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字体

HD

主演:Michael Bierut,Neville Brody,Dimitri Bruni,David Carson,Matthew Carter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传奇字体 剧照 NO.1传奇字体 剧照 NO.2传奇字体 剧照 NO.3传奇字体 剧照 NO.4传奇字体 剧照 NO.5传奇字体 剧照 NO.6传奇字体 剧照 NO.13传奇字体 剧照 NO.14

 剧情介绍

传奇字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独立制片人导演Gary Hustwit执导拍摄的纪录片《传奇字体》,讲述了Helvetica字体从起源诞生到它的特性和影响力,影片访谈了不同时期的老中青三代设计师,畅谈这款简洁、直接、醒目的传奇字体背后的故事。  1957年,新字体Helvetica由麦克斯·米耶丁格和爱德华德·霍夫曼在瑞士Münchenstein的哈斯铸造所作为排版铅字制作。新的工业化时代正在来临,这种容易辨识和阅读的字体形式更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很快风靡世界。2007年,Helvetica字体诞生满五十周年。Helvetica字体已然存在于我们随处可见的任何一处角落,几乎成为了工业文明和机械化的象征。太极魂之初出茅庐踏破浮屠乡谣情缘狗狗与你的故事盲视野蛮之徒无目标地区恋爱播放列表大学生士兵的故事第二季老友鬼上身五个太多HOTEL大饭店斯巴达克斯:血与沙第一季守株人史迈利的人马第一季回初理沉默的天使第一季校园大逃杀呐喊吧!自由!疯狂天使之风流院的诱惑我的朋友陈白露小姐极道鲜师2活泼的小姐废柴联盟不足之处神秘荒野德语鬼局之猛鬼大厦X档案:我要相信门:无法逃离访问者最后救援六指琴魔2004我们得做些什么财神到2010恋爱时代荒野独居第三季格林 第五季伴娘2011应召女友第三季阿尔卑斯诊所超自然战场你是我兄弟之牌王

 长篇影评

 1 ) 一部保留了部分杂音的献礼片




前段时间看完了纪录片Helvetica。

作为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字体对于大众甚至一部分设计从业人员来讲,还是一个琐碎、遥远、不值得过多关注的尴尬角色。正如Matthew Carter在影片中感叹“如果你说到字体设计师,他们通常一脸茫然。偶尔真有人听说过这个词,但他们也以为这些人都死掉了。”

而Helvetica在她的50岁时,能有人为之拍一部电影,拍完了巡演还有人看,看完了DVD还有人买,买完了被传到Google Video上还能排上Top榜,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这部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像是大明星Helvetica于某个表彰大会上放给客人看的“献礼片”——非常精良和专业:优美、轻松、有点振奋人心的配乐;明媚、幽默、出其不意的字体画面(出自电影Borat的摄影师);涵盖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法国和比利时,老中青三代设计师以及创始人 Eduward Hoffmannh后人的扎实采访。如果你是Helvetica的忠实Fans,片中对变着法子的夸赞将让你觉得无比悦耳“信息应该由文字内容表达,而不是字体。这是我们十分喜爱Helvetica的原因” “我很庆幸没有人让我去改进Helvetica,因为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做。”


但在我看来,操着德国口音、语速奇快的Erik Spiekermann的话虽然率直的有些不留情面,却更引人深思。当问到为何五十年后Helvetica依然如此流行,他叹了口气反问“为什么坏品味无处不在?”

Helvetica和它的模仿者Arial的流行,其实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它就像是默认的选项一样被拿来就用。这种不经思考,与其说是热爱,倒不如说是对“字体”投的弃权票。人们认为Helvetica的优点是透明、中立、没有感情,选择了省事而且不会犯错。而这种不作为式的“正确”仅仅建立在“字体本身并不表达信息”的基础上。可字体真的不能够恰当地表达内容吗?还是因为字体的设计和选择,比颜色、间距、位置更复杂和难以掌握?


