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鱼

HD中字

主演:韩石圭,沈惠珍,文成根,明桂南,郑镇荣,吴智慧,宋康昊,李文植,郑在咏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199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绿鱼 剧照 NO.1绿鱼 剧照 NO.2绿鱼 剧照 NO.3绿鱼 剧照 NO.4绿鱼 剧照 NO.5绿鱼 剧照 NO.6绿鱼 剧照 NO.13绿鱼 剧照 NO.14绿鱼 剧照 NO.15绿鱼 剧照 NO.16绿鱼 剧照 NO.17绿鱼 剧照 NO.18绿鱼 剧照 NO.19绿鱼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绿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刚服完兵役的莫东(韩石圭 饰)坐火车回家的路上认识了美爱(沈惠珍 饰)。不知为何,莫东感觉自己以后的生活都会跟美爱有牵连。回家后的莫东正找工作,他再次遇到了美爱,美爱是在夜总会唱歌的,更是黑帮老大(文成根 饰)的女友。莫东也因为美爱的关系加入了黑社会。  忠心耿耿的莫东对美爱却有一丝丝的好感,而美爱冷酷的外表后面是一颗炽热的心。没想到,他们的组织面临解散,莫东打算付出自己的所有以及心爱的女人,他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警告2021致命情挑金色宫殿她和她们的故事呷醋大丈夫史酷比!格斗狂热迷天生冤家午夜凶铃:凶铃再现城市猎人2014未来学大会橘子郡男孩第三季最佳女婿月与雷芝加哥警署第六季机器情人2之野蛮女管家破坏之日狂怒我们才不是兄弟呢 第二季亿万 第二季火并 火併鬼马狂想曲 国语乐园2019日本跳水男孩梦想合伙人2018故土易埋加州靡情第七季誓不遗忘十字军 下(国语版)完美犯罪捕梦网2016仙厨奇缘佛光侠影围攻女儿国蓝色骨头周末情人1993少年犯 1985版十八个礼物浴血无名·奔袭我知道这是真的新岳父大人你在找我吗?侠义神捕之诡影深海鱼男世代最好的时代书剑恩仇录2002情妇 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

尽管也有《薄荷糖》这种严格片断倒叙的结构式影片,但李沧东似乎更应该被划到现实主义导演的范畴。这自然与其题材直面现实,镜头客观写实,影像朴素平实有关。一句话,较之韩国其他作家主义导演,诸如玩结构的洪尚秀,玩镜头的李光模,玩色调的金知云,李沧东貌似是最朴实无华,老老实实讲故事的那个。

作为作家和导演,对于诗和电影的定义,李沧东是这样理解的:“诗到底是什么和电影到底是什么是一样的问题,现在,我在用后者来回答前者。”而在其电影里,完成诗意和现实互相切换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象征和隐喻的运用。

给影片赋予象征,对于一个大师级导演来说,绝对只能算是一个入门话题,但李沧东的隐喻,却多得像是终极话题。他的影片总会重复出现同一种道具或同一类元素,如此不厌其烦,非逼得观众往深远处联想不可。就其前四部影片而言,《绿鱼》《薄荷糖》《绿洲》《密阳》,象征意味仅从片名即可见一斑。此外如火车(车站、地铁)、宗教(牧师、祷告)等元素更是屡试不爽的法宝。而最为其惯用的道具,则大概非镜子莫属。《薄荷糖》里,永浩在酒吧卫生间外对一名在此工作的未成年少女一通居高临下的训斥后,对着镜子中的自己摆了个洋洋自得的痞子手势,却又突然垂头丧气。明明是未泯良心的发现,偏偏用穷凶极恶的方式来表达,极好地诠释了其色厉内荏的纠结挣扎。而《绿洲》里面,恭珠(公主)利用手中镜子反射室内阳光,对晃动的光斑影像想象嬉闹,乐此不疲,而那些光斑,居然幻化成翩翩起舞的蝴蝶,这个极富诗意的画面,显然是导演借此映照脑瘫患者五彩斑斓的内心。《密阳》的结尾,申爱剪发,宗灿捧镜的那幕更是耐人寻味,端镜如捧遗像,持剪好似自刎,半长半短的头发,半密半疏的阳光,镜中头像前后,一人隐去面目,一人背着身躯,极端呈现了光明和黑暗对立,希望和绝望并存的两难境地。

