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大陆

HD中字

主演:比吉特·道尔,迪特尔·贝尔讷,Leni Tanzer,乌多·萨梅尔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第七大陆 剧照 NO.1第七大陆 剧照 NO.2第七大陆 剧照 NO.3第七大陆 剧照 NO.4第七大陆 剧照 NO.5第七大陆 剧照 NO.6第七大陆 剧照 NO.13第七大陆 剧照 NO.14第七大陆 剧照 NO.15第七大陆 剧照 NO.16第七大陆 剧照 NO.17第七大陆 剧照 NO.18第七大陆 剧照 NO.19第七大陆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第七大陆:消费主义社会下的人性末日

哈内克这位导演其实早有耳闻,但他最为影迷熟知的反而不是他的“冰川三部曲”,而是后来获金棕榈的《爱》和《白丝带》,以及在人性的表现上最为极端的《趣味游戏》,但从创作早期到现在,哈内克的电影风格可以说是始终如一,用两个字概括便是,“冰冷”,而这种冰冷是在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和融洽下体现出来的,在“冰川三部曲”之首的《第七大陆》中,其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极致。哈内克在这部电影中想要表达的东西不言而喻,并且他表达的方式也与其表达的内容相适应和匹配。这里我不再过多得解读本片的主题,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镜头和意象来简单分析一下哈内克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手段来展现这个故事以及它背后蕴含的深意。

1、洗衣房

洗衣房在电影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地点/空间,它在电影中重复出现数次。在我看来,它是这个物质至上的消费主义社会的最佳象征。在影片开头,夫妻两人沉默地静坐在车内,镜头也在车的后座固定不动地拍摄前景,观众听到的是各种机器运作的巨大轰鸣声,这种逼仄和昏暗的环境空间营造出了极强的压迫感,好像这对夫妻要被这整个洗衣房(社会)吞噬一般,又或者是像一个牢笼一样将他们囚禁于其中。

2、以物象为视点主体的镜头与画框内人物的肢体化

在电影第一次描写一家人早上的情景时,导演使用了14个长度较短的固定镜头来进行叙事。这些镜头基本都有两大特点而且几乎充斥着整部电影:(1)人物面部没有出现在画框内,角色被肢体化(2)画框内的主体被物象取代。这样的拍法使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全然游离于画框之外,变得不可感知和察觉,以此表现他们内心的虚无和空洞,同样暗示被物质主导的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此情此景的普世性,而采用断续的几个固定镜头也将一家人的生活表现得支离破碎,完全感觉不到生活感,一切都是那么的冰冷生硬。

3、环境的运用

在电影中一家三口第一次各自出门时,在此前的小景别不再被采用,而是使用了同为固定镜头的大景别,在镜头内,我们不仅能看到主人公,其他无关的人物、车子都出现在了画框内。这三个镜头非常简单,但意义重大,它们突出了环境的地位,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即人物处在环境之内,这种环境又代表了社会。在这之后,影片对父亲上班工作给出了更多的短镜头,但无一例外都符合上述特征。人物被社会的大环境所包围、所左右,以及从个体的特例性上升到普世性,都通过这些简单的镜头表现出来。

4、声画分立

母亲那份信的独白是整部电影非常引人注意的一个点,这里用声画分立的手法将这封信的独白和父亲上班工作拼接在一起,我相信任何人看到或者听到这里都应该有些无聊有些犯困了。一封本应该是非常具有情感的信(对照信的内容),但其被阅读的方式却是无比僵硬和冰冷,毫无情感可言,而把读者直接从画面中抽离,将声音放置到另一个语境中更是显得突兀。

5、短暂的黑屏过渡场景

与大多数电影的直接剪辑不同,哈内克在《第七大陆》中的转场采用了短暂的黑屏,这一手法其实在贾木许的《天堂陌影》中也多次使用。短暂的黑屏到底有什么意图,我还不是很明白,但很明显的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极大的加深了生活的无趣和空洞之感,导演根本就不想急着继续下一段叙事,而观众在这样的黑屏中也能切身感受到生活的煎熬。除此之外,短暂的黑屏也服务于本片的叙事,以此带来的断续性(很多情节甚至还没有结束就被毫无征兆地切掉)和重复化、碎片化的叙事一同呈现出了生活乏味、枯燥和空虚的本质。

6、正反打极少,人物面部的特写/近景镜头居多

无论是两个角色之间的对话还是多个人物一起出现在同一场景(如首段家中聚餐),除去全景镜头,两个人物(人脸)同时出现在画框内的镜头几乎没有,表现一种疏离和割裂,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而面部的特写镜头也展现出了角色内心的茫然。以首段家中晚餐为例,这一段首尾是两个全景镜头,而之间全部都是正对人物面部的短固定镜头,而且人物都在画框中单独出现,镜头与角色的距离几乎保持不变,即使是女主人公安慰哭泣的哥哥时,镜头依旧没有拉远,我们只能看到女人的下半身。如果说这样的安排还能让你觉得有那么一点情感的话,那接下来三人躺着看电视的镜头又是另一种感觉,对比此前几人脸上还有一些享受晚餐的表情,在这里面对电视(电视机作为影像与媒介的内涵在后来的《班尼的录像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时三人已然面无表情,甚至之前明亮的偏暖色调都变为了阴冷的冷色调。

