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欧洲

HD

主演:马科·霍夫斯奇奈德,朱莉·德尔佩,René Hofschneider,彼得·科兹沃夫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其它年份:199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欧洲欧洲 剧照 NO.1欧洲欧洲 剧照 NO.2欧洲欧洲 剧照 NO.3欧洲欧洲 剧照 NO.4欧洲欧洲 剧照 NO.5欧洲欧洲 剧照 NO.6欧洲欧洲 剧照 NO.13欧洲欧洲 剧照 NO.14欧洲欧洲 剧照 NO.15欧洲欧洲 剧照 NO.16欧洲欧洲 剧照 NO.17欧洲欧洲 剧照 NO.18欧洲欧洲 剧照 NO.19欧洲欧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欧洲欧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根据Solly Perel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和希特勒同一天生日的13岁德国犹太男孩Solly在二战期间通过机敏过人的应变能力和绝无仅有的巧合,保全生命,并最终与集中营中的兄长团聚的令人惊叹的故事。片中年轻的Solly是苏联共青团员,是德军的战斗英雄,是希特勒青年队的队员,甚至还爱上了一个纯雅利安女孩,但犹太人的特殊标志——割礼,却无时无刻提醒着他的身份。从无所谓、迷茫到怨恨,战争让他承担了太多与年龄不相称的压力,但最终他依然认同了自己的民族,并在成年后毫不犹豫地为自己的儿子也实行了割礼。辐射初来乍到 第四季旅人第二季面青青有排惊私家侦探第五季向北方冲锋号冒名之肤樱桃怨恶灵弑室艳鬼狂情逃走的女人林冲之风雪山神庙 2020克里斯托夫案件海上风暴欲望之城(国语版)对不起,我爱你,谢谢你河畔的朔子超市特工第一季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死神来了大明幻世录之恋羽奇缘流氓战争2拍案惊奇隔壁女生的日常古董局中局之掠宝清单命途狂奔未婚妻假如没有遇见你释放之影像国家反抗者弗里茨·鲍尔偷吻渔业阴谋梅根失踪完美情人救世军2013你也不美丽世纪人生:董竹君传奇辛德瑞拉的诡计深宵闪避球狗狗博客第一季歃血姐妹第一季回廊亭平凡之路2023家庭作业

 长篇影评

 1 ) 欧洲欧洲 简评

对德国二战的历史表现一度让人联想到法斯宾德和铁皮鼓,不同的是所选取的贯穿全片的意象——割礼,赋予了本片新的感官和意义体系,也打开了新的艺术观察视角。

青年人和割礼的连接统一了性的冲动和压抑,两方均是结果等同的魔鬼,有意暗合了波兰被双强瓜分的二战命运,不管是被挑动了性的冲动(德国右翼血统论,女性和繁殖的戏份),或是被遮掩的性的压抑(苏联左翼灭个体人欲,辩驳上帝的讽刺戏份),都导向残酷的结局,

直到战争结束,兄弟二人站在废墟边充满安全感地撒了泡尿,性器恢复了它最单纯无侵占欲的基本功能(而非总是出现于唤起性欲的冲动时刻和惊恐的压抑时刻),亦随着“我还是想做一个犹太人并让我的孩子接受割礼”的自我身份宣告而结束——冲动和压抑都不要,只想自由自在地撒泡尿。

结尾,年老的面庞取代青年,回归到一种普遍的无指认的人态(非性态,当然犹太人的男性面相是隐藏其中的),向远方走去,留下步伐和背影,以及同样无法指认的欧洲的模糊景象,人和这片地这份文化的路途在哪儿,无法辨认。

 2 ) 对身份认同的试释

师从安杰依·瓦伊达,在“布拉格之春”事件后因政治原因被捕入狱,阿格涅丝卡·霍兰年轻时代的经历使得她早期的作品都与政治有关。加上父亲是犹太人的家庭背景,她的第二部电影[愤怒的收获]涉及二战犹太人与波兰人的关系。五年后的[欧洲欧洲]再度触及犹太问题,这部电影掀起了不小的争议。当年,德国拒绝选送[欧洲欧洲]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不仅如此,在波兰人与犹太人看来,这部电影极其“政治不正确”,甚至是“道德败坏”的,因为它施予了一个背叛自己种族的“间谍”、“叛徒”怜悯与宽恕。

