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故事

HD

主演:斯嘉丽·约翰逊,亚当·德赖弗,劳拉·邓恩,艾奇·罗伯逊,梅里特·韦弗,阿伦·阿尔达,朱丽·哈基提,雷·利奥塔,马克·奥布莱恩,华莱士·肖恩,凯尔·柏海莫,米奇·萨姆纳,马修·马希尔,罗伯特·斯密戈尔,艾登·梅耶里,布洛克·布罗姆,玛莎·凯莉,阿尔伯特·琼斯,汉娜·邓恩,桑德拉·罗斯科,麦金利·贝尔彻三世,戈登·格里克,马修·希尔,阿米尔·塔莱,萨拉·琼斯,文尼·希伯,胡安·阿方索,洛蕾塔·谢诺斯基,滕德·艾德比佩,贾思敏·赛法斯·琼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婚姻故事 剧照 NO.1婚姻故事 剧照 NO.2婚姻故事 剧照 NO.3婚姻故事 剧照 NO.4婚姻故事 剧照 NO.5婚姻故事 剧照 NO.6婚姻故事 剧照 NO.13婚姻故事 剧照 NO.14婚姻故事 剧照 NO.15婚姻故事 剧照 NO.16婚姻故事 剧照 NO.17婚姻故事 剧照 NO.18婚姻故事 剧照 NO.19婚姻故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婚姻故事》使我成为坚定的反婚姻者

诺亚·鲍姆巴赫的新片《婚姻故事》上到Netflix,今晚看了,难过又气愤。一肚子的气不知从哪里出,上脸书写了几句反婚姻的话,明知我的脸书朋友会认为我脑子有问题,who the fuck cares.

我的气主要是针对利欲熏心的,狡诈的,邪恶的,满嘴谎言的美国律师。《婚姻故事》是21世纪的《克莱默夫妇》Kramer vs. Kramer。夫妻离婚,赢的只有律师,其他人全是losers。话说这个道理美国人都知道,但到了离婚的关头,连聪明人都能昏了头,花掉全部积蓄背上债务找律师打官司,为了什么?就为一个破孩子。所以我在脸书上说,要想彻底避免陷入这种危机要做到两点:1)只相爱同居,永远不结婚。婚姻的价值和必要性几千年来被过度渲染拔高了,hugely overrated。2)如果你脑子进水结了婚,千万不要生小孩,孩子是导致你失去自由的根源之一。我们这个星球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电影2小时10分钟,每一分钟都抓住你的神经。你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原本体面有知识有教养的人,一对本来相爱,后来也互相关心的人,身不由己入魔附体地互相折磨。并不是他们想蓄意整治对方,而是他们在神经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失去了冷静思考的能力,精神脆弱时容易听来自律师的谗言。等他们失去了一切后才明白他们不想那样。疯了,输了,最后静下来了。也许生活还能重新开始,但失去的永远回不来了。

两个演员,亚当·德赖弗 Adam Driver,和斯嘉丽·约翰逊演技精湛,尤其是亚当,自然的就像是真的。有意思的是,美国介绍他时都指明他是印第安纳米沙沃卡人,而大陆介绍他都把他说成加州人,他的确是在加州出生的,但他母亲是我们这个米沙沃卡小城土生土长的人,亚当七岁时随母亲从加州搬回来,亚当一直读完米沙沃卡高中才离开。所以,亚当·德赖弗是我们这个小城的人好不好。

亚当·德赖弗是个非常异类的演员,他演《帕特森》时引了起我的注意,希望大家去看那部独立制作的片子,是我最喜欢的100部电影之一。亚当和其他好莱坞演员非常不同,好莱坞大多数演员没读过书,没几个本科毕业。亚当是从名校茱莉亚学院戏剧系毕业的。他住在纽约不住好莱坞。说实话,在洛杉矶和纽约之间,我一秒钟都不犹豫会选择纽约。纽约有文化。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美国人对他不陌生,也许国内看他的片子不多。我记住了他是因为他的伴侣是我超喜欢的导演/演员格蕾塔·葛韦格!我以前介绍过格蕾塔·葛韦格的电影《弗兰西斯哈》,这是他们两人一起编剧的电影,基本上就是讲格蕾塔·葛韦格自己的故事。今年这一对伴侣都业绩不凡,诺亚·鲍姆巴赫导演了《婚姻故事》,格蕾塔·葛韦格导演了《小妇人》。两部电影都是明年问鼎奥斯卡的热门影片。

年底是好电影出笼的季节。下一部将是《小妇人》

 2 ) 婚姻是文艺青年的爱情坟墓吗

失败的婚姻都是相似的,成功的却各有不同。再说了,如何定义成功的婚姻呢?白头偕老就算成功吗?

出于对斯嘉丽约翰逊毫无保留的爱,我重看了《婚姻故事》,因为看多了失败的婚姻所以这部电影没有像第一次看那样引起任何波澜。这些年我看到好多人离婚,拨开重重叙述的迷雾,在悲情或者激愤的控诉中,本质的因素其实是金钱和外遇,金钱导致的离婚大部分是隐性的,你以为是对方不再爱你,你对对方厌倦了,其实是因为金钱匮乏导致日常琐碎的生活磨灭了感情。如果你们不是为钱烦恼,这本来不会发生的。

举例而言,因为装修,买房,不得不异地而居等原因吵架的背后都是经济因素,双方寻求的是在一个固定金额下,实现最大化的自我,超越金钱的束缚后,其实人的审美,情趣,没有大的天壤之别。再加入孩子,更是鸡毛鸭血,各种因为金钱产生的烦恼纷至沓来,不是情比金坚,是水滴石穿,真的经不起消磨。

另外一个原因就单纯的多:外遇。

诺亚鲍姆巴赫这部电影,还是停留在文艺青年阶段,他们因为误解而在一起,因为互相了解而分开。表面看是为了彼此的文艺追求而分开,年轻未婚人群看了可能啧啧称是,在我等文艺中年看来难免有点儿滑稽可笑--二人“事业”的巅峰无非是一个得了个戏剧奖(容我庸俗一点:奖金三十万还要分期付款),一个得了个电视剧导演奖。这是他们分开后各自的“收获”。妮可所谓被查理“压制”的,就是这个,仅此而已,简言之,不要阻挡我庸俗的大众化,OK?所以,我觉得导演还是动了点儿小心思的,在妮可对律师倾诉了一堆爱情啊,事业啊之类的文艺理由后,最关键的一句放在了最后:我怀疑他和舞台设计上床了(其实不是怀疑,而是偷看了电子邮件)。

