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

HD中字

主演:秦基周,魏嘏隽,朴勋,吉海妍,金惠奫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午夜 剧照 NO.1午夜 剧照 NO.2午夜 剧照 NO.3午夜 剧照 NO.4午夜 剧照 NO.5午夜 剧照 NO.6午夜 剧照 NO.13午夜 剧照 NO.14午夜 剧照 NO.15午夜 剧照 NO.16午夜 剧照 NO.17午夜 剧照 NO.18午夜 剧照 NO.19午夜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中产阶级荒诞喜剧之午夜白日梦

老头从头到尾在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哪怕从高楼林立的纽约搬到了文艺之都巴黎。有些神经质的Gil,与从前神经兮兮的Woody Allen自己一模一样,操着美式英语,唠叨又慌张。这次讨论的是“黄金时代”,与其他Allen晚期的作品相比,这部更能看出早期,也就是经典时期的痕迹。

Woody Allen算是“电影作者”的典范了,电影一开场就明了。连续几分钟的空镜头,拍得只是巴黎市景,一如三十几年前的《曼哈顿》的开场,交响乐和城市画面冲击着我们的感官。也许为故事开了个好头,也许根本和故事无关,只是导演对伟大城市的赞礼,借用他自己今次在电影里的话说,在城市面前,任何一个天才画家、不朽的作家都黯然失色,城市是最伟大的艺术。

在Allen的电影中,你看到的只有一类人:中产阶级。你永远不会见到男人穿体恤短裤,或者女人着色彩艳丽的流行服饰,他影片中的男男女女,从来都穿戴“合体”,经典得看不出年代和地区(这也是为什么来自2010年加利福尼亚的男主角穿越到二十世纪初都没有人看得出破绽)。他们住高档公寓、高档旅店,从事着编剧、教授、制作人一类的高知识高收入的职业,出入于博物馆、高级餐厅、品酒会,谈论着诗歌、戏剧和艺术家轶闻⋯⋯

尽管所有的笔墨都奉献给了中产阶级生活,Allen的电影,若细细品味,竟然充满着对这种生活的冷嘲热讽。出轨是出现最频繁的情节了:他们婚姻不快乐。那些知识分子们知书达理,精通古今,在多元文化面前却狭隘得可怕。《汉娜和她的姐妹们》中,Allen扮演的主角被拖去看一场地下摇滚演唱会时,如坐针毡,恨得似乎多呆一秒就会要咬舌自尽。而《午夜巴黎》里面Gil的一对俗不可耐的准岳父母,虚伪固执的Paul,以及极具娱乐性的Gil未婚妻的一句“难怪我爸说你是个共产主义者”,无不显示了这些中产阶级的无知和可笑。

而Gil自己又好到哪里去么?在当代中国语境,他就是个伪文青。当腻了好莱坞编剧,于是心血来潮想要写一部小说。不管午夜巴黎的魔术是真是假,他算什么呢?凭什么毕加索和海明威的绝世情人会偏偏爱上他这个唯唯诺诺的美国佬?凭什么一个好莱坞电影编剧,写一部小说何以受到格特鲁德·斯坦因的赞许?白日梦吧!就像在以往的电影中,极端神经质又矮又秃顶的Woody Allen每每获得气质美女青睐,惹得观众只想说,凭什么呢。故事的最后,Gil又遇到一个“突然会想念起他”的法国气质女,相见恨晚,共同步入爱情之雨。这也是另一个贯穿Woody Allen电影的标志:戏剧的最后都有一个生硬的“happy ending”。矛盾总是倏地就得到化解,大团圆就好像穿越时空这么轻易。

现实中,Woody Allen自己在纽约布鲁克林犹太区长大,那并不是中产阶级白人居住的地方,而是工人阶级及少数族裔聚集地。而他的电影的氛围却只围绕他“成功”之后的周遭:上东区。用尽所有胶片和才华来刻画中产阶级生活,然后把它推翻,连美好结局都生硬得仿佛是又一个嘲讽——他究竟是恨它呢,还是爱它?得了,既然这一切都是白日梦,那就让我们享受这声色犬马,富丽堂皇又荒诞不经的梦境吧。

