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

全40集

主演:张嘉益,宋佳,程煜,李洪涛,咏梅,姬他,孙浩,徐程,林源,林龙麒,马丽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2

 剧照

悬崖 剧照 NO.1悬崖 剧照 NO.2悬崖 剧照 NO.3悬崖 剧照 NO.4悬崖 剧照 NO.5悬崖 剧照 NO.6悬崖 剧照 NO.13悬崖 剧照 NO.14悬崖 剧照 NO.15悬崖 剧照 NO.16悬崖 剧照 NO.17悬崖 剧照 NO.18悬崖 剧照 NO.19悬崖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关于《悬崖之上》剧情的不完全吐槽

一、叙事的转变

前期的故事,最吸引人的在于两个小组,一个识破阴谋,一个蒙在鼓里。两个小组如何联系上又如何去完成任务,这是前半段最有悬疑的部分,而且完成度不错。

整个剧情的走向,在周乙出现之后,就变味了,不再是代号为“乌特拉”的行动,而变成了周乙“潜伏”记。

《悬崖之上》编剧:张艺谋、全勇先。同时全勇先是电视剧《悬崖》的编剧,剧版的主人公也是周乙,所以也算一脉相承。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整个故事怎么由“乌特拉”的特别行动转成了抓内鬼。但正是这个转变,让整个故事由悬疑变得无味、平庸。

周乙告诉王郁,要对他们转移,换新人来接替他们。那么前面从苏联来,特训、接头都没有了意义,他们费劲从苏联来的意义何在?既然周乙有这么大的本事,直接在当地找行动人员不就得了,干嘛让这些人千里迢迢赶来?

可能唯一的意义在于那个密码本,唯一的意义在小兰的破译能力。可是这些接替的人也可以做呀。

二、在火车上

此处细节有两处值得探讨。

第一、老张进入厕所,写下接头密语。叛变的谢子荣赶在王郁之前进入厕所,去改。

注意,这个行为的前提是他知道这个厕所可能是接头的所在,所以王郁才去,所以他才抢着进。那么特务那么多人,谁去了厕所就可以怀疑,只要盯着,在火车上就可以揪出老张。

第二、小兰在火车上已经暴露。原因是楚良告诉了跟随的特务,小兰是自己人。所以小兰长什么样子,特务是已经知道的,起码李乃文饰演的特务是知道的。知道她的模样,对后面的剧情是有影响的。

后面还搞出在电影海报上画对号,根本不用呀。他们画像出来,或者跟着的另外一个特务只要在电影院周围等着她出现就好了。她一出现,直接逮捕,根本不用她买票。

三、张宪臣被捕

老张男扮女装,一招偷梁换柱,得到那本书。

且不说为什么哈尔滨只有一家书店—商务书店,还偏偏那么多人盯着。他为什么不能找人去买,他为什么不能找家小书店去买,偏偏去了商务书店。

老张被捕的稀里糊涂。明明已经逃跑了,怎么又被抓了。他书到手了,他脱了装扮,特务怎么知道他的样子的。

细看这一段,张宪臣上了汽车,在看到马迭尔宾馆有小叫花子之后,他下车去问情况。按照这个思路,张导明显的意图是:因为张宪臣要寻访自己儿女的踪迹,所以耽误了时间,结果被特务们找到,进而被捕。

但是这个思路明显的BUG在于:他们怎么知道老张长什么样子的。有友邻说:“强行令整个大街空无一人”。

那么多人在雪地里都没有杀了老张,却在大街上逮捕了他。

老张被捕后的营救,太粗糙了。如果可以就救,为什么不早救。在快死的时候,象征性地救了一下,然后就放任老周自杀袭击了。

从张宪臣又被抓回去,注射迷幻药,说出一些细节,再到最后被枪杀。最后被枪杀,跟老金一起被枪杀,这个细节我是看一些评论才知道的。这个过程也显得拖拖拉拉,明明感觉已经死透了,又强行拉回半条命,强行注射,强行泄密,强行枪毙。

四、寻找儿女

我们知道很多革命者的儿女都流浪过,最著名的是教员的两个儿子。张导想通过这一段表现先烈们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精神。

但是从整体剧情上来看,这条线没有存在的必要。最后找到了两个孩子给王郁送去,屏幕里哭成泪人,屏幕外我无动于衷。为什么,因为没有细节,没有情感的基础,无法让观众共情。

这段实在是鸡肋设计。无论是前期主线乌特拉,还是后期主线潜伏,这个找到儿女的点虽然一开始就铺上了,但是观众始终会游离在这之外,细节太少,无法共情。

最重要的事:一个特工,受过专门训练的特工,之前一直在外国训练,没有管过孩子。非得在逃跑的路上打听孩子的消息,错过了逃跑的黄金时间,导致自己被捕,导致任务进行不下去,与他前期的精明与隐忍的性格不符。

五、其他

楚良与小兰的情感线,有个开始,最后不知所踪。

第二小组天天住在大别墅里,啥事没有,除了喝红酒吃牛排说俄语。

随便就给受过训练的行动小组成员下药,药醒后,他们也没说啥。

那个昏迷的李乃文饰演的特务,说了一句周股长说我拿错了?有怀疑无下文。

汽车追逐,楚良撞车,都显着为了追逐而追逐,为了撞车而撞车。因戏剧化太强而显得不合理。

一部汽车、一本汽车里的书,老金就被认为是潜伏者。

科长最后知道老金是被冤枉的,还要抓内鬼,就完了。看样子是要续集的样子,我看还是别了,故事真的一般,白瞎了这么好的演员。

六、结语

张艺谋是个成熟的导演。从许知远采访他的片段里,可以看出他的想法其实很多的,我们的很多疑问他可能都想过了。但是从镜头里,从整体叙事来说,这个故事就是完成度不高。

有人说张艺谋不擅长讲故事,之前的影片就不说了,起码这个故事没有讲好。

写出来也是希望大家讨论一下,让剧本更完善,希望更好的故事。

 2 ) 《悬崖之上》刘浩存演技再次点评,真的那么有争议吗

这一篇,要先看过上篇《悬崖之上》解析方可食用,我想来就着《悬崖之上》的解析的评论再展开聊几点,不会耽误大家太多时间。

当然这里完全不是怼评论和吐槽,相反我觉得正是因为大家对一部电影有不同的理解,是一件极好的事情,这种二次讨论我早就想做了一直找不到做的冲动,这次趁着这股冲动劲还没过,就来这么一期。

首先就是评论不少小伙伴说,《悬崖之上》的任务不是解救人质,而是接人。

感谢纠正字面意思,但我个人认为,其实做任务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要“救”王子阳,如果只是单纯的接人出境,为什么他们这么折腾跳伞到伪满洲控制区,而不是直接伪造身份正常出入境找到王子阳出境就好。

