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

HD中字

主演:崔娜·蒂虹,法瑞斯·法瑞斯,乌尔里奇·汤姆森,朱莉·阿尼特·旺,拉斯·兰特,奥勒·杜邦,海伦娜·赖因科德·纳曼,奥利弗·梅斯林·苏内勾,丽丝·科福德,马格努斯·米兰,玛莎·苏菲·沃斯汤姆·汉森,马德斯·雷瑟,安妮·格瑞·汉宁森,拉斯穆斯·林德·鲁宾,乌尔弗·斯凯利·阿比尔德加德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公社 剧照 NO.1公社 剧照 NO.2公社 剧照 NO.3公社 剧照 NO.4公社 剧照 NO.5公社 剧照 NO.6公社 剧照 NO.13公社 剧照 NO.14公社 剧照 NO.15公社 剧照 NO.16公社 剧照 NO.17公社 剧照 NO.18公社 剧照 NO.19公社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公社在北欧的实践

1. 北欧人,你们这些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玩过一部分,叫人民公社。不过基本上只是财产共有,这对已经衣食无忧,又没有奢侈传统的北欧人来说,这一关可以过。

2. 但是对于共妻这一点,男人当然乐得接受,对于已经女权意识比较高的北欧女人,即便是得到宠信的年轻“第三者”都不能够心安理得的接受了。我一直在想,如果妻子也能够及时的找到另外一个男人,会怎样呢?

3. 女儿接受这个完全没有问题。肯能到那个时候根本就不需要婚姻关系,可能公社实践可以继续下一个升级版本。

 2 ) 我不怪你出轨,只怪人生太长

电影《公社》,讲友情、亲情、爱情。夫妻俩安娜、艾瑞克搬进一个很大的别墅,艾瑞克说,这房子太大了,不好,安娜说,房子大点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邀请一些朋友来住。一个两个三个,陆陆续续的有人进来住,有妓女、有作家、有夫妻、有只能活到九岁的小男孩,还有一个没有钱的流浪汉。刚开始是安娜很好的和这个环境融合了,能和这些朋友相处到一块,可是安娜的丈夫不行,看着一帮人在谈笑风生,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在一边坐着。电影的名字叫《公社》,我以为只是单纯讲人与人的相处,一种乌托邦的生活,但是我忘记了,人与人的关系,最复杂、最狠的还是爱情。

  不能融入这个环境的安娜老公,一不小心和自己的学生好上了,他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可是就是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了。就像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一样,男人不会和你分手,但是他会想着法子让你提出分手。一个男人出轨,如果不想离婚的话,是无论如何也要隐瞒这件事情的,所以安娜的老公没有,他主动和安娜说起了这件事,说他们发生了关系,而且还是在这张床上。最后还假惺惺的说,我不想离开你,但是其实他已经做出了选择。面对老公的坦诚,安娜很慌,假装不在乎,高估自己,说不介意老公去追求喜欢的东西,甚至让让那个女生住进来。女生住进来以后,安娜就崩溃了,半夜睡不着,两个人的床变成一个人的床,这另一个人就在这栋房子里面和另一个女人做爱。

  什么样的人最痛苦,就是那种有一定的知识,有一定的思想境界,但是又达不到崇高境界的人,这种人懂得世界的爱恨情仇,但是又还不能洒脱的放开。安娜是很棒的,有别于很多正宫听到老公有小三后就华丽丽去捉小三的女人,因为她知道,丈夫对这个女学生的爱也是真实的。婚姻是很恐怖的,因为它要迫使你去爱一个人那么久。我高中有一个物理老师,女的,有一天她突然对我们说,婚姻啊,会把爱情变成亲情的,我现在握着我老公的手,就像左手握右手一样。没过多久,这个物理老师就和她的老公离婚了。离婚以后,物理老师在网上认识一个朋友,在一起了,没多久就发现原来这是一个骗子,骗财骗色。这件事上了报纸,全校师生都在议论纷纷的。可是物理老师每天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看起来比以前更好。这实在不是一个励志的故事,物理老师肯定也不是一个伟人,她的伤痛没人知道,我们只是感觉她很好,没有被击垮。物理老师没有被出轨,但是感情的事情大同小异,无非就是爱悄悄的没有了。安娜一开始没有声嘶力竭,是因为她知道爱是怎么一回事,这不能完全怪丈夫,也不能怪那个女学生,我们正常的思维是,我们在一起十五年多不容易啊,你一个女学生就算年轻,就算是被爱的,就不能拒绝一下吗,因为我已经老了,我完全没有办法。

