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HD

主演:黄树立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2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4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5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6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3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4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5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6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7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8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19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It‘s just the beginning.

看完了。好多话想说。

去年过年,树立说想拍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中间我们很久没联络,十月的某一天,在温州,我和树立约在一家巷子的咖啡馆,他带着他的八毫米胶片,说最近一直在记录一些素材。咖啡馆在巷子深处,我们需要往里走很久。六年了,他总是会走着走着突然停下,把一些有感觉的景或物记录下来,对此我已经习以为常。不仅是为了拍这个纪录片,对于生活他也一直如此,边走边记录。摄影机是他的另一双眼睛。

我问他,有什么打算吗,疫情还回美国吗,他说不知道,想回。我又问,那你在温州呆多久。他说不知道,把片子弄完吧,但要弄的东西太多了。他说昨天和妈妈进行了深度对话,算说开了,后劲十足。当时我只是笑着说有多足,他也很夸张的说后面给你看,感觉这个片子后期剪辑的时候会很完蛋,反复来回听那些,蛮崩溃的。再就是我们聊一些未来,人生和情感困惑,一个普通平常的午后date。记得喝完咖啡他觉得饿,但是那条路上的三姐妹糯米饭不知道为什么关了,于是我陪他买了个饭团。那天天好蓝。

直到今天,我看到了这份影像。我不想说“片子”,那听起来太商业了,而这二十分钟太私人了。

在六月的第一天,我看到完整的成片,不带任何朋友滤镜来说,它高于我预期太多了。我不是性少数,成长过程中也没有遇到过性别困惑,我震惊于能把这样私人私密的感受,扩大到让更多人去共情。这也是第一次看树立的片子产生这样强烈的感受。他所经历的痛苦、struggle、迷茫透过这些细碎的画面再次在我脑海中拼凑,过去的一些对话,一些笑着说的无奈,又在我记忆里滚了一遍。他这次太敢了,好敢。

树立妈妈的声音一响起,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其中有很多是因为同学七年,了解到阿姨的可爱包容外向性格(我封为瑞安赵涛),但即便如此,谈到这样的话题还是会。

评论里很多说声画不同步的 ,像vlog的各位你们不觉得声画同步才更残忍吗?

他一直在用画面消解这种沉重和痛苦。

 2 ) My Odyssey Years

我已经很久没有和父母对视过了。我逃避他们的眼睛,逃避他们的接触,逃避他们的话语,逃避他们本身。

我知道爸爸看过我的日记。在房间外,我看着他一页一页地翻动,全然不知我的凝视。日记本里写了一个女生。那是初中的事。

我不知道妈妈有没有同样看过这些日记,但我觉得她会,她是从我的头发丝到细胞都不会放过审视的人。

我搬到了新的城市,例行公事地和他们视频。“你要多交朋友。”“我一直都在交新朋友啊。”“不是交女朋友。”一阵错愕,性取向这件事我从未敢提及。长久的沉默。“唉。你今天中午吃了什么?”“吃了鱼和蔬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交流漩涡,她擅长的转移话题,我擅长的逃避。

她不想转移话题的时候,便是无休止的争吵,我是弱势的那一方。她的责备、评判、哭泣一上来就封印住了我本就难以说出的感受。“你怎么变成这种自私的人。”“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出国读书的钱,你回来就是这样吗?“”我们每天担心你,你爸爸头发白了这么多,你什么时候关心过我们。“”除了我们,谁还会对你这么好。你反正现在是不听我们的,等你出社会就知道了。“”中国人就是要传宗接代、建立家庭、孝顺父母。你是中国人就该做这些事。谁不都是这样过来的?你为什么就要不一样?““你根本就不管我们。我们以后老死、病死,你也不会管的。”

如出一辙的话语,除了我很少做到树立那样尽力地去说出自己。

我们日渐稀少的面对面相处里,大部分是平静,或者说普通的。他们总是有空闲就带我出去,去那些新建的地方,试图弥补上我不在重庆时飞速发生的变化;他们兴致勃勃地给我做饭、买一堆我一年只能用得上2次的家居用品,好像我还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还是那个从出生起就在家里被他们操心的女儿;他们不厌其烦地邀请我去和他们散步,我偶尔会同意,散步的大多数时候我选择默默听他们说出的一切,想听的,不想听的,几乎不太说话地走完全程。

