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

完结

主演:秦昊,王景春,荣梓杉,史彭元,王圣迪,张颂文,刘琳,芦芳生,李梦,黄米依,李俊霆,穆丽燕,林鹏,陈朵怡,赵晖,刘妍,任洛敏,刘晨霞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剧照

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2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3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4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5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6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3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4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5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6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7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8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19隐秘的角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我在看完原著之后,依然选择给这部剧2星

第一集确实非常出彩,只是完满的铺垫下来,却没有后续精彩的展开了。

1.题材 在刷剧之前了解到原作是一部名叫《坏小孩》的小说,当时想是不是关于未成年犯罪的题材,如果是的话这样一部剧对于如今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层出不穷也许会有一些帮助,原著确实是,孩子们也多次明确提及了“未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的条款,只是在《隐秘》中几乎没有涉及,坦白讲我看完后很难get到作者想表达的点——未成年犯罪,我先看的剧。

2.主线 “朝阳东升”,暗示主角是双雄路线,只是两位主角的戏份不少,但不怎么出彩,很难抓住人心,反而是后面王瑶和亲妈周春红表演着实亮眼。 朱朝阳, 高智商犯罪天才,可是《隐秘》中除了他经常拿第一的剧情安排之外,很难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在幕后把握全局笑到最后的胜者,尤其缺乏那种灵光一现的眼神。 张东升,一个长期内心压抑的变态杀人犯,第一集隐瞒多年的秃头甚至妻子都不知道,确实惊艳了一把,但仅此而已了,个人觉得这个角色有一点像“joker”,压抑的越久,爆发出来就越可怕,本以为杀害岳父母就是爆发的开始,没想到竟是巅峰,我们总说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不论怎样,总是要有区别才能对比出来,可张东升作为一个内心扭曲的变态,竟没有在之后的剧情里表现出一丝一毫因为长期压抑而扭曲的疯狂,甚至在车里对严良发火的时候,他都表现的像一个正常人,可正常人,会因为离婚而杀害岳父岳母吗?

3.演技 这一点和上面一点结合起来一起说,网上力捧的演技,真的有那么好么?

朱朝阳——bad kid,说普普和严良勉强还可以认同,夸这个孩子的是认真的吗?从头到尾一个表情,大多数情况皱皱眉毛,也就朱父死的时候喊了几声,尴尬的不行,相比之下,同样是靠日记虚构事实的《唐人街》里,被子枫妹妹的低头冷笑甩出去十八条街。

张东升,还是上面那点说的,这个角色太“正常”,可矛盾之处在于他要是个正常人,能干出这种事吗?而说变态吧,又没有变态的样子,如果表面装作是温和的谦谦君子,就一定要有不经意间展露出的变态的扭曲与疯狂,不过这一点不知道是由导演安排还是演员发挥,就不多评价了。

这里补充一点,相较于张东升杀害妻子前的痛苦,其实我更喜欢《无间道2》里陈冠希在刘嘉玲临死前的克制。

4.剧情 《隐秘》由于剧情改动较多,难免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1)张东升杀害岳父母的动机 原著中明确说明是为了妻子家的钱——在他们所在的城市有五套房子,《隐秘》中并未明确说明,只是在爬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的戏码,可难道只是因为二老对他们的婚姻不看好,就临时起意痛下杀手吗?(原著中张东升为此准备了一年之久) (2)不回孤儿院的理由 也是改编的原因,原著中是因为孤儿院院长变态残忍,喜欢猥亵儿童外加体罚,抛开这一点的话,剧中说服力就极其薄弱了,孤儿院又不是监狱,大不了再跑出来呗。 (3)配角太过抢眼 周春红和陈警官戏份太多,过于抢眼,但是仔细想想又对剧情推动不大。 个人补充:原著中王瑶是派手底下的人去主角家泼粪搞破坏,剧中换成了缅甸回来的弟弟,说起这个人我真的觉得傻*,以为自己跟个杀手一样,像个愣头青,“他不怕我报警的吗?”,不出一集——卒。

先想到这些,待更。

5.隐喻

我一向认为细节只是为了更好地铺垫剧情,不能反客为主,只能依靠细节来推敲剧情。(三只小鸡的细节我觉得非常棒)

地上的骨头暗示狐狸和两只小鸡死亡,一只小鸡带上面具假扮狐狸

由于审查制度,剧情自然需要大刀阔斧的改动,只是改来改去,剧情的主线却变得很模糊了,而太多的隐喻又会失去重心,让观众陷入云里雾里之中,如杜琪峰导演所说,讲好故事是导演的责任,在类似的剧情中一般会有一个像原著的严教授(《嫌疑人X》则是汤川)一般的人来梳理脉络。 尤其在有人解读通篇均是朱朝阳的日记,而又没有明朗的叙事主线的情况下,看不懂自然不能全怪观众本身。

不过这一切问题在看完原著后似乎都会迎刃而解,网上满天飞的推测已经早已超出了《隐秘》本身向原著靠拢,只是作为一部独立的作品,难道还需要依靠原著来充当观影说明书吗?那这还算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吗?

PS:“后妈王瑶之死是朱朝阳所为”据导演表示,是观众自行脑补。


希望在政治正确的今天,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掺杂多余的感情,不因为想标新立异而差评,也不因为随大流而硬说自己喜欢。

个人拙见,多多包涵。

————————————————————

 2 ) 是怎样的剧集,才能吸引到秦昊、王景春、张颂文?

恭喜《隐秘的角落》开分9.0,也算是我意料之中的结果。

前段时间,看到微博刷屏的“海边大片”系列照片,就对这部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够更好的追剧,我特地在前两天把原著《坏小孩》给看了。因为情节性很强,反转也多,所以厚厚一本书拿起基本上就放不下,一气看完。

《隐秘的角落》一开场就是一桩高能的凶杀案,秦昊饰演的张东升将岳父岳母从景区山上推了下去,却伪装成意外坠崖……

这段情节和原著里一致,原著里也是先写这场“‘意外’的谋杀”。接着才开始回溯朱朝阳与严良、普普的相遇。三个小伙伴在得到了旧相机之后,商量去景区玩耍,谁知“一不小心”偶然用相机记录下了张东升的谋杀事件。

第一集结尾,两条故事线就这样并到了一起。

虽然看过原著,知道故事大概的走向,也很好奇影视化之后将会有怎样的改编。但是我没有想到,导演会这么“玩”。明明这些情节仅仅是这部剧的第一集,却拍得像一部完整的电影一样,开场是凶杀,中间是各个人物出场与相关信息的铺陈,结尾是相机中的凶杀重现,首尾呼应。

而到了第二集,剧情虽然延续了上一集,但从张东升在警局的口供开始,再到朱晶晶的坠楼结束,又完整得像是另一场电影(我尽量不做过多的剧透)……

说实话,看原著的时候,我无法想象这个小说如何能够合理地影视化?因为种种原因,有很多故事都不能够得以完全还原,有很多剧情节点都需要再次丰富,甚至有很多情节都需要重新进行设置。

看了前两集,忍不住想说,编剧确实在有限的空间里下了很大的功夫。可以不夸张地讲,这个剧给了很多推理小说一个改编的范例——在原著的故事性足够强的情况下,在改编的时候就更要侧重人物逻辑的梳理,还有人性深处的挖掘和展现。

剧集将故事设定在千禧年前后,配合着湛江小城的古朴、潮湿和闷热,整个画面的质感有一种轻微的怀旧感,整体风格偏文艺,但因为种种年代感细节的体现,又显得很生活化。

这些地域性的元素,都是在原著里不存在的,编剧和导演在剧版里加入了这些元素,读过原著的我们看起来却又觉得很合适,并不会觉得违和。

第一集,就通过一些情节,一段对话,或者一个镜头、一点细节,将几个主要人物的个性给很好地展现了出来。

秦昊饰演的张东升和妻子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但依然努力想要维系。秦昊的眼神处理真的每一帧都是戏。

去妻子亲戚家吃酒席,被岳父说迟到要罚酒时候的眼神;被亲戚小看之后在洗手间洗脸后抬头的眼神;杀人之后洗完澡,戴上假发的眼神… …假发这个造型的设计也特别好,瞬间就把这个内心深处有着极大阴暗面的人物很巧妙地还原到了我们面前。

当然,最绝的应该是杀岳父岳母前和他们在半山腰那段对话时候的眼神。一旦get到了他眼神里看似漫不经心的细微变化,你就能读懂他心中的杀机一步步浮现的过程了。

饰演警察陈冠声的王景春目前戏份还不多,但是有些细节把握得特别好。比如在小卖部发现了少年严良,是拿冰汽水冰额头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了严良的声音。这个动作真的太生活化了,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最近这段时间。