这里也就说明“接”王子阳是很难的,会要被送命的那种。

而且他们不去“接”王子阳出境,王子阳在伪满洲控制区迟早被抓捕,那就是个死,从这层意思去理解,不就是去解救“人质”王子阳吗,王子阳是这部电影的“麦高芬”,作为麦高芬,通常都是需要贯穿始终的。

不过影片后半段因为被敌方反咬,并一直被敌方抑制,因此才转成了我方逃脱为主。这也是我看完后觉得前后有些脱节的原因。

但张艺谋导演这么拍可以吗,可以,前视频我也说到,张艺谋导演后半段想突出人的价值,注重人的情感,特工也是普通人,也有真挚感情。

那么张艺谋导演前后衔接处理得好吗,相当好,起码全片节奏一直很稳,但我相信可以更好嘛,所以我还是提出我的观感,是不是可以哪怕多加一场描写如何救下王子阳的戏份,都能和前半段救人的主线呼应更强一些呢。

其次就是老金和张宪臣一起被枪决那场戏,有小伙伴说,这是用了对比手法,来体现影片里的残酷。

不好意思我真的没get太到,起码我进影院两次,这场戏观众都笑了。两次,大家都在笑老金,从效果来看,余皑磊确实抢戏成功。

从剧作角度看,这不是对比,这是做了一个讽刺,讽刺敌方杀错人,敌方真正的对手还潜藏在他们队伍中。

也讽刺了老金一直是敌方忠诚的特工,但就是智商比不上周乙,把自己的命也搭了进去。

但从观影效果来看,这场戏变成了黑色幽默,冲刷了张宪臣牺牲的高光时刻。所以我才会说,这是全片看下来,我个人觉得这里的安排我没有get太到。

再来就是刘浩存饰演的小兰了。

有一段点赞很高的评论原话是这样子:我认为小兰的天真烂漫是张艺谋特意设置的,因为她甚至有一句完全没有特工紧张感的“我等你回来,给你做排骨”的台词,然后紧接着被张批评。

所以她的人物设置就不是一个紧绷着的特工,这个角色有着生长在阳光下的单纯,她象征着我们,象征着看到天亮的一代。

就像片尾说的,这是送给革命先烈的片子。周乙多次的台词“我亲眼看到了”、“我在现场”,其实是替我们这些观众对那些革命先辈说的,而小兰放肆流下的眼泪,其实是替我们为革命先辈流的。他们为了我们留在了黑暗中,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和感情。

这个的解读很好,我也点赞了。那以下也同样是个人主观解读。

评论里您用小兰这个象征符号去代表我们天亮的一代,这样的象征意义我也知道,其实影片处理得还挺明显的,不过我聊刘浩存那一块,是从表演和影片角色设定前后的逻辑去解读。

不妨其实换个角度看,在这个故事真实情景里,小兰并不生活在未来,也还没真正见到“黎明和天亮”,所以她的象征含义,是观众给予的,有着很强的个人解读和辩证性,这里无关对错。

我只是觉得,小兰是和其他特工一样,在苏联接受超长时间的特工训练,这里影片有提到,他们都是优秀合格的特工,而不是仅仅因为小兰的记忆力好,就把一位路人拉进来临时当特工。

而影片开头也确实呈现出了小兰是合格优秀的特工,小兰会跳伞会扒火车第一场戏就用围巾勒死了人,可到后面的人设和表演都越来越柔,这是我觉得在表演上,注意是表演上刘浩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至于那句“我等你回来,给你做排骨”您觉得用得好,我反而觉得用得有点怪,从小兰前后经历来说,小兰这么快就松懈,和她前面火车戏人设相差有些大。

然后是您说小兰是张艺谋特意设置的天真浪漫,但火车戏我看到的是有着和样貌反差很强的,训练有素的特工小兰,小兰自己躲过了好几次追击,在火车上勒死了人,下火车后也开枪打死了人,还成功到了电影院和张宪臣见面,这些我都觉得小兰的人设逻辑没有问题。

所以为何我觉得第一场火车戏很好,因为所有角色设定和特工的气质都吻合,哪怕刘浩存饰演的小兰的表演也一样。

那至于评论里您说的小兰放肆流眼泪,是替我们为革命先辈流泪,就真的是你自己的解读了,我支持你的解读,但我也有我自己对刘浩存极为肆意的流泪表演有着自己的见解。

所谓电影中的象征隐喻,其实都是很个人解读,比如我上个视频说的,影片中的天气也是一种象征,最后一场戏雪停了,阳光出来了,代表着黎明和天亮。

如果小兰可以作为象征着我们,象征天亮的一代,那我觉得张宪臣和王郁那对被战争摧残,从伪满洲控制区解救出来的儿女,是不是也更能象征未来天亮一代的意义呢。

因为那对儿女不管从年龄,从他们的属性和遭遇,都更符合象征我们,象征后代的比喻,毕竟小兰之后还是特工,还是要做任务的对吧。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都是一个很有趣的辩证讨论,还是那句话,没有对错,我也正因为很喜欢这部电影,所以说了很多该说的不该说的,中听的不中听的,大家就多多海涵吧。

 3 ) 《悬崖之上》:张艺谋还是没学会讲故事啊

关注我,故事从这里开始

我们的“国师“张艺谋导演,这两年似乎特别拼。

距离他上一部作品上映仅仅才过去5个月(2020年11月27日上映《一秒钟》),如今,我们又在五一档与《悬崖之上》见面了。

这部片子,在一开始,最大的几个噱头是:

1、张艺谋拍谍战片了;

2、张译与新晋谋女郎刘浩存在《一秒钟》之后,再度合作;

3、于和伟不用替身亲自上阵拍摄手拿燃烧的纸的戏份。

这也是我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所知道的一些背景。

我以为张艺谋老师在经历了把一部本来30分钟就能讲完的微电影《一秒钟》硬是拍出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现代版情怀MTV之后,应该能尝试着好好讲故事了。

我错了,自从张艺谋进入新世纪以来,自从被李安那部打开国际市场的华语大片《卧虎藏龙》疏通了任督二脉之后,探索着如何将华语电影拍出高级感,并且在国际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使命感,就让他为之疯狂了近20年。

于是,从《英雄》开始,张艺谋被打上的最大标签就是,他不会讲故事。

这对于一个国际大导演来说,很尴尬。就好像观众一直认为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他父亲代为执导的作品一样,非常打击人。

但张艺谋似乎不在乎,这么些年来,大片越拍越多,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始,张艺谋的国际范、国际视野也越来越大,动辄大场面,开机就是水墨风、精致影像···

论画面,国内没有几个导演能赶得上摄影系出身的张艺谋,但讲故事,越来越多的后浪导演,已经快把张艺谋拍在了沙滩上了。这不是讽刺,这是陈述事实。

所以,当我在电影院里欣赏完张导这部画面唯美的风雪大片之后,走出电影院许久都缓不过神来,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个啥?

