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青春的青春

HD中字

主演:蒂姆·罗斯,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布鲁诺·冈茨,安德烈·赫尼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2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3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4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5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6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3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4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5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6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7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8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19没有青春的青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没有青春的青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罗马尼亚神学家伊利亚德的同名小说。1938年,年逾七十的哲学教授多米尼克•马泰(蒂姆•罗斯 Tim Roth 饰)本打算自杀,却被闪电突然击中。严重烧伤的多米尼克得到了罗马尼亚医生斯坦库里斯库教授(布鲁诺•岗茨 Bruno Ganz 饰)的救治,痊愈后,多米尼克竟发现自己返老还童,并分裂出另外人格。不仅如此,多米尼克还具有梦中学习、透视、意念移物等特异功能。为了躲避纳粹医生鲁道夫(安德烈•汉尼克André Hennicke 饰)的追踪,多米尼克化名辗转于瑞士、罗马尼亚、马耳他、印度等地,直到二战结束。六十年代,某次登山时多米尼克遇见一名叫做维拉尼卡的女子(亚历山德拉•玛利亚•拉拉 Alexandra Maria Lara 饰),与他年轻时的未婚妻劳拉一模一样。维拉尼卡及朋友山中遇险,被多米尼克救治后便拥有了梦中追溯语言起始的能力,却因此加速衰老。多米尼克一方面希望维拉尼卡助他完成语言及时间起源的著作,一方面又不愿看到爱人因此早夭,矛盾中痛苦不已……  本片获独立精神奖最佳摄影提名。和谐家庭快克年代:可卡因、贪腐与阴谋重返15岁2022机器人SORI虎王·王者归来会说话的头两个女人的故事我说你做死亡笔记3:L改变世界日语无底洞2011每况愈下红肚兜世纪大阅兵男孩超级白困境之战诡使神差亚特兰大大火追球之傲娇校花死磕傻白甜家住小区监视者柳媚花娇柔情史鹰眼水手服与机关枪爱情同课程红鹰突击队之狙击村支书金岚岚双雄母亲的悲伤鬼影正义的天秤惊蛰2004泰森传奇珍妮,日与夜若叶时代鼠胆英雄暗黑之岛爸爸好尴尬!绝唱2021爱丽丝梦游仙境