7、三段式叙事结构

影片的叙事是三段式结构,前面两段写重复的生活,最后一段写一家人的自杀。虽然影片的信息量不大,但这样的结构对结构强迫症来讲真的是简直了。这里主要说说前两段叙事,这两段叙事在重复的基础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首先是开头不一样了,第二段的开头是男女主在做爱,这是否暗示了两人的生活已经需要靠性来发泄或维持呢;其次是第二段开始下雨了,第一段里是没有下雨的;再次是第二段的时长比第一段要短很多。以一种时空的细微变化表现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已经很难继续下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的改变,比如牙刷和女儿的被子颜色都变了,同样是以小的变化来衬大的不变的手法。

8、大量的重复

重复是本片一大特点,不仅表现在叙事的情节重复上,也表现在意象的重复出现上,除了上面说到了洗衣房外,最典型的就是计价器和与之相关的物象(如小票、价格显示屏、钞票以及其他数字等),这些意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想应该无需多言了。

9、鱼缸

私以为鱼缸也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物质社会。随着一家三口的“拆家”落幕,最终父亲打碎了鱼缸,暗指物质生活的破灭,鱼缸中的鱼如社会中的人,一旦脱离了水(物质社会)这个环境,根本无法生存。

10、固定镜头

最后想说一下哈内克的镜头,从“冰川三部曲”到《趣味游戏》,再到《爱》,固定镜头无疑是哈内克的最爱,也是其标志性的镜头语言,他对固定镜头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甚至是赋予了这种镜头语言新的内涵,他和小津、是枝裕和的那种固定镜头体现出来的平和与宁静截然不同,以本片最后拆家一段为例,镜头以一种没有一丝情感的姿态记录发生的一切,无论画面多么剧烈多么暴力,始终纹丝不动,每一个镜头都好像死神的凝视一般,冰冷至极,令人绝望、窒息。

《第七大陆》的确是一部很无聊的电影,甚至是无聊到煎熬的地步,因为它描绘的生活就是无聊的,是煎熬的,但却是一部值得分析和揣摩的作品,更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大师之作。

2020.07.07

 2 ) 别让生活将你摧毁

亦如此前欣赏过的哈内克的作品,冷静克制的一贯风格,清丽分明的镜头语言,隐忍孤独的情绪控制,从影片一开始的长镜头就直逼心灵。
衣食无忧,循规蹈矩的生活,你的一切都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轨道缓慢前行,丝毫不差,同一个时间上下班,同一个时间吃晚餐,就连刷牙时牙膏的长度都被无情的固定下来。这样的日子,满足而又无奈的压抑,或许每个人都明白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但多半时候,第二天醒来,日子还是要一样的过,你还得硬着头皮去工作,听着妻子的抱怨,忍受老板的责难,为孩子的奶粉埋头苦干,你的生活里,出门被车撞死和买彩票中大奖的几率同样低到可以忽略,于是没有几个人可以活在今天却可以不再考虑明天的生活。
这就是影片的前半部分,现代文明带来了看似富足的生活,却将心灵上了一把可靠的枷锁。衣食无忧很好,事业成功也不错,但自由要比这一切更好一点。于是有了影片的后半部分,从一开始的走向和对这位导演的了解,我们不难猜到接下去情节的走向。影片后半部分的孤注一掷让我联想起法国大师夏布洛尔的经典之作《冷酷祭典》,不过比起于佩尔冷酷的肆无忌惮让人感觉莫名的暗爽,哈内克在《第七大陆》中更多呈现的是走投无路的绝望,这种走投无路并非被逼到了生活的死角,而是心灵自由永远暗无天日的最后一次反抗。
所以,比起于佩尔从始至终不屑和冷酷的眼神,《第七大陆》中主人公们则呈现出一种孤独的无力感,他们的眼神中更多的是无奈,即便最终大功告成,但眼神中依然无法寻觅到他们想要的自由和解脱。看到这里,“生活”笑了,这个始终在现实中扮演上帝角色的所在,有时候却顽皮的像个孩子,他巴不得在心灵上占有你,摧毁你。此时你要做的不是一边咆哮一边被毁灭,而是找到出口辅以一个优雅的转身并大方的竖起中指。
哈内克这位导演从来都不吝于将人性中生活中最阴暗的那一面用一种唯美的孤独的方式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无论是那部集大成之作《白丝带》,还是最富盛名的作品《钢琴教师》,你都能读出光鲜外表下隐藏的可怕的欲望,有权欲,有财欲,有情欲,也有《第七大陆》中的自由欲。无数冷静的背后是难以制止的疯狂,就像平静的生活背后总暗涌着致命的毁坏,不是你摧毁他,就是他摧毁你。

 3 ) 他是自己的上帝:哈内克和冰川三部曲

今年3月写的一篇评论电影”冰川三部曲“的文章,就发在《第七大陆》的评论区吧。

引用部分多出自访谈书《哈内克论哈内克》,本书也在最近发了大陆中文版,对哈内克感兴趣的一定要入手一本啊,哈内克亲自校对自己的回答,从童年到剧场生涯,再到每部作品的解析,料很足!