 2 ) 浪漫主义的真谛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有个片段谈论到舒伯特的D大调奏鸣曲,说因为曲子本身不完美,所以“优质的稠密的”不完美性强有力地刺激着人们的意识,吸引着某种人们的心。而这种不完美便是“向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挑战而又败北的音乐”,“这是浪漫主义的本质。”

用村上春树这个关于“浪漫主义的本质”的概念来看待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我觉得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故事主线并不复杂:好莱坞的剧作家盖尔(Owen Wilson)与未婚妻伊奈兹(Rachel McAdams)来到巴黎度假。盖尔一直苦于修改自己的第一本小说,无奈却得不到伊奈兹及未来岳父母的支持。更让盖尔无法忍受的是伊奈兹夸夸其谈的半吊子知识分子朋友。某晚从聚会逃出的盖尔只身游荡在午夜的巴黎,莫名其妙就加入了一群20年代穿着打扮年轻人的聚会,发现自己竟置身于音乐家科尔·波特(Cole Porter)、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夫妇(Zelda and Scott Fitzgerald)、海明威、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及毕加索等艺术家的文化圈子。这意外的穿越彻底改变了盖尔对巴黎的认识,也让他结识了毕加索美丽的巴黎情人阿德瑞娜(Marion Cotillard)。

此后的故事发展当然是浪漫的,爱情的萌发也自然而然,毕竟这是关于巴黎的电影,要不伍迪·艾伦怎么会用开篇近四分钟的胶片来一点点扑捉晨光下、雨幕中、夜色里的巴黎街头、公园、小巷、咖啡馆、塞纳河与石板路呢?整部电影的摄影几乎都是蜂蜜色的,透明甜蜜。关于巴黎的一切都流光溢彩魅力非凡,在小号与吉他的轻柔乐声中每一个画面都美得那么动人心弦。但这个巴黎毕竟不是主人公盖尔(也不是伍迪·艾伦)所要寻找归属的精神家园;二十年代文萃汇集、百家争鸣,轰轰烈烈中诞生了超现实主义和立体主义的世界艺术之都才是他念念不忘的黄金时代。音乐、美酒、聚会、沙龙,与各大文豪艺术家们唇枪舌剑指点江山,这才是盖尔激动人心的文艺梦想。

电影最有趣的当然是伍迪·艾伦那些睿智而尖利的讽刺挖苦。伊奈兹及其父母那副中产阶级的势利面孔就不提了,如雷贯耳的时代名人们自然更不可放过。海明威是个男性荷尔蒙过剩的好斗狂;菲茨杰拉德腼腆温柔,甚至还有点女里女气;达利油腔滑调神经兮兮,而伟大的布努艾尔则完全被整成了个呆头呆脑的投机分子,惊世骇俗的《泯灭天使》(El ángel exterminador)干脆成了盖尔的鬼主意,哈哈,真笑死人了。

不仅如此,穿越中还有穿越,巴黎中又有巴黎。从今天到历史,从黄金时代到失落的一代,在对爱情的寻求中盖尔终于看清的只有一点:完美是不存在的,幸福是不可及的。但巴黎的浪漫也并非禁锢在对往日时光的悲叹缅怀当中,巴黎是现在时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巴黎的现代时,正如格特鲁德·斯泰因对盖尔所言,“我们都惧怕死亡,对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迷惑不解,但一个艺术家的角色并非向绝望低头,而是寻找对抗空虚存在的解药。”这副解药,在我看来,就是村上春树所言的“向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挑战”,反应在盖尔身上,便是终于走出他的古董店(nostalgia shop)选择我们的时代,今天的巴黎。当然鉴于一切未知的高风险特质和人生孤独走向的实质,败北仍将成为必然;但明知不可而为,为了追求美、追求爱、追求高于现实的悲剧性人生理想而终于选择灵魂的流亡,这便是浪漫主义的精神。

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主义的真谛就在于一次次向时代挑战而终于败北,在于远离以及那些永远触不可及的迷人,不论那是在纽约、伦敦、北京,还是午夜的巴黎。

