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

HD

主演:黄轩,倪妮,王仁君,刘昊然,袁文康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1921 剧照 NO.11921 剧照 NO.21921 剧照 NO.31921 剧照 NO.41921 剧照 NO.51921 剧照 NO.61921 剧照 NO.131921 剧照 NO.141921 剧照 NO.151921 剧照 NO.161921 剧照 NO.171921 剧照 NO.181921 剧照 NO.19192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观1921有感

说实话我是准备深受感动去的,看完却只有无言以对。

两个小时的电影里面写满了不知所谓,金燕西式的陈独秀无风度,无气概,无文人傲骨,无志气使命,如同公子哥一般穿着时兴的西装挑着眉毛,歪着头问孙中山先生讨要教育经费模样,令人毫无违和感地穿越到金粉世家,看到金燕西歪着头挑着眉毛与父亲做着幼稚的抗争。

以李达为故事主线展开的1921建党前的故事,不知李达奋斗为何物,不知李达为何而斗争,满口的共产主义,满口的工人阶级,你甚至都不懂他的满腔愤怒来自于何,《共产主义宣言》导演哪怕只是认认真真看过一次,也不会出现如此浅薄切表现形式。

工人阶级受到压迫简单的表现为穿着体体面面,长得白白胖胖的工人挥舞着旗帜说着工人阶级万岁,闹着要革命要罢工,镜头也尽可能给了美女帅哥的工人阶级的亮相机会,无数的明星出现在镜头里,你看这个是欧阳娜娜,这个是刘昊然,这个是韩东君,这个是李晨……他们在演领导工人革命运动呢。

什么是工人革命,是在连续工作数十个小时的工资甚至买不回一块黑面包。是母亲干瘪的乳房已经无法提供给新出生的婴儿奶水。是一个人像一只狗一样被鞭打被侮辱,被刚踩过牛粪的鞋子踩上脸也要低下头舔着监工的鞋子去工作。

他们要的不多,他们要的只是活下去,让自己活下去,让自己的妻子活下去,让自己的孩子活下去。

三个馒头能让他们活下去的时候,他们不会反抗,两个馒头能让妻子子女活下去的时候,他们也许也不会反抗,一个馒头能让子女活下去的时候,他们有些人甚至还愿意去忍受,只有当没有馒头的时候,他们如何努力也活不下去的时候,这个时候才会奋起反抗,才会一呼百应。不抗争就会死的时候才会不怕死。

无数的工人革命之所以失败的理由也正是因为资本家洞察工人这种想活下去的心态,内部进行瓦解,当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相悖的时候,谁也不愿意当最后一个维护群体利益的人,他们很想团结,但又很想活下去。电影里表现的是一群白白胖胖,体体面面的人高喊工人阶级万岁,然后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则是一堆明星静坐示威,帮着伤员裹一裹纱布,还能和伤员一起拉着手唱歌跳舞,背景音乐再放一首俄国的三套车,最后再高喊一声他们答应我们的请求,答应涨薪了,这就是电影里所表现的工人革命胜利,你无法理解他们的一呼百应,你也无法理解他们毫无理由的坚定。

看到了许多明星,看不到他们坚定的原因,看到了共产主义宣言,却看不到共产主义精神的产生发展演变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中间毫无联系的加上日本共产党的剧情,毫无必要的加上飙车比车技的剧情,让我怀疑是不是又穿越到了头文字D。毫无缘由毫无结果毫无关联的特务剧情,让我又怀疑是这片是谍战剧编剧出了大力。

毫无信念的台词,毫无演技的落泪,甚至都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看不到满地饿殍,毫无希望的世界里有一群人跌跌撞撞去寻找新希望的模样,看不到他们痛苦挣扎,也看不到他们如何在绝望之中挣扎从而寻找到了新的希望。

强烈的痛苦之中会慢慢产生强烈的快乐,在否定和怀疑之中也会逐步走向坚定和坚信,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了,这才是这句话的含义。

剪辑稀烂,关联稀烂,情节转折稀烂,站在房顶的黄轩画面拍的挺美的,嘉兴红船上的倪妮打伞拍的挺美的,我清楚地认知到那是黄轩演的黄轩和倪妮演的倪妮,嗯,都挺美的。看完之后很难受,很难受在一个难得的一个周五里在电影院里呆了两个小时,感觉很对不起陪我一起看的朋友。如果非要给这个片不算难看的评价的话,那依本人拙见lofter上的三段式小甜饼称为精彩绝伦也不为过。

