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真是个绝妙的讽刺。天主教仪式中的无酵饼被一颗毒品取代。她为了拯救自己于贫困,于不甘、于落魄,她为了自己假想中的未来,她为了自己未婚先孕的小宝宝能在将来有资本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得以铤而走险选择体内贩毒,前往她根本没有去过的美国。
而我们都会相信影片里这个迫于生活迫于无奈的失业弱女子,是怀着善良的心向往着美好的生活的。
因为阿克毛,我想起了这部电影,以及李米的猜想。
最终执行贩运毒品的都只不过是这样的小罗罗。
他们多数迫于贫穷无奈。
真正的boss还不知道藏在哪个深山老林中。
究其根源,是因为经济发展的滞后、资源的失衡。
如果边境地区的人们能和较发达地区享有同样的经济、教育资源,
那也许不至于把生活逼上这条铤而走险的极端。
一方面要打击,
一方面也要建设,
而后者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讲述的是一个哥伦比亚女孩玛利亚用身体贩毒(吞下一包包的毒品)的故事。影片的宣传语是Based on 1000 true stroies.
成千上万象Maria一样的女孩冒着死亡的危险走踏上了飞往美利坚的航班,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等待她们的是什么?他们不知道。影片中Maria是一个当出生在哥伦比亚小村庄的17岁女孩,不甘于简单重复的工作和糟糕的环境,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结识了毒贩子富兰克林,她的生活即将发生改变。影片中Maria问已经“去过”两次纽约的Lucy, 美国怎么样?Lucy无不向往的说那里很美很整洁……,或许就是这样一句话促使Maria下定了决心,踏上了这条生死未卜的道路。
Maria身怀六甲,“带着”62袋海洛因来到美国,经历种种磨难,终于换回了那本该属于她的钱,当她准备踏上回家之路的时候,又是Lucy姐姐卡拉的一番话,最终让Maria决定不在回去,因为卡拉告诉她,这里总是充满着希望总是有那样这样的机会,为了孩子当初的她决定留下,不管多难。或许这就是影片想要让观众思考的“题目”,是什么吸引了成千上万和Maria一样的女孩走上这样的“旅途”,又是什么让她们留下。
想起了Seven(七宗罪)里,老干探的独白:“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Earnest Hemingway once wrote, "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 and worth fighting for." I believe the second part. )
这确实是一部让人心痛的电影。我不知道“万福”的翻译是从何而来,它的英文名叫做“Maria Full of Grace”。看完以后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女人的故事,关于女人和忍受的故事。厌倦了花厂的工作的玛丽亚注定要走上这样忍受的路,玛丽亚和胡安或许从来没有爱过对方,玛丽亚怀着他的孩子从哥伦比亚冒了生命的危险,用自己的胃盛放了海洛因,或许只是为了攒足了钱,在电影最后又是毅然决然的回头,只是因为想起了露西姐姐的一番话而决定留在美国,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我一边看,一边问自己,这一切的故事是不是因为女人就是学习忍耐的动物。
人生陷入困境是常事,在《万福玛丽亚》中,我们看不见哥伦比亚浓郁的民族风情,听不见那大海温柔的叹息,唯一得知 便是生活在那种穷困环境中的人们。《万福玛丽亚》是导演乔舒华·玛斯顿的电影处女作,有过拍摄连续剧《法律与秩序》的经验,《万福玛丽亚》这样的电影也自然是驾轻就熟。平实流畅的叙事,客观冷静的记录,将每一位观众都引入一个罪恶的魔窟之中。当一个十七岁的小女孩怀着身孕决定运送毒品补贴家用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好像是上帝死了。
生活大概远比电影要残酷。