波兰人和犹太人没有曲解阿格涅丝卡·霍兰的意思,[欧洲欧洲]的确是把一个为了活下来,假装成德国人的犹太孩子塑造成了一个正面的形象。他的行为也确实可以戴上“间谍”与“叛徒”的高帽。但整部电影的核心,并不是褒扬一个贪生怕死的犹太人,而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探讨在战争中的身份认同命题。

德军准备清扫犹太人时,伊萨克只有13岁,他的妹妹在飞机轰炸中丧生。一家人搬到了邻国波兰,德军占领波兰后,伊萨克与父母分离,阴差阳错进了布尔什维克学校,当了一名共青团员。苏联人对他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让他学会了俄语,三年后德军摧毁学校,伊萨克假装德国侨民得以幸存,并以一口流利的俄语充当了德军的翻译。在纳粹军队他当了一名前线英雄,进了希特勒青年队,还爱上了一位纯雅利安姑娘。以上这是故事的基本内容,在极端的战争情况下,犹太人伊萨克隐瞒甚至是否定了自己的身份才免遭屠杀。但是用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去评价一个孩子是不正确的。对于尚未形成价值体系的孩子而言,自我身份的认同本来就是模糊的,在他身上去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纯属徒劳。

伊萨克第一次穿上纳粹军装纯属意外,那天他正在洗澡,突然遭遇德军突袭,他赤身裸体躲在街角,入夜邻居小女孩随手帮他拿了一件衣服,伊萨克对衣袖上的纳粹图案并不敏感,可以说披上纳粹外衣是一次无意识的行为,这个设置暗示了伊萨克之后的命运,也暗示了电影力图探讨“身份”的命题。因为逃难,伊萨克乘坐上逃离波兰西部的船,这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当船行至河中央,人们听到波兰被苏德瓜分,波兰人相信德国人选择回到战火纷乱的西边,而他的犹太同胞则要投入苏军的怀抱。他的犹太人身份在布尔什维克学校得到了强化,那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阶级、出身的严格划分。在苏军这边,伊萨克认识到“宗教是鸦片”的观点,这个设置非常绝妙,因为在这之后,他就转而拥抱了德军。正是因为信仰的丢失,让这个孩子出于求生本能,一闭眼否认了自己在布尔什维克学校引以自豪的犹太人身份。

在纳粹的眼里,犹太人是肮脏、耻辱的。对于伊萨克来说,自己的出身会带来灭顶之灾。他不敢认同,只能假装否定身份。可是,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其他类似题材电影所不同的是,阿格涅丝卡·霍兰强化了犹太教割礼这个概念。它也直接抨击了人种优劣论,指出了所谓欧罗巴人与雅利安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同的宗教习俗,用伊萨克的话来说只是“一小节包皮”。这唯一的不同需要伊萨克去伪装,不能让德国人看见自己的下体,为了“可持续性”地隐瞒自己的身份,他忍痛用绳子拉长包皮。生理上的痛苦,是伊萨克内心煎熬的外化表现,足以测证犹太人身份给伊萨克带来的是恐惧与痛苦。但这是身份的错吗?显然不是。

伊萨克的内心独白占全片很重要的位置,它最重要的意义,无非是突出这个犹太孩子对于周遭一切的怀疑。当战友对着犹太人的居所狂轰滥炸时,眼前的一切撼动了伊萨克既有的是非观,他对自己说:“这是我第一次感到迷惑,究竟谁是我的敌人,谁是我的朋友?为什么他们可以一方面对我这么亲切,同时那么残忍地杀人?”此时的伊萨克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为了存活他需要伪装成德国人,信仰希特勒;另一方面因为自己处在一个随时暴露身份的环境下,他又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与德国人在生理上的不同。此外不可忽视的还有,他是一个有感情的个体,丢弃犹太人身份意味着丢弃与之血肉相连的父母。所以自始至终,伊萨克都在与自己的内心作激烈的斗争。