最后祝愿祖国在建党一百周年的今天及以后越发繁荣富强。

 2 ) 被迫来看这部电影就像被迫与不爱的人待在一起两个小时之久

已经不是味同嚼蜡,而是难以下咽的程度了。一星是打分的下限,不是这部电影的下限。结尾的一行红字,“谨以本片献给 100周年”因为这部电影的糟糕质量而显得非常讽刺,烂到这个地步,你拿什么献?你献得出手?选角以及演员的演技是超级大败笔,再怎么看都难以将陈坤和陈独秀联系起来,反倒觉得透着一股邪气;欧豪演的李启汉,出场时往那儿一站,那个表情,我还以为这个人物是什么邪恶的卧底;李晨一出场我只觉得又看到了那个难看的作秀的综艺;描写刻画了很多人,但一个都没刻画好,选了一堆的流量明星来演这么多人,就好像把他们全都拉过来遛一遍,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是让人感觉非常的生硬突兀。整个电影就没有把故事讲好,不是扯上红色就可以是好故事,不是拍一群人高举着旗帜高喊着口号,放几个战争的画面,再放出建国的影像就可以让人热泪盈眶;更何况你让一群208万来演这些革命先辈,不觉得讽刺至极吗,不觉得让人难以入戏吗?尤其是看过《觉醒年代》再来看这个,就更觉得这部电影的离谱了

 3 ) 专访黄建新:《1921》和《建国大业》是两种电影

(上映前、看片前做的采访,原标题“黄建新的辩论和进取”,后来调整了下,辩论就没了。希望下次有机会再辩。)

如果问近十几年中国主旋律影片的代表人物是谁,灯光和目光会自动聚焦在黄建新身上。

从《智取威虎山》《建国大业》,到《我和我的祖国》《1921》,黄建新一直在这条路上开拓。跟八九十年代相比,他创作风格的转变,也仍然是媒体和影迷讨论的长久话题。

黄建新自己似乎并不认为是转变,他在做的,依然是拍电影。他认为自己拍的电影,也并没有那么特殊

一个月前,《1921》的面纱尚未揭开,凤凰网娱乐Ifeng电影独家专访导演黄建新、联合导演郑大圣和制片人任宁,聊了聊《1921》的创新和制作,也听黄建新讲了他的进取和辩论。

导演黄建新、制片人任宁

联合导演郑大圣

第二篇章

2009年已经是十二年前,《建国大业》在9月上映,172位明星138分钟内轮番登场。史无前例的全明星阵容,震撼了当年的观众。

影片最终拿下4.3亿票房,成为那一年的国产片票房冠军。

《建国大业》在各方面都是昂扬的进取姿态,突破了许多模糊的界限。观众得以见到伟人毛主席踹翻洗脚盆,周总理掐着腰、扯着嗓子批评下属“没脑子”,那是冯玉祥将军遇难后的一场戏。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5到1949年之间的风云变幻,如此恢弘,也留下了许多细腻时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建国大业》似乎一直是同类题材的天花板,后来者难以超越。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跨度8年,中国电影市场急速发展,但3部票房都在4亿档。从叙事上看,“建”字头的影片也涵盖了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大部分时间段。

《1921》带来了变化。

前三部都是纵向的,用了编年史结构。《建党》从1911年10月10号武昌起义开始,写到1921年,跨度10年。《建军》是两年,1927年四一二开始,写到1929年的古田会议。《建国》从1945年抗战胜利写到1949年。

《1921》就是1921年。

时空变化,带来叙事推动力的变化。黄建新说:“《1921》是以人物为核心构置的电影。”

“编年史影片”涉猎历史人物众多,角色是节点人物,而不是贯穿人物。《建党伟业》直到影片中部才开始出现共产党人物,因为毛泽东1917年才到北大,所有的人物都是线性的点状表达

黄建新解释:“比如袁世凯宣誓就职(建党伟业),他想当皇帝,跑到天坛去祭拜。我给他一个行为你就理解了,他只用这个行为。《1921》是以人物为中心,角色的丰富性、心理活动、行为逻辑、个性表达,都要有。他得是一个综合、立体的角色表达,跟线性点状对比,这是两种电影。”

