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狗启事

HD中字

主演:丁鹤,黄靖芯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寻狗启事 剧照 NO.1寻狗启事 剧照 NO.2寻狗启事 剧照 NO.3寻狗启事 剧照 NO.4寻狗启事 剧照 NO.5寻狗启事 剧照 NO.6寻狗启事 剧照 NO.13寻狗启事 剧照 NO.14寻狗启事 剧照 NO.15寻狗启事 剧照 NO.16寻狗启事 剧照 NO.17寻狗启事 剧照 NO.18寻狗启事 剧照 NO.19寻狗启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20多个群,5分钟内,导演发出1000多块红包,就为宣传这部影片

已经过了大半年,影院还没开门。

尽管还有院线电影在苦苦支撑,等待上映之日。

但其中不少数也在现实面前被迫放弃原来的计划,选择通过线上首映的方式来和大家见面,如郝蕾、金燕玲主演的《春潮》

这次要和大家推荐的电影,同样选择了上线网络。

因为是导演处女作,加上没有雄厚资本做支撑,没有流量明星来参演,没有平台来做宣传。

在这波行业寒冬下,这部电影几乎是0营销,全靠导演个人手动发红包,托亲朋好友帮忙宣传。

上线网络后,导演把电影的观看链接转发了20多个群,5分钟内发出去1000多块红包。

这样的安利方式让人好笑之余,也觉得土味且寒酸。

一如影片中所讲述的故事——

《寻狗启事》

《寻狗启事》由蒋佳辰担任导演/编剧,丁溪鹤、黄靖芯、于海等主演。

这部影片是蒋佳辰的处女作,在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上获得最佳编剧提名和最佳男演员。

尽管获奖,但上映之路依然困难重重,在拖了2年之后能够通过网络方式和大家见面,或许也算是幸运了。

影片的故事说简单也简单,正如片名所点出来的,主要讲述了一个东北小镇上青年寻狗的故事。

男主张广胜帮别人照顾几天斗牛犬,结果他爸带狗出去溜,没拴狗绳,给溜丢了。

为了在狗主人回家之前找到狗,父子二人焦头烂额,用尽各种办法。

上警局想要查一下附近的监控,警察却表示爱莫能助。

一来呢,狗丢了不是案件,没法查监控;二来呢,就算查了,那监控上人都看不清,也就更别说狗了。

于是父子两人只能回家各自出主意。

儿子是个研究生,人比较老实规矩,整了个“寻狗启事”出来。

满大街发传单式找狗,但却不幸被讹上了。

碰瓷男声称被寻狗启事照片里那只狗咬到,找上父子俩,要求赔医药费。

原本这种碰瓷别搭理他就好了,但父亲老张却是个直脾气,生气地踹了人家一脚。

这下不赔也得赔了,为息事宁人,男主只能自掏腰包打发走了碰瓷男。

碰瓷男刚走,又碰上无赖。

有人打电话来说找到了寻狗启事中的狗,男主急忙赶过去一看,却发现是只土狗。

无赖缠住男主索要“辛苦费”,并声称男主如果不要狗的话他们就把这只狗给炖了。

无辜的男主只好再次自掏腰包买下了小狗,带回家自养。

儿子这边的办法行不通,当爹的就准备出招了。

老张带上男主直奔算卦摊去,男主摇了一只签,大师念了一段24孝,说了4个字:

“顺其自然。”

老张表示,得了,那什么都不用做,狗总会回来的。

男主却愁得半死,半夜睡不着觉,还得溜出去找狗。

如果单从影片的前半部分来看,有点像是《平原上的夏洛克》

《平原上的夏洛克》用两个农民追凶之路引发出无数荒诞笑段,而《寻狗启事》则是用东北小镇上父子寻狗之旅来营造喜剧效果。

无论是大妈大爷们操着东北方言急赤白脸的吵架方式,还是父子俩寻狗的各种洋招土招,都令人捧腹大笑,十分接地气。

但如果只是简单的“寻狗故事”,那影片也不至于出彩。

因此,这部电影或许也没有那么简单。

虽然片名叫寻狗启事,但找狗一直不是影片真正的重点,重点是这是谁的狗。

那么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

男主是一名研究生,他帮人带狗,却意外弄丢了这只狗。

更加不幸的是:

这只狗是他的研究生导师牛教授的爱犬。

男主家境贫寒,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是一名下岗工人,靠申请贫困生补助读研。

正巧,这名牛教授手里掌握着男主毕业后是否能留校的生杀大权。

按父亲老张的话说:

“企业能破产,工人能下岗,当官能下马,就学校这么一个稳当地方了,那谁有这个机会那不脑袋削个尖往里扎啊!”

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来说,如果儿子能拿到一个“铁饭碗”,就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

因此男主三年来对牛教授鞍前马后,不仅被同学嘲讽太狗腿:

“对,那是他爸。可不得改口了么?这家伙一天屁颠的就跟老牛身后,你都要成红孩儿呢,你知道不?”

连亲爹有时都忍不住吐槽:

“瞅你那德行,还牛教授的狗呢,我看你就是!”

牛教授出差期间,一只丢失的斗牛犬,让男主留校的前程变得缥缈起来,也点燃了父子两人长久以来藏在心中的矛盾。

父亲熟知人情世故,认为要拿到“铁饭碗”,就必须要花钱打点关系。

儿子则厌烦父亲这种圆滑势利的处事原则,认为父亲是把歪风邪气、不正之风当人之常情,想要靠自己谋得出路。

这对父子俩的矛盾,或许也是许多毕业生家庭面临的矛盾。

在象牙塔中长大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理想化的,就像男主,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而作为已经被社会驯化的家长来说,他们的世界是更加现实,充满了灰色规则。

其实,托关系为孩子找工作,在毕业生家庭之中也并非什么新鲜事。

只是寒门子弟与富二代,依旧还是有差距的。

对于男主来说,其实他何尝不懂得“花钱办事”的道理,只不过没钱又不能拼爹,只能在牛教授身边献殷勤刷好感度。

但对于男主的富二代同学来说,人家压根就看不上什么所谓的“铁饭碗”,前程早已是星光大道。

影片借“寻狗”做引子,来引出男主这个寒门毕业生在毕业之际面临的种种问题,最终要探讨的还是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影片中最后一个镜头里,沈阳热电厂的两座大烟囱静静地伫立在画面背景之中。

导演蒋佳辰说,这是沈阳的地标,如今听说要快拆除了。

在时代的浪潮中,电影里的东北正在面临转型和振兴,但个体命运的转型,却陷入停顿之中。

正如出身寒门的男主,也正如“农家女”苟晶与陈春秀,底层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一直是个难愈的痂。

但影片中仍然给出了一个喜剧结局,在同学、暗恋女生、导师处接连碰壁,遭受现实打击后,男主准备离开这座小城。

却由于导师和女学生的丑闻曝光而意外得以留校,又应了解签人的那句“顺其自然”。

这样一个荒诞而完满的结局,实则饱含辛酸和苦涩,你可以解释为希望,也可以解释为另一种妥协。

除了值得深思的故事外,我还想再夸一下影片中饰演父子的演员。

由于片中使用了一场一镜的方式来拍摄,导演的调度,演员表演的连贯自然,都至关重要。

在影片中饰演男主的丁溪鹤和饰演父亲的于海有多场对手戏,甚至是爆发式的争吵戏份,在这些长镜头里两位冤家父子的情绪变化都拿捏得非常准。

特别是丁溪鹤,在毕业散伙饭那场戏中,拍摄时全是真喝真吐。

一共拍了七次,到天亮的时候已经是醉酒状态了。

但尽管如此,他在这场戏中的表现依然非常自然,台词也都说得十分连贯,确实厉害。

凭借影片中表现,丁溪鹤获得了上影节亚新奖的最佳男演员,无论是实力还是努力,都值得得到这个奖项。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去关注一下这部影片,是喜剧,也依然具有现实力度,值得鼓励。