风格化?

就像当年的《影》一样,下了一整部片子的雨,用来塑造全片波谲云诡、暗流涌动的故事背景。

《悬崖之上》依旧是这个套路,下了一整部电影的雪,似乎也想刻画出这部谍战电影的肃杀、惊险的故事背景,营造一种冷到极致的氛围。

确实,在电影院有那么一会儿被冷到了。(当然,这不排除是故事太平淡的缘故)

重视画面的导演,总是喜欢用各种各样的视听语言,将一些读者在书中能够感受的那股氛围,搬到荧幕上。

咸阳城里的万箭齐发,宫廷中的满地菊花,还有贯穿全片的雨和雪,张艺谋很喜欢用这种方式帮助观众感受那个意思。

看张艺谋的电影,就是一次被名导耳提面命。

他说,你看,这里我故意放了点东西,感受出来了没有?

我们只能敷衍地说,是的,张导,我看出来了,这也太牛X了。

要命的是,张导对于“形式大于内容”的玩法太过热衷,这点和王家卫式的“装X无极限”不一样,王导虽然片子的视听语言风格话也很强烈,舍弃了台词,却将氛围营造和人物表演以及故事构建完美融合。

看王家卫的电影,有一种看短小精悍的散文故事的感觉(当然,部分电影不在其列)。但看张艺谋21世纪的电影,越来越有一种阅读装裱精美、设计顶级、文辞华丽、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雍容华贵,字数长达10万以上的《斗地主入门教程》一样。

你看,《悬崖之上》的开头,那片雪中的丛林拍得多美。

你看,东北的街巷雪景多么好看。

你看,张译开枪的样子多么潇洒。

你看,刘浩存饰演的小兰,那脸蛋···(找不到形容词了)

但,细数这些之后,突然就发现,《悬崖之上》的故事太多漏洞,人物设定太过任性。

《悬崖之上》出现的主要角色不算太多,但因为哪怕一个很快领盒饭的角色都请的是熟脸明星,所以会给人造成一种角色众多的感觉。(这大概也是张艺谋大场面的另一种应用吧)

但也正是因为角色看起来众多,却丧失焦点,也使得很多角色性格立不住。

其中张译、刘浩存、朱亚文、秦海璐饰演的四名特工,其中就只有张译和秦海璐饰演的一对夫妻稍微有点人物背景,在片中起到的作用也最大。

这对夫妻靠着对黎明的信仰,以及对找到孩子的执着,确实让观众有信服的立足点。同时,这两个人也是片中战斗力和智商都在线的正面角色。

相反,刘浩存与朱亚文饰演的两个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特别是刘浩存饰演的小兰,很有一种“我这个角色是导演争取来的”感觉,朱亚文饰演楚良,则全程体现了智商不在线,属于无辅助功能的可用可不用状态。

而且,也因为这四个人没有重点聚焦,导致在片子越往后看,四个人的戏份十分游离,演出了一种谁都不是主角的味儿。

这波神操作,大概就是张艺谋导演不会讲故事的明证了。

同样的谍战戏,当年的《风声》角色不比这少,而且也都是演技派,但是每个角色都那么出彩,争奇斗艳,故事环环相扣。

到了《悬崖之上》,愣是没让人看出来,这波人想干什么!

因为,所谓的秘密任务,在这部片子中就不配有行动路线,而且秘密任务的揭秘也太快了,完全没有一点悬念,就和本片每一个角色的身份一样,还未过半,就全部展现给观众了。

张艺谋导演似乎拍着拍着就忘了这是谍战片,或者说,他认为自己关不上悬念了,画面搞起来就行了。

所以,我们很快就知道片中的正反两个阵营,叛变者、潜伏者都浮出水面,而且是非常主动的。雷佳音饰演的叛变者,一开始的挣扎很不错,到了后来,一丝犹豫都没有,这个角色的设定彻底沦为工具人。

而于和伟饰演的高层潜伏者老周,竟然如此堂而皇之在行动几近失败的情况下,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施救老张,甚至还打算为了帮助老张逃命,冒着暴露的风险,要上演被绑架的苦肉计。最后,又为了能营救楚良两人,主动从下线那里要来了与他们联系的暗号,再一次主动暴露。

这老周能混到这个层级,靠的是脑子吗?

我在看到老周与楚良两人以及地方特务坐在一起讨论俄语的时候,当老周也说出俄语,我还以为他会以此为机会与楚良等人交流传递信息,事实证明,这场戏并没什么卵用。

而《悬崖之上》的剧情到最后逐步崩塌,也是基本围绕着老周进行的,从老周暴露身份营救楚良两人,到老周在被怀疑的情况下,依然赴约联系小兰,再到老周莫名其妙就和小兰完成了本片传说中的那个秘密任务,到最后老周给秦海璐饰演的角色找到她和老张的孩子们以及还在车内杀死叛徒(雷佳音饰演的角色)···

本片最后1/3简直是魔幻剧情,跳跃不说,剧情重点也失焦了。

坦白说,本片很多事情不需要老周来亲自动手,四个特工,牺牲了老张和楚良,其实另外两个女同志应该有更重要的戏份,这一点秦海璐饰演的角色倒没太让人失望,还是体现了角色的果敢与机智,但是小兰真的一言难尽,她的存在是想要体现智慧、冷静、力挽狂澜?

到最后小兰这条线基本就靠导演剪辑撑起来,秦海璐饰演的角色逃跑之后也没有任何衔接,却在结尾结了一场找到孩子的戏···

我一直认为,这个老张口中的找孩子,其实完全可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带过,因为找孩子和迎接民族黎明是一种带有使命性的符号,在一个天亮的时刻,一个远景下,母亲看到两个孩子跑来,抱住她,而周围的人走上街头,人越来越多,这个背影就足够了。硬要整这么一场实实在在找到孩子的戏,没必要,也有点分不清重点。

另外,全片对于谍战戏的目的,也没有很好的把握,要来找到一个越狱的人,电影拍到最后,都没往这个方向推进多少,最后老周和小兰电影院一接头,这事就成了···这不是玩呢吗!

今年已经71岁高龄的张艺谋导演,说他完全不会讲故事这是扯淡,我很喜欢他的《活着》,可能也因为有原著故事加持的原因在吧,但自从张艺谋开始探索华语电影商业化之后,他摄影风格的造诣大于故事表达,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了。

今年,除了《悬崖之上》,据说还有两部电影要上映,张艺谋这么拼,但我们不知道咋说,哎。

-END-

关注我,一起探索更多电影吧!

