到病除。然而去医院接受医疗服务跟去商场买东西不一样,用钱换来完美无缺的商品。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医生能做的只是在生命艰难的那一段,背你一段路过去。就像没有律师能保证一定能打赢官司一样,不然也不会有风险代理了。治病跟打官司一样,都是有风险的。

安全套比医疗费便宜多了

“本来不想要的,意外怀上了。” 没有孩子愿意自己是个accident,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在父母的期待中诞生的。如果没有做好当父母的准备,为啥不自觉采取避孕措施呢?!社会对于性遮遮掩掩的态度,明显让医生们也很为难。妇产科检查,医生们第一个问题都是“结婚没有?” 婚姻是一种人身和财产关系,它是一种用来确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关系,医生在做体检前却要询问一种法律关系,这是多么的奇怪!医生真正想问的是“有没有发生过性关系”。不要再遮遮掩掩啦,赶紧普及性教育吧,不然低龄流产率会越来越高。一个几毛钱的安全套可以解决的事儿,就不要再增加医生们的负担和无知又可怜的姑娘们的痛苦了。

钱很重要

钱很重要!钱很重要!钱很重要!如果没有钱,那就买好医疗保险。

有点残酷的问题

本科选修课《人类生物学》结课之前老师问同学们,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问怎么考试啊?我提了一个挺不合群的问题,“老师,你看现在很多国家都是福利社会了,医疗技术也提高了,有一些先天性疾病的人都可以活的挺好的,说不准还能生儿育女了。可能在原始社会应当被淘汰的基因,现在也能延续下去,这样人类还怎么进化呢?福利社会和医学的进步是不是阻碍了人类的进化?” 老师思考了两秒钟,“这位同学,你是哪个学院的?” “......法学院” “对嘛!这是你们社会科学应该研究的问题,不在我们这门课的研究范围之内。还有啥别的问题?” 就这样敷衍了我。至今我也没太搞清楚这个问题,或者这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吧。如果这是个真问题,那些放弃了有先天缺陷孩子的父母们,是不是也是对的呢?或者以后人类不再是自然受孕,而是用编辑过的基因排序人工受孕呢?但是这样是不是又会阻挡基因突变发展出适应环境的新特征的机会呢?大学时为了凑够自然科学通识课的学分,修了好多跟法学八竿子打不着的课程,什么人机工程学、宇宙新概念、黄河史、传染病的防治,学习了一些挺有意思的知识,比如马路上地标该如何印刷能让坐在车里的司机更容易辨识、狂犬病的潜伏期有多长。当时为了凑学分,现在想来那些大概是大学时修过的最有意思的课程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是始于此。

在某一集最后一个长镜头,病房里站着一个为了救女儿四处奔走借钱的父亲,从病房的窗户由近及远到医院的大楼,再到附近的街区,汉秀、汉街、瑞华酒店。有人在医院里愁眉不展,有人在商业街里欢声笑语,有人因为没有几万块钱的治疗费而不得不考虑放弃生命,而街对面就是用资本搭建的消费盛宴。阶层和阶级的分化正在悄悄的发生或者已经形成。

如果看了这个电影或者电视剧让你觉得不想生孩子了,没关系,再看看《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大概会彻底断了你为人类繁衍做贡献的念想。

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最后道“救救孩子......” 看了几集《生门》,我想说“救救女人......” 这都是遭的什么罪啊?!有人甚至说,“生育能力就是女人的原罪”。不是长了个子宫就必须要生孩子,更不要把自己当成不停下崽儿的牲畜。抱歉用了这么不文雅的说法,可是镜头下分娩的女人真的没有任何尊严可言,真的跟牲畜无异。为什么豆瓣上的短评里这么多人很激动、很愤怒?相比较微博,豆瓣用户向来还是一个挺克制的群体,一群看看电影看看书,写写书评影评,养养花逗逗猫的人,这个社区里鲜有看到愤怒或者过激的评论。但这一次,大家都激动的没法好好说话了。纪录片是真实的,里面的每个人的名字、病情都是真实的,因为真实才让人绝望。我在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心情一直徘徊在生气、感动、愤怒之间,没有一刻是开心的。救救女人吧!这个社会对女性的保护太少了,这个纪录片拍的是产科,妇科也是哀鸿一片,大部分都是HPV感染,而几乎所有患病的女人们对此病毒一无所知,中国在去年12月才开始推广4价疫苗,生产能力不足,长期积累的需要接种的人数太多,排队接种的时间是以“年”计。还有那些重男轻女的,明显已经不适合再生育了,为了生男孩拼三胎,太可怜了。即使生出来是男孩,也很难活,因为男婴的夭折率比女婴高。真是太可怜了。