那么伊萨克想过当“纯种”的德国人吗?也有的,当他遇上了爱情的时候。阿格涅丝卡·霍兰把伊萨克的恋人设置成了一个种族主义者,她对于自己纯雅利安血统无限自豪,同时对伊萨克“不纯正血统”充满了鄙视。之后,我们从姑娘的母亲那里得知,这位年轻的极端种族主义者因为自己的无知走入了更幽暗的深渊——她怀了伊萨克同学的孩子,并要向希特勒奉献自己的新生儿。这样双重的打击,使得伊萨克隐藏身份的痛苦在这条线上达到了最高点。

伊萨克投纳粹,“弃”苏维埃,“弃”犹太身份,他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个情感的转折点,都是向死而生的。因为年幼的“无知”,对世界的不理解,对身份概念的模棱两可,伊萨克没有被冠以“叛徒”的标签。甚至是相反,镜头数次以大特写逼近伊萨克的面部表情,一个孩子逼真的内心挣扎与痛苦,很容易激起共情。相比较路易·马勒在拍[拉孔布·吕西安]时的暧昧,阿格涅丝卡·霍兰的态度很坚定,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洗白这个常人眼中的“叛徒”孩子。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

文 调反唱唱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3 ) 女性视域下的《欧洲,欧洲》

     影片《欧洲,欧洲》出自波兰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之手,虽然影片主人公为男性,但是影片无不透露出女性对政治、宗教、生命的独特视点。在对“女性主义电影”进行概念界定的时候,李毅梅认为:“‘女性电影’是指电影家们(主要是指导演与编剧)在创作中自觉地(或’自为地’)探讨女性意识,大量娴熟地运用女性特有的创作、表达方式,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及对女性生存的压抑,以崭新的人文观点和全新的美学理念,鲜明地颠覆父权中心文化的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创作方式来拍摄的电影。对照上述对于女性主义电影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说所有女性导演所拍摄的影片都属于女性主义电影的范畴,而应当在影片中输出女性的独特视角与态度,与其他女性主义影片不同,《欧洲,欧洲》选择的是有关种族、战争重大题材的表述,但是明显与男性视角下的表述有所不同侧重。
    影片紧紧围绕犹太男性进行“割礼”而在纳粹被迫害的艰苦岁月中始终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而展开。女性非常接近身体本身,而忽视了与身体应有的距离,而男人首先认同的并非是身体本身,而是其他的意指系统,正是因为女性对身体的这种无间的认知,才促使霍兰从男性身体本身出发来定义主人公的身份,尽管主人公所罗门受命运捉弄,雅利安人、共产主义、苏联共青团员、希特勒青年队队员等身份被强加在其身上,但是身体本身却一直提醒着所罗门自己的真实身份是犹太人,“割礼”成为困扰他一生的事情,霍兰对于身体的认知是敏锐的,影片中所罗门曾试图用扎线的方式改变自己的身体构造,使得性器官与其他希特勒青年队队员别无两样,但是终究只是线下生成的一滩脓水,因为无法改变“割礼”带来的确定的身份,在面对心爱的女孩热切的渴望时却只能将她一把推开,而背负一个阳痿无能的骂名。霍兰对于身体本身的探究并未就此停止,在德国军校中老师哥得克那堂如何在第一时间鉴别犹太人的课程让观众在惊心动魄之后又觉得啼笑皆非,导演对于身体的关照甚至动用了各种度量的金属器具,包括测量脑袋的长度等等,而最后的结论却是所罗门系雅利安人。
在对于女性欲望的认识上,女性的性发展始终是在男性欲望的压抑下而产生的,由于自己缺失男性器官而产生苦恼、嫉妒乃至焦虑,女性的欲望只有在被动接受男性器官的意义上才能够被满足。从这个层面上说,影片中女性欲望始终是未能得到舒展的。售票员巴西亚小姐体态丰满圆润,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巴西亚给受众以强大的生命力和繁殖力的感觉,影片八分十五秒时导演对巴西亚的挣扎的小腿做了特写处理,当所罗门抱起巴西亚的时候,一只手卡在巴西亚的丰满的胸下,另一只手则高妥巴西亚的臀部。在男性与女性的二元模式中,男性先验性地被设定为主动地、进攻性地存在,在上述所罗门和巴西亚的相处中就能看出。在最初,所罗门对于战争的意识很模糊,甚至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因为战争的开始可以使得警察的注意力转移,不再关注于所罗门骑自行车闯祸的问题,巴西亚是所罗门第一个爱上的姑娘,在影院里他下意识得将手抚摸巴西亚的后背,眼睛也目不转睛得盯着巴西亚,由于战争才只是刚刚打响,这时战争对于所罗门性的原欲还没有过大摧残,随着战争局势的进一步加剧,巴西亚和所罗门被迫分开,再到战争的进一步激烈,所罗门原以为可以和列尼沉浸在爱情中暂时逃避战争的苦恼,但是自己已经因为这种种族歧视战争而磨灭了原始的性欲,一方面他无法满足列尼因为自己已经做了“割礼”,而另一方面他因为列尼对犹太人愚蠢而盲目的仇恨给了列尼一个耳光,从最初所罗门进攻性的男性特征到畏首畏尾的拒绝逃避,作为女性导演的霍兰无疑在潜移默化中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需要注意到的是,导演霍兰的父亲是犹太教徒,导演出生于华沙,曾先后学习于米洛斯福尔曼、扎努西、安杰伊瓦伊达,《欧洲,欧洲》是根据真人真事改变,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呈现出了朴素的现实主义风格。