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皮影戏
更新:正片
导演:张唯
主演:王亚军,包贝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1
简介: 《一个人的皮影戏》讲述了生活在平静的小山村里的皮影戏传人马千里,在摆弄了一辈子皮影之后,本来已经忘却了皮影的功力,只作为闲来无事自娱自乐的玩意。可忽然来了一群以大学教授为首的人来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认为自己的皮影可以申报,法国人也来给他拍专题片,再加上又可以给村里带来好处,还会有人来学这早已无人问津的皮影手..详细 >
长篇影评
1 ) 故乡的鬼头戏就要失传了
印象深刻的是老头艺人看到电视里少女时代在劲歌热舞(给版权费了没有),是感叹传统艺术不吃香不如人流行音乐什么的,还是惊艳“好多超短长腿美女啊”?
除非静心看,这种小众电影是没有意思的,看不出个中或有的一点小味道。
忽然想到了故乡的鬼头戏,随着老一辈的艺人离去,这曾经风靡粤西的民间说唱艺术就要失传了!有机会也要拍摄一下相关影像,不然就要空感叹了!
2 ) 繁华的边缘
在这个似乎一切都在被冲刷和重建的今天,各种流行元素叱咤风云,前卫艺术遍布市场。于是,人们在艺术生活方面,按照个人的喜好和受到的环境影响,有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皮影戏,那些依依呀呀的唱词和黄昏后戏台的那一抹特有的清旷之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生活节奏的加快,正逐渐被“快餐”文化所取代。
影片《一个人的皮影戏》讲述了一个第五代皮影戏传人马千里的申遗之梦。在贫困的大山里已经没有人爱看皮影戏了,老人为了把皮影戏世代传下去,不仅自愿教学生甚至自己四处去请人来学习。某一天,两个不请自来的人,打破了马老头平淡的生活,也唤起了这位泰山皮影戏第五代传人的久蛰的梦想。张教授带来的申遗消息,挑动了村长高喜全的别样心思,马老头被村长的野心和自己的梦想推动着,授课,表演,讲座,收徒……而法国女孩索菲亚,用镜头捕捉了他的起起伏伏。就在老人即将在舞台上表演人生最精彩的皮影戏时,申遗失败的噩耗使得老人不得不回归自己的舞台,独自一人传唱着无人喝彩的皮影戏。
被誉为“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皮影戏,曾有过辉煌的过去,如今,面对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皮影正逐家渐面临着濒危的尴尬局面。
1、传统文化无人问津的尴尬
拥有悠久历史的皮影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真正能了解皮影价值的人却少之又少,正如影片开头,马老头去各各户请学生来学习皮影时,家长对于其行为的不屑,普遍认为皮影已成为一种过时的东西,现在已经没人看,就算孩子学了也没办法成为一门生存的手艺。皮影的学习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日积月累地磨练,还要在师傅的引导下不断摸索经验和方法,这期间要耐得住“寂寞”。
但现实情况下,社会上对以皮影为代表的民间非物质文化的认可度还远远不够,出于金钱至上的原则,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学习能带来经济收益的技能,家长们也会送孩子们去学习钢琴、素描、芭蕾舞等作为兴趣爱好,而很少有家长送孩子去学习皮影、戏曲。这些原因导致了非物质文化后继无人。此外,浮躁的社会风气使学习者趋于急功近利,肯下功夫的学徒越来越少。老一批艺术家们如今年事已高,想要传承非物质文化也是力不从心。于是以皮影为代表的一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人技息的危险。
2、传统遭遇现代的挑战
作为影视鼻祖的皮影戏,如今似乎正处于“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地步。电影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将目光从“荧幕”转向了“银幕”。就像影片中提到的,马老头作为马教授来到大学讲台为同学们讲述有关皮影戏时,从同学们的提问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大家真正关心的并不是什么皮影,而是电影,同学们迫切想知道的是电影是如何与皮影不同,又是如何借助皮影发展起来的。
此外,影片中老人与孙女行为的对比,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老人在表演,孙女在看演唱会;老人在迷茫,孙女在看电影;老人在疯魔皮影,孙女在学校里与同学嬉笑......这似乎也象征了在科技与现代化面前,正如马老头的儿子所说,该死亡的东西,怎么救也活不了。传统手工的皮影文化难以阻挡现代工业的来势汹汹,其最后的命运也许只有走向灭亡这一种选择。
3、艺术家“艺术心”的纯净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老人拍海报的时候,法国人索菲亚说:“艺术就是艺术,艺术不可以功利,皮影不是变形金刚。”
