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翅雀

HD中字

主演:安塞尔·艾尔高特,妮可·基德曼,莎拉·保罗森,菲恩·伍法德,阿什莉·卡明斯,卢克·威尔逊,杰弗里·怀特,阿奈林·巴纳德,卢克·克莱恩坦克,彼得·雅各布森,丹尼斯·欧哈拉,薇拉·菲茨杰拉德,罗伯特·乔伊,乔伊·斯洛特尼克,奥克斯·费格雷,卡罗琳·戴,马德奥·范·德·格里恩,桃乐丝·麦卡锡,艾米·劳伦斯,戈登·威纳里克,蕾切尔·德·拉·托尔,尼基·陶起亚,罗伯特·约翰·加拉格尔,汉克·罗杰森,阿尔顿·菲茨杰拉德·怀特,本·霍兰兹沃思,瑞克·博兰德,阿尔玛·奎尔沃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金翅雀 剧照 NO.1金翅雀 剧照 NO.2金翅雀 剧照 NO.3金翅雀 剧照 NO.4金翅雀 剧照 NO.5金翅雀 剧照 NO.6金翅雀 剧照 NO.13金翅雀 剧照 NO.14金翅雀 剧照 NO.15金翅雀 剧照 NO.16金翅雀 剧照 NO.17金翅雀 剧照 NO.18金翅雀 剧照 NO.19金翅雀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金翅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西奥-戴克13岁的时候,母亲带他参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然而博物馆却发生了恐袭爆炸,导致母亲丧生,西奥却奇迹般幸存。这次悲剧改变了西奥的命运,从此他伴随悲痛与自责、振作与救赎逐渐长大。然而没有人知道的是,西奥悄悄收藏了一件那次事件的纪念物,那是他回忆起母亲时的唯一慰藉——一幅绘有小鸟被链条锁住的画儿——那正是所有人都以为早已在大都会博物馆大爆炸中化为乌有的世界名作《金翅雀》。假日漫漫胆小鬼承诺第十三位使徒第一季少女妈妈 第二季不止不休2020谍网 第二季我的盖世英雄万圣节恐怖宿舍特瑞萨修女 上(国语版)界限1931乡愁消失在第七街监守自盗跟红顶白大三元搜查官爱丽丝我爱我夫我爱子鸠的击退法杀出黎明小镇怪客托马斯亨利六世:第一部分鬼火封神榜:决战万仙阵再爱我一次·逆爱假如没有遇见你谁领风骚等到烟暖雨收第二季主犯在你身边武汉日夜佐和子~那是,无尽的复仇~封神传奇2016铁勒马九壮士6种死亡方式爱在爱情空窗期我们的丰收卢浮宫迷情淘气老顽童养鬼屋我的掌门女友第二季阳台前的夏天

 长篇影评

 1 ) 模糊

期待很久的金翅雀电影终于看了

……很失望

我很期待的拉斯维加斯那段戏减的差不多了,唉,那段游泳池的戏我真的很喜欢

电影一出来,男主角的选角让我……不太能接受(不就是接受不了)我看书时觉得西奥应该有点像父亲但又有母亲的精致,有些阴郁沉默,然后又有点书呆子样。

同样皮帕选角……小时候的演员倒是很贴切,但长大后的皮帕……没什么灵气。

凯西漂亮是漂亮……但我又觉得不是书中那种让人舒服的美丽

饰演鲍里斯的演员倒是让我很惊艳,虽然和书中给我的感觉一样,书中给我的感觉鲍里斯就是很坏孩子有点痞,不过这个演员……从一方面也很接近鲍里斯。

妮可基德曼真的完美(无可挑剔)她太适合这个角色了。

整个电影……嗯……很仓促,很多都没拍,大致情节都拍了,但就是……觉得没有书里那个意思,结局鲍里斯那番话我觉得蛮ooc的,而且也没什么深意,就很将就,一般般,说不上好,说坏也说不上。

