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期将至

第08集完结

主演:徐仁国,朴素丹,高允贞,金智勋,张胜祖,崔始源,李宰旭,成勋,金材昱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3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死期将至 剧照 NO.1死期将至 剧照 NO.2死期将至 剧照 NO.3死期将至 剧照 NO.4死期将至 剧照 NO.5死期将至 剧照 NO.6死期将至 剧照 NO.13死期将至 剧照 NO.14死期将至 剧照 NO.15死期将至 剧照 NO.16死期将至 剧照 NO.17死期将至 剧照 NO.18死期将至 剧照 NO.19死期将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怀着孤独而来,怀着孤独离开

总有一天,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褪去浮华的外表,只剩下最本质和内核的东西,比如死、衰老、幻灭,生、孤独和爱。哪管你曾经是一手遮天,倾国倾城,还是平常庸碌,绚烂美丽或寂静安然。 人人都是怀着孤独而来,怀着孤独离开。 《死期将至》,我知道这会是一个我喜欢的电影。它是关于一个人老得不能再老的人,静静地等待死亡的故事。如果我没有猜错,它会是寂静的,缓慢的。没有太复杂的情节用以讨好观众的观感。应该有一些关于“生”的鲜活、明亮而美好的东西在里面。会有一些美丽的、摇曳的、怀旧式的光影片段。 我坐定的时候,已经开场了几分钟。黑白画面。寂静的老房子。那个老太太一个人坐在窗前饮酒。小小的一杯,她一口一口地慢饮,一搭一搭跟她面前唯一的生灵——一只狗费拉说着话儿。果然像我猜得那样。 你知道她有多老吗?满头银发,沟壑纵横的脸,端酒的那只手微颤,干枯、消瘦,遍布老年斑。“满头银发悲白雪”。我知道,如果我一上来就是怜悯而不是觉知。那就失了水准了。况且,谁又该怜悯谁呢,你和我,和他,我们大家,都会有那么老的一天。 老人,老狗,老酒,空房,独院。她所有的人生都在这座空房子里了。包括回忆、伙伴、亲人、财产。人生就是这样,先前是在加,后来只是一味减。走着走着,许多许多的东西都散尽了,只剩下了这些。谁也不会比谁更多一些。 这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一窗之隔的是完全与她无关的人生。一个霸道的富人,一个儿童音乐俱乐部。他们并没有交集。老太太对于她的两群近邻,通常扮演旁观者的角色。有时候老太太会拿起她的望远镜,默默地观看这两家唯一的近邻。咒骂,抑或微笑欢愉。 单从影片来看,这是个极为聪明睿智的老太太。有着可贵的知性气质和高贵品格。未必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但言语之间不乏通透和幽默。比如她把酒熟稔地递给那只狗费拉喝,说:“这就是我们合得来的原因”。比如她跟小男孩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对话。 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这句话好极了。人的孤独从来没有出路。可是人的快乐还是离不开分享和碰撞。人在一个能带来价值认定的环境中,孤独感会少一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老太太十分地孤独和寂寞。 总得有什么东西作一个出口,让一个人的孤独得到适度的、轻微的拯救。前半段的老太太的内心盛满孤独与寂寞。这种孤独强大但并不绝望。有着对曾经逝去的美好风华的回忆作伴,它甚至有了安宁享受的意味。但她总还是希望以亲情为出口弥补因等待死亡而带来的强大的虚无。 这个时候这个老太太的惟一聆听者就是一只狗。我觉得狗是有隐喻的。这只狗属于“失语者”,狗如果有自主思想,会思考,说不定又是另外一个无法沟通的东西。