  安娜懂得,但是这样的相处方式不是一般人能接受得了的。安娜开始暗暗跟自己较劲,开始失去自我。

  或许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公社》,而不是其他,就是因为这帮人的思维方式、相处方式都非常酷。大家并没有觉得艾瑞克带着女学生回来有什么错,因为他们是相爱的。女学生也是和他们是同一类人。小男孩说,我只能活到九岁了。女学生说,哦,九岁已经很久了。

  电影还有孩子面对父母婚变的问题,以前我也认为父母就应该万事想着孩子,在婚姻关系中不能让孩子感到受伤。但是现在我想,凭什么呢,没有人规定我们一定不要让孩子感情受伤。人活一辈子,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孩子,只不过是岁数大了一点的孩子,他们面对生活不见得就会从容,就会坦然,伤痛也是实实在在击中心灵的。人生在世,一起面对吧。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大人们的感情世界。其实就算我现在已经25岁了,但是我还总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我想,哎,我只不过是毕业两年而已,我还什么也不懂呢,但是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以为我的25岁是雷厉风行,八面玲珑的,但是不是,很多时候,是年龄给了我们错觉。大人们也并不是百毒不侵的人呢。

  不管怎样,当初说要搬进来的人,现在却又搬出去了,安娜离开了,即使已经到了更年期,未来还是充满了未知。

 3 ) 围观的人手上都沾着血

围观的人手上都沾着血 文 调反唱唱 波兰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地狱之路是由善意铺成的”,好的出发点最后却导致毁灭,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影片的背景放在1970年代的丹麦,当时全国最大工会组织LO和执政党(社会民主党)关系紧张,哥本哈根城郊一个叫克里斯汀娜的地方成立了一个所谓脱离政府,脱离欧盟的自由城,全国到处都是无政府主义者和嬉皮士。影片除了一条新闻报道之外,没怎么提政治,这种政治环境只构成了一个背景,仅此而已,在温特伯格的电影里,政治永远不是主题,强调70年代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对于秩序、体面以及合理生活的渴望比以往更加明显。往往这种“致命”的渴望都是源于一种希望。 建筑学教授埃里克继承了父亲的别墅,因经济窘迫,他的妻子安娜建议邀请志趣相投的人一同居住,社员入社需经面试,缴纳不多的租金,公寓大小事宜的商榷需要全体成员在场,并全体投票才可一致通过,一个群居公社诞生了。接下来是短暂的狂欢,其中有一个被很多观众吐槽的裸泳场景,这群男女脱光衣服,跳入湖中假装很忘我的享受自由,这段拍的并不唯美,假模假式,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象征人与人之间隔阂以及界限的遮羞布已经剥光之后,原本的伦理体系被自由的氛围稀释,但它没有消失,的确存在。他们既是个体,也的确被家庭这个概念所捆绑,当这个小家庭的丈夫赤裸着身体搂着另一个小家庭里同样赤裸的妻子时,他们之间的界限真的被打破了吗?身体和环境氛围的自由与人们心中的自由真的可以划等号吗? 其实,当每个选择都需要得到所有人的投票才得以决定的时候,自由已经不存在了,稍微的犹豫马上被跟风心理打得烟消云散。还有一个问题,当外在的条条框框突然消失,不再有外在的因素去干扰人们的选择时,他们反而无所适从了。很快公社的危机到来,埃里克爱上了自己的学生。 对于出轨,温特伯格给了这个行为一个不错的理由。他的妻子安娜是新闻主播,哥本哈根的红人,且性格温文尔雅,大家都喜欢她,在晚饭时,埃里克试图与她对话,却数次被他人打断,安娜沉浸在被围拥的状态里,对埃里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让他的丈夫感受到了严重的挫败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埃里克大发脾气,狠狠的羞辱了一个在建筑学作业中用了印第安人帐篷元素的学生。他歇斯里底的叫到:“你说的这个代表自由梦境的印第安人帐篷,和建筑学有什么关系?这根本无法让人深入的了解建筑的内部结构,我为什么要听你们这些无稽之谈,为什么要花时间听你们去秘鲁的经历,或者关于长笛音乐的琐事?”这段咆哮是埃里克心理活动的外化,这个主角的内心世界其实也只有这一次袒露,他的这番话很显然的说明了自己对于所谓乌托邦的厌恶,作为房屋所有者兼“自由公社”的创始人之一的他,不过是被妻子的无政府主义理想绑架了。说到底他也只是把建立公社作为一个可以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而已,以致于每当全体投票不符合他个人心愿时,他会首先攻击那个不缴纳租金的社员。 现在试想一下这样一个情境,社员中的一个人出轨了,他践踏自己妻子的尊严,无耻到邀请小三加入公社,投票结果会是什么。一秒钟都不用想,道德评判谁都会,但问题是,和人类并不完美一样,公社并不完美。那个厌恶这种群居生活的,公寓的所有者掌握了大家的生杀大权。那些没有缴纳租金的社员首先自己打破了公社的规矩,以致于和埃里克在争论投票的公正性时,低下了头。小三加入公社这个致命的决定,直接导致了妻子安娜的崩溃。就像鲁迅说的:“那把杀人的刀虽然在刽子手手上,但围观的人手上都沾着血”。 这部电影在问所有人一个问题: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没有绝对的参照点。《旧约》中的上帝和《新约》中的上帝不一样,《旧约》中的上帝非常残忍威严,在他那里没有哀求和宽恕,他要求人们对他所规定的原则绝对服从,否则就要下地狱。而《新约》里的上帝充满仁慈,心地善良,什么都可以宽恕。人类的确需要一个《旧约》中的上帝,那样可以有一个心中的天平,一个参照点,因为人类太虚弱无力了,我们都是囚徒,无法抵挡住诱惑,不管是情欲上的还是物欲上的,公社里的所有人都在对两种欲望缴械。这是赤裸裸的个人主义,其实无可厚非,但至少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很多时候所有的出路都会产生罪恶,应该去选择没那么邪恶的一条。公社里的所有人都不傻,但都不敢去做出选择,这是他们的懦弱。 还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夫妻俩的孩子——14岁的少女弗莱娅。当她的父母拿出她作为挡箭牌企图说服投票者们让自己留在公寓时,她做出了让自己的母亲离开公社的选择。这一条路虽然残忍,但恰恰是在目前伦理困境中作出的最好选择。这个孩子很理性,她目睹了父亲的出轨,然后自我消化,自己去收拾信仰和价值观的一片狼籍。在投票中她又看穿了人类的本性,对母亲哭道“这个公社正在腐蚀你”,点清母亲了最好的出路。她是那个在不完美的世界里,努力弥补人类过错的清醒者。 本文刊于《看电影周刊》 ,转载请务必说明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4 ) 住公社,还是一个人的悲哀