青石电影编辑部|Leslie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2 ) 一张寻狗启示引发的东北经济振兴

先说一句:导演很精明。明喻暗喻穿插着构建起一副东北人心中的“东北梦”。

是的,不过这部作为纯东北风格的故事片来说却不一定会得到主流文化接受。但作为从小长在沈阳这片土地上的东北人,剧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能瞬间把我带进去,甚至说略显粗糙的镜头语言都让我身临其境。就好像隔壁家里的三叔两缸儿白酒下肚开始揪着你讲起家常。

初看因为普通的遛狗不拴绳伤人事件作为矛盾点引起故事,然后开启了一个底层小人物在没关系没背景没钱的情况下如何找工作的讨论上升至国家对东北的经济支持该让以后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怎么走,未来的经济发展道路该何去何从。

振兴东北这句沉甸甸的口号相信在每一个曾经生活在这片黑土地的大学生心理都响起过,虽掷地有声,但又无可奈何。我时常能感受到美国梦其实跟东北的兴衰往复很像。不同的是,东北是因为经济重心转移,大力发展外贸进出口与国际接轨,于是内陆这位黑黝黝的老大哥有点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眼看着越拉越远,索性就开始慢慢走了……

曾经听老人们说,什么第一粮食生产中心,第一原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天然风景区,东北虎,万达也曾努力的想祝福东北曾经的荣耀,但世界就是这样,资本喜欢哪里,哪里才有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学上的理智望着渴望复苏发展的无奈,太多人做出了努力,但又因为想生存下去,于是低下头,把改变交给了时间。

回到电影,各种隐喻和暗讽交织在一起,但更多的是充斥着无助的自嘲,以草根研究生是否能留校来揭露铁饭碗真的铁吗?东北的发展是否应该打碎一些铁饭碗,是否需要一些舍弃一切的冒险精神呢?但谁有愿意牺牲自己现有的可控的资源,影片结尾,留校无望的广胜终于“铤而走险”决定去其他城市碰碰运气,但在听说留校又有戏的时候,他和父亲两个人突然犹豫了起来。电影到这里戛然而止,就像我们在这里也讨论不出东北的未来到底在哪里,也许是我们呆在舒适区太久了,已经麻木了,也许是我们还在幻想这片曾经荣耀的土地何时才能重新焕发生机。尽管这座古老的城可能抬不动脚了,但大多数人还是对这座黑漆漆的城又爱又恨。

细品能看出导演的野心,想反应的东西很多,但说实在的,早已根深蒂固的思想在我们这些“当事人”看来却显得极其自然的有些无聊。我国外的同事就很好奇的问我,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狗,却又好多人吃狗,我无奈的笑了下,这是个哲学问题。想想确实我们从古至今都是这么矛盾的走过来的,当牵着宠物狗走过狗肉馆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在想什么?狗的心里在想什么?这都不重要,因为我们一直这样多元化的生活着,一切早已见怪不怪,在父亲对一条狗洗澡要花一百元露出吃惊的表情时,我们会笑话这位父亲的老土,但转念一想,是啊,什么时候狗子的地位比人还高了。

广胜作为整部电影讽刺的核心点是及其矛盾的,他的论文选题是东北振兴,导师觉得他的论文有点偏激,但是真的偏激吗?还是说出了导师们不敢说的又不好说的话,教育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不启发人,那么出来的真的就是所谓的“书呆子”了,而这个在整部电影都有点“娘们唧唧”的广胜在坚持世风日上凭能力上位的时代下,这不争气的拿着钱打算慰问一下教授。结果教授送刚滚完“狗毛”床单的女学生出门这一幕正好被广胜看见。女学生是广胜爱慕的对象,而教授又因为私情把留校名额从广胜手里夺走给了学生,放在任何一个有点血性的男人身上都会上去暴揍一顿教授。但广胜再一次选择了沉默(看到这里真的死的不行,不要再说东北人暴躁了,我们还是很讲文明的),回到家,依然是那个污漆抹黑的家,依然是那个到处惹是生非的父亲,依然是那个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工业烟囱,广胜在埋掉死去的狗狗后,看着前面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他还是决定放弃了,至此又一个打算复兴东北的优秀大学生被东北吞没了。