德国曾拒绝选送影片《欧洲,欧洲》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在霍兰的该影片中,所有女性角色都是以配角出现的,而主角是男性,战争成为男性暴力话语的极端体现,这完全是男性的杀戮本性使然。战争题材的电影一向是“男性题材”,而众多女导演被束之高阁。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女权主义兴起和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一些女性导演对于战争题材的解读有了新的看法,与其说是对战争场面的描述,莫如说对于和平主题的向往,1990年上映的这部《欧洲,欧洲》承载了女性对于和平的渴求,无论是为了求生的主人公所罗门的刻画,还是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人造神希特勒,都表达出霍兰对于超越宗教追求和平的体悟。影片中所罗门曾梦到自己带着纳粹的袖章回家与家人团聚,家人在吃盐水鸡蛋对所罗门非常漠然,一阵敌机狂轰乱炸后所罗门被
人拉回躲在一个橱柜中,而在橱柜中躲藏的另一个人则是希特勒,相比我们每个人对希特勒的原始印象都是如此:,影片梦境中对于希特勒的这一形象有这样一种戏谑的阐释:“他总是将双手护在前面,他也是一个犹太人!”。而对于希特勒的父亲系犹太人的说法自古有之,比之影片主人公所罗门掩盖身份苟且生活的事件对于希特勒酿造的滔天大罪导演也有意在影片中调侃一番。这是一场关于战争的冷笑话,但在特殊年代里当事人身上,则是命运。
导演霍兰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也思考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主人公所罗门的困惑何尝不是导演自身的困惑呢?当所罗门加入斯大林的共青团时,就面临着是否要信奉上帝的艰难抉择,一位犹太年轻人对所罗门的背叛嗤之以鼻,当他高喊:“上帝赐予我糖果”时,却是最尴尬的时候,而苏联年轻指导员说斯大林赐予我们糖果的时候,却奇迹般地自天窗飘下糖果,孩子们沉浸在得到糖果的喜悦之中。虽然影片并没有揭示为什么会如此,但是以科学的眼光我们可以推导出,斯大林不是神,希特勒也不是神,只是上帝无法满足我们的欲求,人们开始想尽办法自我欺骗,糖果事件必然是人为安排好的,在这种强大的召唤力下,人丧失了本能的品性,打着爱国的幌子做了许多惨无人道的事情。对于上帝是否存在的思考,是一重大命题,这让我不由想到在2012年由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同样也有对这一命题的反思,安西满曾问神父梅甘:“如果这一切不是上帝安排的,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做任何事?”在生存面前,信仰理想都是假的,唯有自己救赎自己。或许有观众认为所罗门是投机苟活者,也有人认为所罗门能屈能伸智慧地保全了性命,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的观点,其中有一个片段当所罗门举枪被希特勒部队的队友呵斥对犹太人开枪时他迟迟不能,他并无心伤害自己名族的同胞,同样,每个人的生命都没有被漠视的权利。
女性导演的加入,是对弥漫着男性荷尔蒙的电影世界的补充和调节,女性导演有着男性导演所无法亲历的生命体验,高明的女性导演跻身于主流电影中,巧妙地利用常规和传统,但却蕴含女性特有的情感细腻之处。片头39秒钟的时间里,影片男主人公就出现,一个带着纳粹袖章的年轻男子在水下奋力向观众的方向游,后来一个人拽他,这个人正是他自己的真实身份,拽着他游向了观众的相反方向,直到黑屏切入,字幕渐出,主人公仿佛是挣脱无边的梦魇, 水下扭曲变形的脸让人看出他内心的狰狞,当通观此片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开头,便明白短短的几秒镜头却涵盖了整个故事,一个本我战胜自我的故事,也是一个身份追寻的故事。但导演霍兰并没有跳出常规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欧洲,欧洲》无疑为女性主义叙事电影的进一步发展指明道路,这与早期约翰斯顿提倡的一种挑战狭隘传统,但同样具有娱乐功能,与先锋电影、左翼电影结成联盟的对抗电影模式截然不同。
女性主义电影发展至今,最终目的是要跨越二元对立,女导演对于重大题材的把握,有不同于男性的视角,给人以多方位的思考,女性话语不是男性话语的延伸,也不是没有尊重的独立存在,女人可以很好地谈政治,谈战争,《欧洲,欧洲》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4 ) 一部使人震惊的佳作