影片的前半段是 艾瑞克一个人的悲伤 但是后半段就是 安娜 一个人的悲伤

安娜的悲伤在于 倔强 艾瑞克的悲伤在于 不懂得接受生活的矛盾 和处理生活的矛盾 以致于 迷失于在生活困境的他们 做了错的事情

给大家普及一下 什么叫公社: 就是一个大房子里面 住着形形色色的人

你们都是房客 当然你们也是认识的朋友 你们之间的关系 更像是在维持着一种条约式的稳定

如果有人破坏 那就相当于损害了大家的利益

关于公社成员的共同利益这一点

艾瑞克曾为了这个不甚公平的公社制度而崩溃

而后又认同它的存在

甚至后期还依赖它 以它为挡箭牌

不想去处理他和安娜的关系

安娜活得这么不快乐 但是艾瑞克却无暇顾及

忙于设计图稿的他 还想把安娜的问题 推给别人

虽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梦想 但你要承认他是自私的

明明发生的一切都是因为他没有坚守住原则 他敢于承认出轨 但为什么不敢于解决后续的问题 在满心接纳爱玛的时候 怎么会没有一点点的心思安抚一下安娜

爱玛说“你们在一起15年 我不怪她会崩溃 你必须做点什么”

爱玛懂安娜的痛 但是否也反思过自己呢?

公社存在的价值

唯一让我感受到温情的点是 他们都以真心来对待威尔森 即使他生命短暂 在整个公社生活中 大家也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两次晕倒 都牵动了所有人的心

而在对于安娜这件事情上 大家一开始都是反对爱玛搬进来

你可能以为这是考虑到安娜的心情

但是在艾瑞克的“崩溃”后 大家也就接受了爱玛

所以 你们是真的有原则嘛?