 3 ) 最好的巴黎

伍迪.艾伦在电影《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里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什么时段的巴黎是最好的?或者说,你愿意生活在什么时间的巴黎?这个问题如果继续外泛,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自问,我希望活在怎样的时空,与谁为伍?回到英雄俊杰辈出的过去,抵消浑浑噩噩的现在,大概是统一作答,提供了某种顺势疗法,模糊解决人们不安当下、困顿僵局的焦虑,虽然安步当车、箪食弊衣、月移阶下、古风荡堂等等实际情状可能同诗意栖居差距万里,摩登人类进化娇贵,未必能素心应对。

伍迪.艾伦的答案具有很强的主次,他显然非常认可男主角基尔.潘德频频穿越上世纪20年代,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坦因、毕加索、布努埃尔等文艺大师夜游,是为“流动的盛宴”,美女阿迪亚娜则稍稍错车,崇拜印象派名家渐丰的动荡世纪末,暗中追查基尔的小法侦探呢,他的潜意识里最辉煌的,也许在金色的凡尔赛,倨傲的太阳王朝?从情节安置看,让阿迪亚娜“更复古”,多少是为了支开她,免得基尔和她黏一起,坑越挖越深跳不出去,小法的路易王片段,则纯粹搞笑。于是余类障眼而已,令伍迪.艾伦午夜梦回的,其实只是基尔的好运。

不过这样一来,脚本作者就变成了海明威。他那本著名的回忆,的确撑起了相当的电影环节。比如海大师为菲茨杰拉德绊缠家事,难于创作而忧心--甚至还叫基尔捡到其妻跳塞纳河的场面,--完全如从书中拓下来。《丧钟为谁而鸣》式的对白,关于爱情与死亡的观察,对斯坦因鉴识力的信赖,各色人物的漫画出没,皆隐约有痕。属于伍迪.艾伦自己的迸发,倒是寥寥,除了那段热忱的“Paris is the hottest spot in the universe”,其余并未连贯生势。而且男主角抛开了他所处时间点的一切繁难:逼近的婚期、挑剔的准岳父母、缺乏共语的未婚妻、以及她高高在上的友人,完全以虚无来抵挡实务,这好像有点过度超人类。看着黄斑胶片里不知谁谁扮演的名流荟萃,我好像一头扎进注满海明威脑波的冥想盆,喜悦是当然,却和伍迪.艾伦本身没有什么瓜葛,他的基尔在二十一世纪巴黎被捏扁搓圆,这倒符合巴黎晴雨天空下潮来潮往的真实哀乐。

相比起来,我更喜欢伍迪.艾伦另一部和巴黎有关的电影《人人都说我爱你》(Everyone says I love you),更喜欢他对茱莉亚.罗伯茨深深的陷落,随即茫然若失,那串长长的告白或毋宁说坦白,以及塞纳河边高难度的翩然起舞,都是绝对折线,是在偶然因子中撞擦花火,既不疏远巴黎的文艺气质,又相当的艾伦化。巴黎,说到底,是方巨大幕景,个中众生,一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会因为聚敛在她周围的光环而超凡脱俗。没错,海明威们早已成为巴黎的文化坐标,诚如阿兰.德波顿所言:Every skillful writer foregrounds notable aspects of experience details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lost in the mass of data that continuously bathes our senses--and in so doing prompts us to find and savour these in the world around us,行走中我们从一个地点的最大获益,可能正是先行人的独特经验贡献给它的刹那芳华,永恒盛宴。然而很可惜,伍迪.艾伦停滞在这场相遇的表面,无数惊叹号升空,个性语言、任性挥手随处可拾,走马灯一茬接一茬,却无力进驻人心,末了在暖暖酒吧外落下不尴不尬的雨。他单想膜拜当年的金风玉露吗?可是海明威书中有饥饿感、拮据、疑虑、读书、爱人、以及对自己不断的鞭策,巴黎将职业作家的真相无一例外展露给他,又适度容纳他,这沉厚的生活质量、无所不在的城市弹性,我想才是巴黎之“好”吧。