 长篇影评

 1 ) 《没有青春的青春》:留待岁月回味

(芷宁写于2008年7月9日)
   倘若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饱经沧桑、年过古稀后,重又恢复年轻而强健的身体,同时还获得了一份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不是一件超完美的奇遇?除却梦幻唯美派的作品,这个答案都是理性而否定的,经验和突变、爱情和选择、相守和衰老在这个过程中变得纠结而矛盾,且不可调和,更无法挽回,事实上,这个答案不仅是否定的,它更是残酷的。想要获取穷其一生都想知道的学识秘密和历史坐标,却要以爱人的生命极限为代价,影片《没有青春的青春》用超现实的故事和娴熟的光影技法,以迷梦般的境界阐述了主人公语言学家多米尼克·马泰的意识体系和没有青春的高龄体验。
   影片是电影大师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近10年来的首次光影回归,有网友在看了该片后认为这位《教父》三部曲的导演“不过如此”,这话令人感到有点悲哀,就像感叹一些小孩无法理解《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命运一般,说“不过如此”的那位貌似没能留意影片所具有的悲怆感和纵深度,也没能觉察一位老人对生命、对青春的感佩和拆析,更没理会老人家这些年来在哲学体系上所取得的成就和慎思,如时间与人类意识。在片中,科波拉对时间的各种可能性的推断进行了迷梦般的追寻,通过对多米尼克获得神奇能力及其跌宕人生的架构,为人们拉开了一个认知体系,关乎历史变迁、关乎人种学、关乎人本性,更关乎语言学的渊源,片中多次引用了《奥义》和《庄子》中的经典,特别是对“庄生晓梦迷蝴蝶”的一再借述,令这出繁复迷离却始终在探究真相的梦境更富有了一丝迷惑且魅惑的气息。
   影片的风格十分个人化,当然,个人化的东西本就不可能被所有人欣赏,因为它看上去有一种清寂辽远的疏离感,没有浅层的互动,还执着于自我阐述和剖析,更是在真挚而平静地解说着科波拉个人的“影像思考”。对此《电影沙龙》如此评价——“如果影片不需要太过浓重的文艺气息的话,科波拉实在是没必要如此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过,个人却很激赏科波拉此次的“自恋”,蛰伏10年的他不想重复以往拍摄过的类型,内心也因不能将寄托厚望的《Megalopolis》完成而充满了挫败感,此时他看到了小说家米尔恰·伊利亚德的短篇原著,对男主人公的人生感同身受,并籍此感受到重获年轻的喜悦,更享受着历练成熟所带来的智慧和欣然。再者,人家的拍摄资金源于自家在加州经营得非常成功的葡萄园,就算人自费抒发一下累积10年的头脑风暴也不为过,更何况这个风暴很可观,经得起思辨和推敲。
   科波拉曾表示:“……你可以把这部影片当成是一个浮士德式的故事:一个老人重新获得青春,拥有一个完成他穷其一生追求的伟大作品的机会,然后再次坠入爱河,不过最终他还是死去了……”与歌德、托马斯·曼笔下浮士德不同的是,多米尼克没和魔鬼签约,他的超能力源于自然的力量,74岁的他被雷劈后,获得了年轻的身体和解开更多知识之谜的本钱,而故事背景设置在欧洲的动荡期(主要情节发生在1938-1956年间的罗马尼亚和瑞士),故而不论哲学诉求还是知识溯源,都变得颠沛流离而扑朔迷离。
   多米尼克和同样因雷电击中而被另一个古老灵魂附体继而获得超凡能力的女人维罗妮卡的相遇相知相守、仿佛预示着迷题解密的可能性,似要揭开人类历史和语言的真相,堪比人类语言刻录机的维罗妮卡给了上下苦苦求索的多米尼克一次契机,然而,知识和容颜都被时间所捆绑被羁绊,一切就像迷梦蝴蝶一样,必须避开美好的婚恋,借来的青春也终将结束,片尾,衰老的多米尼克终于死在了布加勒斯特积雪的街头,时年1968年,欧洲的又一个特殊年份。
   可以说,影片的呈现手法相当丰富细腻,演员也将角色演绎到了一定的精神层面,特别是出演多米尼克的蒂姆·罗斯,他对人物的精彩拿捏和收放,使得这个难拿而缥缈的形象丰满立体而真实。同时,影片于光影流转之间,流露出的探究而优雅的气息十分迷人,不断氤氲变换着的画面不时地形成一种时光流逝、心脑复苏、感悟丰饶的态势,特别是画面倒置与回溯的手法,配合适时响起的配乐,令那种精神层面的探寻仿佛是在生命中或匆忙穿梭或短暂停留,又仿佛在反刍生命铸成的历程,并将最终的真相浮出雾霭——人类所追寻的东西常常显露出触手可及的假象,实际上却永远不可控,拥有的东西虽伴在左右却总在飞速流失,就像人们无法超越摆脱皮囊的束缚一般。
   或许该片那庄肃而寂寥的哲学氛围使得很多人无福消受,也或许正如《新闻日报》所言——“影片还是非常伟大的,只是它的优秀之处太过分散了,让你没办法一下子就产生共鸣。”影片在意大利首映时也令观众产生了“不知所措及不确定”的观感。然而,这部承载了很多象征意味的影片却是值得思索和回味的,它以语言的探寻作为人类历史和权利的佐证,这样的光影探索显然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而且,科波拉大师显然也已步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或许很多年后再看这部影片时,会获得更多新的领悟,那么,就将它留待光阴检验吧。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0806950_d.html

