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战车

HD

主演:刘德华,梁咏琪,吴大维,秦沛,钱嘉乐,徐锦江,柳影红,夏萍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9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烈火战车 剧照 NO.1烈火战车 剧照 NO.2烈火战车 剧照 NO.3烈火战车 剧照 NO.4烈火战车 剧照 NO.5烈火战车 剧照 NO.6烈火战车 剧照 NO.13烈火战车 剧照 NO.14烈火战车 剧照 NO.15烈火战车 剧照 NO.16烈火战车 剧照 NO.17烈火战车 剧照 NO.18烈火战车 剧照 NO.19烈火战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烈火战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祖(刘德华 饰)母亲逝世后,父亲(秦沛 饰)管教方法不当,父子俩的关系疏离。阿祖离开家独自生活,生活状况并不如意,幸好有女友阿仪(梁咏琪 饰)在旁鼓励照顾。阿祖一向喜爱赛电单车,但他性格要强,一次与父亲车队中的大伟(吴大伟 饰)比赛,结果阿祖在比赛中受伤了,昏迷了十天。女友悉心照顾并劝他以后不要再赛车了,于是阿祖康复后便决定放弃赛车,好好经营修车店。可是好友嘉乐(钱嘉乐 饰)在一次与大伟的比赛中身亡,事件令阿祖的初衷改变了,阿仪却失望离去……臆想魔友八卦掌之亢龙有悔逃之夭夭2005法语异形帝国恐怖爱情故事之死亡公路新世界:虚拟货币争霸战威基基兄弟福尔摩斯信访局长特警云豹王牌美女特工我们的爱情不正常费里亚:至暗之光犬猿魔童谣谁人了解我恕不原谅北极故事被诅咒的游戏畅销书无负今日潜行者翟天临版致命玩笑惠特妮第二季初恋那一天所读的故事掩护锦心似玉耻辱一路向暖炼情局中局秋寒江南勇气爱到尽头猎魔人:血源白姜案破局 2014遗产2013妈妈不再摇滚“白”热:A&F的起与落神秘博士:戴立克笑澳江湖

 长篇影评

 1 ) 《火的战车》——烟云火柱中的信仰之光

  *-奥运会的最初理念-*

  “要么取得桂冠,要么死。”

  奥运会的最初理念虽说是传承自古希腊精神,但今时今日的奥运会跟古希腊对于比赛的理念已经有很多不同。古希腊人将比赛当作一场争夺荣誉的生死之战,在古奥运会遗址中那两块石碑上刻的字便可窥知一二:“要么取得桂冠,要么死。”正如古希腊战士对于取得胜利和荣誉的向往,要么胜利归来,要么战死沙场。比赛中没有设亚军和季军,更没有什么先后排名,只有一个冠军,其他人都得独自饮下失败的苦酒。唯一的得胜者甚至得到比凯旋的战士更多的光荣——他们将被奉作神明,视为是宙斯宠爱的勇士,戴上野橄榄编成的花冠,游行于人群的欢呼声中,享受着人们的献祭与盛筵。就连最严肃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写到这种胜利时,都会放下严谨的叙事笔调,为这位英雄写上他应得的赞誉。

  古希腊人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哪怕埃及的祭司不解的说,“你们希腊人都是些孩子”,他们还是不顾一切地寻找着生活中尚待发掘的乐趣。那时候,绝没有人想着从比赛中获利,因为从远古起这种运动就是贵族们的专属活动,他们花费精力和财力就是为了得到那顶小小的花冠。这种精神上的胜利绝非黄金钻石等无价珍宝可以比拟的,这不是可等闲视之的小小成绩,是可以荣耀一生的光辉。说到希腊人对赛会重视的程度,他们的历史学家甚至以奥林匹亚赛会纪年(赛会每四年一届)。阿波罗多罗在《编年史》中提到泰利斯的出生年月时,就用的是“第三十五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一年”。

  在现今的运动会中,仍能看到希腊精神的闪现。从1936年就开始传递奥运会的圣火,便取自雅典奥林匹亚的古代奥运会圣殿。这火种就是源自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从太阳车偷下的星星之火,普罗米修斯也因此触怒宙斯,被钉在高加索山上承受苦难,被烈日炙烤,暴雨浇淋,雄鹰啄去内脏。他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点燃夜空的火种,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宝藏,蛮荒中的曙光,“勇敢、坚强、博爱、无私”是普罗米修斯被人们称道的地方。奥运会也因此包含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献身精神。

  作为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法国教育学家顾拜旦一直深信“运动是青年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他赋予体育更多的含义:在胜利之外,体育还是神赐的欢愉,生命的动力,让人们得到生活中寻求已久的公平,赋予怯懦的人勇气,告知人们荣誉需要通过公正无私的手段争取。体育是 “培育人类的沃地”,是人类日新月异进步的动力。

  在最初的奥运会中,参赛的都是非职业运动员。可以看出这是顾拜旦试图复兴希腊精神的一个体现——在希腊,每个人都得从事很多工作,而不能只具备一种技能,就像著名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将军、外交官、神职人员,甚至还是一个发明家。只有在更多方面都有优秀的表现,才能受到人民的尊重。

  职业运动员在当时的都是不公开的职业,他们会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身份,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因此遗留下的痕迹。橄榄球运动员戴着沉重的护具和厚实的衣服,并不是像现在一样为了免收冲击力的伤害,而是为了遮挡脸和身材的。因为橄榄球运动员大多是大学生,声誉对他们很重要,一不小心就会被大学开除。

  从古希腊到奥运会的早期,奥林匹亚运动会都具有一种崇高且理想化的理念,也许这也是它不能维持很久的原因。但是,那种投身于运动,为了胜利拼搏的精神不管在什么时候看来都是动人的一曲颂歌。

[亚伯拉罕多才多艺]

  *-火的战车-*

  “请给我一把火炼金子的弓!