基尔走出莎士比亚书店的一瞬,我想起《日落之前》(Before Sunset),浪漫恋情的续笔,也是从这家朴素老店摊开。不再有惊鸿一瞥,他只不过吞吐烟圈,在海明威坐卧过的位子等着也许出现的她,她只不过听闻书讯,百般迟疑,终于从书架间隙看了一眼他。往日所有的风烟,一粒粒着陆在“活下去”这个大托盘上,处置之前,他们只共有几个小时时间。这就是巴黎,让人坠而不碎的大都会。旧年看过一出《密码已改》(Le Code a changé),人们隔着宽宽街道,地下楼上地大声交谈,眼色一变,情感风水也跟着变,直如桑贝的活画样,那也是巴黎。前些日子看《巴黎》(Paris),既有法布里斯.鲁契尼(Fabrice Luchini),把“奢侈、宁静、享乐”的城市定位挂在嘴上,口若悬河,风度翩翩,却对实体感情,惘然擦边,又有患重症的罗曼.杜里斯(Romain Duris),以濒死的双眼眷恋熟悉的大城,而它居然不肯特优一次,住在他对街公寓的漂亮女生终究不是他的。这些都是巴黎深处的小回合,天天上演人间喜剧,自然绝不完美,我却觉得,是趋于“最好”了。伍迪.艾伦描刻巴黎,倘若近似他琢磨纽约那么从容不迫,或干脆把巴黎也拍出纽约风格,好比他的《人人》,那才是我一直期待的。 我想看的,说到底不是伍迪.艾伦在巴黎,而是伍迪.艾伦的巴黎。我们都知你喜爱这座城,我们都希望这城中有你。

片末下起了雨,旧恋情浇熄,新冒险尚且路径不明。易位想一想,真是惨痛的处境啊。而这时基尔遇上了戛布艾拉,和他一样,爱听科尔.波特爱淋雨的女生--不必搭乘午夜怪车就能触摸到她的头发、皮肤,他立刻收起阿Q脸,兴冲冲、书呆呆地开始邀约。又一次绝处生还,好死不如赖活地走下去,这个瞬间,我看到了老艾伦,和他的巴黎。

 4 ) 当我们怀旧我们在怀念什么

推荐理由:这是老伍迪写给每一个时代、每一种人文精神的情书。 片 名:《午夜巴黎》 导 演:伍迪•艾伦 主 演:欧文•威尔逊、玛丽昂•歌迪亚、瑞秋•麦克亚当斯、卡拉•布吕尼、艾德里安•布洛迪 出品时间:2011年 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 穿越的妙处,说到底,在于信息的不对称。 即是说,作为现代人的你,永远知道故事的结局。 试想,当你穿越到1920年代的巴黎,海明威正在小酒馆里喝朗姆酒,口说振聋发聩的豪语。但是你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切背后隐匿着一个强壮的逻辑——海明威所说的每句话、所写的每个故事、所泡的每个马子,都遵循这个逻辑推动他走向某个命定的时间点,那就是,1961年7月2日,他用一管双筒猎枪轰开了自己的头。 对作为穿越者的你而言,这是何等毛骨悚然却又神魂颠倒啊。 由于上述原因,《午夜巴黎》是一部美妙的电影。 片中,美国文青盖尔•彭德因缘际会,一头撞进他心目中巴黎的黄金时代——那是艾略特、毕加索、达利以及布努埃尔们在塞纳河畔漫步、抽烟、争论艺术观点并且创制各自美学样态的时代。 此后,盖尔每到午夜,便搭乘老爷车去往20年代,流连于沙龙、舞会、咖啡馆和酒吧,与菲茨杰拉德把臂同游,跟海明威喝酒谈天,向达利倾吐心事,甚至,得到毕加索某任情妇的青睐,我的天,这是身为文青所能做的最美的梦——与整整一个时代约会。 关于怀旧,伍迪•艾伦无疑找到一个绝佳切入点:满足一个文艺青年的意淫,把他送回他所推崇的那个天才纵横、流光溢彩的时代,然后试问去留。 过去果然那么好?那不过因为你无从聚焦它的贫乏、空洞、灰暗和平凡。 有岁月昏黄光晕在前障目,普通的搪瓷杯、海魂衫和藤编暖壶也纷纷具备了非凡的质地。这就是盖尔所说的,“对某一代人而言,平淡无奇甚至低级粗俗的东西,仅仅由于岁月的流逝,它们的状态就发生了质变,一下变得既神奇迷人,又有点做作可笑”。 伍迪艾伦借由该片,试图打破某种厚古薄今的迷思,告诉我们,那些个伟大而已逝的时代里固然有海明威,有米开朗基罗,然而却没有抗生素,也没有麻醉剂。 盖尔追缅巴黎的20年代,而身逢1920的阿德里亚娜却认为1890才是流金岁月。 每一个时代都在怀旧,实实在在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充满缺陷。 这个命题十分浅显,一点即透,然而电影告终我仍觉意犹未尽,私以为,还是因为背景设置在巴黎的缘故。 伍迪•艾伦是有多爱巴黎呢?在电影中借由台词赤裸裸地示爱倒也罢了,最妙的是,在影片开头,他用了整整60个空镜头来呈现巴黎,晨昏、晴雨,各个时刻。那几乎就是一种凝视,由导演和观众共同完成。而如果不是出于爱慕,我们原本不必凝视得那么久、那么沉默。 老伍迪的镜头里,巴黎是静物,经得起任何性质目光的打量;同时也是动物,热乎乎毛茸茸,又骚又优雅,周身浮荡着华美而慵懒的光晕。 海明威对盖尔说,“我相信真实纯正的爱情,能产生一个纾解死亡的阶段。所有的懦弱都出自于没有爱,或爱得不彻底,这两者一样。” 看吧,在巴黎,对爱和欲望的讨论,显得如此的合适,如此的形而上。 一番时空穿梭过后,伍迪让盖尔离开了全然无视他梦想而且忙着劈腿的未婚妻,然后发给他一个跟他一样热爱科尔•波特的法国姑娘。 这是老伍迪的仁爱心肠,也是理想主义者的最佳出路。 你知道该如何在这个无处可逃的时代抵抗死亡的威胁?——从茫茫人海中,准确地找出那个真正属于你的姑娘,并且不遗余力地,去爱她。 2011-11-6