作品不拘一格的David Carson认为“不要把“可读”和“传达”弄混了。一件东西可读并不意味着传达了信息,更重要的,并不意味着正确传达了信息。反过来讲,有些刚开始难以阅读的东西,也许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信息并且值得读者花更多时间去参与。” 在数字世界里,手迹这个概念已经逐渐消失。人们很难再通过字迹来体现感情和人格。而对于最注重个性、厌恶雷同的设计师而言,这时如果连认真选择合适字体的机会也不珍惜,那无疑是非常遗憾的。


Stefan Sagmeister(他那些在自己身上乱写乱画的作品被国内的BBS转的到处都是)对所谓Helvetica代表着的现代设计做了一个形象的概括 “我对通常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是失望透顶的。他们太无聊啦!我们拿到一份手册,它们都有着大量的留白,上面写着几行用Helvetica一类字体的小字、下面来个抽象的小LOGO、再配一副商务人士走路的图片……这些狗屁无聊透顶。”

很庆幸导演将这些反调都保留了下来,可这部献礼片的主调依然是粉饰地对Helvetica进行歌颂:对于非称线字体现代、理性、简介的吹捧,却绝口不提衬线字体其实更适合阅读;偷换概念地将非衬线字体等同于 Helvetica,一笔带过甚至忽略其他非衬线字体诸如Akzidenz-Grotesk, DIN, Univers; 将在商标、公用设施、街边小店上的流行拔高为设计上的成功。而Helvetica一书的作者Lars Muller夸张地在大街小巷不断指认Helvetica的一段,则使这种吹捧达到了令人难为情的高度。

总的来说,这依然是一部让人看着很舒服的电影:有着精良的制作,众多顶级设计师的现身说法。况且Helvetica本身也是一个精良的字体,只是因为用得过多才成了问题。
http://liupeiyu.blogbus.com/logs/14936478.html

 2 ) 时代的变迁与美感的永恒

任何社会事物都无法脱离时代而生存。
Helvetica诞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的现代主义盛行的时代,它很好地吻合了现代主义追求规则、清晰、客观的美学观念,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但随着二战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解构,从理性思考到全面反对,字体排版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时代洪流中,字体本身从中性的信息载体变成了带有独立信息的内容,被赋予了更多图像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走出了对于战争、工业化与人性的反思,开始享受快节奏的娱乐生活,追求视觉美的体验,Helvetica再次受到了关注。

Helvetica本身蕴涵着一种超越设计者个人的美学规则。
我相信经得起时间和空间检验的设计,其中蕴涵的美一定是有其生物学意义的。这种生物学上的美是细胞的偏好,它存储于基因之中,是人类甚至生命本身产生之初的记忆所造成的偏好。它表现为大脑对某种规则的兴奋或者抑制反应,形成了愉悦或者厌恶的体验,直接感受就是美或者丑。其实,我们已经熟悉了一些规则,比如对称、黄金比例⋯⋯不知道有没有人总结了Helvetica蕴涵的美学规则。

 3 ) Helvetica 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模糊记得多年前读汉宝德,他用“现代主义”的关怀来描述圣彼得堡的市政规划理念。这不仅仅是因为相比于其他欧洲城市,圣彼得堡以其高层的建筑和更具功能性的实用主义倾向而闻名,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汉宝德看来,它无不体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社会理想。从这方面来看,现代主义的功能性的实用主义的倾向的确可以有一些社会理想在里面。所以在纪录片中Helvetica 的支持者会认为即使Helvetica的确在被商业和广告滥用而广受诟病,他们仍然会坚持使用,并声称 "(Helvetica) is not capitalism but socialism, because everyone has access to it."

但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方面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 Helvetica 是马尔库塞所描述“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单向度的人”的现代社会的最贴切的表现。它是霸权、无趣、死板和同一化的代名词。进步一来说,后现代主义者们还给 Helvetica 赋予了更多政治意义。纪录片中的那位女设计师自然而然的将 Helvetica 和美国政府的政治宣传联系到了一起,而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政治环境,Helvetica 在她的眼中成为了越南战争的帮凶。她甚至认为"If you use Helvetica, you support Vietnam War"。随着“政治正确”的理念在美国的膨胀,Helvetica 在他们看来甚至需要为此后的伊拉克战争等等负责。所以Helvetica可以被当作最合适的标示字体,因为它无处不在的传达出一种权威的命令式的口吻让后现代主义者浑身不适。从另一方面来说,后现代主义者认为"legible is not communication"。虽然从功能性出发,Helvetica改善了字体的可读性和可辨识性,但后现代主义者们认为识别出一段文字和理解一段文字有很大的距离,识别更不等于真正的交流。

