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主演:约翰·昆汀,尼吉尔·特瑞,德里克·贾曼,蒂尔达·斯文顿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9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蓝 剧照 NO.1蓝 剧照 NO.2蓝 剧照 NO.3蓝 剧照 NO.4蓝 剧照 NO.5蓝 剧照 NO.6蓝 剧照 NO.13蓝 剧照 NO.14蓝 剧照 NO.15蓝 剧照 NO.16蓝 剧照 NO.17蓝 剧照 NO.18蓝 剧照 NO.19蓝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导演德里克·贾曼的辞世遗作《蓝》,记录下了他罹患艾滋后的最后岁月。此时的贾曼已经双目失明,面对他的是死亡的颜色——这忧郁的蓝。影片从始至终都是满眼的蓝色,也是唯一的颜色。无画面无情节,也没有对白没有人物,除了诗性的背景音乐和贾曼宁静安详的自白。贾曼用这种极端的“反电影”形式,向我们讲述他最后的岁月:是嘈杂烦躁的医院声,也是岸边孤独深沉的海浪声;是他面对死亡时毫无怨言的沉默,也是他不舍离开深爱恋人的不忍与决绝。  他说:“我献给你们这宇宙的蓝色,蓝色,是通往灵魂的一扇门,无尽的可能将变为现实”,这也是贾曼与世长辞时,留给我们最后的“蓝色”。博览会性和死亡101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法网杀机妙警贼探第六季维京小海盗2011恩霞肥佬教授2宠物坟场2 2023我为喜剧狂第五季午夜凶铃2002苏格拉底先生推定有罪大案侦破警示录破碎的周年纪念日恋爱排班表安家危险职位星河战队恐惧的代价2024猛龙怪客拒绝定义十大枪击要犯之杀生状元罗马假日(国语版)雪豹突击队之特战枪王九分山水半分田她房间里的云长空比翼迷毒之东风破武当一剑冰血暴 第一季圣诞及时爱心仇哈拉上路2:啤酒桌球赛羞耻1968玉女刑心头一颤对比:肯·洛奇的生活和影片马略卡档案第一季神鬼也高潮背叛(普通话版)剑指高分百万美人鱼定理

 长篇影评

 1 ) 《蓝》所说的是这三个词:生命力,才华,使命。

每当我看到有人在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我就会想哭。
也许他是在唱歌,也许是在跳舞,也许是在书法,也许是在沏茶,也许是在生活大爆炸里科学家必备的小白板上演算宇宙的起源……
他们的才华融入他们的生命力中,熠熠发光,即使我并不懂,那种光亮也像是不可视的辐射般直刺我心,让我止不住地流泪。

那种光亮,就像《蓝》中追随茱莉亚比诺什的那道蓝光。
我一直认为《蓝》所说的是这三个词:生命力,才华,使命。

比诺什遭遇车祸,丈夫女儿均往生,只得她一人存活。然而这生活中的至大伤痛并不能成为她随他们死去的原因,她不能死——她的才华时刻警醒她,要她活下去,她只要一闭上眼,她未谱完的曲子就在她脑海里沉浮,挥之不去。
她几度要放弃,她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已经离她而去,她丧失了生存的斗志。
然而这只是暂时。
生不需要原因,生循环往复永不息止,生的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比诺什在家中库房里发现一窝刚出生的小老鼠,随后,她向邻居借了一直猫。她犹豫良久,还是将猫放入库房,然后掩上了门。
她逃出家去游泳,住在她楼下的妓女找到她,看着她的眼睛问她为什么不开心,她突然痛哭——她杀死了一群新鲜的生命,甚至包括它们的妈妈爸爸,然而她不是内疚,她是无可奈何,她是为生存的规则,为大自然的规则,为宇宙的规则痛哭。
妓女接过比诺什的房门钥匙,她抱住她的头说没关系,我去帮你收拾。
妓女走了,与此同时一大群小学生欢呼雀跃着,跳入游泳池。

剧中另外对这个含义的埋伏是,比诺什的丈夫女儿死了,而新的生命,正悄悄在她丈夫情人的肚子里萌芽。
这就是循环往复永不息止的生命,生命永不消亡,生命只是换一种方式与形态继续。

全片中,总有一道蓝光时时追随比诺什,那光,就是她的生命力、才华、使命。
家人死后,她变卖了一切财产,唯独留下一盏灯,蓝色琉璃吊顶灯,它全身垂吊着无数泪滴形的蓝色琉璃碎片。每当有光时,经过这灯的折射反射,整个房间就会流光溢彩,充满了蓝。
住在楼下的妓女第一次去她家便不请自来地往里冲。比诺什找她,发现她站在这盏灯前呆滞住了。
她望着这盏灯,眼睛发出痴迷的光芒,她伸出手触摸琉璃碎片,她说:当我小时候,家里就有一盏这样的灯。我总是抬起手,幻想着自己能跳高一点,再高一点,能触摸到它。
随后她眼里的光暗淡下去:然后我长大,我就忘记它了。
这灯就是她原本的梦想,是她才华的归宿,使命的终点。
然而她忘记了,如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
妓女转过身问比诺什,你怎么找到它的?
比诺什回答,总之是找到了。

我总是说,懂得自己的人是最幸福的。而懂得自己,则完全地表现在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追求什么,该去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命运与使命,如果你清楚地了解了自己,就会知道自己灵魂中到底背负了什么样的才华。
比诺什的才华是一种巨响,所以即使她想放弃,那巨响也都盘踞在她脑海,如果她想逃,她就会觉得痛苦。
更多人的才华只是一丝细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很难令人听得清楚。

所以每当我看到有人用自己的生命力创作,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华,我就会想哭——为了他们能找到自己使命自己生命的终结处,能在无穷尽的茫茫天地间寻回自己的真正意义,而哭。
 

 2 ) 生命不能孤立

——我对《蓝》的解释

       一场车祸,朱丽失去了丈夫和五岁的孩子,自己也差点命归西天。她能下床走动的第一件事,就是砸碎医院药房玻璃,打算吞药自杀。出院后,她卖房子、立遗嘱,提前料理后事,准备去过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动身前夜,请来追求她多年的男友,主动和他作爱,算是给他的报答,也是她告别过去一切的最后一个仪式。

  她和过去断得那么决绝,走的时候连著名音乐家丈夫的手稿也不要了。从前的物品,她只带了一个兰色的风铃。对她来说,家庭毁灭了,一切都没意义了。她只有一个念头:等待死亡到来。

