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披萨

HD中字

主演:阿拉娜·哈伊姆,库珀·霍夫曼,斯凯勒·吉桑多,玛丽·伊丽莎白·埃利斯,约翰·迈克尔·辛吉斯,克斯汀·埃伯索尔,哈里特·桑塞姆·哈里斯,西恩·潘,汤姆·威兹,布莱德利·库珀,瑞恩·赫芬顿,内特·曼,本·萨弗迪,约瑟夫·克罗斯,丹妮尔·哈伊姆,埃斯特·哈伊姆,莫迪·哈伊姆,唐娜·哈伊姆,玛娅·鲁道夫,约翰·C·赖利,艾玛·杜蒙特,萨沙·斯皮尔伯格,德莱纳·米切尔,利兹·卡科斯基,泰勒·杨,Josh Monkarsh,马克斯·米切尔,Tim Conway Jr.,伊亚娜·哈雷,艾米莉·奥尔索斯,克雷格·斯塔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甘草披萨 剧照 NO.1甘草披萨 剧照 NO.2甘草披萨 剧照 NO.3甘草披萨 剧照 NO.4甘草披萨 剧照 NO.5甘草披萨 剧照 NO.6甘草披萨 剧照 NO.13甘草披萨 剧照 NO.14甘草披萨 剧照 NO.15甘草披萨 剧照 NO.16甘草披萨 剧照 NO.17甘草披萨 剧照 NO.18甘草披萨 剧照 NO.19甘草披萨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Licorice Pizza与Vineland:跑吧,她想,跑吧。

【剧透预警;过度解读预警;自娱自乐预警;写得乱七八糟但我还是想发出来预警!】

Licorice Pizza的最后一个镜头,Alana被Gary牵着手,两人跑向与上一场夜幕闪烁的弹球厅完全不同的世界,Alana梦呓般的“我爱你Gary”不仅为一个有趣又可爱的成长故事写下了开放式的省略号结尾,还在背后摊开了无限叙事结构和设计的可能性。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Paul Thomas Anderson以一段看似不可能的关系,开启两个角色在真假虚实的背景和事件中,最终向符号意义的靠拢,除了一个讲得依旧精彩的人间旧事,也是再一次向他最爱的作家Thomas Pynchon的致敬。

在即将进入成年人世界的年轻人身上,发生的爱情可能是默默暗恋,欢喜冤家,缠绵不清等等等等,这样的青春片里,角色之间大多都是相当的年纪和身份,但Paul为Licorice Pizza选择的是一对看起来绝不可能在一起的男女:15岁的高中男生Gary,以及他在学校拍年鉴册偶遇的25岁的Alana,正是这种完全不合适的阻力,给两人接下来的关系增添了悬念和波澜:Gary主动约Alana晚餐,嘴上断然拒绝的Alana鬼使神差地赴约,在时间与命运的拉扯下,两人开始了分分合合的纠结,他们穿梭在70年代真实的洛杉矶街头,被时代裹挟着推向一个又一个历史的浪头顶上,又被拍打在洛杉矶这座Pynchon笔下的赎罪方舟上。在剧情和叙事的基础上,Paul掌握了Pynchon创作最基本的本领,将大量专业而真实的概念,背景甚至历史人物糅合进自己虚构的角色之中。作为一个在好莱坞70年代影视文化从业者家庭长大的孩子,也是一个考据爱好者,Paul本来就喜欢搜集关于好莱坞和电影的老故事,除了这位考据帝自己的数据库,他的好友之一,制片人Gary Goetzman年幼的童星经历,为他提供了整体的一段时代背景下的真实历史事件。Gary Goetzman小时候演的第一部电影叫做Yours, Mine and Ours(1968),由Henry Fonda和Lucille Ball主演,讲述两位单身离异的男女相爱组建新家庭,但他们上一段婚姻留下来的16个小孩让他们焦头烂额。这部电影在Licorice Pizza以化名Under One Roof出现,后来Gary去纽约Ed Sullivan节目上表演宣传该片,还被Lucille Ball教训,都是Gary的真实经历(Gary也正是在该节目遇到了当时只是后台打杂小哥的著名导演,PTA的恩师挚友Jonathan Demme,与之后的故事也有联系)。报纸上和电视里的1973年燃油危机,也是有记载的历史,虽然当时Paul年纪还小,但已经记得跟母亲坐在车里等着加油,看着加油站前面一动不动的汽车长队,全身被世界末日般的绝望掌控的感觉。虽然只是服务于剧情的提及,但Gary奔跑在满街停滞不前的汽车因为没有燃料而变成废铁疙瘩的场面,也以相对客观的视角还原了这种城市停摆的压抑奇景。

除了史实之外,好莱坞传奇的演义也带入了史实人物角色,并为他们赋予了为剧情服务的一种更加演义的个性,传奇餐馆停车场里被添油加醋的明星醉酒故事,近距离体验邪恶霸道的制片人的威胁(尽管Jon Peters本人并非霸道无理的类型),对私人世界避而不谈,有禁忌秘密要保护的城市议员,这些就像Pynchon笔下的城市传说,真实的历史从来不是重点,也用不着过于详细的拓展,Paul将它们放进叙事框架中,为的是挖掘其中并不为大众所知,但能够为主角和主线提供装饰,推动与修辞的角度。Jack Holden的空虚与幼稚让Gary和Alana看到了彼此之间真正的羁绊;Jon Peters带来的危险和茫然让Alana决定跨出这种有害的生活向前走;Joel Wachs无奈的伪装与对待爱人的冷酷,教会了Alana真实世界更多无法摆脱的痛苦。世界与历史产生出遥远陌生的记忆,写在电视屏幕和报纸头条上那些仅是知晓的名字,看似关系不大,却在不知不觉落在普通人的人生轨迹上,调出意想不到的和谐或不和谐的和声,影响彼此的命运。

当然,Paul在虚实穿插之间也特地为自己真实世界的这位偶像留出了彩蛋:1973年的Alana去试镜,试的是导演Sam Harpoon(名字多少与Pynchon押韵)当年要拍的电影Rainbow,自然是对标了Pynchon的经典神作,1973年的Gravity’s Rainbow。

Paul对Pynchon以及Vineland的喜爱无需多说(他本来想改Vineland的,最终妥协成了Inherent Vice),在Licorice Pizza中,尽管有着更温和幽默的语调,Paul也把Pynchon的一贯主题融进了自己的创作:纯真无邪的开始与承诺,注定要被外在世界挤压与背叛,经历它们带来的危险与迷茫,最终被剥离。Pynchon的创作里他对这些失落的纯真总有一种伤感的眷恋,同样地,观众也能从Paul的镜头里看到类似的感情,那个一切都更简单,色彩更柔和,角色更鲜明,可能性更多,跑起来更自由的年代,他用浪漫的音乐,简单动人的词句还有自由的调度,把自己对少年时代的怀念缓缓铺展开来,在一些更加客观和冷静的镜头里也有简单到冷酷的呈现,但大部分的银幕时间都是Paul在怀念与思考,“为什么”和“哪儿去了”。

Alana让人想起Vineland的女主角Frenesi,她也承载了Frenesi在Vineland中类似的符号性质,她是一代人的纯真,在前往真正严肃冷酷世界的岔路口,被不同的灵魂载着,不知道该往哪儿去。她的趋向是Gary,是她曾经熟识的天真与浪漫;而她身边的其他家人朋友是硬拽着她往前走的历史之轮,他们要她在这轮下碾过一遍以后,成为历史需要她成为的角色。她了解自己的职责,却无法抵抗自由和爱的召唤,于是她去经历了四种不同的历史,宗教(安息日晚餐),文化(Jack Holden,试镜和好莱坞都市传奇),战争(燃油危机导致Jon Peters的闹剧)以及政治(帮助议员Joel Wachs竞选),每一段历史都剥离了Alana身上的一些固有的安全概念,她的男朋友让她没有了宗教认同感,文化的轻浮与幼稚剥去剥去了她的名字与身份,战争(燃油危机)让她陷入意想不到的危险,而政治以一种正式体面的吸引力让她以为自己终于安全了,议员的虚伪和谎言给男友带来的伤害,却又伤了她的心。与Frenesi遍体鳞伤地回到家族路边野餐的命运一样,Alana也回到了Gary身边—我愿意把Gary看作是Zoyd和DL的结合体,他对Alana的意义,就像这两个角色对Frenesi的奇怪的拯救,一个通过一种低调的爱情,另一个通过一种因果的心印。与Pynchon比起来,Paul是更加温和善良的,Alana为什么走向Gary,他们的结局是什么,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太阳之下并无新事,但Paul还是会选择给角色一个相对温柔的瞬间,就算只是梦一般,醒来的时间已经不远,尽管这看起来更残忍。Jonny Greenwood创作的伤感又温柔的Licorice Pizza主题音乐,在Alana和Gary的第一次约会响起,又在Alana和Gary最后奔向对方的剪辑中出现,饱含着Paul对纯真的同情,以及他对找回纯真和赤子之心的美好希望,并不是预言,只是希望。