而在《绿鱼》里,退伍回家的莫东在落地镜前自照,他大气地劝阻母亲不要去做保姆,儿子会出去赚钱的。镜中的那个年轻人恰是一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的姿态,偏偏在这张脸的旁边,却挤过来智障大哥那张痴呆作怪,挤眉弄眼的脸。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通过镜中的两张脸已经有了预兆。及至结尾遭到黑道大哥毒手,他挣扎着走到车前,栽倒在挡风玻璃上,而镜前的那张脸,一面怒目圆睁,另一面则因贴紧玻璃而扭曲变形,大口的热气呼出,在车窗上凝成雾气。镜头于此几乎定格,如此触目惊心的写实,分明又透着残酷失真的诗意。而这种“美与残酷的相互转折”(崔卫平语),恰是李沧东反复慨叹的恒久命题。

电影里另一极具象征意义的道具,还有打火机。仅莫东给别人点烟的镜头,就有三处之多。第一次,莫东从夜总会门外遭遇美爱,后者正被大哥纠缠而故意耍小性子,懵懂的莫东挺身而出,救美不成反遭羞辱,大哥手下“宋康昊”将其打得鼻血直流还掏出香烟借火,强弱对比悬殊之下,莫东也只能乖乖就范。第二次,因为美爱说好话而被大哥安排到停车场做登记的莫东再次和“宋康昊”照面,宋依然以借火为由找乐,因为之前大哥训斥其“年轻人没有骨气”,加之刚刚窥见美爱车内痛哭的刺激,小伙子终于强硬了一把,一棍将“宋康昊”撂翻在地。而第三次,莫东为大哥杀死仇家,然后和大哥在即将拆迁的废墟前见面,黑暗中大哥划了两根火柴,均没有点着香烟,这次是莫东主动将点燃的火机递了上去,黑暗中的火苗微光转瞬,随即摇曳熄灭。不难看出,与香烟连接在一起的打火机在影片里被李沧东赋予了男人式的勇敢、骨气、尊严和血性,但耐人寻味的是,莫东因为这种直率的血性而赢得老大的赏识,却又因为这种盲目的血性而送掉了性命。而从被动到主动的递进延伸,无疑更加深了这种悲剧色彩。

到影片结尾,命运的隐喻则转化成了那只无处可逃的鸡,它被智障大哥逮住,而最终沦为黑道大哥嘴里的美食。所以,莫东的悲剧其实是家人和社会的联合绞杀,它的吊诡之处还在于,其代价换得的竟是此前个人求之而不得的天伦之乐。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惟一还能证明其生命痕迹的,只剩下美爱那几滴无济于事的眼泪。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而我为你保留的记忆还有最后一点真,却只能通过一张小小的相片去追寻了。

 2 ) 悲伤的李沧东



    历来,凡人变大师,最重要的都是境界的提升。入魔的修行者并非无法武力制胜,只是隐者已经老成了仙,拳打脚踢之流都是玩剩下的,要论输赢咱先摆盘棋试试。

    拍《绿鱼》的时候李沧东显然还不是大师,虽然有了些形状,但毕竟是第一部长篇作品,想说的话有些多,着眼点时大时小,拿捏不准。

    如木卫二老师在影评中提到的,片中“老房子对面不远处矗立着成片的高楼新城……有些人一度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却没有他们的份,如同无处可去、找不到位置的莫东”。关于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个体归属感是导演在这些情节中所欲探讨的,但从整体来看,黑帮事件线和莫东的情感线都没有再次触及这个问题,说白了,《绿鱼》中的黑帮和所有之前之后的黑帮片大致相同,以一种既务实又稳妥的姿态存在。夜总会歌女,官僚斗争,势力的背叛与更替,这些情节点刻上纹身就可以在纽约的任何一条街区上演。即便是在片中多次出现的拆迁工地,最后莫东葬身的重要场景,意义也仅仅是作为大哥论及抱负时拿来炫耀的战利品。