“不婚不育,保平安”大概是气话,但是女人们对社会角色(重男轻女思想)、家庭责任的分担(放开二胎之后不止一次的生育风险和大部分的家务)、医疗措施不足(无痛分娩近两年才在三甲医院普及)、人身安全保障的缺乏(家暴救助体系的匮乏)已经感觉到失望、不安和愤怒。当越来越多受过教育、能够自己养活自己的女性,发现结婚生育给她们带来的利益远远小于负担的时候,合理的选择就是尽可能的谨慎选择伴侣(更好的经济条件和更高的学历或者社会地位),确保生育后依然能够维持生活标准,否则不如自己一个人过,不再受所谓的传统思想(母亲的伟大、成家才能立业)的蛊惑。

社会上会游离着很多不婚不育的单身女性,这在一线城市已经初现端倪,中国大部分一线城市的适婚女性数量是远远大于男性的,这跟过高的房价和男方买房的传统当然有关系,但是更大的原因是一线城市女性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工作能力,使婚姻并不是她们生活的必要选项。救救女人,让女人在社会中更有安全感,在家庭中的付出得到尊重,在婚姻中的日子过得有幸福感,才会有更多人愿意走入婚姻。想必国家也不想城市中到处都游荡着无“家”可归的青年人,家庭是相对稳定的分子,而个人是不稳定的原子,往小了说,原子很容易破坏原有的分子组合,往大了说,无牵无挂的青年人往往是急先锋和火药桶,参考党卫军和...嗯。大概能理解政府为啥天天急着让年轻人找对象了吧?可是看了纪录片里的现实后,幻象消失,大部分人都不想生孩子了,甚至连婚都不想结,疼痛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其他,这些“其他”是什么呢?五味杂陈,看过之后才能明白。不从女人们担心的症结下手,十年之后就算是国家每天宣传“二胎好、二胎棒”,也没人愿意生了。

多读书、多看报、多学知识、多挣钱。结婚生娃不好玩,真要结婚先看看对方家里是不是通情达理善良的人,俗话说卖猪看圈,话糙理不糙。有多余的钱买买保险理理财。身体好的话去献点血,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最后发布一条领养小广告:

三岁暹罗母猫待领养,坐标北京,已绝育免疫和驱虫。过敏太严重,实在养不了了。领养条件:喂天然粮,有病就医,不遗弃。就是下面这只小可爱,有领养意向的可以联系vx969369528,注明豆瓣领养。

 5 ) 穷和生育难

相比之前一集串剪两位孕妈,第六七的尹娟占的篇幅真的很大了,大概她实在太令人无奈了。高中时当了失足少女被骗去福建染上毒品,她那时一定不会知道年少无知犯的那个错代价如此大,大到牵扯三代人,之后的近二十年都无法摆脱毒品的梦魇,怀孕时35岁看起来面色泛黄得连眼白都是黄的。丈夫在服刑,公公婆婆离异,婆婆倒是照顾她,看起来不贴心。自己的母亲去世,父亲还要照顾一个十五岁的亲弟弟,算起她和弟弟的年龄差,应该是父母看到沾染毒品的女儿早就萌生放弃的念头,为养儿防老生的儿子。父亲的救助是有保留的,和其他重男轻女的长辈一样,更何况这么一个有前科又让人操碎心的女儿,莫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久难面前也无善父。何况父亲还是拿出三万多钱,也是到处奔走筹钱。最最让人难受的是她的公公,六十五岁的老人了,自己的脚肿得连鞋子都穿不进,只能拖拖拉拉地穿一双拖鞋,说自己几十年没买一件新衣服,独子在监狱,儿媳在病床,老婆是前妻。

我妈老劝我说不用万事都准备好才能去结婚生子,穷有穷养法。但我在看这个纪录片时惊醒,里面大多的案例都是因为没有钱而造成的困窘,没有医保,囊中羞涩,被困在这一步。人生硬生生被调成困难模式,穷人的抗压能力太低了,他们不仅在危难来临时无法安稳渡过,他们甚至还受不了“穷”这个字眼的出现。