  尽管她想与世隔绝,可是现实生活却总是防不胜防地侵入:深夜街头暴力受害者,逃进她的屋,却把她关在门外;邻居要求她签字同意驱逐一妓女出楼;还有,丈夫的音乐不时在耳边响起,等等。她想起母亲。母亲过等死的生活已经很多年了,不知她是怎么过来的。她去看望。她母亲整天守在电视机前,连女儿也不认识了,以为是自己的妹妹。这等死的日子是可怕无聊的。

  因绝望而等死的生命是那样沉重。

  每当她陷入矛盾、痛苦、挣扎,她就跳进蓝色的水池游泳。在这里,水是生命的象征,蓝色代表了自由和灵魂的宁静。生命没有意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的自由和灵魂的宁静。

  她的男友终于找到了她,可是别人的爱,并不能唤起她回归生活的热情。

  一个偶然的契机,改变了她等死的态度。她从电视节目中看到她的男友公布了她丈夫的手稿。这部名为《欧盟协奏曲》的手稿,原打算欧盟成立时,在欧盟十二个国家的交响乐团同时演出。她的男友宣布要续完这部作品。从电视中,朱丽还看到她丈夫生前的照片,身边挨着一个亲密的女友。

  她不同意男友完成她丈夫的作品,说这是私人的。但她的男友却说这是公众的,坚持要完成它。她打听她丈夫照片中的女人是谁?她和丈夫的情人见面时,这位女律师问她:“你恨我吗?”她回答:“我不知道。”当她发现女律师怀着她丈夫的孩子已经九个月了,回家后立即停止出售房子,把它送给丈夫的女友。朱丽改变了在绝望中等死的态度,重新唤起了生活的热情,她看到丈夫的生命并没有因为死亡而消失,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都在延续。因此变得积极昂扬起来,不但主动帮助男友完成她丈夫的遗作,而且投入新的爱情中。

  导演奇斯洛夫斯基似乎想告诉我们,孤立的生命是没有意义而痛苦不堪的。生命只有纳入到他人生命的链条中,才能获得价值和意义,也才有自由可言。由此,他也回答了欧盟团结以至人类的团结问题。

  朱丽发生这转变的契机是她偶然从电视中看到她男友公布她丈夫的遗作和照片,而这偶然又正是她去色情场所帮助同楼的妓女撞上的。导演似乎在暗示:善良是她得以改变的根基。正如她丈夫的女友在接受她赠送的房子时说:“你丈夫生前老在我面前夸奖你,说你善良得谁都可以依靠你。”

  《蓝》的思考是深刻的,但是传递这思考的故事结构却是脆弱的。因为我们难免要问:假如她没有遭遇这变故,她的家庭完整存在,她还有可能将生命的热情、对人的爱,扩展到家庭之外吗?她还能做到不妒忌她丈夫的情人吗?在这疑问面前,《蓝》的思想就悬空了。

  怎样才能将人的善良和爱心扩展到家庭之外,中国儒家文化几千年来没解决好,《蓝》也没真正解决。

 3 ) 法兰西精神

基耶斯洛夫斯基自称是“专业的悲观主义者”,他的悲观在于深刻的怀疑与反思,而他的专业则体现在他怀疑与反思的是人类精神世界永恒的困惑。《三色》探讨的是三色所象征的自由平等与博爱,导演没有从政治、社会的角度出发,却是着眼于现代社会个体生命的细微感受,忧伤或欢喜,屈辱或尊严,低头神伤或泪眼朦胧隔窗相望的的姿势,都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有可能经历的细小感触。

蓝色象征着自由,失去亲人的朱莉失去了家庭同时也失去了义务,生活优渥,没有责任,有着新鲜爱情的无限可能。这样的朱莉理所当然是完全自由的,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却向我们展示随这自由而生的束缚,他探讨的不是自由,而是自由的缺失:朱莉被往日的情感与记忆所囚困,无法脱身,她所作的所有便是无所作为,她拒绝去墓地,拒绝看旧照片,扔掉亡夫留下的曲谱,拒绝知道有关亡夫的消息,甚至拒绝哭泣。婆婆与她拥抱,那么用力地哭泣,朱莉问她为什么这样哭泣,她说,因为你不哭。

“在某种意义上,朱丽处于静态的处境,她不停地等,等待一些事情发生变化。她极度脆弱——因为她决定这样——因此某种意义上,电影只好追随她,跟随她的生活方式和她的举止。”

白色代表着另一个美好而具有魔力的字眼:平等。而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此片中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中个体地位不平等的故事,却是为了质疑平等对纯粹情感关系的必要性。正如芝华士的广告语无比狂妄却又无比真实地叫嚣的那样,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又是一个令人心惊肉跳不敢正视的事实。卡洛尔因性无能而被妻子抛弃,对妻子的爱令他受尽侮辱,当他偶然发财之时,不仅性能力重新恢复,妻子的爱也随之而来。爱情仿佛由财富与生理条件的平衡为前提,一旦失去平衡,爱情就变成一场沉重的灾难砸将下来。

红色的主题是博爱。瓦伦丁像传说中的天使的那样,美丽而善良,一心想为别人着想。只是,“她一直从自己的角度来为别人着想”。一场车祸让她结识了一直坐在屋子里窃听电话的脾气古怪的老法官。老法官偏激的行为观点对于瓦伦丁生命中一直坚持的爱的原则无疑是一场冲击。哲学家都有点多虑,基耶斯洛夫斯基也一样,他被一个问题苦苦困扰,“我们自己有些东西可以付出的这个事实中就有美的东西存在,可如果我们的付出是为了给自己更好的评价,那么这种美就有了瑕疵。这种美纯洁吗?或者是有点被破坏了?”瓦伦丁无疑就是这个充满矛盾与不确定的美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疑问与希望。最终瓦伦丁逐渐理解了老法官,老法官也受其爱的感召,决然地作出了自我检举的决定。

自由平等和博爱是现代自由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哲学家刘小枫称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对个体命运忠心耿耿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现代社会中破损的个人道德感觉”,其叙事思想“紧紧盯着不放的个体生命的偶在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乃是现代性的基本问题”。然而影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却又是从这三者的反面开始的。可以说,他所探讨的,都是这三个诱人字眼在现实生活中的缺失及其存在的可能。