  给我欲望的箭!

  给我矛吧!云啊,请不要遮住!

  给我火的战车!

  我不会停止思想的战争,

  

      我的刀也不会在我手上睡着,

  直等到我们在英伦的绿草地上

  建立了耶路撒冷。”——威廉•布莱克《耶路撒冷》

  科林•韦兰特被“耶路撒冷”的诗词所震慑,为他的剧本取名为“火的战车”(Chariots of Fire)。威廉•布莱克则是以擅长写宗教题材的诗歌而闻名,“火的战车”一词出自于《圣经》中的“以利亚的升天”。这个著名的以色列先知可以使私人复活,令火从天降,用外衣击打就可分开河水。一天,当他和以利沙走在路上时,“忽有火车火马、将二人隔开、以利亚就乘旋风升天去了”(《列王纪下》2: 11)。“火的战车”这一神迹代表了以利亚坚持信仰并得到了最终的升华,那灼人眼目的火焰和力量便是信仰的光芒。

  信仰在这里并不一定是宗教信仰,它可以是任何东西,它让你找到平静,让你不会因为现时的遭遇背弃一切,苟且于你曾经深深诅咒的世界中。俄国作家马明•西比利亚克说过:“每个人总不免有所迷恋,每个人总不免犯些错误,不过在进退失据、周围的一切开始动摇的时候,信仰就能拯救一个人”。

  “火的战车”讲述的就是一个有关信仰、荣誉和运动带来的激情。

  1919年,英国在刚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胜利,人们慢慢走出战争的阴影,怀着对生活美好的希望积极的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从战场回来的年轻人们再次走入校园开始学习。

  哈罗德•亚伯拉罕是个充满抱负的人。随着一家人从立陶宛逃难来到英国,考入剑桥。犹太人的身份让他在英国饱受歧视,时常深陷无助和愤怒中,难以自拔。在英国人心目中,犹太人就是有点臭钱,好勇斗狠,而且傲慢得不可一世,他们应该滚回他们的以色列王国去。来自环境的压力使亚伯拉罕的防御心极强,言语犀利,经常说得人哑口无言(所以他能考入法学院吧)。很多时候,不能怪他显得比旁人争强好胜,他必须付出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尊重。对于想得到的东西,亚伯拉罕从来都学不会英国那一套绅士礼仪,总是毫不掩饰喜爱之情,势在必得的气势咄咄逼人。他也因此赢得无数比赛和心上人的芳心。

  亚伯拉罕有着古希腊人对于赢得比赛的执着精神,“比赛就是为了胜利,如果不会胜利,根本就不会参赛。”他是品达笔下那种“身手矫健的年轻人”,不仅跑得飞快还多才多艺,练得一副好嗓子,在合唱团中表现出色。除此之外,他还很善良,乐于助人,深得朋友的喜爱。他把跑步放在生活中的首位,甚至顾不得恋人的眼光。因为对他来说,只有获得胜利和认可,他才活得有价值,这是他的生存之本。否则他完全可以像哥哥一样,当个医生,又赚钱又体面。他想得到更多,就得付出更多。

  对于身为贵族的安德鲁•林赛来说,他不用证明什么,比赛对他来说只是一场游戏,他乐在其中。可对于亚伯拉罕来说,这却是一场与世界的斗争,生死攸关。正如诗中所说,他不会停止战斗,也不会有片刻休息,直到他建立了自己的精神王国。

  *电影音乐。

  与影片同名的音乐远比电影出名,可以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看到对它的致敬。那些犹如心灵脉动的电子乐出其不意地振奋人心,音符的余韵营造出深远的意境,仿佛在歌唱那些命运沉重的步伐在你脚下可以轻盈的跑过。但是,如此震撼的音乐并未像很多人想象的出现在比赛场上,只出现在了电影的开头和结尾的相同场景中——一群身穿白色运动服的年轻人奔跑在沙滩上,脚下溅起的泥点弄得全身都是。镜头给了每个人特写,无一例外的,他们都显得快乐,享受着运动带来的愉悦。

  古希腊诗人品达以歌颂运动会上的胜利而闻名。他却从不关注赛场,不像一般赞美体育的人一样描写观众屏息凝神的样子,不会描写运动员紧张的状态。他赞美胜利者却从不谈到他们的成绩和取胜的细节。他把胜利者看作是人类思想的代表。品达赞颂的是那些“继承和发扬过去的伟大传统的人,正是借着这些传统,世界才有希望。”

  在比赛场上,导演没有像很多体育励志电影滥用音乐煽情,而是尽量去掉音乐的干扰,最多用几个简单的音符,让人们体会运动员跑步时窒息般的紧张,全神贯注时的宁静世界。在跑过终点很久,他们才会再次听到观众席的欢呼,再次找回呼吸和神志,回望这短短的跑道恍如梦境。电影在嘈杂的背景声中放大了运动员得胜后的吼叫,那比任何音乐都更加震撼人心。

  火的战车代表的力量、传统和信仰不是像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那样,只存在于运动场上观众的欢呼声中,而在于他们平时训练时的努力中,他们为了理想身陷困境时,在于他们完全陶醉于运动的快乐中。

[他们陶醉于运动的快乐中]