我的微信公众号:逍遥兽

 5 ) 片中出现的二十年代"古人"列表

第一次邀请主角上车的夫妇
Zelda Fitzgerald [1900-1948] and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 (novelist, short story writer, poet)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与作家赛尔妲·莎尔结婚。他享誉盛名,生活富裕,夫妇俩长期居住在法国和意大利,他们因生活糜烂而知名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出版于1925年,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紐約市及長島為背景的短篇小說,被視為美國文學“爵士時代”的象徵。


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 (不用介绍了吧)
欧内斯特·海明威

”第一次 Speakeasy Party上那个钢琴师“
Cole Porter [1891-1964] (composer and songwriter)
科尔·波特
"by the 1930s he was one of the major songwriters for the Broadway musical stage. Unlike most successful Broadway composers, Porter wrote both the lyrics and the music for his songs."

Josephine Baker [1906-1975]
約瑟芬·貝克
American-born Afro-French dancer, singer, and actress. Nicknamed the "Bronze Venus,"

Juan Belmonte [1892-1962] (Spanish bullfighter)
非常著名的斗牛士

帮主角评书的女作家
Gertrude Stein [1874-1946]
格特鲁德·斯泰因
American-Jewish writer, poet and art collector who spent most of her life in France.
Much of Gertrude Stein's fame derives from a private modern art gallery she assembled. Leo and Gertrude Stein's studio had many paintings by Henri Manguin, Pierre Bonnard, Pablo Picasso, Paul Gauguin, Paul Cézanne, Pierre-Auguste Renoir, Honoré Daumier, Henri Matisse, and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Leo Stein [1872-1947] American art collector and critic. the older brother of Gertrude Stein.

Pablo Picasso [1881-1973] (你们都比我了解他)
巴勃罗·毕加索

Djuna Barnes [1892-1982] (American writer)
杜娜•巴恩斯
20世纪美国传奇女作家,其小说以同性恋为主题

"后来咖啡厅遇到的三个神经兮兮的人":
Salvador Dalí [1904-1982] (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级人物)
萨尔瓦多·达利
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因他的超現實主義作品而聞名。

Luis Buñuel [1900-1983] (Spanish filmmaker)
路易斯·布努埃尔
"Un Chien Andalou" (An Andalusian Dog) <一条安达鲁狗>, 與抽象派名畫家達利是搭擋好友

Man Ray [1890-1976] American artist
曼雷
美国著名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是一个擅长绘画,电影,雕刻和摄影的艺术大师。但是,他却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摄影作品价值远远超越其他所擅长的艺术型式的艺术家。