电影中有好多比较学院派的拍摄手法,比如拿行李准备上车时是摇晃的镜头,说明那会主角的心情还是颠簸的有一种即将离家在外颠沛流离的感伤,而坐上出租车后镜头又恢复了轨道式的平稳,说明主角即将放弃现有的生活,心境反倒平复从容了起来。镜头在出租车开走后留给了两个象征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烟囱,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倔强又无奈的看着一代一代优秀的年轻人在这里学有所成后造福其他城市。

说起这个话题我又是最打脸的,不但逃离了北上广,甚至逃离了祖国逃离了家乡。疫情结束后,世界会怎么样,中国会怎么样,东北会怎么样,沈阳会怎么样,只能盼一切都好吧。

 3 ) 如果觉得生活不会再好了,那就顺其自然吧

虽然年龄和地域都不太一样,但是全片看下来作为东北人也找到了很多共鸣点,电影里的人和事、景与物,都和小时候记忆里的东北很像很像。

虽然所有剧情都能很轻易被猜中,但是我个人很喜欢影片里的那种镜头,所以看得也还蛮有意思。

去狗市找狗那部分,感觉特别像《卡拉是条狗》。但是两部电影中间隔了快二十年,不知道这里是不是也带了一点表达东北落后的意思…

大部分剧情都看得人心里沉重又苦涩,也许是对男主这种糟心满满、残酷又现实的普通人遭遇感到同情与共鸣吧:被人三番五次讹钱,动了恻隐之心养的小狗最后也被装在雪蟹盒子里埋了,被导师白白利用三年,被条件好的同学明里暗里的挤兑,已经没法理解儿子但仍然笨拙地爱儿子的父亲,就连自己一直喜欢又胆怯的女同学也是为了同一个名额和导师一直勾结。这世界好像一直在惩罚善良又本分努力的人:不顺遂心意的事情太多太多,烦恼的事情太多太多,父母不理解自己只会帮倒忙,好在还有一个能陪着聊心事的兄弟,也许这也是大部分年轻人现在的处境吧。

最后男主走投无路去找妈妈和继父,继父的反应也很现实,弟弟找继父要钱那个情节更是讽刺得很巧妙。直到妈妈在车上那番话,男主才和父亲真正和解,也许很多东北小孩都有这样一个父亲,他不够有威严,因为他也没什么本事和底气;他不肯承认自己已不再威风,但在孩子面前更多的是出糗;他很固执,哪怕自己已经真的老了,却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在默默地保护你。

男主的揭发大概是表明他决心不再做一个窝囊的老实软蛋的开始,虽然感觉有点突然,不过我还是好喜欢这个结局啊……

有时候也许会觉得生活不可能会再变好了,但还是要听他丁叔的 ,要顺其自然啊!

 4 ) 寻狗的背后,是这届小镇做题家被偷走的人生

文章原载于幕味儿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没有流量明星,也没有平台宣传,但却是这个夏天最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就是《寻狗启事》。

这部片是蒋佳辰导演的处女作。在“早鸟计划”的创投中,他的剧本从成百上千个项目中获奖,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斩获“最佳男主角奖”。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以网络电影的方式与观众见面。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首先是因为,它特别接地气。

一般来说,导演处女作极容易偏重个人表达,文艺有余而可看性不足。但这部片却在个人表达和可看性上做到了巧妙的平衡。

电影的前半段,高浓度的东北方言吵架,极具生活气息,又特别有喜剧效果的丢狗找狗情节,就让人捧腹之余一下子被情节吸引。

即将硕士毕业的东北小镇青年张广胜,父亲不慎弄丢了牛教授家的狗,而牛教授正掌握着广胜毕业和留校的生杀大权。

这让“丢狗”这件看似很小却极其闹心的事,一点点推波助澜,指向了他毕业这个人生岔路口的迷茫前途。

虽然标题是“寻狗”,但随着剧情发展,广胜父子寻狗几乎拥有了“寻找戈多”式的象征意义。三年的努力苦读,对导师鞍前马后的献殷勤,到了毕业的关键时刻,张广胜人生成败的关键仿佛都转移到了教授家狗的身上。