《1921》的制片人任宁补充:“《1921》会有更多历史重要人物的生活化、年轻化的一面,更多的是细节化、真实化的挖掘。”

黄建新:“《1921》我们的目标就是冲这个去的。为什么历史的重任落到这批人身上?怎么没落到别人身上?这里面是有道理的。”

选演员、打草稿

在《1921》的前期筹备中,剧组花了九个月的时间选演员。

他们在办公室的墙壁上贴了电影涉及的历史人物的照片,演员的照片不停贴在旁边对比,正面、侧面。特效师还会进行模拟化妆,预测妆发能够带来多少加成。

制片人任宁告诉Ifeng电影:“比如说张国焘是方脸,我们不会去找一个圆脸或者尖脸的演员,这样一来就会发现(合适的)很少,然后再去选。”

联合导演郑大圣认为比相貌更重要的是神采:“你看黄轩很斯文,干干净净的,但是他的斯文底下有耿介,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

即便做了种种筛选,演员仍然需要一个个面聊。

跟黄轩的沟通持续了几个月,他饰演李达,要把头发剪成板寸,拍摄周期三个月。作为贯穿全片的人物,必须全程在组。黄建新说:“演员要做出很多牺牲。”

单次面聊时间最长的是张颂文,第一次见面、第一次认识,黄建新和张颂文聊了7个小时。“就是聊所有的理解,有时候是聊戏外的。聊完了以后大家就知道,我们其实很容易朝一个方向努力,能攒到一起。”

刘昊然饰演刘仁静,几乎是最早定下来的。

黄建新对Ifeng电影说:“已经有很多表演经验,但岁数很小且优秀的演员并不多,一般都得二十七八岁了,刘昊然那时候才22岁,像他这样的很少。”

任宁认为刘昊然有很天然的少年气,适合当时年仅19岁的刘仁静。黄建新也很赞同,笑着说:“对,他眼睛一亮的时候,你觉得哎这不是个小孩吗。”

人物众多、演员众多,拍摄也充满挑战。

联合导演郑大圣介绍:“排期表就是一个很头疼的事情,这么多演员同场同框,每一个人的档期、行程,包括路途时间的计算,都得双向来调。黄导就看监视器、看期表、看电脑,很多时候他要自己来排。有些戏是不能改的,但有些得调整,戏随人。日夜、内外,哪怕是机位的变化,黄导都能够腾挪。”

电影在拍摄时就已经同步进行剪辑,但直到Ifeng电影采访时,剪辑上还在做微调。

郑大圣透露:“黄导特别重视节奏,他一直跟我说,主流电影的灵魂是情感的、心理的拍点。剪辑的时候,你就看到黄导在那帧帧计较,有时候增减两三帧,感觉上就有很大差别。”

黄建新也罕见地分享了他对电影创作流程的理解:“写文章拿笔,电影到了拍摄才是真正开始写草稿,前头(的剧本)都是提纲,都没到电影叙述的位置上。因为视觉叙述跟文字叙述有巨大差别,所以全世界才会打XXX导演作品。”

他认为后期剪辑,才是一部电影真正开始创作:“转换成视觉思维的时候,才能算完成电影。很多电影不太具备电影属性,它是一种文学描述,但剪辑、取舍,它的对位不是文学剧本,对位的是视觉打草稿的过程,是它拍完的素材。当代电影,摄影机都是主观的,摄影机是那支笔,它跟文学描述就分家了,电影本质是这样一个东西。”

“如果两种情绪并行了,有时候为了主旨,剪辑上你要舍去一个。这对导演很难,大家舍不得扔的就是这个。”

不特殊,但也确实特殊

话题终究要聊到“主旋律电影”。

从黄建新主导的作品来看,主旋律矩阵里,除了重大历史革命题材,近两年还出现了像《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的短篇合集式、小人物视角影片,《长津湖》又从战争类型片上做了补充。

黄建新不认为这是一种刻意的模式,而是认为这是市场发展的表现

“你看60年代的电影,主要是革命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表达,很少有别的。现在是中国电影类型最多的时候。我们所拍的是其中的一个,可能占据篇幅相对较大。我就看五月份上的戏有50多部,什么都有。所以就很自然,百花齐放。”

但《1921》这朵“花”确实受到了重视和帮助。

任宁介绍,《1921》最早在2016年就有了规划,当时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部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上海电影集团。2021年恰是建党一百周年,任宁说:“这么一个时刻,我们每个电影人,一辈子只会遇到一次。”