狗身上忠诚、驯服的特性抚慰人的孤独。而恰恰是狗思想和语言的欠缺成就了狗抚慰孤独的可能。当然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少是让人绝望的。 而儿子和孙女为代表的亲情阵营的不可沟通性是对帕斯卡尔那句话更悲凉的证明。尤其是孙女。小女孩和老太太的对比十分精彩。七宗“罪”里小女孩犯的至少有三条吧,饕餮,贪婪,愤怒。那个小演员在饕餮的时候,那副痴肥愚蠢的模样,传神极了。当然这么分析有点歹毒,人家毕竟是个孩子。但这些并不能消除观众对这个只知道吃和索取的小姑娘人生的担忧,我想有不少观众会像我这么想吧,与其做这样除了少年芳华其他都无可救药的小姑娘,还不如做她拥有高贵而宁静的灵魂的垂死的老奶奶呢。老太太的心里怕是也早已这么想:指望这个小女孩还不如指望那只狗呢。 老太太人生最牵挂的是亲情。也是这个唯一的儿子给老太太造成最沉重的打击。儿子背着老太太试图把老太太视为珍宝的房子卖给觊觎已久的富人。并且言语之间对深爱他的妈妈颇多厌弃。遭到自己人世间最在乎的人的厌弃,这足以给任何人造成痛不欲生的幻灭感,何况这个人,还是身体发肤受之于她、殷殷牵挂几十年的儿子呢?难怪老太太万般绝望之下,要动轻生之念。 “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我记得暮色在白日提前降临,帷幔缓缓飘动,躺在床上打算把自己交给死亡的人,如深海般悲伤和宁静。 可是最后,生的坚韧到底是战胜了生的幻灭。何止是经受最致命打击的老太太。人的一生难道不是无往而不在幻灭和坚韧的博弈和挣扎之中么。每有放弃,人生便黯淡,每有坚持,人生便重获光芒。还有什么比生本身更强大、更值得坚持和鼓掌的事情呢。 老太太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她从床上一跃而起。带着复苏后的力量,带着依然如影随形的孤独。把最后的那段日子过得漂漂亮亮。 电影看到中途。 老太太一个人颤颤巍巍地给自己弄食物,泡杯茶,端着他们上楼。偶尔打开窗户,拿起望远镜看看对面儿童音乐俱乐部的孩子们唱歌跳舞。 我面带微笑。看得很享受。 他在黑暗里抓我的手,问我,你是不是很想过上这样的生活。 我笑。 用眼神问他。 你呢。 他说。 我很喜欢里面那所大房子。 是的,我很想过这样的生活。要很多书。一些酒。也许需要一只狗,也许不需要。不需要人群,要一只电脑。要有网络。可以老,可以很老,但不要老到成为世界、亲人及自己的负担。 如此安安静静。 这个骄傲的老太太快结尾的时候干了件漂亮事。她打电话拒绝了她儿子。是拒绝,不是痛骂,心若死了,还要这刀子一样的语言有什么用呢。然后颤巍巍地跑到那个儿童音乐俱乐部,把自己的房子无偿捐赠给了他们,当然,还留了一堆珠宝首饰用于修缮房屋。聪明人做好事通常都是做到头的,你看她赠房子不说,连装修款都给留好了。 影片到这里,因为孤独和被至亲的人遗弃, 老太太的举止反倒突破了血缘伦理,向真正的自主选择迈进,何其通透而潇洒? 这一切似乎很圆满,也许到了要散场的时候了。那个调皮的小男生在楼下仔仔细细地沏茶,然后高高兴兴地端上来给老太太喝。这个由年轻的充满希望和未来的生命擎着的这杯茶,如此滚烫。这让人想起刚开场的时候,老太太每天很用力地端到楼上用早点的那杯茶,回回都颤巍巍地凉了。 热茶依然滚烫,如小男生的少年风华。 不相干的少年人,带着陌生而又亲近的关爱和温情,隔着一扇未开启的门,到底还是亲眼看到老太太的生命流逝。 小家伙在门外哭。 我也叹气。 要结束了。散场了。 老太太的生命以及这部电影。 银幕上仍然有光。 特吕弗说: “我们这些观众身处黑暗之中,银幕上发生的一切光华流动。“ 然后。人群骚动。银幕暗掉。影院的灯光亮起。

 2 ) 老房子物尽其用,老人的灵魂得到升华

一位孤独的老人住在一座老旧的房子里,儿子不总来看她,和儿子一起来的胖孙女只会吃东西。儿子和邻居一起秘密商量在老人死后把房子卖给邻居,而邻居一直都想买这块地,想拆掉房子。老人给发现了这个密谋,于是在死前的一天把房子捐给了一个教育穷人孩子学习音乐的音乐俱乐部。最后,老人坐在窗前,在心爱的小狗的陪伴下,安详离去。