喜欢的话,记得小手点一下扩散出去哦~

更多影评:娱观(smshe189)

 4 ) 于和伟:《悬崖之上》,大成启航

于和伟:《悬崖之上》,大成启航

文/荞麦花开

张艺谋新片《悬崖之上》,最让我惊艳的是片中于和伟的表演。

于和伟是一个很特别的演员,特别之处何在?答曰:魅力。用行话说就是“星味儿”。这玩意儿对演技派演员“冲顶”来说太重要了。

不妨用前辈作比。梁家辉的演技不逊于周润发,坊间人称变色龙百变影帝,但何以始终不及发哥的成就和高度?答曰:缺的就是星味儿,缺的就是银幕上的光彩魅力。而银幕魅力这东西,可遇不可求。

你品,你细品,周润发嘴叼牙签手持双枪横扫一大片的银幕形象多么迷得人五迷三道的。于和伟的周乙就是如此。那挺拔硬朗的身姿,克制内敛的儒雅,波澜不惊的深沉,冷峻酷帅的脸廓,邪帅魅惑的味道,可谓天然生就一种完美贴合民国谍战戏的古铜色气质。高大身影里亦正亦邪的冷静克制,这不就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男明星范本吗?

于和伟懂得自己的魅力在于邪帅(对比,前辈陈道明则儒帅,侪辈吴秀波则痞帅、余皑磊则丑帅?),所以他在车里魔术变戏法似的富有层次感地搓熄纸条,美感十足地写出了动态的两个字——“烬落”(鲸落?^_^)当然,如果只有扮酷耍帅的魅力,撑死了也就一个朱婷偶像,是谈不到银幕魅力的,无论如何是谈不到的。于和伟超越于此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表演很准确又很懂用心思的演技派“真演员”。

于和伟在《悬崖之上》中的表演,可谓阴狠在骨,刀刀毙命,没有一个字多余,没有一个表情多余,没有一个动作多余,而细思之,没有一个字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细节能少。片中倪大红的高科长当然也是这种没有一个字废话没有一个眼神动作多余的老谋深算波澜不惊气质,但他没有于和伟独有的那种儒雅成熟的邪帅魅力。又如同样是谍战大户,于震永远是个咋咋呼呼,所以他出不来,到现在都还泡在二三线地方台的谍战剧抗日剧中;于和伟的《青盲》《零下三十八度》《连环套》这一路谍战剧,仿佛为今日《悬崖之上》的大成,做了十年的准备。这种简练传神,克制表演,于和伟之前,则陈道明《黑洞》《冬至》——尽量做减法,把最复杂的东西,用最精要的台词和动作表情,准确传达出来。诚如于和伟自我解说角色和表演:“周乙是个无名英雄,他一直要隐忍,要克制,无法表现、无法抒发。……他那么难过、难么痛苦,却没有一场戏可以宣泄自己的情感。我要在丝丝缕缕的缝隙里去表达,不动声色,克制自己,但还要让观众看到,不能隐忍着隐忍着就没了。这个时候,表演的分寸感在哪儿?这是一个挑战。”(2021年5月“人民文娱”专访于和伟)看几个表演细节:

在车上与张译演的张宪臣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决别”,张译的表演当然热泪涌动饱满张力,而我同样被于和伟的冷峻克制之下的情感热流打动了,他重复问道,“还有吗?”他不甘心战友竟然没有未竟之愿,可以留给自己帮着完成。他以这重复的三个字,作为对即将永别的战友的挽留。虽然徒劳的挽留。这两个短句重复,好有感染力。据于和伟知乎访谈,这两个短句是剧本里没有,他自己临场加的。多么肯动心思的演员。(也感谢张艺谋导演,能虚心接纳演员的创造性。)车上诀别这段戏最后我们注意到,于和伟眼眶湿润了,克制克制再克制的周乙,在张宪臣下车离去等于是萧萧易水一别后,终于禁不住眼眶红了,而这个细节在电影美学上的妙处在于,于和伟是特意侧过脸来,提醒观众,用一整片银幕,看他这眼眶红湿。妈的,真好心思!

“妈的,晚了一步。”这是他与朱亚文演的另一位战友楚良诀别时的话。身后的看不到他脸的特务自然理解为晚了一步留个活口;身前的看得到他眼眶红润的观众自然懂得他是在演戏;再一咀嚼,遮莫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晚了一步,在特务从背后赶来前,把战友送出险境。

在那之前,他拼命地要从战友喉中抠出自杀毒药片,同样是做戏,身后的看不到他脸的特务自然理解为他要拼命抠出来;身前的看得到他眼眶红润的观众自然懂得他是拼命做戏——假装抠出来。甚至明抠暗送。他知道战友落入敌手会受酷刑而惨死,与其如此,不如帮他解脱早死。有网友评这段戏:在目睹张译演的张宪臣被折磨如此惨状的前提下,结合片尾雪地里骗小兰说两人都是英勇战斗后就义未受敌人折磨的情节;回到楚良那个绝境下,为了不让同志再落敌手受刑,我更倾向于和伟演的老周“明抠暗送”,以成全已抱死志的同志楚良,这一段无论是接近20秒的“抠”的过程中反复地双方镜头切换,还是之前楚良面对老周依然选择开枪,都是在表达一种同志之间无声的默契,而那句故作匪气的“妈的,晚了一步”,把这一出戏完整收尾。

“妈的,晚了一步。”于和伟这句语带颤声。显然,他禁不住又一位战友在眼前惨死。片末他用善意的谎言骗小兰,张宪臣和楚良是牺牲在战斗过程中的,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没有被捕受酷刑受折磨。他补充道,我都在现场。“我都在现场。”这句说来云淡风轻,实则碾过内心重逾万钧。每在一次现场,他受的煎熬就加重一次。这次他控制不住语音发颤其实是很危险的,但他终于没有暴露,因为他把略微哭腔“藏”进了喘气儿声——刚与“敌人”剧烈“搏斗”后该有的喘气儿声。老周这个人物之难演,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演员既要表达出人物努力克制又克制不住终于还是露出对战友的真情这一点(否则观众遮莫会认为这竟是个冷血动物。因为观众什么也没看到),但同时又必须借助各种“掩护”,让他身周的特务看不出破绽。

这个掩护,再如雪地里处决张宪臣,他借着点烟掩护那一哆嗦。

这些,都是多么美感的电影细节,都是多么高级的电影美学。

尤其是借着点烟掩护那一哆嗦,岂非又一次刘玄德闻雷失箸?