前两天看到非正讨论母亲不用母乳喂养是不是自私,连大左陈铭都说是自私的。女性十月辛苦怀胎,生产时也冒着生命危险,忍受职场不公待遇,害怕着丈夫孕期出轨,产后精神身体折磨,就因为不是母乳喂养,他们就能轻飘飘地说句这就是自私的母亲,甚至还要说连这点痛苦都忍受不了那干脆不要生啊,生育真的不是女性的权利,是女性的原罪。

 6 ) 有时候不幸的事,也会发生在善良的人身上

从一进武大医学部的大门起,就听说了《生门》的存在。在基础医学院学习时,还没有太多医学生认同。真正了解这部纪录片是上学期学习外科学“麻醉”章节时,ppt上有一张李家福医生为夏锦菊做CPR的图片。

很惭愧,作为一名医学生,之前对怀孕的了解只来自于《机医》这类的医疗剧,以及课本上一些一笔带过的子痫这类疾病……只知道怀孕痛苦,而对它的危险性了解甚少。

感谢《生门》为普通大众及入门医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视角来审视生育。我也从中收获很多知识。

怀孕会加重母体的负担,可能导致孕妇患上妊娠高血压、子痫、妊娠糖尿病……胎儿过大还可能导致贲门撕裂——孕妇吐血。这不仅仅是伤害母体就可以轻松带过的,虽然发生率低但绝不可以忽视!与这些相比,妊娠反应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不得不承认,“生育”中的“生”对女性而言是一种酷刑。

只是生育一胎的话,孕妇尚有顺产和剖腹产两种选择,现在顺产还可以选择无痛分娩。然而假如孕妇有两胎的计划,第一胎则尽可能地选择顺产。否则第二胎在担心前置胎盘的基础上要面临疤痕子宫带来的风险:会不会在第一胎切口部位妊娠,胎盘植入与胎盘粘连风险升高,子宫破裂……概率虽小,风险很高!

“生”与“死”本身相距很远,然而在生育这件事上,两者是重合的。“子女向生,母亲向死”。现在社会上的“生育”还离不开为了“养老”,只希望为这个目的的“生育”所占的比重可以越来越小。

与生育相比,现在网上争吵的“冠姓权”、“丧偶式婚姻”以及“重男轻女”显得是多么可笑。以功利角度出发,为着母亲为生育付出的代价,假使母亲有意愿的话,孩子的姓氏用母姓更合理。以人性角度出发,为着母亲为生育付出的代价,父亲应当在家庭方面承担超过一半的责任(包括育儿)。更不用提到两者是出于感情结为一个家庭,生儿育女。

关于纪录片中“重男轻女”“子宫大于天”的观点,作为现代人,当然可以对这些愚昧思想予以抨击。但我始终觉得,不要将对这些思想的仇恨转嫁到这些孕妇身上。没有人不会为自己着想,她们只是被周围环境压迫,看不到自己的处境,觉得这是理所当然。我们真正做的应该是普及知识,引导她们与她们的家庭觉醒。路会很长,但终究已经开始!

用一位豆友的评论“我从不后悔学医,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以后的爱人”

我想做一位治病救人,像李家福主任一样的好医生!

 短评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儿子,看这部片子真是百感交集。相信导演已经把最不堪的部分给剪掉了,但是保留下来的已经足够残酷了。

9分钟前
  • qmigh
  • 力荐

希望所有女性都不要被世俗、被老公、被本能要挟,不要仅仅因为自己比男性多出一个身体器官就觉得必须为人类繁衍做贡献,忠于自己的内心,做好安全措施。

12分钟前
  • 小烨
  • 力荐

看到孕6产2产妇进ICU 只有爸爸在产妇旁边陪着,老婆要生了老公还在广州 赶回来了也是只看孩子,结婚真的要找对人啊,以及没钱真的就不要生孩子了。

14分钟前
  • Creep。
  • 推荐

我常和老公说,他是独生子,我也是独生女,我们都是被宠着长大的,凭什么婚后他能啥都不干继续享福,我就要每天一刻不停带娃累死,不公平!他仍旧和爸妈住一起有人伺候有人撑腰,我难道不想和我爸妈住一起?天天寄人篱下似的他能体会吗?让他去我家住一礼拜试试?和妈住的他是个宝,和妈分开的我是根草