———————————————— 正文分割线 ————————————————————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戛纳电影节历史上,目前一共有7位导演两夺金棕榈:弗朗西斯·科波拉(1974年《窃听大阴谋》、1979年《现代启示录》);今村昌平(1983年《楢山节考》、1997年《鳗鱼》);库斯图里卡(1985年《爸爸去出差》、1995年《地下》);比利·奥古斯特(1988年《征服者佩利》、1992年《善意的背叛》);达内兄弟(1999年《罗塞塔》、2005年《孩子》),以及迈克尔·哈内克(2009年《白丝带》、2012年《爱》)。

在这几位大导演中,哈内克是进入“双金棕榈”俱乐部用时最短(3年两夺),同时也是最“年轻”的导演,倒不是说出生年龄(库斯图里卡、奥古斯特和达内兄弟都比他要小),是进入电影圈的年纪。哈内克在47岁的时候才拍摄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这要比很多电影导演晚得多。

在戛纳主竞赛的征程上,他也比其他人要来得稳扎稳打,一步一步从《巴黎浮世绘》的最佳编剧,到《钢琴教师》的评委会大奖,到《隐藏摄影机》的最佳导演,再到摘夺两枚金棕榈。哈内克一路追随仰慕戛纳,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去往冬季的柏林和水城威尼斯,脚下生花,戛纳也回馈了他。
 
电影之前,哈内克有两个极为重要的艺术生涯:舞台剧和电视电影。

踏进剧场,哈内克得感谢当时的女朋友。哈内克年轻时的女友在德国小镇巴登巴登的剧团里当演员,哈内克给她的表演提了不少建议,女友也认为他对戏剧和表演的理解颇有造诣,在女友的搭桥引荐下,哈内克很快获得剧团团长的青睐并导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舞台剧《整日在林间》,之后陆续排演了很多知名剧作家的剧本,譬如,克莱斯特的《破瓮记》、黑贝尔的《玛丽雅·玛格莲娜》以及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等,其中《阴谋与爱情》这个关于宫廷权力斗争的爱情悲剧,是他自认为最好的一次舞台创作。

当然,也有一些不大成功的作品,对拉比什的滑稽喜剧《三人之中最幸福》的改编最让哈内克受挫,这也让他明白,自己对喜剧的敏锐度和对喜剧手法的转换能力严重不足。喜剧的基本节奏要依托两种语言,一个在对话,另一个则落于肢体动作,哈内克日后的那些电影泛化着现代化的焦虑和困顿,以沉默以对替代大段密集对白,用暴力的施虐,一挥的巴掌对立起喜剧应有的诙谐。哈内克非常了解自己,他明白,适合他的,肯定不是喜剧,更不是悲喜剧,永远也必须是彻头彻尾,一击必杀的冷默悲剧。
 
70年代,艺术圈认为电视优于剧场。哈内克没有放弃舞台剧,但也将新的目光投向电视荧幕。第一部电视电影《以及其后的... ...》意在向其精神偶像戈达尔致敬,电影以他的语录开场,场景里还故意出现了《男性女性》的海报。另外,从电视电影开始,固定机位的一镜到底,侧面推轨镜头,垂直俯摄等哈内克的标志性运镜清晰可见,这些在《趣味游戏》,《钢琴教师》,《白丝带》中颇为明显的镜头源起于哈内克在电视电影上的不断试炼。

舞台剧和电视电影,这两个时代的历练促使他从第一部电影作品开始,就确定了自己的美学理念,形式风格和一以贯之的叙事特点。回顾起他最早的三部电影“冰川三部曲”———《第七大陆》、《班尼的录像带》、《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可以发现,那时在电影界初出茅庐的他,早就有了大师的锋芒。


☆《第七大陆》:拼写“动词”,解释“毁灭”

在我看来,“冰川三部曲”是哈内克在利用新的实验方法讨论叙事的另一种可能性效益,而第一部《第七大陆》就是他尝试在用“动词”的拼写去解释关于“毁灭”的词义。

“人在摧毁自己之前,先去摧毁这个导致自己毁灭的物质世界”,哈内克依循着这个准则,用近乎一半的电影时长聚焦“乔治”一家三口自杀前反锁屋内,从捣毁物件到毁灭自己的宣泄行为。
 