偶然间从豆瓣上看到了这部电影,就想方法找资源去看了一下,真的被震撼到了。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感觉电影中的情节比现实更传奇。

故事讲述了一个犹太男孩的逃亡之路。

二战爆发,德国人大肆屠杀犹太人,为了活命,犹太男孩只能逃往苏联。

苏联收容了他,他在那里加入了共青团。

电影中的苏联共青团
电影《红樱桃》中的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其实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电影《红樱桃》里的情节较为相似。它们都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二战中的欧洲战场和纳粹德国,都曾被苏联收容过。

但安宁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苏德战争爆发了。为了活命,犹太男孩不得不再次逃亡。

但不幸的是,他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德军。

为了活命,他只能对德军撒谎,编造自己的身世,说自己是德国人,在一个由苏联人开办的孤儿院里长大,会德语和俄语,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与身世。

德国人竟然很喜欢他,竟然还对他说:是布尔什维克害死了你的父母吧?

因为男孩精通俄语,德国士兵就让他给一位苏联士兵做翻译。德军要求苏联士兵拿出证件。

经过多次询问,德国人得知,这个士兵竟然是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

电影中的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被俘时的场景
真实历史中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被俘的场景
雅科夫的证件,请注意左上角他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真实的历史还原
雅科夫·朱加什维利

然后,德国人看到犹太男孩精通俄语,索性让他当了德军的翻译。德国人对他还不错,这让犹太男孩十分困惑:为什么他们对自己这么好,却对其他的犹太人赶尽杀绝?

在德军服役了一段时间后,犹太男孩决定投奔苏军,弃暗投明。

他通过电台联系了苏军,说明了自己的真实情况。苏军赞赏他的勇敢,让他在晚上前往苏军阵地。

在晚上,当犹太男孩前往苏军阵地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战友竟然跟在他后面冲了上来。

原来战友们把他当成了偷袭苏军的英雄。

剧情到这里已经很意外了,不过后面还有更加意外的。

一个德国军官听说了犹太男孩的这一“勇敢行为”,决定把他收为养子,并送他到去一所法西斯主义学校训练。(其实就是法西斯青年团)