勉从虎穴暂栖身。原来,君子善假于物,原是于和伟看家本事?

即如《楚汉传奇》剧中秦始皇,于和伟在陈鲁豫的访谈中透露最后秦始皇死前自己掐自己喉咙那段是他的设计。符合现代生理医学的写实性的表演设计。妙。还有,剧中秦始皇决定焚书坑儒前,有个细节,始皇拿着一卷书册竹简,慢慢凑近火焰,他眼中的仇恨愤怒的火焰,就如此巧妙地外化了!真是善用心思善用道具的演员!老周在车内单手一块一块搓熄字条,正折射出人物的缜密冷静,如一道暗黑幽深的长廊,次第打开廊灯,演员给观众次第打开人物内心的隐秘纵深。据导演访谈,搓熄字条这段是于和伟临场发挥,张导赞不绝口。一块一块由大到小搓熄字条,最后把灰都攥在手里,指缝中都不漏出一点。然后导演分析说这样演好,就那种绝对保密,不留一丝破绽的感觉。

内心隐秘纵深,信念坚如磐石。

于和伟独特的味道在于亦正亦邪。他懂得善用他的“邪味儿”。所以他在靠窗的咖啡座上用平静的语调戏耍自以为聪明的金志德(余皑磊饰),以长者的姿态给出一点人生的经验,竟然演出了让观众如坐过山车般惊心动魄的效果,竟然让人有那么一丢丢同情金志德(是人是鬼都在秀,只有老金在挨揍^_^)。有网友说,教训老金这段儿演出了中国人独有的交际场上那个味儿。演得古典而不西化,难得。演得“轻”了就成《间谍同盟》里的布拉德皮特了,那就成了外国人的“机智”,而不是中国人的“厚黑”了。官大一级压死人,我就是逗你耍你怎么了,就喜欢看你内心憋屈恼怒而又陪着笑脸无可奈何的样子。可以对比经典谍战剧《潜伏》,余则成前期对马奎不无客气,跟后期对李涯不必客气,那话风明显的两个味儿,因为前期是平级,大家都是处长,后期余是副站长了,就可以居高临下仗势欺人我就是逗你耍你怎么了。(就此也看出孙红雷对人物关系变化把握准确。)

表演的准确其实就是人物关系的准确。据于和伟说,张宪臣被周乙从过道一把拖进去再关上房门,张宪臣脱口而出,“老周!”——人物关系就确立。老张老周是老熟人。这段是他和张译磨出来的点子。我看片末高科长解开周乙手铐后两人那段戏,表达人物关系是最精准最耐咀嚼的。高彬笑着表示周末吃西餐我请,老周微带脾气似的来一句,我不吃西餐。这句只有周乙说合适。何则?周乙是股长,在特务科属于中层,一人之下众人之上,股长在跑马场上只比科长差一个马头,那么不妨合理设想二人的前史,有可能最初二人是同级,还称兄道弟老周老高过。但如果是金志德鲁明这个级别(连股长都不是。片子开头特务科杀人,高科长和周乙在屋内烤火,金志德和鲁明在屋外雪地里挨个枪毙犯人,也能看出高、周二人职级是较高的),跟高科长傲娇,我不吃西餐,这人物情境就不成立。因为中间越级了。观众就无法自然联想到,他们曾经有可能是互相递烟一起讲荤段子的同级。周乙必须这么傲娇一下,不然就不真实得令人怀疑——他“平白”受这趟委屈,连生气都不生气?但他又不能傲娇过头,那样同样令人生疑——戏过了吧?所以接下去周乙见好就收,就坡下驴,回应高彬的橄榄枝,伸手握住高伸出的手。

包括最后周乙要走出房门,高彬从背后叫住了他,笑着把手枪送回他,“你这把枪可不能卡壳哦。”——我是周乙的话我的心都要蹦出来!这话内藏玄机几不隐藏,好似一个洞悉了一切的老狐狸用明语给你喊话,你当心着点儿,这次是没证据,下次可得走稳点儿;表面上则显然是高科长对业务骨干的期许。如果结合楚良那把左轮的撞针被搞了联系起来一想就更可怕了——这分明是飞龙骑我脸:这个死了的楚良,枪上的手脚就是我派人做的。不怕告诉你,我一直在监视你。跟这样的老狐狸四目对视太艰难了,所以周乙撂下一句“感谢救了我”(浅的一层:澄清我的“清白”;深的一层:楚良枪卡壳我没中枪),然后顺势张臂,跟高科长来个感恩的同志拥抱。跟高科长的这个拥抱同样只能是周乙才成立,脱略形迹也是要有人物关系基础的。如果此刻转过身的是金志德,或鲁明,他们除了硬着头皮迎接高科长眼光的透视,不,凌迟,别无他法。他们是不可能一个拥抱,把笑不起来的复杂眼神留在高科长这头老狐狸的身后的。有网友说,高彬最后就是想说虽然我冤枉了你把你扣在这里,但是我搞坏撞针救了你一命,你我这点龃龉就当过去了。周乙原本假装出来的那一点不满也顺势烟消云散。两个人都在互相表演一出合理的戏,但其实各怀鬼胎。这就像钱锺书《围城》里这段:范小姐看她上轿子,祝他们俩一路平安,说一定把人家寄给孙小姐的信转到上海,“不过,这地址怎么写法?要开方先生府上的地址了,”说时格格地笑。孙小姐也说一定有信给她。鸿渐暗笑女人真是天生的政治家,她们俩背后彼此诽谤,面子上这样多情,两个政敌在香槟酒会上碰杯的一套工夫,怕也不过如此。假使不是亲耳朵听见她们的互相刻薄,自己也以为她们真是好朋友了。

高彬这句“你这把枪可不能卡壳哦”,再细一咀嚼,还能琢磨出味儿。片子前边儿周乙载着张宪臣准备冲出去,对张宪臣说,劫持我(因为周乙算是特务科中高层人物,不是虾兵蟹将,特务科要保他),最后离开时向我开枪,只要不打死都行。结合这个思路分析他的心理,在与楚良持枪对峙时,他肯定希望楚良一枪击中(击伤)自己然后有机会脱身,最好是击伤自己(比如打胳膊或腿)然后还劫持自己脱身。但楚良的枪哑火了,在背后一群特务赶来众目睽睽之下自己不得不向楚良开枪,哪怕不打死他也迫得他不得不服毒自杀。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眼前这头老谋深算的老狐狸。骤然之间脑中电光火石一闪而过,周乙于整个事体已全然明了,他心中要活吞了眼前这老贼的心都有。这是最危险的时刻,高彬就等着看,周乙眼光里是否有伤痛的怒火。