光影总如水。朱莉在受伤时总躲进蓝色的游泳池,让水淹没自己的身体和灵魂。无法抛弃记忆。因此无法自由。

因为音乐一直在响,音乐响起,记忆重生,画面在瞬时变成寂静无声的漆黑,时间静止。只有音乐一直在响,最终终于变成恢宏壮大的合唱,每个人在音符的流转里各自生活,微笑或若有所失,做爱或静静死去,所有人的人生都变成朱莉生命的一部分,朱莉的眼泪终于可以静静流下。之前朱莉的任何作为都无法到达自由,顺应内心的声音而生活是不可能的,你所能做的,只是顺应生活本身。爱是囚牢还是自由?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电影最后庄严而伟大的音乐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在《白》中,基耶斯洛夫斯基讲述了一个关于平等的故事,但平等并非真正的表现主题,这是一个取得平等的故事,是关于报复的故事。他相信我们应该追求平等,但要明白永远不会完全实现。歌德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又有何决定?一个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与他有生以来的境遇。这些又岂能是平等如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个人大概生来就各有其命运了:生理有所区别,生活的环境也各有差别。有如原本电脑被安装上不同的操作系统,一个个原本应该没有差别的肉体被社会伦理安插进不同的灵魂。更諻论在政治经济因素的作用下,脆弱的情感更有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在《白》中,爱情中个体的尊严完全与爱情无关而与爱情之外的东西如性能力与金钱有关。因不平等而生的屈辱感,却才是爱情的真正面貌。不平等的爱情,或者爱情的不平等,才是永恒平等的东西——对所有人,所有爱情。基耶斯洛夫斯基想说的不是平等的重要性,而是不平等的无法改变。

基耶斯洛夫斯基说,《红》的真正主题是,“人们有时候会不会生错时代?”“我们可能修正老天爷犯下的错误吗?”究竟什么对于他人才是合适的,是让他遵从自己的意志堕落向死亡的深渊,还是让他得救却以放弃自己的选择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为代价?没有谁可以是那个上帝,可以代别人思考,代别人做出选择。而站在大众所认为的正义的立场改变他人,是否又是一种对他人自由权利的亵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悲观在这里暂时止步,他给了《红》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在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与怀疑之外表达了对人性的坚定信仰。

“在不计其数的拨、插、按以及诸如此类的动作中,摄影师按快门的发明尤其富有成效。用手指触一下快门就能将一个事件永久地固定下来。照相机赋予了瞬间一种追忆性的震惊。这种触觉经验同视觉经验联合在一起,就像报纸广告或大城市交通给人的感觉一样。在其中穿行便会给个体带来一系列惊恐与碰撞。在危险的十字路口,一系列神经紧张会像电流冲击一样急地通过体内。波德莱尔说一个人扎进大众人流中就像扎进蓄电池中。不久,为了描述惊颤经验,他称这种人为“一个装备着意识的万花筒(kaleidoskop)”。当坡(爱伦•坡)的“过往行人”还显得漫无目标地东张西望时,当今的行人却是为了遵照交通指示而不得不这样做。因而,技术迫使人的感觉中枢屈从于一种复杂的训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种对新刺激的急切需要使电影得以诞生。在电影里,惊颤式的感知成了一个有效的形式原则。那种在流水作业的传送带上决定生产节奏的东西正式电影得以立足的基础所在。”

本雅明的这段话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貌似沉闷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美学特质。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里,主要进行叙事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人物内心世界与外界发生碰撞所产生的“惊颤式的感知”。这一点在《蓝》中表现得尤为出色。

蓝色的光闪耀在朱莉的脸孔上,有一种使人心惊肉跳的忧郁。波德莱尔说忧郁即美。蓝色的光闪耀在朱莉的脸孔上,如同小女孩死之前手中飞扬的棒棒糖纸的光芒闪耀在风中,沈从文说残忍是一种美。这美的残忍的光变成一道沉重的阴影,使朱莉无法从往事中脱身。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蓝色光芒经常是很突然地就闪耀在朱莉的脸上,这突兀的晃动的光芒,正象征了朱莉内心情感的颤抖。自由。自由何在。自由,自由是没有东西可失去的代名词。

此外,在《三色》中玻璃与玻璃的反光成为一个重要的隐喻。无数的玻璃,玻璃与玻璃的反光,这脆弱而坚强的透明而无法逾越的物质正有如影片中每一个人的内心与他人之间的距离。玻璃那种混合了脆弱与坚硬的特质正很恰当地揭示出了人物敏感而矛盾的内心。人物内心情感的隐喻表达与技术手法的完美结合保证了“惊颤式的感知”的“惊颤”度,给观众以一种心灵上的冲击力。

“三部电影讲述的都是一些有某种知觉或感觉的人,一些有魅力的人。”事实上,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许多电影都是以这种知觉或感觉为基础的,“惊颤式的感知”可以说是整个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价值所在。这种奇异的感知既是电影的表现内容,又是电影与它的观众之间发生感应与传递情绪的基础。比如那一部《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镜子、窗户上、门上和汽车上的玻璃的反光与折射中的“镜中”维罗尼卡与现实中的维罗尼卡同时存在,电影中的人物被一种奇异的心灵感应主导着命运,而光影班驳,金黄色的温暖色调里,我们内心最隐秘的部分,也被一种熟悉而奇异的忧伤与温暖围绕,那新鲜的柔嫩的颤抖的感觉,如灵魂的存在般神秘敏感。

这种“惊颤式的感知”存在于电影人物心灵之中的同时存在于观众与电影人物之间,成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最终完成它的表达的最后关键。即基耶斯洛夫斯基选取了我们每个人生命和思想中共同存在的最细小最敏感的情感样本,当我们被电影中的人物所感动,也即产生共鸣式的惊颤感知之时,我们其实是被自己感动了。正因为如此,刘小枫才叙说自己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过世时,感到“思想的在世孤单”。基耶斯洛夫斯基正有如我们思想世界里一位不可失去的生活同伴,他的电影熨贴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孤单灵魂,光影之间令我们感受到一点细小却灼热的温暖直抵灵魂深处。而无疑,《三色》正是他众多作品中人文关怀的出色代表。

公众号:慢浪 MLSLOWLY

 4 ) 蓝色的感动

很早以前就看过《蓝》了。很喜欢却说不出所以然,所以再看的时候把让我忍不住流泪的地方都一一记下:
1。当茱莉把整瓶的药塞入口中,却没有咽下去。
      然后对护士说:“我办不到。对不起,是我打碎玻璃的。”
                                                “没关系,那就再买一块吧。”护士安慰她。