而且鲍里斯和西奥的离别吻拍的也差那么些意思,没什么张力。

凯西跟前男友亲吻那段拍的也没张力。

唉,没意思。

 2 ) 翻车的金翅雀,因为导演和剪辑的缺憾变成了无病呻吟的青春疼痛作品

唐娜·塔特的《金翅雀》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是有争议的。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世界感悟都带有文艺青年漂浮在半空中的幻想和嗑药式的迷幻,杂糅着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式的剧情模仿,又包含着犯罪、侦探、悬疑等商业小说的刺激元素,还打了一下同性话题的擦边球。可以说这是一部元素过多,指向意味不明、文艺商业两头都舍不得放手的作品。然而唐娜·塔特细腻生动的文字让这部长达800多页的小说并不枯燥和晦涩,对观众来说非常友好,这也是这部小说广受欢迎的原因。也因为其中关于同性暧昧的描写,让这部小说尤其受到好莱坞LGBT人士和大量粉圈爱好者的青睐。前有李佩斯、李建军、扎克瑞·昆图、埃兹拉·米勒等热烈推荐甚至表示希望参演,后有粉圈女孩电影尚未启动就成为精神股东,高举boreo大旗。

因此金翅雀电影一立项就广受关注。媒体也将其视为2019年华纳主推的奥斯卡种子片。看看这阵容,成年Theo的扮演者跟少年Boris的扮演者都是现在好莱坞当之无愧的流量,还有妮可跟香蕉姐的加盟,再加上导演是之前有过奥提的约翰·克劳利,编剧是得过奥斯卡的编剧彼特·斯特劳恩 ,摄影更是刚刚才拿了奥斯卡最佳摄影的罗杰·狄金斯。可以说是一个星光熠熠,非常靠谱的制作班子。然而在多伦多电影节影评放映之后,原本万众期待的片子却突然恶评如潮水一般涌来,一下子就熄了火。票房也惨不忍睹,多少都让影评人和观众都有些错愕不及。但其实金翅雀的翻车并不算意外。

早在年初的时候,就看到有人说nerdreactor上透露本片内部试映只拿到了1.5分,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影片的剪辑。然而金翅雀上映前的通稿又拿片子改变了原著的叙事结构来做噱头。结合其退出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参映,当时我就感觉这片子可能要凉,结果果不其然。

整个片子的叙事真的是插叙而插叙,穿插得没有任何意义和技术含量。因为每次转换时空的时候,童年的剧情跟成年的并不产生任何的连接,暗示,呼应或者重叠,也或者是有,但导演的水平完全没表现出来这种穿插应有的理由和逻辑。他将一个本身需要靠按时空顺序推动剧情发展的故事,打碎成了一个个没有头绪的片断。而更要命的是,每次剧情需要更加深入的推进,人物之间的感情张力就要酝酿起来或者重要事件即将爆发之前,导演像生怕吊起了观众胃口一样,迅速地转场将紧张气氛给消解掉,接着又转进大段大段冗长沉闷而无意义的剧情。原本小说故事里有数个剧情高潮和转折点。博物馆的爆炸、Boris父亲对他的虐待、Larry的车祸死亡、Theo和Boris的吻别、阿姆斯特丹的枪战大片都是非常激烈而戏剧化的高光点。然而导演却用了最不咸不淡、避重就轻甚至冷漠的方式将这些冲突点做了新闻简报式的交代,导演在片中使用了大量的室内戏和近景戏镜头配合过多的男主旁白,这是非常偷懒敷衍的方式,有的关键剧情点甚至连个镜头都舍不得给,全靠演员用仓促苍白的对话交代剧情,代替应有的画面冲突呈现。 这也让观众整个观影过程中无法找到情绪的刺激点,也无法找到与男主情感的共鸣。这也就不意外为什么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会感到昏昏欲睡,提不起任何兴趣。导演和剪辑明明可以老老实实的按照原著的叙事顺序流畅的剪出一部情节跌宕起伏,兼具娱乐和思考的片子。然而他偏就选了这种不肯好好说话的方式,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做成了一个没头没脑,零碎松散的视频粘贴板。意识流的表达在这片子上真的玩翻车了。

导演约翰·克劳利之前的两部片子布鲁克林和男孩A我都看过,其实都还算是口碑比较不错的个人成长类型的片子。尤其是男孩A的剧情发展和叙事结构其实和金翅雀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相信这也是华纳选择让他来担任导演的原因。然而约翰·克劳利拍摄风格的优缺点也非常明显。他很擅长表现一些关于人与社会环境的题材,风格也很含蓄舒缓,波澜不惊。然而这样的电影很容易就会拍出电视剧的剧情结构跟节奏。男孩A就非常的像电视电影。他之前这两部片子的好口碑很大程度也是因为罗南妹子和加菲精湛出色的演绎能力以及与角色的完美契合,他们在如此平淡的叙事中呈现出来了非常饱满可信而且能与观众产生共情的表演。而一旦剧情层次更丰富,人物关系更复杂,矛盾冲突更激烈,场面更大,导演就有点驾驭不住了。况且这次的演员选择也如此的不尽人意,也直接造成了观众难以入戏。

