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的野蛮人

HD中字

主演:詹姆斯·加纳,乔纳森·普雷斯,彼得·里格特,乔安娜·卡西迪,弗雷德·多尔顿·汤普森,蕾拉妮·萨尔利,马特·克拉克,杰弗里·德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2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3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4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5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6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3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4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5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6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7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8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19门口的野蛮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门口的野蛮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位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温斯顿沙兰市(Winston Salem)的RJR纳贝斯克饼干公司股 东们,虽然受到全球瞩目,金钱不断涌入,光是在2月底的邮件中,就收到总数达20 亿美圆的支票,但很少有股东对公司的高级执行总裁罗斯.强生(Ross Johnson)心存 感激。现在,温斯顿沙兰市也变成前所未有的百万富翁市。所有与RJR公司有关的华尔街 大亨都想从中分到一点好处,于是罗斯找来财务专家亨利和彼得来为他效力。接下来上演的便是一出充满贪婪、背叛、尔虞我诈和高风险赌注的华尔街风云。  根据布莱恩.巴勒和约翰.海勒撰写的《Barbarians at the Gate: The Fall of RJR Nabisco》中文译名:《门口的野蛮人:RJR纳贝斯克的陨落》改编。  该书描写了1988年美国第二大烟草公司RJR融资收购饼干生产商Nabisco的交易。即使如今看来,这笔总额达250亿美元的收购也十分惊人,不禁让人对有关人物的行动产生 疑虑。当时,这也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收购资金。而1989年美国Kohlberg KravisRoberts 公司又以314亿美元的价格刷新了此纪录,其收购对象就是RJR Nabisco公司。  读过此书,你会惊奇地发现网络和个人对世界商业和经济的操纵力有多大。它向我 们揭示了CEO被给予的巨大权利和机会,从中你会懂得谁才是真正的"玩家"。 该书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20年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0本商业书籍之一。也被选择摘编到里奥·高夫的投资经典著作《一次读完25本投资经典》中。生命2006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第十二季冒牌的伯爵酒精:神奇的配方我的朝圣之旅生死劫杀1946大唐小娘子第一季傲骨之战第三季人体雕塑飓风2023公路之旅2007京城大状师2000路西法第三季心链虹色萤火虫,永远的暑假死士千王斗千霸等爱回家梦游者谍影柔情亚当·桑德勒:100//%新鲜怒潮 2023迷宫眼扑克脸贫嘴小8之东丽湖恋曲笔写青春第二季日子安妮日记河畔的朔子山果·温情版原样复制醉拳3(国语版)戏命师之飞天神兽周日晚上左右……美国处女梦魇绝镇 第二季百老汇天使恋爱病与男子班空中浩劫 第十五季巴黎一夜岚日志:征途等待伯强格斯