由此,“寻狗”这件小事,在片中带有了寒门毕业生寻找人生出路,甚至是后工业时代东北这片萧条土地的出路的隐喻。

正如电影英文名Looking For Lucky,在本片中,“狗”已经成为广胜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中运气和盼头的象征。

毕业这件事,相信每个经历过“最难就业季”的人都有切肤之痛,而出身贫寒,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视野和资源的“小镇做题家”广胜在现实面前走投无路的无力感,一下子就能引起几乎所有在外打拼的人的共鸣,前半段喜,后半段思,扎实的喜剧效果和人物给观众带来的强烈共鸣,让电影没有任何观影门槛。

其次,在娱乐性之外,电影还以小见大,耐心铺陈,用精巧的人物关系和隐喻,表达出对生活的深刻洞见。寥寥一个生活小片段,骨子里是一个青年长大成人的故事。从这个角度上,“寻狗”可以说堪称中国东北小镇版的《毕业生》。

人从什么时候成为成年人?

电影用“毕业生谋出路,靠关系还是靠本事”这个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靠关系还是靠自己”,也成了片中父子俩矛盾的焦点之一。老张是下岗工人,想帮儿子拿到“铁饭碗”,坚信只有花钱走关系才能成功。广胜坚持要靠自己,却被身边人一次次打醒。

在步入社会的关口,父亲,同学,朋友,母亲,继父,导师和暗恋对象,用行动给广胜的现实暴捶,一点点锤垮了一个想要靠自己本事,“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把他锤成了放弃幻想,认清现实的成年人。

在刻画人物方面,演员精湛的表演和导演巧妙的调度,让人特别印象深刻。其中有四场戏,两场放,两场收,特别精彩。

两场爆发的戏中,一场是父子争吵的长镜头。在留校受挫,毕业困难的压力之下,一直嘴上说不嫌弃父亲是下岗工人的广胜,受到父亲在牌桌上吹牛的刺激,忍不住说出“你不下岗谁下岗”的过头话。

父子的对手戏搭得天衣无缝,两人的battle又搞笑又心酸,过头话说完后的一瞬间,父子两人都不知所措,儿子和父亲的表情,特别精准,尤其是扮演父亲的于海,把一个可爱又可怜的无用老父形象描摹得入木三分。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从意识到自己没有办法“拼爹”开始。

另一场是同学聚会,论文没过,留校告吹的广胜在受辱之后,负气醉酒,对一直暗恋的对象酒后失态的长镜头。

在几分钟的高难度长镜头里,人物从隐忍到爆发,从压抑到愤怒,再到酒醉呕吐,酒后吐真言,矛盾冲突层层递进,演员丁溪鹤把一个初尝现实心酸的失意青年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相信这个演技炸裂的长镜头也是让上影节亚新评审全票通过,把最佳男主角奖颁给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从明白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许诺开始。

相比放,我更喜欢的是导演设计的两场收着的戏,这两场东北喜剧中少有的细腻描写,堪称神来之笔。

一场是广胜去母亲和继父家借钱受阻后,母亲在车内平静地道出广胜“从小靠自己”的秘密。手持镜头在颠簸的车内缓慢变焦给广胜讶异的眼神。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就从“我从小就是靠自己”的信仰幻灭开始。

原来儿子一直瞧不上的,“你不下岗谁下岗”的没用父亲,曾经也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也有“靠自己”的傲骨,父辈也是在生活的爆锤之下,无奈接受了“靠关系”的“歪门斜气,不正之风”。儿子复杂的眼神里,浓缩了一代曾经辉煌,然后在时代巨变中放弃自我的庞大人群。