哈内克用“断简残篇”的结构来组织“动词”。场景与场景之间用长度不一的黑屏进行区隔、连接,呈现出“碎片化”风格,不仅粘附于时间,还在空间里显现。一系列动作被刻意肢解,被局部于逼仄的画面内,在开篇洗车长镜头过后,就用关闹钟、穿鞋、开门等一个个镜头拼接,在随后的购物、拜访爷爷奶奶等场景里也都采取这样的拍摄方式,意在强调行为的“单调性”和“机械性”,一组组动作特写就像《扒手》里的镜头剪辑方式,宛如布列松现身幕后指导,只是这已然不是在炫耀扒手手指的灵活花招,而是不可捉摸,毫无头绪就迎面袭来的观感疑惑。

对“动词”的玩法不只有这样。把两种互相矛盾的元素并置在一起是哈内克的一套惯用手法,或可称为“矛盾修辞法”。电影中,把妻子在熟食店买肉的画面和丈夫购买斧头的画面平行剪辑在一起,莫名的冲突性逼出紧张感,再一招刺激视觉疑惑。
 
剧场年代,哈内克从没搬演过莎士比亚和契诃夫的剧本,在他眼里,剧场演员阻碍了契诃夫的剧本重现,“我觉得我的导演风格似乎不符合那个类型的美学。一开始,我对契诃夫这位剧场之神满怀景仰与钦佩,幻想自己可以导一出与他的天才般配的作品。可是后来,我不知道如何为每个角色找到厉害的演员,组成理想的阵容。正因如此,我们很难看到一出令人信服的契诃夫”。剧场里实现不了,他便在大银幕上践行了契诃夫的创作理念。
 
契诃夫说过,“如果墙上挂着一把枪,它就一定要打响”。《第七大陆》前半段中,女儿故意装盲,行为被机械拆卸,观看的视野被强行区隔,前期的观感疑惑不过是为达到叙事目的的一套障眼法,是为指向更大幅度的动作施展范围———疯狂的肆无忌惮的暴力和死亡的宣泄!所以,餐桌上的不言不语,妈妈和叔叔的两场意外恸哭也在更强有力的动词描绘中有了更合乎情理的解释。

《驴子巴特萨》和《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是哈内克非常喜欢的两部电影。在《第七大陆》和《趣味游戏》中可以分别找到哈内克对布列松和帕索里尼这两部作品的隔空呼应。《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用赤裸的器官和性行为逼近暴力的真相,《趣味游戏》效仿着用时间的等待煎熬出对暴力的作呕。布列松电影里的那只驴子巴特萨偶发嘶鸣,无声抵抗,最终在羊群的围绕下死去,《第七大陆》里敲碎鱼缸,黏湿的金鱼在房间的墟物上奄奄一息,乔治在太太和女儿的尸体旁,在电视机里呲呲作响的雪花前,睹物死去。羊群抑或人群,将死的金鱼还是服毒的一家三口,即便对控诉的对象不尽相同,方法也是如出一辙。
 
在这样被一个个动词组成的句子里,拼写出的只有事件的过程和结果,在传统叙述规则里,要不断叠加行为,得出不断的暂定结论,一直到影片结束才会水落石出,《第七大陆》显然不同。乔治一家为什么要自杀,起因是什么?控诉的又是什么?“为什么”的疑问甚至是暂定的结论在《第七大陆》里都被哈内克抹除,留白。观众太需要从银幕里得到满足感了,要在电影里得到一个结局,哪怕是开放性结局才能圆满,到了哈内克的语境里,他就是一副高傲的拒绝姿态,取代开放性结局位置的是他抛出的“开放性为什么”。正如《爱》里的老头最后用枕头闷死老妇,钢琴教师猛然拔刀刺向肩口,我们得循着哈内克的规则逆推,自我解答。

“第七大陆”在电影里指向Australia,一个泛指,指向一个中产阶级向往的理想国度,当然也基于现实,1970年到1980年间,的确有一大批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移民到澳大利亚。这个理想目标在电影里即便真实也足够虚幻。有这么一个细节,自杀前,女孩随父亲去了废车场,她在那看到了远处海上的轮船,这是喻指着即将驶往理想国度?惊鸿一瞥,我更倾向解读为随之破灭的幻像。
 
电影里的一家三口,选择自我绑缚,实则被物欲横流的现实紧捆。所以当回过头看他们打破一屋的精致,把一把把钞票冲入马桶,批判对象和表达意图其实已经昭然若揭,说简单粗暴,是的,也真的太直接了。或许表达极端,但也不可否认极端的价值面,它也逼着我们到另一个极端去叩响脑门,从昏迷的物质现实中睁眼,涌出唯物主义者的潮流。

《第七大陆》即便改编于真实事件,这家人的自杀行径警方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同样,哈内克也没有。可是对缘由的探寻和解释在这部电影里仿佛变得不那么重要,哈内克对摧毁行为巨细靡遗的铺展其实早就令我们惴惴不安了。