2。当茱莉发现玛丽在厨房哭泣的时候问:“你为什么哭?”
      “因为你不哭!往事历历在目,怎么忘得了他们?”玛丽哽咽着。

3。当茱莉提着行李离开古堡一样的房子,一路走一路用手背摩擦着粗糙的墙壁。

4。当男孩把车祸现场拾到的十字架项链还给她,她说:“我把它忘了。”
      “当时我在现场。。。”男孩想说什么。
       “不!”茱莉本能地想要逃避。

5。住在楼下的妓女到茱莉的房间看见那蓝色的珠灯,说她小时候的家里也有这么一盏,她伸长手跳起来也没办法够到,所以就盼望着长大。可是长大后就忘记了。她问茱莉是在哪里找到它的?茱莉只是淡淡地说:“我找到的”。

6。茱莉在洗手间问她丈夫的情人:“你是我丈夫的朋友?”
      “是的。”
      “我现在才知道,很遗憾。”
      “那么现在起你要恨他和我了?”
      “我不知道。”

7。茱莉要把房子让给她丈夫的情人和她肚子里的孩子,她笑起来:“我早就知道。他说你善良,慷慨, 值得信赖。甚至于我也可以信赖你”

影片在茱莉最受打击的时候总是响起的交乐,一边是全乐队严厉沉重的交响,一边是弦乐无力的挣扎,却还是避免不了被淹没在全乐队轰鸣里。从脸上看不到她的痛苦,不安和彷徨,只有音乐,突然的黑暗和那蓝色的游泳池里分不清是水是泪的湿潞潞面孔。

从头到尾地被打动,即使有些我不能了解,有些我不能接受,可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那么的不同。茱莉到法院找丈夫的情人时,和《白》里的理发师擦身而过。而她无意间推开的门里面,正在审理着理发师和他妻子的离婚案。当然她马上被请了出去,而且她也和所有人一样并不关心。因为那里开展的是别人的故事别的人生,即使一再相遇,彼此也不会认出对方。是的,在《红》的结尾,他们又再度相遇在同一条船上。

茱莉和奥利维的一同出行和获救是不是意味着她最终从忧郁中解脱了呢?

 5 ) 在内心的自由中走向未来

人活在世上,都是需要力量支撑的。正如我们站立在地上,需要硬硬的骨头。骨头给我们的,除了站立的力量,还有行走的力量、奔跑的力量。可是,骨头只能支撑肉体,人们活着却无法仅仅满足于肉体的行动自如。每当想到此,我就觉得神奇:人真是奇怪的动物,怎么会对无形的精神世界有那么多的需求与创造呢?

我总是会好奇,在精神上支撑着别人走向明天的力量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果一个女人,她的全部价值、对生活的全部期望都建立在丈夫与孩子身上,温暖的家庭之爱成为支撑她走向明天的力量,那么她势必会在家破人亡时出现生存的危机。《蓝》的故事就开始于这样一个危机发生之时。

茱莉的丈夫是欧洲首屈一指的作曲家,她还有一个5岁的女儿。但他们均在一场车祸中失去生命。茱莉尝试过自杀,但发现自己办不到,看来世界中总还有一股力量牵引着她,而且这股力量大过她反抗世界的力量。就犹如拔河,总是力大的一方胜。在这时的茱莉身上,生的力量大过了死的力量,所以她要继续活在这个世上,继续往前走。那么,支撑她走向明天的力量又是什么呢?旧的力量没有了,新的力量又在哪里?

我们都有一种习惯,辞旧迎新,再通俗一点说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当我们下定决心要跟过去告别时,常常会销毁旧的东西、旧的记忆。正如高考之后,不少毕业生都会选择卖掉、撕掉、扔掉一堆堆的课本、参考书,兴高采烈地准备拥抱新的生活。如果说我们是高兴地挥别过去,仿佛走向更加自由与光明的生活,那么茱莉则是无可奈何地、痛苦地与过去告别,却不知道明天走向哪里。她卖掉房子、销毁丈夫生前最后一份未完成的乐稿,找了一间公寓独自生活,从所有熟人身边抽身而去。

茱莉是一个沉重深刻有大爱之人,即使在告别时,也没有只顾自己离去而对一切撒手不管(这或许也是她没有一死了之的潜在因素之一)。她细心地安排好与她相关的所有人的将来:钱存进银行,由律师负责支付母亲、园丁、保姆的生活费用,直到他们去世;与丈夫的工作伙伴、一直深爱着她的奥利维道别,与他做爱,给了他自己所能给的唯一(这也是她在回忆起亡女时寻求支撑的选择)。最后,她只拿走了一串蓝色的吊灯,离开那空空的房子,一路走一路用手磨着凹凸不平的院墙,在疼痛中告别过去。

她上路了,尽管漫无目的,没有方向,没有过去,没有回忆。影片并没有详细展示茱莉这几个月是怎么生活的,但从她的生活片段中可以推断出:她至少没有做她和丈夫曾经赖以为生、赖以为信仰的事业——作曲。尽管她是那么有天份,但她从没想过淋漓尽致地去施展才华、去成就属于自己的光荣,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过去,她的世界里最高的神是丈夫,以及后来与丈夫的爱情结晶;现在,丈夫和女儿都不在了,作曲就更没有意义了。那她这几个月的隐世生活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导演没有必要向我们展示她琐碎的日常生活。生活总是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仅在于其依赖的准则是传统、潮流抑或自己的头脑与内心。对电影来说,导演仅仅是需要拎出那些影响茱莉思想的片段,她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人与事将怎样影响她迈向明天的步伐?毕竟,她不能永远逃避。除非再次遭遇意外事故,否则三十岁的她,还有多少年的岁月要走!

一句话,在这几个月里,她遭遇了伦理道德的困境。这个伦理道德,不是长辈、学校、社会强加的教条,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良心、本性相关的准则,夸张地说,它几乎出现在我们每天每时每刻的生活当中。当纠结于伦理道德的困境中时,人的心始终是不自由的。而心的自由,却是人之存在的最高境界。到达这个境界的人,能在人类世界里自由飞翔,即使这个人只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角落。在茱莉一步步走出困境的过程中,我看到的也是她如何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而内心的自由,正是她走向明天的最强大力量!

困境一:是否该给被暴打的男人开门以救他一命?