在最后协商安娜走 还是艾瑞克走的问题上

他们都持中立态度

的确 他们几个人的问题 只有自己解决了 以后的痛苦 才会少一点

安娜离开的那天 大家也表现出了伤感

可是公社在中间做了什么积极或正向的引导呢?

不能全盘否定它的价值 公社的存在 才让安娜和艾瑞克的问题无处可藏 使他们必须拿到台面上 讨论 解决它

你骄傲的让人心疼!

安娜为什么会活得这么不快乐 原本的她 有一份好的工作 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可是什么开始变了呢?

公社生活带来的刺激感和兴奋感冲昏了她的头脑

安娜在生活中忽略了艾瑞克的感受 让他有了出轨的起因

长期从事紧张和高压的新闻主播工作 让她多年来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她幸运嘛?

只是她掩饰得好吧…

明明放送里的她 是那么温婉可人

外界能接触到的她 也是带着骄傲的外表 魅力四射

大抵每张亮丽的皮囊下 都是残缺的灵魂吧

终于 饱受痛苦的安娜在放送中 哭了出来 第一次这么狼狈 但是她实在是太痛苦了 悲伤似乎要压得她喘不过气了

她还要假装大度和一切都好的态度

其实她没有这么坚强 夜里孤单到哭泣的人是该有多痛苦!

女儿说“这个地方在摧残你!”“你足够坚强到搬出去” 是的 她独立 她尽量不依赖于别人

可是她依然需要家庭和朋友的温暖

于是她走了 还是光鲜亮丽的走了 那才是她 我也喜欢 这种有着骄傲的女生

立的flag 到时候都是要还的

这是我近期看过 立的flag最多的片子

艾瑞克说我不会住公社的 结果女主一句想找有趣的人一起住 就妥协了 还把房子公正为公有财产

艾瑞克说我不会和你分开的 结果还是出轨爱玛 “逼走”“逼疯”了安娜

艾瑞克嘴上说着公社生活很快乐 但其实 得不到重视的他 对于安娜和其他人 有一种无力的掌控感 他明明应该是这里“管事的”

安娜说我们三个人会很好的生活在一起的 结果呢 最后歇斯底里 崩溃大哭的人 难道不是自己?

其实公社不过是个框架 看公社里的人如何对出轨作出反应

才是电影主要讲的事情

还好剧本创作都是带着讽刺意味 和目的性的

不然我都要怀疑爱情了

除非是遇见soulmate 不然 任何形式的出轨都是错的

在我以为父母的感情问题会影响到孩子的时候 还好女儿她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看到最后一幕的我 甚是欣慰 爱有那么多种 总有一种 是你应该得到的

所以呢 适当的骄傲 不要倔强到委屈了自己 秉持原则 不要做错误的事情 相信爱情 不要对爱情灰心 相信人心的温度 不要吝于对别人付出真心

文章的最后 想要告诉大家 光xiu 也开始写公众号了 哈哈哈

希望大家喜欢这样一个温暖的 光xiu

微信号: 一束热热的光xiu

OR xiuxiuxiu_light

光xiu 还有很多光芒 希望分享给同样需要光芒的你

 5 ) 意淫也应有度

公社成员码头裸泳,像是 Dogme95《白痴》的另一种风格呈现,当然,它没有那种从骨子到肉身都赤裸裸的反社会,他更像是打着嬉皮幌子把男性齐人之福的梦想变为现实。

所以他口中对色衰的妻子说着“我爱你”的甜言蜜语,身体却诚实地勃起去寻找年轻紧致的蜜洞;所以他才会让妻子以一个平静的湿吻结束他坦白婚外情后可能遇见的狂风骤雨;所以他才会迫不及待将情人接入同一屋檐下;所以他才会在结尾“真情流露”说出不想错过和女儿一起长大的感言。

对啊,大多婚姻始于对肉欲的贪婪,止于松弛寡淡的老迈,再重新于青春靓丽中开始另一段追逐,单堂而皇之把一群反智苍白的人士结合在一起组成所谓的国度,用宽容和追求自我换来的“赞许”恬不知耻的将男权与情色放大到极致,或许是俗人阴暗邪恶的念头,只是于观众而言,这样的展示有何意义?