    但李沧东毕竟流淌的是诗人的血液,即使未成型,也流露出傲人风骨。对于人性的思考是“诗意电影”中必备的材料,在这一点上,李沧东饱含了足够的情感。

    在莫东退伍的途中,他被美延飘落的围巾蒙住了脸,随后在流氓的脑袋上砸碎了自己的奖章碑,这些都宣告了他必将走上的,是一条不再顺着轨道发展的歧路。这一场景最后的镜头也正是如此预示的,莫东追赶不上远去的火车,和流氓们撕打着,跑向了镜头的另外一侧,直到消失不见。

    这样一来,莫东犹如被净身。虽然说是回家,但一切都已经改变了,连“以前这里有好多槐树”都不再是新鲜的话题。这样的塑造应该是最便捷最通畅的,首先将人物透明,简洁化,然后再代入遭遇中,才更能展现莫东命运的悲剧色彩。

    在李沧东随后的影片中,都有智障类型的角色出现,《绿洲》更是把女病人作为主角谈了一场恋爱。但本片中莫东大哥的智障戏份却不多,只是作为这个家庭悲剧的实体存在。莫东退伍归来时,大哥在肢体的扭曲中表现出由衷的开心,但在家人团聚却又大闹矛盾时,肢体的扭曲再度复发,这时便是在暗示这个家庭扭曲的氛围了。在最后抓鸡的场景中,智障表现出更胜于常人的敏捷和力量,紧紧的把鸡抓牢在怀里,讽刺和颠覆了正常与非正常的概念。

    在与大哥的情感建立中,莫东一直处在接受的位置,以至于引发宋康昊饰演的小弟不满,从而背叛。所以莫东才会在最后选择去杀死刚出狱的大佬,为了保全自己“恩人”大哥的位置。另一原因也基于美延的关系,莫东显得有些无力操控又愧于大哥,于情于理自己都亏欠,此时不报,更待何时呢?

    于是导演对人性最失望的情绪就在这里流露,大哥在得知莫东杀死大佬之后,担心的是会引火上身,便毫不犹豫的解决了莫东。在观众看来,以德报怨之后的以怨报德是最值得同情的,剧情反之,怜悯悲怆之情则油然而生。这里的“冷暴力”成为之后韩片对于流血场面的一贯处理方式,带有旁观和自然的色彩,生生死死都发生在最平常的生活中,那么为什么说李沧东是个诗人呢,正是因为他太悲观了。

    我们都知道其实悲观和乐观只有一字之隔,某些人看来最可笑的事情也许就是另一些人看来最悲惨的事情。李沧东的《绿鱼》之所以不是大师之作,就是因为所带情绪太多太杂,悲观和乐观之情甚重,不免显得浮躁。阿巴斯想拍人们的情绪,就直接把镜头对准每一个人的脸,全部记录下来就是一部影片;布列松说最美的是恰好出现的瞬息光影,这种“决定性瞬间”说法追求的是各得其所中显露出非比寻常的意义和美。

    如此看来有时最腥红的血液不如一片枯叶煽情,一张泪痕汹涌的脸,也并不如没有表情来的悲伤。











 3 ) 只是一点自己的想法

李沧东的第一部电影,却是我最后看的一部,哈哈哈哈哈。从故事和角色塑造来看,这部真的是最青涩的一部。但是没有什么出错的地方吧,逻辑人物动机等等都在合理范围内。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就可以看出一些他本人的特点,尤其是叙事上一定程度的留白,关于末东杀掉大boss的动机给的稍隐晦了一点,留了一定的解读空间给观众。这里李沧东电影的文学性有一定体现。除此之外,例如末东送给女主的家里的小照片,这些意象埋下的伏笔都有文学性的体现。镜头摄影等也都是他朴素的风格,就是有些地方灯打得不太好。还有脑瘫的大哥,李沧东是始终关注到了一些边沿的群体,难免想到绿洲女主角。不能说话的人总是知道很多的真相和秘密,这也是让观众很容易感到惋惜,让情绪沉浸的一个点吧。不过故事就这样吧,感觉都不够后面的电影题材特别。但李沧东的黑帮片还是看起来很“文静”了。噢还有,四个兄弟站一排嘘嘘那里,是不是致敬风柜来的人了?