为啥说这是场文艺青年的离婚大战呢?因为他们最想的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赢。查理换了律师,之前离婚六次离到精通婚姻法的老头给的方案就是多快好省,省点儿钱,各自妥协一步,相信我,我最有经验。但最后男方花光了奖金请了东岸的金牌离婚律师,女方也(用老明星她妈妈的钱)付了一大笔律师费,他们都觉得自己赢了,也都怅然若失。我特别欣赏查理的一句对白:“I need to get my own asshole” ,你找了个这么恶心的律师,我也得找个旗鼓相当的来恶心你。律师之间唇枪舌剑互相揭丑给他们双方都提供了加速度,终于爆发了一场巨大的争吵,女方说想不到你这么自私,男方说,我恨不能你死。这算最狠的诅咒了,这是他真实想法吗?不是,不过是嘴上逞强不想吵架吵输。即便一秒钟后他就说sorry,也收不回这泼出去的水了。

在这场大战中,孩子是啥?他们都欺骗了自己觉得自己是在争孩子的抚养权,但他们争的是输赢,是纽约和洛杉矶不可调和的矛盾,东岸西岸多年互相瞧不起在两个文艺青年身上的反射。

文艺青年尚余一点坚持就是面子。他们不可能复合了,即便双方都想,但也跨不过文艺青年这道坎,只能说缘分已尽,珍惜曾经拥有,俩人都要憋足劲儿以此为题材再整个文艺作品出来才对得起这段百转千回。

这就是我重看《婚姻故事》后一点儿略嫌愤世嫉俗的感受。同时美国的司法系统有点儿像中国的核酸检测行业,假公正之名,变成了一桩巨大的生意,不管官司输赢,不把你弄到倾家荡产算我律师没本事。

 3 ) “我们”与“我”:婚姻生活的个体叙事

14年前,诺亚·鲍姆巴赫根据自己少时父母离婚的经历创作了《鱿鱼与鲸》。青春成长的喜剧要素和知识分子的自嘲,让这个离婚故事伤感却终究无害。讽刺又辛酸的是,那个站在鱿鱼和鲸鱼面前,自以为理解了成年人情爱规则的少年,在14年后成为了离婚故事的当事人,用一部《婚姻故事》重新解读了婚姻爱情和其他魔鬼。

拆下家庭和父母身份的温情壁垒,《婚姻故事》得以聚焦两个经历离婚的主角自身,用更精准也更残酷的笔触描摹一段亲密关系的终局。在这个过程中,有眼泪和争吵,有攻击与职责,矛盾铺陈又不断升级,按小时收费的律师像解剖尸体一样解剖一段婚姻,夹在其中的孩子被用作道具,错误和委屈被无限放大,而曾经真实的美好被无情否定和撕毁。

但这不是《婚姻故事》的全部。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往日温情的闪光,有尘埃落定的平静,以及站在爱情的终点上回望起点,回望整段爱情的发生、演化和发展后,对于自我的重新审视和对曾经亲密爱人的珍重和放手。正是这样成熟而温情,情绪饱满又带人味儿的底色,让《婚姻故事》成为一部真正属于成年人的现代婚姻童话。

《婚姻故事》,不只是一个离婚故事。


空间

讨厌洛杉矶的Charlie,总是听到别人说,“洛杉矶空间很大”。

空间是《婚姻故事》里隐形的第三个主角。在这个周转于不同城市的离婚故事里,空间的叙事作用之一,体现在空间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上。Nicole和Charlie两人与各自所处空间之间的关系,是他们长久以来身份认同的外在体现,而他们置身的空间,与空间映照的自我,也随着离婚的进程有了更多象征意味上的变化。

洛杉矶与纽约的居住地之争是Nicole与Charlie最明显的第一个矛盾。两座城市,两处空间之间的差异,正是夫妻两人性格、成长经历甚至作为人的内核之间巨大不同的具象化表现。

生在好莱坞演艺世家的Nicole是真正属于洛杉矶的人:热情,外放,关心他人,享受家庭。她和住在洛杉矶的母亲和妹妹关系都很亲近,也能非常游刃有余地往返于泳池派对和摄影棚。这样的她,在拥挤的纽约,逼仄的布鲁克林公寓里,会“感觉自己很小”,而重返洛杉矶,争夺自由选择生活空间权力的执念,也成为了Nicole下定决心离婚的原因之一。

与Nicole相反,Charlie的灵魂归属地则是纽约,他与父母关系不好,早早独立,生活在冷漠的大都市反而让他安心。他看不上好莱坞的嘈杂,将身心都献给了剧院,而他习惯的场所,是灰暗而私密的小酒馆,只需和关系最亲近的剧组成员社交。

随着离婚的进程,Nicole如愿以偿回到了洛杉矶开阔的大房子,但Charlie却被迫进入他所不习惯的空旷空间,进入洛杉矶大而冰冷的酒店房间,空荡荡的加州公寓,沙发被搬走的冷清布鲁克林公寓,最终妥协,尝试到洛杉矶生活。在Nicole重塑自我时,Charlie却不得不将他与空间的关系,以及在此空间下建立的原有生活和身份彻底打碎。

空间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两个主角在同一空间时的距离,描绘出两人真实的情绪和对彼此的态度。特写和反打镜头是会骗人的,只有向后退一步看到空间的全貌,才能真正体会到两个角色之间的感情流动。在夜半的地铁上,Nicole和Charlie远远地沉默着;在激烈对峙的法庭上,Nicole和Charlie分坐在长桌的两端,低着头听着对方律师的攻击,彼此的身影在背景中虚化;而在Charlie空荡荡的公寓房间,保持着虚伪的礼貌,互相问候着的两人实际上正分置于画面两端,马上就要撕碎这残存的体面。

但疏离不是两人距离的唯一形式,在这个流动着的故事中,Nicole与Charlie之间也不乏近距离的亲密和温情。Nicole为Charlie剪发,蹲下身为他系鞋带,都一次次地重新拉近两个人的物理距离。甚至到最后分离的终局写好时,也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叠化,重新将已身处不同城市的两个人放回到一起。

就是这样距离与情感的反复,在亲密与冷漠,温情与疏离间的跳跃,给予了《婚姻故事》真实却清醒的质感。


权力

在跟离婚律师的谈话中,Nicole说:“我感到自己很小。”

这种渺小一方面是空间上的,生活在拥挤的纽约压缩了Nicole的自由和快乐,但更多是心理上的。Charlie作为导演而Nicole作为女演员的身份,框定了家庭与创作中指导与被指导,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而这层权力关系也直接导致两人之间创作权与话语权的不公正分配。

Nicole与Charlie的身份设置相当有趣,Nicole曾经是青春性喜剧里一脱成名的明星,而Charlie是先锋剧院的导演。在这种“艺术有高低”的话语体系下,Nicole难免不自觉地自卑,而在她放弃自主选择作品,将指导的权力都给予所谓更艺术更先锋的Charlie后,Nicole的声音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弱,而Charlie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习惯于自己处在权力高位,哪怕在两人即将离婚的档口,他也忍不住对Nicole最后一场演出的演技进行点评。