 长篇影评

 1 ) 战术高手VS战略高手

Ross是一个厉害的推销员

白首起家

从报童到CEO

但他是经理人

销售员的个性

张扬,随和,浪费

公司利润很好

但是因为是多元化公司

香烟与食品

香烟面临天价诉讼

影响股价

从金融家的角度

这样的公司是很好的lbo目标

实际价值被低估

henny的入局

并非是简单的信誉与面子问题

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而且这个主意是他提出来

原来是希望与Ross合作

Ross

第一个错误的决定

他在与kkr谈判过程中

他不了解kkr的背景

就是草根经理人与土豪资本家的竞争

Ross参观hennry的办公室

就是奢华的代名词

而他还是派头很足

抽雪茄

不了解他们的背景以及可以动用的资金实力

他们是当时的华尔街之王

是他们发明了杠杠收购

他们背后还有巨大的财主

米尔肯,银团

亨利看Ross

就像是大鳄看井底之蛙

Ross的错误

在于找雷曼投资银行合作

PETER,是一个新手

无法操盘这么大的项目

报价75美元一股

就是心目中的天价

以为股东就是会买单

结果是股东要保护自己的利益

公开招标

引来了野蛮人

最终把自己赶跑

从PETER团队提交资料的匆匆忙忙

hennry团队提交资料的从容不迫

就是菜鸟与老鸟的差别

Ross第二个错误

他希望保住自己现在的生活

奢华,浪费,花股东的钱

在资本市场,在资本家看起来

就是最大的忌讳

他不悔改

还要变本加厉

要占有大量股份

结果协议被公开

得不到董事会的支持

虽然最终他的报价最高

但是hennry的一个条款

让Ross离职的条款打动了董事会

Ross虽然为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资本家在利益面前

不会顾及数十年的感情

Ross是战术高手

hennry是战略高手

Ross最后的离职工资,税后只有2000多万

而hennry的一个小时的等待,就是4000多万。

Ross的其他错误

他投资了香烟

而不是食品

香烟的新产品开发失败

而食品的扩张得不到支持

管理团队

香烟团队无能,得到支持

食品团队有能力,却不重视

在他的并购方案中,也不包括他食品总经理

最终是食品团队出卖了他

告诉了hennry公司内部的情况

以及他们收购的协议

而食品团队的总经理

更是一个称职的CEO人选

他抓住了机会

选择了成功

 2 ) 粗糙总结一下这个故事的骨架

1. 首先是RJR Nasbio公司的烟草生意拖累了整个公司的股价,Ross作为经理人要对董事负责,他寄希望于新推出的Premier牌香烟能振奋市场,提升股价,结果产品研发失败,他必须另谋办法。
2. Kravis兄弟给他提供了管理层收购方案,但对方以往收购一家公司后都会重整公司管理机制,削减经理人待遇;Ross习惯了奢华的生活,不愿失去他的私人飞机和豪宅等等,拒绝和Kravis公司合作。
3. 他选择了Shearson Lehman公司,他们可以保证他百分之二十的股份,他以往的待遇也不会改变,但问题是Shearson公司以往没有接手过这么大规模的收购案。
4. Kravis公司从媒体上得知Ross要和Shearson合作,认为Ross剽窃了他们的想法,恼羞成怒,决定参与竞价。
5. Ross担心Kravis作为杠杆金融老手,会和Shearson无休止竞价,抬高收购价格,或者Shearson经验不足,万一Ravis获胜,他经理人位置不保,决定促使双方合作,但遭到Ravis拒绝。
6. RJR食品部总裁不满Ross奢华做派以及出卖公司的行为,出卖了Ross,将公司财务数据透露给了Kravis。
7. Ross出卖公司为自己谋利的行为惹怒了公司同事,尽管他竞价更高,董事们仍然把票投给了Kravis,Ross卸甲归田。

在这个故事中Ross的贪婪和媒体的兴风作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

 3 ) 股价暴跌,被KKR集团盯上

纳贝斯壳股价突然暴跌,让一只暗中盯了它两年之久的基金喜出望外,它就是华尔街最有实力的股权投资基金——KKR集团

纳贝斯克的价值应该在一百美元左右,现在严重低估。

如果一致行动人有兴趣的话,可以合作一起收购纳贝斯克。

既然公司这么值钱,为什么不能自己把它买下来呢?(一致行动人并不打算合作)

于是约翰逊(一致行动人)请来了两大金融机构,请他们设计收购方案,并提供资金支持。(双方一拍即合)

几周之后约翰逊发起了收购战,而在此之前股价仅53美元。

KKR得知约翰逊联手其他金融机构,踢开了自己,KKR集团的克拉维斯勃然大怒,在他看来,约翰逊是在自己的启发之下才想到了管理层收购,现在居然要把他一脚T开,而且纳贝斯克是KKR集团盯了很久的一块肥肉,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KKR当机立断出价90美元💲,直接叫板纳贝斯克公司,一场被称为世纪大并购的股权争夺战拉开了序幕。

半路杀出来的克拉维斯一下子打乱了约翰逊的部署,他不得不把收购价格提高到92美元,双方你来我往轮番出价。

 4 ) 看不懂的要好好看,尤其是王石同志

本片的LBO杠杆使用junk debt垃圾债收购方式,万科使用的基本是保险金,也使用了股市的外围配资杠杆,还有期货杠杆,在交割前有保证金压力,万科管理层也动用杠杆资金打压股价,想要迫使对方暴仓,玩起1974年香港地主会的货源归边.
王石在哈佛游学学习过这篇barbarian at the gate 所以他用野蛮人入侵是暗示了杠杆收购的方式,并无恶意,而且后面事情的进展完全如书中所说进行收购博弈两方都体现了书中运用的一些方法和模式.最蠢是监管部门,完全没看懂,指手画脚破坏规则

 5 ) 《杠杆收购案》

《杠杆收购案》

这是80年代末,标准的一桩美国企业私有化案例!
出价的三方分别是:第一波士顿、KKR和MBO(Management 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
标的物就是RJR 纳贝斯克,这是个多元经营的公司,其两个最重要的部门是烟草(RJR,雷诺烟草,造骆驼香烟的,部门总裁是ED Horrigan)与食品(Nabisco,造奥利奥的纳贝斯克,部门总裁是Johnny Greeniaus)。

最后老牌正宗的杠杆收购天王,金融史上最成功的产业投资机构之一,全球历史最悠久也是经验最为丰富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
KKR成功了!本片也来源于烟草巨头纳贝斯科收购案,这一真实事件!