说实在的Ansel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演员,我对他的印象也很不错,但是他确实不是那种有天赋的演员。他需要遇到非常切合他本人气质的角色才能出彩,比如极盗车神里面的baby就像为他量身定做的一样。但大多时候他都算不上一个有悟性和实力的演员。他本人太过高大健壮,气质也非常的阳光偶像。然而金翅雀的男主却是一个文艺纤细、忧郁脆弱、有PTSD后遗症、带着成功人士伪装却活在绝望的焦虑紧张情绪中无法自拔的瘾君子。书中Boris说他还很像哈利波特。然而这个金发碧眼、高大威猛、看起来十分健康,脸上的焦虑恐惧都像是在表演闹小情绪的男主角真的完全没有办法让我相信他是Potter。

虽然Ansel很有抱负,也希望通过金翅雀中的表演来证明自己也可以在文艺类型片中有出色发挥的实力演员,但他的这一次尝试是非常失败的。在表现男主内心的愧疚与痛苦上,甚至少年Theo的演员Oakes Fegley的表演都比他有说服力(然而他的外貌依然不符合原著的描述)。有意思的是Boris的成年演员Aneurin Barnard外貌跟哈利波特倒是十分相似,却喊着Ansel演的Theo是Potter,饰演少年Boris的Finn比Oakes高出了一个头,甚至比成年Boris还要高,而到成年演员的时候却变成了Theo比Boris高出一个头,这种角色选择不当带来的错乱感也影响了许多观众入戏。

此外对一些重要角色的戏份安排也严重影响了剧情的感观与节奏。首先是妮可的定位,她饰演的巴伯太太在原著中的重要性真的没有剧里那么强,而Theo跟巴伯一家的关系纽带和情感重心其实是安迪而不是她。然而片子中的巴伯太太变成了一个古道热肠,真心爱着Theo的类似母亲一样的形象,然而这种改编却是不合逻辑的。事实上收养Theo的巴伯一家的氛围是压抑的令人窒息的,他们各怀心事维持着表面的客气与关心。然而巴伯先生却有着精神方面的疾病和自以为是的强迫性,巴伯太太心里最爱的却是她不争气的大儿子,对安迪关怀甚少。这也为安迪的死亡埋下了伏笔。优雅慷慨品味出众的巴伯夫人,虽然体面而友好,其实本质是凉薄空虚而现实的,这也影响到了她的女儿凯西对待Theo的态度上,他们和Theo都因为安迪而维持着表面的感情,然而却各自有着自私的打算,这也是Theo在安迪过世后跟巴伯一家联系紧密却又抗拒的原因。巴伯太太母爱泛滥的加戏也让Theo痛失母爱后的孤独与痛苦失去了说服力。而对霍比的选角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并不是说白人的角色不能让黑人来演。然而唐娜·塔特本身再三强调过霍比就是一个纽约上流社会边缘圈子中的有故事的精英老白男形象,对他的外貌气质举止有非常详细的描绘,这样违背作者初衷硬换成一个黑人形象,真的是非常没有意义的政治正确行为了。

然而说是为了要政治正确,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却是导演为什么要如此的避讳书中多次体现的同性恋情节。里面明确提到的同性恋有敲诈勒索Theo的Reeve先生和阿姆斯特丹盗画团队里萨沙和他的中国服务生男孩,Boris也将霍比称为老gay,而霍比跟韦尔蒂的关系确实有着很大的嫌疑。而男主Theo本身也有着很强的同性恋倾向,他曾经对安迪的依恋,后来对Boris的依恋,甚至在和Boris告别时差点将“我爱你”说出口,然而导演却将这些同性恋元素做了最大的删减,甚至连Theo和Boris分别的那个吻也处理得非常仓促草率。原著中Theo有明显的的因为Boris交到女朋友吃醋的心理描写,然而影片里面这些细腻的同性倾向的感情戏全都被删掉了,甚至连带着在剧中起着剧情主要推动作用的男二Boris的戏份也被大大的削减,跟他相关的人物和剧情也都大幅缩减,导演也在极力否认Theo和Boris之间的同性倾向,甚至修改了原著最后Theo和Boris开放式的结局,变成了Theo回到了巴伯太太身边这样的所谓温情结局,这也是导演被读者和观众诟病的一个问题。