有意思的是,Nicole在戏剧舞台的告别演出,扮演的是代表恋父情结的厄勒克特拉。伯格曼的《假面》中,丽芙·乌曼饰演的女演员伊丽莎白,也是在出演厄勒克特拉时在舞台上失声,从此不发一语。

在Nicole脱离了丈夫创意上的束缚后,率先将离婚诉诸法律的她,实现了两人关系中的权力倒转。Nicole的妹妹向Charlie递离婚文件的段落可能是本片最好笑的桥段,涉及昵称、英国北方口音和一个莫名其妙的派。而随着这份文书的递出,Nicole也将影片的叙事视角毫无痕迹地交到Charlie手上。

《婚姻故事》双线叙事结构的有趣之处,在于视角总是聚焦在处于权力低位的那一方。当Charlie接过POV,他所面临的,是奔波,辗转,被动下的焦头烂额,客场作战的无力,最终失去家庭的归属和认同,失去存在感,在两年的万圣节之间,从invisible man变成了披着床单的幽灵。

在Charlie的视角中,穿插了一小段Nicole与律师排练的场景。此时处于权力低位的不再只是Nicole一人,而是所有在家庭与婚姻生活中被给予更高要求,被“好妈妈”“好妻子”标签所绑架和定义的女性。借Laura Dern扮演的女律师之口说出的“天父甚至没有fxck”,简直可以当选今年最佳的女性主义发言,也让观众在此时重新衡量Charlie和Nicole在这段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

导演在处理两个人物上尽量做到了公平,但还是能看出他作为离婚中的丈夫对Charlie这个角色的偏袒。这种偏心首先体现在银幕时间上,一整段调查员拜访的戏感觉是专门为了Charlie而加,以将他的孤独和无力刻画得更加细腻而深刻。但鲍姆巴赫仿佛刻意回避了Charlie出轨这一行为的不正当性,着重于用Nicole的疏离和离婚对Charlie的影响来为他辩护,为他赢得同情。

然而,Charlie在这场离婚中所经历的心碎与脆弱,与Nicole在之前婚姻中所经历的被忽视,被压制,被背叛相比,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一方面,从女性角度出发的平权发言值得称赞,但另一方面,鲍姆巴赫又似乎仍无法跳出固有的视角,在Charlie这个角色身上显露出了一丝丝他作为男性的自负与自怜。


“故事”

《婚姻故事》是一个关于故事的故事。

夫妻俩各自的律师,都早早向他们强调了叙事的重要性。故事是最有说服力的武器,Nicole和Charlie如果想赢得这场离婚战役的胜利,就必须得重新编排记忆,向法官虚构出一个婚姻不幸福,对方是混蛋而自己是受害者的故事,即使他们都知道事实不是如此。

在这样的语境下,《婚姻故事》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离婚故事,它用精巧的双视角,向观众揭开一个残忍的事实:这是Nicole和Charlie各自书写的人生故事,这是他们不断讲给自己听,最终选择无条件相信的故事,从头到尾都与对方无关。

在那段精彩而爆裂的吵架戏中,终于爆发的Charlie,无情地反驳并推翻了Nicole不断告诉自己的那个故事。在Nicole讲述的故事里,她是Charlie的附属品,被Charlie困在布鲁克林的一隅,被剥夺了发声和创作的机会,但在Charlie的故事里,Charlie变成了Nicole用来逃离洛杉矶,尝试新生活的工具。

这是Nicole和Charlie注定分开的最重要原因。Nicole觉得自己是标签,Charlie觉得自己被利用,所有人都被束缚在自己创作的那个叙事里,早已错失了沟通的最佳时机。

或许人类之间是无法真正沟通的,两个独立的个体永远不可能真正互相理解,因为人类是故事的动物,而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合理正当,绝不客观。


去年掌镜《宠儿》的Robbie Ryan,在《婚姻故事》里也再次用他绝佳的空间感,还原出爱情关系中的情绪流动和距离。Nicole和Charlie的吵架戏尤为明显,Robbie非常清楚什么时候该捕捉两个角色最为情绪化的特写,什么时候又该马上拉远,将他们无情地分置于画面两端。

曾配乐《玩具总动员》系列和《怪兽电力公司》的Randy Newman,为《婚姻故事》增添了童话般的煽情感,而故事中的两人,就像知道自己是电影中的人物一样,舒适而自在地借助配乐表达着情绪。虽然这种配乐加上舞台剧般灯光的处理,有点"push for emotion",像是刻意地在挠观众的情绪,但也不妨碍我们跟着人物每一次的落泪而落泪。

《婚姻故事》最大的亮点,或许就是斯嘉丽·约翰逊与亚当·德莱弗的表演。本片有大段的独白和大量的长镜头,但两位演员都以极自然而真实的情绪完美地完成。没有一处表演是让人感觉煽情或刻意的,Nicole动情处左眼流下的一滴泪,Charlie读信时脸部的抽动和哽咽,都和经历心碎时的我们如此相似。

斯嘉丽在今年颁奖季两大热门《婚姻故事》和《乔乔兔》中贡献了极为不同却各具魅力的两位母亲形象,今年注定是属于她的一年。片尾Charlie的独唱惊艳了不少人,其实大家或许都忘了德莱弗也曾出演过《醉乡民谣》,也曾在《都市女孩》里执导过话剧,才华横溢的“司机”在之后还有一部更为严肃的《酷刑报告》,而这位当时一摘面具丑倒一片的凯洛伦,已经用他绝佳的选片眼光和越磨越精细的演技稳稳地走上了演技派道路。


到最后,Charlie和Nicole还相爱吗?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Nicole在争吵时仍会不经意叫Charlie“亲爱的”,会为Charlie拿奖而发自内心地欣喜,而Charlie,在不得不自己找个理发师后,一定会想起最后一次Nicole为他剪发时的温柔。Nicole在那封最终还是被Charlie读到的信中深切表达了对Charlie的爱意,而Charlie,终于回到他舒适圈内的小酒馆,唱的却是一首关于爱人的歌。

但这个问题的答案,真的还重要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婚姻故事》不是一部婚姻劝退指南。它对准的,不是婚姻生活中的丑陋和不堪,相反,它肯定个体叙事在婚姻与亲密关系中的悲剧性影响,但也肯定个体在不再适合的婚姻之外成长和重塑自我的可能。

但这不意味着《婚姻故事》不伤感不遗憾。在做出了理智的成年人该做出的正确决定之后,分离了的Nicole和Charlie,一定还会遇到能毁了自己睡眠的亲密爱人,但这个新人能否像离开了的那个人一样让他们感觉alive而不是alone,谁也无法保证。