Ross Johnson是RJR 纳贝斯克的CEO,拿着高额的薪酬,挥霍无度(所谓经理人道德风险),拥有好几架私人飞机。烟草部门的盈利下降与管理层的铺张导致RJR纳贝斯克股价止步不前(50美元),从而对CEO Ross Johnson产生了极大的压力。Ross将希望寄托在ED Horrigan烟草部门所开发的总理牌无烟香烟上,希望其的推出能改善公司停滞的经营状况。
  于此同时,在一次RJR 纳贝斯克组织的高尔夫球会上,Don建议Ross采用LBO的方法收购公司以提升股价,并暗示此举能赚大钱,推荐著名私募KKR主要合伙人之一Henry Kravis协助进行交易设计。Ross遂与Henry在纽约见面,Henry提出与Ross合作进行管理层收购的建议,并同意提供资金,而Ross担心的是与Henry合作由于依赖于KKR的杠杆资金会使收购后自己在企业的控制权丧失。
  总理牌无烟香烟推出后,调查显示消费者认为其口味像屎气味像屁,使Ross大为恼怒。他无法相信花费三千五百万美元的投资开发的产品如此失败,遂最终决定使用LBO来改善公司经营,并趁机赚一笔。他选择了Shearson Lehman(没错,就是已经倒了的那个,当时CEO为Peter Cohen)做承销商筹资,初定的收购条件是75美元一股,总共需筹资额度为170亿美元,收购后Ross将拥有公司20%的股份且拥有绝对控制权,剩下的股份由Shearson所有。但Shearson之前并没有进行过这么大规模的收购项目,融资渠道也较为狭窄。Ross向董事会提交了提案引起了震动,董事会主席Charlie Jim随即将消息透露给媒体引起轩然大波,被认为是史上最大的一次LBO。KKR的Henry得到了Ross与Shearson合作进行LBO的消息,认为自己的idea被Ross剽窃了,并认为75美元一股的价格实在太低,遂决定参与此次LBO。起先,他准备与Peter Cohen合作共同收购RJR纳贝斯克,提出的条件是KKR得到纳贝斯克而Shearson得到RJR,并支付Shearson1.25亿美元作为前期服务费。在Peter Cohen拒绝的条件下,Henry提出90美元一股的收购价格,总共收购价格为200亿美元,决定向公司董事会进行单独的要约收购。
  消息一出,市场动荡,RJR纳贝斯克股价狂涨。在一次RJR纳贝斯克组织的社交聚会上,华尔街投行及私募倾巢出动,包括Forstmann Little, First Boston, Drexel Burham都准备在这次LBO中分一杯羹。Ross希望与Henry 和解,邀其与其他投行代表第二天在公司进行商讨。
  第二天,Ross邀请Shearson与KKR进行商讨,希望两大机构对此次收购的筹资共同进行承销,以防止竞价无限进行下去。但KKR不希望Shearson进行筹资所需要的债券销售,而希望通过Drexel Burham进行债券融资,原因正在于Drexel Burham有当时的垃圾债券大王Milken,能使KKR筹集到巨额资金。而另Ross无法接受的是,KKR接手后要在并购完成之后对公司进行开支缩减,变卖Ross的私人飞机等一切高管在职超额福利。谈判随即宣告破裂。
  Henry苦于高管人员对KKR的抵制,无法得到RJR纳贝斯克的充分财务状况与盈利信息,从而无法进行合理的出价。此时KKR的另一个合伙人George告诉他在RJR纳贝斯克找到了一个“深喉”,也就是食品部总裁Johnny Greeniaus。Johnny早就对Ross的挥霍无度表示不满,希望在LBO后公司能缩减开支合理经营以得到健康发展。Johnny Greeniaus同意给KKR提供尽可能一切都信息,并把Shearson-Ross并购计划中对Ross的“金降落伞”条件透露给了公众,引起了公司内部对Ross的不满。
  最终竞价日到了,总共有三个竞价者:Shearson-100美元一股,KKR-94美元一股,First Boston-105到118一股。但First Boston的提案是基于众多的避税措施,它需要而外一周的时间进行可行性研究。董事会决定再等一星期。
  Henry决定在最终日期到达前放低姿态,向公众表现出准备放弃的态势。Peter Cohen认为这是Henry的计谋,继续进行加价。一个星期以后,First Boston无法实现它的提案而自动出局,此时KKR的出价109美元一股,Shearson出价为101美元一股。董事会需要1小时讨论,并向Ross最后征求了意见,暗示KKR出价高于Shearson。Ross随即将最终价格定在了112美元一股。但最终的结局是,KKR取得了投标胜利,董事会给出的原因是:因为KKR的提案中Ross将被解雇,公司开支将被削减,并不出售任何公司分部门。
  最后的结局是:Ross得到了5300万退休金,并不得不作公共客机回家。Johnny Greeniaus在收购后将纳贝斯克的前六个月盈利提高了百分之五十。RJR取消了总理牌香烟的生产线。Peter Cohen从Shearson辞职。当然,最大的赢家是公司的股东——手中股权价值在这次并购中增值了一倍。


而片中也阐述了KKR在这一大宗交易中遇见的对手、发生的冲突,以及其间暗战、潜流、烟雾等等手段!
同时,因为华尔街很快学会收购的好处,因此片中描绘银行家们对于标的物穷追猛打不舍!并购,是华尔街的生存之道,输、赢或平局,都可以带来大量的费用:咨询费.剥离费.借贷资金等。所有这些促进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华尔街的蓬勃发展,并购费用反过来又促进了证券业的兴旺发达。



本片可谓经典事件的经典回放,您可以在这里看见很多经济发展历史的片段回放,很值得回味!
那让竞购双方不断抬价的终极原因是什么呢?
请看4阶段收割利益的描述!