如果Helvetica是设计师的空气,那么Times New Roman就是成天在电脑面前码字的研究生们的空气了。这种更为过时的字体还传闻是 Poggio Bracciolini 的手写字体,而这其中又有书写和现代性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葛林伯雷(Stephen Greenblatt)的新书 “The Swerve”介绍了布奇里尼 (Bracciolini)对于卢克莱修《物性论》的再发现,葛林伯雷甚至用“世界如何变得现代”作为这本书的副标题来说明《物性论》的再发现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而有趣的一点是, 布奇里尼正也因为他的优美而清晰的书法(beautiful and legible handwriting)而闻名,而整个罗马字体(Roman type)的当代印刷字体也是在他的手写字体上发展至今。所以,巧合的是布奇里尼不仅在思想层面以卢克莱修《物性论》的研究推动了现代性,而且在印刷文字的物质层面,他的字体遗产也一直保留至今,并仍带有现代性的痕迹。

当然了,像德里达的语音中心主义讨论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特质。但是我不确定在他的讨论中是否包含了载体和媒介的本身,比如说这些文字是怎么写的这类似的问题。我们恐怕不能像以前一样,用埃及禁运莎草纸来解释书写材料(鹅毛笔和羊皮纸)的变化来解释欧洲书写字体的变革(哥特体的兴起,然后是加洛林体、人文体等等)。因为我觉得,这些书写也会带来其他方面的变化。

 4 ) 关于电影字幕翻译的记忆

我只参与翻译过一部电影的字幕翻译,那部电影叫做《Helvetica(2007)/海维提卡/字体传奇》。

2007年底,在拿到片源和英文字幕后,由杜钦发起组织,我(谭宏涛)、厉致谦(colourphilosoph)、江疆(jjgod)、杜钦(cognito)、朱亚力(Alex) 五个人分工翻译,杜钦负责统稿,江疆还用软件做了版本管理,后期的校译和润色工作主要由我来完成,记忆中总体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在此之前我只翻译过英文的字体/设计类的文章、教程、维基百科等等,这次字幕翻译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深刻的体验。

说一下我对字幕翻译的心得以及我对优秀字幕翻译的理解。

一、信达雅首先当然是“信”,准确。对于普通影片来说,字幕翻译的“信”在于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但这是一部设计行业的专业纪录片,所以包含大量的字体排印术语和平面设计史的内容。首先必须彻底的理解原文的内容,把涉及到的术语、概念正确地翻译出来,已经有通用术语的用通用术语,还没有统一的翻译名称的,要仔细斟酌确定,尽量的简洁准确。

二、第二是“达”,流畅。不但是行文的流畅,还包括理解的流畅。电影字幕和普通文章的翻译不同,字幕的出现时间很短,更重要的是电影画面才是主角,观看者往往是首先看清画面之后,才用余光扫视一下字幕,因此字幕的翻译尽量要用通俗直白的文字和词汇,尽量用短句而不是长句,尽量用普通句式而不是倒装句之类的复杂句式,让观看者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就能够看清并且理解。

“达”的秘密就在于在翻译的后期,要完全抛开原文,完全用中文观众的角度来阅读字幕。如果有严重不符合中文语言和思维习惯的地方,那就是有问题的地方。

三、第三是“雅”。这一点电影字幕和普通文章的翻译有极大的不同。普通文章的翻译是书面语,追求文艺、古雅、华丽的风格,但电影对白大多是口语,电影字幕的“雅”追求的是“神同步”,也就是对风格和节奏真实的还原。

这些真实还原包括:

1、说话人的语言风格。有些设计师特别是设计评论家的说话非常有水准,逻辑严密,字字珠玑,大量的术语、长句和复杂句式,记录下来直接就能够当文章来发表;有些设计师的语言就非常的简朴真诚,都是用最简单直白的词汇;还有些设计师说话比较粗俗,话语之中常带有一些脏字。