另一场是准备送钱给导师的广胜,发现了自己不敢高攀的“女神”搞定了导师,顶替了自己的留校名额后,拿着钱坐公交车回家。他面无表情看向窗外,公交车喧嚣地驶过大桥,灯光忽明忽暗,正如同人物忽明忽暗的前途。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是从认清了“人生中很多事,不是靠努力就能成功”而完成。

导演和演员赋予男主角张广胜的典型性,让人特别有代入感。他在导师面前的唯唯诺诺,在父亲面前的无奈狂怒,面对同学的自卑、自傲、脆弱和敏感,都好像观众的一面镜子。他在人生关键时刻的诸多心碎和幻灭,其实也正是每个小镇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在这几天的高考舞弊新闻中,很多人为被偷走人生的苟晶,陈春秀感到不平。作为山东人,我却惊讶于身边人单纯的愤怒,惊讶于还有这么多人相信“高考是相对最公平的”。人生哪有那么多公平可言?

对很多出身平凡的普通人来说,小到文艺演出,大到考博,工作,升迁,在拥有绝对权力的领导面前鞍前马后半天,最后被顶替,这种事都多到见怪不怪了。人生的差距,就在这样一个又一个错失机会的锚点中被拉开了。

这当然不公平,但对于大多数除了靠自己别的什么都靠不上的普通人来说,除了“顺其自然”,又能怎样呢?

最让电影值得一看的,是导演用管中窥豹的方式,把一个毕业生在步入社会时,初尝人间冷暖与世态炎凉的”社会一角”,描摹成了后工业化时代东北的辛辣浮世绘。

在东北(以及东北人的老家山东),大批经历了下岗潮的父辈,苦心培养孩子求稳,考公务员,进高校成了他们眼中最好的选择。

而以广胜为代表的“小镇做题家”苦心追求的“铁饭碗”,在某些拥有更多选择的人眼里甚至都不是好事。开豪车,家里有企业的同学刘洋甚至根本看不上这个机会。

但对于一个下岗工人单亲家庭来说,“后浪”们唾弃的稳定,恰恰是这个家最需要的,贫苦出身的孩子,经不起任何的试错成本。父亲给出的建议也局限于自己的人生经验。靠自己却成了下岗工人的技术骨干,国企会下岗,民企会裁员,能够过安生日子的地方只剩高校。

但父辈们不知道的是,如今,高校早已不是净土,稳定工作,已经不是年轻人靠自己,甚至靠花钱就能搞定的了。市场经济下,利益交换,价高者得,而在人多坑少的二三线城市,“小镇做题家”们根本承担不起阶级跃迁的价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离开“靠关系”的东北,去“靠自己”的南方打拼,似乎是小镇青年们唯一的选择。电影中最震撼的镜头,大概是结尾广胜离家时,镜头中出现的两座触目惊心的烟囱。

那是东北曾经辉煌的印迹,也见证了一代人被历史席卷的没落。

结尾,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大城市试图“靠自己”的时候,他们同样会经历“靠关系”顶替“靠自己”的幻灭。《寻狗启事》映射的,其实是这代人面临的国家阶级固化,底层内卷的悲剧现实。

耐人寻味的是,从一开始几千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拿到创投基金,上影节获奖,再到两年艰难上映,零宣发费,无奈沦为网络电影中的“狗剩”,电影《寻狗启事》的命运,也正应和了它所讲述的“靠自己不如靠关系”的心酸现实。

好在,这部电影已经上线,我相信,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给这部优秀的处女作一个公正的评判。

 5 ) 为什么不能一“丧”到底?