《1921》去年七一开拍,“疫情期间,进行这个拍摄是非常不容易的,无论是我们外景地的协调,还是到各个地方,公安局、武警,包括我们有小学生来出演艺术团,都给了很多支持。”

一大在上海的会址、展览馆,也对剧组做了开放。

任宁说:“以前是不允许任何的剧组进去拍摄的。没有中宣部、国家电影局、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我们是完不成这样一个电影的。”

黄建新补充说:“全世界的电影都是这样,没有支持,你就还原不到历史的真实。美国部队系统还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是给电影支持的,《壮志凌云》就是美国空军支持的。”

采访的最后,他总结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智取威虎山》《湄公河》既是主流的,也是商业类型的。《建国》《建党》《建军》是用了“史诗”的拍法。《我和我的祖国》是短片合集,有一个国民心态的结合体。

“所以它(主旋律电影)实际上是多样化的,有无数种方法去做电影,《1921》只是百花丛中的一种。”

 4 ) 因为是献礼影片所以就不能说不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只要是主旋律电影,下面有人说不好,就会惹来一群人怼,搞得大家对这种电影好像都不敢说实话了。

这次我就斗胆说点实话。

这次我感觉是被骗进电影院的,因为看豆瓣短评,几乎一水的四星五星夸赞。

这导致我看完后有很深的被欺骗感。

这部电影要说优点,我一时真想不出什么来。

要说大牌演员众多,演技实力强,但是真正的实力派好像就陈坤、张颂文这几个,如果说张颂文算合格完成任务的话,那陈坤那种端着演的演法堪称影片最大败笔之一。

基本上每次看到他用那种打鸡血一样的状态说台词的时候,我就出戏,而且那种感觉堪比之前网上放出的黄晓明扮演周总理的预告片段所带来的尴尬和不适。

而其他一大群青年演员只能说是本色出演,关于党的思想内涵的台词被他们一张张俊俏干净得带点脂粉气的脸说出来完全没什么信服力,只能说是合格地背台词。

而这部电影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没有核心的表达,事件当然是围绕一大召开前后详细叙述的。但是人物仿佛都是一个个脸谱化的存在,人物太多不好个个刻画好当然是一大难点,但是导演这里基本没有刻画,就是让一个个人物走马灯似的出现,而故事平铺直叙地像流水账一样。

你不知道人物为什么出现,不知道为什么消失,也不知道为什么牺牲。

加上一个个背台词似的说出党的那些重要思想,让人感觉从导演到演员都不知道故事的内核真正是什么,就是在空洞地喊口号。

主旋律电影当然要拍,这对于凝聚中国人民的心非常有帮助,但是不是每一部主旋律都能拍好的,也许以后可以不要再把请一群明星拍主旋律当作噱头,好好塑造人物,好好编写剧情,那样的主旋律可以用本身的精彩吸引观众(以前很多经典主旋律电影不就是这样吗?),而电影精彩了,我相信现在的观众审美水平提高这么多,肯定也是愿意看的。

 5 ) 观《1921》ppt有感

先友情提醒,如果没有什么必要的话,这个电影票的钱可以省下来买杯奶茶喝喝,大可不必去浪费掉!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真的无时无刻不在懊悔,为啥要去看呀……首先,导演的问题占最主要的部分,从整部影片的开头至结尾,共将近两个多小时,我没有明白主线是什么,也不懂看完之后收获到什么,只知道开头和结尾分别都运用了真实历史视频,emmm……所以开拍的只有中间一段 糊里糊涂没有主线的内容。最近刚刚好在上视听语言的专业课,虽然这门课我学得没有很好,可是连这么肤浅的我都能感受到电影在剪辑上的一大漏洞—衔接非常不到位!每一个片段和ppt似的,闪来闪去,在我刚要准备与角色感同身受的时候,biu的一下变成了第二天,在我刚准备有点无聊时,peng的一下又变成了你追我赶的追逐戏码。在镜头才扫到演员的脸上,准备给一个大特写时,停留时间居然不到1秒……呵!比如黄轩饰演的李达与韩东君饰演的革命者意见出现分歧后,李达有一段很长的沉默,之后在李达回头的时候,啪唧,画面切掉了,换成了新的场景???还有很多情节其实没必要存在的,比如,里面铺垫了许久的日本人反派,在上海跟踪李达许久,这个点明明埋的还挺好的,可是在反派还什么都没有做的情况下,很草率的就被人捅了一刀下线了??那你前面铺垫那么久,给他那么多镜头的意义何在呢??像在高中,语文老师就教过我们写作文,即使最精彩的都是开头和结尾,但中间的内容一定也要很精彩,要符合题目,点名主题。emm这部电影拍的就像我小学时写的流水账作文,毫无亮点可言,如果要说一定要找到亮点的话,那就是请来的演员都很好看,满足了视觉上的要求,but,这是爱国题材的电影,这不符合重点啊……

