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第一部无差,两点不同感受。
第一点:杀第一个女生时更显艺术,不单单只是简单粗暴。
第二点:两位男主的反转很有意思,一个是信誓旦旦的嚷嚷着要杀人,半途下不去手。一个是温文尔雅,却中途引起他心底扭曲的心理,这点很耐人寻味。
只是我有一个问题,当女主活了下来,杀掉那些我们认为的坏人的时候,,她自己本身属于什么?她是人是魔?
记得《奇葩说》有一集引发过我这样的思考,康永哥说了一席话,在这部电影中可以这样解释,求求老天不要让我们遇见这样的境地,如果真遇到了,不管我是不是惩恶扬善,只要我杀人了,那我就已经是恶魔的一份子了。共勉。
血浆用得更多了,裸露来得更快了,组织变得更无所不能了,然而惊悚度却表现得更差了。被折磨的主角换成了三个女孩子,使得虐杀的场面很容易就和性联系在一起,在取悦观众心理刺激感和营造噱头方面真是下足了工夫。叙事模式舍弃了第一部里使用得较为成功的层层叠入,而是一开始就渲染这个杀人的组织有多么可怕,影片的风格已经由心理视觉双重恐怖转向彻底的视觉冲击了。这就是美式恐怖片,他们始终走不出自己的套路,因而长年以来也少有真正能够震慑人心的经典作品出现。
看第一部那次,自己心急。看后和朋友谈论,此君一语中的,反问道:难道你没看出来那是美国人对欧洲小国小镇的恐惧的放大吗?当时我觉得挺丢脸的。因为我被纯粹的暴吝蒙住了眼睛。
第二部看的就比较仔细。也可能带着这样的领悟先入为主地去解读,所以处处都可见证据。斯洛文尼亚,长长的名字,古老的历史,原貌的小镇,怪吝的民俗,兽类图腾,又穷又富。对美国人来说,是一点点异国情调,也是根深蒂固的不解的源头。这种沟壑是很难解除的,因为东欧文明保存得如此完好,金钱却又将世界稳固地捆扎在一起。当女主角在夜晚的派对上尽兴欢笑跳舞或稍有迟疑的时候,镜头里一直有涂着胭脂的乡村女孩对着小舞台上死神砍人的戏码开怀大笑。
第二部比第一部更好看,或者说,更通俗易懂。女学生还以为是浪漫的小国游,充满艳遇,其实已成为国际暴力组织——抑或说“庞大的企业”更合适——明价标出的笼中兽。互联网被纠缠到戏里,给了电影一个明白无误的时代背景。我个人挺欣赏这情节:简明扼要,几个镜头之间就跨越了年龄、国度、年代、手段,惟独在性别方面偏向于男性(这点和结尾相比更显得意味深长)。
暴力和金钱直接挂钩。比起前一部来说似乎更粗俗更直接,也少了几分可供解读的空间,但作为电影续集来说,是挺不错的推进。
第二部明显增加了女性元素。这让画面更好看,悬疑更吊人胃口,也在所难免地让男性成为弱势群体。唯一的女逃生者不止是又强悍的求生欲,还有富可敌国的财力,这才允许她存活下来。其中的寓意实在是昭然若揭。
扮演暴虐主控角色的有两者:一为本性,二为金钱。
有趣的是两位美国男性购买者的扮演者都是绝望主妇中的衰男选手,此番更是衰到不得好死。典型的成功人士、中产阶级,在这个电影里被按到令人羞耻乃至嗤笑的地步,其可怜的暴力奢望也那般弱不禁风,几乎是笑话。有钱买罪,却无力作恶,更连逃生的本事都没有。不管别人如何,在我看来,这是对物质生活、中层社会本身的巨大讽刺。
然后就是,对女主角比较喜欢。
对结尾过于仓促觉得很费解。
很明显 第二部比第一部要好看。。。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二的色情情节比一少了很多。。二更加突出故事的叙述,我看二时的心情明显比第一沉重。片中那些有钱人通过网络竞拍那些女子时,表达出这是一个怎样疯狂的世界,日常那些平凡的人,竟然内心中都有一个恶魔,还是每个人都内心都有一个恶魔呢??
可能是第一部的片源不太好并且前戏拖得时间太长的缘故,续集竟然看得比第一部起劲。
没想到这么欢乐~
第二部偏废,变成剥削片,血浆女权片了,神秘氛围,冷静镜语都没了
没一好看
很低级的恐怖桥段。
喜欢beth那狠狠的一下子!
哪里不如第一部了?气氛 效果 细节都是不错的嘛。。。
我说,又是丑的女主角
比第一步更变态。女人太生猛了。还拍吗?
三星半,好于第一部。原来碰白开水杯是这么的倒霉啊。。。
18禁!!!
哈哈哈第一部说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狠,第二部说资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更狠。
虽然不咋样,但比第一部到底好些。
牛逼和第一部旗鼓相当
很爽的电影
Vera Jordanova够养眼!
2012/4/1.2016/3/18.
。。。我不想一个人去斯洛伐克。。。
就喜欢各种坏坏的美女
看过很多遍剧情忘得差不多,切鸡儿和人头皮球仍是记忆犹新。人皮系列中有个很好的关于转变的点。1里本以为文质彬彬的作家是主角,却是看起来痞点的炮男逃出生天。2里外表狂躁的暴力男伤害人之后的崩溃,和好好先生的突然黑化。这两个点的转变使整个套路性的故事又有些新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