张颂文演的朱永平见儿子那段戏非常精彩,从赌博到炫耀儿子再到有意和儿子拉近距离然后接了妻子的电话就立刻变了脸色……一气呵成,一个离婚后无法一碗水端平的懦弱父亲角色就这样跃然荧屏。

当然,有些看过原著的同学可能会觉得,目前为止,朱永平这个角色和原著里的人物设定不太一样。虽然被现在的妻子管得很严,但在剧中,无论是从眼神、动作还是语气来看,朱永平对儿子朱朝阳的感受还是很在乎的。相比之下,在原著里呈现出来的父亲角色对待儿子会更淡漠、更绝情一些。

但作为看过原著的人,觉得剧里这种设定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朱永平在剧中的性格特色其实更贴近真实生活中我们对“妻管严”“二婚中年男子”的印象。另外,我相信这样在朱晶晶坠亡之后,朱永平这个角色会有更加立体、多面的呈现。

李梦饰演的王瑶目前也只有一场戏,但是台词句句是刀子,语气也把控得特别好。她对待朱朝阳那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基本还原了原著里的角色,也是真的让人厌恶。

刘琳饰演的周春红,在学校那场戏我也觉得超级好。实力派的演员就是稳,和老师说台词时候的分寸感拿捏,你能够从简单的台词中看出这个妈妈个性中的偏颇,也能意识到她对孩子畸形的爱,以及对教育偏执的理解……

整整两集看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没有一个废镜头,没有一句废台词。

我最初看到这样的演员阵容时还在想,到底是怎样的剧集能够吸引到秦昊、王景春、张颂文、李梦……这些电影咖?看了前两集,我算是明白了。演这样的人物,放在这样的故事里,确实过瘾啊!

从整个剧的剧情来说,紫金陈的原著,人物是跟着案件走的,所以很多时候事件发生了,你会有一种猝不及防感。我当时就想,如果要改编成剧集,除了丰富人物,情感铺陈的丰富向也要做好。《隐秘的角落》看来确实是做到了。

叙事的节奏特别好,丰富了很多情节,同时该悬疑的时候悬疑,该交待的地方又有交待,该戛然而止时就戛然而止,绝不拖沓。比如第二集最后,在原著中这里是顺叙的,但到了剧中,这里来了一个猛的暂停,设置了一个悬念,谁也不知道凶案怎么就突然发生了、又是如何发生的?这样一来,就能吸引观众继续看第三集。

不仅如此,在交待基本案件和剧情的同时,三个少年的情感铺陈也顾到了。在第一集最后,周春红和儿子朱朝阳说晚上不回来了,朱朝阳迫不及待挂上电话,就赶紧冲出门去寻找他的两个小伙伴严良和普普。在学校因为成绩太好而遭到霸凌的他,好不容易有了两个交心的好友,他当然希望他们能在一起多呆一段时间。

在这个地方,镜头的处理也很让人代入。镜头直接追着朱朝阳跑,再加上背景音乐的贴切加持,那种少年内心的渴切几乎溢出了屏幕,让人感动不已。

通过这样的镜头与背景音乐,使得三位少年的友谊得到了很好的铺垫。而只有这里让我们感动了,后面更多的戏剧冲突才能真正成立。

我看原著的时候最担心的,其实就是三个小演员的人选,尤其是三人之中性格最为复杂的朱朝阳。结果当我看到是由荣梓杉来演朱朝阳,我突然就放心了。因为他是《山河故人》里跟赵涛对戏都很棒的小戏精呀。

从前两集呈现的效果来看,荣梓杉果然演得很好,目前每场戏都很稳。当然,这个角色也被改编得更加丰富了,比如他灵机一动,把要带出去给严良、普普的东西装进黑色垃圾袋,然后跟妈妈说出去扔垃圾这个细节,作为观众就立刻明白了他是一个既聪明、又缜密的小孩。这样的细节,比拍他考了多少一百分都更有说服力。

另外两个小演员史彭元和王圣迪演得也很好。尤其是史彭元,原著中这个角色其实是有些单一的,但是史彭元带给了这个角色更多的复杂性。

而王圣迪的普普一开始和我想象中的有点不一样,但后来发现,其实是我因为原著而“脸谱化”了这个角色。当你看到第二集的时候,你会和我一样,慢慢发现这个普普原来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她的个性是剥洋葱般的,一层一层展现出来的。她有足够的机敏,但内心深处也有很脆弱的地方,她对待朱朝阳和严良有一种报恩似的温柔与善良。

而这些多面性,都是在原著中不存在,是被重新赋予在普普这个角色当中的。

看得出,《隐秘的角落》是要努力在人性和社会性上下功夫。

现实中一个凶案的发生,一定不是简单的“好人被坏人所害”,“坏人丧心病狂、好人无辜蒙冤”之类的情节,而是有着错综复杂的脉络走向,其中甚至掺杂着宿命与意外的双重影响,还有一些无法掌控的偏差,最终才使得事件走向了无可避免的悲剧。

而身处悲剧中的每一个人,不管是少年的朱朝阳、严良、普普,还是中年人张东升、朱永平、王瑶、周春红,每个人都是立体而丰富的,都有黑色、白色以及灰色地带,可怜与可恨并行,而这些也是一个人物、一部剧集吸引我继续往下追看的最大原因。

目前在豆瓣标记“看过”的人,已经接近7000了。观剧的群体大多是你我这样的成年人,所以看到《隐秘的角落》这样关注青少年群体、关注家庭教育的题材,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希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延续自己对剧中三个小孩的怜悯之心。这个世界也许并不安全,而这些既脆弱又纯真的未成年人,更需要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中这样描写人性:“人就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可是每一条河里的水都是有的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每个人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芽,有的时候表现出这样一种本性,有的时候表现出那样一种本性,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身处阳光之下,有人身在隐秘角落,有人负重前行,有人轻装上阵……但不管生活待我们如何,我们终还要努力——即便变得面目全非,内心依然是原来的我。

 3 ) 隐秘的角落的表演景观:权力真空之下,内卷化的中国式自苦

观看的过程于我来说,是一种好看的奇怪。

看过很多美剧的人都会明白它的好看之处,它的结构无一不是美剧式的,片头的设计会让我产生奈飞、HBO进中国拍戏的错觉。在以前,很多国产剧不是没学过美剧,片头很酷,集数很少,但内容制作仍然延续了国产剧那一套,变得有点四不像,像这种全方位学习美剧的例子,以我的经验似乎还没几个——

在脉络上,它除了构建集与集之间的整体大节奏,也强化了每一集的小节奏和情节的完整性;在人物上,它像一个多线头的线团,每个重要角色都可以单拎一条线,跟主角的大线缠绕在一起,它借妻子出场的几个片段,丰富了退休警官老陈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状态;功能性小角色例如王瑶的弟弟,会影响剧情的关键走向和主角的命运。

把它和刚刚播完的《清平乐》相比,这种制作上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得益于美剧的方法论,它想不好看也难。然而,这种好看的奇怪之处在于,它成功模仿美剧对观众的控制,而在软件层面却没有跟上,学到了方法论,却忘记了世界观。

我可以主观猜测剧本的方法论:先研究美剧的结构,仿照美剧结构设计框架,包括人物形象、冲突的时间点,然后把原著故事像填空一样填进去,留下了很多衔接上的裂缝。

因此在观看过程中,我很容易感受到一些说不太清又很分明的割裂之处:一个数学极好的天才,放弃和小孩子的智力周旋,反而签下高利贷;关键推进情节,都由普普而起,普普骗朱晶晶上五楼,俨然是一个很熟悉当地环境的“大小人”做派;朱朝阳把钱给了两位朋友,本该有如何记账的刻画反映他的心思缜密,观众只能脑补,要么是爸爸塞了很多钱,要么是这个小天才一定(像大人一样)做了假账。

《隐秘的角落》像美剧一样洞穿观众心理,却没学来优质美剧里对“伦理”和立场的完整构建,表现出嗜血的一面:

剧集后续对张东升人物形象的丰富,建立在他杀死岳父母且逃避惩罚的基础之上。或许你会说,一个人本来就有好有坏,像阿婆那样,影视剧刻画杀人犯的复杂人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当创作者无力把握那条界限的尺度,便很容易出现偏差,张东升的结局成了悲壮的姿态,而非惩罚的姿态,剧集开头的人命就有枉死的嫌疑了。