 2 ) 意淫强身,一顿壮阳草搭配哲学和爱情的火锅

  Coppola的Youth Without Youth早就想一堵其芳容了,有幸今日终于得见。以前一直揣测是关于人生或者爱情的电影,可是我万万没有料到,那个<教父>的导演,那个镜头冷峻的Coppola,居然也这么喜欢玩儿。也许是年纪大了,总有些"要玩就玩次狠的吧"这样的念头。
  说实话,整个剧本是很有意思的,完全可以做到"上及终极宇宙,下及爱情猎奇"。Coppola一边想干点符合年龄和身份的事儿--弄哲学;一边又想做点儿符合商业需要的包装--玩感情。可能是要妥协的东西多了或者想法多了,最终的成果就象几何作业似的--一个圆,分两半。
  咳~~,和上面说的一样,整部电影分成2大部分。
  多米尼克,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男人,由于一直致力于人类语言的研究而错失了自己的爱情,终生后悔不已。直到70岁的时候终于不堪忍受,想自杀了结。谁知造物弄人,还没自杀呢,就被雷给劈了(囧),由此展开了多米尼克的神奇之旅。
  话说这雷一劈呀,他不仅没有生命危险,还因此进化成了比现阶段人类更高级的人(姑且就这么说吧),不仅返老还童深得众女士青睐,智能也进化了,甚至拥有了手一挥即知书中事,心一动就能夺手枪的疑似超能力的超能力。
  故事就发生在二战时期,德国疯狂科学家、美国特工(马特达蒙有份客串)、性感女间谍都纷纷想要控制这个20世纪新人类的活标本。
  怎么样,挺来劲吧?这部分简直就是男人对权利、对能力的意淫产物,到是具有充分的商业价值,你要商业就商业吧,没准最后还能搞成20世纪的X-MAN,那我们这些俗人也能高潮一把啊,可是故事就在这里分离了。
  接着发生的情节,Coppola就完全放开了,撒了欢的玩。从佛教到转世轮回,从哲学到周庄梦蝶;从梵语、埃及语、巴比伦语追溯到苏美尔语;从纳伽巴德之女到二元性中观派哲学;从月称祖师到湿婆神。将古典哲学、佛教、古代语言等等猎奇元素通通摸了一遍,让你不知道该鼓掌还是抓脑袋。
  但是Coppola关于爱情的那根弦一直没有断掉,按照剧中的解释,多米尼克和爱情永远是二元对立的。他越追求终极知识,爱情就越来越远;他越往前进化,爱情就越往后衰老,女主角就是这么一个象征符号。
  总之,你完全可以把这片子当成两部电影来看,上半部拥有一切商业片要素;下半部,可以当做哲学和佛教的杂烩,都是点到即止(甚至点还没点到也止了)。刚想动脑子思考,他就不玩了,你说折腾人不?
  草草看完一遍,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如同吃了一次怪味火锅,材料丰富,色彩缤纷,但是不咸不辣。唯一的好处就是,以青春之名,行意淫之实。
  用多米尼克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我把真实经验与春梦混淆了,那我的人生可比我想像得要有趣。”

 3 ) 科波拉的“烂片”

记得这片子刚出来时,在连篇累牍的“烂片”声中,好像是木卫二的文里说了一句:上天给了他才华,但又收了回去。这话太厚道了。因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烂片。如果是的话,十分钟之后完全可以一边骂娘一边关掉播放器,用不到半小时,世界就清净了。而《没有青春的青春》还能让人看下去,用稳重的镜头、精致的光影诱着人绞尽脑汁地看下去,拼命想看懂,但就是看不懂。

——算你狠。

因为字太小,我没能看完豆瓣上关于此片的若干长篇评论,包括浮士德主题、哲学、存在主义等等。只能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理解:全片的主要内涵是一个“人——时间——记忆”的三段论。人的自我存在由记忆构成,而记忆的主要元素是时间和语言。因此影片中途出现的纳粹博士的话是“题眼”:人如何处理时间?这意味着对记忆的安排和对自身存在的理解。接下来,科波拉把这个理论落实到活人身上:男人多米尼克的经历是肉体逆时间而行,变得年轻,而精神随时间前进,见识更广阔的(主要是二战和战后的)历史;但由于他有一部分记忆留存在“返老还童”之前,即关于劳拉和著作的这两件刻骨铭心之物,因此在“新生”和“延续”之间发生了分裂。另一方面,女人维罗妮卡的经历与之相反,她是肉体顺时间而行,加速衰老,精神却逆时间而上,回归到远古的先知时代。和多米尼克相比,维罗妮卡不存在面对逆流开始前的记忆之问题,反而面临着如何处置未来:老死或逃脱。这两条从根本上完全互逆的人生轨迹使得他们注定无法共存,爱情只是这两条方向不同的时间轨道上擦出的火花,碰一下就灭了。