☆《班尼的录像带》:暴力的另一种播放方式

对暴力的反思哈内克绝不只是浅尝辄止,《第七大陆》后,在暴力根源上他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究。哈内克认为自己的电影属于反思文学的流派,“我试着在我所有的电影里提供某种反思层面。这跟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以来的德国文学有点关联,当纳粹展现了自己对于操控媒体的内行后——他们在政宣领域里比爱森斯坦还要厉害——知识份子就知道,人们透过文学或电影来操控的程度能有多深”,对媒体操控性的深刻认知,让哈内克在冰川三部曲第二部《班尼的录像带》里就展现了对冷热暴力的一种全新的播放方式。对“个体摧毁”的话题不再只是如前作一般“泛泛而谈”,《班尼的录像带》将暴力矛头直指“媒体”的破坏性,而“媒体”抑或“媒介”这个关键词,也成为他日后在《隐藏摄影机》和《巴黎浮世绘》里不断重复的母题和工具。

主人公班尼(由亚诺·弗里斯奇饰演,在《趣味游戏》里他有着更为惊艳的表演,他饰演的杀人犯傲慢,自大,令人不寒而栗。)是一个对录像充满热情的少年,对暴力文化的热衷让他在一次偶然中用杀猪枪杀死了一个陌生的女孩,令人更为震惊的是,他父母为了保护班尼,秘密处理了尸体,然而,是班尼的一盘录像带曝光了父母的对话,最后三人才绳之以法。
 
在哈内克的文本里,班尼的暴力倾向和行为的制造机是无处不在的媒体,录影带,电视,杂志皆是班尼这个迷途羔羊的罪魁祸首。班尼在录影带出租店里租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B级恐怖片《毒魔复仇》,在误杀女孩后他看起了迪士尼的唐老鸭漫画,而班尼最爱观赏的录像则是父亲在自家农场里杀猪的影片...对班尼个体的聚焦,这些细节无不阐述着哈内克对媒体的控诉,他也曾说过,“在日常暴力的演进中,媒体难辞其咎”。

对“媒体”的展现不仅诉诸文本,也融于“媒介”的介质。在拍摄班尼于家中枪杀女孩的场景时,哈内克巧妙地利用录像带的监视器,让我们在电影景框和录像带景框的双重景框内看到了这场戏,在媒体的互相依附中,加深对凶杀场景的视觉效果和表达强度,哈内克认为这样的安排,就像雷尼·马格利特画中的男人在镜子里看见自已一样,能够逼人思考。而在电影的最后一镜里,电影的景框囊括监控器的景框,在这个“上帝视角”里,班尼的父母被儿子揭发,被警方逮捕,而监控这个案件或故事的,哈内克以这样的拍摄手法回溯并指向正在观看的“我们”。
 
回到枪杀现场,更确切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看到”,而是“听到”,整个枪杀场景都没有正面展示的镜头,在录像带的景框内,班尼不断把女孩往外推,再回到镜头里拿子弹,再补枪,这个调度显然是哈内克的有意企图,当然也是足够正确的做法,拍摄人物直接死亡的画面远没有比依靠声音提供想象空间要来得更为强烈。对声音的另一套用法还见于电影结尾,哈内克设计了一场班尼在合唱团里高唱的戏码,可在我听来,合唱的乐音是缓慢又发噪的嗡鸣,在班尼全家还没获得惩罚结果之前,这股乐声催人难耐。哈内克对声音的运用好似成了一回和观者之间心照不宣的叙事交易。

除了视觉和听觉,食物/动物在《班尼的录像带》里也是激发暴力和冲突的元素。在杜琪峰的电影里,茶餐厅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调度场景,枪战前的餐食,可在刺激观感之前先刺激味蕾神经,同样,人物的吃态也是辅佐表演抑或制造紧张氛围的绝佳手段,但在哈内克的电影里,用途并非如此。
 
班尼在杀害女孩之前,和她一起吃披萨喝牛奶,而杀了女孩后,他紧接着是缓缓走向冰箱开始吃优格,在之后的某个镜头里,又出现牛奶洒在地上擦拭的画面,这和班尼杀死女孩后擦拭血迹的动作几乎一模一样,牛奶和血拥有相同的液态,在剪辑里达成匹配,当牛奶令人联想到斑斑血迹时,很难不让人作呕。这样的方法同样在“动物”的视觉物里奏效,在那个反复出现的杀猪场面里,我很难不把临死前发出嗷嗷惨叫的猪和临死前不断逃脱喊叫的女孩联系在一起。从视觉到听觉,从味觉到通感,哈内克竭尽所能触动我们的感官神经,调动出对暴力杀人的想象和厌恶。


☆《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上帝正把世间万物当成一场“好戏”在看!