在临去世前的这几天,老人的心情很悲凉,她非常喜爱自己的这座老房子,在发现儿子和邻居的密谋后,决定把房子捐给那个训练穷人小孩的音乐俱乐部,而且约定只能加固,不能拆掉重建房子,还把自己的珠宝也送给俱乐部,作为修缮房屋的费用。虽然约定老人会一直住在房子里,但在捐出房子的第二天,在那些孩子们搬进来的热闹中,老人悄然离世。老人既保住了自己心爱的房子,也让房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还让儿子和邻居的密谋落空。这应该就是善举带来的回报了。

那些孩子们搬进来,老人并不觉得吵闹,而是感到高兴,完全不是以前那种孤僻状态了,这种改变应该是从她玩儿秋千那一刻就开始了。

片中第二角色应该是那只小狗,太可爱了,老人幻想的时候,它大叫打断;邻居找来流氓窥探房屋,它赶走流氓;老人准备好早餐,它都偷吃光了,然后躲到床下;最后老人离世,它安静地依偎在身边。我想音乐俱乐部那对夫妇肯定会收养这只可爱的小狗吧。

老人的生活一直都很孤独凄凉,但最后终于自己打破了这种状态,捐出房子后,不仅老房子有了生气,老人的精神也好起来,然后,在这种热闹高兴的状态中离世,避免了按以前的状态持续下去,在孤独凄凉中离开。片子最后展示的天空,象征着天堂吧,老人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3 ) 时间纵横