当马老师、马教授,一个个荣光的头衔加在老人的身上时,马老头渐渐在聚光灯下里迷失了,马老头好像征服了城里的世界,抑或是城里的世界征服了马老头。当拿着“变形金刚”的皮影老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能够感觉到,当年那个在昏暗灯光下不知疲倦地制作皮影的老艺术家的“艺术心”已不再纯粹了。
史忠贵说,整天想着票子和房子的艺术家不可能产生出一流的作品。因为艺术往往是苦难的事业,不是轻松甜蜜的派对。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笼罩的民族是不可能仰望星空的,也不可能站在人类精神家园的高处。为迎合市场,很多艺术创作者依仗自己原有的才能,忽视艺术师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放弃原本的“艺术心”,投入到经济市场的运作之中。炒作、抄袭、代笔......这些原本被艺术市场所摒弃的词汇近年来也层出不穷。长此以往,即便是真正想要有所作为的艺术家们,处于这样一个社会大染缸中,怕也难以独善其身。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标志,一个国家的文化留存越久、保存越完好,就越能向当今的世人展现出这个民族的文明风采。纵观整个社会环境,以皮影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必然要走向产业化的道路,要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竞争的洗礼,从市场中获取新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产业化的成功,必将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因此,为实现非物质文化产业规模化,必须对非物质文化市场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延长文化产品的产业链,合理规划布局。以皮影为例,我们需要对皮影制作、加工、演出等各个环节进行资源要素的集聚和整合,避免分散、零散、封闭式布局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可以借助“泰山皮影”这一品牌,利用商业运作、资源重组等手段,经历授权、衍化、升值、转化与再增值的过程,实现皮影价值的不断创新和增值。
此外,非物质文化产业化还要注重其他文化产业相结合。大众传媒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客观完整地保存非物质文化,又能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兴趣与参与,因而就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合作伙伴”。例如,可以将皮影戏的相关信息与纸质传媒相结合,以文字形式保存、普及了皮影知识又通过销售得到经济利益;再如,在保护与皮影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通过深入人们生活的网络媒体,成为新兴的网络运营模式,与网络媒体互惠互利的同时又保证皮影文化的无损伤。
即使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产业化会遇到许多问题、遭到许多阻碍,但如果不加以努力,很可能被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主流文化、强势文化所覆灭。
3 ) 农村的玩意跟城市的不融洽。。。
我是在看电视的时候觉得还不错,就接着继续看的。是从中间开始的。
其实开始有点不明白,但有点明白。
是从那个老人在大学里演讲的时候开始看。有两个学生问:“电影与皮影戏的联系与区别。”“还有与什么当代文化有什么直接联系”。
老人回答不了,学生仍鼓掌。他们是觉得老人坦诚?不是。
他们其实也不知道皮影是什么,他们只是想知道电影而已。他们对皮影戏一点兴趣也没有。
老人沉迷于掌声,沉迷于终于有人欣赏他的皮影戏,也终于有人愿意做他的徒弟。这时,他也忘了根子。有人愿意做他的徒弟的时候,他跟根子说:别闹了。三番两次,连根子都看出了老人的不妥了。
在村子里,喇叭通知全村来看皮影戏。可是偏偏申遗是失败的,成了泡沫。
当真的文化遗产成不了遗产,先人留下的始终留不下。
那我们留下的是什么呢。
成了电影、交响乐、电视、电脑、演唱会。。。
我们中国的皮影戏、粤剧、京剧、书法、论语。。。
最后的那个老人,自己一个人唱戏。。一个人在陷入。。
里面老人好像有一个孙女的,老人在表演,她在看演唱会,老人在迷茫,她在看电影,老人在疯魔皮影,她在学校里与同学嬉笑。
那个孙女象征着为我们这代人,不再看以前的东西,不再看老祖宗的东西,沉迷与外国人的文化。
我们的文化在哪里?
电影的最后,老人一个人的疯魔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结局吗?
喧闹的城市里,能留下这需要细细品味的老文化吗?