Boris在拉斯维加斯章节短暂的出现并与Theo分开之后。在两百多分钟的片子的最后半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才又再次出现。这最后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内,剧情要讲完Boris向Theo坦白当年自己的过错,将Theo从订婚仪式上拉走,一同去阿姆斯特丹夺回金翅雀画作,跟犯罪集团交火枪战,Theo在杀人后在宾馆内意识昏迷,反复的想要自杀,Boris把他救了回来,并与他的同伴设计将画物归原主,并打掉了国际文物走私团队,最后Boris还要流着泪给Theo讲一堆大道理,Theo就此走出长年以来挥之不去的负罪感和焦虑恐惧与悲痛,和自己和解和命运和解。所有剧情都走马灯似的的在这样局促的时间内面面俱到的要讲完,中间还有数次莫名其妙的剧情穿插闪回,可想而知这部片子的节奏会有多么混乱失控和头重脚轻。以至于到了最后才又再次出现博物馆爆炸的场景,母亲终于正面出现,揭示Theo为什么要私自藏匿金翅雀这幅画,母亲的死亡给他带来了多大的伤痛的时候,影片已经完全失去了真相大白的豁然开朗的那种感染人的力量,同样观众也在冗长混乱的叙事中失去了对这部片子最后的耐心。作为一个看完过原著的观众,看完片子还是一脸懵逼的搞不清楚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个什么主题,就跟Theo嗑药磕到脑子坏掉似的,除了难受还是难受。那么对于没有看过原著不了解剧情梗概的观众来说,这种观影过程就会更加的折磨人了。

能够感受到导演和剪辑是努过力了,然而最后他们都还是放弃治疗了,到最后他们自己也都忘了这个故事到底要讲个什么主题,只留下了“”哇,男主的人生真的好惨!看我怎么换着花样让他难受“这样看上去很艺术但却不知所谓的姿态了吧。为精彩的原著和好磕的Boreo感到遗憾和可惜。

 3 ) 作为小说的《金翅雀》与作为电影的《金翅雀》

上周终于看了电影《金翅雀》。看完觉得,电影没有评分表现的糟糕。书本已经在搬家中丢失。情节和引用只能凭借记忆。

先说说妮可·基德曼饰演Mrs. Barbour。妮可在预告片里出现时,我以为她是Theo的母亲,当知道是Mrs. Barbour的时候,心中觉得有点不适,却说不出来原由。也许,妮可在我心中总是要演女神的。Theo的母亲算得上,Park Avenue上的Mrs. Barbour不是。这甚至一度让我失去了观看电影版的兴趣。然而,我喜欢上了她对前期Mr. Barour的演绎:矜持,理解,懂得分寸,但是让人能感到,她也是在过着战战兢兢的生活。这是小说中隐含的情节:Mr. Barbour患有bipolar, 常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而Mrs. Barbour,既要维持家庭的体面,又要与这样的丈夫同处一个屋檐下。

其他的选角,有与我的想象完全契合的,让我热泪盈眶,比如Andy和小时候的Pippa。有的中规中矩,但不惊艳,比如Kisey。最遗憾的是长大后的Pippa,那种骨子里的甜腻,让她成了Kisey的同类,而不是对照。这不是”永远裹在毛衣里,就像一个五彩的大茧子”,“身体发育似乎就停滞在爆炸发生那一刻,之后就不再长大”的Pippa。

Boris,在想象中,一直是一个金发的男孩子。从Theo去拉斯维加斯开始,我一直期待着Boris的出现。黑发Boris的形象,让我一时有些心惊。然而,无论如何,当Boris出现时,我舒了一口气,Theo安全了。

在我的记忆中,Hobbie就像海格(正好应对了Boris给Theo的绰号,Potter),高大,带有点粗粝。刚看完《西部世界》第二季,Jeffery Wright文质彬彬的形象还在,于是有点错乱。但在看到Hobbie对幼年的Theo演示和讲解两把椅子的不同时,那个记忆中的Hobbie又回来了。我很欣赏Jeffery Wright对不同角色的演绎。

Hobie与Theo,最美好的时光 (图片来自豆瓣)

《权力的游戏》最后一季播放时,有人告诉我,在剧集化之前他们已经是冰火世界的粉丝了。我现在有点后悔,应该问问他们对电视的感受,有什么满意之处,有什么不满之处。这并不是要把电视比下去,而是在这种比较中,我开始看到我对文本的理解与他人对文本的理解的区别。往往,这种对比会开拓出一个新的世界,比如妮可演绎的Mrs. Barbour。

在短评里,我写道:

Boris掉包了Theo的《金翅雀》,为何多年都没有被发现。在小说中,Theo将画缝进了枕头里,如果每看一次,就要取出来后再缝回去,又在Hobie的家里,想来也不甚方便,所以没有发现。而在电影里,Theo与画之间只有几层报纸包裹的距离,又是储存在一个仓库里的。Theo却也一次都没有拆开。后者的设定,初看不太合理,但是如果想到,画本身对于Theo只是一个象征物,抑或是创伤回忆的寄托。 Theo不需要时常观看这幅画,他只需要知道这幅画存在着,在他的身边。那么,电影的设定其实表达了另一个角度的真实。

这是我刚看完时写的。后来我想,为什么在诸多的剧情中,只有这个仓库的设定让我觉得如此不适,强迫我去思考?这让我思索了很多。我想,是我把自己代入了Theo这个角色里。如果经历了这些痛苦和无助,手边只有一幅画,那么我唯一的慰藉就是观看它。在小说中,Theo总是“go straight to the best pieces”(Mrs. Barbour的原话),他对视觉美有一种天生的把握,可以在小小年纪就进入审美的体验。但是显然,把枕头改成报纸,把Hobie的家改成仓库,导演似乎有一种不同的理解。对这“另一种解释”的发现,是因为网上的一段关于“外在灵魂”的话,来源于杜克大学的《比较文学》,作者Yuri Corrigan*。

本文探讨了唐娜·塔特(Donna Tartt)在《金翅雀》中对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少年》,《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改编,作为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非正统和神学上受创的创伤理论的指南。文章认为,两位作者都是通过“外在灵魂”的古老民俗原型(将内在本质转移到外部物体中以进行保管)来对待创伤性记忆,并将愈合过程视为试图将外在灵魂及其不想要的记忆带回身体的尝试。这种主题使两位作家都可以用现代世俗的术语重新构想灵魂的概念:在塔特的创伤后“灵魂丧失”概念中,它是自我道德和审美再教育的关键阶段,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创伤将自我开放给更广泛,压倒性的宗教经历。塔特在《金翅雀》中使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突显了这位俄罗斯作家对当代创伤研究的价值,可以代替现行的经典。

有人说,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但是,我宁可后来人先发现的是普鲁斯特。诚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容易让人着迷。但是浓烈极端的情感,对成长中的人不是好事。Boris在《金翅雀》快结束时说,读完《白痴》后,我一个晚上没有睡着。为什么Myshkin公爵一直正道而行,到头来却毁灭了一切。借由这个例子,Boris告诉Theo,私藏《金翅雀》,最终让其它被盗的名画重见天日。这种因果并不能为人所预计,Theo无需自责。Boris这个人物,似乎拥有原作中最高的人气,而我,喜欢上这个人物,则因为以上这番话。

在我眼中,《金翅雀》是有关于美与解脱。而以电影版则侧重于愧疚与救赎。Theo认为妈妈的死是自己的过失,Pippa认为Welty的死是因为自己执意要去参加Audition。这种愧疚导致了Theo成了瘾君子,导致Pippa不敢回到纽约,因为”每一个街道的拐角,都会让我想到那一天”,却也连结了这两个小孩。

在电影中,艺术超越生死/善恶/是非的意义被大大缩减了。Hobie是如何走上古董家具修复这一道路的,还有Welty的残疾与他对马奈的钟爱,在电影里都被隐去了。想要说的是,因为《金翅雀》,我才开始在艺术馆中留心寻找马奈的踪迹。不过即使如此,我并没有异见,如此长的小说,在包容到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确实需要取舍。

Street Singer, Edouard Manet, MFA, Boston

能写那么多,想来,《金翅雀》还是进入了我的内心的。这让我多少有点意外,因为我原本不以为自己对《金翅雀》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写这些话,还有一个原因是昨天看到的一段有关当下虚构作品的评论,来源于Riesling:

现在读青年作家的虚构作品,还是一个感觉:不得劲。他们不能用一个问句是把握这个时代的病症,他们会用很多比喻句去形容鱼罐头般的生活。因此当代中国的虚构文学回答不了自身的困境,也回答不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困境,连问题的表述都非常碎片化,无法引起身心的共振。 对于成年人,阅读更像是寻找工具和答案的迷途,我们要去找到生活在当下、过去和未来的同类,从他们的处境中镜像透视自我,再找到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答案。 这可能也是非虚构这两年大火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非虚构在猎奇或者煽情。而是因为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已经太远了,人对于自身处境的认知也越来越麻木了,所以我们需要真实故事来唤醒自己,去看看别人,然后,跟着一些醒着的人,去找找方向。