水是Vinland中的重要符号,它冲刷着海滩,那是冲浪者守护的温柔乡,像摇篮一样孕育着嬉皮士浪漫的梦,而在不同的阴影威胁之下,它又呈现出凶险的诱惑和伪装,以清明透亮的美丽淹没了Frenesi的梦,遥远地诉说着失落的预言。在Licorice Pizza里,水巧妙地以水床的形式出现,Alana和Gary因为水床的生意,关系得以更进一步。两人在摩托表演之后并肩躺在水床上的一场戏真是我在Paul电影里看到过最真实最浪漫的戏份之一;而在燃油危机发生之后,水又以另一种略加险恶的方式出现,Gary用水毁了Jon Peters的家,最终让他们驶入Jon Peters的危险。Paul曾多次在采访中讲述过对水的喜爱,在这里他以低调的方式不动声色地把水包含进故事里,虽然不及Pynchon笔下大洋和月亮的神话,倒也写出一种未知的宿命力量。

Licorice Pizza主线之外的结构也引起了一些讨论,大量真实虚构的角色获得短暂的出场时间,随即消失不再出现,电影使用这样的叙述方式可能会显得不够流畅,但其实这也是Pynchon的一种创作技巧,把角色和现实之间的距离用同一个奇怪的角色串联起来,再用角色唐突的消失或放弃对应他创作中永恒的主题:角色被现实挤压背叛导致的偏执和恐惧,Paul在电影中就用了很多这样非常Pynchon的插曲,比如最后竞选部分那个奇怪的12号男,他以一个模糊的监控者的身份带出了神秘的压迫感,渲染了Wachs对私生活泄露的恐惧,这段让我想到Vineland里Kahuna航空公司的UFO,还有Takeshi与哥斯拉脚印的段落,都是同样奇怪的景象。

Pynchon的小说,包括Vineland,都有迷幻的狂热之梦的视角,角色经历复杂矛盾鲜亮又怪异的逻辑与承诺,螺旋型,非线性,虚实结合的语境和叙述编织在一起,为故事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可能性。Licorice Pizza里也有很多梦境一样的镜头:仿佛永远也停止不了,没有理由也到达不了终点的奔跑,根本无意解释前因后果的闹剧,以及多次打破第四面墙的瞬间(Danielle观众视角的台词,Gary放水床的时候故意看向镜头),当然还有Alana最后一句晕乎乎的台词。就像Vineland里违反逻辑和事实的Weed Atman的野餐梦一样,作为叙事多重可能性中的一种,Licorice Pizza整部电影是否是一个Alana在遇到Gary之后的幻想和梦境,对自己已经失去的纯真和年少的憧憬,值得讨论。

Vineland里最让人心底柔情化成一滩的,我想应该也是Paul最喜欢的部分之一,就是Frenesi和DL在大学新闻社团24fps里拍摄的新闻画面,被肮脏的历史逼到海角上的冲浪学校,夜色并未给年轻人带来黑暗的恐惧,反而给他们机会创造摇滚的慰藉。六七十年代的简陋机器,弧光灯照亮年轻的脸,Frenesi还没有背叛的倾向,Weed和Rex还没有偏执的怀疑,他们和许多平凡的相信自由的年轻人一样,被印在胶片上。画面是相对模糊粗糙的,收音也不够清晰,但那镜头里鲜艳的自由和轻松的确信,没有什么能摧毁这份年轻的正直与无邪。同样写在35mm胶片上的,是 Alana和Gary的笑颜和奔跑,是Paul对Alana Haim和Cooper Hoffman的爱与同情,是Paul身为人父对自家四个小孩的期待与祈祷,这也是最令我感动的部分,电影人在创作过程中流露出的悲悯和同情,永远是最最动人的。时间和历史会把一切推向残酷和黑暗的现实,但怜惜纯真的Paul,还是希望那些没有被剥去赤子之心的孩子能有这时间做借口,带着Paul的爱和希望,把总会到来的一切危险和痛苦甩在身后,能跑多久就跑多久。

It wasn’t politics—Prairie could feel in the bright California colors, sharpened up pixel by pixel into deathlessness, the lilt of bodies, the unlined relaxation of faces that didn’t have to be put on for each other, liberated from their authorized versions for a free, everyday breath of air. Yeah, Prairie thought at them, go ahead, you guys. Go ahead... — Vineland, Thomas Pynchon

 2 ) 这位大师拍了部小妞片?怎么可能!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TA)第九部长片《甘草披萨》,成功地入围了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三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

电影《甘草披萨》

但与捧上神坛的前作相比,《甘草披萨》无论在影评人还是影迷群体中都引发了不小争议,甚至让很多老粉大呼“心碎”。他们认为:以PTA之能,不至于像其他导演一样揣着怀旧滤镜美化私人记忆,打造出这样一部散漫甚至轻佻的爱情小品。甚至还有人说:这就是一部小妞电影(chick flick)。

早在十年前就拍出过杰作《大师》的电影大师,年逾五旬竟然拍了部小妞片?这玩笑开得有点大。

2012《大师》

网友的指责是否公允暂且放一放,我们先来简单地介绍下影片信息:跟前作《不羁夜》一样,《甘草披萨》的故事也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加州的圣费尔南多谷,这里正是PTA的故乡。

《不羁夜》开场点明故事发生地:圣费尔南多谷

影片记录的是15岁的少年Gary(由已故演员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的儿子库珀·霍夫曼扮演)和25岁的女孩Alana(由与PTA私交甚笃的Haim乐队的小妹阿拉娜·哈伊姆扮演)的一段浪漫情缘:他们既是创业伙伴,又是暧昧伴侣,伴着加州明媚的阳光吵吵闹闹,几度分合又各自成长,最终走到了一起。

Gary与Alana

值得一提的是,Gary一角除了由御用演员的儿子饰演外,同时还参考了PTA的制片人Gary Goetzman的真实经历——后者曾经就是一名童星。此外,电影片名“甘草披萨”的含义是指黑胶唱片:因为唱片像甘草糖一样黑,大小又与披萨相仿。

说到黑胶唱片,我突然想起《无间道》中梁朝伟与刘德华一起聆听《被遗忘的时光》的场景:

是谁在敲打我窗 /是谁在撩动琴弦 /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渐渐地回升出我心坎......

2002《无间道》

蔡琴的这首歌与《甘草披萨》相得益彰——时光,才是影片真正的主题;而爱情,不过是雕刻时光的工具。

这不只是爱情片

说得更详细一点:《甘草披萨》是以“爱情”乌托邦寓意人生伊始的赤子之心,试图以内心残存的美好时光,对抗淹没众生的时代洪流。这一“以不变应万变”的抵抗姿势背后,是对旧世界分崩离析的一声叹息和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的深深惆怅。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属于最高级的那类青春片,而并不是伍迪·艾伦式的爱情片。

那些认为爱情的生发过程过于无厘头,对他们在感情路上各自的“劈腿”与“背叛”感到不满,甚至还从“女权”的角度替女主感到不值、认为她本来可以找到“更好的人”的朋友,大概都是把两个人的“爱情”理解得太实。

影片中的爱情充满梦幻色彩

虽然影片最后以Alana对Gary说出“我爱你”结束,但并不意味着Alana自此就决定和Gary在一起。Alana口中的“爱”究竟指的是什么、能不能与通常意义上的“爱情”划等号值得商榷。

从始至终,这两个人都没有正式承认过是对方的男/女朋友。即便一开始是Gary主动追求的Alana,他反反复复向后者强调的也是:“我命中注定认识你”、“我不会忘记你”。

面对Jon Peters的盘问,Gary和Alana异口同声否认彼此关系

归根结底,这只是两个初出茅庐、不谙世事的孩子在玩“真心话大冒险”。虽然Alana的年龄稍长,视野更广更成熟,但学校照相馆的工作让她的社会阅历实在不比小男友多出多少。

所以,他们不捅破那层窗户纸的原因,固然来自年龄差带来的心照不宣,但更大的可能是:青春懵懂的他们,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定义这份感情——成人的爱情基于深刻的迷恋,而非对简单纯粹的心灵的向往与投射。

这份姐弟恋,以一方的鲁莽试探开始,又因双方的荷尔蒙冲动发生偏移,历经考验后终获彼此珍视的目光。这般简单浪漫的情愫,其实更接近于“友谊”,或干脆给它换个名字:纯真。

纯真就是全情投入扮演大人、一腔热血盲目认定——不管认定的是眼前这个人还是自己有能力改变当下的社会现状;纯真就是即便说出“我爱你”也无关未来,而依旧面朝当下。PTA至少用到两组镜头非常含蓄地暗示着观众:男孩与女孩处在不同的世界,最终很难走到一起。

第一处来自影片开场:这是个“向左走、向右走”的设计,虽然并不如《不羁夜》第一个长镜头更惊艳,其意义指向性却格外明显——当Gary主动向Alana搭讪的时候,Alana突然不自觉地掉过头来,跟随Gary的方向前进。这表明对各自的人生方向截然相反的二人来说,“转角遇到爱”实属偶然。