翻译的时候,首先要把这些角色的不同语言特色准确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要做一个均衡,要把那些过于复杂的长句进行拆分和简化,方便理解;然后这毕竟是一部专业领域的纪录片,(一些设计院校的设计专业老师直接在字体设计课堂上播放这部纪录片),因此那些过于粗鄙的词汇要尽量文雅的表达出来。

2、说话人的情感和语气。说话人的真诚、喜爱、愤怒、疑惑等等情感,要准确表达出来。

3、说话人的节奏。简单说就是让中文和英文的说话时间长度和停顿尽量匹配:英文是长句,中文也应该是长句;英文停顿的地方,中文也应该停顿;(针对短句)英文是3个音节,3秒钟,中文也应该是三个字,3秒钟。

节奏调整的终极境界是“神同步”,也就是可以直接脑补用字幕进行中文配音而丝毫没有违和感。在字幕调整的后期,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用来调字幕的语言风格和节奏,每个片段反复的播放十多遍,就是为了调这个同步和节奏,对口型。

所以这个字幕的翻译用了超过两个月的时间,说到这一点可能要被字幕组同学们取笑了,但我觉得一个好的翻译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虽然永远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总是可以做的更好一点。

后来我们虽然又合作翻译了同一导演的工业设计纪录片《造物》 Objectified (2009),但后期的润色工作不是我负责,没有这个风格和节奏的同步环节,因此虽然大家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但我感觉总体质量并不及第一部影片,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总是缺乏一种代入感,这是让我感到深深遗憾的地方。

 5 ) 对艺术设计窘境的爱与恨

《Helvetica》算来应该是地球上第一部专门给某个字体拍的纪录片,不知道后面不会不含有类似的字体纪录片出现,我想几率为零。毕竟没有哪个字体会像片中主角Helvetica一样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如此持久的影响力。

出于人们对Helvetica的过度关注以及自己本身对它的兴趣,Gary Hustwit就拍了这么一部影片(Hustwit之前在02年拍摄过一部纪录片《I Am Trying to Break Your Heart》,中文译名:《我在试图让你伤心》,将镜头对准了美国民谣乐队Wilco和其背后的音乐行业,记录了Wilco的专辑Yankee Hotel Foxtrot'诞生的艰难历程,影片公映后大获好评),而借助这部影片,Hustwit把话语权交给了片中的那些大牌设计师们 (Erik Spiekermann, Matthew Carter, Massimo Vignelli, Michael Bierut, Wim Crouwel, Hermann Zapf, Stefan Sagmeister, Jonathan Hoefler, Tobias Frere-Jones等人悉数登场)。

通过全片,设计师分成了两派:一派力挺Helvetica,认为Helvetica是设计理念的一种重大突破,而另外一派则猛烈抨击认为Helvetica反映除了设计界的一种循规蹈矩和因循守旧。自Helvetica出现之后到现在,成了设计师头脑中默认的字体选项,从这个侧面看来,Helvetica的流行的确是设计平庸的一种表现。而当(企业形象)设计全部依赖某种字体来体现其设计理念时,更是如此。当然Helvetica大行其道也的确说明了它本身的实力,一种结构简洁,没有任何国别身份,没有任何地理感知的中性字体(不像Akzidenz Grotesk, Akkurat),任何人,任何企业都可以通过Helvetica传达出自己的声音。这也就必然导致了Helvetica被过度滥用。在国外,Helveltica目前是处于一种较尴尬的境地,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就如同一个行将没落的王朝。

不过在国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客观上由于国内typography和type design和国外有着极大的差距,许多人或者说很多人都对Helvetica不是了解(不知道Helvetica和Arial的区别),在设计论坛上,很多人都苦苦寻找Helvetica。对于他们来说,对Helvetica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可以预见,即使Helvetica在国外如同Optima(世贸中心纪念馆再次让Optima重新焕发了一丝生机)一样过气,失宠,在国内设计界会依然受宠。而这种受宠会依然继续延续着国内的typography,type design,设计和国外的差距。

Gary Hustwit把《Helvetica》拍的如同Helvetica本身的气质一样,有着那种中性,有时是一种宁静,虽然激烈的争辩使得影片火药味十足,但精心选配的背景音乐和画面完美结合,相应冲淡了这种味道,让影片始终处于一个平和舒缓的节奏,如果单看画面和聆听音乐,犹如跟着一个字体导游游历各个国家。不失为一种惬意的享受。

PS: 现在字体传记电影已经过气了,那现在流行什么?现在流行的是玩转凸版印刷音乐视频(letterpress music video)。

PPS:在<<Helvetica>>之前,也有人给Frutiger拍过电影,不过影片成了个人宣传了.