另外,它给了小孩子太多大人才有的人性,但在智力和行为上又描写得非常单薄。在国内外的影视作品里,恶童形象往往展现“恶”的单纯性,也就是说小孩的善恶与其对道德规则学习水平有关,与人性无关,例如《狩猎》,我们无法窥见小女孩的动机,小女孩仍然是个孩子,她只是撒了个谎,整部电影以成人间的关系和反思社会问题为重心延展开的。我们再比较《怪奇物语》等剧,小孩子们往往是在人性上很天真,在智力和行为上很独特或者优秀,它们都是“小大人”做派,而《隐秘的角落》给我一种“大小人”的错觉。

还有,为了达到惊吓观众的目的,它的人物设计也在强化人群的偏见:秃顶的中年叔叔是变态,内向的小孩有问题,单亲妈妈管不好孩子,情绪化的妈妈养出霸道的女儿,警察们都是好爸爸。

当然,我无意于用自己的所谓正确去框套这部剧,无论“大小人”还是“小大人”,无论对张东升如何刻画,无论秃顶大叔即变态是现实存在还是社会偏见,在创作上或许都是被允许的,只是关键在于创作者该如何拿捏自己的立场,要想把人物写好,得明白他们即使是虚构的,也是独立于创作者之外的活生生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剧给我的“奇怪”之感,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创作者在回避权力,这阻止我真正深入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空间,也就难以了解人物的立体面相,它也回答了这部剧为何能给人“表演很好”的感受。

在网络上,很多表演瞬间都被做成了动图,秦昊照镜子、张颂文出场、刘琳吃橘子、刘琳热牛奶……这些名场面无一不是情绪极致饱满,几乎要溢出屏幕。在我看来,比起刻画人物,它们更像是一幅幅景观:他们演出了观众对现实的想象,让观众直呼“太对了,简直跟现实一模一样!”于是,不再是周春红需要吃橘子,而是观众以为的现实里中年女性会那样吃橘子。

我不是卖弄词语,而是它来形容非常恰当,当创作者回避权力时,我想这造成了一种中国式的表演方法:将痛苦内卷化。

所谓内卷化的定义很明确不必交代,也就是说当国人对痛苦原因进行思考延展到权力的时候,其必要主动给自己戴上镣铐,告诉自己“是的,那是不能碰的禁地”,然后以更痛苦的表现喊出“我苦啊,谁来救救我啊!”在表演上,原本要展现周春红和马主任这对攀附关系的某个面向,我们得以了解周春红的处境,但最后这对关系变得纯洁了,周春红作为单亲母亲的压力(性的、生存的)被泄了气,于是,创作者不得不让人物以一种更极致的“自苦”的方式来延展冲突。

这就好比,当底层无法改变命运,明明是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但个人不被允许谈论亦或许意识不到,只能怪自己不够努力,于是努力努力再努力,终有一天彻底崩溃。

这种“自苦”式影视剧表演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张艺谋的《影》是集大成者,也是他对这个时代进行反思的难能可贵之处。在影片中,人们都必须为所谓家国大仇而活,他们不仅互相残杀,还不惜给自己制造痛苦,把自己囚禁,自己插自己一刀,痛的时候忍着泪忍到面目狰狞。当反思不得不停在红线之外,痛苦变得内卷化,人们相互折磨,也自我折磨,这给予表演一定的空间来展现这种极致的痛苦。

在《暴雪将至》里,你甚至不知道创作者为何必须把当地设计成天天下雨没晴过,他们无法反思权力所在,于是连天气都会变得极端,于是角色的人性也必只是晦暗的,创作者必须靠上天考验角色的毅力,来营造冲突。所以大多时候,国产影视剧是毅力型、情绪型演技,而非人性之复杂型演技。

回到《隐秘的角落》,它也无外乎像《影》一样,但《影》仍然能让人注意到权力的存在并进行反思。而《隐秘的角落》甚至在美化权力上做了更多,这体现在了角色设计,包括芦芳生和王景春角色,也体现在剧情上,普普为弟弟筹钱,没有通过任何公立或者机构型的门路,而唯一选择了自己找钱或王景春的资助。

人们在夸奖这部剧时,喜欢说它戴着镣铐跳舞,然而有时镣铐是被戴上的,有时镣铐是创作者主动给自己戴的。而在这个人人怀有恐惧的时代,打动人心的又何止《小白船》一首。

 4 ) 叶驰敏的隐秘的暑假

这剧火了之后,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如果整个暑假天天做题的叶驰敏知道了朱朝阳整个暑假没干正事还考第一,得是什么心情。

但是

叶军和叶驰敏两次撞见朱朝阳和张东升的碰面,是纯属偶然吗?

叶驰敏是段子手口中的暑假只知道做题的好孩子吗?

最后一集,船上的对决的部分是真实发生的吗?

最后一集,哪些是童话,哪些是现实?

上面所有的问题,都是通过一个不到半秒的镜头给出了答案,而这个答案,就藏在最后一集,也是本剧真正的隐秘的角落的所在——少年宫张东升办公室的抽屉里。

最后一集,叶军去少年宫向张东升了解朝阳最近的情况,顺带要走了少年宫暑假奥数班的考勤表,这时候他发现了害死徐静的药物——藏在张东升抽屉里的格列美脲,顺藤摸瓜发现了张东升连环杀人的线索,让人赞叹这个电视剧每一个镜头都不是白给的。

但是,藏在张东升抽屉里的最大的秘密不是格列美脲,而是一闪而过的那张考勤表,我一开始暂停截图是为了核对下朱朝阳的行动时间,没想到看到了更让人震惊的信息:

(这张表有个小问题,每个周五的日期都写错了,吐槽下道具组,周三数到周五为什么要加3...)

叶驰敏同学从8月1号开始,就 开 始 在 少 年 宫 奥 数 班 上 课 了!!!

可能有些人马上没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叶驰敏不是一直催她爸报奥数班么,她上课怎么了?

下面我把所有出现有关叶驰敏和叶军关于暑假班的情节从头捋一下。

第一回合 【第四集 交易】 剧中发生时间 7月10号-7月12号

剧中第一次出现有关叶驰敏要报奥数班的情节是在第四集,发生背景是朱晶晶事件后,叶军和同事在叶军家中讨论案情,同时发生的情节是朝阳生日(有关朝阳剧中给出了明确的时间是7月12号,与朝阳自己填写的报名表7月27日差距较大,只能暂按bug或者阴历生日处理)。

关键对话如下:

总结:叶驰敏在7月10号-7月12号督促叶军给她报名。

第二回合 【第七集 日记】剧中发生时间 8月8号(或8月11号,可能性较小)

先说下时间定位,本剧最大的时间跨度在第6-7集,这两集的时间跨度从7月12朱朝阳生日开始到8月中旬交易前夕,时间跨度将近一个月,因为剧中时间只有两集,所以给人一种错觉,叶军是7月份在叶迟敏敦促后马上就去找的少年宫,实际上,上一回合叶驰敏那句“说话不算话”算是对她爸的准确预言,叶军因为工作忙碌,确实没实现自己“过几天”就去报名的承诺。

为什么说这次碰面发生在8月8号,看截图:

叶驰敏和叶军撞破朱朝阳和张东升会面的那次,张东升说了一句“这几天我会把钱准备好”,随后朱朝阳在三人小组分享了这个信息,并且三人小组商议“我们这几天先把卡里的钱取出来”,随后导演给出了大大的两个取钱信息的特写,8月13日和8月14日,三人组取钱。

也就是说,朱朝阳和张东升以及叶氏父女的那次碰面发生在8月13号的前几天。

然后,那天朱朝阳先去少年宫找的张东升,也就是说,那天少年宫奥数班开课,通过那场出勤表得知,少年宫奥数班的开课时间是每周的周一、周三、周五,离13号最近的两个上课日是8月8号(表中错写成了9号)和8月11号,而8月11号这天,考勤表显示叶驰敏是去上了课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日期就是8月8号。

然后我们看下这次会面的关键细节:

叶军:我女儿特想上暑期奥数班,但是大课没报名。(呵呵,你女儿这时候已经瞒着你上了奥数班8天了)

这时候叶驰敏在干嘛,她的注意力根本不在她要找的张老师身上,从门一开始就往里瞅,像找什么东西,果然,找到并大喊一声“朱朝阳”。

这几句话没有一句是过场的片汤话,后面那句“听说你最近不带课了”,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叶驰敏已经上课8天了,他爸还带着她找张东升但是张东升一点不惊讶的原因——他杀死妻子后有一阵没代课了,所以不认识叶驰敏。

叶军为什么这么主动要找张老师呢? 当然是女儿引导了:

接着就到了喜闻乐见的叶驰敏连环套话朱朝阳环节:

朱朝阳一个背着书包坐在沙发上的状态,正常不应该问你也是刚进门么?结果这一串连珠炮下来,你们还觉得她是为了学习问题问朱朝阳么,这些话到底是在问朱朝阳,还是给她警察爸爸听得呢?