  *-信仰之光-*

  “我相信神造我是有目的的,我在跑步时感到他的喜悦。”

  影片的另外一个男主角埃里克•林德尔是个虔诚的基督徒,纯粹的苏格兰人。他是宅心仁厚的传教士,深受喜爱的橄榄球运动员,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他乐善好施,是个良师益友。同时他也具有出色的演讲才能和人格魅力,人们会冒着大雨聆听他的传道。

  林德尔是真的热爱跑步带来的快乐。作为一个跑步运动员来说,他的跑步姿势一点都不标准,甚至有些“张牙舞爪”,但是就是这种原始野性的跑步姿势让他像风一样飞快。在一场和法国人的业余比赛中,他虽然跌到却仍旧反败为胜。父亲希望他通过这样的胜利引起人们的注意,使更多人信奉基督教。但林德尔并不认同这样的传道方式,这背离了他传道的初衷。使别人信奉基督教并不是类似明星偶像的盲目崇拜,人们得真的清楚自己到底信仰何物,明白自己是否了解个中道义。

  当人们苦于找不到工作,忙于每日生计,被现实问题搞得团团转,如何去告诉他们信仰的重要?林德尔把信仰和比赛相比,“它们都很困难,需要集中意志和灵魂的力量”。比赛胜利的喜悦和生活中的一些成就带来的喜悦都是短暂的,如何让它持久?从何处寻找不顾一切向前冲刺的力量?对于林德尔来说,信仰是他的力量,向前的原因。于是当他的信仰和比赛冲突,就不难理解他为何放弃比赛,坚持信仰了。谈到信仰,其实人们总是有着很多共同点。林德尔就像古代渴望胜利的希腊人(为了成为传说中宙斯的勇士而跑),林德尔为了荣耀上帝而跑。他们都朝着自己的信仰迈进。

  对于那些最后赢得胜利的人来说,不是信仰让他们变得不同,而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只是需要精神的动力督促他们前进。

  不管是早期的奥林匹亚精神还是这部电影都有着极强的理想主义烙印,但恰恰是这些只能写进小说中的美好理想却真实存在于乱世中,并且真的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些理想主义者们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们肯为自己的理想苦苦奋斗。胜利不是神赐的,是通过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赢得的。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734721/

 2 ) 平淡的片子

说老实话,这部81年的奥斯卡片子,没有让我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平平淡谈的线型描叙,没什么转折起合,说励志吧,好像也谈不上多大的励志故事,我也是心无波澜地看完了,就是讲二个英国剑桥学生跑步夺冠的起始,一个心中有民族意识,一个有信仰,仅此而已。 也许是时代不同吧,毕竟影片经过了四十多年了,意识、爱好、思想、技术、阅历都有太多的变化,不能体会当年的观影的心境也很正常。

 3 ) 《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飞人传奇(第54屆奧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http://qfmeng.blogcn.com/10178.html

Chariots of Fire (1981)

继续腾硬盘空间,继续看奥斯卡获奖影片。本片获得第54屆奧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英国两个短跑运动员的故事。Harold Abrahams是一个犹太人,在1919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他在学校学习期间展现出惊人的短跑技能,很快就打破了学校已经保持了七百年的短跑一百米记录。随后,Harold Abrahams就与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训练,参加各种短跑比赛。Harold Abrahams想要跑得更快的目的,是要为自己的犹太民族争光。同时期,在苏格兰的另一个短跑天才Eric Liddell在朋友的劝告下也开始参加比赛,他逐渐成为了苏格兰跑得最快的人。Eric Liddell跑步的目的则是为了上帝而跑。就这样,Harold Abrahams与Eric Liddell在苏格兰与英格兰的比赛中相遇了,Harold Abrahams输掉了比赛。比赛后,Harold Abrahams沮丧不已。此时,一个著名的职业教练找到了Harold Abrahams,告诉他自己可以提升他的速度。就这样,Harold Abrahams雇佣了这个教练,即使学校后来反对他的这个行为。1924年奥运会马上就要来到,Harold Abrahams与Eric Liddell都在为参加比赛而刻苦训练,两人都忽视了朋友、亲人和爱人。奥运会终于要开始了,大家坐船来到了法国。因为虔诚的Eric Liddell不在周日比赛,他退出了一百米比赛,而选择了朋友转让给他的四百米比赛。一百米比赛中Harold Abrahams获得了胜利,随后的四百米比赛中Eric Liddell同样取得胜利。两人获得胜利,英国人都很开心。最后,两人载誉而归,回到了英国。

这是一部很乏味的电影,平淡的让人无法评说。仔细思考的话,本片可以说是一部励志片,讲述两个英国著名飞人的故事并记录一段历史,激励观众们坚持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本片的题材是非常小众的,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原因有二,一是它讲述的是英国人的故事,与我无任何关系;一是年代过于久远,没有时代感。总之,我对本片的感觉是没感觉,看过之后没有任何收获。搞不明白这么一部平庸的电影,是如何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还是IMDB250靠谱一些。