深夜,茱莉被叫喊声吵醒。她探出头去,看到四个男人在殴打一个男人。这个男人趁一辆货车开过的空隙,逃进了茱莉的公寓楼。随后,茱莉听见一阵阵敲门声从楼下一直到楼上,在这片刻中,茱莉的眼神很不知所措。她在考虑,如果这个男人一会儿来敲她的门,是否应该开门?果然,男人在吃了几家闭门羹后,来到了茱莉门前。短短的几秒钟时间内,“砰砰”声不断地想起。开还是不开?开门的话,自己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不管是来自这一个男人还是那四个男人;不开的话,等待这个男人的命运是继续遭受皮肉之苦,甚至可能会死亡。在犹豫中,这个男人又被四个男人抓住了,殴打继续。当四周平静下来时,茱莉似乎受到良心的折磨,开门出去,向着楼梯下喊:“有人吗?”在这片刻中,一阵风吹来,房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茱莉也被关在了门外。在她下意识地推着自己的房门时,我听到了茱莉的笑声。是啊,这是个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戏剧性情节。这一声笑,表达出了无数的自嘲:你自己终于也被关在了门外。是报应?是命运?毋须寻找任何对这一情节的解释了,只需要有这一声嘲讽的笑,无尽的意味都尽在其中了。

优秀的电影,总能用一个小小的情节,演绎生活中的真实。茱莉的困境,不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碰到或将要碰到的吗?当别人的危难与我们发生关系时,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是事不关己明哲保身,还是挺身而出施以援手?如果选择帮助,我们的底线又在哪里?没有标准答案,一切都只在每个人自己心中。我的脑子里只有茱莉那一声笑而已,那是一声我也曾发出的笑。

困境二:是否同意将妓女露西耶赶出公寓?

一阵门铃声惊吓了专心侍弄花草的茱莉,她手中的花盆落在地上,摔得粉碎。进来的是楼下一户人家的女主人,她来请茱莉在一份倡议书上签字:将色情赶出我们的公寓。针对的是这位女主人的邻居,妓女露西耶。

聪明的茱莉必定在瞬间就能判断出这位女主妇的动机。被关在门外的那个晚上,茱莉碰巧看到这个女人的丈夫跟露西耶私会的场景。想必女主妇知道了后,便发动了场全公寓的牵名活动,打算将露西耶赶出去。尽管她打着一个看似正义的口号,但借此报私仇除后患的成分更多。那么,茱莉该怎么办呢?签还是不签?

毫不犹豫地,茱莉平静地抛出一句:“不关我的事。”由此,女主妇的活动宣告失败,法国人一人一票人人有效的民主让露西耶留了下来。

这个情节让我品味良深。妓女的存在到底合不合法(我说的是自然法,而非社会既有法律)?人们是否有权利否定他人出卖自己的肉体?

影片在后面的叙事中交代了露西耶作妓女的原因:她喜欢。露西耶无疑是社会中一个边缘人物,聪明,从不穿内裤,害怕晚上没人陪,晚上在脱衣舞酒吧跳舞,喜欢做妓女并认为大多数人都喜欢。

但社会是否允许人自由选择出卖肉体的职业呢?从诸多的法国片中我的认识是,法律并没有加以禁止。在中国,这显然是一个被法律禁止被人们鄙视的职业,性的禁忌与压抑几乎仍然是社会传统(至少社会表面如此),但同时来自西方与日本的信息也在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官方在禁止黄色网站与碟片,但发达的信息技术依然能让人们接触到各式各样的A片;警方时不时要扫黄打非,但妓女依然存在于每个城市的发廊酒吧。在这一领域,中国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与个人真实生活中间同样存在鸿沟。由此也造就伪君子无数。

除去官方法律,普通人在生活中是否有权利否定他人出卖自己的肉体呢?女主妇叫茱莉签名时,说了一句:“大家都签了。”不排除有人是迫于群体压力而选择签字,但至少部分人否定他人出卖自己的肉体。茱莉没有屈服于群体压力,也拒绝干涉别人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她的理由仅仅是:“不关我的事。”茱莉的立场很清晰:肉体的行使是个人的自由,即使她影响到了别人的生活,但那也是你们之间的事,与我无关。你硬要把我也牵扯进来,我也只能说不!

不少人都对干涉别人有兴趣,特别是在打着正义的旗号、以所谓普世价值为标准的时候。这让我联想到了昆德拉之“媚俗”,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自己觉得这样做好,而是因为大多数人觉得它好。爱国很好,大家都爱国,如果有谁敢做出不爱国的表现那就有理由指责他、打击他、辱骂他;爱国很蠢,那么就抵制爱国行为,谁爱国就将谁斥为愤青、蠢货。前者在传统中感到安全,在集体行为中寻找到意义与伟大,后者在小众中品尝智慧、先进以及与当局(权力)、大众对抗的勇敢。但却都没有一种内心深处认同的价值,更多的是在或大或小的集体中迷失、在反对别人中获得自我的存在感。

困境三:是否要杀死一群刚刚出生的小老鼠?

储藏室里,一只大老鼠刚刚生了一窝小老鼠。茱莉感到害怕、恶心,但却无力去杀死它们。我想,是她身上的母性以及本性的善良让她下不了手。失去孩子的她,承受着阵痛,找房子要找没有小孩的房子,在泳池看到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孩时全身僵硬、眼神呆滞。这时看到一只母老鼠带领小老鼠,她几乎也将人之血浓于水的母子情投射到了老鼠身上。

找代理商要求换房,却被告知要等一两个月才行。最终,实在无法忍受每晚老鼠叫声的她,借了邻居家的猫杀老鼠。把猫放进屋后,她狂奔至泳池,将自己投入蓝色的水中。最后,是露西耶帮她收拾了残局。

我们是否又有权利干涉另一种生命的生死呢?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过度阐释,在夏天打死一只咬得皮肤发痒的蚊子,那才叫痛快呢。那么,是否因生命的复杂程度不同,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也可以不同呢?人的生命最可贵,所以杀人是世间最不可饶恕之罪;昆虫的生命无所谓,那么杀死一只昆虫就无所谓?唉,这些问题是否只有闲得无聊、脑子有问题的人才会去想呢?

杀了老鼠的第二天,茱莉就去看望了自己的母亲。自从丈夫死后,茱莉没有跟任何人敞露过心扉,在前面所有的镜头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坚强、隐忍、冷静、温柔、善良的茱莉。这是第一次,对着已经有些老年疾呆的母亲,她流露出悲痛、怀疑、甚至有些绝望的心绪。“朋友、爱、回忆,什么都是骗人的。”她说。看似已含混不清的母亲却说出了一句颇有哲理的话:“人不能拒绝一切啊!”