从“我们”退回到“我”,alone is alone, not alive。

 4 ) 处处伏笔 扎心之作

离婚这事,古今中外作品太多了。婚姻里所有的背水一战实质上都是两败俱伤,看似已经没了说出新意的余地。《婚姻故事》前半段里的女性牺牲,男权压制,出轨元素...对我而言未免就有点老调重弹,虽然必要但是无甚新意。除了似乎有些陈词滥调的“离婚故事主旋律”以外,影片前半段甚至看似一碗水端不平,对横溢才华男主的狼狈着墨过多、表现过细,让人产生了同情。而女主看上去不近人情,在出尔反尔的同时,甚至带着一丝微不可察的软弱。一方面往死里拖男主下水,一方面又瞻前顾后,表现得好像下不去狠手,也无怪乎问答里有人说女主婊里婊气。

然而,就在我不停地伸手看进度条的时候,导演却伸手甩了我一个猝不及防,把我毫不客气地扎在了椅子里。事过境迁,男主过来看孩子,发现儿子翻出了当年母亲分居调解时候写的信。他转而和儿子一起阅读,儿子念到有趣的地方他温情微笑,转到他自己念到“我立即爱上了他”嘴唇颤抖,声音哽咽,悲从中来不可抑制。我也在这里跟着男主一起伤心,情绪沉到了谷底几近落泪。然而情绪过去之后,我突然反应过来:“我见到他的前两秒就爱上了他。我将永远爱他,然而这已经不再重要”这句台词在开头信件内容独白的时候出现了吗?

答案当然是没有。我这才惊觉这个结尾犹如《情书》一样,猛然补齐了故事的B面,让整个故事在结尾突然翻转倒置。为什么女主一开始倔强拒绝念信,并非内心仇恨难以抑制,而是因为这封信坦诚了自己仍然爱着男主的事实。反观男主气定神闲,大大方方,彷佛离婚可以拿理智控制,女主才失控暴走。男女主分离前的舞台剧散场后,导演通过镜头暗示男主疑似婚外情,所以女主分外气愤,立即离席回家。可就算这样,她仍旧在意男主对她的评价,并且借此掩盖自己想再多和男主相处一下的心情,转脸哭成泪人。此时男主的情绪仍然只停留在沮丧层面,依旧头脑清醒地说出女主状态不够投入。女主离开纽约,在寻求离婚律师的帮助时回忆幸福时刻,但也点明离婚是因为个人价值的埋没,男主对女主状态的漠不关心,甚至是强硬打击。然而这段谈话也点出了女主突然决心找离婚律师的原因:她怀疑男主出轨。

故事走到这里,女主才在事实层面真正做到了反退为进,开始倒逼男主面对事实。而多年生活习惯已经让男主习惯性以为女主会再次退步,所以一直倔强以为女主在演完洛杉矶的戏之后就会回到纽约。常年来在家庭中的强势,也造成了他对儿子状态的一知半解,从后面的剧情里我们可以得知他不知道儿子更喜欢洛杉矶,不知道儿子已经不喜欢数学,不喜欢绿植,弄混医生和教练的名字,充分显示了父亲在家庭中的缺位。此时的他懵懵懂懂被女主拖进了离婚,焦头烂额纽约洛杉矶两边跑。而女主始终态度和行为自相矛盾,原因无外乎对男主还有感情。第一个律师虽然看起来迷糊,但其实说的都对,也点出了问题核心:打离婚官司过程中大家都过于看重输赢,然而忘记了其实最终还是要男女一同解决问题。也是在这时,男主对女主发型发色的评论让女主猛然意识到,男主此前对其毫不关注,也让她再次对男主失望进而彻底失去了信心。这时第一次私下和解发生,在得知儿子有可能不能和自己生活之后,男主爆发,更换律师,双方和解可能消失进而撕破脸皮对簿公堂,出现了名场面10分钟吵架戏。有人对此段名场面进行了分析,我非常同意。但是虽然这段看起来男主更加自私,但是要考虑此时男主认为是女主将她逼入了绝境,难免狠话更多。争吵说到底还是两败俱伤,男主崩溃大哭,女主黯然神伤。也应该在这个时候,女主深刻意识到双方不可调和,伤害已经如此之深,以至于爱与不爱都已经无人在乎。

插句题外话,这一段其实算是故事的高潮,两次律师介入的商谈直至两人直面对方,故事真正走到了顶峰。导演善用细节,在女主说“如果有人来事事审查我,我大概永远获得不了抚养权”的时候,男主若有所思点头,女主立马说我这是开玩笑。双方之间已然充满了隔阂算计,裂痕不可弥补。女主也情绪激动“宝贝让我说完,我总在说这句话”表现双方之前沟通不畅。相比高潮戏里被扒烂了的细节,我更喜欢导演在几次小高潮里插入的片段,例如女主帮男主点菜,或者男主帮女主修门,互文手法看似只是表达“分手还是朋友”,为两人日后做朋友埋下伏笔,其实还起到了调节节奏的作用,内容手段两相宜。

接着来到了男主的狼狈时刻,为了应付观察员,和儿子言语磕绊行为不合,最后还弄巧成拙划伤了自己。这时男主才意识到了自己在儿子养育过程中的缺失,也明白了儿子对自己真正的意义,他永远都不应该是一件战利品。官司就在这时以男主退让告终,而女主依旧认为没必要赶尽杀绝。此时导演又很妙的用了互文,女主和家人朋友一起在家开party开开心心唱歌,男主和朋友在酒吧买醉独自唱歌。但不论如何,尘埃落定,双方都以一首歌开启了新生活。镜头一转,男主再次到家,女主已经有了新欢,自己已经不是前丈母娘的最爱。而男主也不再坚持,为了儿子搬到了洛杉矶工作生活。男主看到墙上的照片,自己已经不再属于家人,却在这时读到了当年女主的“调解评价书”黯然落泪,女主在门框上也很黯然。“当时只道是寻常",信里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纵使导演再次用系鞋带情节展示了男女主之间的情谊,最终双方还是分道扬镳。

整部电影是以男主视角为主,A面展示了离婚过程,但是却在故事末尾巧用心思,让人恍然大悟原来A面里还套了另一个女主视角B面故事。等到你看完结局的时候,再回头看,却像看了一个新故事。男主视角看起来是一个离婚过程,只有婚姻的A面,充满谎言和伤害。但女主的B面却暗含了爱和挣扎。AB相合,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婚姻故事。男权也好女权也罢,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都并不想过多偏袒任何一方,它讲的,也仅仅是一个婚姻故事而已。