 6 ) 字体还是那个字体,变的是时代

2007年时拍摄的,采访视频里可以看到他们用的苹果电脑都是超级老款,当时是为了纪念这个经典字体的诞生50周年。倒是很好奇又过了整整12年,平面设计又继续突飞猛进地发展,来到一个更被重视、更民主化的高度——如果现在重新再做采访,会是什么样的。(内心也想说,虽然自己做设计掐指算来已经9年,但一直在产品经理的角色徘徊,现在倒是有机会倒回去去研究看看平面设计,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积淀到自己来评论梳理下12年间对于字体的使用。)

片子最核心的就是采访了很多人,很明显表达了不同的声音。在历史发展中,字体还是那个字体,不同的设计师、不同的设计结果,全都是时代的产物。中心是围绕着一个字体,但其实何尝不是对于生存、生活的核心理念的沿革及撞击的体现。

很认同片尾设计师们共同的观点,工具只是让你更有效率、但是创意、眼光、感受力这些东西依然还是核心

(设计的理念,这个idea或者concept是最重要的,当然用户研究、用户测试,这些都是帮助你调整的方式,但是只有核心的理念与用户的需求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助力产品,绝不是一味迎合用户、失去产品自己的方向。*又额外想到的,什么时候真应该把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的那个idea拿出来说说,和concpet design结合在一起思考下。)

所以不论这些设计师对于这个字体的观点如何,他们至少都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出发点,以此来立足、找到适合的项目和用处,这就够了。没有谁对谁错,那些反对Helvetica的设计师的论点无法就是反单一化,有反对质疑的声音就是一个健康的状态。秩序和无序就像阴阳相合,连小孩子在看的《小马宝莉》里都有一个角色就是“无序”(Discord),到了印度教更是把毁灭之神湿婆推为至高。所以这些质疑的声音绝不是在否认Helvetica本身的神话,而是起到了一个正常的多样化平衡的作用

回到这个传奇字体本身的故事线索。

诞生

50年代平面设计的主题词就是现代性 (对于”现代“的定义,记得在一本关于犹太人被迫害的历史的书中看到过有关的现代定义,德国人要求犹太人都现代起来,开始变得高知,当医生或律师或艺术家。所以什么才是当时所谓的“现代性”,之后可以另开一篇来写)。

战后,设计出现了理想主义Idealism、设计师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社会更开放、民主运作更高效平稳,于是出现了“瑞士风格”或者“国际主义风格”。当时的时代呼唤一个理想的字体(rational typeface),可以用于各类现代的场景,比如标识系统、企业CI(corporate identity)能以清晰明了的方式来呈现。

到了1957年这样一个顺应时代背景的字体出现在瑞士一家名为Haas的字体厂里。老板(Eduard Hoffmann)和设计师(Max Miedinger)两个人配合完成。老板有很明确的vision,要现代,他选择在一个老字体Grotesk的基础上给出很多建议、方向和想法,比如某个字母的高度、粗细、结尾。

原本设计完成的字体名字是Die Neue Haas Grotesk,就是“由Haas厂设计的全新Grotesk字体”。因为Haas被德国的一家公司(Stempel)收购、Stempel又被Linotype收购,所以Linotype作为最终的拥有者出于推向市场的考量(当时主要是卖给美国市场),想用Helvetia(拉丁语“瑞士”),因为当时瑞士的平面设计也是很出名的。不过瑞士的两个人觉得用一个国家的名字不好,所以最终变成了Helvetica(意思是“瑞士的”)。