困境四:如何对待丈夫婚后的出轨与活着的情人?

意外地看到丈夫生前照片,茱莉发现了丈夫的情人,一个法院的实习律师。她前去找她,确认丈夫是否爱这个情人。当她看到情人脖子上的十字架项链时,她知道他爱她。茱莉的表现依然是冷静、镇定、宽容、善良的,她给情人点燃香烟后,提醒了一句:“你不应该抽烟。”因为她怀了他的孩子。

随后,她决定不卖掉还未售出的房子,将丈夫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他的情人和未出世的孩子。她是慨慷、大气的,而且是一种由心生的慨慷大气。她本就没有很强的物质占有欲,现在丈夫还有一个怀了孩子的情人,那为何不把这些都让他唯一的血脉继承了呢?合情合理合法!

在一步步独立的行动中,茱莉与世界与人的各种关系越来越清晰,心灵因能超越于这种种关系之上而越来越自由。但到达真正的自由,是在最后一个困境的解决之后。

困境五:是否要将自己束缚在对死去丈夫的爱中?应该怎么样去爱一个人?

茱莉出车祸后,丢了丈夫送的十字架项链。一个男孩捡到了,打电话给茱莉,要还给她。男孩曾犹豫了很久,要不要还。但他最终决定还回来,因为他认为没有得到允许就是偷。茱莉却没有再要回来,她把项链送给了男孩,尽管这是丈夫送给她的极珍贵的礼物,它代表着爱。

这是否代表着茱莉对过去的告别?抑或她只是将对丈夫的爱藏在心中,毋须任何外在形式?在心底深处怀念丈夫,同时继续在人世的道路?

当面对奥利维的爱时,如何对待已逝丈夫与眼前的奥利维成了她生活中一个尖锐的矛盾。多亏负责保管乐谱的女士提前做了拷贝,茱莉丈夫生前最后一份乐谱才没有因茱莉销毁而消失。奥利维得到了这份乐谱,他决定把他谱完,以此来打动茱莉,让她欢喜、开心,也让她认可自己的爱。茱莉却在呢喃着:你没有权利。奥利维反驳:你从来都没有给我选择的余地,为什么不让我试一试呢?茱莉沉默了。

奥利维开始谱曲,本身已在慢慢走出来困境的茱莉也有些触动了,之前奥利维为她做的一系列小事也让她感动。她去听奥利维正在谱的曲,又被奥利维的曲子打动。她回到曾经的生活中,开始和奥利维一起谱曲。但最后,他们之间出现了一个重大的矛盾。也正是这个矛盾,让她意识到自己从前给丈夫带来的压抑,是她让他们两个人都不自由。

她谱好了曲后,准备像以前对待丈夫一样,让奥利维直接使用自己的曲谱。奥利维拒绝了,他说:“即使我做得再蹩脚、不完美,它也是我的作品。如果用了你的曲子,那是否要公开你的参与呢?”由此,证实了茱莉丈夫曾经的作品中,必然有茱莉的参与。慨慷的茱莉,以此帮助丈夫、心甘情愿地呆在丈夫身后,但她却没想到,这样做给丈夫带来了阴影与压抑。这或许也是丈夫有情人的原因之一。

奥利维的拒绝与坚持自我,让茱莉明白了许多:真正做自己,不管是不完美的自己,还是才华横溢的自己,如果为了别人、为了某种传统而压抑自己,我们就会不自由,也会让我们的爱成为一种束缚,最终失去爱;爱一个人,不是将他当作自己的全部、在他身上承载自己的梦想,我们依然应该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与追求,这是我们做为一个人的意义所在。

影片到此结束,但我却可以想像,茱莉与奥利维在艺术事业上都坚持着自己,认真地进行创作;生活的道路上相互扶持,以他们的爱与宽容来应对生活中的磨擦,一起走下去。这不是臆想的童话,这是用智慧与爱创造的生活。

结语

在经历了一个个困境后,茱莉独立地理清与动物、陌生人、朋友、亲人、爱人的关系,最后找到一个志同道合、深爱自己同时懂得如何去爱的人。在懂得如何处理自己与世界、他人的各种关系之后,她可以更加自由地行走在人群中,更加清爽、无负担、无纠结地投入到价值创造之中,释放自己的梦想、才华,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它。真正的自由,就在这里。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他在电影中表达的主题,每一个细节所呈现的意味,总是让我觉得颇有嚼头。他让电影——这种影像媒介也承载了哲学、伦理的思考,让我觉得颇为神奇。他的电影也让我想到,人最终还是驾驭技术的,可以用技术来进行人类可能进行的全部活动;思考可以是无处不在的,不管是在读图时代还是影像时代,只要人的主动性还在,只要人能够自我控制而不是被技术控制,只要人还愿意生活在真实与现实中。

 6 ) 心理状态外化之手段

《蓝》是法籍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代表作《红白蓝》三部曲中的压轴之作,其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历来得到诸多好评,现试简析之。

《蓝》主要表现了一位女子在因车祸失去自己音乐家丈夫和小孩之后的心路历程,影片更多的是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主,也就是将特定时间地点的主人翁的内心状态通过一系列手法具象的传达给观众,在一系列导演营造的意象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影片的立意,可以说,整个片子是很开放的,虽然导演将其基调确定为三色旗中的“自由”,但他的表现手段并不是封闭式的,他极端个人化和艺术化的处理也为观众自身的理解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而这种表现手段就是这里需要讨论的,我们看到,整部影片中女主角的台词并不多,而直接表露其心理的台词更是少之又少,那么影片所采用的将其心理状态外化的手段有哪些呢?