本片让人没有感觉的最主要原因是情节平庸,如流水账一般。电影只是单纯的塑造了两个人物,然后就分别讲述他们如何如何训练、如何如何比赛、如何如何参加奥运会并获得冠军的。两个人物很少有交集,他们的训练过程也没有起伏,甚至相当顺利。电影怎么能如此拍摄?至少应该有看点吧,至少应该吸引观众们看下去吧。可是本片偏不是这样,平铺直叙的讲述了两个小时。我真服了本片的编导了!如果一部电影拍成这样,那还拍什么呢?有看电影的时间,不如去看两个主人公的传记更适宜。所以说,本片堪称史上最烂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电影不好看,人物的塑造不成功也是一大原因。本片两位主角的塑造都不深入,看过影片之后只记得他们每人一个特点,一个是为自己的民族自豪,一个是虔诚的教徒。这有没有搞错?电影怎么能这么塑造人物!这也太片面了。影片没有描写他们的成长经历,没有描写他们的情感生活,没有深入刻画内心性格,没有展现跑步给自身带来的影响,更没有展现人物的成长。总之,本片看过之后,我对两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他们执着的想跑步,一个为信仰,一个为民族,再也没有其他了。两人就像两个傻子一样,就知道跑。哎,作为一部描写真实人物的传记片,它也太失败了。

最后来说影片的拍摄。本片拍摄方面只有两点还算出色,一是比赛时慢镜头的运用,一是影片舒缓悠扬的音乐。第一个方面,本片的慢镜头使得电影描绘比赛时的画面有一种特别的美感,缓慢的动作、奔跑时坚定的表情、矫健的身姿等等,这些都可以让人感受到运动之美。这种美,也是运动的迷人之处之一,编导很完美的捕捉到了这些瞬间。第二个方面,本片曲调优美而抒情的音乐使得前面提到的运动之美更加打动人。尤其比赛时出现的音乐,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温和而平静的氛围,可以轻松的让观众们忘掉比赛中的紧张情绪。总之,以上两个方面是本片仅存的优点。除此之外,电影的其他方面就很平庸了。

额外说一句,本片我看了两遍。一遍是用字幕组翻译的字幕,一遍用我自己调校的R3字幕。两个版本的字幕比较之后才发现字幕组翻译的字幕与官方字幕差之千里,有很多地方错的离谱!看来以后看电影还是首选R3字幕,即使字幕出得晚,也是值得等的,免得浪费时间再看第二遍。

本片演员都不熟悉,看来都没红起来,只有两位女配角给我留下了印象。Harold Abrahams女朋友的扮演者Alice Krige、Eric Liddell妹妹的扮演者Cheryl Campbell都是美女,遗憾的是她们年轻时的照片,现在在网上一张也找不到,真可惜。

总结一下。本片是一部名不副实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平淡的剧情、不鲜活的人物、流水账般的叙事,怎么都看不出它哪里好,甚至可以说本片是一部烂片。在看过几部八十年代初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后,发现那几年的奥斯卡评选实在有问题,欣赏水平还不如朋友观众!以后我可不相信奥斯卡了!

Alice Krige

Alice Krige

Cheryl Campbell

Cheryl Campbell

序列:0710

Chariots.of.Fire.720p.HDTV.x264-3r1c

2012-02-04

 4 ) 电影《火战车》:缅怀1924年巴黎奥运会冠军——传教士利迪尔


    埃里克•利迪尔,中文名字李爱锐(1902—1945)。其父为詹姆士•丹露帕•利迪尔牧师,母亲名为玛莉•雷登,是一名护士,父母均为苏格兰人,是英国伦敦会差派中国的传教士。

    1898年利迪尔牧师进入中国,在上海传扬福音,次年和雷登小姐完婚。后因受当时义和团运动影响,利迪尔牧师和妻子离开上海北上。1902年1月16日,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埃里克•利迪尔出生在天津有名的马大夫医院。 1907年,利迪尔5岁时,随父母休假回国。次年,利迪尔牧师即返回中国参入教会服侍,这位牧师因宣教生涯饱受家庭分离之苦,将自己的两个儿子罗伯特和利迪尔留在英国。

    及龄后,利迪尔就读于苏格兰史达灵郡伦敦中学,此校内学生几乎皆有相同背景:宣教士的孩子,都在侍奉上帝极其虔诚的家庭成长,都因其父母忙于教会侍奉和福音差传,无暇照料自己。利迪尔在学校时,他在运动方面即显突出实力。并且,该校对体育运动也予以重视,阿尔门德校长曾在讲章内写道:“为什么在运动员和基督徒之间就无法有神圣的关连,事实上,这种神圣的关连可对抗二者共同的敌人,可抵御一些不良的品德,诸如:不节制、怠惰、游手好闲、柔弱、放纵肉欲、尖刻的嘲讽主义,以及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违逆自然及不道德的因素”。

    中学毕业后,利迪尔进入著名的爱丁堡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学位。并且,利迪尔也加入爱丁堡大学橄榄球队,并成为队内头号队员。后听取英国知名教练汤姆•麦格查的建议,专攻田径,利迪尔后来的表现证明这位教练的慧眼独具。利迪尔在大学生活中,除了橄榄球、田径及学业外,他也有在教会参入布道的侍奉,为主做见证;在平时,他就一直按时参加每个星期的查经班;他也曾在学校的以斯灵敦医药福音机构工作。他的信仰坚定敬虔,在他的信仰中,谨守第七日为安息日,也因为他决心守主日,逐很快的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1924年夏,第八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有44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利迪尔代表英国参加田径比赛。巴黎奥运会上,由于他原来报名的100米比赛安排在7月6日礼拜日举行,而礼拜日利迪尔要参加教会的主日崇拜,所以他决定放弃比赛。而利迪尔是英国赢取奥运百米金牌呼声最高的人选,此时,英国王室成员出面劝说未果,国人也多有声音指责他为叛国者。而利迪尔在赛程表一排出来就做了决定,“一切都显得非常平静”,当时和他一起参赛的运动员尼尔•坎帕贝尔说:“利迪尔最不喜欢喧嚷这种事了,他只说:‘我不在星期日出赛’”。