很难得看了黑白电影,从凌晨一点半看到凌晨三点,视觉削弱(我可不想这么形容,但要说普世审美的话黑白电影确实没有彩色激光来得刺激)的同时听觉灵敏,享受的同时泪流满面。 结论是失眠反正也是衰颓,不如看看有关死亡的电影。 你会反反复复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时间,透过时间你可以看见青春或衰老的躯壳,透过躯壳你可以看见真挚或无情的精神,最后你会看见死亡,理所当然。 时间、时间。多罗塔并没有安哲那么喜爱玩弄时间,用长镜头模糊真假的界限,相反多罗塔的镜头说是朴素也不为过:“这里是回忆插叙”、“然后这里是平铺直叙”。电影几乎是诚恳地告诉观众时间线。但绝妙的是多罗塔懂得光影插曲的艺术。时间线清晰明了,却又因为画面音乐眩晕迷幻,所以观众仿佛进入了一层梦境——这时会觉得时间并不是那么遥远客观的东西——回忆正当时,顽童敲门也好宠物淘气也罢,梦“砰”地中断,观众则再次意识到:“这里是回忆插叙”、“然后这里是平铺直叙”。 举个例子,花园里的秋千。坐过秋千的人一定明白,秋千升起降落,阳光蓝天忽远忽近距离感不明,绿叶遮蔽,缝隙间金色晃眼,时间就在此刻模糊放缓。电影拍到这里,安吉拉开始回忆儿子荡秋千的情形,那时自己尚且年轻,穿着轻松时髦的衣裳,气氛安宁到了慵懒的地步。天空还是那么晃眼,时间在小小的视角里轻易回溯,这就是多罗塔的时间艺术。 这里想再提一句,注意这部电影是黑白电影,但你就是会明白这天是蓝色这长裙是白色、秋千有棕色的坐板而花园里郁郁葱葱的植物都是鲜艳的绿。越是缺少颜色的电影越能看出导演对光影的把握,不记得哪里看到过的采访说多罗塔不喜欢彩色电影,色彩是赘余失重的,她确实有资格这么说。 你很容易在这部作品里看到对比,青春与衰老的冲击。临近拆迁的老房子旁是欢声笑语的孤儿院,翻窗而入的男孩向老人讨要零钱,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抵是个画家,老人没有给他钱却把秋千借给了男孩,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反反复复再也读不进去。蓬勃的、吵闹的、无法无天的、略有些无知而不自知的,皱缩的、安静的、循规蹈矩的、博文广识却略有刻板的。你随时都能从电影中看见这样的镜像。 冲击带来情绪的起伏,我一会儿为孩子们的活力兴奋,一会儿为老人的衰颓痛哭,可真是太…… 你也会从电影里看到精神的对比,老人的优雅、怀旧,儿子的粗俗、冷漠。我并不是很想细讲这部分,已经是此类电影里的老生常谈了,我想说一些另外的事。 多罗塔对老妇人内心细腻情绪的洞察力简直到了魔鬼级别。很明显安吉拉的儿子不值得被爱,孙女也让人叹气,那么安吉拉的态度是什么呢? “真不像是我的孙女。”我们很好懂这一层。 “可他原本是那么可爱的男孩。”这一层呢? 女人很擅长原谅,擅长自我蒙蔽,劝说自己“他本来不是这样的男人”,然后自顾自回忆美好的一面,特别是对于儿子。恕我直言,其他的回忆部分我都哭成了泪人,唯有儿子的回忆部分我一直在回想我的奶奶,一滴眼泪都掉不出来,那种细微的坚定的差别对待的包容教我哑口无言,看来中国也好波兰也罢我们没什么不同。 还有戒指的继承问题,安吉拉选择先把戒指继承给儿媳,我原先以为安吉拉不会把戒指继承给儿子那边的任何人,再一想这着实是老妇人的得体与脾气——我说了会给你所以我一定会给你,但十几年内你别想轻易得到,忍着你的欲望吧!我几乎能想象到老妇人心里的自语。 最后让我们来说说死亡。 对我来说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安吉拉掌握了两次死亡:第一次是自我放弃的死亡,第二次是自然发展的死亡。 第一次死亡,安吉拉得知儿子的坏心思,几乎认为生无可恋了,于是换好优雅的衣装放好耶稣的画像她正式躺到了床上,她为死做好了准备。 我在想什么,我怎么可能就这样死去? 显然好衣服好信仰好仪式并非死亡的准备,那不是尊严所在,安吉拉立刻坐了起来。 第二次死亡,安吉拉写好了遗嘱,安顿好了所有物件,把宅邸捐给孤儿院,保留挚爱的回忆同时作出贡献,老气的屋子充满了生机,而她坐上了阳台的藤椅,这一次她拥有了真正的尊严,自然去世仿佛在阳台打了一个盹,哪怕没有耶稣也显得圣洁。 我们可以窥见电影的价值观:打点生活表达善意比放弃生活自我封闭更能体现人的精神力。悲痛之后一了百了能让人理解,悲痛之后不放手作为人的讲究却更让人觉得震撼。 总之,衰老、死亡、尊严,相信看完电影你一定也会有自己的理解。 最后的最后说一点我自己的话。 对我来说最伤情的东西就是时间,最害怕的事就是不再有时间。看《JOJO的奇妙冒险》我最最最意难平的是乔瑟夫·乔斯达,因为他活得最久失去得最多,最聪明的男孩变成了痴呆的老人,而我最喜欢的角色歌是《Goodbye Nostalgia》(再见怀旧)。我不用举更多例子,时间恍然人生如梭的故事总总教我声泪俱下,看《死期将至》时我好几次都觉得要承受不住这无力的痛苦。但幸好,结局不坏,破败的楼里充满全新的生命,阳台上去世的老人变成大远景里微不足道的点,好像有点万物股长的意思。喜欢,非常喜欢,体验时间的痛楚同时体验时间的温柔,非常喜欢。 以及果然还是想收回一开始的话,黑白电影绝不是缺失视觉体验的意思,沉下心来好好看一部优秀的黑白电影,相信我你的眼睛绝不会受到亏待。现在的审美都太花哨太吵闹,其实我们都可以朴素、安静一会儿的。 失眠的时候看看死亡有关的电影吧,时间在深夜里纵横。

 4 ) 多看一部多罗塔的片子,就会更加爱她

片子节奏很慢,但里面蕴含的东西却能让人在看完后内心澎湃。

波兰电影以镜头语言闻名,早期的波兰短片已经把它运用的炉火纯青。
多罗塔不但继承了前人的功力,又加入了女性独特的触觉视角。
沉静而温柔。像一片晨曦的森林包裹在雾境中。