若说正面影响,那就是更加积极、表象化公司的盈利预期与当期收益数据了!
至于其他,需要具体事例具体回顾了!


尾声:
RJR和纳贝斯克公司的缔造者永远也不会理解这里所发生的一切,R.J.雷诺兹和阿道弗斯·格林漫步在横尸遍野的杠杆收购战场上也许会问:这些人为什么如此关心计算机中的数据而不是工厂的产品?他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拆散一家公司而不是去建设它?所有这些与商业精神究竟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谁是最后的胜利者?“门口的野蛮人”吗?

这次收购的看点主要有:
(1)收购团队阵容豪华。收购的签约日是1989年2月9日,超过200名律师和银行家与会,场而异常宏大。
(2)中介费用高昂。虽然收购价格是250亿美元,但整笔交易的费用达320亿美元,其中以垃圾证券支持杠杆收购出了名的德崇公司收费2亿多美元,美林公司收费1亿多美元,银团的融资费3亿多美元,而KKR本身的各项费用高达10亿美元。
(3)财务杠杆巨大。虽然收购价格是250亿美元,但KKR仅提供了15亿美元的股本,其余则通过其他途径筹集(大通和花旗等银团提供了145亿美元的LBO贷款,德崇和美林提供了50亿美元的过渡性贷款,KKR接收了RJR所欠的48亿美元外债)。

1990年7月,KKR被迫再次投入17亿美元。2005年,纳贝斯克与BorttenFoods进行换股而上市,KKR将其股份出售给Apollo集团才最终退出。这笔交易KKR不但没有赚到钱,而且亏损不小。




 6 ) 逐利的资本,门口的野蛮人

一、前言概述

观影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隐藏在MBO、LBO等光怪陆离金融术语背后的,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贪婪和欲望。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的矛盾就在于,人的欲望和对应的激励(incentive)既是社会均衡发展的动力,也是引诱人类踏入堕落深渊的魔鬼。有限理性的人们既屈从于自己的欲望,又以各种社会普遍的意识形态枷锁加诸于他人之上。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将各种因素纳入效用函数中,认为社会所追求的正是效用函数的最大化,然而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偏好,三维世界中时间光锥所指向的结果又只有一个,人与人的欲望必然会发生冲突,在没有预算约束的情况下,人类的需求就是无限的。在华尔街这种风云际会的场所,当金钱放宽预算约束从而放大了人们的贪婪和欲望,又会发生些什么惊心动魄的商业案例呢?

在课堂上的时候我已经从管理层杠杆收购、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及企业估值三个方面对于整个收购案例进行了金融学方面的解读,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我将使用两种不同的角度重新分析。首先从时间维度,本文将带领读者带入Ross Johnson的视角梳理整起收购事件,尤其着重分析他的每一步决策失败的原因以及背后的金融学、伦理学逻辑,如果我们是CEO Ross Johnson,我们应该如何成功收购RJR Nasbisco?。然后,从横截面角度分析收购案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决策的动机、出发点以及最终结果,是哪几股力量交锋导致影片所呈现的结果?最后本文将在总结感悟中力争将整片文章进行哲学层面的升华,我用一整晚写下本文,故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二、历程回顾:如果你是Ross?

(一)收购前提:悲剧开始于低迷的股价

RJR Nasbisco公司长期股价低迷,让作为CEO的Ross Johnson承受着巨大的压力。Ross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已投入巨额经费并且即将推出的的Premier,结果却意外收到产品研发失败的消息,为此他必须另谋出路提振股价。

1、公司金融的目标:股东利益最大化

首先必须明确公司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所以反映在观测指标上就是股价的上涨。由于现代公司治理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董事会监督管理层的检测指标之一就是股价,所以一直被市场低估的公司股价就是董事会对Ross施压的源头,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电视里面放烟草公司胜诉的利好消息,Ross的关注点一直在股价上。而股价被低估说明公司价值被低估,这也是导致Ross采取管理层收购(MBO)+杠杆收购(LBO)的方式收购公司的根本原因。

2、沉没成本:过去的研发就过去吧

之前Ross对于Premier寄予厚望,但是巨额经费已经是过去的支出。在Premier的失败结果成为已知信息之前,他的决策是等待Premier投放市场;在在Premier的失败结果成为已知信息之后,他的决策立马发生了转变,是因为这个研发项目所付出的所有成本已经成为了沉没成本。还有一点是,失败结果成为已知信息的时间点非常重要,导致Ross做出决策的时间点推迟正是由于他的下属仅仅“报喜不报忧”,将5%的少数结果通知给Ross。

(二)收购方案:代理问题导致的首次错招

Kravis兄弟为Ross提供了管理层杠杆收购方案,但对方以往收购一家公司后都会重整公司管理机制,削减经理人待遇。然而从之前的观影可以看出Ross习惯了奢华的生活,不愿失去他的私人飞机和豪宅等等,拒绝和Kravis公司合作。