如果能把这点事拍明白,科波拉就很霍金了。但他还想维特根斯坦一下,于是又把语言加进来。走向未来的多米尼克发明了新语言,走向古代的维罗妮卡则逐渐回归语言的源头。文明的两个端点开始撕扯多米尼克:他同时向往创生者和回顾者的身份,然而合一的代价会危及维罗妮卡。这个失败如果能被设置成逆行结束的契机,那么影片还可以更清晰一些。但科波拉貌似太喜爱梦幻,搞了一次庄周梦蝶的套路,结果水又被搅浑,彻底让观众断了破解密码的指望。

由于看不到原著小说,没法知道如此晦涩的罪魁是作者还是导演。罗马尼亚,神学家,听上去够德古拉的了。有一阵子,巴尔干地区的神秘学、宗教学研究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兴盛一时,可能是拜占庭传统的影响。如果用更玄一点的“庸俗象征学”来看,多米尼克的“青春”是每一个文明都曾经和正在的经历:平地一声雷劈出来的“新生”与每每在历史书上出现的“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走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并无不同,看似朝气蓬勃的“开国立业”,实际上却并非一夜之间就能变回白纸一般的婴儿。更大的历史循环早已套牢每一次“新生”“重新开始”的妄想。在文明的巨大链条上,没有什么“开端”是混沌的开天辟地,不用背负一点传统和记忆的旧债,因为假如否定了记忆,也就是否定了由记忆构成的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实没有青春可以是青春。

PS:前日听说科氏的又一实验室作品《泰特罗》也已出炉,也许应当给标题中的“烂片”后面加个“1号”。。。但得等看了才能知道。

 4 ) 解读影片的三个细节

最早诱使我看这部片子主要是因为里面包含的印度元素和梵语对话。写这个所谓的小影评主要是想分享电影里的一点点不大容易察觉的三个小细节。

首先想说一下女主Veronica的名字. 男主角在电影中段接触到的女孩Veronica是一个“穿越”式的人物,其中她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是讲梵文的女人Rupinī. 导演取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其实是别有用心的,在梵文中,rupinī是阴性名词,意为“能够转变形态外表的女人”(form-changing woman)。这对于这个Veronica无疑是非常适用的。她不仅在前世是中观派高僧的女徒弟,同时在更早的前世居然还是一个古埃及人,随着影片的继续,Veronica的身份继续延展,越来越上古,故Rupinī的名字也正正当当的映射了她的角色特点。

第二个比较有趣的小细节发生在Veronica和男主角在马耳他度假之时。她夜半醒来梦游到了海边差点没死掉。她回忆自己的梦境时讲到是一个狗头人手上拿着什么什么东西要带她走。男主角后来认定这个狗头人其实是湿婆(Śiva),导演对这个剧情的设定起初让我很不理解。首先毫无疑问的一个结论是,Veronica梦中所见之“人”是古埃及神明Anubis,而绝不应该是湿婆神。在古埃及宗教信仰中,狗头神Anubis是掌管木乃伊制作,保护以及携带死者摆渡离开人间前往Osiris所在的冥界的媒介神。故他的角色有点类似于古希腊神话里的Hermes或古印度吠陀经的火神Agni。除了制作木乃伊,Anubis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职责”是带领死去的人来到冥界之神Osiris面前,用死者的心脏与代表古埃及人信奉的评判一切的标准(ma’at)的一片羽毛放在天平上丈量,一次决定死者死后之命运,这些东西都在古埃及的死亡之书中有所记载(Book of the Dead)。 可见Anubis跟死亡与毁灭的关联是非常密切的。 之所以排除了作为狗头神Anubis之外的其他可能性,是因为首先,以动物头作为神明的古老泛神教文化系统中最主要的便是古埃及文明,且影片在这件事情发生前就已经表达出Veronica可以讲古埃及语,并被男主角用象形文字把她的话书写了下来,这都是相对可靠的证据来表明Veronica梦境中遇到的人其实是Anubis。其次,按照影片的发展,另一个证据是,Veronica的时空穿越具有愈发上古的趋势,因而在影片这个桥段发生的时刻,梦到湿婆的可能性远小于梦到古埃及狗头神Anubis。为什么?湿婆神在印度文化中进入主导地位的时间大概是在吠陀时期以后,即至少晚于公元前15世纪,而古埃及文明繁盛的全盛时期要早于这个时间点,就算按照湿婆最早进入印度的时间来看,同时期的古埃及也已经进入了新王朝时期了。这个先后顺序是很明显的,且湿婆神也和狗脑袋扯不上太多关系。