于和伟这时的表演又陷入两难——如果眼睛里波澜不惊,其实是反人性的,苏轼有云,“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何也?以其变起仓促,人有生理性本能反射也。就好比余皑磊演金志德猝闻老周这句“我是共产党”,他的反应是很准确的,那就是一瞬间懵了,然后才是左右看看自己是不是中埋伏了。猝起不意,好比朝夕厮混的哥们儿突然对你来一句,其实我把你绿了——你那一瞬间的反应肯定也是懵了啊,然后才“来得及”想其他的。而且,如果周乙这时眼睛里波澜不惊,观众也要大呼此人冷血凉薄了——因为观众什么也没看到,他们不能凭空脑补周乙心中的伤痛悲愤。但是,如果周乙眼神里迸出伤痛的怒火,高彬等着呢,极度危险。所以这时一个最高级的临场应变,便是老周借着高科长释放出的善意,凭着跟“老高”的当年交情,顺势张开手臂往前一个感恩的拥抱,把自己眼神里着实不易掩饰的东西,干脆就不掩饰了,直接“屏蔽”在高彬的脑后跟。周乙有此临场急智——突然对老金来一句“我是共产党”,装作打不燃火等着老金来叫“坐我车吧”然后顺势栽赃嫁祸把那本《梅兰芳访美记》塞进老金车里。

这样,绝顶聪明的演员于和伟又一次完成了一个两难处理——眼中真实的东西,不让高彬看到,只让观众看到。有网友评论这段戏:为了避免被高彬这个老狐狸从他“可能”失控的表情中看出任何端倪,周乙电光火石之间突然给了这个罪魁祸首一个猝不及防的拥抱,将最有可能泄露出自己真实感情的面部快速转移到对方看不见的地方,嘴里说着感谢您的救命之恩,但交颈之处闪烁的眼神和僵硬的五官却分明看不到一丝劫后余生的喜悦。把那一刻的周乙演得完全不动声色,演得更像一名对高彬这个上级毕恭毕敬的得力下属,相信是任何一名专业演员都能做到的;但是,周乙是我党隐蔽战线的优秀代表,并不是只会完美执行任务的机器,在无比险恶的斗争环境下支撑他们坚持下来的,绝不是因为冰冷无情,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对信仰的忠诚和对祖国、对战友的真情,他们是真正深情无悔的战士。所以,在领悟到楚良牺牲真相的那一刻,突如其来的拥抱,隐而不发的哀恸,真正体现了演员于和伟用心之深。

人物关系职场关系其实是这部电影的精髓。张宪臣被电刑,高科长侧头看了一下周乙什么表情。也就是说,在张宪臣杀人越狱之前,没有任何征兆地,高彬就在怀疑身边的这几个得力干将了。果然,“怀疑是我的工作。”《梅兰芳访美记》作为密码的母本,他不仅仅是瞒了周乙,他也瞒了金志德。他身边的这几个老家伙每一个他都在测试。他唯一最交底儿的,是年资最轻的小孟。看年龄,怕是特工学校才毕业。一张白纸,正好画画。老人家晚年,之所以不信任这帮老同志,转而对广场上汇成红色海洋的的娃娃们亲切挥手;金庸《鹿鼎记》中洪教主撇开教内老兄弟们,任用韦小宝这批少年新进,都是这个道理。

有的电视剧咖不适合大银幕是真不适合,而有的电视剧咖之所以暂时还戴着“电视剧咖”的帽子只是因为大银幕还没发现,哦,大银幕真的会,竟然会,放大他的影像魅力,几何级数的放大。十年前看《青盲》的时候我就感叹于和伟的不动声色,只把细节克制在方寸细微之间微动涟漪。但很遗憾那是电视剧,电视剧的观众不见得会有那份专注,去耐心地等待,与高级审美的邂逅。而电影,不一样,观众在电影院内是可以有耐心和专注掘地三尺地捕捉演员的表演细节的。

于和伟这种影像魅力,是“外形+气质+演技”三缺一而不可的。

比如陈道明《归来》。多少人被陆焉识弹钢琴后无言哭泣那场戏圈粉!陈老师的外形气质就是儒雅翩翩的老派教授,换个人演就没有说服力,然后他的哭戏,先是嘴角一下下牵动脸上肤纹,继而深深埋下头去双肩克制地抖动越克制越克制不住的抖动,继而扬起脸来满脸热泪,继而站起身来小心翼翼与爱人拥抱,继而因爱人突然的反常举动而茫然不解,继而知道爱人终究没认出自己而痛苦委屈伤心哭泣……这么复杂有层次的表演,对演技要求极高,换个人演根本就演不出来。(巧的是,《归来》同样由张艺谋导演。张艺谋真会拍演员?)

难怪越来越多的人说,于和伟,就是下一个陈道明。

演员既要能大开大阖,hold住大段独角台词戏,有台词、身段两方面深厚的话剧舞台功底;又要能简练克制,没有一丝多余动作表情,在方寸之间传达准确。如此人物,以我所见,几十年来,只有两人。

如陈道明《康熙王朝》中怒斥群臣、千叟宴敬酒,《我的1919》中巴黎和会两次发言等大段台词戏,光彩照人,夺目璀璨,很久以来,看不到后来媲美者。如陈宝国《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当然也演得很好,但那是整体的好,是建立在刘和平剧本很好基础上的整体表现的好;而单论光彩夺目的大段独角台词戏,陈宝国没有能跟陈道明比拟的高光时刻。直到《军师联盟》中于和伟的曹操,横槊赋诗,那种hold住全场的耀眼片段戏,观众终于又见到了。这一点,很难得:

譬如就扮相而言,公认的好演技如周润发、葛优、王志文、李幼斌、孙红雷等,就不适合古装。李幼斌更是在采访中直言自己干脆不接古装剧。

有的演员缺乏古装正剧所需要的话剧台词腔调话剧舞台范儿,比如段奕宏,《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死啦死啦和《士兵突击》中老A队长是多么杰出的演出,但是一到古装正剧就破功,《大秦赋》中吕不韦《楚汉传奇》中韩信,那都演的什么玩意儿,违和得不得了。

有的演员是外形身板儿不够高大硬朗,如张译,缺乏主角的星味儿,他台词也很强啊,但你不大能想象他演曹操横槊赋诗这样的戏?

所以既能驾驭古装正剧的大段台词戏,又能在现代戏中有精准的表演创造性的构思,于和伟是肉眼可见的唯一一个“陈道明接班人”。

当然,于和伟不需要做任何前辈的“下一个”,他只需要做好他自己。他的魅力,无人可替。

祝于先生,早日大成!