对于这段话,我既有同意,也有不同意。我以为,虚构如果真要深入人心,则要做到既“近“又“远”。所谓“近”,是共鸣,也就是以上所说的“身心的共振”,“从他们的处境中镜像透视自我”。但是,文学并没有“把握这个时代的病症”的责任。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进展,已经可以揭示出部分所谓“时代的病症”的内涵,其症结在于人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如果想要了解“答案”,这些会是更有阅读的价值。但是,即使了解了症结,很多问题在当下依然无解。在我看来,不免会让人陷入空虚绝望。然而文学应该是更多面性的,丰富,有突破能力的,不应该囿于这些限制。

因此,做到“近”,考验的是作者对人类情感与思维的理解。这是底层,共性,与时代有关又无关。在《金翅雀》里,我这个读者找到的是艺术对普通人的意义,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艺术依然可以让人得到短暂的解脱,甚至是永恒的动力,在别人,也许有不同的理解。所谓“远”,是说作者不能永久地陷入当下,TA必须在适当的时候退一步观察。这既是为了不让读者因为过于熟悉而丧失兴趣,也是为了作者自己。做到“远”,考验的是作者的知识储备与以这些知识重构一个世界的能力。在《金翅雀》中,Tartt构建了一个纽约古董家具的世界。另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是Rachel Cusk。她的非虚构作品《Aftermath》会不时用到希腊神话,把看似琐碎的当代家庭困境与远古的传说相互对照。《A Life‘s Work》里也用了类似的手法,只是换成了英语小说。这几乎成了Cusk非虚构作品的一个特征。我想,这可能就是为了在“近”中加入一点“远”吧。

-- 2020年1月初稿 -- 2020年2月修改

* “This essay explores Donna Tartt’s adaptation of Fyodor Dostoevsky’s novels The Adolescent, The Idiot, and The Brothers Karamazov in The Goldfinch as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Dostoevsky’s unorthodox and theologically inflected theory of trauma. The essay argues that both authors approach traumatic memory through the ancient folkloric archetype of the “external soul” (the inner essence displaced into external objects for safekeeping) and conceive of the healing process as the attempt to bring the externalized soul—and its unwanted memories—back into the body. This motif allows both writers to reimagine the concept of the soul in modern secular terms: in Tartt’s conception of post-traumatic “soul loss” as a critical stage in the moral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of the self, and in Dostoevsky’s view of wounded memory as opening up the self to the more expansive, overwhelming trauma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Tartt’s use of Dostoevsky in The Goldfinch underscores the Russian author’s value to contemporary trauma studies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prevailing canon.” -- Donna Tartt’s Dostoevsky: Trauma and the Displaced Self, Yuri Corrig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18) 70 (4): 392–407.

 4 ) 金

怜爱安哥卑微发言:“电影院里一百个人,99个都不喜欢金翅雀,还有一个喜欢金翅雀的是我妈。” 服道化其实很精美,场景设置也很赞,纽约的精致阴翳和空旷寂寞的拉斯维加斯都描绘得很到位,如果能多一点场景和人物心理变化的相互映衬可能会更好。 soundtrack也很赞,Boreo第一次见面的bgm竟然是新秩序的your silent face,我又获得双重快乐了。 之前看过路透就觉得安哥的造型好看到飞起,果然每一个造型都戳爆我审美,特别是两套西装造型,身材好到爆炸。芬哥演得太好了,气场炸裂,据看过原作的朋友说芬哥就是Boris本s了。

 5 ) 不知道导演要表达什么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如果电影好看的话,是不会觉得很长的,但我在看电影国产里,看了好几次还剩多久。本来以为重点是关注一个经历博物馆恐怖爆炸事件的男孩身上,结果发现博物馆里的那副《金翅雀》的画才是重点。结果导致了,本来最有看点的男孩,却成了画的的讲述者。而关于画的事情,又没有讲的那么深。其实男孩的经历,是一个很能引起观众兴趣的点。本来有一个还算不错的家庭,虽然爸爸不怎么样,但有一个很爱他的妈妈。但突然的恐怖袭击,让这个男孩失去了亲人,同时不靠谱的父亲,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男孩不得不求助于社会,第一个求助的是同学的家人。这是一家很善良的人,尽可能的让男孩有家的归属感。第二个求助的是同样善良的Hobie,教了男孩很多东西。相比之下男孩的父亲,做的那叫什么事,冒充孩子的律师拿走孩子母亲留给孩子的教育基金。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男孩的小伙伴鲍里斯,鲍里斯虽然有很多不良习惯,但这都是因为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太少,但鲍里斯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对男孩也是很照顾。如果把关于那副画的地方再精简,电影会是一部很温暖的电影——《金翅雀》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朋友们关注