当然,电影里连知道自己活不过9岁、尚未识得勃起的小男孩脑海里充斥得也是要和姐姐睡觉“破处”避的,又难怪中年危机突然横财天降的男主角,对于崇拜的学生“有杀错无放过”了,这其中令人作呕的价值观与无耻,与《神奇队长》实在不相伯仲。

本来就不相信什么天荒地老,我也不是腐朽陈旧的卫道士,《公社》的立意暧昧不明,男女间的琐碎情事看得令人发指,中年教师实在难以和器粗活好的情圣唐璜相提并论,何以女性都一副“舍他其谁”的痴迷面孔?真不如《血恋》结局东方红歌声里的“驴拳”来得畅快。

 6 ) “理想国” - 欲望的重载与递归

提到托马斯•温特伯格,就绕不开让他扬名国际影坛的《道格玛95宣言》的开山之作《家宴》,的确影片当时是具有某种开创的意义,DV手提摄影,自然光,现场收音,没有配乐,没有人为设置的道具等等。托马斯•温特伯格近乎教条似的遵守着《道格玛95宣言》,就连当年和他一起起草宣言的拉斯•冯•提尔在宣言下制作的作品也没有做到100%的遵守(《白痴》除外)。《家宴》影片的内容所提到的家族成员间彼此黑暗、龌蹉的过去的互撕也被后来者仿效,有2013年约翰•韦尔斯《八月:奥色治郡》,但由于好莱坞太过细腻的影像反而减小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力,不能不说和《家宴》还是差了一截。大多数影迷认识托马斯•温特伯格更多是源于2012年亮相第65届戛纳电影节的《狩猎》,本人认为《狩猎》有些太过精致,当然极其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冷彻入骨的人性展示的确让影片归到优秀的行列,但影片似一道美味的菜肴,确实挑不出什么缺点,但尝过后总是觉得欠缺那么一点滋味。导演影片质量的这种规律化的波动也吻合着几乎每个艺术工作者模式化的创作之路,通常处女作或者第二部作品是厚积薄发之作,多处拼凑的资金和人员让其不需要有时间的压力,导演可随心所欲地通过作品表达和传递自己的美学理念和思想,接下去的作品会因为成名后受投资方的资金和进度的压力,并且要同时兼顾艺术与商业的妥协或仓促之作,没有了前作的惊艳感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这次的《公社》入围了2016年第66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在宣布入围影片之初,它就是我一直期待的两部竞赛片之一(另一部是丹尼斯•塔诺维奇《萨拉热窝之死》)。今日终于得见其庐山真面目,整体上讲,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摄影和画面 - 摄影是影片的灵魂,当然摄影是和灯光,美工,服装,道具,化妆协作的结果。 综合起来呈现给观众的视觉的影像是电影的基本,没有了影像就称不上是电影了,就连德瑞克•贾曼《蓝》也还是保留了蓝色的纯影像,既将蓝颜色的光投到了银幕上。《公社》大部分采用的是手提摄影,镜头略微的晃动来营造一种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的不安定和逼迫感,当然手提摄影也是导演的风格之一,还有多处的演员面部特写,用表情来刻画人物内心来叙事。画面色彩多为暖色调,比较明亮,例如公社的成员在晚餐时,除了头上的灯具作为主光源,还在餐桌的中间放了很多的蜡烛,让烛光降低色温,使画面色彩尤其是演员的脸部呈暖暖的橙红色调,同时在他们的后面的房间也放置了点燃的蜡烛或开着一盏发着微弱光的灯,营造空间纵深感的同时,但又保证不会喧宾夺主,在白天,他们充分的利用日光,有时明亮的有些刺眼,营造了一种将剧中人物抽离于世界之感,还有几处还甚至逆光拍摄,它起到对比人物的内心的作用。整体在打光方面,我觉得导演是尽可能的利用现有光源而很少的添加人工光源,这也是为了还原和真实,尤其是剧中丈夫艾瑞克在卧室向妻子坦白他有外遇的一场戏时,应该完全是利用室内现有灯光拍摄,真实而压抑,这种画面色彩和质感以前常见于和拉斯•冯•提尔中期的影片,像《黑暗中的舞者》《破浪》《白痴》托马斯•温特伯格《家宴》中,怀念那一时期的他们的影片,每一部都有一种震撼而绝望的美。