16分钟前
  • momo
  • 推荐

生育权自然是你们的,但是穷+繁殖癌真的别生了!每个人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的,家庭首先要考虑自身条件,也要想清楚当下的社会制度、环境、自身的阶层,对女性而言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反正我的建议是谨慎要孩子。再次看完整13集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那群医生大夫护士们深表敬意,尤其李家福主任!9.4

20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李主任说,我们国家的医患矛盾可能会越来越尖锐,每个人来医院都是抱着理想主义,只能接受好的结果,不能接受坏的结果。病人病情自然发展引起的各种各样的变化,病人都会归咎于医生,要么是没有即使发现及时治疗,要么是医生治疗错误。”医患之间需要互相理解。

25分钟前
  • 一起吃地瓜
  • 力荐

请女性把什么乱七八糟的母性光辉的帽子摘下来扔在地上,好好当人别当戏精。

28分钟前
  • 月饶昆仑🔒
  • 还行

本年度最佳恐怖片,看到停不下来,整个灵魂都在发抖,钱很重要很重要,医保很重要很重要,身体好很重要很重要!!!

29分钟前
  • 猪身人面像
  • 力荐

建议作为初/高/大学生性教育宣传片在还不能对生命负责任的时候了解一下生育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34分钟前
  • kdh7¥4’jd
  • 力荐

21岁 还离当妈妈有一段距离 刚看完第二集 双胞胎的父母因为穷 实在承受不了高昂的费用 众人好心提议把孩子们送人 孩子的父亲流泪 从头到尾没人问妈妈愿不愿意 产妇眼神空的让人心碎 这个片子不仅仅提升我对母亲这个角色的敬畏感 还让我对现实的残酷感到恐惧

36分钟前
  • 西西里橙
  • 力荐

今天看到一句话说的特别贴切,直接复制过来:“不要企图以母爱来掩盖医疗体系、社保制度的缺陷,更不要以母爱来为愚昧的普世价值观打掩护,这是亵渎。”

39分钟前
  • 破五
  • 力荐

夏锦萍她婆婆真是重男轻女再正常不过的嘴脸,媳妇在手术台上熬生死关,她却只盯着婴儿带不带把,听到是个儿子如释重负......产房病院,可真是见人间百态处

41分钟前
  • Jifferney
  • 还行

过年回家你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不结婚不生孩子你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而且这些话绝大多数出自你姑姑姨妈姐姐之类的女性之口~女性永远是女性意识觉醒道路上最大的阻碍~

45分钟前
  • 樱木十贰
  • 推荐

看过电影后意犹未尽,果断找到电视剧,像这样具有现实社会意义的好剧可以多一点,再多一点,没有明星加持,不搞任何噱头,仅仅只是展示朴素的妇产科众生相,就足够让人生出无尽感慨:我们可以不知道自己会如何离去,但一定要知道是如何来到这世间。另:再次表白李主任,天使在人间的化身也不过如此了。

48分钟前
  • Tina
  • 力荐

对于近期催生二胎的热点 我只想说 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不欠这家庭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生活在一个社会,不欠这社会两个孩子。

49分钟前
  • 云L-SQ647
  • 力荐

这就是我为什么痛批“建议把婚龄提前到十八岁”提案,小孩子不知道生娃娃意味着什么,政府只看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顾其他也蛮恐怖的,性教育、医保问题,哪里都是避不开的。本来就恐婚恐育,这下更怕了

54分钟前
  • 豆友143200878
  • 力荐

很真实,好喜欢李主任这样性格的人,太快乐了

56分钟前
  • 欧豆桑
  • 力荐

我只想说三句话1.我爱我妈2.我爱我未来的媳妇3.我从不后悔学医。

59分钟前
  • 王首文
  • 力荐

看完后,希望网络上少些秀自己当妈当得轻松、少些冷眼嘲讽别人没钱就别生、少些自己有条件反抗世俗就瞧不起顺从偏见的女人。希望多些人明白,大多数女人,从出生那刻起就注定了是没有反抗命运的可能性的。社会大环境不好,要靠有网络发言权的人努力改变现状,而不是这些深陷泥潭的女人陪上一辈子去改变

1小时前
  • 英恩
  • 力荐

不婚不育保平安

1小时前
  • 新总本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