1、LBO+MBO:这是KKR基金的游乐场

LBO即杠杆收购,指指公司或个体利用收购目标的资产作为债务抵押,收购此公司的策略。杠杆收购在国外往往是由被收购企业发行大量的垃圾债券,成立一个股权高度集中、财务结构高杠杆性的新公司。在中国由于垃圾债券尚未兴起,收购者大都是用被收购公司的股权作质押向银行借贷来完成收购的。MBO即管理层收购,是公司管理层利用高负债融资买断本公司的股权,使公司为私人所有,进而达到控制、重组公司的目的,并获得超常收益的并购交易,除了强调收益权之外,还强调控制权、共享权和剩余价值索偿权。KKR是MBO的创始公司,并且已经调查了RJR Nasbisco公司两年的时间,拥有丰富的实操经验,无疑是最为合适的合作伙伴。然而Ross选择了Shearson Lehman公司,他们可以保证他百分之二十的股份,他以往的待遇也不会改变,但问题是Shearson公司以往没有接手过这么大规模的收购案。

2、代理问题:管理层的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区分为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是逆向选择问题(adverse selection),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则称为道德风险问题(moral hazard)。在现代公司治理中,道德风险主要体现为代理问题(agency problem),由于代理人Ross和公司股东的利益不完全一致,而委托人在对代理人进行监督时,无法完全掌握等量信息对代理人进行监督,代理人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股东的权益。在影片中Ross自己拥有着几架私人飞机和豪宅,而董事会的董事长都没有自己的私人专机,这也是为什么Ross不愿意和最合适的伙伴KKR进行合作,因为他担心KKR会缩减他额外享受的福利待遇,这也是为什么KKR最终不愿意选择Ross作为RJR Nasbisco的CEO。

所谓一步错,步步错,Ross如果愿意损失自己作为CEO的额外开支,就可以和KKR合作。如果我们认为确实在Ross的视角中,KKR无疑是危险的,像Ross这样自己一步步爬上高位的实业经理人,最为厌恶的恐怕也是受到他人的掌控,这一点从Ross进入Henry Kravis的家中就可以看出来。当已经经过重重博弈登上公司一把手宝座的Ross看到那满墙的名画时,恐怕他也在暗暗比较。他的心里是否有一瞬间会觉得,身为实业经理人巅峰的自己在金融大鳄面前,过去的成是多么不值一提?一个人的骄傲,尤其是一位成功人士的骄傲是多么贵重?Ross可以不选择KKR公司而选择Shearson Lehman,但这只是之后诸多连锁反映中的第一步,之后的收购过程中Ross和他的团队又失误在了哪里?

(三)收购过程:贪婪的资本,门口的野蛮人

1、第一阶段:Ross发动闪电收购,董事会积极引入竞争

Ross及其团队在董事们毫无预料的情况下,计划以75美元/股,共计170亿美元价格完成私有化。这一价格远高于当时的40多美元的交易价格,也超过公司历史最高股价,但是也低于公司的实际价值。然而董事会立即将这一消息泄露给媒体希望引来华尔街大鳄的角逐。从媒体处得知消息的Henry异常愤怒,在和Peter合作遭到拒绝后,KKR随后报出了94美元/股的收购方案。迫于压力,Ross团队不得不将收购价提高至100美元/股。此时,First Boston决定自己竞标,声明只要多一周时间他们可以利用税收优惠的政策提供118美元/股的价格。董事会宣布,等First Boston完善方案,再来一轮竞标。

(1)媒体公关:内幕消息于并购的重要性

Ross团队最为失败的一点就在于其媒体公关的失利,媒体的嗅觉就像猎犬一样灵敏,随时伺机刺探新的消息。在金融运作中媒体常常扮演者不可或缺的宣传角色,在影片中Linda女士毛遂自荐负责媒体的公关,那么我们一分为二看看她的贡献和失误。首先,Linda女士最大的贡献就是在换衣间发现Johnny Greeniaus与KKR公司的勾结,及时为Ross团队敲响警钟,但是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接着,Linda女士在本次收购中所表现出的最大失误在于作为一个公关团队的负责人,完全没有考虑到信息泄漏的问题,既没有提前和媒体打好关系,也没有作出相应的紧急预案,结果造成了Ross团队两次最大的措手不及。一是闪电收购计划被泄露导致竞价战的开始,进而导致Ross失去低价收购的先机,二是Ross管理协议和“金降落伞”计划的曝光导致Ross遭到董事会的厌弃,成为收购失败的关键一击。

(2)垃圾债券:华尔街LBO中的最大助力

First Boston在影片中表达了对KKR公司的鄙夷,就是因为KKR公司的杠杆来源于垃圾债券。作为一个只有几百名员工的私募,敢于去收购几千员工的大型公司,最终开出250亿的天价,KKR必然拥有充足的放杠杆能力,其能力的来源就是高收益、高回报的垃圾债券。1970s的美国美国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不断攀升,信用紧缩,一大批企业债券评级被降为垃圾级,此时的垃圾债券违约率低,收益率高,是非常合适的投资工具,但是对于被收购公司来说却是严重的债务负担