你们品,仔细品。

为什么我说她是来找人的,你们再往上看那张出勤表,8月8号,爱学习如命的叶驰敏,上课签到,下课却显示缺勤,同时,朱朝阳上课看见讲课老师不是张东升后,马上逃课了。

有没有毛骨悚然的感觉?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第三回合 【第七集 日记】剧中发生时间 8月8号(或8月11号,可能性较小) 叶氏父女从张老师家中返回当晚。

看看叶驰敏面对他爸再次承诺的表情,像不像关爱智障O(∩_∩)O~

第四回合 【第八集 局外人】剧中发生时间 8月17号 新华书店储存卡交易当天

这里还需要先定位下时间,第七集中,8月14日,三人组第二次取钱当天,严良给了朱朝阳一张卡,提出复制要求,当晚,老陈提出第二天带严良去见他爸,15号严良从戒毒所单独返还时,接到张东升电话,约在后天下午交易,所以交易时间为8月17号。

这里顺带引导出了朱朝阳那点暗搓搓的小心思,严良明明是8月14给他的卡,他在写8月15日的日记时,突然换了一个新本,重新写了一篇日记,并且专门将严良要复制卡并且告发的事情写到了15号。

然后是第八集8月17日当天交易的细节,回到叶驰敏:

这个镜头看似是从普普的角度发现了叶驰敏,仔细看叶驰敏是不是也在往普普这边望?

后面还有个二次斜视普普角度的镜头,我没截上图,你们可以把这段仔细看下,观察叶驰敏走过普普前面的微表情。

走到普普旁边的书架后没几秒,立马和他爸说:去二楼看看。

这点时间都不够她扫完眼前架子的书名吧,既然不关心一楼的书录,为什么不一进门直接去二楼呢?

然后是普普为了吸引注意力偷书的过程:

普普拿书——跑出门外——收银员大喊:“有人偷书”——叶氏父女去收银台询问——得知信息“有个女孩偷书”(注意这句)——叶军出门追赶,叶驰敏在后

叶军拾到书后,叶驰敏问了一句:

注意,叶氏父女是在听到收银员大喊有人偷书才往门口看的,这时候普普已经站在门外了,他俩从收银员处得知的信息仅仅是“有个女孩偷书”,并不知道年龄,出门后也是叶军在前,叶驰敏在后,叶驰敏是看不见普普的。

但是她问的不是“那个女孩呢”,而是“那个小孩呢”?

一字之差,信息量巨大,叶军不愧是水平过硬的刑警,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有些突兀的转过头问他女儿:那个小女孩你见过吗?

这个反应是很奇怪的,你们想想,你们在书店随便碰见一个偷书的小女孩,和你女儿压根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人,怎么会第一时间不是报警而是问自己的女儿见没见过这个小偷?

因为叶军意识到叶驰敏的问题里不该出现的信息量了。

然后看叶驰敏的表情特色,略有些紧张,回答后低头。

两人回到书店后:

叶军在和收银员谈话的时候,叶驰敏在干嘛,看似她拿了一本书,但是她的视线不在书上,而是盯着二楼的楼梯,并且第一时间发现了张东升,并且喊了一声张老师。

这才引起叶军的注意,走过去和张老师谈话,并且编了个借口,说明下没有后续去找张老师的原因。

后面张东升的话很有意思,他第一次见叶驰敏的时候,给她一套题,所以这次见面第一句是“都做完了吗”,验证了之后叶军没有带叶驰敏去找张东升回访的事情(从张家出来后叶军已经觉得不太对劲了,所以主张给叶驰敏换个老师),但是后一句耐人寻味,张东升在没看到叶驰敏做的卷子的情况下,仅凭借两次见面时如何得知“叶驰敏底子好”的信息的呢?

不要说朱朝阳透露的,朱朝阳连普普和严良的信息都不会和他多讲半句。

后面还有句更好玩的,我没截上,张东升在叶军表示没找他补课的歉意之后,说了一句“我也不赞成孩子 补课”,多字这里他还特意拉了一下音。

表面上看这句是回应叶军父女没找他补课的客套话,但是一个多字,就延伸出另外一种意味了,张东升仅仅见了叶驰敏两面,底子好,补课多的印象是哪来的?

这些疑问,在没发现少年宫考勤表之前,都是些捕风捉影的想法,但是当你知道叶驰敏瞒着叶军在已经参加了奥数班的情况下,还带她爸去了张东升的家,并且“碰巧的”带她爸出现在了交易现场,你还觉得这些对话都是表面含义的过场台词么?

然后再回到最开始的考勤表,叶驰敏为数不多的另一次上课签到、下课缺勤的时间是8月13号,这一天,朱朝阳和普普、严良一起去取了三万块钱。

我整理下这个暑假叶驰敏的时间线:

1、7月10-12,督促叶军给她报奥数班;

2、最迟8月1日开始,在奥数班开始上课(叶军不知情);

3、8月6日,上课签到,下课缺勤(喜欢拔细节的朋友可以考究下这天三人组有没有行动);

4、8月8日,上课签到,下课缺勤,同时,朱朝阳发现张东升未代课,立即逃课,在朱朝阳张东升碰面时,和叶军一起出现在张东升门口;

5、8月13日,上课签到,下课缺勤,当天下午,朱朝阳和普普、严良一起去取了三万块钱;

6、8月17日,和叶军一起出现在新华书店,同时,三人组与张东升交易。

最后,又到了现实与童话的选择环节:

好学生叶驰敏多次缺课,在隐瞒自己已经上课的情况下携警察爸爸两次出现在朱朝阳与张东升会面地点。

是纯粹的巧合?

还是喜欢朱朝阳,完成网友组cp的心愿?

还是身为警察的女儿,在多次听到朱晶晶案件信息,并且爸爸直接向自己询问朱朝阳个人信息的情况下,猜测到她嫉妒已久的第一名朱朝阳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希望自己的警察爸爸去发现呢?

你可以选择相信童话。

再补一个我对最后一集童话与现实的看法,通过叶军找张东升要考勤表的信息,我认为最后一集船上的剧情到第二次出现1号日期之前的事情都是童话版的,不是实际发生的事情,最有力的证据就是那张考勤表。

根据一三五上课的规律可以得知那张考勤表最后一列打勾的日期是8月25号,也就是说叶军找张东升最早是在25号这天,这一天,张东升刚下课,上课的时候发放了奥数班结课成绩表,且张朝阳不在场,叶军回去后,还安排了查看监控和重新翻阅徐静父母死亡的案卷的工作,有明显最少一天的工作时长,不太可能是25号去找人,当天发生船上事件击毙张东升。

但是,剧中严良和朱朝阳与张东升约定第二天去“幽灵”号见面的时间是24号,25号张东升已经伏法了,24号当晚,朱朝阳向他妈汇报了“再次考第一”的信息:

注意,之前发成绩的时候朱朝阳是不在场的,而且是8月25日之后的时间,所以我觉得这里开始已经是童话时间了,导演和观众玩了个时间错开的游戏。

两个1号的日历,分别代表了童话版和现实版的1号,童话版的水厂大火之后的故事就是剧里演出来的故事。

而现实版的故事,我们仅知的部分就是叶军在8月25号至9月1号之间的某个时间去少年宫调取了少年宫考勤表,9月1日朱朝阳存活并阅读了普普的信。

其他的信息,止步于编剧的稿纸中了。

 5 ) 我们与恶的距离很近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陀螺电影。文中内容涉及部分剧透。文章主要内容包括:原著《坏小孩》在剧中被删改的情节、《隐秘的角落》的过审难点及其策略、《隐秘的角落》结局理解、“恶童”故事的社会意义。

六月以来,悬疑犯罪剧集迎来了井喷。“迷雾剧场”在推出《十日游戏》后,第二弹就是此前倍受期待的《隐秘的角落》,改编自紫金陈的小说《坏小孩》。

上线第二天,豆瓣飙升到9分。上线第三天,全集放出。秦昊、张颂文、王景春和3位小演员的演技被大家频繁提起。摄制上各方面的硬配、软配又都能让人联想到几年前“紫金陈IP”的上一部《无证之罪》的水准。

当年《无证之罪》开辟了网剧的短剧模式,宣告了网剧也能拥有极高的制作水准和深厚的探讨面向,是一部拥有行业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但在那之后冒出的绝大多数悬疑网剧,离《无证之罪》都有着不小的距离。