T. S. Eliot [1888-1965]
T·S·艾略特
American-born British poet, playwright, and literary critic, arguably the most important English-language poet of the 20th century




和女主角在马戏团遇到的几个"老古董":
in 19 century:
Henri Matisse [1869-1954]
亨利·马蒂斯
法国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以使用鲜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64-1901]
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
法國貴族、後印象派畫家、近代海報設計與石版畫藝術先驅,為人稱作「蒙馬特之魂」

Paul Gauguin [1848-1903]
保羅·高更
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大部份藝術史家將他歸於后印象派

Edgar Degas [1834-1917]
埃德加·德加
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



资料来自 Wikipedia/imdb

 6 ) 浪漫是一种病,无法治愈,且高度传染。

没读过几本书的观众是不会爱上这部电影的,这个电影展现出来的姿态就是告诉广大群众:艺术是不可以被取悦的,剧本就在那里,你能读懂就读懂,电影就在这里,你爱鼓掌不鼓掌随你大小便。永远都是那么高姿态,不动声色的站在那里俯视着尘世忙碌的来往人群和他们的各类表情。整个电影里流露出的神情,仿若赤裸的尤物对你伸出舌尖但却全身被打了码,你触不到也摸不着,只能默默注视……

一开篇整整三分钟的铜管乐器协奏曲,远近交替的风景建筑画面缓慢的流过,如果在国内的院线上映这凝固的三分钟绝对会让一些心浮气躁的观众走掉。一开篇男主角的长篇大论,要不是伟大的字幕组的辛勤工作者,这部电影又会少了一部分的宅男宅女观众。而在今晚,一个不眠夜的城市4M宽带能送外卖的靠海的四人宿舍里,这个电影因smoking pot而瞳孔放大的人一口气看完了。
我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就指着电脑屏幕说,伍迪•艾伦是个装逼犯!整个电影全是阳春白雪的姿态,就连扮演下里巴人的未婚妻也是表现的追随艺术的脚步,她侧耳倾听并且顶礼膜拜那些google搜索就能得出的故事,而无法理解男主角沉迷在二十世纪初的浪漫主义百花齐放的情结里。全篇贯穿着各种文艺界的名人翘楚,他们带着他们独特的本色穿插闪现在电影情结里,来去自如,都带着那个时代的体味,哪怕只有匆匆几句台词都引用了来自各自著作里的文字或特点。小老百姓看了直喊羞愧表示没文化没看懂,所以伍迪•艾伦就是个装逼犯,引经据典的包装了那么多华丽的浪漫外衣,而实际上的情节就是一个有点儿浪漫主义情结的男人是如何成功跟没有共同语言的未婚妻分手的故事。
可是伍迪•艾伦就能让你在这么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情结里轻松高潮,而且事后还回味无穷。

男主角每晚都乘上一量复古的小轿车,带他去他一直梦寐以求的时代里,那个时代有思想的撞击,灵魂的碰触,与他现实中冷淡的未婚妻的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多次现实与梦境的撞击中,他最后坚守自己的决定,离开那个虽有让你抵御炎症的抗生素的黄金时代,他选择在以后的生命里被浪漫这种毒药慢慢杀死。伍迪•艾伦在结尾处又能画龙点睛一笔,让男主角与一名女子一同漫步与巴黎的雨中。

我想起电影《唐璜》的最后的一段话:“Sadly, I must report, my last patient is suffered from ‘Romantic’ disease which was completely incurable, even worse, it’s highly contagious”。
浪漫是一种病,无法治愈,且高度传染。

而我多么希望我能传染给你,然会一起慢慢死掉。

 短评

巴黎很美好,电影太美国,掉书袋,伪文青,搬出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波特、毕加索来装B,这不是浪漫这是意淫。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巴黎,伍迪•艾伦眼中只有浪漫,所以他只看到了他想要的浪漫。此外,从一开始就知道俩人长不了,巴不得早早分了。

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浪漫主义的真谛在于一次次向时代挑战而终于败北,在于逃离以及触不可及的迷人。