 4 ) 回到捕捉绿鱼的那天

虽是处女作,剧作却出奇的好,每一段情节都有迹可循,丝巾、火机、酒、照片等物品作为标定物串联起整部电影,也将情感注入这些物品,赋予了它们不一样的能指,充当着爱情、友情、情亲、过去等等。

另一个意向来自火车,在《薄荷糖》中是穿越到过去的载具,而《绿鱼》中是将男主从照片中的过去带到现在的载具,而火车所载过来的只是肉体,而心却被留在了过去,留在那个捕捉绿鱼的下午。

以这样残缺的状态强行面对现实,是不适应的,而他也不打算去适应。这样的错位,正如被追着让靠边停车的警车一般荒诞。

片中有一个镜头很值得玩味,在男主感叹变化之快时,镜头由对准男主的客观视角转换成了主观视角,不禁让人疑惑这是谁的视角?这便是那个不愿面对现在的心的视角,他抗拒与身体一同来到现实,便造成了这样的分离。野餐一段也是如此,不愿面对现在充满矛盾的家庭关系,男主旁若无人的开着车转圈,试图将这些冲突屏蔽,说服自己看见的不是真相。如此的格格不入最后也因为自己所相信的“过去”的仗义而丢了性命。

自己心中的美好幻想与残忍现实发生对立、碰撞时,该如何去选择?每个人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一味地逃避终究不能解决问题,但我们真的能做什么吗,抛弃理想又能如何?正如片中始终没能吃到的饭(和哥哥、和老大、和家人),一直等待着下筷子的理由,而促成这顿饭的是那只挣扎过后无处可逃被杀死的鸡,讽刺的是捉住它的是看似最无害的那个人。

由此再去看男主临死前的那个镜头,因痛苦而变形的脸紧贴着挡风玻璃,朝里看着,他要看的不是老大或是那个女人,而是想穿过镜头的玻璃看到镜头外的世界,逃离电影中那个窒息的世界,希望用最后的一点点生命寻找到一丝光亮。

最后似乎真的让他找到了那个乌托邦的世界,那个只存在于相片里的世界,大家也都在他的努力下吃到了那顿一直没吃成的饭。看似美好的田园生活终究还是被远处的城市所裹挟,以放弃生命换来的这短暂美好又能维持几许。

 5 ) 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

                                                                                                                                                      ———《绿鱼》浅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高大的楼房与低矮的平房则显得格格不入、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时代改变了。

 

                                                                                                    城市化进程

             影片看似是帮派片、而在帮派片的包装下、隐含了社会的改变、城市化的进程。写实的镜头下无疑增加了一中忧伤。在城市的街道中、莫乐这个乡村形象则显得格格不入。身无长处却像在城市中打出一片天空、对城市的陌生、浓重的家庭观念在这个喧嚣进步的城市中显得甚为突出、一次次被城市人揍、擦摸着嘴角的血痕。城市vs乡村,莫乐输的一塌糊涂、在庞大的城市中、莫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美爱得到了培社长的启用、而莫乐通过努力得到了培老大的赏识。培社长却是城市最大的象征、他代表了城市、就像莫乐代表了农村一样、莫乐叫培社长哥、这是乡村向城市的妥协。城市人的表现功利社会向莫乐推进,莫乐的生活方式、乡村的价值观念被这些所影响。莫乐只能通过从镜子中来辨认自己。镜头则通过莫乐在镜子前的自我审视来传达信息。在乡村的自己和城市的自己有何不同?莫乐在寻找着自己。城市的推进、城乡结合的形式,莫乐有乡村的一面也有城市的一面、自己到底属于哪?