第一,事物局部特写的运用,这种手法主要是通过关注事物的细微处传达主人翁的细致感受,通过引导观众关注平时很少能注意到的部分或是角度,让观众体会到主人翁的心理状态。比如,车祸后主人翁茱莉躺在病床上,等待着家人的噩耗,画面中唯一清楚的是被子上的一粒绒毛,而背景中的病床和人物都是模糊的,唯一的绒毛随着呼吸来回摆动,清楚地表现了此时茱莉内心的忐忑和无助感,然后朋友向茱莉说明她的家人已经不幸去世,此时画面中出现的是茱莉的眼睛,眼睛中反射出的朋友特别遥远和微小,正在向她叙述,通过她眼睛的变化甚至是眨眼睛的频率观众都能直接的体会到她此刻绝望的心情,体会到人是如何接受一件几乎不可能接受的事情。又比如,对茱莉经常去咖啡馆喝咖啡的这一情节中对咖啡杯的描摹,通过静止的咖啡杯的光影变化体现时间的流逝,通过一块一角放入咖啡里的糖慢慢被咖啡完全浸湿然后被扔入咖啡中来表现茱莉心情的变化,这种局部的表现在《蓝》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手法对于传达细微感受是很有效的。

第二,音乐的运用,这一点历来为众多影评人所称道。音乐在这部片子里的意义不仅仅限于平常的渲染气氛,由于茱莉的丈夫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所以音乐其实是茱莉与过去唯一的交流方式,而她对待音乐的态度也将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急于摆脱旧的生活留下的伤痛,所以她毁掉琴谱,砸下琴盖,试图以这种方式来毁灭有形的音乐形式,但另一方面,同一主题的音乐却时时萦绕在她心头,她沉浸在其中,享受着曾有的幸福,却常常又下意识的从音乐中逃走,以面对冰凉的现实。在这里,导演选用了两种风格的主题来贯穿影片,当茱莉忽然陷入对过去的回忆的一闪念,比如在家中回想起过去,别人还给十字项链时,得知丈夫婚外情的时候,都选用强有力的同一主题旋律,让人有一种忽然从现实被拉回过去的震惊感。当她在现实中得不到解脱而向过去求助时,比如在阳光下茱莉沉浸于对过去的回忆中,或是她的手指滑过琴谱时,往往选用舒缓而宁静的旋律,表现对过去的无限留念。而在影片的结尾的长镜头中出现了所有的人物时,导演选用了人声合唱,听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人都会深刻感受到人声是世界上最美的乐器,而在《蓝》里,带有宗教救赎式的人声合唱传达的是一种对人的拯救,这里拯救的不仅是茱莉,还有在画面中出现的所有正在陷于苦难和已经陷于苦难中的人,他们迷茫的表情和空灵的音乐正如苦难的人间和至美的天堂的对比,后者正在以一种包容一切的神圣感带着冥冥众生飞升,可以说,这一段音乐的选用将整个影片提升到拯救人性的高度,对于主题的深化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特定场景的安排。由于主人翁在整部片子中纯粹沉浸在自我的主观世界中,导演安排了客观发生的一些事件,通过它们和主人翁的联系或是通过将主人翁置于这些场景中来使主人翁内心的情绪能够以客观的方式传达出来。最典型的就是茱莉的四次游泳。每次都出现偌大的蓝色游泳池,每次她跳入水中都是为了让自己可以有暂时的逃避的感觉。第一次是她刚搬入新家,她试图让自己坦然地对游,这里表现了她希望通过逃到一个陌生环境后换取片刻的安宁。第二次是男孩要将十字项链归还给她之后,她试图从游泳池起身时耳边却响起了强有力的主题音乐,让她不得不又返回游泳池,这里表现的是现实让她又一次不得不面对过去,她却不能永远以游泳池作为自己的保护,但她也无力面对过去的矛盾处境。第三次是她借邻居的猫杀死了自己屋里的老鼠后,跳入游泳池拼命的游,这里表现的是她想通过游泳池洗刷自己认为附载于自身的巨大的罪恶感,而她起身后一大群孩子跳入游泳池也表现了她内心巨大的慌乱感和不可控感。第四次是她得知丈夫有婚外情后,她跳入水中却无力游泳,只是静静的潜水到不能再坚持,表现了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对她内心世界的冲击,她只能默默承受,却无力改变事实。这件事也是茱莉的一个转折点,她一直走不出过去,是因为她坚持认为车祸让她失去了最爱的最珍贵的东西,她的丈夫也就是这一切的化身,失去了丈夫一切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所以她一直沉浸于这样的状态之中,但是在经历这么多自我折磨之后自己却发现,原来在很早以前自己就已经失去了他,而现在自己的所作所为又应该找一个怎样的理由来支撑呢?如果说导演在这里表现的自由的含义,那应该是,茱莉一直以来都是不自由的,但她生活得很好,因为她没有意识到自己身处的真正状态,她的世界的身处永远存在她的丈夫的影子,一直暗恋她的音乐家说过一句话,我不要你的曲谱,我自己的虽然很蹩脚,但那是我自己的。而茱莉直到丈夫车祸以后才一步步地在痛苦中慢慢明白这个道理,到影片的最后,茱莉开始慢慢走出阴影,但这只是开始,卡夫卡说过,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的时候,它才会自由。茱莉面对一个由于车祸失去支撑而实际早已失去支撑的自己的世界,应该如何得到真正的自由,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短评

居然是我2008年看的最后一部片,看的原因居然是早点看完删掉好腾出空间下歌。。。

3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还行

这片子相当难,第一次看的很茫然,疑虑不减反增。更要命的是,这样的电影不看出些什么,极难获得观片快感的。影片更多的是以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为主,也就是将特定时间地点的主人翁的内心状态通过一系列手法具象的传达给观众,在一系列导演营造的意象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确定影片的立意,可以说,整个片子是很开放的,虽然导演将其基调确定为三色旗中的“自由”,但他的表现手段并不是封闭式的,他极端个人化和艺术化的处理也为观众自身的理解留下了相当的空间。自由,是这部电影努力表达的主题,对于什么是自由,导演通过很多种列举的例子,去给出一种,仅仅是一种他自己理解自由的方式,让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自己去思考去回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因为他用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由去传达理解自由的真理。

5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推荐

有些失去总令人念念不忘,特别是爱的最为刻骨铭心的时候。

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毁掉宏大的乐谱、用性来充实空荡的房子、不接受遗失的项链——放弃生活一切的寄托,将全部的过去锁进箱中并不能带来自由。Julie在蓝色泳池中肆意遨游,却无法从那里逃离,过去像一只锁不住的洪荒野兽,来势汹汹。她说友情和爱情都是陷阱,可为了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踏进陷阱、回到那个充满回忆的箱中。

11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经历丧夫失女之痛的中年女人的心路历程。情感饱满,演技优秀,细节到位。觉得这个片子闷的人绝对是没怎么看过真正的闷片。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了拍摄一块方糖,试验了很多次才找到那从浸入咖啡到完全变色恰好五秒钟的方糖。朱丽叶为了体验角色,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拍摄手在石头上划动的镜头。很好

15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拧巴都是自找的,自由也是一样。你如何看待生活,那你就将拥有怎样的生活,印象深刻的是电影中对女主情绪的表达,从哀莫大于心死到试图跟昨天告别再到最后真的获得自由意识与状态。