 5 ) 既然是悬疑剧情片,麻烦能不能注意些逻辑

想像一下,当你手下有三位最佳男女主角,同时还坐拥两位当前大热的实力派演员,另有青春偶像颜值当担,而你自己又功勋卓绝家喻户晓,这样的全明星阵容起码能够保证是一部水准之作吧? 然而现实却是,悬崖之上可以说是一部毫无诚意的作品,全片剧情充满逻辑硬伤,强行制造悬念,几乎所有的冲突和高潮都是片段性的,比如进书店的明明是个女人,走在路上的张译突然成为目标,躲过追捕,又强行制造冲突被敌人发现,然后在港站中化身燕双鹰大杀特杀,帅气转身被车撞强行下线;后续的无数场景都是类似这样突然生硬的转换,强行制造冲突,如秦海璐和朱亚文两个人生死关头发动不了汽车,朱亚文舍生取义的说分头走,朱下车后,秦立马就能发动汽车,明明可以一起走却强行送一个;以及各种没有任何伏笔毫无逻辑的突然拔枪警惕,失望的东西太多,国师还是比较适合拍风景记录片。

 6 ) 片中出现的一些地理元素与时间的简要考证

一开头四人伞降,大概位置在哪里呢?后面有个镜头,属下拿地图指点给高彬看,手指的是兴凯湖附近。 那年头不存在鸡西市,他们大概率是伞降在今天密山-鸡东-穆棱靠近国境线的山区地带,跟假接应真特务接头的暗号里也提了一句“虎头”(今虎林市虎头镇,靠乌苏里江,有日军要塞遗址),倒也贴点边,非常接近最近出没的东北虎了。

后来他们乘上火车去哈尔滨,对东北有一定了解的观众应该都会认为走的是中东铁路。不过电影中他们在牡丹江换了一次车,历史上牡丹江至佳木斯的铁路也恰恰是1934-1937年修通的,有可能前一段坐的是牡佳线铁路。 横道河子站的戏其实主要是为了让百年机车库露个脸。

到哈尔滨,马迭尔宾馆多次被提到。但说里面住着国联调查团就比较时空错乱了,因为李顿调查团来满洲是1932年春夏的事,跟冬天没有关系。何况1932年哈尔滨发了著名的大水,马迭尔也被淹了(萧红也趁机从道外关押她的旅馆逃走),很长时间也不能住人。

楚良和王郁住的大宅,提到原主人叫加斯普,还说宅子“老邪性了”。加斯普就是马迭尔前老板,犹太人,因为马迭尔产业被日本人盯上了,结果就找了几个白俄绑架了他儿子,青年钢琴家西门·加斯普。因为没有勒索到足够赎金,日本人撕了票,绑匪虽然被逮捕但被日本法官无罪释放,老加斯普只能把财产都卖了逃走。这桩绑架案是老哈尔滨历史上最有名的大案,是1933年的事,所以故事至少在1933年之后了。

电影人都说这部电影的乌特拉行动是麦格芬,但王子阳逃出来这件事使得电影的时间可以大致确定下来。历史上背荫河中马城细菌部队是1932年建立的,1935年发生了监狱暴动被摧毁,所以本片发生时间大概是1935年冬

最后还要提一下亚细亚电影院的事。电影里的亚细亚电影院,门脸太上海了,真实建筑外立面其实大概像是缩水版的工人文化宫,文末附照片,懂的都懂。而且亚细亚电影院这个名字是1936年改的,这个倒是还将就,不过都1935或1936年了电影院还要放十年前的卓别林《淘金记》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哈尔滨就时髦到搞《淘金记》十周年重映版了么?

最最后再强调一下,那位白人门童小伙子的演员确实是一位拉脱维亚人,不信可以等到演员表看一下他的姓名。

图片:

真实的亚细亚电影院

彩蛋:

1932年被洪水淹没的马迭尔宾馆,来源是1932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对哈尔滨洪水的报道

 短评

跟“风声”走不同路子的谍战片。国师的电影总是意境强于故事,以致于看完只记得漫天飘飞永不止歇的雪花。只要熟悉近现代史就该知道,国破之后便是家亡——这可能是我此生都无法做恨国党的原因吧...

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也就是个行活,感觉拍的不是很认真。

11分钟前
  • seth
  • 还行

角色的角力关系与《一秒钟》并无二致,但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情感冗余被拿掉,只在呈现高强度的剧力,张艺谋电影的“动作感”通常也与剧力胶着。定位与伊斯特伍德变得相似。

13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

讲真,张艺谋拍商业类型片还是拿手的,从镜头语言到表演调教,没得说,继续高产吧!

18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为什么张宪臣会因为找儿子被抓住,虽然他是特工,经过专业训练,但他毕竟不是超级英雄,本质上还是普通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私心,更别说这个人还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为什么张宪臣越狱失败后不自杀,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协助周乙诬陷金志德。张宪臣上金志德的车不是偶然,是周乙对他说:上那辆白车。而那辆白车,正是金志德的车。对张宪臣进行电刑的时候,高科长看了周乙一眼,想看看周乙是什么反应。周乙极力保持面无表情,直到高科长走向张宪臣后,他的眼睛才出现了泪光。楚良服毒后,他那么努力地想要把毒药抠出来,身边的人以为他是想留活口,但只有他知道,楚良不是敌人,是同志。楚良死后,他那句“妈的,晚了一步”是带了哭腔的。高科长赶来后,他又变回面无表情了,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2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这电影挺好,只是不太适合上了一天班,明天还要加班的人。不是因为剧情有多复杂——其实并不很烧脑——主要是电影当中许多魅力都凝聚于细节上,需要观众细心看,慢慢品。如果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这部电影,虽然囫囵吞枣也能看个明白,但是魅力就会削减许多。影片节奏并不拖沓,打从一开始就单刀直入的进入主题。但寻常的电影节奏有高有低,有紧凑有缓慢,而这部电影的节奏一直处于同一高调。加上文戏居多,且全程冷峻,没有大起大伏的情感波动,以至于喜欢快节奏的观众可能开始挺满意,但时间一久便不太能感受到节奏的变化;但如果观众精神好或者耐心好的话还是能从许多细节当中品悟到滋味的。像《归来》一样,不看手表根本不知道电影进度如何。

24分钟前
  • 温岭阿浪
  • 推荐

7.5分。工整、好看。但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这种由一拨会演戏的演员主演、剧本能把故事讲称头、剪摄服化道各方面都到位的电影本应该是中国院线电影的基本水准线,可为什么它成了张艺谋级别的导演才能拍出来的?它不应该是一个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拍出来的吗?反过来看,张艺谋级别的导演还拍这样的行活商业电影有什么意义呢?对电影史尺度上的艺术性或者思想性有任何贡献吗?当然了,张艺谋想拍什么电影都是他的自由(虽然他事实上并不自由),我不是在质问他,我问的是中国电影出了什么问题。【JSZ万达】