可男主角为什么还要说Veronica梦境中的人是湿婆神呢?照理说按照导演的设定,男主角获取知识的速度之快和欲望之强是不应该犯下这种明显的错误的(不过或许也是因为男主角是Orientalist? 不过古埃及文化在西方人的视角中貌似也是Orientalism的一个分支啊)。所以如此看来这显然应该是导演刻意留在这里的一个凝聚影片主题的隐喻。古埃及的神明Anubis和在印度教中充当毁灭世界角色的湿婆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即世界的毁灭和个体的消亡,与影片中经常提到的核武器毁灭世界有着毋庸置疑的联系。这恐怕也是导演故意留下这个明显“错误”的原因吧。

第三个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所展现的对时间本质的认识。在不同的古典文明体系中,对于时间的认知也是不同的。有些文明系统,如中国文明或古希腊文明,皆认为时间是线性的。而电影中所展现的一些元素,如Veronica的转世经过“事实验证”(当然是在影片的context中)以及男主角的返老还童,或多或少都展现出了一点点时间的可逆转性和循环性。而这种可逆转性,导演也聪明的把它放在了印度文明的体系里,微观来看,即是个体的转世(saṃsara)理论。宏观来讲,则是印度的《往事书》或《摩柯婆罗多》中所表述的yuga理论。Yuga理论认为时间的运转是环形的,又开始有结束,且开始和结束位于同一个节点,经过四个不同的yuga之更替,世界进入彻底的毁灭(由湿婆完成),再完成全新的再生(由毗湿奴Viṣṇu完成)。且这四个不同的时间划分时期,是“每况愈下”的,一个yuga不如一个yuga,直到最后一个黑色yuga(Kali Yuga)的完结,整个世界杯毁灭重新由毗湿奴创造。这种思想的体现,也或多或少的在男主角的核爆理论中体现。男主角在电影最后和自己的另一个人格说,核爆的益处便是能够让世界对于人类更加完美,也让人类更加进化。这一点同印度教中毁灭世界的动机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部电影尽管有不少匪夷所思的地方,也有那么一点文艺腔,不过其中对传统印度文化的映射和传达是非常出彩和漂亮的。其中的一些梵文对话也很好听,比如katham asi?

 5 ) 存在与虚无之间的梦游——解析《没有青春的青春》

理解《没有青春的青春》的关键线索,包含在一句话,两次闪电和三朵玫瑰里。

存在与虚无之间的梦游

——关于《没有青春的青春》的主旨和哲学的解构

文=空语因明

《没有青春的青春》犹如梦话般,在经历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交融,在意义的存在与虚无之间旋转。它如同一幅超现实主义绘画,看起来似乎难以理解,实际上却是直观要素的组合或错位。它和存在主义(大部分)相似,都有故弄玄虚之嫌疑,但经过适当诠释之后,那些玄虚实际上相当直白。接下来,我自以为可以对该影片作出适当诠释,避免过度诠释,避免东拉西扯,或者用不怎么靠谱的口号来说:回到影片本身。我觉得,若回到这个影片本身来看,虽然本片的叙事并不算完好,但它的主旨和脉络还是相当清晰和一致的,并非它看起来的那么发散和含糊。当然也会有含糊的地方,比如影片中玫瑰的意义,然而也会有明确的领会。