哈内克的父亲是一名剧场导演,母亲是一名德国演员,母亲再婚后嫁给了一位犹太作曲家,哈内克则是被阿姨带大的。阿姨让哈内克从小就学钢琴,他练到一度想放弃,但就在他13岁看了电影《莫扎特》后,他花光自己所有的积蓄,买了莫扎特的全部乐谱,疯了一样练习弹奏,梦想成为像莫扎特那样的钢琴家。不过,作为作曲家的继父从那时就不认为他是一个钢琴天才,早早就让他打消念头。琴技越来越差,现在的哈内克也就是纯粹的音乐爱好者,他听奏鸣曲,也听摇滚乐,爱小理查德、猫王和比尔·哈雷,流行乐只听平克·佛洛依德。最爱的作曲家,他首选巴赫、莫扎特和舒伯特,哈内克对巴哈的推崇可以在电影中寻得,《第七大陆》有巴赫的圣咏,在《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的最后,也响起了一小段巴赫的圣咏。
 
作为冰川三部曲的收尾,在物质现实,自我觉醒,媒体与暴力的命题延续上撑起了一个新的结构支架,用71个片段,数组人物关系的群像交织出对社会崩裂,个体毁灭的主题表达。而联结起故事的,则有5段电视新闻片段,最终让数组人物关系的5个核心角色汇聚于银行枪击案,也让案件潜移默化地变成在电影里播放的一则“隐藏”着的新闻。

群戏电影在罗伯特·奥特曼的《纳什维尔》和《银色·性·男女》里现出了复杂花样,在科恩兄弟的《阅后即焚》里玩转出悬疑和荒诞喜感。在哈内克制造的叙事框架里,结构并不复杂,71段叙事是拼接动作,哈内克要的是打碎,当使其中一个碎片彻底破碎,暴力的血迹就成了叙事的凝结。
 
71 Fragments of a Chronology of Chance,片如其名,布列松的《驴子巴特萨》片名直译是《巴特萨的偶然际遇》,哈内克显然有致敬借鉴的意味,无论是布列松的这个片名,还是哈内克电影里的解读,“偶然”都有讽刺的含意。电影里,老先生,领养妈妈,运钞车押送员在银行被意外枪杀,在哈内克眼里,不是上帝的旨意,也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祸有起因,在破碎的片段里现出真相的剪影,哈内克把个人焦虑,两辈代沟、移民与宗教以及现代压抑的问题化为推动枪击自杀案的导火索和催化剂,将社会议题同个人命运紧紧串联。

哈内克的理念,让我想起大卫·芬奇在《本杰明·巴顿奇事》里特意导演的那场黛西遇车祸。倘若没有发生或错过某个细节,黛西就不会身亡,倘若不是一系列问题复杂交叉,《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里的四个人就不会在银行相遇,遭遇意外。
 
哈内克是反对宗教的,在他小时候希望成为钢琴家之前,他曾想当牧师,但很快就醒悟并开始对抗宗教。他说,“我不再是一个会上教堂的信徒,人们不能画地自限,只用宗教来解释既有的问题”,因此哈内克是同样拒绝以宗教和上帝来解读电影的精神内核。关于对宗教的对抗,哈内克十分聪明地在叙事情节上进行安排和所指,电影中出现了两个游戏,其中一个游戏是拼图,拼出的图案是十字架,拼图的成败隐喻着电影从里到外,从标题,文本到结构的关键话语,“偶然性”,而拼图的过程指向的就是一场对“十字架”的赌注和对抗。另一个游戏同样饶有趣味,“挑筷子”游戏,筷子如何倒下,又如何互相互依,这也成为了关乎“偶然和巧合”最好的隐喻表达。

哈内克说,“我很喜欢用侦探小说的手法把观众紧抓在座位上”,所以“冰川三部曲”共通的是,哈内克一直以一种强而有力却又秘而不宣的方式执行着悬念,累积着冲突,将高潮保留至最后,或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宣泄,或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又或是一个直到结局又新生困惑的迷雾。哈内克的“上帝之手”可以随时打一记响亮的巴掌,也可以编织起一场好戏,尽管哈内克对抗宗教,他还是在电影里以上帝之姿,把世间万物当成一场“好戏”在看!
 
哈内克在“冰川三部曲”以及之后的所有电影作品里一直在不断地在制造麻烦,也往往在结尾才向观众抛出最大的问题,但他从不正面解答,在戛纳的映后谈里,记者问最多的也都是关于解答电影里的疑惑。在二夺金棕榈的时候,哈内克说,“我拍电影是为了给观众提出问题,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答案。请不要让我对影片给出解释,因为我不会作出回答。”对于问题与解答之间永恒的一来一往,哈内克其实也早在《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里有了一次隐晦答复,乒乓球员独自一人对着发球机器不断接球,反复动作持续了3分多钟,哈内克似乎在暗自表明,对于问题的解答,“你们什么结果也得不到”!