             导演多用全景展现城市的对比、莫乐回家时河岸的两旁、一起聚餐时城乡的对比、培社长去莫乐家城乡的对比、这种对比在影片中不胜杖举。当莫乐完成培社长的任务去见培社长时场景安排在了废墟。莫乐倒在废墟时,代表乡村薄弱的力量无法阻挡城市化的推进、乡村的阻挡是无力的,就像莫乐在车中和三哥说:“以前这里有好多槐树,现在却成了小区。” 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莫乐显得无能为力,而培社长的一句“我们不是流氓”则展现了城市化不是用暴力手段在推进而是在不知不觉中乡村的记忆只能靠那些泛黄的照片来保存。

 

                                                                                              家庭观念的改变

            年迈的母亲,瘫痪脑子有问题的大哥,殉酒的二哥,有不断的家庭矛盾,三个开着破车卖鸡蛋,而小妹是一个陪酒女郎,而莫乐则要努力攒钱完成自己开饭店一家在一起的理想。家庭是本片重点,莫乐强烈的家庭观念从钱包中的照片可以体现出来,照片贯穿影片,不只是城市化的符号、也是家庭的符号、当莫乐一家聚餐时,无休止的争吵、事事不断、家庭观念极强的莫乐、形成了极大的讽刺、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二哥家庭矛盾及一家人物欲中流失了。“大哥别挂电话,别挂电话。红色的桥、绿色的鱼、丢失的拖鞋、被蜜蜂叮蜇了的小妹、大哥你还记得吗?”莫乐就在大哥挂断电话中结束了与家人的最后一次谈话。当得到莫乐死讯的消息,一家人才有了一家人应有的表现、莫乐用死,完成了家庭观念的改变时代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家庭的观念、物质与情亲的选择、影片的家庭映射出现实的家庭、我们缺少家庭应有的、只因时代在进步。

 

                                                                                            追不住的爱情

            人生上出手相助、在城市中寻找美爱、送还围巾、多么浪漫的爱情、却在本片中增加了忧伤的气氛、只因他是老大的女人、就像莫乐无法追住载有她的火车一样。没有结果、追不住的爱情。在她冷漠的外表下,有一颗炽热的心、美爱爱着莫乐,感激莫乐的一次次的出手相救、无奈的她是培社长的情人、他们地位不同。而美爱作为本片中戏份较多的女角,她展现出了女人的地位低下、只是男人的附庸。无奈的上培社长床、他只是性客体、美爱对莫乐说:“谁都来做、你有什么。”透露出她的无奈与低下的社会地位。因为美爱的地位低下,更突显了两人爱情的悲哀、迎面吹来的紫色围巾、就像他们这段不经意的感情。烧毁的围巾象征着他们爱情的结束、美爱保存着你泛黄的照片,在未到你家庭开的饭店,看到那颗与照片中一样的槐树时、将这股悲剧爱情推向极点。物是人非,唯一的留念只剩照片。

            最后的定景镜头,大镜头将影片推向至高点、幽灵视角的镜、代表着我们的眼睛也代表莫乐的眼睛、看着美乐坐车远去,他希望开饭店一家团聚的景象出现、家人忙碌又其乐融融、而电影城市化的突显、莫乐家的小房子看着河对岸的高楼、城市化的推进,这里终将被改造、时代变了。
  

 6 ) 《绿鱼》:黑帮情仇中的城市缩影

《绿鱼》是李沧东“绿色系列”的第一部,连同《薄荷糖》、《绿洲》,确立了他在本土的地位,同时在国际电影节也打开了知名度。《绿鱼》跟李沧东的关系如同《小武》之于贾樟柯,同为第一部剧情长片,先后获得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的龙虎奖。两位导演的处子作都相当成熟,对于两国电影均有着划时代的历史影响,现在的李贾二人成为了国际上各自国家当仁不让的代表导演。

作家出身的李沧东是名编剧好手,这是不争事实。但初看《绿鱼》的剧本并不新颖,大哥与小弟的黑帮情仇看上去还有点陈腐老套——如同某款海报上三位主角并肩、一身黑衣墨镜造成的误导,搞不好错以为是激烈的枪战动作片。分析原因显然是韩国一向的明星本位宣传,十有八九的海报都要做成大头贴。