音乐 - 影片用的配乐不多也不少,在配合故事内容的前提下没有喧宾夺主。在以下的几处场景中用到了配乐,刚搬进新居的一家人女主安娜和女儿告别去上夜班和转天他们美好的一天的开始,安娜和妻子的情人爱玛相约逛街和在长椅上交谈,依靠公车玻璃休息的艾玛爱玛和几近崩溃的安娜失神地坐在餐厅里,女儿弗瑞杰决定让母亲安娜离开公社,小男孩威拉德在他们吃饭时突然昏厥和在海边给他骨灰送行的人们,还有最后母亲走后剩下的公社成员的聚餐。它们有衬托快乐时光的欢快,温馨时刻的轻柔,悲痛绝望下的凄凉,每一处应该说恰到好处,没有十分精彩但也无过失。影片也用了两首舒缓好听的英文歌曲,都是出现在比较温馨和谐的情境,一首男声的歌曲出现在开头迁入新居幸福一家的高光时刻和影片最后安娜离开后公社重回正轨成员间的聚餐交谈,一首女声的歌曲出现在艾玛刚加入公社时安娜和爱玛暂时的和平相处,这也和剧中人物的情绪刻画相得益彰。

表演 - 让温特伯格的这部影片没有滑向平庸,女主安娜的扮演者崔娜•迪斯霍尔姆居功至伟,她最终凭借本片斩获柏林影后奖杯也是对她超群演技的肯定,得奖也算是实至名归。以前我看过她和温特伯格合作的《家宴》,还有她和苏珊娜•比尔合作的在2011年第83届奥斯卡获得最佳外语片的《更好的世界》崔娜•迪斯霍尔姆的表演风格是朱丽叶•比诺什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混合体,于佩尔的表演阴郁,塑造角色总是在优雅中透着一种破败的美,而比诺什风格清雅而灵动,迪斯霍尔姆两者兼而有之而且要偏向比诺什多一些。这次在《公社》中,她是全片的灵魂人物,影片中几处面部的特写,她用拿捏精准的表情将一个一开始建立美好公社的前景的憧憬,中途不得不接受丈夫情人的加入的尴尬和无奈,到情绪崩溃尤其最终被女儿劝离和丈夫一手打造的公社团体的绝望和失落到最终的坦然,演绎得无懈可击并令人信服。除了崔娜•迪斯霍尔姆,还要提一下女儿弗瑞杰的扮演者玛莎•苏菲•沃斯汤姆•汉森,她的角色是影片中公社集体的一个纽带,她准确诠释了一个机灵,有主见和情窦初开的十四岁年轻女孩,她最后选择让母亲离开公社和她为自己的决定的悲伤和痛苦的表演非常的自然并且蕴藏着惊人的情绪爆发力,虽然没有从众的外表,但这应该不妨碍她的发展,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演技更上一层楼并且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故事 - 影片的故事或者说剧情,实际上前面也有零星的涉及,这里就系统地整理一下。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家三口搬到一个450平米的郊外别墅居住,丈夫艾瑞克是大学里面教授建筑的老师,妻子安娜是知名的新闻主播,还有一个鬼机灵的女儿弗瑞杰。由于艾瑞克担忧房子的花销太大,安娜建议招募一些人居住,形成公社的模式,一来可以分担房子的挑费,另一方面她觉得这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首先他们先邀请了他们的朋友,留着八字胡,穿着高领毛衣,有些愤世嫉俗的奥雷戈;有和各种男人交往,有些大大咧咧的莫纳;有带着一个有先天心脏病儿子威拉德,带着眼镜,说话做事比较稳重的斯蒂夫;有比较沉着的迪特;还有丹麦语讲得不是很好,经常被迫换工作,动不动就哭泣并留着一脸络腮胡的艾伦。成员招齐之后,艾瑞克将别墅的产权让出,分成几份使每个成员平均拥有,后来艾瑞克的学生爱玛和他发生了婚外情,艾瑞克也把事情如实地和妻子安娜讲了,安娜并没有大哭大闹,还算比较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最后艾瑞克决定把爱玛带到公社一起居住,安娜也暂时接受她,但当她听到丈夫和爱玛在旁边卧室做爱的声音,她彻夜难免,最后导致了在电视台直播新闻时情绪的崩溃。她的情绪一天天的变坏,公社的成员要举手表决谁去谁留,最后女儿的选择让安娜绝望,但后来她与女儿的交谈,一觉醒来的她坦然地接受了现实。影片最后,安娜与丈夫、女儿还有公社的其它成员告别,离开了她的家,接下来日子,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公社的成员有说有笑地在窗外和煦的阳光下享受着他们的早餐…… 这是一个古典的,有着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的故事,剧情的铺陈和处理还算比较流畅,情节安排不突兀,情绪渲染和把控比较节制,除了艾瑞克三次突然发怒的设计略有些唐突,其它没有明显的缺点。