一,题解:人生如梦,唯有道

《没有青春的青春》的主题很明确,是用汉字写出来的:人生如梦,唯有道。这可能对于不懂汉字的观众而言,就属于本片的故弄玄虚之处了,但对于懂汉字的观众而言,它的意思相当直白。本片的主角就徘徊在梦与道之间,进行选择,完成自我。天朝古典思想里的“道”,大致相当于欧洲古典思想里的“逻各斯”。这样“人生如梦,唯有道”就可以转换为“生存如梦,唯有逻各斯”。逻各斯的粗略宽泛原义是“言语”,而对这个词的具体粗略理解是“概念”。那么,所谓“没有青春的青春”实际上就是概念式“青春”。它之所以“没有青春”是因为作为概念的青春是脱离时间的,不会幼稚,也不会衰老。除了在概念中,现实中并不存在永恒的青春,除非发生奇迹。《没有青春的青春》就发生了这样的奇迹:男主角在奇迹中获得了“没有青春的青春”——道化的青春,概念(逻各斯)化的青春。在这个奇迹之前,男主角本来耗费了青春和人生都在探求逻各斯-言语的起源,但以失败告终——遭遇意义的虚无。拥有了现实的逻各斯化青春后,男主角可以完成自己探求逻各斯-言语起源的目标——或者说他完成了生活意义从虚无到存在的转变。

本片里的宗教-哲学立场实际上很简单,无非就是:道教(老庄)+佛教-中观派(天朝称之为空宗)+(叔本华)-尼采+存在主义。它们是一个系列,而且都是“大众哲学”所熟悉的内容。再简化这个系列,它相当于:虚无主义+存在主义。本来,存在和虚无的意思并不限于人的生活,存在的意思大致相当于有,虚无大致是无。对于存在主义(生存主义)的玄虚而言,存在或虚无都是和生存及其意义相联的,因此,“存在与虚无”在这样的语境下就是“生存的有意义与无意义”。在人带着自我意识去思考这种问题的意义上,存在与虚无就关联到了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非我。而这些对立所获得的内容在时间中。

时间是什么?本片里所用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而是存在(生存)主义意义上的时间。本片中,在男主角对言语起源-逻各斯起源的研究中,时间是一个概念,一个言语-逻各斯的符号;在科研狂人门罗对男主角的反问中,时间“表达了人类生存状况的最强烈的意义不明确状态”。这是典型的生存主义的时间:时间是自我生活的有意义和无意义-这种意义和那种意义之间含糊不清的状态——被过去和未来所烦扰,以及自我对这种状态的意识和无意识——被记忆和期望所纠缠。如果有人要说生存主义所说的时间根本不是时间,那么也可能是合理的,但它就乐意用这样名不符其实的词汇。对于本片而言,当男主角因为奇迹获得了道化的青春之后,却没有摆脱生存的焦虑(自我生存的时间性),而是成为一个失去原本身份的流亡者;为了摆脱焦虑,代表他的意义的著作和感情都要被抛弃,最后凄凉地死在雪中——完成他的时间-生存,回归虚无。

本片从虚无开始,到虚无结束。这是道化的循环,而不是时间性的循环。影片最后,男主角在故乡的咖啡馆似乎回到了1938年,在那个咖啡馆里,男主角意识到自己像梦游那样看到了以前的同事,他讲起了“庄周梦蝶”的典故。这是梦游式的回归,不是说男主角最终真的死在了1938年。他死的时候,携带的身份证件可以证明:上面写的是他修改了的身份,出生日期是1938年。旅馆给咖啡馆打的电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对于存在于时间中的主角而言,经历了奇迹,拥有了超人的洞察力,却仍然摆脱不了在时间中消磨。他的人生-生存时间,似乎确实如同梦境,意义若有似无=若存在似虚无。男主角意识到“庄周梦蝶”的故事,也是在回应时间。他打破青春,放弃奇迹,回到时间中,完成衰老,直到死亡=意识的虚无状态。

“没有青春的青春”,无论对于道-逻各斯,还是对于生存-时间而言,都是如此。生存-时间的青春不是永恒的,而道-逻各斯的青春也是虚妄的。道-逻各斯,从虚无到存在,再回到虚无。存在如此,恰如梦境。《没有青春的青春》通过两次闪电奇迹,演绎了道-梦境的这种周期。似乎很多观众都忽视了这两次闪电对于本片叙事的标志性意义。第一次闪电发生在男主角身上,促成了他经历从虚无到存在的转变;第二次闪电发生在女主角身上,促成了男主角经历从存在到虚无的回复。道-梦境的时间性交融就在这两段往复的经历中演绎,而其中涉及的宗教-哲学思想,则是对这种演绎的注释。