就这样,犹太男孩加入了法西斯青年团。电影中用了一个分镜头去记录了法西斯学校上课时的情节:一个德国教师给学生们洗脑,教一帮学生们如何识别犹太人并杀死他们。

看完这个镜头,我不寒而栗,一下想到了二战时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学校给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就如“洗脑”神器。如陆军幼年学校国语教科书中有反映日俄战争时期“军神”乃木希典的课文《靖国神社》、有介绍海军战役的课文《水师营会见》,有记述军国主义家庭情感的课文《水兵之母》。

在法西斯青年团里的男女主人公的着装

1959年日本电影《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物语》里的男女主人公着装,生动的反映了二战时日本男女学生的装扮:男生立领式诘襟装,女生水手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种衣服都是军国主义的产物。
二战时身着水手服练刺刀的日本女学生,图源网络
二战时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图源网络

后来,盟军进攻德国本土,犹太男孩被苏军俘虏了。他告诉苏联军官,他是犹太人。

苏联军官怎么会信他的话,准备处死他。

这时,有人在叫犹太男孩的真名。

犹太男孩回头一看,是他的哥哥。

他们就这样相认了。

这剧情太玄幻了,也太戏剧性了。但它正是通过这种戏剧性,表现了战争中孩子遭受的苦难。这也正是片子的主旨——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这部电影与《红樱桃》都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战争,只不过《红樱桃》是从一个受害者的角度去看,而这部电影则二者兼得,通过对男孩身份转换的描写,同时从加害者和受害者的角度去看。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以儿童视角拍摄的战争电影。

 5 ) 那些熟悉的噩夢

跨越國界的熟悉。

我驚訝的是俄羅斯未參與製作。

不多說了,給個力薦。

敏感如今昔歲月的豆瓣,不便多說。

看電影吧。

 6 ) 第22名:《欧罗巴欧罗巴》——影史50部平民史诗

没有国家的人
 
《欧罗巴欧罗巴》 Europa Europa 年代:1990年 / 国家:德国&法国&波兰 / 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 主演:马科·霍夫斯奇奈德、朱莉·黛比
 