走进老人最后几日的生活,用镜头扑捉老人最后的孤单,一个有些伤感的故事。
隔窗窥视跟秋千都体现出一种孤独感。
透过玻璃似梦似幻的那些回忆片段是片子的点睛之笔。
黑这部黑白片带来了心灵上的色彩。
午夜停电,老人站窗前旋转起舞,年轻跟年老大身体不停地切换。
那一刻,我不知不觉的流泪了。多么优雅的女人,有过年轻的身体跟激情的心。
想偷盗的孩子爬上窗子跟老人的那段对话,表演的是那么自然,风趣。
说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我已经笑出了声。

多罗塔,又一部没有黑点的片子。

 5 ) 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用电影照见人生之“死期将至”

波兰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国家,波兰电影最重要的历程就是从艰苦卓绝的战争和连绵而至的苦难中顽强的生存下来,并将这种苦难变成艺术。波兰的历史可以说是战争的历史,从希特勒的蹂躏到斯大林的独裁,很难想象这个国家的人是在一种怎样的社会形态中生存下来的。但是,不得不说波兰电影最宝贵的地方,那就是敢于面对现实,敢于剖析民族性格,将人性中最脆弱而柔软的地方完美的展现出来。说起波兰导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基耶斯诺夫斯基,瓦伊达,波兰斯基等等,而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是一位被忽略的女性导演。她的电影总是喜欢用特写和空镜头来营造一种空灵的美感,因了女人的细腻和柔情,她的电影总是如一股泉水一般,潺潺的流进人的心里。

《死期将至》以怀旧的质感呈现出整部电影,巧妙的回忆方式,华丽的特写,流畅的剪辑让整部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之感。然而,故事却残忍的让人心痛,整个故事围绕着一个死期将至的来人来叙事,其中穿插了家庭问题,空巢老人问题,以及沟通的问题,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虽然影片中的角色不多,但是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老人居住的地方是一座来房子,当老房子面临拆迁的时候,老人表现出了毅然决然的捍卫,或许对于她来说,这间老房子是唯一属于她的东西,她所有的生活,所有的青春都贮藏在这里,她不愿离开,仅仅是因为她生命的无处安放。

前两年,家里的老人接连着趋势,健在的外公外婆整日处于惶恐之中,他们的害怕不言而喻。而那几年,我总是以标榜自我式的生活不肯归家,然而,有一天,妈妈打来电话说,外公外婆选好了墓地......从那一刻开始,我懂得了生命的倒计时。他们看着我成长,看着我成熟,看着我离家,而他们的生命,就在这看着,看着的过程中慢慢的流逝。记得念大学的时候,外公对我说,他一定会亲眼看着我飞黄腾达,而我到现在依然碌碌无为........

电影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能够把几十年的人生缩短到短短的一两个小时,让你在这一两个小时之内就能体会到生命的历程以及最终的归宿。这也是电影的残忍之处,所谓的现实主义就是一把匕首,直接插进你的心脏。在《死期将至》这部电影中,主体是一个老人等待死亡的过程,而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并没有设计太多情节用来解释老人的生平,而是在此后的过程中,用望远镜来作为时空的过渡,这种别具匠心的设计也使整部电影增色不少。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第二,用细节深入到角色的内心,第三,关注个体生命,避免说教和政治,第四,形式之美和内容之残酷形成明显的对立。

“色彩作为影片视觉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艺术的一门语言。它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充分发挥其能指功能,传达出电影故事本身无法表情达意的信息内容。”本片沿袭了黑白电影特有质感,用最单纯的色彩组合呈现出一个老人最后的时光。每一位导演在进行色彩选择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目的,而色彩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自然在线,而是一种意向性的符号元素,可以这么说,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的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使其能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既定一个主题,深化其主题,从而提升整部电影的构架。传达出了电影更深层的信息内容,尤其是影片中的生死观以及延伸出来的人性关怀,摆脱了波兰电影以往的道德焦虑之感,取而代之的是最深刻的哲学命题以及生活问题。