在整个第一阶段中,Ross及其团队的错招主要有三步,一是其失败的公关导致最有力的竞争对手KKR公司的进入,二是拒绝了KKR公司共同竞价的邀请,三是在KKR团队叫价后反而放弃First Boston团队而去寻求KKR的和谈,导致First Boston也决心参与竞价。如果我们站在Ross立场上(当然这有点事后诸葛亮,只是希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最好的结果就是能在闪电收购中迅速完成MBO,在提前和主流媒体打好交道的情况下,及时封锁消息或者放出假消息让对手知难而退,或者提前想好紧急预案。如果事情已经发展到了第二步,索性分KKR一杯羹避免恶性竞价战(想起贾玲小品中“就让比分维持在2:2”)也能及时止损,但是Peter处于自负拒绝了KKR的相邀。如果事态已然到了第三步,那就和盛情相邀的First Boston合作,这个时候被拒绝了两次的KKR公司怎么会轻易放过Ross?然而此时Ross选择了妥协,结果既没有拉拢KKR,也把First Boston逼成了对手。

2、第二阶段:KKR获得Johnny情报,放烟雾弹后意外复活

面对Ross 100美元/股的报价,Henry缺乏公司内部的信息无法做出下一步合理的报价。然而由于Ross计划在收购完成后出售食品部门,所以早已对Ross挥霍无度不满的食品部门负责人Johnny Greeniaus选择为KKR提出情报并且向媒体曝光Ross并购计划中的“金降落伞”计划,引发公司内部董事会、股东及其他管理人员对于Ross的不满。由于搅局者第一波士顿采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即将截止,而迫使其必须在1个半月内完成交割,于是第一波士顿放弃了这一轮竞标。竞标当日,约翰逊以为就只有自己参与,所以象征性提高了1美元,将报价定为101美元/股。然而KKR公司突然出现,而且给出了106美元/股的远胜于自己的报价。

金降落伞计划指雇用合同中按照公司控制权变动条款,对失去工作的管理人员进行补偿的规定。一般来说,员工被迫离职时(不是由于自身的工作原因)可得到一大笔离职金,它能够促使管理层接受公司控制权变动,从而减少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因此产生的利益冲突,以及管理层为抵制这种变动造成的交易成本。影片中有两次提到了“金降落伞”,一次是Ross在收购计划中为身为管理层的自己牟利而提及,另一次是Ross被辞退时收到的退休金,两相对比还是具有一定讽刺意味的。

在这一阶段我认为Ross最大的失误在于管理层出现“叛徒”。在影片开头的酒会上,就可以看出有一个戴眼镜的男人在Ross的左右逢源中一直板着脸,他就是食品部门的负责人Johnny Greeniaus。虽然影片中给出的一个解释是他早就对Ross的铺张浪费、肆意挥霍不满,但是正如裴老师在提问环节所提到的(当然我深表赞同),最深层的原因还是Ross选择了烟草部门的负责人Ed分一杯羹引发了Johnny的不满。人心确实不可避免有偏颇,但是至少要把核心人物绑定成利益共同体。至少在Ed和Johnny存在信息壁垒的情况下,如果我是Ross我会考虑到将管理层安抚到位。

3、第三阶段:封闭竞标变现场拍卖,董事会为免责锁定KKR。

Henry在休息室里打着扑克,期待着最终结果,却不料一位董事将自己的报价偷偷告诉了Ross。Ross随即和投资银行团队协商,先后报出了108美元/股、112美元/股的价格。得知该消息的Henry勃然大怒,认为这不是封闭投标,而是公开拍卖。然而,最终在董事会主席Charlie Jim的劝说以及4500万美金/小时的条件下,KKR还是留了下来,并将报价提升到了109美元/股。

在董事会最后的定夺时,虽然约翰逊的报价更高,但扣除证券支付等方式后,双方的报价其实都在108-109美元/股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然而由于Ross管理团队被爆出的管理协议,最终董事会决定将公司交付KKR团队。

在这一最终阶段,导致董事会偏向KKR的正是前文提到的收购计划和“金降落伞”的曝光,此时收购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双方都面对着骑虎难下的困境,即使收购成功利润也非常微薄,但是一旦收购失败Ross即将失去目前的一切,而KKR的声誉会遭受沉重打击。我将在下文谈到这一阶段Ross应该做什么,但是在这里我想说一说“赢者的诅咒”(the Winner’s curse),在金钱堆和名利场上理性人的约束被大大削弱,凯恩斯曾经说人是受“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支配的,它将非理性的人引向截然相反的收敛路径和均衡方向。我有幸拜读过行为金融的诺奖获得者理查德写过一本《赢者的诅咒》的书,他提到在竞价中在墨西哥湾油田拍卖之后,赢者最终在财务上亏损或者实际收益严重低于预期。最终赢家KKR真的获利了吗?事实上KKR在之后不仅陷入了和公司股东争斗,面临烟草诉讼,其发行的债券也一度大跌。最终,KKR不得不陆续出售了食品公司和烟草公司,抽身离开时获利甚微。“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并没有让KKR赚到什么钱。金钱和欲望会压缩人类仅剩的理性,如何时时刻刻保持清醒?我认为没必要时时刻刻保持理性,那样也不符合马克思所定义的“人”,社会科学的美妙难道不在于“人”的复杂性吗?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先生也认为“社会齐一性”之所以复杂于“自然齐一性”,也是由于人的存在。我们只需要在进行某些决策的时候进行合适的权衡选择(trade off)就可以了,最终只能回到人类古老的箴言“不要被贪婪冲昏头脑。”