社会性 - 影片有一个比较吸引眼球的外壳-公社的概念,这个具有乌托邦社会性质的人类幻想的国家或社区的形式,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伟大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在他的《国家篇》中提到了“理想国”的组织,他把他的“理想国”描绘成,在政治上把人分成了普通人、兵士和卫国者,只有卫国者才有政治权利,除了卫国者和兵士,其余的人必须要劳动;经济上,他主张财产绝对的共产主义,包括共有妻子和孩子;对于国民的教育,这里分为音乐和体育是首要的。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政治哲学理念被16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所继承,在其基础上,他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并完成了一部伟大的著作《乌托邦》,从此以后“乌托邦”一词就成了“空想的国家或社区”的代名词。在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国度里,是自由、民主和博爱,生产力和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劳动是必须但不是为了赚取物质,财产按需分配,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当然除了托马斯•莫尔,还有好多的哲学家和学者对其乌托邦,或者讲空想社会主义都进行过研究和探索,但其形式和托马斯•莫尔的大同小异,其根本还都是植根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影片《公社》只是源引了“乌托邦”这样一个躯壳,其发生的故事可以说放到其它的社区形式下任然没有任何问题。并且导演没有就生活在“乌托邦”里面的成员在其这种社会形式制约下和人类的本性的冲突做在广度作为探讨,除了一次奥雷戈言语上挖苦没有分担房租压力的艾伦几句,并且偷偷烧毁了一些他的私人物品,基本上,成员之间没有大的摩擦,彼此相安无事,不能说其乐融融但也不见大的分歧和争执。导演这样的处理让他没有好好利用“公社”这个载体,而让它和导演的表达产生了某种不兼容。导演只把中心放到了艾瑞克的婚外情,和把情人爱玛接到公社而逼走妻子安娜的这样一个简单的设定,不可否认导演是想在原始的性、欲望或者说婚姻与公社的形式的矛盾和不可调和性上做纵向的剖析而不作扩展性的探讨。17世间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认为在任何政治还不存在的自然状态下,每个人欲保持个人的自由,但又想得到支配别人的权力,这两种欲望本质上相互冲突,就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而把人生带到一个险恶和残酷的地步。同是17世纪的经验主义的始祖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一切人在行为上必定总是完全被追求个人幸福或快乐的欲望所驱使。影片中安娜在现实世界是以女强人的身份存在的,她看上去为有她目前的丈夫而满足并且幸福的,但艾瑞克对于爱玛的移情又脱离了她对他的情感掌控,安娜同时又寄希望于社会契约下的婚姻,她不能容忍这种一夫多妻的形式,而他的丈夫艾瑞克对于年轻美貌的追求的欲望和安娜对于婚姻契约的要求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但在公社这种形式下,他的行为没有触犯其规矩而让其平安无事。但安娜作为传统社会所理解的情感的受伤害方,觉得她的自我利益和全体利益出现不可调和时,她没有像自由主义倡导的远虑,既让自我利益的调节以是其和长远利益达成一致。所以她自暴自弃的行为举止和其和谐的公社的宗旨相背离,于是导致了最终她被排挤和驱逐。女儿作为涉世不深的人类代表,她是最容易适应任何政治结构模式当然也包括公社这种形式,所以她以集体的利益出发而狠心地让母亲安娜离开,她势必成为这种政治形式的核心力量、拥护者、保卫者或殉道者。而其它的成年人不过是暂时地享受这种生活的新奇感,现实世界在他们脑中形成的思想迟早会使这个脆弱的政治形式分崩离析,甚至悲剧的产生,所以影片最后公社成员其乐融融的就餐画面不过是衰败之前的繁荣,暴风雨前的宁静。

 短评

中年白左无法理解的自作自受,在影射默克尔吗?