 5 ) “有人与我患难与共,对我洞若观火;却又让我胆战心惊,痛不欲生。” ||金羊观影团

Vol.30,Netflix新片《婚姻故事》。本期观影团共28位友邻参加,均分7.3分。

Somebody need me too much,
Somebody know me too well.
Somebody pull me up short,
And put me through hell,
And give me support,
For being alive.
“我这调色跟电影里明显不一样。我想表现在婚姻的虚无与恐怖,但同时又有一点点光亮。” by 德卡的羊


尽管《小丑》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中以黑马之姿大放异彩,却也无法完全掩盖《婚姻故事》的光芒。这部由NETFLIX出品的新作首映之后便博得全场一致好评,空降国际场刊第一名。以一场离婚事件窥见全局,探讨婚姻与爱情:哪怕没有任何婚姻经历,那种被生活所消磨殆尽的情感却永远是共通的。爱情难料,婚姻之后的生活也无法捉摸,留给人只是无限的唏嘘。明明仍在相爱,但已然不再合适,今后我依然爱你,虽然它不再有意义。这种深厚的情感,确实会敲碎很多人的心罢。

在3个月的漫长等待后,《婚姻故事》终于上线网飞;但同一个故事在大众面前,仍是展现出了不同的答案。

醇厚真实的“婚姻故事”

婚姻故事的厉害在于它的醇厚和真实,温暖又心碎。鲍姆巴赫结结实实地触及到了某种深刻的痛苦。他延续讲述知识分子,将离婚这一带有戏剧意味的事件描绘的十分细致又与众不同,没有像其他电影那样塑造绝对的对立面,而是任由主角的争吵与彼此关心发生在前后两段,展现他们分裂的情感,爱情的难以捉摸也得以显现。

恋爱时的互相欣赏,结婚后的不对等付出,破裂后的相互斥责,相爱的时候有多甜蜜,离开的时候就有多狼狈。我们的生活是从哪里崩坏的,不知道,失败的关系里到最后都是输者,一幕幕细腻的场景,一段段冗长的对话,慢慢撕开两人已腐坏的生活。

一个家庭的离婚过程几乎是由此全景展现了。比较难得的是有素质的理智夫妻,却也不会免于面红耳赤的失控之搏,况且还有放大彼此缺点的离婚律师。劳拉从女性角度说了很多帮衬金句,几场大小辩论戏都很有水准,对话语言凝聚有力。

在这样一个剧本下,斯嘉丽和司机有了足够的发挥空间,他们正对着镜头的争吵与泪目令人扎心,作为叙事视角的司机更是演出了那种在爱情中的挣扎与落寞。除此之外,片中对于知识分子的调侃也很有趣,多处穿插的L.A.与NYC的对比是惊喜,还讽刺律师这一行业对于雇佣者的过度操控,文本上的细节很有意思。

剧本塑造有一种脱离故事感,更像是现实的一种呈现,尤其在法律制度层面,当我们把自然的爱情和人为社会性的婚姻绑定在一起时,就无法逃离道德和秩序的双重审判,只好不断地反思和自省。另外从很多地方可以窥见时代性的思考,有关同性婚姻的几处点缀、女性自我的抉择,开放包容的答案呼之欲出。重心的错位和偏离反而使得新颖饶有趣味,它摆脱繁复累赘的甜蜜回忆,也不像《革命之路》一样细数爱情的变味,激烈地争吵只作为短暂高潮空留余响。

中间那段长达十分钟的争吵戏直击灵魂,所有小细节转化为大怨念,内部的裂缝如何被外力扩大,这种外力又是多年积怨的合理出口,从到法庭上关系逐渐闹僵,再到最后两人破口大骂,一切都是快的那么让人束手无策,但又感觉如期而至。所有的理性、克制与退让,都在最真实直接的情感表达前分崩离析;生活里那些不断累积的细微,在某一刻全部爆发。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那个瞬间撕裂、崩溃,也在同一个瞬间和解。尽管两人又无时无刻不透露着爱,这种爱在细节中显现,尤其是在激烈争吵后的温情更为打动人。

虽然在拼命挽回,让结局看上去体面点,但可能是不太恰当的类比,就像朱自清的《背影》表达的其实是一种“至疏”:你看着眼前的人,他还爱着你,你也爱着他,可你已经跟他无话可说。于是我们再次回到文章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爱情最美好的样子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当一切皆是惘然,我们所做的只有坦然接受,然后继续心里藏着彼此。

令人心碎的吵架戏

稳扎稳打的“生活故事”

鲍姆巴赫是个相当老派的导演。在《弗兰西斯·哈》中就大玩新浪潮,这部更是完全变成一部上世纪的美国家庭电影,过于工整和老套。从剧作到导演到视听,全都走稳扎稳打的路线,演员和台词扛起了关于现代婚姻危机的探讨。放在鲍姆巴赫作品序列算不上多拔尖,倒是可以理解他在里面一个劲夹带私货,或许是迄今语气最坦诚的讲述。

虽然老气,但它是有温度的。聚焦于中产家庭濒临结束的婚姻,从细节之处一点一点累加,从矛盾、争吵、和解到结束,完整的结构彻底攻破心理防线,到最后眼泪根本收不住。不仅仅是共情,更让人充分理解了人物的行为。

或许本片没有什么惊喜,但一如婚姻,也从来不曾给你惊喜。

Being Alive

乏善可陈的“离婚故事”

中规中矩,无甚惊喜。看似在挖掘婚姻的阴暗面,结果最后有温度的仍然是细节中的爱。相比伯格曼的《婚姻生活》,实在是蜻蜓点水了。整体来说不痛不痒的,更像是普法宣传。

在社会对于家庭关系中不同性别期待/要求的差别这一使人物关系分崩离析的关键上点到为止,使对“voice”的争夺成为架构在两人之间的虚拟的墙,过于浅尝辄止。鲍姆巴赫一直工于细节,融合电影与其他艺术媒介等形式,通过给予人物以倾诉/宣泄的出口进而坦诚化影片的情感表达,本片配乐的优劣势也很分明,开头和结尾的温暖和中段的枯燥对比强烈,进入了情境,但获得的情绪体验反而是刻意而消极的。代入Henry的儿童视角,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由亲密变得恶言相向,曾经的美好在破碎后成为互相攻击的利刃,看到了爱的瓦解和重建,将一切默契还原成误会后再度美化包装,于是我们轻易地流下了恐惧和被抚慰的眼泪。

同样是絮叨现代爱情与都市男女,比起浪漫幽默的伍迪·艾伦,鲍姆巴赫时常更残酷写实,这次电影的感染力有所上升,但情感共鸣也随之变弱,输出全部靠极度用力狰狞的角色表演、刻薄的对话来制造情绪宣泄,技法上太外放反而令人觉得无比聒噪。尽管开头的信将双方描绘得如此立体,而实际后面呈现的男女主角又是多么的刻板。不过另一方面这种刻板又具有普世性,毕竟大多数离婚的男女在性格上,在实际行动上和电影如出一辙,而这一点使得整个电影显得不够大胆。