第二处是Alana来警局接Gary:虽然两人能彼此看见,之间却隔着一层玻璃墙——这让Gary听不清Alana在说什么。隐形的墙壁+无法沟通的寓意无需赘言。

Gary和Alana所象征的,是一代又一代人遗忘在内心角落的纯真:头脑简单却能心想事成、创业路上顺风顺水的Gary,就是纯真本“真”;而心有不甘又屡屡碰壁、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左冲右突的Alana,最大的纠结便来自是否要跨越纯真。

我们可以看到:“爱情”的每次失落,都来自于外部成人世界的侵袭,当纯真遭遇历史、宗教、文化、政治的轮番碾压跟摧残以后,“爱情”总被不失时机地再次唤起。具体来说:

Alana的第一次移情别恋,是因为在飞机上偶然邂逅了Gary的朋友Lance。然而,这个准男友却在Alana的家庭晚宴上令他们全家出丑:他坚称自己虽是犹太人,却是个无神论者,不肯念出饭前的祷告。这个什么都还未付出的人,一上来就伤害到Alana的信仰。

第二个让Alana动心的成年人是西恩·潘饰演的过气明星 Jack Holden。这个角色很有意思,他简直能让我们回想起酒桌上常见的那些“成功人士”的嘴脸:夸夸其谈还目中无人,明明早被这个时代抛弃,却自以为是能让众人惦记的“大人物”。他们话唠般喋喋不休,只为满足那可怜巴巴的虚荣和权势幻觉。

正像 Jack Holden能和Alana分享最私人的记忆,却连对方的名字都记不住。一转眼,就连他的“最佳女主角”从摩托车上掉落也浑然不觉。虚伪的“成功人士”剥夺的,是Alana的身份。

影片中的这一幕极其幽默讽刺

再说说由布莱德利·库珀饰演的制片人Jon Peters:他不但对Gary的家人出言不逊,还借倒车之机性骚扰Alana。在加油站他一言不合就要与人开干。这种好似磕了药的暴戾疯癫,蕴含着PTA对“上流社会”和那个混乱动荡的时代的讽刺。

表面上看,是两人从他的手上逃脱后Gary的幼稚行为让Alana感到心灰意冷,但追根溯源是战争导致的燃油短缺令他们身陷险境。Jon Peters夺走的,是Alana对这世界的安全感。

影片还原了洛杉矶70年代的能源危机

Alana的第三个爱慕对象是年轻有为的议员Joel Wachs,可他却给了Alana当头一棒:原来,这位竞选人之所以愿意跟Alana合作,是利用她掩盖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他的伪善与谎言给男友带来了伤害,也让Alana再次看清了成人世界的冷酷无情。

Alana与竞选议员的同性恋人拥抱

至此,女主的三次“外遇”全告失败,这才促使Alana义无反顾地奔向Gary——如果只盯着女主轻易爱上别人这点不放,你当然会觉得两个人的“爱情”仿似过家家般的胡闹;但若能看清这些“恋爱候选人”的身份背景,自会明白PTA的良苦用心:

除Gary外,他们都是成年人甚至“成功人士”,却总能从各个维度对Alana作为人的完整性构成伤害:她的信仰、身份、人身安全、政治热情被逐一剥落,她也总处在被利用的位置。隐藏在这背后的,恰恰是无所不在的男权社会对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人的规训使然。

来自成人社会的戕害还着重体现在两场夜戏上:一是刚才提到的摩托车戏,当西恩·潘将坐在后座的Alana甩出,Gary立即朝她奔去。这时Gary的前进方向恰与西恩·潘相反,PTA甚至还塞入一个两人擦身而过的镜头,这表明年轻人的真正“前途”与成人的期待相反,默默的抵抗姿态尽在其中。

第二场夜戏是在Gary砸烂Jon Peters的豪车后,Alana发现卡车也没油了,万分紧张地靠一路倒车行驶到大路上。“倒车”的这个动作与“反向跑”的寓意相似。

原来大人的世界如此不堪,而唯有Alana和Gary在一起时地位是平等的。在Alana的眼里,虽然这个大男孩没心没肺、不懂自己,但他起码真诚对自己、不会假装懂得自己。

因此指责PTA“直男视角”,为女主选择这样一个“小屁孩”而备感不值的人,实在是误会了PTA的表达本意。并不是任何一部电影,都可以轻易地拿时下最热门的舆论和话题去套——照此说法,那么《木兰花》中的失枪警察对于沉浸在痛苦中的独居女子也以外来者的拯救姿态出现——也可以说这是“自以为是的直男癌视角”。总这么解读,有意思么?

《木兰花》最后的“爱情表白戏”极其动人

那《不羁夜》中的黄暴场面和《大师》里的沙滩“裸女”又该怎么办?而说到调侃亚裔口音、歧视犹太人等ZZ不正确,《私恋失调》里干脆大开同性恋的玩笑,甚至有“乳化”情节。PTA早就“没资格”再拍片了吧。

2002《私恋失调》

嫌影片不够“女权”没有道理,《甘草披萨》的“爱情”只是个体抵御整个时代侵蚀的武器。它不止不是爱情片,甚至也不是成长片——不管明星还是议员,从世俗意义的角度讲,对Alana就是“更好的人”。接受他们,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成长”。

PTA就是要让女主拒绝那样的“成长”,拒绝社会提供给她的各种角色,保持自我完整性,与内心那个永远长不大、永远不完美的“纯真”相互拥抱。

别看《甘草披萨》貌似给出了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的结局,它真正流露出的那份情绪和惆怅,则像极了《亚特兰蒂斯之心》里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台词:

当你年轻时,拥有如此多的快乐时光,让你以为置身奇幻,就像失落的亚特兰蒂斯。之后你长大了,心就裂成了两半。

2002《亚特兰蒂斯之心》

少年时代是每个人再也回不去的亚特兰蒂斯,跟随着男女主角在70年代的洛杉矶街头轻快地奔跑,我们也能一窥那虚无飘渺的亚特兰蒂斯的凤毛麟角——你若嫌这样的“日剧跑”场景太过无聊,大概是因为普通人的真实青春,多半就这么“无聊”。

嫌“无聊”是因为它太“普通”

相较PTA的以往作品,《甘草披萨》有很大的不同。这首先体现在:它的主人公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普通人。所以它和同为爱情片的《私恋失调》和《魅影缝匠》很不一样,《私恋失调》的男女主人公都属神经质人格,而《魅影缝匠》讲的是艺术家与普通人的爱情,探讨爱情的本质和对两性的不同。

2002《私恋失调》

2017《魅影缝匠》

我们不妨再来回忆一下《赌城纵横》里的赌徒和妓女、《不羁夜》里的情色明星、《血色将至》的石油大亨、《大师》的退伍老兵和《木兰花》中身陷破碎家庭的病态人物——PTA以往的电影角色,简直称得上“非正常人类大集合”。

《不羁夜》爱情动作片团队

《血色将至》自私父亲与失聪养子

《大师》异教领袖和空虚信徒

这些以往的角色,在生理上(如《不羁夜》《私恋失调》)或心理上(如《木兰花》《血色将至》)的边缘化特征与现实中的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他们致力于寻求自身的拯救和归属,却往往偏离期望的轨道。愈是挣扎就越陷越深,最终只能堕落或忏悔,并以疯癫和死亡为代价。

《木兰花》父亲临终之际反思平生

《血色将至》虚伪神父最后被杀

PTA向来是依靠边缘人物讲述另类故事的高手。如此一说我们会发现,《甘草披萨》中那些由大牌明星客串的配角才是以往PTA电影的主角:不论是托大的明星、疯癫的制片人还是虚伪的政客。按过去的创作规律,本该浓墨重彩铺陈他们的人生轨迹才是,可如今这波人却只作为主角少年的布景板存在。

本·萨弗迪饰演同性恋议员

这一切只因为,影片核心和叙事母题已经变了。

我们从《甘草披萨》的配角们的身上,能够寻找到PTA过往电影主题的痕迹:风光不再、沉湎往昔的过气明星,可与《不羁夜》中挣扎于没落A片工业的演职人员两相对照;70年代的石油危机让我们第一时间想起《血色将至》;而有关宗教信仰的讨论更是贯穿PTA多部电影,如《木兰花》和《大师》。

《木兰花》中的信教警察

《血色将至》中的教堂

因此,我们真的不必对《甘草披萨》中走马观花的现实关切感到不满,你若嫌这些蜻蜓点水的表达对社会和人心的批判不够彻底,那不妨重温PTA之前的电影:都有,而且很彻底。

这样一个严肃惯了的、对欲望信仰和人类深层次的精神危机有着深刻洞察的作者型导演,拍到某个阶段肯定是会累,也会像Alana一样“转向”的。

《血色将至》石油大亨将灵魂卖给魔鬼

将《甘草披萨》称为PTA的返璞归真之作并不为过。“反”的究竟是什么?不再是边缘人同世界的二元对立,而是普通人和世界的格格不入。PTA告诉你:或许这个世界才是“边缘”的。

虽然普通人替代了边缘人,但不影响人继续同这个复杂的世界博弈,二元对立依旧存在。而当故事从“边缘VS主流”转向“普通VS主流”时,难免就不那么引人入胜、甚至有些“无聊”。