现下的这部《隐秘的角落》,算得上是第二个《无证之罪》,甚至有其超越之处。

看完全剧,分集评分大致如下:

前六集 8 8 8 8 7 9

后六集 7 7 7 7 6 6

剧集的开篇就是一场血案。秦昊饰演的数学老师张东升,借机假意带岳父母旅游,在山顶突然将两人推下山崖摔死。

张东升在家中是个没有地位的上门女婿,与妻子感情破裂,一旦离婚,几乎是净身出户。常年受损的自尊所埋下的怨气和对妻子家财产的觊觎,令他设计了这场“完美犯罪”。

但与此同时,这一幕被三个孩子无意中摄像,双方随即开启了博弈。两具尸体只不过是开启这个暑假的钥匙,两个家庭随后被连环命案席卷。

自此,剧集和原著逐渐走向了岔路口。

实际上,最初看到《坏小孩》要改编成剧集的消息,我是不敢置信的,因为《坏小孩》这本书几乎是踩着审查的红线走。它也得亏是出版得比较早(2014年),放这两年的话很可能无法面世。

▲ 原著《坏小孩》

如何形容这本书呢?撇开文笔的孱弱、细节上的些许毛糙等显而易见的缺点不谈,它首先是一本结构上令人心惊的作品。

与绝大多数的推理小说写法所迥异的是,紫金陈把每起命案的凶手、动机、手法这些环节都直白地摆在我们面前,间或带有说明性的心理描写,几乎没有任何隐瞒。他只隐瞒了一个人物在中后段的心事,就让整个故事在最终突然迎来了巨大的逆转。

而更加惊世骇俗的,则是书的内在精神。其所呈现的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都浸透了一步步走向极端的恶。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在一连串案件里都呈现出了各自不同属性的恶,简单亦或复杂,灵机一动亦或老谋深算。

▲ 剧中的重要角色:三个孩子

两位主人公朱朝阳与张东升互为镜像人物,后者所实施的谋杀手段,前者马上就能模仿借鉴,并且还能通过后者的手让自己变得干干净净。

某种意义上,张东升就是朱朝阳内心里的“隐秘的角落”,其他配角则是起着各自推波助澜的作用。

▲ 心思缜密的主角,14岁的朱朝阳

成人世界充满了算计与冷漠,进一步地逼迫着孩子们准备谋杀的筹措。千奇百态的恶在经过排列组合后碰撞在一起,才引发出了每个环节的巧合。九具尸体如多米诺骨牌般排列,一块接着一块地被残忍推倒。

也正是通过对这些恶的刻画,我们得以反思成人乃至整个社会带给孩子们的巨大伤害与坏影响——孩子们犯下了谋杀的罪责,但他们手里的刀是大人递过去的,并“以身作则”地让他们狠狠攥紧。

▲ 剧中这一幕是朱朝阳心理变化的转折点

书中一个令人心痛的细节是,孩子的这方阵营每次在策划谋杀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想到初中《社会政治》课本里的一句话:未满十四周岁者无刑事能力。

▲ 原著《坏小孩》节选

当看到成人世界里的围捕厮杀、残酷狠烈后,他们不仅能模仿得像模像样,更能利用成人的势力为己所用。他们的底气就是,哪怕最后被发现,也不怕警察、不会入狱,何况最终的布局者朱朝阳拥有着极高的智力水平。

这种人物形象的前后重大转变,以及对社会规则的内在破坏与利用,让人一回想就不禁毛骨悚然,却又能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进一步的理解

由于上述原因,《隐秘的角落》这部剧在改编上的最大难度,其实就在于将原著捋顺情节、删除并增添新的细节来制成“洁本”,从而直面审查。

⚠️以下部分内容涉及剧透)

审查来自于两个层面。

首先,审查机构对影视剧的审查比小说无疑要严格数倍,如果不做大规模的删改,根本没有拍摄的可能。

其次,网剧与小说两者的媒介属性不同,通过书页想象与直接观看一个小男孩接二连三地“弑亲”乃至最后心思缜密地害死朋友,所引起的观者的心理接受度,包括后续的社会影响与舆论发酵,都是截然不同的。

这两个层面的原因,直接决定了剧集的改编逻辑。诸如:

改变了三个孩子全程的行为动机(30万治病钱、朱朝阳并没有策划杀害父亲与王瑶),增加了富有人情味的干警陈冠声、凶蛮的混混王立、不负责任的周春红的情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严良父亲这几个角色,并把原著中的严良一角删除(在剧中置换了丁浩)。

随之而来的,就是支线剧情几乎“重写式”的增添。由于原先主线(朱朝阳的三次杀人)的巨大改动,导致其后半程已经无法带领剧情的发展,只能依靠支线的衍生。

不少衍生做得还是挺精彩的。

第五集《妈妈》中,将王瑶作为母亲的肆意报复与周春红作为母亲的保卫守护,做成了更为完整的对照组。

第六集《苍蝇》里——

周春红给朱朝阳擦嘴时的冲突、张东升在给了三万块后的反将一军、朱永平独自一人吃掉多出的一份晚饭、陈冠声诱骗严良的“电话诈骗”以及朱朝阳在发现父亲录音笔后心机暗涌的表演。

▲ 第六集《苍蝇》,父爱就是甜品上的苍蝇

这些段落都很好地体现了人物鲜活的多面性,相较之下,原著里反而显得比较“纸片人”。

▲ 令人窒息的母子关系

另一个重大的改编设计,则是最后两集的叙诡。

在原著中,日记本作为朱朝阳最后时刻的秘密武器,为读者揭露的是他自中段起就开始暗自筹谋间接害死朋友的心路历程。但这个手法由于剧集中主线前提的变更而无法再次使用,于是编剧在最后两集采用了双重性设计,类似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故事新说”。

真假记忆卡、水产仓库血拼以及最终的船上决斗等情节,里面的众多细节,尤其是张东升的行为逻辑,乍一看都设计得非常粗糙,不够绵密精细,经不起细推。

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朱朝阳选择相信“童话”的一种表现手法。此前不断在铺垫的笛卡尔与公主“爱与背叛”的“现实或童话”双重性,此时派上了用场。

▲ 张老师在课上讲笛卡尔的故事

在这种解读下,朱朝阳刻意引发空白内存卡的事件,就是为了挑起严良与张东升的矛盾,借张东升之手杀掉严良。在结局里,可以确定朱晶晶是因为朱朝阳的不救而致死。现实里普普与严良也许已经死了,后者甚至有可能就是被他推下船的。

朱朝阳用童话式的谎言,告诉警察虚假的“事实”,实现自我的完全“脱罪”。他为了保护自己生活的前路,不让自己的秘密被曝光,而选择牺牲“所有别人”。剧集最终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而非真实的现实场面。

▲普普隐藏的少年宫事件真正的秘密

可以想见,鉴于“许多本来要死的角色(严良、普普)不能摆在明面上死”,涉及到的情节也只能以暗示的方式进行模糊处理

对小孩角色们普遍的“脱罪”化处理,也让它成为了一部温情与残酷并存的作品,而非一条路走到黑。

但即便如此解读,最终的剧情安排仍旧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这一幕明示了严良的“幻影”

一方面,朱朝阳与普普、严良两个伙伴的关系,在剧集中有着浓厚的情感铺陈,他们之间的秘密还没有大到互相针对到要对方死的地步。此刻朱朝阳的黑化,尤其是记忆卡事件这种堪称“玩火”的处理,反而变得有点不太合理。

另一方面,最后两集几个主要人物的死亡并没有传递出足够的信息量。比如朱永平和王瑶的死法,几乎是一种“任务式下线”。相比之前浓墨重彩、极其精致的人物细节塑造,这种收场则显得有些应付。这个方面其实与审查无关,就是一种稍显陈旧的创作套路。

纵观全剧,《隐秘的角落》做得很好的一点是每集的表达都有各异之处,时长的不同完全依照剧情来结构,从而保证单集主题的完整性以及每集主题之间的递进性。

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被修改后的情节,虽然的确抽空了大部分原著的内核,让整体的表达不再那么尖锐、生猛,但它仍旧能反映出相似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我给第六集《苍蝇》最高分?就是因为这集让所有人物都形成环环相扣关系的同时,将原著的内核以一种柔软但准确的方式“曲向呈现”:孩童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成人世界法则的侵害,继而又产生了一套新的法则来趋利避害。

此处的伏笔,也在第11集末尾的拉链声音里引爆。朱永平其实知道朱朝阳是在表演,但他当时听完后却选择删除录音、甩自己巴掌——因为他在内心深处知道,自己只剩下“配合儿子表演”这么一条路可以走,必须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儿子的未来,他将永远对不起死去的女儿。