剧作上,婚姻产生裂变的原因仅借对话简单托出,并未着重于「为何」情感经不起考验,却只在「如何」打离婚官司上大费周章,分分合合时而理性时而感性的复杂多变,为了强调婚姻关系的不可解释与难以理解,完全将成人行为弱化成孩童思维。

斯嘉丽和司机的吵架戏几乎是笑着看完的。导演压根就没想给你展现婚姻或者爱情的本质,或是给我们瞧瞧岁月是怎么磨平了这俩人的棱角,太柔和了,柔和到里面的情感几乎都在虚假的边界线上徘徊。表演也未能赋予人物鲜活的个性,在没有对于两个人物前史足够铺陈的情况下,剧情发展也颇显不可理喻,几乎完全是站在男方视角对女方“婊气”一面的否定,而不时出现的动人爱情细节又将律师推到了反派角色的地位,也确实是莫名其妙了。

律师(及几乎所有人物)完全沦为附属的不必要存在,在片中像工具一样被随意引入或丢弃;甚至连两个主角的人物性格也是不明朗的,能做到的只有在重复堆砌细节,但从未正视过人物。那场吵架戏的张力完全不足,导演非常之差,几乎没怎么依赖影像的作用,至少在技法上没有任何高明之处。对白才是这部电影的第一推动力。

但尽管剧作打磨到位,包括对戏剧和真实部分的调和,还有纤微而动人的生活感抓取,类似的对话与情节设置已看腻。甚至那段律师精彩的独白,已听过,无原创性。完成度很高,工工整整,但属实无聊。

全片还是太散,缺乏一个真正的高潮,只落下无可奈何的失落。

以上长评部分由观影团成员短评串联组成。


以下是一些零碎的个人观点及打分:

@铎mao猫:9 两位主演表现很棒,尤其是司机,影帝可以有。

@思路乐:9 竟让我如此心碎。至于其他人所说的“电视剧”质感,在我看来完全没有。毫无疑问,寡姐和司机都贡献了他们职业生涯的最佳演技,尤其是司机,哪怕在今年奥斯卡能战胜凤凰,我也不会觉得太可惜。

@妳的世界几点:9 十分钟吵架戏是电影力透纸背的绝好证明,看得我是瞠目结舌。斯嘉丽贡献了她从影以来最棒的表演,明年奥斯卡必是她。

@蝇王:8 高于预期,绝佳的文本(台词)电影。这是一个反传统的爱情片。

@幽幻:8 高期待下并没有失望。但当我意识到这么一部伤心的电影可能就是我的未来的时候,还是不给五星了。 @香香菲舞:7看完久久不能释怀。看之前有心理预期,却未曾想劲道如此之大。

@果樹: 7 满足了期待但没带来更多惊喜,有触动但仍不够满足。在我看来这仍是一部有缺憾的影片,引入与淡出都能再处理得更好。

@法式曌影:7 寡姐真不是什么演技派,影后能有提名都烧香拜佛了;司机相对则表现的要厉害得多,但在这样一个影帝大年也只能沦为陪衬了。

@仲夏之门:7 比起被各路大号猛吹的寡姐演技,还是更爱司机片尾那首“being alive”。 @奔兔吉尔:6 两位演员的表演虽卖力却都痕迹太重,要我选演技奖我也给劳拉·邓恩。

@意识流螺丝刀:6 恕我实在缺乏这方面的经历,但是除了感觉男主好可怜之外实在难以达成任何共情,想到我还是抱着《德州巴黎》的期待来点开本片的,实在是哑然失笑了。

@DoubleFeature:5 以我丰富的美剧经验,《婚姻故事》在剧集里面应该还算不错,但会被《更美好的事》《不安感》等在动人程度与深刻深度上远远甩出好多条街;以我非常不丰富的观影经历,《婚姻故事》居然是电影?

@卡佛啪啪卡夫卡:8 @德卡的羊:8

@老滚:8

@空地:7

@松野空松:7

@下次开船:6

@身不在场:6

@在流放地:5

仅打分:

@不死者:9

@🐟:8

@Tous Les Jours:8

@孤独的自由:8

@路有冻死宇:7 @无色无味的气体:7 @空白岸:7

@乍暖:6


金羊观影团历期评分TOP5:

1.《星际探索》8.5

2.《爱尔兰人》8.4;

3. 《南方车站的聚会》《痛苦与荣耀》8.0;

4.《同义词》《好莱坞往事》 7.7;

5.《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7.6

历届金羊观影团影评

 6 ) 为什么婚姻要讲输赢

关于《婚姻故事》 ,小伙伴跟我聊起律师对婚姻的破坏:本来男女主对彼此还有感情,可是因为诉讼离婚,被律师挑唆得撕逼揭老底、互相伤害,分道扬镳,虽然结尾两个人冰释前嫌但也各走各路再回不到从前了。

我看电影的时候倒是觉得片中的律师都是好律师,男主找的第一个老律师很能共情,也知道什么对男主来说是情感上真正重要的东西,比起诉讼律师来,他似乎更适合做一个mediator。另外两个诉讼女律师男律师则十分实际,深谙游戏规则并尽全力替客户争取利益最大化。

有人说婚姻不是两个人的博弈,不是输赢,而是感情,离婚的目的是两个人都能好好地处理这段感情,重归于好或者安安祥详地分手,但律师们关注的只有赢,弄得整个离婚过程变得十分ugly。

道理是这个道理没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对对方产生共情,也并非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明白他对你造成的伤害算什么大事。 比如男主,其实女主已经知道无法维系这样无独立意志的婚姻了,但两个人即使去做离婚调解,男主都没能意识到女主想要离开他,还只是觉得她去加州只是为了接个新戏、散散心。女主离开纽约前夜想最后听男主说说话,所以忍着泪问问他对她演技的评价,他却丝毫没看出来,一脸自信一本正经地真的开始挑起她的毛病来——好像她对他的抱怨、跟他说起想要离婚等等一系列举动,都是小孩子闹脾气,过段时间自己就会好的——他在婚姻关系里占主导地位,根本不认为她是个独立的个体,不相信她真有本事离开他。

这种power dynamic其实早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男主想留在纽约搞戏剧,女主就得放弃自己的电影事业、远离家人朋友地支持他。女主多次说想要回洛杉矶家乡生活一段时间,而男主明明可以拿到工作机会,却以纽约工作重要为由一次次拒绝(但间中男主拿到哥本哈根的工作机会,却义无反顾地跑去工作一年,这时倒也闭嘴不提纽约工作的重要性了)。