后来看完之后,也在和朋友吐槽,剪辑真的很鸡肋,朋友说,可能是演员太多了,每个人都要有点镜头,所以画面就会接的非常快,(黑人问号❓)那就不要请这么多不就好了?或者时长弄长点呗?啊这,导演可能需要再磨练磨练吧……

第二,我想说其中的一个在窗户的镜头,摄像机摇摄,从左往右,每个人都会有镜头,此时演员的表情情绪都不同,可是这段明明可以拍的很好的,然而演技却让我代入不进去,也不点名说哪些流量,有些人站在那个窗户前,仿佛一尊雕像,一动不动,哈哈哈哈哈看到那个画面时,不好意思,真有和朋友一块笑出声!老演员都带不动啊……

最后关于选角方面,这pa可以当成喜剧看,王源演邓小平,魏大勋演蒋介石,冯绍峰演孙中山,这个角色安排总给我一种陈赫演了毛泽东的感觉,让人无语至极……并且,这个人物放到中间的内容里也仅仅是几秒的客串,好像可以删去?

当初买票时,抱着对于建党一百周年的敬畏之心和对于观赏爱国电影的爱好,我都做好一起随着角色慢慢进入1921的时代,去体会以往革命者的辛酸艰辛历程,然而现实让我真的只把重点放在颜值上……已经除了颜值以外,没有可以吸引我的点了!论爱国电影,至今为止,《建军大业》,《八佰》,我真的哭的稀里哗啦,虽然都有流量客串,但奈何人家演技好啊!电影剪辑也很流畅,节奏把握非常到位,《八佰》看完出来甚至花了三个多小时都没出来那个感觉…《1921》我看完之后甚至骂了它近三个小时🗣

最后的最后悄悄说一句,《1921》里我最爱刘昊然的演技👀

 6 ) 1921,百年之前的那只蝴蝶

上周五去看了《1921》的点映,但影评一直憋到现在才来写,就跟隔壁座那位出了字幕还舍不得离场的姐姐说得那样,“这片信息量太大了!”

《1921》讲述关于“一大”召开的故事,关于“一大”,正如毛主席那句著名的话,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00多年之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弱国无外交,没人知道当初作为少数派(一大召开之时,全国仅有50多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会为这个沧桑又迷茫的古老国家带来什么?那藏在上海弄堂、南湖游船上召开的仅有十几人的小型会议,这只百年之前的蝴蝶悄悄扇动了一下翅膀,是会悄无声息地没落还是带来翻天覆地的一场风暴?

提到中共一大,不得不提五四运动,也没法不讲《新青年》,更少不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一段佳话。如果按照传统的叙事,提到一大,也必然由五四运动开始,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主线,甚至是站在上帝视角上,或以毛泽东、周恩为主角都是合理的,但《1921》选择并非广为人知的李达、王会悟夫妇为切入点,切入1921年这个特殊年份的横截面,给观众打开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去体会百年之前这些人的选择,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不同选择,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1921》中,李达与王会悟在天台的一场谈话,李达说:“那时候我们抵制日货,把日本制造的东西成堆地烧掉,划着火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火柴是日本制造的,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王会悟回:“已经开始在改变了“。

这段看似是为了塑造李达、王会悟革命夫妇的一场感情戏,其实里面信息量就很大。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张勋复辟……这几十年之间,每一件对于当时的中国都是巨大的变革,但结果内部还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弱国无外交。不光李达这种进步知识分子痛苦和迷茫,底层工人、农民更是过着食不果腹的艰难生活。包括黄金荣这种青帮大亨,也只能仰仗外国人为虎作伥地活着,这在《1921》片中闯入一大会场的侦探这条支线上也有体现。