二,从虚无到存在

【略】

三,从存在到虚无

【略】

四,玫瑰的意义

第一朵玫瑰在(生存着的)自我手中,第二朵玫瑰在自我面前,第三朵玫瑰在(死去的)自我手中。玫瑰的象征意义,就这样澄明若揭。简化点说,第一朵玫瑰象征自我-把握,第二朵玫瑰象征你-爱,第三朵玫瑰象征时间完结-死亡。第三朵玫瑰要放在那里呢?时间中的自我-存在,不会知道它的位置,除非直面虚无。玫瑰是虚无的身体,是存在的残骸,是虚无与存在之间的朦胧。

 6 ) 最后一朵玫瑰

如果说让我印象最深刻场景是什么,我只能说是影片结尾在死去的多米尼克手里的那最后一朵玫瑰,那朵玫瑰是真的很漂亮,就和多米尼克一生或是再生一样。但是再漂亮又能怎么样,也只是被人摘下不久将会死去的一朵花。过得精彩又怎么样,死的时候还不能瞑目。
      最后一朵玫瑰出现的时候,是一个女人的声音,是劳拉还是维罗妮卡?我觉得是劳拉,可能一开始就错了,在“梦里”一直守护多米尼克的根本就不是第二人格,而是死去的劳拉。劳拉送给多米尼克玫瑰是什么意思呢,是爱情么。当然了这是我自己的“粉色想象”。

 短评

在年轻时受了劳拉的离去,返老还童后维罗尼卡重获青春抱着孩子.非浮士德

3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还行

雷劈物语

7分钟前
  • benlovingmusic
  • 推荐

太对胃口了,向科波拉致敬!

12分钟前
  • 时间
  • 力荐

这儿部还真的是一般,看过一遍了,连名儿都没记住,又荡了一遍,看着看着,才慢慢想起来,好像看过,一般一般。看着儿遍,才知是科波拉老爹的作品,失敬失敬...

13分钟前
  • leslieQ
  • 还行

晦涩难懂。。各种扯淡的情节。。

15分钟前
  • freeup
  • 还行

直言看不懂,也需迷入其中...馬特戴蒙還來客串...

20分钟前
  • 野人泰
  • 力荐

实话实说 故事很简单 但我就是整不明白导演啥意思……

23分钟前
  • 花都满
  • 还行

没懂啊我擦!!

26分钟前
  • gnitiz
  • 力荐

抛开 科波拉 这次过于宏大的企图:生命、轮回甚至人类的源起的哲学思索;科学与玄学的辩证。抛开他对东方哲学粗浅的表达。作为电影的电影躯体却是足够伟大的。

31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还可以

36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看过,但是印象不深刻。

38分钟前
  • 小小白药不能停
  • 还行

炒不好一盘大杂烩

43分钟前
  • 无心
  • 还行

中段看得满眼泪——呵欠打得。但终场镜头结束一回想,我居然还满喜欢。科波拉暮年复出的这部个人独资制作,在没有投资方与制片人压力下,被他几乎是尽可能地塞进了包括彻底误读的东方文化和完全为个人意图服务的语言学在内的各种元素,统统揉散到梦呓一样的意识流镜头里团成庄生梦蝶,乱,过玄,但提神

45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庄生晓梦迷蝴蝶,只是当时已惘然...

47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2009-02-08,想表达的东西貌似有点儿多,魔幻主义的味道浓了一些。7

52分钟前
  • itrek
  • 推荐

我应该把玫瑰放在哪里

5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奇幻,宗教,哲学,真是迷人的电影

1小时前
  • 齐自多
  • 力荐

又是黄粱一梦

1小时前
  • eel
  • 推荐

这才是真正有回味的“返老还童”故事。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神秘,追溯时间的第三支玫瑰。

1小时前
  • 麦兜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