 6 ) 老无所依

与《我是》里的男孩相反,本片里的孤独者是一位将死之人,一位优雅的老太。精致的黑白影像却也散发出老朽的气息,除了那条狗之外,老太太可谓老无所依,也算是与中国人常说的养儿防老观念背道而驰,因为儿子与孙女对她的态度让人心灰意冷。影片中进入过老太太房子的人,一个是想要卖掉她房子的儿子,这是她与儿子最大的分歧与矛盾。老太太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是她死前最有安全感与归属感的窝,并且承载着长久的回忆,卖掉房子如同在抽干老太太的灵魂。另一个是代替老板来看房的男人,但他被愤怒的老太太放狗赶走。影片中最疏离的一次交谈发生在老太太与孙女之间,老太太看着贪吃肥胖的孙女“嫌弃”不已,表示自己的孙女怎么会这副德行,而孙女对奶奶的话语毫不在意,她一心只想要奶奶的戒指,其他的皆是虚无。她不愿住进奶奶的“破”房子,奶奶想她介绍房子的历史,她漠不关心甚至心烦意乱,祖孙两人之间交流的滞涩与隔阂深似海,亲情似乎只剩下了血缘。面对翻进屋来的小偷男孩,老太太并没有惊慌,而是耐心的和男孩交谈,男孩向她索取5块钱,表示回家会给父亲2.5元,给妹妹1元,但老太太拒绝了,她断定男孩如果拿了钱一定会去挥霍,但待男孩离开后她又后悔没有给男孩钱。虽然男孩是一个企图偷窃的人,但他与老太太的对话却是最平和与有效的。影片里最温馨的段落是老太太在家拿望远镜看向屋外年轻人的舞蹈和聚会,年轻情侣的恋爱片段,这些感情炙热的画面是她孤独晚年的甜品,让她回忆起自己的年轻时代。最后老太太的遗嘱把戒指送给了儿媳,因为儿媳是唯一在乎她感受的人,这让我想到了《东京物语》里的原节子,所谓的血缘骨肉亲情被讽刺得体无完肤。老太太最后将房子转交给了儿童音乐团,而在音乐团入住的当天,老太平静的死在了自己的椅子上,唯一陪伴在身边的爱犬注视着死去的主人,老太太在完成了最正确的决定后如叛逆少女般步入天堂。

 短评

我能想象的「老年生活」由形态各异的镜子,黑白的幻影和对《死期将至》无知的伴侣构成;通透,明亮,隽永;却也深邃,幽暗,无常。甚至单调,乏味。我早已预见旅途的终点,看穿所有该来的未知——隔着玻璃窗,远远望见死神在等待着每一个人,我却无论如何也不敢抑或不想与她近距离接触。甚至连打个照面的意愿,打声招呼的力气都了无。与其说子女需要我的守护,不如说我们彼此照顾。貌似忠诚的关系最终都成了我赴死前的障碍物;此时此刻,我想像满是好奇心的孩子那样——在得知无法从你手中盗走任何东西之后嚎啕大哭。没错,从人的角度来解读,我们都是上帝的宠物,不管是苦与乐,还是善与恶都是神赐予人的礼物。若是可以选择,我想像摇篮里的老者那般——手持烛光,素履之往。

4分钟前
  • Muto
  • 力荐

小时候都可爱,长大了为什么招人烦?儿子还不如忠犬。这样拍显得老人很可怜。亲人的冷漠,老人的孤独,默默回忆曾经的欢乐时光。与其苟且偷生不如尊严赴死!老屋新颜,生命的传递!

8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一个老女人,一条狗,一栋破败的房子,一架承载无数幸福回忆的秋千。来路不明的人打这房子的主意,儿子也巴不得她快死。她万念俱灰,准备去死。突然绝地反击,把房子捐给了对面的儿童乐团,倒贴修缮费用。笨重的钢琴抬起,地板撬开,藏着一生积攒的首饰。足够了。捡出最珍贵的宝石戒指,遗赠给背地里向着她的儿媳妇。房屋整修一新,师生们拖着家伙什搬了进来,磕磕绊绊,乒里乓啷,有大孩子给她煮了茶,她已安然死去。不悲伤,因为再老也可奋起反击。

10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力荐

这才应该叫《老无所依》。“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14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