Alana和Gary一不是《怦然心动》或者《两小无猜》中那样的俊男美女,二没有边缘人的复杂性格和反派人物魅力,他们就像为时代洪流裹挟而浑然不绝的我们。

而所谓青春:就是有激情、无理性,说来就来、想走就走;就是不负责任的誓言和年少轻狂的幻想;就是在浑浑噩噩与突然振作间摇摆不定、缓慢前行。

呈现无知才有的无忧无虑,简直让PTA过往的电影技法没了用武之地:聚焦两个小年轻的生活日常不需要复杂精准的群像调度;而凌厉的交叉剪辑、冷冽肃杀的氛围、黑暗的成人思考也都与“一切皆有可能”、无所畏惧的少年气相悖。

因此并不是PTA不思进取或“江郎才尽”,实在是因为此番表达跟题材的需要。最适合《甘草披萨》的镜头设计,还就是各种推轨各种跑——你若对这样的内容感到厌烦,那就是对影片的视角不满,那就没办法了。

在如今这个分裂加剧、非此即彼,凡事都被穷尽并推向极端的时代,我们还需要怎样的解构和颠覆、混乱与黑暗?我们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和自己无关的、发生在遥远过去的“岁月静好”感到如此不耐烦?我们的内心得有多沧桑,在看到其貌不扬的平庸少年——也就是曾经的我们时,不再能共情?

那颗“亚特兰蒂斯之心”终究还是失落了。为什么?

印象中,“致青春”这个词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致”的方式有两种:《甘草披萨》是一种,《甘草披萨》里的西恩·潘又是另一种。前者是一路走来的长辈对后辈的真诚祝福;后者是油腻空虚的躯壳对年轻的觊觎窥视。

到头来,《甘草披萨》竟成了PTA导演生涯中评价第二差的电影,而情人节的国产“青春片”卖得叫个红火。问题出在哪呢?

反正时间和生活会将一切都推向残酷和虚无,但这并不妨碍电影中的年轻人一次又一次侥幸地躲开历史所强加给他们的各类伤口。能跑多远,就跑多远。

这是拥有赤子之心的人才能讲述的乌托邦童梦。就像罗大佑的歌词唱的那样:

模模糊糊里 / 跌进历历陈事中和你舒舒坦坦 / 开怀畅言恍恍惚惚的 / 你那伸出的双手仿佛又回到我眼前——《赤子心声》

影片《甘草披萨》无疑寄予了PTA对身边人和下一代的深深祝福,期间流露的丝丝悲悯与同情、温存和善意,悉数融化在充满胶片质感的阳光色调中。这不只是PTA献给遥远过去的一封情书,也是一份面朝未来、“爱与希望”的灵魂宣言。

唯有纯真,能抵御幻灭。这不是逃避,是希望。“爱”的是谁恐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知道自己爱什么。

作者| 纪扬;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3 ) 资本主义的童话

甘草披萨并不是一部私人的电影,因为它近似起到了触及每个人心灵的效果,如果你还有心的话。这并不是关于外在的电影,它不是关于物质,不是关于城市,不是关于质感,也不是关于景观,而是关于心灵和情感,因此必然将会导致极其主观的观影感受,因为它是关于subjectivity本身的。

这部电影的内容本身足够吸引人,以至于观众们无暇顾及导演的炫技,什么长镜头,什么这个技巧,那个技法,什么都记不住,唯独只言片语的台词和浮光掠影的画面可以最深地打动我们。

这部电影的核心内容是爱是莫名其妙的,这四个字即这部电影的关键词。开头,男主Gary突如其来地对女主Alana产生兴趣,约她出来玩。他看上她哪儿了?我们不得而知,感到莫名其妙。Alana比Gary大很多并且明确表示自己不感兴趣,却还是付了约,为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感到莫名其妙。比如飞机上Gary当着Alana的面儿和年轻漂亮性感的空姐调情,问人家叫什么名字。空姐心里偷着乐,不过当她耐人寻味地打量Gary过后,又询问他是不是童星,Gary说是以后空姐意味深长地走开了,表情难以捉摸。她什么意思?我们不得而知,感到莫名其妙。是不是因为她发现了Gary是未成年人所以无法发生关系而感到沮丧?不管怎么说,这个空姐的形象深深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尽管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又一个莫名其妙的化身。

下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色是Gary第一次走进出售水床的商店里的性感黑人女销售。黑人女销售邀请Gary进店试床的过程是一个赤裸裸的、关于性的勾引过程,女销售仿佛化身最专业的东莞小姐,带领着第一次来寻欢作乐的顾客进入肉体欢愉的巨网。女销售领着Gary来到床边,仿佛身处酒店房间,马上就要上床进入正题。Gary躺在床上,眼中的倒置的女销售的脸向他送上飞吻。这是一个复杂的画面:这不仅是一个充满消费主义和商品经济的世界,还是一个性、爱、与金钱无法分割的世界。在后资本主义世界,一切都与利益挂钩,水床的销售与性相关,无知的男童在走进家具商店的一刻也成为了成人世界的镖客。至于女销售如此莞式的服务是否说明她真的会和顾客发生关系还是只是用这种外表作为营销手段是不得而知的。但我们一定要记住,美丽的女人不再是女人,而是事物,她为了金钱,愿意把美丽与你交换,你们的关系是平等的,一买一卖。没有什么男性凝视,男性权力,当你的钱转移到她的钱包里,你自己想想是谁在凝视谁。

而水床在该片中又是一个符号,这部电影里充满了符号:从片名指涉黑胶唱片的甘草披萨,到水床,到弹球游戏,各个都是商品,都是物质,是流动的资本,是凝结的劳动力,但又是承载着质感与记忆的物体,是things而不仅仅是objects. 这部电影是被这些符号、这些商品,和这些商品象征的生意串联起来的。先是电影业,然后是水床,然后是电影业,然后是弹球游戏厅。Gary被警察当作杀人犯逮捕是另一个往往被认为是莫名其妙因而被忽略的地方,却具非比寻常的意义。身份的误认是电影常见的母题。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犯罪率,让人遥想被浪漫化的曼森家族;另一方面暴露了警察的体制,执法问题和police state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威胁。七十年代的洛杉矶已然演变为一个警察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地方,加州被称为cop-happy state。警察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对百姓的影响从这一小插曲中可见一斑:警察将男主误认为杀人犯,先是给男主造成了恐慌,其次是对自我的怀疑。身份的误认导致了对自我的不确定性。在被警察一言不发地释放之后,面对着玻璃窗外呼唤他出来的Alana,他迟迟不肯移动,彷徨地坐在长凳上望着外面的世界,仿佛早已不确定自己究竟是原来的自己还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杀人犯。警察的错误根植于他心中的这种疏离感和怀疑感剥夺了他行动的能力,限制了他思考的能力,在他半梦半醒之间,他拖着身子来到外面,重回Alana的怀抱。此时,诡异的一幕发生了:Alana反复质问他是否是杀人犯,是否贩毒,好像她对他失去了信任,开始质疑他的所作所为。可是与警察的质问不同,Alana的话立即将男主拉回现实世界,他终于反应过来,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15岁小孩,没杀过什么人,也没犯过什么罪。15岁少年的迷茫和对自我的疏离被他被捕这件事深深地放大,引人思考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和法律体系对普通人内心的影响。我们很难忘记在晴朗的午后,被锁在空无一人的警局大厅的长凳上的Gary的心理感受,他望着来来往往的警察和寡淡的街景,心情犹如在校长室外等待被训话的中学生。而Gary与Alana短暂分别后的重逢是通过玻璃上的倒影呈现的,仿佛Gary已经迷失了自我,仿佛他们的再次相聚像雾水一样模糊缥缈而不真实。Gary始终背对着观众,脸上的表情我们不得而知,就像是奥沙利文在2022年世锦赛夺冠后拥抱着小特一样,他的脸始终背对着镜头,沉浸在久久的拥抱之中。

这个电影里有太多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有意思的角色,比如Alana试镜的时候把她比作一只狗的大妈,这个大妈是我认为整部电影里演技最好的人。当然这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色,为什么她中间突然快哭了,面部颤抖,把Alana比作一只狗,因为她看到了Alana的闪光点,因为她在Alana身上看到了年轻的自己?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感到莫名其妙。这个角色实在是太好了,比什么布莱德利·库珀啊,西恩·潘啊都要好。

青春期的恋情也免不了相互猜忌,相互嫉妒,这样的情感在成年以后便会简化为仇恨,每个成年人心里都充满了仇恨。男主想看女主的ruai,女主不同意,却同意在电影里演裸戏,这气死了男主,典型的垃圾男的。Gary说:凭什么全世界都能看你的ruai,但是你就是不让我看你的ruai?典型的垃圾男的思维啊,这两件事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后来女主同意给男主展示她的ruai,男主问我能摸摸吗,女主撤了他一个大嘴巴子就走了。