如今,74岁的哈内克仍在拍摄制作着他的最新电影《欢乐结局》,如无意外,今年或者明后年的戛纳也会有它的身影,而两大演员特兰蒂尼昂和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合作也令我万分期待,当《爱》里闷死妻子的老先生遇上《钢琴教师》里的病态女教师,这会是什么结局?我想,它一定会拥有如“冰川三部曲”一般的样貌和命运,必将不是“欢乐”的,也必将在结束时得不到哈内克的任何标准答案。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深焦DeepFocus】

 4 ) 平静的绝望

看完最大的感受形同《死亡诗社》里的那句台词—“大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后来查证是出自梭罗),所以感觉本片把“平静的绝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现代社会意图把大部分独立的人锻造成冰冷的机器,大工业化机械化的同时一切也都向制度化靠拢,尤其体现在城市人口。这一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大都随之变得机械化、固定化、平静化,好处就是生存变得简单,物质条件充足且易获取,但一切变得简单容易的同时也冰冷得可怕,失去了温情与激情的社会生活就如同平静的海水一般内里却暗流涌动,所以平静之下透露着绝望,思想与灵魂躁动不安的人们决不允许生活变得了无生趣。

要么顺从要么反抗,顺从就是忍耐,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重复一天又一天单调的生活,反抗的形式有很多种,但导演选择了最极端最爆裂的方式展现给观众看——毁灭。

弗洛伊德将人的本能划分为生本能与死本能,正常情况来说人们应当充分发挥生的本能,像大多数生物体那样毫无理由地积极求生,但并不是说只此一种活法,本片即把另一种活法——“死本能”展示出来。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生下来即预订了死亡,因此每个人本能中也都或多或少存在对死亡的渴求,这种渴求指向自身即自我毁灭的欲望,指向他人即毁灭他人他物的欲望——这一家人的选择将之发挥地淋漓尽致。

其实这种毁天毁地的方式童年的我也曾幻想过(也许大多数人也是)——当委屈、失落、压抑、愤怒时也曾真实地通过幻想将死本能发挥地淋漓尽致——灭天灭地灭空气,最后连同自己与全世界一起毁灭。但是这种有违常理的方式也只能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快感,真正将之付诸行动的少之又少,因此只能被压抑于潜意识的深层之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感谢导演将这种幻想变现,满足了这种毁灭欲的表达,毕竟破坏与毁灭的快感也是一种极致的体验——毁坏美好的一切(衣物、家具、装饰、鱼缸、生命),尤其真“冲钱”那段,简直让为了金钱辛苦奔波的社畜直呼过瘾。

真“冲钱”

最后想说说对片名“第七大陆”的理解,我认为三种解释都是可以的。一是理解为“澳洲”,代表主人公们的理想向往;二是“南极洲”,代表冰冷残酷的现实;三是“不存在的大陆”,意指永远无法达到的理想境地。

最后想说,反抗平庸生活的方式有很多,大可不必选择这种最极端爆裂的方式,比如节假日(选择某些天作为不同于其他日子的一天而反抗平庸的日子)、迁居和旅游(通过改变生活环境来反抗)、调剂性的活动等都可以达到改善心情的目的,人还得是积极向上地好。😬

 5 ) 可预料到的爆发少了点力量

相比较后面,我更喜欢电影的前一个小时,因为琐碎的拼贴式剧情会让我以为这是一部前面堆叠很多细节的悬疑片,我边看边在脑海中推理这些画面在暗示什么含义,同时也对后面我想象中的反转充满期待。我喜欢这种无聊单调的剧情胜过沉闷过后达不到预期的爆发。

从男主写信告诉父母他们即将自杀的消息之后,我的期待就好像被打破一样,尤其是在房子里搞破坏的剧情,前两分钟可能观感上还是很爽的,有种发泄的心情在电影得到释放,导演把这些镜头也拍出了一种破碎的美感,但是再往后一直重复性的足足拍了有十几分钟,我开始产生不适感(尤其是看到收藏的黑胶唱片被男主随意掰断),不断思考他们这么做究竟有何意义,但很明显:沉默压抑的家庭氛围和枯燥的生活导致了此刻的肆意打砸似乎就是纯粹的发泄和释放,是他们反抗平庸生活的一种方式,至少在死之前能做一点想做但平时又不敢做的事情吧。

导演是直白的,这也是一种需要勇气的直白,所以电影里的锋利冷峻气质才会被外化到极致。

影片中西西弗斯式的中产家庭生活有如此结局似乎昭示着: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憧憬中的第七大陆,只有矗立着一座座冰川。

 6 ) 倒着看

从另外两部时期稍后的作品接触到哈内克,所以这部稍早的作品,还是可以从些许镜头猜出下个镜头的说法。
一句话,这里的加法比后期的作品冷凝的减法做的更多,脸部细节更多,对白也更多,侵占了留给观看者提问德空间,觉得鱼缸那段符号化了点。

 短评

小女孩扮瞎子 洗车 澳大利亚的憧憬 被日常逼疯的中产家庭牺牲品 最后连鱼缸都打碎 鱼的挣扎 钱冲入马桶 最后留下了电视

7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拆房子的电影之前还有两部,拆得最早的是《哲姆洛克》,然后是《逆喷射家族》,但拆得最好的还是《第七大陆》。

12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手法上值得一说的,是拍了大量不显面容只有局部身体的镜头,暗示这种中产阶级自我毁灭倾向的普遍性存在