这个字体到达如何地好,片子介绍的比较玄妙,估计真的要细细研究才能领略到。就像设计师Paula Scher所说,“当你越接近的时候,你就越会欣赏当它是terrific的状态。” Mike Parker提到了对于字体负形的关注(negative shape),字体内部和外部空间的关系,这些空间把字母结实地锁定在一个矩形空间。另一个要表达这个字体很完美的人是字体设计师Matthew Carter,在90年代他为微软开发了适合屏幕的字体,主要是Verdana和Georgia。他介绍了如何设计一个字体,一般从h开始,serif或者sans-serif,然后是o(h是直线字母,o是圆形字母),然后是p(一半直、一半圆,并且是向下的)。就这几个字母,就可以衍生很多。然后就开始把字母组合在一起成为词来做测试。他提到了Helvetica在a的弧形,C、G等字母的结尾的角度等细节,他说如果是他都不知道如何改进、实在很完美。

一骑绝尘

一推出就被设计师广泛使用,MUJI,BWM, Toyota,Target,Nestle,Tupperware,Lufthansa、SAAB、Northface、FENDI、GAP……

拿设计师Michael Bierut的说法:如果看看50年代的宣传册,各种奇怪形状、手写字体的土气宣传册。然后到了60年代的CI设计公司,就是crisp white paper,干干净净用Helvetica印了大大的名字,thrilling!这就像从沙漠出来满嘴是沙、这个时候有人递给你一个清澈见底、令人精神一振的冰镇纯水,把历史包袱全抛掉了。

60年代的设计界教父Massimo Vignelli展示着他为AmericanAirline(美国航空公司)设计的logo,仔细表述着怎么把两个词连起来、用不同颜色做区分。那么多年依然没有改过CI。因为经典。他还玄妙地提到了黑色字的间距,类比是音符之间的停顿;他反对将字体作为表现力的方式,用字来写”狗“,不需要看上去像狗,更不需要让这个”狗“汪汪叫。

另一位泰斗的代表是来自荷兰的老爷爷Wim Crouwel,邮票、通讯录的封面,简直是代表并奠定了这个国家的设计风格。他认为,字体排印就是创造秩序,喜欢Helvetica的“中性”,本身不包含意义。意义来自内容,而不是字体本身。

而他代表的就是Helvetica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广泛应用。Helvetica就像空气、无处不在,已经成为默认字体。在各种地铁、垃圾桶、指示牌上被广泛使用。“就像是乳白色的墙漆。”

从政府角度,他们也希望自己看起来更亲切、透明、可靠。NASA的登月计划的媒体宣传全是用Helvetica(导演Stanley Kubrick的科幻电影也用了这个字体)。比如美国的EPA的表格全都换上了Helvetica的字体。

“当然不一定真的是这样,但可以看起来是这样”。 Neville Brody表示,同样的信息用不同的字体表达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人们看到之后的瞬时emotional反应是不同的。字体在传达中、是终极武器。广告中的字体使用也决定了看者的反应。看包装,字体的secret spell神秘魔力。

Helvetica成了一种badge,用了它就是进了一个俱乐部、在昭示着我们是现代化社会的一部分、我们有共同的理想,我们圆润不会造成危险。这个字体其实也像是在说:所有问题都会被解决、可能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好像要显得自己clean,official, efficient,就要用这个字体。

这正是因为这一层隐患,到了70年风向就改变了。

反对

Helvetica变成了沉闷、标准化、全球化的代名词。Helvetica成了和巨大的、面无表情的东西相联系。纯粹的例行公事。

70年代开始出现了反对同一化、乏味的运动。

第一个反对的声音来自Erik Spiekermann(一个说话很快、很有个性的德国大叔,1991年设计出来Meta typeface)。他承认Helvetica适合了当时的需求、但之后成为苹果的默认字体(微软照这样子弄了个Arial),成为了“默认”。

他觉得瑞士字体把每个字母都做的很统一、就像军队一样。他强调每个人都有个性。每个人有独特的书写,不同的韵律、节奏、对比,可能易辨认性稍差,但是有个性才有趣。就像万宝路很远就能被认出,因为它始终用了一种字体(Neo Contact),使这个字体变成了它品牌独有的。他毫不客气的指出Helvetica有缺陷:它周围需要留有空间、要很多空白然后才清晰,如果很细很小,那就是噩梦。