    在事态发展陷入僵局之际,另一位英国运动员林赛爵士将自己的7月11日400米参赛资格转让给利迪尔。利迪尔在最短时间内刻苦锻炼,这个“会飞翔的苏格兰人”虽不习惯长距离比赛,但为了信仰——上帝的荣耀,他奋力拼搏。而在此赛事中,利迪尔不仅夺得400米赛冠军,并以47秒6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此时,他仅有22岁,他的此项纪录也保持了35年,直到1959年才被打破。后英国人以此为剧本拍摄了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火战车》。

    在勇夺第八届奥运会400米金牌后,利迪尔在英国如日中天。这时他也拿到了爱丁堡大学的化学学位,成为英国不少企业争相聘用的对象。然而,已经成为国际著名运动员和体育明星的利迪尔,告别了英国以及他在英国可能得到的各种荣誉,婉拒了所有邀请,怀着对中国的眷恋,于1925年夏,回到了出生地天津,在英国伦敦会创办的教会学校新学中学(现天津17中)做了一名中学教师,以期服务于中国、服侍于上帝。他说这是神给他的梦想之地,他爱这个国家。此时,他也仅有23岁,而他在田径运动上正处于巅峰状态。

    利迪尔在新学中学执教期间,对中国学生充满关爱,对教学认真负责。他担任学校的理科及体育教师,每次讲课后,利迪尔从不率先离开教室,而是礼貌地让学生们先走。走下讲台后,如果还有学生在教室里,他便坐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交谈。利迪尔负责而仔细,即便仅有一个学生听不懂他讲的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重讲一遍。一次,一个学生因上学时自行车坏了,迟到了几分钟,利迪尔问明情况后,将几分钟前讲过的内容又为那名学生重讲一遍。

    1928年,利迪尔接到邀请,参加在大连举行的一场国际运动会。在这次角逐中,利迪尔获得200米和400米跑的金牌。赛后,利迪尔为不影响学校课程,急欲返津,到达码头时,轮船刚刚起锚,离岸已有很远的距离。于是,他急速跑到离船最近的岸边,先全力将行李抛上船,随后,倒退几步,再全力起跑,飞身跳上轮船的尾部,全船乘客瞠目结舌。此时,利迪尔还穿着运动服。此被传为佳话,而利迪尔对中国教育事业和上帝事工的尽忠之心也可见一斑。

    在1929年,天津民园田径体育场举办万国田径赛,受主办方之邀,利迪尔主持跑道的设计与施工,其修筑水平,在当时亚洲堪称一流。在此次赛事中,利迪尔击败了500米的世界记录保持者德国运动员奥托•费尔萨,夺得了平生的最后一块金牌。62年之后,也就是1991年的6月,由他的三个女儿把这块金牌赠送给了父亲曾经任教过的学校新学中学——今日的天津17中学,作为永久的纪念。

    利迪尔虽对教会的服侍和学校的工作勤奋有加,但其个人问题却无暇顾及。直到32岁时,才和一位名叫佛罗伦丝•麦肯齐的加拿大小姐结为伉俪,后夫妇二人相续生下两个女孩。数年后,埃里克•利迪尔受差会的派遣到河北肖张县传道。此前,利迪尔的哥哥罗伯特已经作为一名传教士在肖张县做福音工作。而此时,也正是中国抗战时期,肖张县饱受日军侵略之苦。1941年5月,利迪尔把妻女送回加拿大,此时其妻又有身孕。9月,三女在加拿大出生。不想,此行利迪尔竟与妻女成诀别。也是在此时,利迪尔被日本人关押,被送往位于山东潍坊的日军集中营——即潍县乐道院。

    潍县乐道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北长老会在中国建立的规模最大的一个传教基地。最早于1883年,由传教士狄乐播(狄考文的四弟)和其妻丁珍珠夫妇创建,最初包括教堂、学堂、诊所三部分。1942年3月,日本宪兵占领乐道院,将其改建为关押华北各地西方侨民的集中营。其中包括不乏知名人士:华北神学院院长赫士博士,曾任蒋介石顾问的雷振远、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燕京大学校务长司徒雷登、后来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辅仁大学附中教师恒安石,其中就有利迪尔。

    集中营生活极端艰苦,但是利迪尔还是帮助数十位青年人学习化学,因无教材,利迪尔就凭自己的记忆编写化学教材。大卫•米曹博士曾在集中营里生活过,也当过利迪尔的学生,他至今保存着利迪尔编写的化学教材。利迪尔永远是一个深受大家欢迎的人,即便是在集中营里。孩子们觉得他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亲切地称他“埃里克叔叔”。年纪大的,则将他视为一位可靠的朋友、绝对可以信赖的人。

    1945年2月初,利迪尔有一周的时间没有给他的学生们上课,事后大家才知道他病了。2月20日,也就是利迪尔临终的前一天,他还和同学们在棒球场上交谈,谁也看不出他身上隐藏着巨大的病痛。第二天的上午,利迪尔脑里的肿瘤便夺去了他盛年的生命。狱友们在利迪尔的坟墓前竖起一支简单的十字架,由于找不到油漆,他们就用黑鞋油在十字架上写下利迪尔的名字,此时,利迪尔正值43岁。

    多年后,1995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一位日本教授发现了一件已经沉睡半个世纪、但保存完好的埃里克•利迪尔在山东潍坊日本集中营的死亡证明。这份死亡证明书共有3页,记载了利迪尔死亡时的年龄为43周岁零一个月,死亡日期是1945年2月21日傍晚9点20分,大夫签字日期是2月22日。如今,这份死亡证书保存在设在香港的埃里克•利迪尔基金会。