当西恩·潘出现时,应该已经过了一段时间。西恩·潘是典型的分不清虚构与现实的自恋老年白人异性恋猥琐演员,他梦呓一样地引用台词说给Alana听,还当着众人做出来一个难度高到狗都能完成的摩托车动作。正是这样的垃圾男的让Alana回归了Gary的怀抱。成人世界里的垃圾男的太多,我还是跟小屁孩待着吧,Alana心想。

石油危机降临的时候,Alana意识到水床生意已经到头了。缺乏汽油使汽车之城洛杉矶变成了天底下最大的笑话。汽车之城啊,没有汽油那得变成什么样子。没有汽油的洛杉矶就像没有小姐的东莞,是终极的讽刺,是究极的笑话。汽车在马路上排气长队,汽车之城一夜变成单车之城。

这是布莱德利·库珀出现了,他这个角色也挺莫名其妙的,但是很有意思。有时候吧,观众不要太较真,不要总是思考这个镜头什么意思,这个片段什么意思,这个角色什么意思。其实哪有那么多意思不意思的,有意思就完了,库珀这个角色很有意思,疯疯癫癫的,符合我们对好莱坞导演或演员在电影中的样子的刻板印象。库珀时常把der挂在嘴边,出口成脏,三句话不离der,可见他是一个大俗人。你我都是这样的人,所以我们非常喜欢库珀这个角色,因为他非常贴近生活。

还有人说Alana驾驶没有汽油的卡车那一段戏堪比好莱坞六七十年代的飙车戏。甭扯淡了您,无论坡有多陡,没有油的汽车就是不如有油的汽车拍出来的追车戏精彩。就算你把清明上河图纹在一个软der上,它也不如硬der好使。

最后政客那部分让人联想到老马的《出租车司机》,也难怪,导演是老马的粉丝,简单地致敬一下。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当今为数不多能让人感到年轻而不同时感觉傻蜜蜂的电影。我们看到怦然心动,可能觉得它让我们感到年轻,但我们无法避免地觉得它太傻蜜蜂了,太傻蜜蜂了。但这部电影不一样,虽然也是一个童话故事,一段梦游般的虚幻,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给予了我们在真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中追寻这样美好梦境的动力。一般的电影看完我们可能会觉得,哎呀,太美好了,但是太假了,这种事在现实里肯定不存在啊。但这部电影,看完我们会愿意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我们自己的生活,并用这种心态同时审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需要补充的是,虽然这是一部与资本主义和消费社会脱离不开关系的电影,而且Gary与Alana的恋情更是紧紧围绕他们的生意和生意合作伙伴关系展开的,但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受到生意或资本的腐蚀。他们不会因为金钱争吵,也不会让生意影响感情。他们享受生意带给他们的增进彼此关系的机会,珍惜生意并把它当作一件一起做而且享受做的事情去做,而不是简单的赚钱的手段。这一点和现在这个时代很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遥想遥远的遥不可及的七十年代。那个时候,一切都看似像玩笑一样。

 4 ) 尝一块“甘草披萨”,是青春咸湿滋味

“甘草披萨”代表了一代美国人的少年集体回忆,凝结着对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哀悼与祭奠,不管现实再怎么苟且,对于感情的伦理束缚再如何牢不可破,影片中Gary的确抱得美人归,秉持着纯粹,提前步入所谓的成年社会。

对于在成年红线边缘徘徊的小大人而言,青春期是用舌头舔舐空牙槽的一场梦魇,好似向水中猛地投入一块砾石,期盼着激起巨浪,却淡淡得悄无声息。童稚时光在指缝溜走,把无忧无虑的夏日拖进了罗生门,个体意识的觉醒,逐渐把墙上挂的镜子挪移到心间,身体的成熟无法被羞涩遮蔽,成长是关联一辈子的定制惊喜,发现了青春的少年,犹如发现了诅咒的俄狄浦斯,迫不及待要与家庭和学校“决一死战”。长久的叛逆涨潮般吞噬着萌发不久的理性,那股勇往直前的斗志火焰,肆无忌惮地挑衅高处的一切。这就是“酷”,“酷”即是青春之眼。


20世纪70年代的烈烈夏日,在中国,是所谓阳光灿烂的日子,于红泥巴和漩涡里自由泳;在意大利,少年依旧渴望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再度出现;而在美国,“甘草披萨”成为代言青春的永恒图腾。新兴的少年郎意气风发间,大胆去爱,去酷,去装,去往伤痕上抹汗,去模仿时髦的一切。毋庸置疑,《甘草披萨》的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TA)一定是这一群小大人中的先锋一员。

《甘草披萨》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实际上,《甘草披萨》 是极其私人化的一部类型片,保罗的少年经历有极其丰富且个性的洛杉矶情结,就像姜文对北京的难忘,伍迪·艾伦迷恋纽约,海明威赞美巴黎是流动盛宴。从小迷恋情色片的PTA致力于从事电影行业,在纽大电影学了几天,便退学实践,拍摄了一系列香艳片和伪纪录片。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意产出后,1999年凭借木兰花斩获金熊奖后,PTA的电影生涯其道大光。

对于PTA而言美国的70年代是一个熬着魔药的大锅炉,陈旧的腐烂往锅里一丢,就能熬出各式各样的新奇玩意。影片中爆火的水床生意,以及有免费可乐畅饮的新式弹球厅就是最好例证。由于从小在演艺业家庭,其父亲是配音演员,街坊邻居也有许多影视“民工”,他对这帮好莱坞工薪阶级有独特的记忆,而最鲜活的记忆载体,就是餐厅、酒吧、跳蚤市场、影视公司。比如,电影里的餐厅 Ram’s Horn、酒吧 Tail o’ the Cock ,都是现实存在的,并且是PTA常去的“游乐园”。而关乎”石油危机“”美苏争霸“”猫王“这些国际大事件,便成了天然的舞台大幕

《甘草披萨》中70年代独特场景


《甘草披萨》讲述了15岁的童星少年Gary( 库珀·霍夫曼 ) 疯狂迷恋上了28岁的 Alana( 阿拉娜·哈伊姆),起初年龄的限制带来戏谑的发展,但Gary“小大人”的魅力吸引着 Alana,两人在夏日从学校与岗位解脱 ,从疏离到熟络,一块创业经商,参选演员,摆脱政治和资本漩涡,在圣费尔南多谷享受青春、寻觅自我、携手奔波最后坠入爱河的故事。

《甘草披萨》宣传照

影片的男主角摘取早熟的”青春禁果“,试图尝试相差13岁的”不伦“恋,这在常人眼里,尤其是中国观众看来,是不太正常的非分之想,但是PTA把青春期的合理幻想理解成一种对年龄标准的挑战,是过渡期少年对成人世界的憧憬,是初入名利场的忐忑所反作用催发的自信,是不被定义的自我意识觉醒表现,更是翅膀长硬的必要破茧。

《甘草披萨》片段截图

那么《甘草披萨》如何表现出青春与成长,过渡时期的情感表达呢?人物动作的独特设计是很重要的亮点。15岁的男高中生,如何在一位富有成熟知性的女性面前,展现出自己的气场和状态?一些体现青春期的台词和动作是要区分于Alana的。这种动作总结起来是一种”酷小子“的身体叙事状态。酷小子双手插裤兜,走路甩动着看上去厚重且非主流的黄发,伴随着带有轻微不屑和自信的微笑,常常用感叹词作为话尾结语。所谓的酷,有点像《少年的你》,对于这种性质,《 酷——青春期的符号和意义》有所涉及。

最重要的一点,酷态必然包含一种故意显得舒缓而懒洋洋的肢体动作,并伴随着一种漠不关心的、镇定的面部表情。我们从酷者身上永远看不出匆忙、困窘或羞怯的情状。他们走起路来懒懒散散,像是在闲逛或散步的样子。他们通常都歪斜着头,并以一种有意放慢的、半圆形的方式转动。他们的表情显得平静、镇静而沉着。酷的青少年不会表现出任何激烈的情感。扮酷就含有对那些因情绪引起的身体状态的控制。不惜一切代价来防止失去酷(losing one's cool)——这种表述本身传达的意味即包含着酷。酷态包含一种对情绪失控的谨慎的、有目的的防范,也包含一种伪装或掩饰那些被认为笨拙、别扭、愚蠢的行为以及一切令人难堪的行为举止的能力。
Gary的青春期”酷“态动作

《甘草披萨》中Gary和Alana作为男女主角,在剧作的巧妙安排以及人物关系的生疏转化上,都有着令人难忘的塑造。他们两人在浓浓的醋意里,走进对方内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Alana为了证明魅力,报复性地给一名电影制作人和商业大鳄投怀送抱,并且被邀请坐在摩托车后座,完成这位老白男的疯狂杂技表演。(对于这一段,PTA 现实里他就见过美国著名的特技演员 Evel Knievel 在众人的簇拥下跑到停车场表演飞车特技,狂拽中摔了个狗啃草,起身拍拍灰,又继续回酒吧酩酊。)就在她被老白男丢下不管时,一路狂奔并给予怀抱的,却是那个不被成人社会主流价值观接受,被还未脱胎的稚嫩裹挟的Gary。她意识到,相比较于金钱与名利,面对着虚伪的嘴脸,对着大染缸犯恶心,不如接受眼前这个可爱天真,纯粹且富有智慧的”小大人“。