      一个人能隐藏自己的真面目、戴着面具地活多久呢?这我不知道,但当人被迫要伪装自己的时候,一定是人格最为分裂的时候,成为一个矛盾体也绝非出于本意。
      1938年到1945年,希特勒被极端种族主义冲昏了头脑,发了疯一样地屠戮犹太人,犹太人的生存环境一度岌岌可危。索利流淌着犹太人的血统,却跟希特勒是同一天生日,又同为德国人,这似乎冥冥中让他跟法西斯主义有了某种暗藏的联系。当纳粹分子砸他们家玻璃,让他光不出溜地无处可躲时,一件纳粹制服,反倒成了他的遮羞布。从此,一个“纳粹穿在身,心是犹太心”的伪装者开始了他的“做戏”生涯。
     犹太族,是一个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偏见剥夺了生存权利的民族。他们活着,便总是望向深渊,深渊也在回望他们,他们比其他民族更能感觉到死亡的牵引,永恒、周而复始,以及浓浓的末世之感总是伴随着他们,因此,这样一个民族,对生存产生了最深沉的疑惑和最厚重的追求,也不得不活在疑问和抗争中。索利在波兰的一所俄国孤儿院里,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洗脑,成了斯大林的追随者,“宗教是精神鸦片”,从索利的嘴里说出,而罔顾犹太教是犹太人的忠实信仰。信仰这回事就像糖果一样,是可以随意丢弃的。就像2001年的电影《信徒》中有一个犹太人林贝特,他就对犹太人的信仰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并最终成了一个纳粹分子。也许,任何信仰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它只是一种被神化的约定俗成,是规则而非真理,它存在就是让你相信,它存在是为了安慰痛苦中的你。然而对于犹太人来说,坚实的信仰也未必能让他们免于各种灾难,而所有的灾祸都是来自于迫害这个民族信仰的人,倒莫不如摒弃信仰,转而做一个既得利益者。
      在跟孤儿院走散时,女老师抛给索利一个苹果,这个“祸根”的象征物,就像一个诅咒,让失去信仰的索利在接下来的流离失所中不得安宁。在遭到法西斯士兵搜查时,他如变色龙一样,立刻站到德军阵营,并做了个讨喜的翻译工作。他也许明白,正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站在对立面上,会让自己不再处于被动。但更大的问题是,犹太人的身体属性骗不了人:所有的犹太人在出生时就要进行“割礼”,也就是割去包皮,如果被人发现自己没有包皮,那就等于找死。所以围绕着包皮,索利做了许多提心吊胆的掩饰,体检时假装牙疼溜走;跟女友恋爱时不能做爱;甚至干脆用绳子忍着疼痛往下撸包皮。性和政治总是被电影同时拿来调侃,而导演霍兰则毫不吝惜地展现那话儿,旨在提醒伪装者,在对立当前,身份的模糊仅仅是表面,因为肉体乃至灵魂仍旧无法撼动。就像在夜里索利在窗子上默默地画了一个犹太人的标志,而他身边躺着法西斯主义的女友,那一刻真实的本我仿佛一下子就跃了出来。
     用摇摆不定形容索利并不为过,他通过改变自己的语言、制服和身份,在德军和俄军之间来回转换,最终的目的是让自己活下来。某种程度上说,他已经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了。被自己的祖国德国抛弃,流落到波兰,接受了俄国的教育,否定了犹太人的信仰,又被误认为是纯种的雅利安人,在斯大林和希特勒共舞的年代,像索利这样的普通小人物成了世间的弃儿。坚定者如詹尼克,却落得被卡车碾死的下场。幸运的是,索利曾多次化险为夷,他被一个纳粹士兵发现没有包皮,但士兵并没有告发他,因为他是一个同性恋,对索利心存爱慕。也就是说,化解这种摇摆不定的生活的,就只有爱。导演无意对索利的这种做法加以任何评价,而是随着他的情感变化客观观察,唯独当索利在电车里似乎看见自己的母亲在集中营的时候,他才被动了那根脆弱的神经。
     最后,索利和哥哥艾萨克移居到巴勒斯坦地区,在那里度过晚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段荒诞的经历竟是根据萨洛蒙·索利·佩雷尔真实的冒险生涯为依据的。更离奇的是,2010年初,有专家利用DNA跟踪了希特勒的39位亲戚亲戚,并从他扔掉的一块用过的餐巾上提取了DNA样本,结果表明,希特勒或许是犹太人的后裔。好像片中那个躲在衣柜里、捂着裆部的希特勒真的慌得有理由。

 短评

为了逃命,战斗英雄,亚利安人,共产主义,都可以胡乱的加在一个孩子头上,对于他来说没有过多的意识形态上的枷锁,有的只是生的渴望,人的欲望

4分钟前
  • Bin_林彡
  • 力荐

7.7 你以为是文艺片,其实还是个商业片,工整,流畅。一方面告诉我们各样人种并没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表现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

5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Based on True Story。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编剧,一个先后加入了苏联共青团和德国纳粹部队的犹太青年寻回民族认同感的故事。Julie的德语是配音的吧。

9分钟前
  • Mr.Graceless
  • 推荐

德国人似乎比任何民族都善于挖掘一个真实的“人”,也许真如此,他才比任何民族都敢于面对自己的历史。对于德意志人来说,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从田园诗意和豪迈英雄的意淫中摆脱出来,才是他们有勇气直面战争的血债的一脉真源。

13分钟前
  • S.H.
  • 推荐

7/7.5 个体在时代洪流前是多么渺小,以男主的“出身”能够坚持活到战后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同样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的。朱莉德尔佩年轻时的美貌是毋庸置疑的,另外拍摄此部作品的波兰女导演也曾执导美剧火线。

16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每个犹太人在二战中都有一个故事可以拍成一部电影

17分钟前
  • xjc_jovi
  • 推荐

Ich bin kein Stein! Ich habe auch Gefuehle!

21分钟前
  • 卡林
  • 推荐

不过又是一部以小见大的二战犹太人命运的影片,而由于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使人对影片有了几分期许,但不得不说这完全是一部可以忽略电影语言等技术化的电影,而波兰女导演Holland将剧中几乎所有人都人性化,没有刻意的标签化,也许只有女导演才如此细腻感性。ps:德尔佩真是水嫩!