这段婚姻的问题本质,在女律师质问男主时就已经被交代得一针见血,“所以你的想法就是计划,而你太太的想法就是说说而已了?” 男主对待女主,不像是一个成年人对待另一个与之平等的成年人,而更像是不守信用的父母对待难缠的小孩子:小孩吵着闹着要家长带她周末去公园玩,爸爸为了能堵住孩子的嘴、让自己清净一会,所以当下佯装应允,到周末的时候却假装忘记这码事,不了了之。这时候,作为一个小孩子,你若跟你爸爸吵说,“你怎么不守信用呢,而且我也有去公园的权力啊。”会有用嘛?你爸爸会说,“去公园哪有大人的工作重要,以后什么时候不能去、非得现在去吗?”面对一个力量比你高很多阶层的人,你如何能够叫醒他、让他心平气和仔细地考虑你的诉求呢?如果家长都能像对待自己一样认认真真对待小孩子,大概也不会出现那么多青少年离家出走甚至以死明志的现象了。

女主明明是个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却处处被当作是不重要不算数的小孩子,这种生活想想也是十分令人窒息的,但坐拥权力的既得利益者根本就不愿意睁开眼睛看到她也是个活生生的人,即然她在他心中都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又怎么会跟她共情呢?他的世界只有强大无边的自己罢了。连到了加州之后,他的儿子当面口口声声说自己更想留在洛杉矶,喜欢跟妈妈在一起,男主都不承认,觉得是被女主教唆的。

这个时候只有变强大,让男主看到她的力量,才能扭转这种局面。所幸女主终究不是小孩子,她能求助于律师和司法。的确,在律师的“帮助”下,明明相爱的双方在庭上互相揭短、撕逼得很难看,将多年的亲密和信任亲手砸碎。但律师确实帮女主赢了,给了男主重重地一击——原来他不是那个坐拥全部权力的人,原来在婚姻关系中他也可以那么无力,原来女主也是个独立的、有想法、值得被郑重对待的成年人啊。所以结尾男主才产生了觉悟接下UCLA的工作邀约,搬来洛杉矶工作。男主终于学会好好听女主说话。只是这个觉悟来得太晚了,他们已经回不去从前了——但再迟来的觉悟,也比永恒的糊涂要好。

这里赢是个目的,也不再是个目的,种种的缠斗,只是为了让他学会正视她、好好听她说话,但有些人,如果不让他栽个跟头,结结实实地吃些苦头,他永远不能了悟这些道理。

案件要和解的时候,虽然男女主原本计划两人平分抚养权,但女律师改成女主占55、男主45了,因为女律师就是想赢,不想让男主觉得自己拿到了50/50。女主并没提出什么异议。 结尾时,男主搬来加州,女主和男主恢复了友好,虽然这时女主已经有了新的对象,他们再回不到从前了。女主主动提出可以放弃一部分的抚养权,跟男主平分。这并不代表女律师是多此一举——只有胜者可以不计较地做出给予的姿态,输者伸出双手接受胜者的恩惠,想到胜者的种种宽宏大量,感激涕零。而若一开始便一直是输家,则永远不会被对方严肃地当一回事。人们都是被扇了巴掌才知道痛,见了棺材才知道掉泪。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需要计较这个输赢。这也是为什么有时我们需要司法系统、需要律师、需要丑陋繁琐的诉讼、需要把血肉一层层揭开。在婚姻中如此,在社会其他方面也一样。这也是为什么Jingyao哪怕被千夫所指、荡妇羞辱,也要赢JD,为什么星星被恶魔养父强奸了,要顶着屈辱和压力将他绳之以法。因为弱者就是要赢,因为赢了才有力量,才能被当作人来对待。

(发状态被锁了,希望这里能发出来)

#法律的现实意义#

 短评

离婚把一个男人自我营造出来的幸福世界给撕开了,昔日所有的事情都得围绕他来转,至于妻子、孩子怎么想,他想当然地觉得也是按照自己的来。所以在离婚的撕扯中,他感觉自己倒霉透顶,所有人都在针对他羞辱他毁灭他,而他只能笨拙地应对,结果也很失败。夫妻之间那些微妙的相处细节,一旦拿出变成攻击对方的利器,便会分外伤人。两位演员把这种爱恨交错的复杂情绪演绎得好好。另外它也让我想起了《革命之路》。

4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拿了伍迪·艾伦的剧本,但小老头绝不会写出这么笑中带泪的结局。从纽约到洛杉矶,从一见钟情到咬牙切齿到互相凌迟到精疲力尽,离婚如同一场风暴过境,将所有心存善念的点滴化成冰雨。能够平静做成前夫妻的万中无一,讽刺的是——他们需要比经营婚姻还努力的经营离婚才行。我的年度最佳两性电影。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What I love about this film is 它是那么的温暖又那么令人心碎。它是坐在粉色毛绒抱枕上的Scarlett Johansson,笑着哭着讲述着属于她部分的婚姻,讲述着她的爱与挣扎。它是在转身离开房间的Adam Driver,一道门,将他温柔的眼神关在房间之外。它是从无话不说的欢乐时光,到凝望菜单时房间里漫长的沉默。它是彼此望向对方温柔的眼神,也是房间里相隔最远两个座位上躲闪的目光。它是所有最深情爱意所有点点滴滴所有曾经拥有的回忆都变成彼此憎恶对簿公堂的理由。它是脆弱与崩溃之后抚摸在彼此发丝之间的手。它是镜头懒散晃动,它是生活片段的蒙太奇,它是台词在欢笑与尴尬之后令人哽咽难言的留白。它是彼此最细微情绪的表演。它是风浪后留给彼此最后的温柔。如果生活是一面白墙,那么婚姻就是墙上拳头砸出的那个洞口。

11分钟前
  • MR.Charles
  • 力荐

比起得到(或造就)令人欣赏的爱侣,我们永远更喜欢成为值得欣赏的自己。就像你和你的恋人合影,照片拍完后你总是先看自己拍得美不美,而不是先去关心对方被拍成什么卵样,一个道理。这道理如此简单,偏偏爱情故事都不这么讲,以至于有时候讲出来真实得令人怀疑。人们习惯用爱和不爱去阐释所有结合与分离,但真实的核心是,比起自我实现(如果有可能的话),爱便没有那么重要。

15分钟前
  • 力荐

#2019威尼斯第三场#此片过于真实,请谨慎观影。很简单的生活场景,交代东西仿佛每个人都有所经历。关系中的彼此看不见、付出与妥协、丧偶式育儿、吵到开始互骂对方祖宗八代、砸墙摔东西,但真到离别之时,又有一丝怀念,觉得没有好好告别…大概相爱相杀,这就是爱情吧。为司机的演技打call