”憋屈“的绝对不只陈独秀一人,不管是有钱人、穷人、进步知识分子、流氓大亨……所有人都是憋屈、迷茫的,整个国家都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李达虽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也不知道能走多远,这个国家的未来又是怎样的。

《1921》其中的人物都不是静态白描,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思想都在流动改变着。例如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三人游览上海大世界一场戏,不光是展现那个年代上海租界歌舞升平的奢靡,也因为这三人当时都是参会代表里年龄最小的几个,正是青春活泼的时期,再到影片后期闪过的结局,王尽美操劳过度27岁病逝青岛、邓恩铭30岁被国民党反对派杀害,令人悲痛唏嘘。百年前进步青年本如今天年轻人一样正值人生最美好年华,但担负起救国重任,为了守护信仰选择英勇赴死。

《1921》出现的两对夫妻放在一起对比也很有意思:毛泽东与杨开慧这一对,只有短暂的雨中送别、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对派残忍杀害两场戏,想到毛、杨二人这对革命伴侣颠簸流离、生死永别的一生,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而反观陈公博夫妇,则有会前陪夫人逛街、住在豪华酒店喝红酒的两段戏,再想到史料里刘仁静的吐槽:“陈公博与周佛海是另一种类型,他们不是专程来开一大的。陈公博带着夫人顺便到上海来度蜜月,住在豪华的大旅馆,举止阔绰。”陈公博后来的人生选择,在《1921》里,陈公博参加一大会议,听到与会代表反对党员当官的反应,乃至缺席一大闭幕会议提前返粤都可见端倪。

《1921》里几场争论也是信息量很大的重头戏,例如李达在关于马林、尼科尔斯基两位共产国际代表是否全程参会,以及是否接受共产国际资助方面的抗拒,都有史料做为依据的。同时,片中关于日本特高课在上海跟踪共产党人近藤荣藏,以及马林、尼科尔斯基摆脱租界巡警的跟踪抓捕,这两段戏也都意味深长:一方面,这两段都影响着一大的进程;另一方面,也是同时期的邻国共产党的作为对照组的暗线叙事,日本共产党人来上海正是为了与共产国际代表接头,并领取资助金,反观我党初期坚持成立中国自己的共产党组织,而不是作为共产国际支部的觉悟,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走的更远,成立一党长期执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921》里,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都是作为支线合理刻画。关于毛泽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跟随庆祝法国国庆的租界队伍一起游行,却被拒之公园门外,然后一路在上海街头奔跑的一段戏,这里面既展现当时的他,深感国人身在自己的领土却没有人权的愤怒,也体现了毛泽东身上实干的一面,他可不就是带领我们国家一起奔跑的那个人?而法兰西中共小组里,一闪而过的邓小平也是符合史实,那时候年纪较小的他还未成为法兰西共产小组的中坚分子,另一方面这段法兰西勤工俭学的经历,对于他个人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或许正因为这段留学经历,才令他有了国际视野,提出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重大国策,促进新中国的飞速发展。

以及陈独秀与孙中山、蒋介石在广州的一段戏,也侧面点出那时候国民党活动资金告急的现状,蒋介石上海炒股也因此而起,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构成1921年所有重要人物的生活剪影,以及为他们后期个人选择、乃至整个国家的走向埋下伏笔。

《1921》重点选择一大召开这件事,与之相关的所有人自然都有涉猎,却只能点到为止。不管当时主要人物的陈独秀、李大钊,还是后期领军人物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于那时那刻都不能说是绝对的主角。因为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的年份,这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不是靠某一个人独自完成的,而是源自于一群人共同的选择和努力,所以只能展现重大历史进程之中,最初的那一只蝴蝶,它微微扇动翅膀,准备起飞了……

 短评

半分,大型PPT,原来是一个女人保护了13个大男人[doge]剪辑混乱,或许换一个词能更准确,剪辑稀碎,流量男演员的演技真的是尬,不说多了,大家感兴趣自己去看吧[doge]

9分钟前
  • Forrest
  • 很差

最令人感动的是李达站在屋檐上拥抱太阳的那段,黄轩的眼神戏太给力了,什么叫共情能力,这就叫!看这段我被感动了。

10分钟前
  • 初商月
  • 力荐

这几天看了篇评论说主旋律电影正在走向主流电影,带着这样的疑惑,我来看了点映,但最后一行红字显出来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失望。因为片子并没有燃起心里的那股热流,如果主旋律无法做到这点,它就无法成为主流电影。老演员很多都是龙套角色,但就那么一两个镜头的光彩依然盖过了那些稚嫩却毫无斗志的主角团。演毛泽东的小伙子还不错,但是杨开慧实在有点……那个时代可以这么撒娇么?相比倪妮把握的就比较克制了。还有日本的那条线除了和马林有交集,和主线的关联度弱了很多,砍了说点其他的不是更好么。