22分钟前
  • 纪月航
  • 推荐

男主角能将截然相反的两种身份安放在自己身上本身就是巨大的反讽,而他能在各种极端状况中生存下来既是命运使然也满足了故事的戏剧性。这种传奇式书写依然滋养着现在绝大多数的二战题材通俗片,比如《波斯语课》、《江湖医生》之类的。

26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两个镜头调度很有趣,一个是离开家乡时电影院女售票员的追逐,还有一个是曾经是演员并帮助Solly在军中打掩护的德国军人的死。是极其幸运的人,因为无数次濒死又奇迹般活下来,却也是不幸的,因为很难定义自己最后到底是什么身份。Holland说Solly Perel本人和她分享了当多年后和曾经希特勒青年队的队员见面时,听到那些歌曲内心的澎湃和归属感。她也重现了这个场景,但她最终从电影里拿掉了这一幕,因为她说这样对于电影来说背离了初衷“英雄不再是英雄”。一言概之就是:我活下来了,我也不再是我。

30分钟前
  • 白昼白
  • 推荐

波兰名导的佳作,很人性的一部片子!

33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3.5 本片拥有一个杰作潜力的剧本 可惜在导演呈现上差强人意 影片的故事很大程度上致敬了《迷惘少年》 年轻人在二战中受到的蛊惑 对身份的迷茫 对爱情的无法触碰 因为一时得势而生的自负 用年轻人来写大时代中的普通人 正是这类二战反思类电影优秀之处 本片更注重刻画的是犹太人的身份认同与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 犹太男孩的墙头草无非是为了活下去 一个同时兼具苏联共青团员和希特勒青年队两重截然相反身份的男孩 其存在就像漂白了皮肤的黑人在当今一样充满时代讽刺 也引申出编导多次在影片中表现的无论极左还是极右 其实都是一回事的极权这个更宏大的主题 最后当身穿集中营号服的哥哥抱着身穿党卫军制服的弟弟哭泣时 讽刺之尖锐达到了顶峰 不过本片导演霍兰相比这个优秀的剧本 导演能力就平庸许多 大量独白和无质感的配乐都拉低了电影本应有的厚重与荒诞

35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the subtitle is delayed... no match...

36分钟前
  • ryan
  • 还行

影片后半部分delpy就这么出现了,但也只是一个花瓶

3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故事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暗示和對比手法都極盡揶揄之能事,但是因為採用了內向性的敘事,從而將這種調侃的況味極大地消解了。當然,重要的在於反思和批判,用一個孩子的經歷來體察戰爭和意識形態對立,無論是希特勒還是斯大林,所有的專斷和思想恐怖都是可恥的,民眾諾諾,卻總是成為強權之牲。

40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如果是真实故事改编的,那这电影比《钢琴师》更要曲折二三倍

41分钟前
  • 阿素喇
  • 推荐

割,吸一管子都引来了,洗个身子全是转折,没有屁股开花没有把气放跑却被困在这怎会呢,没有致命一击没有失之交臂正好来电安培瓦特,茫前芒后还不阵亡会来黑我加深褪色,左右开弓到处长脸干嘛推我难以重合,破碎的声音占用应急通道欧了欧了能完美什么,呦吼吼俄了吗德了吧都打下烙印而如此包装也就太可,认与不认解与不解等不起了终要回撤,那临时性真天晓得。

43分钟前
  • 放大的夜遇
  • 推荐

很多细节值得玩味。孤儿院发糖果那段我多少猜到了会有空袭,毕竟波兰制作的片子不可能放任康米诋毁宗教;两个善良的德国人安排得很是耐人寻味,一个估计在魏玛时代是混迹Gay Bar的存在,一个则代表了具有母性与良知的德国妇女。

45分钟前
  • 愚者
  • 推荐

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4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他的一生都在化险为夷中度过,他的一生也都在爱恨离别时伤神,可所幸活到了夕阳日落,回顾一生不曾因共青团而耻辱,也未曾因党卫军少年团而兴奋,他挣扎生存的欲望里,也许就是想写一折独特而不知后情的剧本。

52分钟前
  • Νταγκ Τζόουνς.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