19分钟前
  • 杨旖旎小姐
  • 推荐

临近片尾的一幕,已有新欢的Nicole听到Charlie要搬来洛杉矶定居时两人相视无言,她随即又略有哽咽,此幕应该是全片最细腻又最有力的一幕了。它分别讲述了两件痛苦的事:当一个人已经停止她一直的期待时她所追求的事却意外地达成了,以及当一个人终于学会为她人牺牲自己时他想为之奉献的人却已经离去。电影在一次次的谈话中慢慢揭露双方的精神世界,女方在婚姻中有多退让在离婚时就有多狠毒,男方在婚姻中有多自私在离婚时就有多不知所措。到了结尾,无论观众更倾向离婚的哪一方,都不会觉得另一方是在无理取闹甚至还能共情另一方。本片和《蓝色情人节》在爱情破灭这个题材达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完美(一个始于相互欣赏的关系,一个始于不对等的恋爱关系。我想这也是Nicole最终还能和Charlie做朋友的缘故吧)。

22分钟前
  • Euthyphro
  • 力荐

毫无深度。

26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看到最后眼眶湿润,一场漫长、繁琐、时而撕得很难看时而又充满温情的美国式离婚,关系的破裂虽然不太容易做到体面,但他们还给彼此和孩子留足一份爱。美国这套制度虽然很复杂有时还有些荒谬(比如派个观察员上门观察父亲跟孩子如何相处时的慌乱和尴尬),总体还是蛮人性化的,不能一起生活也依旧是最亲密的家人,不会拒绝承认已有的感情。演员方面,寡姐的表演已经很程式化了,走不出她早就炉火纯青的那套;而男主Adam才是宝藏演员,他太好了,戏全在他身上。很多火花四射的飙演技段落,很多金句台词,很多幽默瞬间,一部悲伤又颇有幽默感的片子,对现代夫妻关系提出新的思考:“圣母玛丽亚还是处女就生出耶稣,人们要求女人完美无暇,可耶稣他爸呢?根本就不露面,连fuck都没有!”

3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看的胸口闷,以为自己心脏有什么问题。就是想大口的、彻底的喘气。期间还把窗户打开了,蒸了两锅菠菜馒头。太压抑了。大家都恋爱吧,不要结婚。一生的承诺太久了,所有参与者都疲惫不堪。

32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3.5;比起老伯劝退婚姻的最高作《婚姻生活》(致敬《芬妮与亚历山大》一幕,必须感叹一下),残酷性仍逊不少,密集台词打造的撕扯戏剧性,过于着力于表演而削弱整体深度。律师那番关于缺席的上帝父亲倒是痛快,镌有当今时代的特征。婚姻的假面就是如此容易卸掉,爱和恨的浓烈度相当,更容易捆绑,对对方寄予的希望一旦变成失望,恨意便如野草滋长;两人如困兽般互吐毒箭,每扎上一个洞就是我在你生活中留下的证明,用恨反证爱,用破碎的愤怒宣泄不甘的选择。若双方都有极强的个性或较高的自我追求,婚姻真的是一个累赘。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婚姻中没有对错,只是细碎的感知和错位期望让彼此疏离。艺术家和好丈夫很难统一成为一个人设,此片强烈建议所有喜欢艺术家的文艺女青年观看!

37分钟前
  • 长颈鹿饲养员
  • 力荐

它讲的是爱情,它讲的是婚姻,它讲的就是生活本身!这电影对于生活的呈现实在太真实、太细腻、也太残酷了。虽然已经尽力温和及略抒情的方式来处理这段关系,但还是看得人触目惊心。两律师激辩那场戏以及之后一场长时间的争吵,都看得人难过到心痛。从我们应该考虑分开,逐渐演变成我恨你、必须马上离开你。真是眼睁睁看着大家从相爱到仇视,甚至彼此恶毒起来,越发的狰狞。我们怎么变成了这样?亚当·德赖弗与斯嘉丽·约翰逊演得都太好了,各种小的情感细节:温柔的、善良的、愤怒的、尴尬的……每个细节的转换与呈现都特别棒,感觉也融入了很多自身的体验与投射。片子有非常多用心的小细节可以仔细品味,都很有用意。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这是一面镜子,照向每一个人。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爱情中无法完满的种种,吵架戏十分精彩,当然关于“完美母亲”和“像上帝一样不在场的父亲(甚至不用f*ck呢)的讨论更甚。结尾确实好哭,虽然不能在一起,但想起来深爱的感觉还是会流泪😭(片头亮出Netflix的大红N时全场鼓掌,不知道在戛纳出现会不会被嘘)

46分钟前
  • 西天黄
  • 推荐

能共苦 却不能同甘。婚姻走到这样,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人 。墙上的破损尚能修复,关系的裂缝应当如何修补。不是不爱了,而是婚姻一词对爱情太过沉重了。

48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力荐

我的父母现在也很容易吵架,他们十几岁就结婚了,应该是初恋就结婚了;我一直觉得,婚姻不适合有独立三观的人,因为独立的三观很难妥协;婚姻是一个妥协和迁就的过程,对有独立意识的人说来说太难了。我还是不想结婚,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世界才能接受这一点。

51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重点是一点都不黑色,爱与恨都有点无伤大雅的意思,无感

56分钟前
  • LOOK
  • 还行

特写的撕逼确实很有效,但是对婚姻的解析就如影片唯一的那场法庭对峙一样,矛盾而流于表面,反倒是对LA vs NY的展现很到位。不用比伯格曼,跟「蓝色情人节」都差着一截

57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触目惊心,十分钟的吵架像刀割般的疼,说着伤害彼此的话,却刺痛自己的内心。婚姻二字,在宣誓的时候有多神圣和美好,在别离的时候就有多虚伪和自私,结婚把彼此黏连得越紧,离婚就把对方撕扯得越深。两个人不能在一起,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因爱生恨。围城之中,谁又能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去搜找曾经拥有,如今却气若游丝的爱呢?

5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爱在离婚诉讼时

1小时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4.5 其实是“离婚故事”。绝对不是那种很容易感同身受的故事,就算是离婚夫妻也很难经历这种山崩地裂的行同陌路,太残忍了。鲍姆巴赫这个人本人来说,确实总是那么自我沉溺、还处处带着文青的酸溜溜的讽刺,他期待亲密关系,却内心深处对其表示怀疑,甚至还会对女性产生恶意揣测,这些小细节都体现在他的很多电影里。但是!我真的不可自拔地喜欢他这种毫无保留的,甚至有些残忍的扒开伤口拿来笑的精神,作为一个艺术家,性格上的缺憾有时候就像宝石里的杂质一样,没有或许更好,但这样才成就了他。两个主演都太好了,根本忍不住会跟着他们狂流眼泪😭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