这份“罪与爱”矛盾并存的父子伦理关系,就如《阳光普照》《父子》中所描绘的一样,纠缠着彼此伤害、彼此亏欠。情节上的柔化,并不妨碍剧集揭示出了这份矛盾背后的复杂性与沉痛感。

《隐秘的角落》的改编,是一种所谓“戴着镣铐跳舞”吗?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这个老套的形容,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共识。审查已经成为中国时下创作环境里通行的门槛,并且每年都在紧缩。在这种形势下,创作团队已经在能力范围内做到了优秀,遗憾可能是难免的。

审查的红线明晃晃地摆在那,距离我们很近。在这片大地上,你无法寄希望于在影视里看到孩子们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恶童”形象。他们不再天真无邪,就已经是无比艰难的一步了。

说“不是”,是因为编剧在改编的过程中,找到了“镣铐”里的很多突破口,设法突破性地发挥出了不少比原著更精彩的段落。

前10集对人物逻辑的梳理、人性深处的挖掘都很出色。摄制上对湛江小城地域性市井气息的捕捉,一众演员具有丰富表演质感的表现力,让大多数表达显得真实且贴切。这些与原著相比堪称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表达出了另一种方向上的社会现实意义,映射着不同层面人心善恶的阴影面积。

而最终结局朱朝阳明确的“脱罪”,虽然不同于原著的开放性结局,亦达成了一套有力的反讽。

正如同海报上所言,“小孩是最能守住秘密的人。”朱朝阳此时守住了自己的秘密,代价却是再也无法挽回的麻木不仁。

曾经,“秘密”是意外,“最能”是因为天真的坚持,“守住”则来自于外界的逼迫。他们守住秘密,不过是对成人世界的失望。而在后两者轰然倒塌,不再天真,也没有逼迫之后,“秘密”就能迎着光存在了。但此时的光,却要比任何时候都更冷。

这点光隐约地提示着每一个观众:我们与恶的距离很近。恶存在于孤独的、隐秘的角落,受着来自周边世界的挤压与伤害,逐渐成长。正视恶的源头,是减少恶的第一步。

 6 ) 从心理学角度看,朱朝阳的原生家庭,会给他造成哪些性格缺陷?

对一个孩子最大的祝福,就是别成为朱朝阳这样的孩子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用这句话来评价《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严良、普普这三位命运坎坷的孩子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与同龄人相比,他们过于敏感、懂事,在别人还在与父母撒娇的年纪,已经开始被迫面对生活的残酷与凶险。

对于父母来说,拥有这样的孩子大概会是万般无奈下的庆幸与自豪。

可对于孩子来说,却常常包裹着太多不知如何言说的委屈与隐忍。

从心理学上看,严良、普普、朱朝阳这三个孩子,属于非常典型的“亲职化”的小孩。

而“亲职化”,也有另一个更好理解的叫法:“小大人综合症”。

“亲职化”的小孩,他们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如,情绪上的不稳定、身患重病、残疾,或是经济窘迫,让孩子在童年时便被迫过早地开始行使家庭中照顾者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孩子的童年被过早地剥夺了,他们与父母的角色发生了对调,孩子的个人需求因为父母的需要而一再被牺牲——这个过程便是“亲职化”。

“亲职化”是一种心理发育的异常,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

大体上说,亲职化的孩子会形成两种个性模式:一种是服从,另一种则是“困兽”。

服从的孩子会过于考虑他人的感受,习惯于取悦他人、认同他人,同时常常自我否定,有受虐倾向。

剧中的朱朝阳,面对继母和同父异母妹妹的冷嘲热讽依然隐忍乖巧,便是服从型个性模式的体现。

而处于“困兽”个性模式的孩子,则好像总被危险和敌人所包围,不得不时刻保持警觉。

他们会强于防御、反叛,退缩、攻击,感觉迟钝,有虐待倾向

——性格叛逆的严良算是典型的例子。

“服从型”与“困兽型”两种个性模式可能会同时存在于“亲职化”孩子的内心,这两种个性在他们的心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混合,或是从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的过渡。

——现在看来“服从型”的朱朝阳,后期或许会因为环境的逐渐凶险而不断黑化,转化成强于防御与攻击的“困兽型”。

与此同时,被亲职化的孩子,缺乏合理地、建设性地处理自己极端情绪的能力,会不自觉地回归原始防御,强化从前的防御模式。

他们可能会非常适应并且擅长隐藏自己的极端倾向——因为他们很早就已经长大了,拥有远超越实际年龄的世故与成熟。

但是任何和他们亲近的人,都会感受到他们潜意识下所表现出的防御与隔离。

这就是为什么像朱朝阳、严良这样的孩子,往往都不太合群的原因。

《隐秘的角落》在记录犯罪与悬疑的过程中,同样也深层次地剖析了原生家庭和不良的亲子模式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

作为一个正在学习心理咨询课程的学生,决定以朱朝阳的父母为例,从原生家庭的角度,写一写他们是如何以爱之名,将自己的儿子一步步变得“亲职化”,并最终推入凶险深渊的。


优秀的父母,会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与需要,以求能够及时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支持。 但很不幸,朱朝阳的父母属于另一类。

他们不但无法及时给予孩子关注与关怀,反而需要儿子朱朝阳过早地学会如何察言观色、权衡利弊,根据父母的情绪变化不断调整自己,压抑自己的真实自我与情感需求,以满足父母的需要。

其中,对朱朝阳伤害最大的,就是他的父亲朱永平。

客观地说,婚姻中夫妻感情破裂,甚至一方出轨背叛,虽然有违道德,但婚姻自由,选择离婚是夫妻双方的权利。

离婚不是错,甚至抛妻弃子都可以既往不提,朱永平最大的错是重组家庭后对儿子的忽视与冷漠,以及他在儿子面前对女儿毫无掩饰的偏宠与溺爱,对渴望父爱而不得的朱朝阳造成了严重的情感伤害。

百年不遇答应带儿子去逛商场、买衣服,半路接到电话,小妻子提出要带女儿一起去。

明明可以婉拒,朱永平的选择却是对妻子应承,对儿子朱朝阳和稀泥,牺牲对儿子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陪伴。

到了商场,朱朝阳的鞋还没试完,朱永平的小妻子就带着女儿出现了。

见到妻子和女儿的朱永平,马上丢下朱朝阳,跑去陪妻子和女儿买衣服,完全无视妻子对朱朝阳肉眼可见的冷漠,以及儿子所表现出的尴尬与不知所措。

朱朝阳看似听话懂事,面对后妈的冷漠无视不敢表现出任何不悦,同父异母的小妹妹故意踩脏了自己的新鞋,他只会选择隐忍离开……

如上文中所讲的服从型个性模式,并不是朱朝阳真的没有情绪,而是他深知:

他的喜怒哀乐,父亲并不关心,如果他随心所欲地发泄情绪、表达不满,不但无法得到公平对待,未来,他会连父亲现有的这点儿可怜的、装模作样的关心都一并失去。

懂事、听话,对于朱朝阳来说更像是一种多年来养成的防御方式。

他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来换取父母来之不易的宠爱与怜悯。

“我努力学习,是因为我觉得我不够乖,我常常想,如果我当时更懂事,您和我妈也许就不会分开了。”——在与父亲的对话中,朱朝阳如是说。

显而易见,他的懂事与乖巧是被残酷的现实训练出来的,源于环境所迫,而并非是真心自愿。

与表面的平静不同,他的内心,往往压抑着强烈的愤怒与崩溃,既不敢流露,也不知该如何表达。

日久天长,压抑情绪与感受变成了朱朝阳内心中一种僵化的行为模式,即使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他也习惯了忍气吞声。

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也不敢表达愤怒,也是导致他在同学与老师口中“孤僻”、“没有朋友”的根本原因。

与之相对比,朱朝阳班里的第二名叶驰敏,同样出自单亲家庭,性格却与朱朝阳完全不同。

她的生活中母亲是缺位的。

身为刑警的父亲工作忙碌,同样无暇顾及她的学业,却尽可能地对女儿表达着热情、爱护、与关心。

和朱朝阳相似,叶驰敏的学习主动性同样很高。

与朱朝阳不同的是,她努力的缘由却完全取决于她自己,而不是为了讨好谁。 表面上看,她经常毫不留情地给身为刑警的父亲摆脸色、数落父亲不管自己,但实际上,她在生活中是不缺爱的。