《绿鱼》的入口可以把它视为韩国式帮派片,不过走的是李沧东个人特色的写实路线。何谓写实?吴宇森跟古惑仔那种“死都死得那么潇洒”的港产片子当然不是写实。李的高超之处在于通过写实带出一股消逝的忧伤,主人公莫东的“命该如此”一部分就因周遭社会环境的改变所造成。不可否认,悲剧性的莫东是李沧东热衷表现的那类人。退伍回家的他一事无成,心系家庭却只能茫然度日。转机很快到来,莫东得到帮派老大赏识,进了黑帮当小弟,然而之前出现的致命女子始终没有远离。致命的地方不在于她的美貌妖娆,而是她的身份——美延是大哥的女人。他们的出路在影片开头就已经预示,莫东追赶不上那趟远去的、载有美延的列车。

莫东带着些失落情绪回家,《绿鱼》给了一个全景镜头,老房子对面不远处矗立着成片的高楼新城,后面屡次暗示和强调这一事实。这时的韩国还没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尚没有出现《薄荷糖》中韩国社会被影响的倾向和弊端,城市化的脚步却已经到来,影响波及诸多社会层面。有些人一度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却没有他们的份,如同无处可去、找不到位置的莫东。

李沧东想要表现的主题是借助类型化的帮派片关注韩国社会的变化,就如同台湾等其他东亚国家地区的电影讲过的:古老传统的生活方式、祖辈相传的价值观念遭到了破坏,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卑劣不堪。身处这个熔炉中的渺小个体,无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牵连影响,莫东就是其中之一。

反映在《绿鱼》中,序幕部分是一组老照片。影片由一趟回家的火车开始,莫东跟过去的兵役生活告别。为了收拾无赖他甚至砸碎了军队里的奖章碑,空手而归。口琴声中,隐约道出物似人非,莫东跟过去道别,美好记忆已经不在。他一个人会念叨着 “这块地以前不是我们家的么”、“以前这里有好多槐树”,只是眼前一片住宅小区,他的话也无人理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同那次精心安排的家庭野餐,转瞬破灭,找不回过去的东西。此外不时出现的新兴夜总会,这是美延工作的地方,也是后来莫东经常光顾的地方,是为夜生活的一面。

李沧东很好地把握了小人物的心理状态,莫东善待亲人,随身携带发黄的老照片。他无法抑制地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女人,如同追求着不可得的残存美好。往高处看,莫东不过是个被时代抛弃落下的小人物,他瞎打误撞闯进了不属于他领地的帮派生活。他的处境如同一家人的小房子,直视河那边的高楼就是现实造成的尴尬,

帮派组织生活有着顺利的开始,莫东很快获取大哥的信任,他努力办事。但是即便一个小地方也人心纷乱,事情不断。与帮派生活相对应的是莫东的家庭,这一块的分崩也是电影力求表现的重心。母亲不仅要照顾手脚抽搐、身为脑瘫患者的大哥(此大哥非彼大哥),还要当保姆养家糊口。二哥酗酒成瘾,家庭矛盾闹个不停。三哥开着小车,忙着卖鸡蛋赚钱。小妹做小咖啡厅的招待,博取客人一笑。这一家子有着金钱物欲的困扰,生活不见得好。莫东嘴上说着赚钱,想承担责任。他有着近乎盲目的乐观,实际上不胜重负。莫东身体当然不算强壮,拳脚也一般,处事时有种抓不住东西的无力感。他几次寡不敌众被揍打,却带着一股狠劲伺机报复。暴力成为莫东习以为常的一种手段,相同的地方在于美延身上也有着暴力留下的伤痕。

莫东跟美延的悲剧因子,不只是错误的开始,不只是那趟追赶不上的列车。有了大哥的翼护,莫东成为帮派分子,但大哥这一称呼也是难以逃脱的阴影。后面列车相会,仍然离不开这一称谓的影响。偏偏莫东有着正直信念,不计回报地付出,这就催促着悲剧的形成出现。这是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感情用事,他愿意为某种事业、某个女人英勇地死去。事实上,感情的纯真是一个人最初拥有的美好品质,因此也被理解为幼稚——纯真的付出往往要伴随着伤害。电影中充分体现为莫东对大哥的忠诚不二,对恋人的真心实意。相比之下,无论大哥还是美延,只能站在对立面,面对内心责难。

一方面性格随和、一方面执着义气的莫东,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趁着末段,李沧东赋予他超越一般个体的人格魅力,完全爆发。

“大哥,别挂电话,别挂电话!”