5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4 为了解决个人问题【逃离平庸的生活而寻找新鲜感或经济问题】成立“公社”,而最后又被“公社”抛弃,拥有自由的同时也把个人生活交与了他人手中,两层三角关系【小“公社”】,总有人会被牺牲。温特伯格再次把镜头对准个体在社会中的不稳定性和无力感,不再虐人而颇有笑点。选曲大赞,年代感太棒!

7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这些白左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们啊,自以为条件优越,坚持的所谓自由平等原则,其实不过是因为暗中相信自己一定是大赢家;结果呢,输给了老男人的原始冲动,输给了年轻姑娘的原始本钱,然后困在了自己的主张之中,咋办尼?!

9分钟前
  • 高玉宝
  • 还行

改编自导演同名舞台作品,以不少篇幅表现七十年代公社成员的魅力与缺陷,却无法形成清晰的情节结构,直到影片漫无方向地将剧发展为情感张力类似《家宴》的苦涩家庭肥皂剧,因此无法实现试图通过理想主义公社这一微观社会囊括人类总体经验的野心,对后者的轻描淡写的处理方式最终将实验背景完全架空。

10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溫特伯格在狩獵的路上走不回來了,你是有多喜歡讓一群裸男女跳湖(海)!如果你是要諷刺,那實際上你和你片子裡那一群自以為是的assholes根本無二致!那些喊好的外國大叔,你們是羨慕嫉妒難耐麼。

12分钟前
  • 667DJP
  • 很差

摆着公社的概念,然后把它浪费掉了。。。其实干脆好好拍个家庭伦理剧就挺好~

14分钟前
  • Woodring
  • 还行

公社存在的价值

17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推荐

1. 结尾无力 2. 为了减少后半部分的荒诞感而套了个公社的壳子。。。

21分钟前
  • WickedgamE
  • 还行

我觉得很残酷。非常残酷的一个片

26分钟前
  • 骨亠
  • 推荐

主题提炼得很好(论另类选择为什么不可能),拍得实在是不咋地,硬生生把一个群像戏搞成八点档,而且挑了所有可能的线里面最烂大街的那条,对人性的反思实在太弱,明明可以更好的啊导演你狩猎不是拍得很好么……

28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3.5温特博格对揭露人性冷漠的主题真是越发执着,比起《狩猎》中让人不寒而栗的氛围,他这次颇为大胆地选择了暖色调喜剧的风格。这个选择是危险的,因为它让冷峻深刻的反讽和虚假的形式感变成难分难解的一体两面,好在还算精彩的群戏表演与剧本,将电影推上了正常的轨道。

29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其實很平庸,關鍵是作者對自己沒啥突破。估計快變成北邊的Moretti了⋯⋯

31分钟前
  • 陈凭轩
  • 还行

切入点还是有些浅

3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感觉开头B装得太夸张,后面没圆回来

34分钟前
  • 失足少女
  • 还行

无比失望,连“平庸”都算不上,稀里糊涂地不知道在讲什么,生生浪费了”公社“这个好题材(凭柏阿姨每天见到的狗血,我觉得她对这段三角恋或许可以挖掘的比温特伯格要好)…Trine Dyrholm的表演真是没得挑!

36分钟前
  • carina
  • 较差

想起My Queen Karo(想这电影名字想了好久啊)

41分钟前
  • vivi
  • 还行

这部影片最吸引我的部分在于对于公社这样一个理想化尝试本身的思考,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的冲突等等,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有对国际社会关系的隐喻。让我有些失望之处在于最后的矛盾只是集中于三角关系的婚外情而非公社本身。

46分钟前
  • 本位
  • 还行

故事展开时像是传统恐怖片的逼格,其实这里的“鬼”是夫妻间的道德碰撞,可这种不安的源头似乎是无中生有的。背景置于70年代中期,却没有将政治背景与大环境对嬉皮公社的助长呈现出来。除格玛95之外,并不同于导演往常的风格,而是有点偏好莱坞式,可能是刚从英语片《远离尘嚣》抽身出来的缘故。

4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柏林电影节#有笑有泪,很动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欲望(或者说好听点叫爱情),有欲望就会把人分开。电影技法行云流水,看得出导演的老成。唯一的不足是名不副实,片中对公社会员的个体着墨极少,甚至都没有看过每个人的房间长什么样子。套了个公社的皮最后讲了个三角恋。

51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有点失望,本来以为会看到很精彩的群戏,没想到套着公社的壳子只是讲了一个我无法理解的婚外情故事。加一星给男主女儿。

55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