父母离婚本身对于孩子并没有毁灭性的杀伤力。

真正带给孩子巨大创伤与终身阴影的,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父母离婚这件事。

朱永平对朱朝阳的忽视与冷淡,连他6岁的女儿都看在眼里。

他对妻子和女儿的娇宠纵容,对儿子的忽视淡漠,促使女儿朱晶晶对同父异母哥哥朱朝阳的任性跋扈,导致二人产生矛盾,间接造成了女儿的死亡,致使儿子自此坠入黑暗深渊。

而朱朝阳的母亲周春红,同样存在很大的问题。

如果没有电视剧的深入刻画,周春红这样的母亲,大概会是普通人眼中最伟大的妈妈。

她辛苦工作,虽然收入微薄,却总是努力满足儿子生活、学习上的需要。

工作单位路途遥远,她只得在单位住宿,让儿子独自生活,但每周回家的时候,不管多晚、多累,周春红总会变着花样给儿子做好吃的补充营养;

开家长会,老师找她谈话,反映朱朝阳在学校性格孤僻。

身为妈妈,周春红的选择不是进一步了解儿子在学校的情况,而是极力维护儿子、不留情面地怼老师:“我儿子是来学校学习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当儿子朱朝阳一脸忐忑地问她和老师谈了啥,周春红一脸淡定地表示老师什么都没说,充分表达了对儿子的信任与维护。

周春红和同单位条件不错的马主任谈恋爱,却搞得像偷情——不是因为见不得光,而是不想被儿子知道、带给儿子压力。

当男友表示想向大家公开关系时,周春红明确表示在儿子成年前不考虑再嫁,为了儿子的成长宁愿牺牲自己的个人幸福。

与原作小说中不同,虽然前夫出轨且抛妻弃子,周春红对前夫的态度却十分克制,并没有在儿子面前频繁表达自己对其的怨恨与指责。

相反,在得知前夫与小三儿的女儿意外身亡后,周春红还主动带儿子去医院探望,表现了她的善良与识大体——她并不是不恨前夫,只是不希望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带给儿子更大的伤害。

正如周春红对朱朝阳一再强调的:“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别的什么都不用考虑”

种种细节都表明,周春红在尽一切努力为儿子朱朝阳抵挡一切外界的干扰与伤害。

像周春红这样伟大的母亲,在单亲家庭中非常具有普遍性。

她们为了孩子埋头苦干、忘我牺牲,却忘记了停下来问问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久而久之,她们的牺牲变成了她们与孩子之间共同的枷锁,彼此都被束缚得喘不过气来。

在第6集中,母亲周春红让朱朝阳喝牛奶的片段,将其对儿子的强势与控制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说,刘琳老师的表演真是太传神、太有层次感了。

第一幕,因为儿子知道了自己与马主任去酒店开房,在厨房给儿子热牛奶的周春红一脸哀伤与恍惚。

她一脸愧疚地端着刚热好的牛奶进入儿子的房间,借故坐在儿子的床边。

想说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起初,朱朝阳并不想喝牛奶,在她的不断催促下,只得顺从地开始一小口、一小口抿着刚热好的奶。

她马上面露不悦、厉声提出质疑:“有那么烫吗?!”

直接上手夺过杯子,尝了一口。

“这不是正好吗?!”

摆脸色、示意儿子大口喝。

当朱朝阳表示出一丝拒绝时,刚刚还一脸愧疚的周春红瞬间被激怒了:“你现在长大了,自己能照顾自己了是吧?!”

然后便开始历数前夫的罪状:

“如果你爸爸是个负责任的男人、当初不抛弃我们,今天的事就不会发生(我就不会和马主任去开房,就不会造成我们母子现在这般屈辱与伤害)!“

说完这些话,周春红的愤怒得到了发泄,立马又觉得自己在儿子面前失态了。

她一脸后悔,伸出手充满怜惜地想去帮儿子擦去留在嘴边的奶渍。

而朱朝阳无意中的躲闪却再次激怒了她。 她奋力摁住儿子的脸胡乱地涂抹着。

嘶吼着斥责儿子:“大人的事你懂什么?!你现在只管好好学习!!”

并表示以后要换份在市里的工作,以后儿子就可以天天吃到新鲜的饭了。

在周春红眼中,“天天能吃到新鲜的饭”是自己对正在长身体的儿子最需要做的事。

而她儿子朱朝阳真正需要的却并非如此。

周春红像极了我们很多人的父母,总是担心身为孩子的我们吃不饱、穿不暖,却完全意识不到,孩子在成长中所需要的,并非只是吃饱穿暖这么简单。

周春红对儿子看似信任、宠爱,但却是有前提条件的:好好学习,什么都不要想。

当儿子表达出自主性和独立意愿时,她表现出的不是鼓励支持,而是对儿子失控的愤怒以及强烈的控制欲。

这一点,从她与马主任之间的相处也能略见一二。

在很多人眼中,马主任或许是个渣男——前几天还在上赶着找周春红示好,在二人关系被迫曝光后,却选择避而不见,最终与周春红摊牌分手。

但站在另一个角度,却能看出周春红性格中的强势与控制欲不仅仅存在于她与儿子的关系中,同样也在影响她与马主任之间的亲密关系。

二人在宾馆开房时,马主任表示想公开他们的恋爱关系。

周春红明确表示拒绝:“我不想让我儿子有任何负担,如果你觉得我耽误了你,咱们可以随时结束。”

马主任只得无奈接受。

前夫的妻子王瑶来景区找她、质问周春红在案发当日的行踪,马主任帮其解了围。

当晚,马主任带着马戏票去找周春红,得到的却是周春红的冷漠与拒绝。

她正式向马主任提出分手,并对马主任反复提及她儿子朱朝阳名字的行为表现出了难以抑制的反感与愤怒。

此时,周春红应该已与警察交代了她案发当日的行踪。 在她看来,她与马主任的关系对儿子朱朝阳造成了麻烦与耻辱:如果她当天没有和马主任去开房,而是留在家里陪孩子,她的儿子朱朝阳就不会摊上这莫须有的嫌疑。

四舍五入之下,这笔帐都被算在了提议去开房的马主任头上。

尽管她与马主任之间各自单身,是正当恋爱,并非出轨偷情,没有任何见不得人之处。

当王瑶再次来景区闹事,通过景区大喇叭痛斥周春红母子的“罪行“时,愤怒至极的周春红选择通过景区广播站将与马主任去宾馆开房的事公之于众,引发一片哗然。

显然,周春红这一不计后果的疯狂举动,是压垮她与马主任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了保护儿子,周春红可以不顾及任何人的感受,她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即使需要赔上自己和马主任的名誉、清白、工作前途,也在所不惜——如果你是马主任,你敢和周春红在一起吗? 周春红这种强势与决绝、为了保护儿子不惜摧毁一切的偏执,恐怕后面再来一个侯主任、牛主任,同样也吃不消。

与此同时,周春红极爱儿子朱朝阳。

可她对儿子的爱,看似无私,却是有条件的。

敏感早熟的朱朝阳,内心也非常清楚:他必须要听话、懂事、顺从,才能让母亲高兴,才对得起母亲为自己的牺牲与付出。

他被迫对母亲源源不断输送而来的关心、爱护、牺牲、隐忍照单全收,从而对母亲产生出巨大的愧疚。

他必须要成绩优秀,他必须要做个懂事的孩子,他必须要绝对顺从他的母亲——因为他的母亲为他牺牲了全部,如果他稍有不从,那就是对母亲无情的背叛。

孩子需要一味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这对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来说,是非常具有毁灭性的。

这意味着他在童年阶段就被迫失去了循序成长的权利和机会,意味着他需要经常隐藏自己真实的感受、强迫自己时刻扮演一个可以满足父母情绪需求的虚假角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非常艰难的。

当一个女人无法从丈夫那里得到情感安慰,她的儿子就成为了她丈夫的替代。

这种感情类似于情感的乱伦,在某种形式上剥夺了孩子本该拥有的正常童年——在这种关系下长大,孩子未来会很难拥有健康的亲密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性都强烈拒绝和“妈宝男”谈婚论嫁的原因。

文章的最后,想以一段我很喜欢读书笔记作为结尾:

给孩子的保护,不是给他伪装一个美好的世界,而是陪他一起去面对他接触到的不完美。当他被否定、被攻击、被伤害时,支持他、接纳他,让他因为有后盾而变得强大——这才是真正的保护。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 周小宽

希望这部电视剧会给更多父母、尤其是离异家庭的父母带来启示与思考,帮助他们看到不同的角度,以思考如何给予他们的孩子真正所需的关爱。


后记1: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作者小圆儿,这篇文章是我看完前6集后写的剧评。

朱朝阳的经历与性格太有代表性与代入感,非常容易令我们感同身受。

在关注大家反馈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评论中对于朱朝阳妈妈的指责之多、之苛刻逐渐超越了我的想象。

有些人甚至称周春红为全剧中“最可恨的人”——是的,比杀人凶手张东升还可恨。

说实话,这是我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或许,是因为在我们的人生中,遇到一个强势妈妈的几率要远远高于遇到杀人凶手的概率吧?