Josef Muller Brockmann认为,Helvetica会让你做一些事情,因为这个字体本身的特性。(所以不能真的说这是一个极为中性的字体)

另一位反对者是一位女设计师Paula Scher。很喜欢她说的:你开始从事设计,你也进入了历史上的一个坐标点、但却不自知。通常你不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发展到这一步、当然更不知道未来会怎么发展。

她大学时,一个方向是Helvetica所pervasive的corporate CI;另一个方向是唱片封面等,图钉工作室(Seymour Chwast,Milton Glazer)对她的影响。当老师引导她去手画字体,才让她恍然大悟,原来字体排印也可以有个性personality,就像画画一样。可以成为独特的韵味、媒介。因为身处那个时代,她的设计就是要远离orderly,clean,smooth。

Stefan Sagmeister是另一叛逆的例子,觉得查找字体不好玩,手写字体。

还有,David Carson(很喜欢这位说话的风格),在Raygun杂志上做了很有实验性的尝试。他不是科班出身,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他也不是有意要破坏什么现代主义,他要到很后面才知道有这么些的词。他的设计方式比如就是让音乐带着他去往某个方向,就做出了amazing的东西。

其他的实验性设计师还有Emigre,Fuse, Nevilly Brody等。

(感慨小时候看到的、青年时候被影响的、想要反抗的,都是塑造你这个人的;你的角色、你的任务、你的mission都是和时代背景有关的)

看了那么多离经叛道的设计师,再来看看Massimo Vignelli老爷爷(前文提到的美国航空公司logo的设计者)。他公司的名字Unimark,“始终一致的表达”。当他看到这样expressive,subjective,狂放的、irrational way

这不是barbarian站在门口、而是已经直接横扫夺门而入。

老爷爷的评论是,“年轻一代喜欢追逐迷幻剂一样的字体”。80年代,他们的思想一团混乱,被“后现代”所毒害,就像无头的鸡到处乱窜,用一切所谓“不现代”(反对“现代化”)的字体。他们不知道他们在乎什么、只知道他们反对什么。他们就是反对Helvetica。

(*又回到了什么是“modern”,以及延伸的一系列post modernism的主义的定义甄别。功能主义+实用主义;但现代主义最一开始的dadaism,futurism,都是有其颠覆性一面的、有辩证的一面。功能实用都是后面的)

不过总而言之,在那样一个后来被称为“垃圾时代”的时间里,大师开始的东西全都打破了,一切残破不堪。到了90年代末就是回归,但用全新的理论来支持自己。

重塑

当然全新的理论是什么并不清晰,片中只是用一些新设计师的观点来提供观看者新的视角。

比如片中采访了出生在70年代的荷兰设计Erwin Brinkers和他的伙伴们,他们这样的新生代是和Helvetica一起长大的,从小就是看着用着Wim Crouwel老爷爷的设计作品,“就像母语一样”,没有那么反抗,已经在血液里。

他们觉得挑字体是很费力的,而且对于Helvetica被视为global monster,不以为然。

“对于全球化、标准化的危险,我们也不觉得,因为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调整的能力。”这句话说得好,有的时候反抗者太杞人忧天,认为自己是审判者、救世主?

“我认为,在字体间距中体现国家个性,丝毫不亚于字体本身。”

另一个例子是Michael C Place,他也不是传统的字体设计师,就是做自己觉得对味的东西。他很享受让Helvetica用不同方式说话。

(感觉不是传统出身也是一件好事,不用管那么多讨论、不用因为别人用太多而不用,而只是忠于自己,自己觉得漂亮美好的东西)

最后的收尾总结,又重申了这一观点:“你发现自己永远是时代的孩子、你无法跳出自己所处的时代”。的确回顾诞生到无处不在再到秩序被打破和重塑,每一个时代的设计师都有自己的母题。

而联系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当我们可以使用各种设计工具、门槛大大降低时,当在社交网站里定制个人的资料,可以随意改变背景、加入图片、选用照片和字体时,图形表达已经成了表达你自己的一种方式,这些都表明了你是什么样的人。这还是一个不错的结尾,点到和每个人的关系,引得我们思考你会选择什么字体来表达自己呢?