每次看欣赏第三世界国家电影的时候总要做一番挣扎,在这些国家中,有很多你想象不到的真实故事在上演,大多数故事都是关于绝望和死亡的。导演在《万福玛丽亚》这部电影中,并没有刻意去强调环境的艰苦,而是通过人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对话和行为来展现哥伦比亚底层百姓的情困潦倒。在电影中,玛丽亚一方面受到残忍毒枭的欺压,另一方面受到美国海关警察的冷库对待,对于十七岁的女孩来说,这样的世界,除了残酷,没有更多的形容。女主角玛丽亚的视角和经历是整部电影的主线,观众只能跟随着玛丽亚来了解那个残酷的世界。从叙述手法上看,乔舒华·玛斯顿并没有可以的炫耀自己的拍摄技巧,反而用一种最真实简单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平铺直叙,运用剧情本身的张力来推动电影的继续,用演员的真实情感来充实整部电影。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配乐。以往,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配乐会成为烘托情绪的一种手段,而在本片中,所有的情绪和张力依靠的都是电影本身的剧情。
十七岁少女的人生挣扎是绝望和悲伤。
在任何一个国家,穷苦的人们想要出人头地,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十七岁的玛丽亚不仅要撑起家庭的经济负担,还要尽量帮助姐姐来养活她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困境,玛丽亚投射出来的是一种不符合年龄的坚韧。虽然导演一直将镜头放在玛丽亚身上,但是,纵观全篇,导演依然将哥伦比亚这个国家中的人民,为了生存而需要担负的代价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遥远的第三世界国家,玛丽亚这样的任务比比皆是,年轻气盛的性格和低三下四的工作处境相互冲击着。他们拼尽全力想要得到自己渴望的成功。导演在本片中并没有过分夸大哥伦比亚的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而是用写实的手法,旁敲侧击的让观众了解到哥伦比亚的绝望和悲伤。
整部电影除了玛丽亚的选择和坚持之外,更重要的问题则是所谓的美国梦。在美国式资本主义商业机器的压榨中,他们都认为美国便是掘金圣地。当他们冒着危险来到美国的时候,得到的是冷漠的海关,怀疑的态度。哥伦比亚的毒枭将她们作为运送毒品的工具,而美国司法机构却将她们视为危险的所在,到最后,她们拥有的只是被人宰割和永无止尽的折磨。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十七岁的哥伦比亚少女玛利亚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用吞服毒品胶囊的方式帮毒贩子运毒品的故事。其中经历了种种波折,甚至包括同伴因为毒袋在体内破裂而被毒贩子开膛而死的遭遇。
并不复杂的电影却另我印象深刻。在看电影前已看过简介,知道这不是一部温情片,讲的也不是很温情的故事。相反整个电影的前半部分都在暗示悲惨的结局,但是看到玛利亚的同伴被开膛取毒的那一幕却依然很震惊,震惊与那些人的残忍。看完回想起也知道这几乎是必然结果,那些毒贩在暴利的驱使下完全没有人性可言。如果说电影只讲玛利亚的同伴因为毒袋破裂而死亡这部电影充其量只能算一个悲情剧。有了接下来的一幕才让我们看到真实的残酷。
这部电影让我难忘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导演的拍摄手法,或者说讲故事的方式。其实这部电影讲故事的手法很简单:平铺直叙。没有大卫林奇式的梦幻也没有我们常说的蒙太奇,整个电影就像一个贩毒纪录片,朴实的讲述一个贫困地区的年轻女孩子如何受屈辱,如何遇到毒贩,如何在毒贩的指导和帮助下吞下毒品.......色调普通,甚至可以说明快,没有悲情戏里常见的灰色调或者暗色调,甚至有点刻意欺骗观众之嫌。在我认为最悲惨的部分也只是轻轻带过,跟电影其他部分没有任何手法或者技巧上的不同。最后玛利亚和她的另外一个同伴逃离也是去找死去同伴的姐姐,也算有惊无险,顺利把毒品还给了毒贩保证了家人的安全。
这种近乎冷漠的拍摄手法马上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大象》,讲两个高中生在一个平常的日子制造的一场校园枪击事件。《大象》用最平静的手法讲一个最骇人听闻的惨剧。那不电影里导演极力刻画那所学校的普通学生的生活,那些生活越正常越普通越平淡就越反映出枪击事件的突然和不可理喻。这部电影拍摄的手法越平淡越让人感到事件的残酷生活的残酷。那些少女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也反映出贫穷对人的心理甚至精神影响多么大。