14分钟前
  • 六月雪
  • 还行

黄轩、袁文康非常棒,张颂文、倪妮也很可。没想到泪点在李达和王会悟天台唱国际歌时就出现了,更没想到这个情节是演员现场发挥。有些表演和细节确实做得不错。

17分钟前
  • nananana
  • 推荐

天台描述火种那段即兴表演得也太棒了吧,有真实的情绪演出来真的不一样。好的演员互相感染互相成就,挺感动的。

18分钟前
  • 吃五碗的小白
  • 力荐

开头陈坤扔宣传单,还以为是金粉世家片场…加了很多没必要的人物支线,挺影响主线叙述的。不过女演员们的状态都挺好,美!

19分钟前
  • 惊蛰
  • 还行

看了天台描述火种花絮,两位好演员之间相互成就,最主要还是即兴表演。黄轩清唱国际歌,倪妮泪流满面的笑容都印象深刻。影视作品中很少有描述李达夫妇的,这次1921主线从这对伉俪展开,值得期待。

24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3.5 从历史的纵深去探寻历史的广度,而非《建党伟业》那般走马灯叙事,让1921年的周遭时空显得丰满。国际化(共产国际、日本、法国),以及类型化(谍战部分),可圈可点。虽说没能突破此类叙事的天花板,但黄建新年近古稀,做成这样实属不易。拍摄这样一部青春气息十足的电影,正如片中那个超越时空的小女孩一般,的确有些超现实主义了。

28分钟前
  • 拜见冥王
  • 推荐

相较于《觉醒年代》,演员略显稚嫩,表达的主题过于壮阔,人物太多,对历史不精通的人来说,有点困难

33分钟前
  • 迷茫的丫丫
  • 还行

还是有几个段落让人印象深刻的,群像之中黄轩和倪妮最佳,但全片没高潮,略显零散… 日本特务那条线除了盯梢,意义是啥呢?

35分钟前
  • 游在南方的鱼
  • 还行

邓恩铭最后受刑的时候,有触动到

39分钟前
  • 糯米小桃子酱
  • 推荐

三星给教员奔跑的那段戏。除此以外,毫无亮点。

42分钟前
  • 洋睪郡东
  • 还行

很不错!好看

47分钟前
  • 四十四次日落
  • 很差

两星半吧,很多支线和镜头都很多余,太碎了。

50分钟前
  • 细枝末节
  • 还行

艺术夸张得稍微有些过头。三星是给倪妮和黄轩。

52分钟前
  • 莫天蓝
  • 还行

什么都讲了 但又什么都没讲

56分钟前
  • Dex
  • 还行

剪的有点碎 没想到里面演技最浮夸的是陈坤 大部分演员的细节处理挺戳的(比如润之接过译本前用手抹了一下衣服)外国人的戏份有点多 飙车戏略违和 曹郁的摄影很不错 总体还行

58分钟前
  • 🧳
  • 还行

一般。。。日本间谍那条线感觉讲了个寂寞,国内共产主义组织和共产国际的矛盾也没展开,虽然加入了谍战要素但是完全感受不到悬疑感和紧张感; 还是不知道小女孩的设置有何意义,一开始还以为是新婚夫妇对未来自己孩子的一个投影但好像又不是; 对人物的塑造大多是通过台词而不是通过情节、事件,显得有些命题作文式的机械呆板; 后面叙事节奏直接崩了,收尾过于混乱匆忙

1小时前
  • 骆驼的披风
  • 还行

令人感动的是历史本身而已。

1小时前
  • Dizzy
  • 还行

优点:题材好,排场大。 缺点:口碑不错的演员明星不少,可是效果很差。许多画面,人物显脂粉气。许多场景,透着假惺惺。似乎是想表达很多,但看下来什么也没表达好。感觉现在大制作的影视作品,看起来就很糊弄。这个电影也是,硬件貌似很到位,情节却又很敷衍。

1小时前
  • 扶摇直上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