17分钟前
  • LOOK
  • 还行

在机械而冰冷的现代日常生活之中诞生了这个[第七大陆]的梦幻之国,但通过摧毁物质世界就能抵达这个乌托邦了吗?这种童话大概连格奥格和安娜都不能相信,可他们最终依然还是选择了自我毁灭。这其中的悖论即是哈内克对现代人可悲境地的最主要批判。第一部长片就拍得如此有想法,还把布列松完全消化为自己的风格,这真是非常难得。他有一种独特的画面角度,能捕捉到生活里平庸的恐怖。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就够了。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冰川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反倒比他后来劝世意味过浓的其他作品更显得惊悚。

1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我的心如同被摧毁的房间,在观影之后,支离破碎。

1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也许富士康员工能理解这部电影。

2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冷静又残暴到令人咋舌啊。虽然前戏很长,但最后的拆房子部分真的太牛逼了。处处可见绝望两字在渗透,除了毁灭似乎已无其他出路(心情不好的时候慎看啊

2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哈内克对中产阶级靠着消费主义和娱乐至死两个方式而活着这种现象批判得多狠毒啊。

29分钟前
  • Rema
  • 力荐

A/ 商品化的流水线生活腐蚀了人,人砸碎生活的躯壳,然后尸骨无存。突然觉得汽车对于现代人不仅仅是出行方便与地位象征的含义,它的透明封闭空间仿佛一层薄膜,给予了虚幻的包容感。就像热带鱼需要透明的鱼缸,我需要黑暗的电影院。摄影机的割据式统治典范。哈内克非常明白自己是在拍电影。

3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被抽象出的肢体动作已不再是在布列松电影里用来连接断裂的空间,而是作为人个体的替换。身体被抽离了,只剩行为,于是人也就成了机械世界的一部分,疏离、冷漠,这从一开片铺成开的一系列动作即可看出。另一方面是封闭空间的压抑样态(餐桌上与汽车内),靠的是脸部的特写。

37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OMG,哈内克尼玛就是老变态啊!

38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三星半. 定义了现代人的不是面孔,而是动作;一旦脱离了沉沦状态而直面畏(Angst)与无(Nichts),毁灭便是唯一的出路――然而毁灭的行径将人物从动作中、从物之"上手状态"中解放出来了么?最后他们也意识到了此乃无解的问题. 道理是这样的道理,不过观众似乎并不一同感到绝望――因为我们知道角色活在导演的寓言之内,活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并不是真人.

40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还行

透明的绝望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估计有很多人好这口,但我觉得太不节制了

47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R先生为何不疯狂杀人

49分钟前
  • monday_lasagna
  • 推荐

哈内克“冰川三部曲”之首,冰冷而酷烈。1.以固定镜头为主,大量限制性构图,对物件和肢体手脚的特写承袭自布列松,在本片中更多负载着人的物化意味,个性与情感早已失去,唯有一次次机械、重复的动作。2.三段式(1987-89),前两段十分相似,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图景也在考验着观众的耐性。3.广播与电视中枯燥乏味的新闻播报及无感情的旁白读信(多处声画分离)贯穿前两段,与黑屏转场一道强化了琐碎与无聊之感。4.仅仅是冷峻的呈现,无需解释理由或给出动机(一如餐桌旁和汽车中男女主人的落泪)。5.两次漫长的洗车场景,让我犹然想及[意外的春天],封闭的汽车似乎隐隐预示了将来的死亡。6.破坏与自毁段落拍得触目惊心,直触底线:撕衣扣,扯窗帘,剪毛衫,折唱片,毁家具,砸钟表,碎鱼缸,及至将钱丢入马桶冲走……决绝地破出物质世界。(9.5/10)

5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近景/特写、局部、片段、重复、长镜头、黑屏、零配乐,高效构建起压抑的生活牢笼,并不断压缩强化,随后的爆发/毁灭是自然/必然/必需的;开场直到出门上班前,所有镜头都只拍身体局部而没有面目,表明了普遍性。看完回想,几乎所有生活片段都指向了机械、单调、不值得。当然我们现在都很能理解明白了,只是这牢笼有了另一种中国特色的含义。难以释怀的是,何以年纪小小的女儿也会迫切求死,那些装瞎那些痒,被老师与妈妈端起的下巴。最后的自毁过程里,最玩味的是打碎鱼缸前的一声"No!"和留下了一台陪伴至死的电视。Austrian哈内克告诉我们,当绝望但无处可逃时,总还可以润去"Australia"。「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长片首作,除了导演能力更是深邃洞察与思考的展现,47年的厚积薄发。9/10

57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从一开始看这闷片就觉得很激动。讲故事用一个个的特写长镜头,连承接的黑屏都比别人长,而且大部分时候镜头都不动,简直是我们没钱买器材拍片的人的参考宝典。Haneke的片子一贯重于气氛情绪渲染,如果换成音乐可以比成余音绕梁。故事不奇,画面不炫,演技不狂,一看成篇都是导演功底。拜服学习!

60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影片的阴暗景象令人不寒而栗。

1小时前
  • 王写写
  • 还行

和同一时期的东方电影里“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可以互为对照

1小时前
  • 杀手的小学同学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