红色的桥,绿色的鱼。丢失的拖鞋,被蜜蜂叮蛰了的妹妹。大哥,你记得吗?

这场关键的倾诉,电影把场景安设在了废墟上,与惶恐莫东对话的是残障大哥,他连清醒的意识都没有,多么心酸的嘲讽。《绿鱼》表现了韩国社会转型的阵痛,面对传统道德观念丧失的忧虑和价值观念坍塌的反省,李沧东发觉时代的进军无可扭转,只能选择相对保守的结局。因为莫东,一家人搬到一起继续生活,不失为最后的美好希望。【来源:http://ent.163.com/08/0729/16/4I1L3FA400031NJO.html(图文)】

ps.Alpha等人对本文亦有贡献 :)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2302650/ 《绿鱼》话题延伸

 短评

权力关系全部反转:交警怕司机、混子变老大、士兵成手下……经济发展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卷入其中。女性角色虽然是附庸,但这不正是韩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很像黑帮电影,但又完全不是。结尾镜头稍稍抬起,远处就是成排的楼房,里面不知道还有多少血色。

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黑社会。李沧东偏儒,北野武偏法,吴宇森偏侠,贾樟柯偏道。

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智障的大哥,黑道的大哥,大哥的大哥。憨小弟三燃打火机,智障哥抓住了那只鸡,兄弟们总掏小鸡鸡。自照镜里闪过痴呆的脸,挡风玻璃抵蹭着扭曲的脸,墨镜里的纱巾灰飞烟灭,黑暗中的火苗微光转瞬。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后来我用一张相片留住了记忆留住了最后一点真。

14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节奏慢到看不下去,韩国当过兵的都那么怂,黑帮也那么软,真不知道跆拳道是怎么发展的。

18分钟前
  • 较差

越往后越喜欢这个不急不缓、小起小伏的如诗般的故事。老屋与高楼并置,高速的城市化逐渐让我们远离了绿鱼那样的生活,却又因它的不完善,生活并不能稳妥。韩石圭太善良、忠诚、专注,注定了他的追逐只能像片头赶不上列车一样,独自消亡。最怕喜宴变成闹剧,结尾的安宁略微让人缓心。

20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李沧东是调动情绪的大师。蒙住脸的丝巾,叫嚣警车靠边停,火车上的初吻,杀人后给哥哥打电话时的痛苦掩饰,墨镜里烧成灰烬的丝巾…配合萨克斯曲调,没有出路的悲凉爬上心头。开始和告别,冷漠与利用,结尾的欢乐氛围像一张可怖的大网,令观者窒息。PS观影时总想起贾樟柯的《小武》。

25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推荐

感觉宋康昊的花衬衫简直太浮夸了!某些地方颇有北野武的调调,但是言而总之这个故事蛮普通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做得比较深刻,偶尔会想起杨德昌。酒吧里有个妹子唱歌的180°复合长运动镜头简直帅呆了!

3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李沧东总是这样.让看完后的观众的心,总是揪的紧紧的.莫东是个傻汉,善良多情又忠诚.可这样的人注定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就像肮脏的深海中一尾青色稚嫩的幼鱼般,不能存活下来.

34分钟前
  • joanne
  • 推荐

恍惚间还以为李沧东学着吴宇森或是北野武拍了一部黑帮片,但最有意思的(非主线)其实是男主报完仇想追火车却没追上、让警察靠边却没了下文,像男主这样睚眦必报且处境艰难的小人物贯穿了李沧东之后的每一部电影(《绿洲》中的禁爱、《密阳》中的苦难),他冷眼旁观、如实记录,尖刀永远对准韩国社会。

38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李沧东控。把一个小混混拍得纯粹真切。在火车上和女主角玩猜瓶子的无聊游戏,理想是和家人一起开一间餐馆。杀人后,惊慌失措,却给哥哥打电话说起了关于钓绿鱼的童年趣事,用一件趣事来缓和和过渡严峻的剧情,还有什么比这处理更让人惊喜的呢?每个诞生在李沧东电影里的边缘人,都是永垂不朽的。