看电影的时候几乎同时想起几年前在收获上看的陈丹燕的中篇《慢船去中国》,小说讲八十年代的一家上海人为出国付出的代价和出国后的生活。这家的大女儿从小就做着出国的梦想,除了英语什么都不愿意学,等到真的出了国却无法面对美国并不是处处黄金的现实最后精神失常。她的爸爸出国照顾她,为了留在美国不惜故意让车撞,又把他的小女儿接到了美国念书。我当时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觉得上海人的生活条件算好的了还那么想出国很不可思议。现在才明白其实什么样的人都向往更好的生活。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没有那么多的理想和抱负,没有革命家或者科学家文学家诗人们的浪漫和伟大。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房子车子甚至更多的时候为了吃饱一餐饭而辛苦奔波。我在船厂实习的时候看到有些工人为了并不算太多的工资而在狭小的船舱里烧电焊,忍受着酷热和焊丝燃烧后产生的化学气体,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有些工人整天用气枪烧变形的钢板。这些人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他们干最重最没有前途的活,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每个月发工资后几个人一起出去喝酒。他们中的很多人十年二十年后还是干同样的活,只要身体不垮。这就是有些人的生活。除了多读几年书我跟这些人没有区别,都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由于看到和经历过太多的贫穷和辛酸,我一般对那些所谓的悲情戏很不屑一顾,拍得假的会让人恶心,即使拍得很真实又能怎样?鲁迅教育我们要“直面惨淡的人生”。我有时候却在想直面之后又能怎样?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革命家。而且即使我们写出最真实的生活又能怎样?保罗.策兰的《死亡赋格》能拯救多少犹太人的灵魂?我有时候又想也许是我自己太软弱,不愿意面对现实。也许我们不应该要求太多,也许我们只要做能够做的事情,也许我们只要写出真实。也许我们应该放弃所有的修辞放弃所有的手法先写写最普通的生活,最普通的人。
独角戏金羊毛
看节拍器的时候就很想看这部片子,看的过程中恍然大悟,是类己的故事,哈哈
未成年女孩胆怯却又勇敢,有着自己的倔强和善良。我想导演还是很了解人性的,那个年龄和经历的孩子,是不会撒谎的,任何一个感觉可以依靠的人,都是会去相信他,依靠他的。至少我很长的青春岁月,都是那样的相信别人。
底层的朦胧爱,是没有的,只是彼此获取利益,很赤裸裸。
主角一直也没有主意,也不知道要怎么办,但是却勇敢的走出来了,喜欢这样的故事和结局。
美女~
原来姑娘光漂亮也没用,还是得出身好
美国梦,中国梦,哥伦比亚梦。
非常好看.
人家17的时候都早恋怀孕贩毒了,我17的时候还语文数学英语呢
故事真实、平静、扣人心弦。一切不露痕迹。
平淡得令人揪心
04柏林最佳女演员/Alfred Bauer奖
万福玛丽亚!玛利亚运毒成功,没死,钱也得到了,我的心总算放下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看人家招聘员工、包装毒品、细心指导服毒、运毒一条龙工程,相当技术活!社会大环境发展中、家庭条件太差,工作环境太差、搞个对象吧完蛋*的,这女主玛利亚要改善捉襟见肘的生活,运毒的确是最直接的方法。
2013Apr04,上海吴中路,IPAD PPTV。哥伦比亚
震惊了,真的震惊了。把希望交给了“美国梦”也同样让我震惊。
惊心动魄.
xzd 凯特琳娜·桑迪诺·莫雷诺
贪婪 贫穷 落后 终于在最后肚子里的孩子那里看到希望
美女。
竟然没有滑向更黑暗的结局。少女没有回到哥伦比亚是在情理之中
关于选择。
这其实是个关于梦想的残酷命题,冷静的近乎冷漠。
我只是不喜欢结局。
还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