17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一直压在自己心头的是对方那份沉重的爱,当沉重不再,事亦惘然。

2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心灵自由,从纪实到深入人心,无明显动机冲突,不评判介入,对时间严格遵从;道德焦虑电影的超越,存在主义,不抛弃孤独个体;音乐刻画人物心理经典之作

2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散淡的收尾镜头,无计可消除的蓝。生命仍在继续。救贖尚未完成

2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这完全是在用镜头和音乐来讲故事,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电影情节的架构,既不是基于普遍的“戏剧逻辑”,也不同于塔可夫斯基之流的“诗意逻辑”。他有种自成一脉的味道,其用弱故事性情节、强象征性符号与浓自我性人物构建起了一种“空间—环境—自我”的“复合逻辑”。其实整个故事相当平铺直叙,只是为了满足复合逻辑需求而运用了许多超常规技巧。比如,许多时候镜头忽然渐隐,这原本应该用在转场或时间流逝上的技法,但淡出后却始终连接着同一情节,其象征着朱莉感知系统遁入黑洞的心理体验。并且配乐起伏跟随者人物状态而律动,这都属于基耶斯洛夫斯基构建电影情节的技巧。能够将电影中许多分立的环节化用为一,果然大师就是大师。

30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推荐

[蓝]是我电影的启蒙,从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到电影应该怎么“看”、怎么“听”。基氏对于图像和声音的理解在他的同行里实属少有,什么时候该协作、什么时候该对立、什么时候该突出哪一个,这些东西上面他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控制力。通过把自己重新带回"不自由"的人际关系里,这个女人真正才获得了自由。

3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重温。美妙惊艳的摄影和普瑞斯纳强有力的震撼配乐成了丰富和辅助剧情情境的大功臣;啧啧称赞的视听语言,细节的捕捉暗示,神秘意象的迷人呈现,犹如神来之笔;内敛压抑的悲愤和痛楚反倒更能让人感受到内心奔涌激烈的饱满情绪;比诺什咀嚼棒棒糖以及最后的眼泪堪称经典;同样是无常命运编写的悲剧,将朱莉推向了地狱又获得了新生,整体看上去其实是个特倒霉特惨的悲伤故事,但并未充满绝望,反倒有种负负得正的意指;根据主题设定来看实际是卸掉一切束缚获取真正自由的“从煎熬到释然的历程”,重点在于理性与情感上如何果断的和过去诀别,走出过往的阴影和羁绊,情妇的出现意外成了转机,可看做是对朱莉的一种精神慰藉,终于能和从前看似美满幸福实际充斥着谎言和背叛的过去说再见,彻底地失去也就变得不再那么痛苦或不公平。读书才知《广岛之恋》的梗。

33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力荐

①自由与禁锢的辩证探讨:涌动的蓝色=情感十字架与记忆囚牢。②基氏签名-昭示宿命与偶然的神秘目击者:玩剑玉的男孩与吹笛手。③4次撕裂连续性时空的淡出-淡入,一如猝然的震颤与情感的黑狱。④蓝色泳池,重回母体,自毁与新生的象征。⑤浸入咖啡一角的方糖。⑥结尾透过鱼缸的床戏与卷轴蒙太奇。(9.0/10)

3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基耶对人物精神活动的表现力可谓一流:几次黑幕如同情绪的无底黑洞,交由交响乐完成堕入其中而后又升腾的仪式;花式利用光影手段,如多面棱镜折射出人物情绪的迷离与复杂;拳头摩擦墙壁、咖啡浸透方糖、垃圾车碾碎乐谱、拦车少年刚好落中的木球玩具,似乎偶然得来的小动作却有如精心设计的仪式。基耶总是在隐忍压抑中沉默地言说。

39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自由……从爱的束缚中解脱

41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全都是一種痛徹心扉的藍,是Juliette用拳頭與赤裸的石牆摩擦的那種痛,是看到垃圾車刺穿曲譜的痛,還有淺藍色水晶燈投射出來的淡淡哀痛。

44分钟前
  • StevenTong
  • 力荐

三四星之间 有“故意表现出苦”的意味

45分钟前
  • 齡官
  • 推荐

人的自由的最大障碍是时间,虽然关于时间的记忆也是自由的前提。作为时间的具象在影片中是音乐,这真是绝妙的比喻。女主角的两难处境在于不管告别过去还是沉溺于记忆,她都无法获得自由。所以音乐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惊悚而纠缠着她的,这与结局高潮段的音乐形成对比。新生儿成就了最后的救赎。

47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蓝、白、红即代表“自由、平等、博爱”的命题,延续《十诫》对人性、隐私及个人层面上的影像表达。《蓝》讲的是自由,或者说是“人类自由的不完全。我们离真正的自由到底有多远。”Julie的丈夫和女儿意外离世后,按常理应有许多她去墓地或看旧照片的场景,但影片里完全没有。因为她尝试过另外一种生活:没有过去的生活,她已下决心把它抹去。这种感觉也让她最终意识到,个人终究无法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或者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觉得试着忘记过去是可能的,但突然又会因一些事而卷入与过去有关的记忆,发现“原来是那样……”,这种荒谬以爱、同情、友谊的方式出现,并以你的情感共同筑成新的囚牢。在某种意义上,Julie是静止、等待变化的状态,电影跟随着她的运动切换场景。而影像甚至也会静止,比如那三个黑幕的时间。

48分钟前
  • 还行

8/10。特写镜头挺好地展现对情绪的微观表现,例如医院那几段中对女主眼球、嘴角和床上羽毛的特写,她从模糊到清晰的视线,引导观众和女主建立精神上的痛苦,又如女主躺在床上看丈夫和女儿葬礼的直播,她的手指模糊抚摸电视上的棺材,再到手背从墙上摩擦时的疼痛、指尖阅读乐谱的速度,表现悲伤的压抑到彻底释放,咖啡厅一幕有对餐桌的两次特写,光线由明入暗,此刻街头艺人的笛声成为弦外之音,如咖啡侵入糖块一般吸走阴影的束缚,当女主卷起总谱,头也不回地走出景深处的房门,前景中饰有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占满画面,象征走出记忆的禁锢。逃避生活意味着不自由,她拒绝开门帮助公寓外被殴打的年轻人,拒绝参与赶走妓女的集体签名,直到她借来邻居的猫消灭储藏室的鼠窝,才摆脱狭隘的逃避,重新正视现实,结尾那一串泪痕是将伤痛转化为走向自由的动力。

5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