Alana与富豪在摩托上亲密


生理年龄也许可以锁住牙齿没有长齐的狼,但不能困住其歇斯底里的呐喊,枷锁被赋予了年龄,成为无形的鞭笞,但是普遍的标准不能拘束每一个人,总有提前觉醒的少年 。美国的青少年或许比我们更开放,却缺失了中和的温良气质。《甘草披萨》实际上并不是指的可食用的披萨饼,而是美国70、80年代南加州的一家著名的唱片店的名字,这家唱片店的盘状唱片带,颜色像甘草糖果,而形状又类似于披萨饼,于是干脆把卖不掉的唱片戏谑地喊成”甘草披萨“。

甘草披萨唱片商标

“甘草披萨”代表了一代美国人的少年集体回忆,凝结着对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哀悼与祭奠,不管现实再怎么苟且,对于感情的伦理束缚再如何牢不可破,影片中Gary的确抱得美人归,秉持着纯粹,提前步入所谓的成年社会。

《甘草披萨》获得了 第94届奥斯卡诸多提名奖项:

肆捕像将整合影评资料,给出比较主观hhh的预测,对于《甘草披萨》而言,拿到最佳导演的可能性高于最佳影片,而原创剧本得奖几率不大。


青春的潮汐,如同那一夜春风而绽放的力比多之花,散发着荷尔蒙的独特芬芳,面对着含苞待放或绮丽馥郁的花朵,男孩们变成蜜蜂,“嗡嗡”地聒噪,亮出尾部的蜂刺,还未等礼貌地攫取花蜜,就沉醉在自我审美的必经之路上,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在少年维特与王勃间反复横跳。就这样,少年们把青春期视作天敌,无一日不盼望加冕,发表《独立宣言》。可一旦身份猝不及防地转变,少年们痴想捕捉春日最后一抹夕阳余晖,入了魔似的和时间赛跑,可尽管那洒下的光影温度依旧,却找不到被灼烧的切肌之痛;尽管心脏扑腾从高台坠落,却早已寻不见当时乱撞的那只小兽。咸湿的风吹来,伤感从胡茬泛滥到发际线,小大人不得不窥镜自叹,天底下再没有不苏醒的梦,再没有不用孤军奋战的考试,再没有必定回复的信,再没有不决输赢的游戏,在时光面前,谁都公平,没有再来一次的青春,更没有反悔的命运之骰。

所以,珍惜当下,不畏年龄,尝一口过期的甘草披萨,也是青春的咸湿气息。

《甘草披萨》宣传海报

本文首次发表于公众号“肆捕像”

呜呜新手影评公众号,大家喜欢阔以关注一下!!!

部分文献参考于:

一本对于青春期于青春期人性不错的解剖研究书,值得一读

 5 ) 男性青春怀旧片中的立体女性形象塑造 ——评《甘草披萨》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以下简称PTA)延续了《魅影缝匠》(2017)中的女性视角,又创作了一部立体展现女性人物形象的影片——《甘草披萨》,故事发生在70年代的加州,美国梦的黄金时代,PTA带领人物尝试寻找需求和欲望,在一种反传统的叙事手法中表达了导演对女性困境的认知,成功塑造了女主人公Alana的立体形象。

PTA叙事的基础是影片中人物在他们的前进过程中寻找内心的需求与欲望,时间在跳脱的剪辑下快速流淌,而影片中人物的生活却停滞不前:恋爱、分手、再恋爱,创业、失败、再创业,他们所能做的只有奔跑。

奔跑,但只能重复停滞不前的人生,跑得筋疲力竭最后发现一切回到原点。这是极具真实感的刻画,导演不羞于展示Alana的弱点,这样完全发自内心的角色是令人信服的。在对Alana形象的表现中,奔跑是一个多次被强调的行动,导演擅长用扭转人行动方向的方式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邂逅发生在第一幕,Alana逆行和小孩们擦身而过,Gary在她吸引同她搭讪,但他同时也扭转了她行进的方向。性,生意,烟酒,人际周旋,笨拙汗湿的刘海,Gray是一个拼命挤进成人世界的人,而每当Alana在成人生活里受挫,就会向左奔跑,去孩子堆里找回掌控感。影片中女主人公的首次奔跑发生在她奔向警察局的路上,向画框右侧奔跑的她被青少年迎面撞了满怀,她大骂着“teenager”,在几个镜头之后却加入了向画框左侧奔跑的年轻人的队伍。全男性的警察局是父权的强大体现,而女主人公从警局向左狂奔这一行为,正是她对成人世界的反叛。在影片结尾,两个人向着对方奔跑,女主人公的行进方向依然是向左,二人磁铁一样撞在一起。对于个人的逃避和崩溃,导演不批判也不给鸡汤,只是在一旁戏谑地观看,有些时候爱成为一种出口,会有人真正理解你,会有人陪你一起“不想改变”。导演PTA擅于撕开对立的价值观,比如《大师》里信仰的崩塌,主角发现改变是从一种自欺欺人的虛假。而本片作为一部青春怀旧片,在导演回忆自己童年的叙事中,他没有致力于展现人物的成长,甚至《甘草披萨》中的人物是没有成长的,反而出现了Alana这样逆向成长的角色。

若将女主人公的行动轨迹记录下来,就像顺时针画着圆圈形,这样不愿改变不愿成长的角色也是有属于她的人物弧光,但这弧光是环形的。抛弃对青少年对成长的执念,抛弃青春怀旧片对岁月流逝的悲叹,《甘草披萨》以轻盈的姿态拥抱着返璞归真的真诚。

作为一部反传统的青春怀旧片,《甘草披萨》中的人物既没有传统浪漫喜剧中讨喜正确的外貌与人设,也没有边缘人物身上险疯狂的人物魅力。安德森以这种方式讲述他的故事,使看电影的体验更接近于现实生活的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件事都有意义,对现实生活的狂热回应,正意味着导演战胜了电影的既定机制。

导演选择站在了不美化回忆的立场上,他们就像是经历特定时代的普通人那样,在浑浑噩噩与模糊目标中长期徘徊,原地打转,在刻画Alana时选择从女性视角出发,描绘了一个女性在70年代在大多数情況下的反应,连同女性本身的局限性一样,是构成一个时代的基础。PTA童年时期随在好莱坞工作的父亲接触了各式女性,在影片中他挪用了记忆,以女性视角出发,试图撰写女性困境,因此,《甘草披萨》是一部可以另女性感同身受的电影。随时间线发展,粗鲁喘息、家庭凝视、卡车惊魂、摩托坠落、同病拥抱,女人的世界如此敏感、危险。没有爱情,只有攀附、照顾、帮村,然后被世界一次次回弹。

女主并不轻巧却也毫不客气地穿梭在那个阳光灿烂的世界,穿梭于随处伸出的占便宜的手;父权从真实的父亲,到生意场名利场上的逻辑,到政治游戏里的话术。片中各年龄段的男性角色们看似在引领着事情的进程或世界的局面,每一次迫近失控点时,却都要依靠女性来缓和或扭转。其中无论是攀上一位她曾在试镜遇见的中年动作明星,希望他能为自己带来进入好莱坞的机会,或者是为了接近要参选市长的老朋友而投身政治圈,前去应征他办公室的助理工作,《甘草披萨》 都完全展现出Alana朝着各个领域去多方尝试的勇气,以及为了跳脱中下层阶级而不断付出努力的坚韧生命力。然而就如同在美好的愿景背后,都存在着不如所愿的残酷黑暗面,《甘草披萨》老明星释出的善意,只是希望Alana这个年轻女孩能来酒吧,陪他跟老朋友喝酒,并在她意外摔下机车时不闻不问;而原本以为对自己有好感的市长候选人,最终也只是想拿Alana来做掩盖自己同志身分的挡箭牌。

世界是二元性别割裂的,男性凝视是时代的弊端,导演在海报上已经首先表达了他的立场——Alana穿的t恤上写着“You’ve Come A Long Way,Baby”,是七零年代的维尼珍香烟广告口号,鼓励女性追求自由解放。水床这个意象在片中是软色情的代名词。Alana穿着同水床床单花色相同的裙子时,她被赋能为男性对水床性感的联想以及欲望的投射。但导演在刻画女主人公时,本身没有出于美国上层老白男的凝视,或出于对一对姐弟恋关系、一个女性产生意淫,反而PTA的女性形象是立体的,强大的,柔和的,温暖的。一幕是老明星骑摩托飞跃篝火复刻年轻时高光时刻,人群为了一段正在腐朽的记忆于篝火边喧腾,远处的黑暗里两个正在年轻的生命安静的拥抱。另一幕是女主假扮市长候选人同性恋人的女友送他回家,两个破碎的灵魂用彼此的孤独拥抱。还有Alana在驾驶卡车带领孩子们逃脱后的独坐,这世界如此危险,男孩子们在打闹、互开开黄色笑话,拯救他们的英雄却在他们不远处独坐着,如此害怕、如此不安,镜头微微抖动,长焦下霓虹灯影影绰绰,Alana用力埋过脸去,久久缓不过神来。女主人工的怅然若失,让她被月光照耀时,分外凄清,这大概让她第一次看到急于长大这件的事情是多么空洞。包括爱本身,她能随时移情,她足够坚韧也明白爱是流动的,唯有真诚的心最可贵。因此,最终Alana还是奔向Gary,即使两人相差 10 岁,有着难以跨越的年龄鸿沟,这是去拥抱她内心真实情感的选择,就足以显示她已经清楚自己的需要与欲望,能够在末来找到自己前进的道路。