    1988年,一批中外友好人士聚集山东潍坊,为在那里建立的埃里克•利迪尔墓地纪念碑举行揭幕仪式。纪念碑由产自他的家乡苏格兰的马尔岛花岗石制成,镌刻有中英文碑文,正面是:“他们应可振翅高飞,为展翼的雄鹰;他们应可竞跑向前,永远不言疲劳”。背后则记载了利迪尔辉煌而短暂的一生。1990年,为了纪念利迪尔,一位出生于苏格兰、后居住在香港的土木工程师丘嘉先生,倡导并建立了埃里克•利迪尔基金会。

    就笔者个人而言,对于利迪尔的所知,首先,是在2005年时听我们班主任王牧师说起过。当时,王牧师亦曾向我们推荐影片《火战车》,并且就利迪尔的生平给我们做了简单介绍,给我们知道他是一位忠心爱主的神的仆人。另一次,是我们2007年集体访问潍坊教会时,由潍坊教会的石牧师接待我们参观乐道院,我们在乐道院里看见纪念利迪尔的花岗石纪念碑,对这位神的仆人更直观的了解,他对中国的热爱和为中国生命的付出。

    今日,在北京奥运会之际,我们重新缅怀这位昔日的奥运冠军利迪尔。他以一颗善良伟大的心灵,在自己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来到中国的穷乡僻壤,饱受战乱之苦、妻女离别之痛。他为中国而生,生而恋慕不离不弃这片土地;他为中国而死,死后却连尸骨埋藏之地亦不可知。无神论的朋友们可以臆断为利迪尔超然的生命魅力,而信仰耶稣基督的弟兄姐妹们,我们的这位主内的弟兄也足以让我们自豪感恩弥足珍贵,愿如《圣经》所记:“他息了自己的劳苦,做工的果效一直随着他”。最后,以利迪尔自己的话作为结束:
 
      从出生到死亡,
      虽然每个人都像是站在同一条跑道上,
      但每个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
      因此,生命的意义也便有所不同。

                                            

 5 ) 尊重我的人,我必看重他

故事

哈罗德•亚伯拉罕,一个犹太金融家的儿子,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天才的短跑选手。在20年代的英国,这个内心温柔而敏感的年轻人用他外表的孤傲和强硬对抗周围的歧视与不公,用他如风的双脚把剑桥乃至英伦三岛的短跑纪录一遍遍甩在身后,立志去征服一个又一个充满偏见的冷漠心灵——直到他遇见埃里克•林德尔。
出身于传教士家庭的埃里克,是全苏格兰最好的橄榄球手,他从内心里感到上帝给了他善跑的双腿,就是为了用它们为上帝赢得荣耀。他放弃了橄榄球,专心练习跑步,他的目标是在奥运赛场上为上帝争得光荣。
看过埃里克的比赛之后,一向把跑步视为战斗的哈罗德竟然心生恐惧,他从没看见过这样的人,完全凭着本能和不可思议的意志力跑步并赢得胜利。果然,在他们的交手中他败了,可重新振作起来,刻苦训练,决心在奥运会上战胜这个温柔的苏格兰人。
1924年,巴黎奥运会。因为百米预赛被安排在星期天,埃里克坚决不愿在主的安息日跑步,遂与队员调换了项目,参加400米比赛。结果,亚伯拉罕战胜了强大的美国人,终于在世界面前证明了自己;而埃里克更是不可思议地在400米中夺得了冠军,为英国人获得了一枚意料之外的金牌。

电影

拍摄于1981年的英国电影《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系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奖,一直被认为是体育励志电影的经典。影片用倒叙的手法,由1978年哈罗德的葬礼开始,回溯了英国历史上这两个伟大的短跑选手那振奋人心的跑步。与其说这是一部描写个人奋斗的励志片,不如说它展示了一个人内心坚持和信仰的勇气。
哈罗德有张与亚伯拉罕•林肯一般瘦削冷峻的脸,他的强硬高傲源于他的敏感自尊,跑步是他赢得尊重的方式。他要克服歧视不公,克服内心对于不可知的力量的恐惧,克服来自世俗社会的压力。当校方因为他聘请专业教练而给予他警告时,他冷静而坚决地对抗着代表世俗观念和体育精神的学校当局,因为,他追求决不仅仅是体育之内的事情,而事关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埃里克面对的有家人对于他远离事奉的责难,他想方设法让家人明白,主需要他的胜利,主给了他善跑的双腿绝不是没有理由的——但为了信仰,在最后的时刻,他却拒绝在安息日比赛。这时候,他要对抗的是世俗的王权,整个英国,甚至为此要背上叛国者的名声。但他没有后退,在必须要选择的时刻,人只可能听从一个召唤。
哈罗德代表世俗,埃里克代表神性。但是电影没有简单地厚此薄彼,他们都值得人们尊重。内心的偏见、歧视、不公必须被克服,身体的障碍、肉体的沉重亦必须被超越。我记得哈罗德等候发令枪响时的万籁俱寂,一个异类而孤单的身影即将向既定世界的规则发起挑战。我更记得埃里克跑步时那种奇特的姿势,高昂头颅,满脸欢欣,眼睛甚至不看跑道,“我跑步的时候感觉到主的高兴”,“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主会领着我双脚跑向终点。而这两个伟大的年轻人,也从此成为了终身的朋友。