 6 ) 金翅雀(The Goldfinch,2019)

1、對於金翅雀(The Goldfinch,2019)這樣劇情線岔出而撩亂耳目的電影,最好先擱置關於這幅畫的象徵與作用,回歸主題:自我追尋。我會這樣去看:這是一則主人公亟欲擺脫原生家庭所給予的身分限制,投入另一種身分與生活,導致自我迷失的故事。男主角在父親遠離及母親過世之後,迎來了一次投入一個資產高端家庭的機會,當警政單位與社工詢問他時,他選擇了投靠這個家庭。隨著劇情開展,我們看到他如何欣悅的期待寄宿家庭宣布領養,雖然隨後命運稍微捉弄了他一會兒,但是他又回來,作成了這個家庭的女婿。外在的發展如此,終究算是順遂如意,但內在的故事卻截然迥異,因為這種逃離首先讓他背叛了自己,同時也背叛了母親,於是在他的夢境中,我們發現他為愧疚所苦——母親自此未正眼見他。

2、畫中的金翅雀被一條細鏈栓住,主人公與這幅貴重的畫之間也有一條無形的鎖鏈,而這幅畫作象徵了他所嚮往的一切物質生活、名聲、地位與發展。在沙漠裡的文學課,老師讀了一段文句:不管生活如何貧瘠,我也要熱愛我的生活。故事中的青年當時顯然也未能充分領會安貧樂道是怎麼回事。唯有當這名青年成長,斬斷鎖鏈,交出不屬於他的人生,不再占有(一如收藏古董),也不去複製他人的生命樣態(一如複製真品),不勉強偽裝或冒充(一如販賣贗品)時,將自己攤在陽光下還自己原貌,幸福才會來到。

3、多重的人物與跨越童年到成年的故事幅度,讓事體變得笨重。導演想試以剝洋蔥的方式揭開埋藏在深處的義理,配合一點托爾金的冒險風格與愛倫坡懸疑驚悚的手法來調味,可惜結果不盡人意呀!

4、電影裡,故事主人公的生命中有兩聲轟然巨響,第一次在大都會博物館爆炸時,他獲得一次生命的轉機;第二次是撕開印有「希望(HOPE)」字樣的報紙,打開藏畫,卻發現被掉包,他內在的憧憬與奢想坍塌。這裡我還想提及小演員兩次被打耳光,第一次在嬉鬧間,朋友揍了他一拳,對於這一次的遊戲暴力他只是揉揉臉頰;第二次是偽善的父親給了他兩耳刮子,他臉頰揉也不揉,因為比皮肉更痛的是心碎。

5、莊子德充符: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妮可基嫚為母則強,在金翅雀一片中的堅持與堅強令人敬佩,包括她如此高雅的維持一個低俗而全無審美的家庭,然後寂寞的讓他的忘年知音,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來來去去。

 短评

我觉得critics都疯了,虽然节奏有问题,虽然演员不够好,但这个电影怎么可能2/10???我带着很差的预期去看的,但完全fall for it。而且导演和摄影能把我看原著想象的画面完全还原真的很厉害。

3分钟前
  • lindahjx
  • 推荐

弥漫着一种装腔作势和自我感动,不过我应该从预告片就感觉出来了。男主是怎么做到和这么多位同事都没有screen chemistry的。 从baby driver就是这样。 整个故事看得我胃难受。

7分钟前
  • 皮皮牙子
  • 还行

我给finn满分!因为书里的Boris就太鲜活了,太爱了,finn从出场到吻别都特别Boris!摄影也有功劳,风沙星辰那种空旷和安宁代入到小说里简直和想象中一摸一样!但是配乐偶尔出戏,Vegas吻别时的气氛不对,显得Boris的吻有点滑稽。另外叙事打乱得有点碎,和pipper的感情显得太单薄。再另外,hobbie也很像hobbie!如果没那么爱小说的话,这片子整体来说真的有点干燥。

10分钟前
  • 滴溜
  • 力荐

1、人会死,物却可以永生,携带着代代人的挣扎和解脱。2、男主的未婚妻和年少真爱长得好像,脸盲患者需要靠发型。但是最后妈妈露脸以后,我终于明白了这种相似是多么的必要和巧妙。3、片子很优美,文学性很强烈。你安真是个文艺小青年儿。