当这些画面被写下,或者被八毫米拍出,它们也会蒙上温馨的质感。但旁白总是在的,那些无法消解、令人痛苦的话语和鸿沟是埋在日常里的裂缝。平静下深渊在涌动,于我于他们,皆是如此。更糟的是,我总想逃开和忽视的裂缝在不经意间也变得越来越宽。

现在,我站在妈妈生下我的年纪,过着与她截然不同,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漂浮人生。

从一地游荡到另一地,生活始终悬浮。我体内流着重庆的山、水、树,但我好像回不去了。奥卢给我力量和自由,用温暖的手将我推上自己的道路,但我好像也回不去了。越走向世界,世界就越大,我跟着那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到处乱飘,试图找准时机抓住它。它是什么,它有多重要,我不知道。相遇、告别、重逢,亲近的人们渐渐散落在各地。树立和朋友们的欢乐时光,也是我和朋友们的欢乐时光。

我漫长地生活在自己的奥德赛年里。

I can only look at you from behind.

 3 ) 你会看向我吗?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带着秘密活在沉默里,沸腾的沉默里

极其私人的出柜vlog,有《晒后假日》相似的胶片质感和舒缓氛围,故事记录同样在夏日发生,娓娓道来同样是后劲十足,一个通过女儿回忆的视角重新感受曾经未察觉的父亲的阴郁与伤痛;一个通过儿子旁白的叙述指向传统中国家庭中母亲永恒的“自我归责”。

个人化的城市光影抓拍和家庭琐事捕捉,最终编辑成这部反映中国年轻人亲情困境的影像。还有对着镜头挥手招呼的调皮,将老照片突然插入的怀旧,顿感忧伤与惆怅,母亲可以欣赏街边野花,儿子却不能爱上男人菊花,至亲的爱本不纯粹,孩子自出生便背负起光宗耀祖的艰巨任务,追求自我是不孝自私,过得快乐是施加伤害,而母亲拒绝破口大骂却是在崩溃大哭中谴责自己,暗讽子女,抱着不切实际的愿望希望我改,未曾想这更是往我最柔软的内心深处扎入,因为我不可能改,也没办法改,于你于我都是噩耗,注定两败俱伤的矛盾争吵,却无能扭转。

主创真诚地展示家丑,近乎赤裸地把自己推向世界,不直面伤口何以疗愈疼痛。所以片名“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被翻译成了“will you look at me”,是对父母的卑微发问,在沉默中得到应答。

“如果和你说,我是同性恋,请一定要盯着我的眼睛,我没有撒谎,我过得很好,希望你不要难过,希望你不要伤感。”

 4 ) 短评字数不够用了

第一次写长评。我太喜欢了,喜欢到我愿意放弃思考给五星。看完第一分钟我的感受就是一句我草和一身鸡皮疙瘩,第七分钟实在不行了只能暂停。这也是我最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看到海报都觉得悲伤,然后发现人悲伤到极点是流不出眼泪的。我觉得片中讲的是一种中国社会中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人们共同的困境(性别取向、心理疾病、不婚主义、学艺术等等)。上一代人的包容开放更多出现在这一代人的笔下,是一种被美化了的理想状态,而大多数现实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提问:你让别人怎么看我?我怎么生出了你这么个怪物?这种困境的形成很复杂,传统、文化、制度等等,像是无法撼动的山,搬不动移不掉又找不到翻过去的路,家长和孩子都被困在其中,只能反复问自己:是我的问题吗?中式家庭中父母子女好像总是捆绑关系,不是在索债就是在还债,用相互折磨表达爱意。每一种糟糕的家庭关系都能在其中找到映射,片中妈妈的台词我一模一样从我一位患抑郁症的朋友的母亲那听到过,即便只是旁观也觉得很窒息。 我认同影像中的一些情感是无国界的、能共通的,但大概只有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片子里面的那种复杂情绪。

 5 ) 这个梦我不愿意醒来

不得不说,超八复古胶片真的很棒,就像重拾一段摇摇晃晃的梦,这个梦如此耐看,如此私密,如此真切,如此刺骨,如此让人共鸣。单一价值观浸染下的东亚文明,代际的隔膜与撕扯,自由与传统,多元与主流,总是在不同的城市和家庭,产生碰撞,东亚儒家文化语境下的我们,自然都懂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相处模式。