埃里克•里德尔

埃里克•里德尔1902年出生于中国的天津,他的父亲于19世纪末从苏格兰来到中国传教,包括他的母亲、哥哥、姐姐,他们全家都是勤奋虔敬的传教士。他8岁回到祖国读书,期间逐渐成长为一名用自己的见证来传播福音的神职人员。
奥运会后,1925年,埃里克毅然重返中国,在天津开始他的教书生涯。最初他在天津的教会学校教授化学和体育,但他很快就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他认为,神召他到中国,绝不是为了舒适的城市生活,更不是为了在外国人和富贵人中间转圈子。不久,他辞去教职,深入冀鲁豫(河北、山西及河南省)边区,尤其是在河北省境内的农村传播福音。
珍珠港事件后,埃里克在中国的活动开始受到监视。很快,他就被关进了设在山东潍坊的日本集中营。在集中营里,埃里克受到了惨无人道的迫害,他的身体开始一天天消瘦下来。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里,埃里克,永远的烈火战车,依然保持坚强的信念,乐观并充满慈善地关怀集中营里的每一个同伴,并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让营里的人都能坚强地面对暂时的磨难。一位名叫兰格登•古凯的美国人,在他所写的《山东集中营内》一书中,对埃里克作了如下描述:“当我在集中营的晚上,走过娱乐室时,经常看见埃里克•里德尔俯身在棋盘或船模型旁工作,或者在指导人们跳一种社交方格舞。他总是全神贯注,又兴趣盎然地捕捉那些被囚禁者的想象力,而不惜努力地在营区里倾尽自己的精神和体力。他已经四十几岁,但身体仍然轻巧、柔软,步履灵活自如,不过最重要的是,他那时刻充满幽默感和热爱生命的热情,他的热心和魅力,使大家适应了那段苦难的日子。”
1945年2月21日,埃里克因为脑瘤病逝于集中营。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这是完全的降服。”

 6 ) 火的战车-来自内心的荣誉与理想


  体育的好处,是能够在短暂的时间把人生以游戏的方式给你演绎一遍,有始有终,让你懂得怎么奋斗,怎么处理和队友、对手的关系,怎么去制胜,怎么输得起,怎么在逆境中奋起。更重要的是,体育最真实、直观地模仿着生活中的竞争。
  两个年轻人,一个为了对抗对犹太人的歧视,一个为了从属自己内心的信仰,报答上帝给予自己的跑步天赋-"让上帝高兴".选择了一场为了荣誉的战斗.绅士精神的落日余辉照亮了最后一个古典时代的长长背影.
   胜利后是姑娘对你的一个吻,是和教练的一醉方休,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一次祭奠!"和你爱的人过你该过的日子"."去中国继续传教".这就是他们赢得荣誉后选择地对生活回归的方式.
  人是历史的人质,一个时代拥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过去时代总是成为我们的一个可以任意把玩的盆景.我们对过去的召唤是寻求一种超越的勇气,超越这个时代的束缚,寻找我们真正的生存诉求,那种内心欲望的,事物本质的纯化.火就是胜利,就是荣誉.那个时代的冠军后面没有赞助商,没有广告商,在体育场上没有商业资本的入侵所以可以更明白的看到那种体育精神."运动能塑造人的性格,培养人的勇气,忠诚和领导才能,还有最重要的,无懈可击的精神和忠实,协作和责任感".从大不列颠到美利坚,三百年来,盎格鲁-撒克逊人不可否认地主导着我们的世界.而他们的精神源头又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他们的教育中,体育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希腊人的体育,当然是以奥林匹克为标志。参加竞技的人,是各城邦的公民。他们首先是业余选手,即使拿了冠军,也是公民的普通一分子。观众与运动员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于是体育人人都可以参与,成了培养公民品格的手段。希腊人理想中的公民,用柏拉图的话说,是勇武而不粗野,文雅而不柔弱。而诗与体育,培养着这人性中的两极。因此这两种教育的平衡,造就了心智与体格健全的公民。换句话说,体育是人发展自身人格的基本手段。(薛涌)"体育精神顺应这西方文明的历史发展,所以当我们被扣上"东亚病夫'帽子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自身意识的弱点.中国古代仕大夫好清谈,文,史,哲皆书斋学问,不如社会学经济学需大量实证统计.中国的精英便多半成为文化之精英.遗留到目前便是重智育,轻体育,轻社会服务意识.根本的是主静弃动."心静自然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静制动"根上是一种道家思想在士人笔端的自然流露.毛泽东和鲁迅都可以看作是中国读书人中的异端,他的成功不可或缺的是他身上不断运动.顽强奋斗,克服"抵抗"的性格.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体全则而知识之事以全."在其给友人的信中指出"身体弱就只有读书人.要矫正这弊病个人方面须养成工读并行的习惯,至少也要养成读书与游戏并行的习惯."
   所以,亚伯拉汉把他对自身责任和荣誉的体现都承载在跑步上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影片的推进来自于两人对比赛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小见大的话,实则是对人生真谛的追寻.爱里克与亚伯拉汉不同,他更有天赋,作为传教士,信仰是他前进的动力,也是他现实生活的"障碍".安息日的问题是对他的信仰的一次挑战,看似幸运与偶然的调换实则在于他对上帝的忠诚,所以爱里克的问题是"人与神"的对话.亚伯拉汉的问题是他人与自身的问题,是"人与人"的对话,来自社会与他人的种族歧视是妨碍他进入英国上层社会和赢得尊重的原因,这是他开始的看法.也是支持他义无返顾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动力.真正的转折来源于决赛前的怯场.这是他的目光从他人转向自身的分界.比赛的终极意义是一个人超越自己,种族歧视也许只是自身软弱的借口.从两位剑桥校长举杯庆祝亚伯拉汉的胜利再回想他们之前与他的那场交锋,发现并不是他们陈腐而是亚伯拉汉的不成熟.
  比赛是一次瞬间的绽放,不是生活的目的.但是我们能从它们身上寻找到可以让我们后辈祭奠的记忆.他能给我们好好活下去的勇气,找到自己的尊严.