《寻狗启示》的结尾,张广胜的父亲送儿子远行他乡(去找工作或已经找到工作,正要赴职)。在出租车上,张广胜接到电话,说暧昧女同学潜规则导师的事端被举报,张广胜再次获得了留校任教的资格,这意味着由丢狗引出的一连串乌龙事件如今告一段落,张广胜不必再离家远赴他乡。

这个类似传统剧作中“大团圆”的结局,虽然尚可接受,但细细想来并不高明。其背后的意图无疑在指向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如同在警匪片的结尾,代表正义的警察总能将坏人绳之以法。我们并不知道这种处理是否出自导演保守的创作理念,或者仅仅为了过审进行的自我审查?毕竟潜规则这种事情虽然这片土地上遍地横行,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却相违背,而不能正面地呈现在银幕上。

仅就一部反映现实的电影来说,这样一个光明的结局无疑为写实主义带来的刻骨共情增添上了人工伪造的色彩,而丧失部分的艺术价值。为什么在中国电影中,就不能一“丧”到底呢?对于张广胜来说,人生一连串的落魄:家庭破碎,恋情失败,毕业论文问题重重,从有望留校的好学生转眼变为找不到工作的落魄者——为什么不能如实的呈现,一定要给予光明?

既然现实已经如此惨烈,熬制一碗鸡汤能带来的疗效极其有限。这是一种假想的希望、灵魂麻醉剂,是隐性的驯化,和妥协的安慰剂。电影和这个国家狼狈在一起,制造一种稳定,在有限的空间内苟延残喘,目的是让你告别反抗,继续生活下去。“丧”不该被否定,应该当作正面价值被歌颂,正是在“丧”的状态中,我们对现实才能有真正的认识,同时安享自己。

 6 ) 写实感很优秀,奇观不足

这个片子的题材和人物塑造是比较另辟蹊径的,现在很多大电影的人物都比较艺术化,少有全片中每个人物都如此不完美的设置,题材也很明晰地直指很多社会问题。导演对演员的表演尺度拿捏得很好,其中大部分演员都会在很有控制力的范畴内发挥。男主也是少有的明明可以凭颜值吃饭却走实力派小人物路线的好演员。但是剧情走向上缺少所谓电影奇观的反转,越是现实主义要么走向最深的低谷,让观众痛恨这个现实的环境,要么走向极致的反转,制造艺术化的奇观,给人们以希望,目前这个走向比较温和,本片又是现实主义,这样就不够跌宕了。摄影方面可以的,长镜头的使用,每个镜头入点出点的把握精准,运动中的镜头也是构图很好。导演的叙事节奏也不错,让人看着不累,但是部分场景的逻辑有点问题,不知道是否删减了戏份造成的。比如第二次牛牛“咬人”,那个碰瓷的人出现的逻辑欠合理,他是怎么精准地找到广胜爸爸的,这个部分感觉来的有些刻意。不过有些段落干净利落的转场是玩的秒的,比如广胜和爸爸在公交车淋雨的前后两场戏,这种切换是能给人以情节急转直下的感觉的。还有就是通过片子的世界观能看出导演的世界观中女性角色是比较弱化的,导演一直在用男性角色推动所有情节,女性角色在很多时候是被动,或者是轻描淡写的戏份,不会像其他导演那样更多的运用女演员的情绪去渲染氛围,冰冰在出租车里思考的那场戏也非常情绪内化处理的感觉,这是一般男人的思考状态,女人应该是更外化的,当然这也可能是导演本身的风格吧。爸爸和广胜吵架的戏,感觉爸爸演员还是少了一些层次感,发怒、内疚、寒心、委屈,从后面剧情看爸爸的那场戏时心理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但是爸爸吵架戏还是过于真实,少了一些感染力,即使发怒也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或者行为,做出一些比较有层次的表现。在台词语言方面,编剧还是很有功力的,东北哏用的驾轻就熟。整体上还是不错的,我只是觉得如果导演野心更大,可以做以上思考。

 短评

我也从小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985本硕博,大学期间奖学金,还公派出国留学,我以为都是我自己的努力,但后来发现这背后都有我父母在做工作。最后他们尊重我,没有留校,其实我可能也留不下,背景不如人家硬,如今在广州,很庆幸。

4分钟前
  • WashBean
  • 推荐

纯正东北风味的影片,环境、人物、台词、观念等,都百分百东北风味。也很写实,只是,贫嘴有余,格局有限。

7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东北黑色幽默。好高兴参与了优酷组织的主创线上交流,疫情以来久违了的与电影人交流的机会。

11分钟前
  • 黑色大丽花
  • 还行

和《学区房72小时》同一个平面的直男风现实主义电影,可直接命名为“留校名额72小时”,对长镜头同样迷恋,而这些镜头同样只有叙事及心理表现的功能,没什么美感。对父子关系的描摹比较真实。但,我们的新导演,就只能写这种一地鸡毛的表象生活吗?