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变化之外,也包含了许多对于美国70年代动荡背景的呈现。其中不管是反对越战的浪潮、性别种族等各种平权运动,或者是1973年以色列爆发一连串的“赎罪日战争”,引发了全球性石油危机,这是导演PTA专属的童年底色,他也通过这部怀旧片刻画了一位立体的女性形象,从时代与私人化的视角,女主人公都展现了女性坚韧、温柔、可爱的生命力。

 6 ) 重拾美妙和焦虑的碎片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下文简称PTA)是新世纪以来美国最重要的电影作者之一,多年一直以来徘徊在好莱坞相对边缘的位置,很少获得美国电影学院的认可,奥斯卡重要奖项往往数提零中;但他的作品却又享誉欧洲甚至全世界:《木兰花》(Magnolia)拿到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私恋失调》(Punch-Drunk Love)拿到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大师》《性本恶》《魅影缝匠》……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大师级水准。PTA最有名的作品非《血色将至》(There Will Be Blood)莫属,影片讲述了一个石油大亨发家致富却家庭破裂的故事,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笞。无论是艺术造诣还是思想境界,该片都称得上是2000年后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毫无疑问,无论是题材、结构、人物,PTA的作品总是能给人带来某种意料之外的错愕感,其所传递的价值又往往不见容于主流,这也使得他的电影往往难以在当时当地获得与其成就相匹配的评价。

2021年,PTA推出了他的新作《甘草披萨》(Licorice Pizza),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70年代初的爱情故事,并在今年的奥斯卡评选中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提名。这也是在《雨人》之后33年,好莱坞大制片厂米高梅独立制作、销售和发行的影片中,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影片,尽管以PTA悲惨的获奖履历来看,本次空手而归的概率依旧很大。

与PTA之前在其作品里善用全美国最好演员的做法非常不同,本次这部新作中的两位主角对观众而言十分陌生,《甘草披萨》也确实是二人的电影首秀。不过实际上,他们都与PTA渊源颇深,在其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女主演阿拉娜·哈伊姆(Alana Haim)隶属HAIM乐队,PTA自2017年开始就给乐队拍摄音乐视频,完成了数量众多的MV短片,和乐队三姐妹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刻的默契;男主演库珀·霍夫曼(Cooper Hoffman)则是PTA此前多次合作过的伙伴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之子,而菲利普·霍夫曼在《大师》中的精彩演绎也为PTA和他自己各赢得了一座银狮奖杯。因此,《甘草披萨》这部影片本身或许有点像是编导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虽然他的创作态度绝非是以插曲视之。

影片中,男主角加里是一个15岁的高中生,女主角阿拉娜是一个25岁的摄影师助理,二人在高中照相日当天相遇,并开始了一场聊骚。初看之下,加里和阿拉娜好像怎么也不可能走到一起:不仅因为这会成为一段年龄差巨大的“姐弟恋”,而且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逐渐发现二人的性格和价值也迥然不同——加里是一个头脑精明活泛的童星,有着十分敏锐的商业嗅觉,几乎能够瞬间把握住时代的经济脉搏;阿拉娜则对生活有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执着和想象,尤其对加里这种“小聪明”嗤之以鼻。在与加里的“商业团队”分道扬镳之后,阿拉娜加入了当地市长候选人的竞选团队,准备在政治世界中大干一场。然而二人的创业/职业生涯都并不顺利,也正是在如此充满挫败感的经历中,他们之间看似若即若离的关系开始逐渐变得不可或缺。

《甘草披萨》根据真实事件进行改编,这一点跟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影片《好莱坞往事》相似。有趣的是,《甘草披萨》的故事发生地圣费尔南多谷距离好莱坞非常之近,两部影片发生的年代也非常接近(《好》是1969年,《甘》是1973年),所以把两部影片放在一起进行比对,就能看到两个导演是如何热衷于这个时间节点,并同一时期的美国社会进行了怎样丰富的描绘。当然,昆汀和PTA的叙事手段本身有着很大区别,前者直截了当地深入事件,对其进行重述和解构,通过故事情节俘获观众,后者则是意在言外,试图以“侧写”勾画时代氛围,以幽微隐晦的方式让观众自己发掘宝藏。

这里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好莱坞往事》和《甘草披萨》里都出现了“过气演员”这一形象,前者以之为主角,讲述电视明星里克·道尔顿与替身搭档的故事,后者则将杰克·霍尔顿(Jack Holden)这一半虚构角色安插进阿拉娜的生活中,以一场疯狂又好笑的摩托戏回溯了一个演员甚至一整个产业昔日的荣光。与之类似,片名“甘草披萨”本身也反映了影片“侧写”的特点:PTA在解释这个片名时就表示,“甘草披萨”不仅是当时南加州地区一家连锁唱片店的名字,更重要的是“甘草”和“披萨”两个词能够让他“立即回忆起那个时代”,并“很好地捕捉到电影的情绪”(引自《洛杉矶时报》和《综艺》对导演的采访)。当然,看完全片的观众肯定都知道,“甘草披萨”这个词从未出现在情节当中。

我们不妨说,《甘草披萨》表面上(或“正面”)看的确是一个无害的爱情喜剧(rom-com),但PTA却是来用这个故事举重若轻地叙说另一些真正重要的事物,那些处在“后景”却在一代代美国人生活中复现的事物。

值得注意的是,主角内心的转变与影片中的两个事件有着非常直接深刻的关联。其一是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的油价上涨,使得加里的水床生意受到极大影响(水床的原材料乙烯由石油提取),同时牵引出充满隐喻意味的“空档倒车”大戏,促使阿拉娜走上另外一条道路;其二是阿拉娜所服务的市长候选人在下班时间邀请她到一家餐馆,阿拉娜也是在此时发现眼前这个政治偶像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动人,而这很难不让人想到1972—1974年之间发生的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水门事件”(尤其是电视上还出现了尼克松本人)。两个事件的出现,让阿拉娜被危机感和幻灭感所笼罩,也让两个人的关系出现起伏和波动。以此观之,《甘草披萨》的时间线是可以精确到月甚至日的,任何一点轻微的时间偏移都将对人物动机和故事走向造成损失。也正因如此,在这个时间节点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绝非某种散漫编排的巧合、扭捏作态的怀旧,而成为某种必然的策略。

实际上,《甘草披萨》所采用的“侧写”和“后景”策略并非PTA初次使用,比如其改编自托马斯·品钦的作品《性本恶》(Inherent Vice,也译为《固有缺陷》)就是借一个犯罪/侦探故事的外壳,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关系,揭露出社会的“固有缺陷”,甚至以1970年影射21世纪的美国。只不过,PTA这回已经不再改编后现代文学名著,而是走了一条塔伦蒂诺和品钦之间的、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准许范围内,具有最大限度指涉性和批判力的半原创道路。恰如《电影手册》所言,“对于塔伦蒂诺或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这样的作者导演来说,通过作品重新回到这一时期不仅是服从于一种怀旧的狂热,更重要的是重拾那些美妙和焦虑的碎片,以便通过它们更好地折射出当下。”

与《性本恶》相似,我们也能在《甘草披萨》里看到太多有趣的配角,在各种行为举止荒诞不经的配角身上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躁动、混乱和不安。除了西恩·潘饰演的过气男演员之外,布莱德利·库珀饰演的乔恩·彼得斯(Jon Peters)也有着十分吃重的戏份。我们能看到这个疯疯癫癫、磕了药似的制片人身着嬉皮士的衣服和饰品大闹加油站(在《好莱坞往事》中,嬉皮士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群体),随着1969年的曼森家族案的发生,嬉皮士的大规模流行也彻底终结,乔恩·彼得斯这样的人似乎成为了嬉皮士的“遗老”和“余晖”。影片中还有一个神秘的角色,也就是一直站在门外监视市长候选人的神秘长发男子。这个略显颓废、振振有词的人物很难不让人想起《出租车司机》(1976)里的罗伯特·德尼罗和《纳什维尔》(1975)里的无名杀手,PTA以比马丁·斯科塞斯和罗伯特·阿尔特曼都更加“反高潮”的方式处理了这个形象——刺杀从未发生,但威胁也从未离开,一股不为人所知的暗流始终都在涌动。可以说,PTA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带着历史前因后果和宽广政治外延的世界,不可知的他者潜伏、观察,伺机而动,没有一个人能不受影响和支配。

影片结尾,阿拉娜和加里二人相互找寻,最后在影院门前相遇,故事也随之在一种甜蜜的氛围中结束。然而PTA似乎并不想就此确定二人的关系,几次高光的闪回没让人产生感动,反而让人更加疑虑了:我们分不清PTA究竟是在以闪回强化二人之间愈加深刻的情感,还是向我们暗示此时二人的彼此追寻只是先前经历的重演?这是否意味着疯狂的奔跑和追寻将还会在二人的关系中再三发生,而他们之间根本性的冲突似乎从来没有化解?