 短评

片中这群一战后的年轻人,他们都努力追求着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生活,有着自己的信仰目标和绅士般的行为准则。即使他们一开始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但活着活着人生阅历就会让他们活明白,变得豁达,懂得人生最强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范吉利斯的电影原声太神奇了,总有一种冥冥之中听过的神奇感觉。★★★★

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运动就是为信仰和荣誉而战,可惜这部片拍不出激动人心。纯当捧Mr.bean场吧

5分钟前
  • A-sun*
  • 还行

奥运会此片一战成名啊

10分钟前
  • Eisenheim
  • 推荐

好巧,下载的4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巴顿将军》和《猎鹿人》刚好都是战争片,而《洛奇》和《烈火战车》刚好都是体育片。—— 记得在看《恋爱假期》时,杰克·布莱克饰演的配乐师在音像店和凯特·温斯莱特聊电影时就拿着《烈火战车》的光碟情不自禁地哼唱主旋律<Chariots Of Fire (the Main Theme)>?……

1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憨豆跑得不错!

18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回味那曾经与健步形影不离的信仰!作为体育电影本片立意高远,对体育精神的诠释深得偶滴认同,但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略显简朴,精彩有限

23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还行

主演里怎么没憨豆?

24分钟前
  • 男二号
  • 推荐

【又名:圣教徒李杜的奥运传教路或者犹太人亚伯拉罕的奥运自我证明路。】电影有点冗长和烦闷,平铺直叙的介绍过多,没有好好酝酿电影本身的节奏,但是比赛时候的慢镜头确实精彩。一个好的故事,还有完美的背景音乐。PS:中国3名网球选手参加了这届奥运会,预赛即被淘汰,这是中国人首次出现在奥运会。

26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奥斯卡最佳,80年代初低迷不振英国影坛的一注强心剂。因伦敦奥运找出来从头看,看完发现也就首尾海滩奔跑最好...其余就比较拖沓无聊了。Vangelis的配乐依旧激动人心,电影用到开幕式上还是很贴切的,现代奥林匹克的原始精神力量已经消失殆尽了。

2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因为奥运会开幕式上豆豆爵爷的乱入,跑去补了这个老片。看得我也好想跑出门去飞奔~比起总惦记自己犹太身份的苦大仇深主角一号,和虔诚的基督徒灵魂奔跑者主角二号,最让人着迷的还是潇洒不羁的阔少男配角啊,甩着飘逸的金发在自家的超大花园用斟满香槟的酒杯练跨栏,帅气地夺得一枚跨栏银牌~好萌

30分钟前
  • 海贼拉面
  • 推荐

第五颗心给憨豆~跑步或是急速运动的场面,用慢镜头加上适当的音乐看起来太有感觉了!!其中还有些配乐听起来像恐怖片中的。。

33分钟前
  • 薇薇在发光
  • 力荐

一边励志,一边说教,角色演技平庸,编剧有问题

38分钟前
  • 兮称
  • 较差

一个在剑桥的犹太寻找尊严的犹太学生,一个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传教士遵循着自己的信仰

40分钟前
  • mark
  • 推荐

因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我知道了这部电影,一部1982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因为这部电影,我知道这个陌生的名字埃里克里德;他在获得奥运冠军后,回到了出生地中国传教,并且最后死在当时潍坊的日军集中营,本片只讲诉了奥运的那部分,期待有一天他传奇的一生都能被拍成电影

43分钟前
  • Kevin
  • 力荐

那个年代的体育太美了。没有商业只有荣誉和兴趣的年代,体育给不同的人都提供了到达目的地的机会,他们有机会展示超越自我的精神来感动他人。亚伯拉罕反驳校领导时说,“你们只想要轻而易举的胜利”,真正的体育精神绝不会这么腐朽,它就长存在伟大的自我之中。

45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力荐

看来讲英国皇室的电影,都比较容易获得奥斯卡奖,我也有点同意这是最索然无味的奥斯卡最佳电影,不过主题音乐真是激动人心。

50分钟前
  • Seamoon
  • 较差

人家的学生上了剑桥牛津再去参加奥运,我们的运动员参加完奥运回来读清华北大

55分钟前
  • Finikz
  • 力荐

为上帝奔跑的人 永远有最永恒的动力~ 因为西方从未出现人与上帝同一的情况 所以需要一直一直奔跑下去 直到永远

59分钟前
  • 阳极-半导体
  • 力荐

庸人与天才的鸿沟,贵族与平民的对立,对手之间的惺惺相惜,均表现得鲜活生动;大英帝国的傲慢与偏见,黑法国人不遗余力;配乐好燃,开场海滩场景经典,越过恐惧的刀锋,在奔跑中享受满足的喜悦,和上帝召唤的声音。

6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重温这部经典的英国励志电影,仍然被感动,这是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一个为了尊严,一个为了信仰,这也是关于人性的故事,坚持你相信的,并取得成功!。。电影背后的故事更心酸,真实中的男主角死在天津的战俘营。

1小时前
  • 遇见kevi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