 短评

Helvetica,拉丁语“瑞士的”,完美的现代主义字体设计,读起来看起来都好舒服。原来身边存在那么多Helvetica设计,惊讶于设计师可以用如此充沛的词汇来描述形容一款字体。字体和空间的关系,字体本身的正负关系和结识的矩阵体系,神奇的美学。大师说,真正算得上好的字体大概有一打,他常用的只有两三

3分钟前
  • SSEN
  • 推荐

70年代时,年轻一代都追捧迷幻剂一样的字体,到了80年代,他们的思想完全乱成一团,他们不知道在乎什么,但他们知道要反对什么,那就是 Helvetica。当字体排印设计终于陷入了不可挽救的混乱中,设计师们在90年代末能做的就是回归了,回归到早期的设计方式,并用一套新的理论来支持它。

6分钟前
  • mockee
  • 力荐

里面那些字体设计师一个个都是大毒舌,听他们骂人可真是丰富了表达词汇呢。

11分钟前
  • 容安
  • 力荐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16分钟前
  • Manchild
  • 力荐

so cool

21分钟前
  • 白铁Jazz
  • 还行

用了有几年,从来没用心看过它的名字到底怎么念

23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还行

非常骄傲呀~西文字体盛大YY~

27分钟前
  • 消失
  • 还行

journalism课上放的。还算有趣。

31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还行

平等理性的看待海尔外提卡 睡前我想了一下 这是哲性问题 先是人们需要一种新的事物打破现在的混沌 然后新的来了 一窝蜂的赞美和普及 然后又权威混沌垄断了 有人维护经典 有人开始质疑权威 有人认为已经到达顶端 有人固步自封 有人认为这是另一个混沌 有人还不知道这一切

33分钟前
  • Shy
  • 力荐

Helvetica 对于我来说,就是冷静、清晰、精准的代言词。能简单,绝对不要复杂。不要有任何情感,每一个细节无可挑剔。

35分钟前
  • 胡天翼
  • 力荐

为一个字体拍一部纪录片,真是难得。每天都在用这个字体,知道它名字的又有多少。实用主义的理性和美学的结合,它真的很耐看。

37分钟前
  • 半透明
  • 推荐

不错,远不只是关于Helvetica。OL:http://www.jlpfans.com/player/a99880d39e5daec3-1-0.html

39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推荐

在科普之后非常辩证地分析了Helvetica背后的意义,本质上非常像(Helvetica代表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碰撞。H的中立、简洁、秩序感代表着一种风格,受到一部分设计师的推崇,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另一群人认为是乏味的、缺乏个性的。潮流即是不断在变化的,经典虽是经典,只是不要盲目崇拜便好。

42分钟前
  • NovemberRain
  • 力荐

认识和了解这一伟大的无衬线字体。后现代主义典范,纯粹,理性,权威。中文字体感觉唯有微软雅黑有此份量但也望尘莫及。片末的主题升华很不错,从字体到设计,学问很多。

44分钟前
  • Ruler
  • 推荐

字体也有大学问。

46分钟前
  • Bill
  • 推荐

Helvetica用了这么多年的字体 哎 很好的片子 很直观的表达

51分钟前
  • Amandachun
  • 力荐

http://www.helveticafilm.com/ | Download Helveticafilm here: http://www.mininova.org/tor/1018081. + Chinese subtitles here: http://tinyurl.com/4xkv72 | 这篇讲Arial和Helvetica的文章很有学术味道,写作方式也很学术。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英文字体——由Arial和Helvetica 的比较引发的思考。 http://snurl.com/25f

54分钟前
  • zonovo
  • 力荐

想到关山最爱的大标宋

56分钟前
  • 赵叉叉|她是最好,没有之一
  • 力荐

很直观、丰富、中性、有教益的纪录片。Helvetia=瑞士/Helvetica=瑞士的

1小时前
  • btr
  • 推荐

detail matters

1小时前
  • ZEric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