又或者,我们所有人都只是在各式各样的历史碎片中,上演别无二致的戏码?

 短评

这样的片子对PTA来说,简直是手到擒来,毫无难度,氛围、情调很迷人,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处理得刚刚好,选了一对长着很素人脸的男女主角,非常对路了,一路奔跑的镜头虽然通俗,但处理得很带感,整体看来几乎就是半个洛杉矶风情画了,光怪陆离的各类人逐一登场,都是他们恋爱的背景板。这个片子应该和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一起看的。

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后半程主演的功能只是串起一系列明星的表演片段。

12分钟前
  • 黄小米
  • 还行

他们争吵不休,永远满怀嫉妒,在复古的、灯火通明的加州夏夜里不断地奔跑,在受命运安排前不断否认他们注定要在一起。 可惜有佳句无佳章,远不是最好的PTA。如此糟糕的亚裔玩笑,在2021年出自好莱坞最重要的作者导演的新作中,在以包容著称的纽约,还能引得观众大笑。道阻且长。(讲自己的故事当然没问题啊,but PTA is such a small man 在座各位有想到吗?我是没眼看的。

14分钟前
  • 咸菜帮老大
  • 还行

我不理解,每个人物我都不理解,每个情节我都不理解,每句台词我也都不理解,我不理解不是因为我看不懂,只是因为我实在是没办法跟一个未成年男人意淫出来的世界共情。这就是中年白男的真实趣味吗?哈哈

16分钟前
  • 白酒熬汤
  • 很差

好看!我梦回《私恋失调》!特别喜欢议员+议员男友+女主三人对话的调度:1.后景的议员起身招呼女主,移焦至前景的男友,他的笑容僵住;2.位于画面右侧的男友脸色难看,左侧的议员只有手入画,焦点从男友移至在中间入座的女主镜像3.议员胸上;4.回到2的构图,侍者入画,焦点从女主移到男友,男友被侍者、侍者与女主的镜像层层包围,他的脸色愈发阴沉。侍者一走男友就开始向议员发难,但焦点反而移回女主镜像。随着两名男性争吵的升级,摄影机逐渐推近。我特别喜欢4的拍法,议员无疑是所有矛盾的始作俑者,但这个镜头却偏偏排除了议员(因为他是这个场景里最“没有心”的人,他玩弄利用所有人而毫不愧疚),而是将重点放在女主发现真相时的心理变化以及她与议员男友之间的情感共鸣。非常效率的一镜,也为结尾女主的选择埋下合情合理的伏笔。

18分钟前
  • 防寒对策
  • 推荐

能把这个片子和racism扯到一起的也真是厉害死了,对放大真实的70mm,还原LA的荒唐叙事不满的,就是会在莎翁剧作里加黑人主角的,I guess?

23分钟前
  • 蔡鸟
  • 推荐

6.1/10 #Landmark 纯粹直接的20世纪Rom-Com,毫无预兆地直接将男女主的相遇丢给观众,然后便开始了一场以奔跑为载体的疾驰,将七十年代的Oil Cargo油荒与焦灼的越战全然抛弃,剩下的只有以两人为中心的自成世界。绝大部分的镜头构图与调度都是恰当且优秀的,可惜太多以人物为中心的笑点过于陈腐与冒犯(或许是因为其追求极度“复古”却不够“怀旧”的潜在氛围缺失),无论是对日本带有Orientalism式的视角,还是对同性群体嵌入传统两性对立的描写,都让这些角色或身份成为被剥削利用的道具,成为了被刻意创造的“事件”,来营造主叙事线上的章节,而本可以用被大体忽视的时代与城市地貌来创造。不过对于男主与女主的刻画极为细腻(女主值得影后),让这些疯狂与幼稚也值得反复凝视。

24分钟前
  • 鲍勃粥
  • 还行

喜欢,轻吻,快跑,聊发少年狂的PTA。25岁女孩和15岁男孩之间会有纯友谊吗?答案就像旋转门般在Yes和No之间来来回回。剪辑视听依然是教科书级别的,但因为塞了很多有趣(但没什么用)的细节而显得拖长。有的青春片,你一听就知道是黑胶的调调...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凭PTA找一个比女主看着还老的男的演一个比她小十岁的处男,就忍不住想加分。和浪漫情愫、智识差异、性别矛盾均无关,不过像磁铁一样,在转念之间折返于吸引与互斥。一些怪鸡人物像巨大的泡沫漂浮于空中,与彼时躁动的年代共振,只为了迎接某一刻嘉年华般的相遇。招牌调度不再令人惊叹,如旋转木马般产生慢性晕眩,多么烂漫而谦卑的姿态。

3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这性转一下会非常非常非常creepy(不性转也已经很creepy了)

34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2022第一片,70mm @ Village East by Angelika。还原了基于时代背景的种族和性别偏见,但细思之下又带有女性主义色彩——对于女主在此语境中的成长刻画,在情感表达上是细腻的。当她在摩托车后座问出“你记得我真正的名字吗?”,当她载着男孩们逃离犯罪现场后疲倦地蜷缩在街头,当她一把抱住政客的地下情人,这些不时表现出的困惑、犹疑与反抗,可以一并被视为PTA留给观众的温和反思空间。

36分钟前
  • Brandy
  • 推荐

老粉心碎。回看《木兰花》和《性本恶》这样有好奇心和批判性的洛杉矶城市史诗,就很难接受PTA刚年过50视野就缩小到了一个糖水画片般的白人郊区,开始自我陶醉于把这座城市变成一个有明星装点的怀旧主题公园。“70年代的洛杉矶真美好啊虽然遍地种族主义性别主义但是男主角心想事成所以你们应该看个开心”。我要努力带入一下当然也能看得开心,但某个时候还是意识到我去了一个本来没邀请我的派对

38分钟前
  • Anubis
  • 还行

典型的pta,有佳句无佳章 @ angelika 短评怎么能说这部电影是纯真的爱情呢,明明每次转折都把我们带离人物更远,是很冷酷的视角,很少有能和人物共情的时刻,不能因为开头和结尾的纯真爱情就把这电影说成是单纯的爱情电影吧

42分钟前
  • Leave no trace
  • 还行

70年代有多美好,男孩要穷追不舍,女孩就委身将就,嬉皮士至死是男孩,PTA到21世纪还未成年。

4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PTA爱上日剧跑。青春洋溢,真是太甜了。拍特定年代但没有刻意怀旧,拍年轻的回忆却没有故意煽情。不是所有导演都做得到的。

48分钟前
  • Alan
  • 推荐

最晚找到资源的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网友评论中多次出现PTA的写法,研究半天才明白,尽然是导演名字的缩写,这说明此美国中年导演安德森虽然电影拍的不多,但个人名气、风格还满出名!不过,这部讲述青少年“姐弟恋”的新片倒是没怎么吸引到我,除了他的不错的独特的运镜风格。这位导演1997年以《不羁夜》一鸣惊人,2007年的《血色将至》是其创作的高峰。今天这部实则是他的“怀旧”片,可能对他自己以及他同乡、同代人有较多的共鸣之处。

5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笑死怎么会有那么多看不起小鸡片看不起讲自己故事的影评人fuck y’all

52分钟前
  • F
  • 推荐

纯真什么样,怎么被消磨,又怎么被再次证明。以及,一部真正意义上描摹女性的电影。女主并不轻巧却也毫不客气地穿梭在旧世界,穿梭于随处伸出的占便宜的手;父权从真实的父亲,到生意场名利场上的逻辑,到政治游戏里的话术。片中各年龄段的男性角色们看似在引领着事情的进程或世界的局面,每一次迫近失控点时,却都要依靠女性来缓和或扭转。最爱的两个拥抱:一幕是肖恩潘骑摩托飞跃篝火复刻年轻时高光时刻,人群为了一段正在腐朽的记忆于篝火边喧腾,远处的黑暗里两个正在年轻的生命安静的拥抱;一幕是女主假扮市长候选人同性恋人的女友送他回家,两个破碎的灵魂用彼此的孤独拥抱。甘草比萨。甘草是零食,比萨是正餐。是零食,是正餐,有什么区别?等下会不会饿了,明天是不是分离,有什么所谓?眼前身后,是永动的、正在等待我们下次纵身一跃的世界。

53分钟前
  • dand_ys
  • 力荐

因为是PTA所以觉得比较失望,题材本身完成度蛮高,但感觉这个故事不痛不痒,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小品。后半段几个明星进来感觉就在凑时长了,作用可有可无。但可能它讲的就是普通人的故事吧,倒卡车那段还蛮喜欢的,但总体感觉还不如当年的《私恋失调》。

5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有点失望,当PTA的电影里缺少了DDL就显得乏善可陈了

60分钟前
  • 花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