(四)最终结局:Ross卸甲归田,Peter引咎辞职

Ross得到了5300万退休金,并不得不作公共客机回家。Johnny Greeniaus在收购后将纳贝斯克的前六个月盈利提高了百分之五十。RJR取消了总理牌香烟的生产线。Peter Cohen从Shearson辞职。

回顾这一片段之时,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在Ross和Jim见的最后一面的对话中,Ross直言早知今日他一定会提前贿赂Jim而不是坐以待毙,而Jim在听到他的说辞之后只是叹息着不住摇头。在Jim的心中,直到最后一刻Ross都没有明白他最终失败的点是因为贪婪。有人可能会反问:在这场资本的追逐中,谁不贪婪?在这场雪崩中,谁真正无辜?谁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造成这样的结局?投行追逐收购溢价,股东追求股价上涨,董事会追求即时收益,媒体追求新闻曝光,高官追求职位升迁乃至拥有公司,难道KKR就不比Ross更贪婪吗,毕竟KKR才是名义上“门口的野蛮人”不是吗?但是人就是这样一种奇特的生物,虽然传统意义上的效用函数鲜少加入意识形态上这种难以量化的商品,但是比起陌生人的欺诈,显然人类更无法容忍身边人的隐瞒欺骗。正如裴老师也在课堂上所提到过,Jim和Johnson是合作了几十年的合作伙伴,但凡Ross不那么赤裸裸(用Ross自己的话来说就是“too naked”),公司也不会在条件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将胜利判给KKR公司。然而一向深谙假装吃亏实则盈利(开头两个片段)技巧的Ross却在这一次遭受了9岁以来的第一次失业,因为他这次甚至都没有给自己的同事们,也是自己的交易对手一点余地,给自己公司的伙伴分一杯羹,反而将自己的野心暴露无余,最终一手造成了墙倒众人推的局面。用通俗的话来说,信息没有死死守住反而四处流窜(公关),利益没有核心共享反而死死握住(贪婪),恐怕是在Jim视角中此次Ross最大的失败。

三、利益相关者分析:谁是最大赢家?

在第二部分的重点分析中,我对整起事件按阶段进行了纵向梳理,在本部分中,我将从横截面角度对参与本次并购的几股势力进行分析。

出价的三方分别是:First Boston、KKR和Ross团队,标的物就是RJR Nasbisco,这是个多元经营的公司,其两个最重要的部门是烟草(RJR,雷诺烟草,造骆驼香烟的,部门总裁是ED Horrigan)与食品(Nabisco,造奥利奥的纳贝斯克,部门总裁是Johnny Greeniaus)。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竞价战中无论是解甲归田的Ross还是负债累累的KKR都不算是最大赢家。当然,所谓“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最大的赢家是公司的股东(影片中表现为黑人小哥和擦鞋的阿姨)和董事会——手中股权价值在这次并购中大幅增值。

四、总结感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文章写到一定程度就不属于作者了,她本身就会具有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前文中,在第一部分中对本文的核心论点以及框架结构作出了详细的论述,第三部分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简单分析,本文的重心主要放在了第二部分,也就是对Ross失败的因果链条的分析。其实本文主要的思考和感想已经在第二部分得到了详细阐述,在本部分我想最后进行一些升华,来结束本篇文章的论述。

康德有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如果从法理学的角度来说,国家是每个人分割出自己的一部分公权力而更好维护自己私权利的工具,那么道德无疑是每个人克制一部分自己的私利和贪欲而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层面的社会契约。什么才是成功?影片中华尔街商战中的每个人难道不都是社会定义上的成功?无论是Ross、Jim、Henry还是Peter。最后Ross乘着州立飞机携着妻子和宠物狗黯然离去的时候,未必不是在另一种生活中过着另一种“成功”的生活。KKR公司成功地取得了竞价战争的胜利,却受到了“赢者的诅咒”,在背负大量债务的时候不得不分别出售了食品公司和烟草公司。在第二部分中本文给出的所有指南,似乎也只是指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新结构主义经济学》中曾提到国家的发展存在“收敛聚乐部”(convergence clubs),我认为成功也存在着类似的“收敛聚乐部”,人的一生就是在向着自己的理想均值回归,力争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黑格尔也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就算像泰勒斯一样掉入坑中也不必害怕,因为只有那些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短评