28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先说结论,非常惊喜。老实本分地完成这种类型故事该有的样子,不耍花,不耍滑。《悬崖》的剧版已经非常优秀,相比于那个故事在整条时间线上保持紧绷,这个电影版就是只在一个截面的刀刃上起舞。这种已经非常成熟的本格谍战看的其实是演技、氛围、服化道美术等等所有细节的扎实程度,这部电影都做得非常到位。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群戏,除了刘浩存有点跳戏之外,每个演员的举手投足和一笑一颦都有得品咂,尤其于和伟太令人赞叹。当然,有些地方的剪辑回溯显得急躁,可能是囿于篇幅。张艺谋是中国导演中被误解最深的一个,人们希望他是大师,隐士,艺术家和叛逆者,但他自己看起来却极其不爱惜羽毛,其实他很清醒,每件事想要什么,会失去什么都明明白白。他所有片子都在探索一个想要的面向,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从这个角度去看,就比陈凯歌好得太多。

31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为了完成任务,在哪里跳车,朝哪里呕吐都很重要。告诉小兰要抱有同志已死的觉悟,终究难以放弃孩子犹生的幻觉。读过伊索寓言便知道,欺骗是立身的母本,谎言是求生的记号,鬣狗与狐狸谁都难以在乱世里幸存。无法从楚良口中掏出的药片,如果成分是剧毒,那毒的名字叫甘愿。抱有幻觉必死,心向黎明永生。

3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小兰车站开枪都没人听见真的说不过去啦!

35分钟前
  • 赵敏🤤
  • 推荐

约莫是老谋子近五年最稳定的一次发挥,也大概率是今年五一档最能看的一部。拍得艰难(冰天冻地,剧组又经历两次隔离),但我却没能从他摄影机不停的紧迫感里看出真正的表达欲:相比《一秒钟》有意反抗的初心,《悬崖之上》显得没那么必要,纯粹是秀一把工匠手艺,没野心探索谍战片的新路子。节奏把控是到位的,文本的悬疑感、紧张感从始至终立住了;但群像的塑造真不如《风声》,都太像创作者的棋子:过于强调行动,没留太多空间深挖人物内心,可动作戏的视听和调度也稍平了些。刘浩存真像一株无辜的水芹,泪眼盈盈却空洞干瘪,实在看不到她作为演员的潜力。无论如何,一位年过七十的大导演,仍在跳出舒适圈、尝试不同类型,学黑泽明谦卑地说“我还在学习拍电影”;反观一些青年导演,一看豆瓣评分低,就骂这届观众不行,对比之下是不是太过惨烈?

39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节假日去影院真是种折磨:后排的中年夫妻全程大声解说剧情;右边的中年女人每声枪响都要大叫一声“哎妈呀”;前排的小孩从关灯就大喊着要出去玩,一直喊到张译受刑变成了尖叫。周围人劝妈妈把孩子抱出去吧,他妈妈说要出去你自己出去......于和伟被铐时孩子开始嚎啕大哭,哭了十几分钟,黑暗中终于响起了最悦耳、最有磁性的吼声:“滚出去,别在这嚎!”妈妈终于抱孩子离场了......我他妈简直想冲上去跪舔这位男神!亮灯后我到处搜寻这位伟大的身影可惜找不到了,男神!我爱你!!!p.s. 电影很好看,悬念迭起节奏紧张,摄影剪辑很稳,五一最佳

43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推荐

风声之后又一部好看的谍战片。画面运镜一流,漫天飞雪的东北大地,暗流涌动,火车上邻座可能就是敌人,哈尔滨化身特工之城,没人知道身边是敌是友。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先辈仍然能不屈不坚守信念挠,以特有的方式传递信息执行任务,即使牺牲前也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令人感动和敬佩。演员演技都很好,最喜欢于和伟的表演,隐忍又克制,以微表情致胜。国师镜头下的谍战冷静又克制,同时又有大量留白给人思考。影片一开始就基本交代了敌友关系,没有太多的悬念,更多的是探究人物人性本身。但是张译被捕那场戏感觉有点断层,不知道是不是删减了。而且喜剧元素过多,把紧张的氛围破坏掉了,不太喜欢这样。当然整体还是一部好看的国产片。“我们能等到天亮吗?”刘浩存最后的发问让人泪目。感谢先辈们的奉献,换来如今幸福的生活。

46分钟前
  • 芝士奶盖四季春
  • 推荐

老谋子不愧“华语电影色彩学”领军人物,衫乌,雪白,血红,几种颜色,一个世界,被大雪覆盖着的黎明,好珍贵。这又是非常不张艺谋的电影,不浓烈,不奔放,满满的克制隐忍,反而成就了电影气质。70岁了,还是那个让人刮目相看的张艺谋。

51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3.5 是好看的,全程紧张,但不太经得起回想深究,无论是剧本(悬念段落的粗暴堆砌和段落之间的不连贯不严谨)还是调度(无论是追车戏、街头枪战还是密闭小空间的动作戏,拍得都很敷衍过场,有一场戏甚至缺失了重要的角色反应镜头),收尾应该更利索点,表演都很好。

5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12年后,《风声》之后国产谍战片的下一棒,《悬崖之上》接住了。

5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节奏好奇怪,重点不应该是乌特拉计划怎么完成的吗,前面做了那么多牺牲,为什么小兰和老周在电影院碰了个头,镜头再一转任务就成功了?书店那一遭属实有点超能力,人从书架前过了一圈书就没了。于和伟演得真好,张译和秦海璐也很好,朱亚文和刘浩存有点拉,老金好倒霉。

60分钟前
  • 堀京子
  • 还行

冷峻克制,表演工整,剧情还是差了点,张译怎么突然就疯癫下车找孩子了呢,小姑娘怎么就跛着脚逃出火车站了呢,任务怎么就瞬间完成了呢,太神

1小时前
  • 唱唱反调
  • 推荐

一次稳妥、又在各方面都完成得“顺滑”的完成;或许会被诟病于“妥协”,或许被褒奖于纯熟;但无论如何,都属于(最简单意义上)好看的那类就是了。每个抛出去的环,都会在预测范围内的时间里马上解决掉;再抛出,再解;紧紧相扣,就如同几个小标题一样迅速地粘连起来,不准备留下太多缝隙,全情希冀观众的投入。如果这还不足以概述它的优势的话,那就是除去刘浩存以外全员都发挥上佳- -这不是用群星堆砌的繁华,而是好戏之人置身修罗场般的趣味交锋。

1小时前
  • 基瑞尔
  • 推荐

最大的bug是小兰在车站开枪杀了一个警察后没有被发现

1小时前
  • Sea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