这一点,导致很多人对朱朝阳的妈妈产生了强烈的投射和移情——把对自己母亲的愤怒投射给了剧中的母亲周春红。

在此,我很想说:这绝不是我写这篇文章想要达到的初衷。

我自己本身也是一名女性,未来,很可能也会是一位妈妈。

我不保证我会不犯错,我不保证我能成为一个完美的妈妈。

一个孩子出现问题,绝不应该仅是母亲一方的责任。

对于某些人来说,当他们激愤地指责母亲时,或许也该思考下:那时那刻,他们的父亲又做了些什么?其他家庭成员,是否也需要承担一些责任?

总之,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对女性、对母亲如此苛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脆弱与局限性,包括我们的父母,也包括我们自己。

很多人对父母的感情往往都是爱恨交织,但站在另一个角度看:

没有人能给出自己没有的东西——我们的父母或许也没有经历过正确的爱与关怀,很多创伤与影响是会代代相传的,他们或许也是其中的承受者。

一直觉得,为人父母是需要学习的,而幸福也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

当我们意识到一切需要改变时,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除此之外,偏激地、充满戾气的指责毫无意义。

我们已无法改变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童年,但,我们至少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优化自我是终身计划,欢迎一同精进前行。

 短评

你知道我有多久没看到这样的国产剧了吗

5分钟前
  • Nobody
  • 推荐

我,笛卡尔,一个感情失败的秃子,追不回我的公主,拿不到我的相机。

7分钟前
  • 浪漫下颌
  • 力荐

秦昊早该演变态的反派啊,这下要成多少孩子的童年阴影……(6.19刷完记,没烂尾,还成了“剧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稳。

9分钟前
  • 小艮
  • 推荐

秦昊+张颂文,两位文艺片男神坐镇,广西六峰山和广东都有取景,时不时还有粤语乱入,一瞬间突然似乎就穿越到了《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了有木有!这个导演之前在《幻乐之城》似乎就有拍过短片?印象很深,他的镜头运用一直都非常有质感。(希望我没记错)当然,这部剧更让我喜欢的是这三个小朋友,尤其是朱朝阳这个角色。小小年纪就能hold得住这么有层次的角色,未来可期啊!

10分钟前
  • 银河水手XD
  • 力荐

秦昊的是影帝级别的演技担当,看他演技真的太爽了。我单方面给他搬一个痞帅影帝吧。虽然没得过影帝,但他的确是非常非常有实力、有魅力的男演员了,近年来我最最喜欢的男演员!

12分钟前
  • 平淡是真
  • 力荐

弹幕有人吐槽节奏慢,没看过原著,看前两集根本不敢眨眼,张东升人前人后的反差、朱朝阳被校园软暴力、朝阳妈妈的教育理念、严良的身世、普普的内心世界,细节真的太多了,每个角色的人性丰满让人惊讶

17分钟前
  • 有趣的人
  • 力荐

让张东升杀掉朱永平简直大败笔(可以理解是考虑审查),杀父之仇是太强烈的情感推动力,改变了整个故事的逻辑,如果没有这段,故事是完全可以朝着更黑暗的方向讲述的:三个孩子和一个大人合力毁尸灭迹,张东升收养普普,严良跟随老陈,朱朝阳一家三口团聚,每个人都得到了幸福,大家藏着秘密再也没有见面。人生是很沉重的,我们从小就知道。

19分钟前
  • 基闹
  • 推荐

音乐真的绝了,朱朝阳这个小孩演的好好呀!细节处理的太好了,一开始的极度谨慎,用梳子上的头发丝放到衣柜门口,检验门柜是否被打开。后面三个小孩抱团取暖的感觉温馨到我了~草刚刚看剧透,他妈温馨个鬼哦,看的我后脊背发凉,坏起来真的不敢想象,人性哦~

20分钟前
  • 肖宗镜
  • 力荐

非常好,我挑不出缺点的好。既商业又情怀。

24分钟前
  • 紫金陈本人
  • 力荐

还真的是挺棒的,审查把创作逼成了少年派。我觉得最可深究的角色是普普。这个女孩儿是朝阳和东升之外的另一层映射,普普不停地说,我是不会告诉严良的,然后要钱去救一个不存在的弟弟,细想才是毛骨悚然。

29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选景很到位,破旧的海滨城市搭配上火辣辣的阳光,整个画面看起来很有夏天的感觉,非常有代入感。除此之外,我感触很深的是几个小演员们的造型,朱朝阳让我回忆起了小时候班里那些整天埋头看书、不怎么爱说话的学霸们,还有严良的服装、发型和小演员的气质非常搭。总体来说,这种角色设定非常考验小演员的演技,但很幸运,这三个小孩的表现都非常不错,特别是演普普的小女孩,我真的太喜欢了,即使不说台词,眼神里满满的都是戏。

30分钟前
  • 七月在野歪
  • 力荐

多好的一个张颂文啊!

32分钟前
  • 尝碗粥
  • 力荐

说那么多,就没一个人看出来,这剧很娄烨吗?

3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维持在9.0就OK了,第一次看国剧有了那种刷美剧日剧的优越感,发自肺腑的开心和骄傲。既然都把标准线定这么高了,咱就别再掉回去了吧。别的制作方来看看,别天天拿过不过审当借口,但凡动动脑子就成,是好东西,大家都会花钱的

40分钟前
  • 一毛钱
  • 力荐

集齐刷口碑利器:年代、方言、涉案、小城、孩子和不红的中年演员。但还是忍不住产生十万个为什么,朱朝阳把小伙伴带到妈妈工作的景区就这么不怕被妈妈撞见吗?两个山头离得那么远,这是用了多小的光圈才能让三个孩子看出那是把人推下山而且推人的就是停车场见过的人,秦昊为什么一点也不挣扎就认了,以三个小孩面对他时所展露的智商,他说自己是去拉人没拉住我觉得也是可以糊弄过去的……还有民警同志啊,发现小女孩坠楼不上去查看还立刻把现场所有人都赶走,这是保护现场还是保护可能存在的疑犯呐(扶额

44分钟前
  • 小安
  • 还行

其实从我的角度,最后一集是显而易见的烂尾了。哪怕是学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表层故事也要做到合情合理,深层故事才有发掘的价值。而这剧最后一集的表层故事里,张东升、朱朝阳和严良的行为逻辑是混乱的。但从一个创作者的身份,我愿意给这个剧打五星。我完全能够想象这个剧在改编过程中的艰辛。很多时候我自己面对苛刻审查与IP资本的双重压力,最后就是选择破罐子破摔。而这个剧真的做到了在尽最大可能去呈现出创作者的追求和情怀,对每一个角色都倾注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然后还有这么一群非流量的真正表演者,去用心诠释自己的角色,仔细打磨每一场戏的表达,而最后这样的作品真让那么多观众看到了,并且喜欢上,这是让我非常感动并且深受鼓励的。我本来以为中国影视就这样了,就是混口饭吃了,反正大家都不在乎了。但事实证明还是有人在乎的

45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以为不连戏的地方其实都是暧昧的暗示,值得细品。看看大部分黄金热播国产剧的脑残现状,还是宽容点吧,不能那些都考全国卷,单给这个考江苏卷啊……

49分钟前
  • 竹官碧
  • 力荐

一群电影咖来拍电视剧简直就是降维打击。秦昊演的张东升在电梯里被小孩滋水,嘴角微微一撇,怒而不发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安嘉和这个恶魔。一个细节:从朱朝阳选择相信的笛卡尔故事结局,就已经揭示了朱朝阳是怎样的人了。

53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牛逼,小演员的表演太惊艳,秦昊演这类角色毫无压力,湛江取景选的真好,某一刻都以为在看《风雨云》了......这种国产剧我愿追。

57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秦昊演坏男人永远让人恨不起来!加上影帝王景春张颂文这阵容妥妥的文艺电影冲奖标配啊。。。(很想连麦一下娄烨导演,问问他看到秃头的秦昊心生怜爱和疼惜了吗?还是会给一个三分薄凉三分讥笑四分漫不经心的眼神哈哈哈哈)

1小时前
  • 钮钴禄哥斯拉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