在现在的社会文化冲击下,皮影戏昔日的辉煌渐渐地没落,老人马千里为皮影戏传承而做的种种,村民的不管不顾,儿子对传承人的嫌弃,几次打电话给孙女都想让她来观看自己的皮影戏(而孙女却是在唱k、看演唱会、看电影),形成了两种文化的猛烈碰撞。旧的传统文化皮影戏落败了,甚至没有一席之地,不仅让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到悲哀,叹息,两千多年的文化,却扛不住几十年新文化的撞击。
影片后面诉说马千里老人不是艺术家,他就是他自己,他就是一个马千里而已,而我不这么认为。“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而马千里老人做到了,他自己也说过在他那个地方没有人能把皮影戏做的比他好,在没有外人打扰他时,可以看出他对皮影戏是那么真挚的热爱,没有观众、没人理解、没人欣赏、他却能一个人独奏、一个人皮影戏。由衷的对老人产生一种尊敬!
而后老人似乎被塑造成一个贪图名声、利益,我想这不是他的本意,老人的初衷一直是想让人欣赏自己的皮影戏,想找人传承这门千年手艺,去城里演戏,仅仅是有人告诉他那里有人看他的皮影戏,配合申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因为可以让其传承下去。
现实却是残酷的,因为文化大革命,老人害怕去城里,为了让文化有人欣赏,能传承,老人做出努力,去得到是现实摧残。感到叹息!
诚意之作【电影资料馆】
年夜饭电影2
一部用光很讲究的片子
本来抱着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来看这部电影,一个人的皮影戏也确实够凄凉。外国洋妞的引入,除了让旁人和当事人讲述皮影的艰辛外,半毛钱用都没有,而且讲述的一点都不好。傻根的旁白实在是让人犯晕,本来是一个傻子,咋能说出这么有哲理的话?而且还老是穿梭老人的想像,这到底是个什么片子啊!
想起父亲在平南讲课时说的一句话:你们可以不喜欢我的书法作品,但请不要怀疑我对书法的创作态度,我的作品是有态度的!诚然,只要用心观察,一部作品的态度你是可以看到的。就像这部电影,尽管存在线索不明显,人物情感简单粗糙,视野庞杂混乱等问题。但在拍摄角度安排,情绪氛围烘托以及场景切换剪辑
总是会被这些质朴的有情怀的剧感动。当奶奶端饭给爷爷吃的时候,拿眼角瞟了爷爷一眼,倒上小酒,和爷爷一起抿上一口,又娇嗔的说了句‘什么时候娶我’。爷爷笑而不语。开心确是溢于言表(爷爷没有牙,笑起来温暖极了)。又一幕,爷爷在台上表演结束后,那笑那笑真是看哭了我。
唯一不足 是电影对那位“神秘皮影艺人”处理方式稍显外露 如果片子把更多的笔墨放在皮影艺人马千里和他的傻子徒弟身上 反而更能加深人的印象 一面是逐渐式微的民间艺术 一面是游走在正常人的视线中却对皮影戏充满爱意的根子 这对比就像城市里硕大的LED屏和白布后苟延残喘的皮影一样 鲜明得令人欲哭无泪
粗糙的表达毁了精巧的立意... ...本以为是一个独立、坚强的老艺人用坚守挺起古老文化的脊梁,结果闹成一个市侩老头被现代文化冲击破碎的虚荣梦... ...本以为看了之后能让人觉得不救皮影是对光辉传统的亵渎,结果看了倒觉得皮影已经只剩皮囊了... ...好好地皮影活活地让他们给演死了!
很好看 分低很意外 四颗星 还有一颗送给马师傅
比较诧异
片子很好啊,不知道为什么豆瓣评分那么低。隐喻特别深刻,皮影本身的隐喻。每个场景的隐喻,特别印象深刻是在宾馆里面主角的影子。
少女時代電視裡的mv和放出來的歌聲都對不上。。這也太粗糙了
看的很感动,心里空落落的
跟片
2.5吧 传统文化的本意很好 但表现实在有点弱
這些人都太演了,但演得一點都不像山裡人。
看了这个更多的是无奈
蛮好的国产电影 现在正在央视六套播出 故事发生在朴素小山村 可是镜头里每一个质朴元素拼接成华丽的光影三维世界
其实我到还是挺赞同老人儿子的话的,活的死不了,死的怎么救也救不活,皮影戏是那个年代的娱乐活动之一,就像现在的电影,千百年后或许有了新的娱乐电影也成了这种状态,难道又要申遗?世界本就是发展的,淘汰是必然的,更何况申遗的目的都是为了金钱。
将来一定要亲手做一个葫芦头放在家里,这样就不怕停电不怕黑不怕迷失@_@,好可悲……真正喜欢的人被自己的爱和苍蝇们对利益的贪婪放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