2008.如果我们年老时回忆一下自己当初要孩子的目的和动机,可能就不会对孩子有那么多期望和幻想了。

19分钟前
  • zci
  • 推荐

非常容易就被吸引进去(很奇怪,也没有精彩的对白<字幕>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但就是很轻易地被这个奶奶吸引了)摄影非常棒,很好的利用了各种镜面反光,营造了一个奇丽的层层叠叠的空间,将原本有些空旷的大屋子和院子弄成了一个多面性的梦境一般的心理世界。老太太的性格也是她魅力的关键。非常好玩

22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23分钟前
  • 蜘蛛猴
  • 力荐

不经意的举动,让人回想起往昔的美好。那些跳舞的日子,那件美丽的婚纱,那段荡着秋千的快乐时光。影片给人一种平实的感动,配乐动人,演员表演细腻,那只“Phlia”的小狗真讨人喜欢~

27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力荐

透过玻璃看见年轻的自己,她在热恋,她在跳舞,婚礼头纱滑过她年轻的肌肤,她没有死亡与孤独的顾虑;冲进暴风雨中手舞足蹈;在秋千上找寻快乐,当这些情节一一发生时,这不是死期将至,这是死前之生。没有晦涩难懂的情节,也不是闷片,是情感细腻的光影艺术品。狗狗Phila最让我心碎,生养子女后代不如养只狗,弥留之际用尽全部感情为你悲伤。

32分钟前
  • Melancholy
  • 力荐

尽管死期将至这电影很闷,很文艺,沉浸在一股骗取娘们眼泪的气氛里。摄影真是美的一逼,全片黑白,最后镜头从墓地直升云霄,看得我一下胸腔都宽广了好多。

34分钟前
  • 某人
  • 推荐

她很喜爱窗后流动的影影绰绰,喜爱从玻璃背后望出去的梦幻,眼前的事物冷漠而不真实,相反,回忆却是如此美妙温暖;有点联想起《野草莓》,弥留之际的脑海蒙太奇;热茶,一条狗,花园里的秋千,一群热闹的孩子,漂亮的衣裙在衣橱内荡漾着芬芳,老得安详宁静,走得如秋叶静美。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还在乎拥有什么

41分钟前
  • 金司机
  • 力荐

对比度很高,即使是黑白的,也能看到阳光和蓝天

46分钟前
  • vidania
  • 力荐

若非看完怎能想一个独居深院的老人,老伴逝去媳儿不肖只和狗相依为命,本凄凉的生活竟也能拍得这样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一定得活得比爱的人更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她在生命最后日子里的孤单!让一个终老之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开始怀疑生命的价值或许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事。请永远别伤了一颗老人的心!

48分钟前
  • kingsoon
  • 力荐

如果能更深刻体会他的诗意,或许也没那么可怕了。

52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很唯美的片子 大概是唯一看完的黑白电影 影片讲述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 其中穿插着他的回忆 那些曾经的种种 而陪伴她的只有一只小狗 优美的剪辑手法和巧妙的镜头里 却透露着一股残忍 一个老人 带着他的回忆和对儿子的思念 静静离开

53分钟前
  • 皮蛋
  • 推荐

正好最近在读《暮色将近》,和电影一样也是讲述了年迈老妇如何一步步接近死亡的主题,片中真实地记录了独身老妇可能面对的孤独境遇,只能靠在阳台偷窥邻居以及回忆年轻时自己的倩影度日,好在有衷心小狗陪伴,远胜惦记老妇财产的儿子一家,当老妇决定捐赠部分财产后快乐地荡起了秋千,仿佛回到了年少时光,养儿防老又一次啪啪打脸了。

58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1.老人与旧屋,都不再美丽,被人嫌弃;2.儿子和狗,有趣对比,有时候儿子还不如一条狗;3.摄影依旧美得没话说,老无所依的生活适合黑白光影;4.院子里的秋千,老人总会看见小时候儿子欢笑的模样,那或许是她的天堂。

6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以老年人自白形式的电影与孩子很类似。女导演更能展现出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母性。明确这种风格就是我追求的风格。

1小时前
  • 无对象表象悖论
  • 力荐

在被光阴揉碎之前,她先将光阴揉碎。在死去之前,她来得及,如斯如逝如长眠地老去。

1小时前
  • 不良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