41分钟前
  • 泽帆
  • 力荐

李沧东处女作。冷冽的诗意写实主义初露端倪:长镜头,无画外配乐,含蓄克制的叙事,省略暴力及戏剧性场面。可惜与韩国特定时代社会问题的联系不够紧密,未真正跳出黑帮类型片框架。退伍军人,火车,镜子,野餐,驾车转圈等意象在[薄荷糖][密阳]中复现。多处横摇与甩镜代替剪辑,团圆结尾与杀鸡隐喻。(8.5/10)

4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小武。。。这是李沧东风格初成的少年,他是个内容和形式上都重复探讨和实施的导演,只不过越来越稳健。绿洲和薄荷糖是青春的巅峰,密阳是少言寡语却有力道的中年,可到《诗》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无太多惊喜的完美老绅士了。准确而诗意,稳定但陈旧。

46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还行

8分,正如短评区里所说的,这电影的剧情很普通啦,但很富有生活气息,偏文艺向的黑帮片?作为97年的老电影要求我也不会放的太高了。厕所中杀人的镜头会不会被《卑劣的街头》借鉴了?这两部电影也有相通之处。

49分钟前
  • 初音喜气洋洋
  • 推荐

一个好人的死亡解决了所有问题——典型的黑色电影命题。很遗憾,电影没能把普遍的后现代问题准确嵌入韩国的风景之中,但那抹杀不了李沧东所达到的高度。

51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虽然剧情有点脱线,但是李沧东的东西永远那么高级,一方面是每一场戏的情绪铺陈都非常稳健,另一方面是用光的精到。嘴贴在车玻璃上一口一口呼气的镜头设计真是绝了。李东俊的音乐很好听。

54分钟前
  • 小A
  • 推荐

绿鱼指儿时记忆,是人的潜意识中对于美好的定义,是永远回不去的童年往事,在时间的推移中,绿鱼指向人生中所有美好却又实现不了的事情,如静静燃烧的红色爱情,这团火小到只能燃烧自己,注定不能同爱人一起燃烧,绿鱼还指向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未来,李沧东一直在进行着一种如薄荷糖一样回溯的人生。

55分钟前
  • 炯之
  • 推荐

C / 城市化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悲欢,散文般的节奏注定使得情绪的呈现比题旨的挖掘更到位。偶尔有几个镜头太突兀(包括那个旋转镜头),但整体已经把握得十分沉郁稳健。结尾高楼崛起中的家庭世外桃源与突如其来的心碎重逢都仿佛梦境。电话亭里的那段,韩石圭的表演可真是太震撼了。

6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1.沾湿的红色丝巾蒙住的脸、被刀捅之后倒在挡风玻璃上的脸,开始与结束的呼吸困难;2.黑帮除了我们经常在影视里看到的忠与义,还有冷血的背叛、利用与残酷;3.逃窜的鸡与一家人的热烈欢迎是一组很伤感的对比;4.韩石圭和沈慧珍都演得很好。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李沧东处女作的首个场景里,女人飘落的纱巾蒙住了男主角的双眼,李作品中常见的迷离感和主体在世界中无处可存的Weltschmerz便这样得以开宗明义地呈现。《绿鱼》主角的悲剧在于在两个“家庭”之间失去了方向感,为了在原生家庭里实现平凡渺小的开餐厅愿望,他被卷入了另一个家庭里,其中的兄弟情谊建立在更赤裸裸的权力关系上。最终两个家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见面,男主角则有如那只被捕杀的鸡,把两个世界连接在一起,却难逃被吃掉兑现的命运。李一出手就展现了纯熟的导演技巧,特别是能在不过度戏剧和风格化的前提下拍出个人气质来。但早期李的重手痕迹非常明显,本片显然是先有的主题架构再进行的人物创作。而其中粘合剂作用的女性角色则非常弱,在剧情逻辑和主题进行两方面都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地位。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李沧东在看完侯孝贤的电影后,说“他怎么知道我的秘密?”于是就拍了这部处女作。讲的依然是小人物迷失在大时代的生存法则下步步走错的人生,虽然黑帮情节略无趣,但火车、KTV、树枝都成了他日后电影的标志符号,萨克斯配乐有几个瞬间竟然恍惚穿越到了《出租车司机》。 3.5

1小时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