13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顺其自然”的牌匾搬不上公交,人生低谷还需有个打印店兄弟,对酒吹一瓶吐一路的沈阳达内兄弟长镜,河蟹泡沫棺材,无法说出的话和清晨小黄车的背叛,娘们唧唧父子情深……咱个假东北银看着那是相当舒服,但小兄弟,你研究生答辩都不整个PPT,也别怪评审不让过

1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太能唠了

17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蒙吉写了个剧本,翻译成东北话,交给一快手知名Up主拍成了电影。

1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好久没看过这么纯正东北基因的电影了,《钢的琴》以来吧,而且这部比《钢的琴》更加生猛和愤怒,感觉是踩着线过审的,寻狗,也是寻路东北。下岗大潮,就业困难,人情社会,阶级固化带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无力和迷惘。成长伴随着理想的崩坏,年轻学子的最终抉择似乎也呼之欲出。

22分钟前
  • m89
  • 推荐

我一直以为我看了个加长版的小品,电影的有趣完全是依赖东北话,换成普通话,这歌故事得无聊死,以及过于依赖东北话,就让这里的东北话变得有点刻意,因为我们生活中真的不这么说话。

25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中间看到有些较为冗长的戏份有些坐不住,例如用东北话翻来覆去吵架的场景(其实那些吵的嘴都差不多一个意思),和广胜夜晚在大街上烂醉如泥的桥段(因为人物状态大于戏剧事件)。除此之外的部分其实还蛮有观赏性的。

28分钟前
  • 豆友壹零零肆
  • 还行

残酷的现实,夹着尾巴做人是常态

29分钟前
  • MY BMM
  • 还行

如果特殊的语言并不能强化表达,那就是无意义的形式主义。东北话在本片的重要性并不大,反倒限制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台词部分。

30分钟前
  • NinianYann
  • 还行

1,剧情过于真实,值得点称赞。2,摄影,但是摇晃的镜头是我最讨厌的,愚以为除了两场接电话去公园找他爸的情景可以用手持外,其他部分都该正常话拍摄。3,浓浓的东北味,也是个人最不喜欢的地方。4,缺少电影味

34分钟前
  • 云图
  • 还行

龙斌大话电影,男演员歪头时酷似李佳航

37分钟前
  • 弹涂鱼
  • 还行

粗糙也是一种生活化吧

38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以摄影代替剪辑的意图是好的,但拙劣的技术与现场调度功力实在难以撑起这一野心。#实在不喜男主,表演完全不知收放。

41分钟前
  • 还行

好玩倒是好玩,非常东北,加上东北话自带喜剧效果,还挺有趣的,尤其对东北观众,自然更加亲切。不过剧情整体还是略嫌随意,有点太依赖东北话了。哦,有个呕吐的长镜头还挺好玩的,感觉演员那场戏很辛苦。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方言电影,过分依赖台词带来的喜剧效果,整个故事架构也比较依赖地域性特色,虽然也乐得挺开心,但如果换一个环境的话大概就索然无味了吧。

46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真的挺好看,东北风情浓郁,台词又接地气又很逗哏。以寻狗事件为引,反映了工人下岗、高校黑幕等现实问题,最后落脚在父爱的核心命题,导演思路清晰得很,而且长镜头玩得也不错。男主醉酒那块感觉不像演的,呕吐的也太真实了吧,跟我呕吐状简直一样。

51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虽然没什么突破性,但拍得真是好!开头跟拍美如李沧东,那对话,那小长镜用的都挺不错。就是片名和内容有点跑题,然后转场方式有点儿重复。整体能看出想往达内的路上靠。

55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