1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老婆,你骗得了我,但骗不了海明威

11分钟前
  • 桌不赖
  • 力荐

不就是装腔作势掉书袋吗,批判可以,善意才好,其实都是带镣铐的可怜人。爱巴黎,爱黄金时代,爱毕加索的女人,皆因那是别处,是可以寄存理想的另一个地方。(重看一次,感觉全篇精华在于Gil拒绝Adriana留在她认为的黄金年代那一段。他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捧仅限于叶公好龙的程度。)

14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伍迪艾伦吃下各种艺术,文学方面的知识,于是放了个屁,但我们闻着也是香的。

17分钟前
  • Adam
  • 推荐

没有任何动人之处,借穿越和复活各个名人在装腔作势罢了。

22分钟前
  • fhskfdhlaksa
  • 还行

无论什么角色,到了伍迪`艾伦的作品里,都成了他的样子,吞吞吐吐的讲话方式,有些尖刻又幽默的对白。每个人都在逃避现在,寻找自己的黄金时代。对于古旧的推崇,其实影片的讽刺蛮犀利的。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你品尝了夜的巴黎,你踏过下雪的北京。你熟记书本里每一句你最爱的真理。

28分钟前
  • Bill
  • 力荐

当Adrien Brody饰演的达利出现,我真心觉得自己彻底穿越了……“Dalí~Dalí~Dalí~”扶额

29分钟前
  • A L E X
  • 推荐

午夜巴黎,任何奇迹都可能发生。人到巴黎就连老伍迪这种悲观主义的老头都变得浪漫情趣起来,即使故事结尾恋人分手了又如何,他又会在午夜钟声敲响的时候遇到另一位知心人。一封送给全世界浪漫完美主义者的情书!在这个中国情人节我们看着这部电影渡过,即使哪天分来了我也将不会悲伤。★★★★★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欧文·威尔逊模仿伍迪艾伦真是到位啊。布吕尼的酱油打得很好嘛!这部片儿根本就是老头和法国影评界在互相吹捧互相表白,结果收获北美票房成功以及各种赞美真是件有趣的事儿。全片讲了一个简单的“活在现在”的道理,跟《紫玫瑰》关系不大,倒是更像《独家新闻》。结尾倒是有那么一点儿像侯麦。

3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恰好和你同样喜欢在巴黎雨中散步的人,就不是恰好。 穿越跟想象也不是,心底的选择就让它做出现实版本的决定吧。 穿越虽好,他记得回来了。

36分钟前
  • shu
  • 力荐

不仅是中国流行穿越,全世界都流行着穿越啊穿越!

41分钟前
  • 在人潮中拥抱你
  • 力荐

旧时代的风味很美好,因为你是局外人。

42分钟前
  • Vamei
  • 推荐

我看到了一头犀牛...

46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推荐

就连老伍迪也开始玩穿越了,Marion Cotillard迷人、Adrien Brody惊艳。这样又一部美丽巴黎的风光片,精致迷人极富情调。看这样的电影,再沉闷的人我想也能唤醒内心深处那些浪漫因子。每年一部伍迪·艾伦,总会让人感觉乐事一桩。午夜的巴塞罗那与巴黎已走过,下一个午夜你会在哪?★★★★

51分钟前
  • Q。
  • 推荐

“我相信真正纯正的爱情能产生一个纾解死亡的阶段,所有的懦弱都出自于没有爱或爱得不彻底,这两者一样。勇敢而真诚的人能够直面死亡,正是因为他们的爱拥有足够的激情,可以将死神从头脑中驱逐。” 电影拥有一切美的化身,如梦似幻的场景切换让人难辨古今,扑朔迷离。只是太易沉醉的东西也让人空虚。

5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所以说还是知识分子最懂怎么击中所有但凡有一点儿文学理想的人的软肋。《流动的盛宴》就已经够让人垂涎不已了,竟然还他妈影像化了,太意淫了。说实话,我很愤怒!!!

55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终于赶在离开纽约之前看到了伍迪艾伦的新片,但仍旧…不是很对我胃口,话唠情况有所改善,但怎么都觉得只是停留在时空穿梭的表面而已。巴黎和原声大美,加一颗星咯。但从电影院里出来看到雨后初晴的soho,石板路,漂亮的咖啡店,觉得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城市真是非常幸福。

6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又一部伟大的巴黎城市风光宣传片,还带穿越剧情。

1小时前
  • echohead™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