14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看了提前映,在影厅还能憋住的我,走出影院越细想哭的越厉害

15分钟前
  • 岭南
  • 力荐

在越有看点的时候,然后给了我一个比较烂尾的结尾。最让我深刻的是小男孩对于曾经留下的创伤而作出的自我斗争,于我的经历而言,我能理解到那种自我封闭再到解脱的过程。

16分钟前
  • 嗯哼哈哈
  • 推荐

2019.9.10 和清秋@Brattle。提前点映。比较失望。无数次不必要的闪回做作刻意。中间部分尤其乱,什么都表达不清楚。感觉故事是个好故事,编剧导演都有问题,可惜了。

18分钟前
  • 冷翳
  • 还行

谁能想到人生中第一次看到美国人打伞遮阳是在这里

22分钟前
  • 米娅曹斯
  • 推荐

在跑步机上看完了,片长两个半小时,节奏缓慢,但是十分细腻,从情节、台词、演员、造型、服装、化妆、道具、家具、布景、运光,甚至地板、床底、墙角、门窗、把手,还有妮可基德曼年老以后脖子上的皱纹都是那么细腻,配上人人字幕组中英文对照的字幕更加细腻。

25分钟前
  • 朕看到了
  • 力荐

没看过原著的表示还蛮好看的。故事也讲得很清楚啊。男主的基友一开始觉得是个坑货,后来又突然给力了😂 那只可爱的狗狗为啥后期没镜头了……🐶

26分钟前
  • Lacie
  • 推荐

我只想问一句,男主你家背景多强,到底有钱到什么地步,次次都能演这种预告贼好全片烂爆的吗……跟baby driver一样气……

30分钟前
  • ____anybody
  • 较差

后知后觉的我才发现这是我暑假特意带回国却还没看的小说改编…原著得了Pulitzer,故事确实是讨喜的,是一看就是颁奖季喜欢的那种故事。可是呢,拍得就不是一回事了。画面美,人物也一个比一个美/俊秀。也有些许小惊喜的桥段,比如该有鸡皮疙瘩的时候鸡皮疙瘩也是准时报到了。但整体叙事风格逻辑处理加之稍微欠了点的演技,这么好的资源就成了一滩散沙。勉强给个及格分吧,整一个大失望。

32分钟前
  • 逢澶Ty
  • 还行

除了镜头感摄影构图很美、妮可很美、小演员们一个比一个可爱之外找不到其他赞美之词。人物情绪塑造有些不明不白,叙事混乱,前面两小时节奏实在太慢,最后半小时匆匆结尾十分仓促。

35分钟前
  • 蓝色波丽露
  • 还行

之前被原著粉推荐后拔高了期待,其实情节没有想象中复杂。电影大部分在铺垫一种it’s all about the choice you made, 一个一个的结果则会被归因到每个选择上,直到最后用this is life解除心结。说实话,个人不喜欢最后一段寻画的过程,感觉又生硬又没有说服力,虽然算是合理但并不充分。

37分钟前
  • 拂南南
  • 还行

好莱坞现在还能拍出这种park ave白人自怨自艾的片也是很神奇了。大概是因为期待值降得很低,所以大部分也基本上是翻个白眼也能过得去,除了崩的一塌糊涂的结尾。可惜了迪金斯

3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画家在枯萎的叶子上描绘着短暂,老人在突至的爆炸里恳求着永久。我拾起浴火生还的金翅雀,把它封存进黑暗,给自己换回光明。母亲和法布里蒂乌斯同样死于爆炸,父亲和童年一样在生活里丢失。帆船和药丸都能致命,古董和承诺都难永恒。以为守护的是不朽的鸟,却在冥冥之中,被命运在十三岁时调换了人生。

4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太长太拖泥带水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而已……

46分钟前
  • Pop Quizzer
  • 还行

看完只想感叹Finn小朋友已经出落地这么英俊妖娆美丽了!(尤其是二刷完IT 2之后再接着看这部简直就是鲜明的对比,他一出场我明显听到好多女观众窃窃私语和偷笑((重点错。电影真的好一般......

50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看设定还以为是讲恐袭幸存者如何治愈伤口的成长故事文艺片,结果这走向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其实是个故事会级别的狗血罪案片……

52分钟前
  • 小油飞
  • 还行

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太杂了,可惜

5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