电影的整体节奏有点儿问题,看得我这个累。也有可能是字幕的问题,我还以为这个电影看得人挺多呢......找点儿东西这个费劲

3分钟前
  • 机器楞
  • 推荐

这二十年前的电影真像是寓言:美国背上一大堆债,不是为了长期投资,而是为了玩这种资本游戏。银行家不比烟草公司好多少啊……

7分钟前
  • Jiong
  • 推荐

“You know the three rules of Wall Street? Never play by the rules, never tell the truth, never pay with cash.”最后他出局了。

11分钟前
  • cc子
  • 推荐

never play by the rules, never tell the truth, never pay with the cash

15分钟前
  • 似水流年
  • 还行

因为无法详细解释专业内容,个人认为电影不适合表现商战,剩下简单的故事,精彩程度肯定比书差多了

17分钟前
  • 方方
  • 还行

The best film about Investment Banking: LBO, Management Buy-out, PE, Junk Bond Financing, PR, KKR, Lehman Brothers... Everything about IB.

22分钟前
  • 孤树傲海
  • 力荐

少数把事情讲清楚了的商战片,诙谐更加分

27分钟前
  • Bill
  • 推荐

平铺直叙地讲完LBO。简单来说就是nabisco的CEO Ross Johnson准备管理层收购nabisco,但是KKR的Henry Kravis认为点子是自己出的并且垂涎nabisco已久,三番五次与Johnson竞标。最后Johnson居然以112:109输给了Henry,原因是the board认为Johnson的方案细节过于贪婪。虽然有些细节和我从纪录片中看的有些不一样,大体还是符合的。惊讶于电影中Johnson的风度,输掉竞标还能表现如此得体,生活方式的大幅度改变也没有气急败坏——尽管这是九岁以来第一次失业。😌

31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下了书没时间看啊,所以对于文盲还是看电影方便。无字幕看得确实累。话说80年代末风靡美国的LBO诞生了垃圾债券之王michael milken,最后锒铛入狱,然而我朝的并购非公还被银行当做优质资产疯抢,真的好棒耶o(≧v≦)o~~我还想说花街大佬暴发户的生活方式真是30多年恒久远永流传啊o(≧v≦)o

34分钟前
  • 神奇老太
  • 推荐

wall street rules: never play by the rules, never tell the truth, never pay with the cash.

38分钟前
  • 佳亿不动声色
  • 还行

我看了两遍,也就看懂个皮毛,电影推出二十年后的万科管理层之争简直就是电影的现实写照,当然,王石可能没看过这部电影…

39分钟前
  • 鲁大师-鲁提辖
  • 推荐

KKR V.S. RJR Nabisco,又是电影叙事,又饱含LBO等金融工具的拆解,还有公共关系,传播,心术等的涉及,本片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真实

40分钟前
  • 被套牢了别浪
  • 推荐

门口的野蛮人赢了,但二十年后金融危机来了。董事会主席抛弃罗斯代表的收购方给出的理由是虽然他们出价更高,但罗斯的贪婪没有合理限度,其实还是恨罗斯背着他准备通过收购大赚一笔罢了,“朕的钱!”罗斯,拿到股权之前只是个高薪打工人。

44分钟前
  • 雅文Vicky
  • 推荐

郁金香事件、南海泡沫事件、金字塔投资欺诈和得克萨斯银行事件等经济狂热一样。野蛮人的胜利 ✌️

47分钟前
  • 傻白甜 🎀
  • 力荐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Philip Morris才是RJR Nabisco LBO的最后赢家。

51分钟前
  • Han
  • 力荐

我以为相较于书来说,电影还是稍逊一筹~篇幅所限,主要只展现了管理人团队和KKR两方面的竞价,过于表面和单纯~对于这样一笔大交易,涉及到公司的估值,各方的利益,除了竞标,包括融资、持股、管理方案等,几乎牵扯了整个华尔街所有金融机构的恢弘壮阔和错综复杂,电影可以说完全砍去了~不过原作开篇也说了很多ROSS早年间的经历,这块倒是不必赘述

55分钟前
  • 烤不准
  • 推荐

The so-called Wall Street Rules from Barbarians at the Gate:Never play by the rules;Never tell the truth;Never pay the cash.

56分钟前
  • 大师
  • 力荐

撇开真实事件不谈,只说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有着一个奇怪的剧本,把一件很严肃紧张的故事用喜剧腔调讲出来,所有的戏剧冲突都让角色像情景喜剧一样说出来,从片头起就渲染主角光环暗示可能出现隐藏逆转高潮,结果看到最后发现真的就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

58分钟前
  • leonid
  • 还行

因为KKR公司用的杠杆收购手法不仅不需要现金,也不需要看见现金,甚至也没有人知道钱从哪里来,整个过程根本就是个圈套。而KKR那些高层,以及交易过程中的那些华尔街人士,由于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贪婪和狡猾的技巧,也被冠以“野蛮人”的称号。

59分钟前
  • suspanda
  • 推荐

卖方,买方,经办的,收税的,都捞了好处,皆大欢喜……

1小时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