某种程度上,那些独身、不婚、丁克,所有他们眼中不正常的,都和黄树立是是同一类人,不被主流认可,行走在所谓边缘的地带。看第一遍时,作为35+依然单身的我被他的处境和遭遇打动,我想起了自己,也想起了身边那些喜欢男生的他们。他们的故事会是怎么样,应该也跟黄树立的故事差不多吧。应该也经历过无数次挣扎,内心的煎熬,与亲人的斗争,撕扯,直到双方都没了力气,抱头痛哭吧。

有谁规定你要成为谁吗?

我不喜欢,谁也无法改变。

一定要结婚生子吗?

爱真需要理由吗?

我才不爱管别人说什么。

我要做我自己。

我喜欢的需要经过谁的同意?

在豆瓣看到一张图,粉笔手写的字体,充满愤怒,也充满力量,反叛和不甘。我想起了我身边的同性朋友们,以前在朋友圈我经常给他们点赞,我觉得他们特别勇敢,敢爱敢恨,而我就比较怂,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更多时候是沉默的,在北京曾经认识过好几位北漂,似乎他们也只有离开家乡,在北京才能获得自由,获得包容。

印象最深的是在某广告公司的前同事,他个子不高,非常的时尚,我记得15年他就开始玩直播,他们玩什么家族,家人们,这些网络概念,可能是因为他,我对同志群体的印象非常好,我觉得如果从进化论角度来说,他们更超前,当然古代也有断袖。

第二位是一个小胖子,他是我朋友的朋友,我们约在鼓楼蓬蒿剧场附近见面,姗姗来迟的他原来是去约会了,他好像约了一个男朋友在附近,跟人家匆匆见了一面,就道别了。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同志群体他们对真爱更渴望,我那个时间段,已经懒得追女生了。

第三位是一个十分温柔的编剧小哥,只记得他很少发朋友圈,跟他说话,他都是非常温柔,给我们印象非常好。

第四位是一个经常在朋友圈晒他男朋友的编剧,印象中他每天都会晒今天吃了什么,他写剧本也写小说,他的男朋友收入很高,他每天都会分享自己早晨在河边遛弯,在小区买菜,在附近溜达的见闻,当然分享更多的是和他男朋友的日常,每每读到他的文字,他对生活细微的观察,我都会被他触动。

第五位是网友,一个在西安做独立戏剧的女生,她貌似在做比较疗愈的戏剧,我曾经想拍摄一下她的故事,结果被她拒绝了。

第六位是人在西宁的一个女生,也是网友,她经常秀恩爱。

第七位是一位独立纪录片导演,她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经常到处跟组,她最近好像恋爱了,她女朋友真好看。

第八位是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女生,她经常转发很多关于女权的新闻和事件,比如弦子事件,当时看得我很义愤填膺。应该说我就是在她的转发之下,对女权有了新的认识。

 6 )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看完《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跟广东某著名电影自媒体说,这,不就是去年在PYIFF看的《再见,乐园》吗?

不是揶揄,也不是开玩笑。虽然那部电影,有被贬异为中学作文PPT,但也有声音说,个体记忆,珍贵难得。

我是真觉得,这部亮相坎城的短片,也可以改名叫《再见,乐园》——毕竟逝去的温州/故土/家庭回忆,本就是一个乐园式存在。只不过,它以自身为镜照,看似朦胧摇曳的镜头,似乎一直在寻找和瞄准的焦点,最终戳中现实的位置,更个人,更私密,也更准。

再以20min不到的短片体量,它并不会引发PYIFF观看时的争吵,毕竟那可要一个半小时,会吓跑许多人。

回头有《再见,乐园》看的时候,大家可以再回来看以上判断。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无疑是一套私影像私电影。只需再做个简单比较,就能发现短片的议题与议题之间,差异可以有多大。去年,同样争议颇多的《天下乌鸦》,显然就是一个和女性生存危机有关的公共议题。一个更大,更具社会意义的作品。

而私影像的奥秘,是令作者与观众,都能借助作品,找到逾越相望、溯泅、对话和痛哭之外,更靠近对方的一种方式。换言之,由于声画分离,观众可以溯着声音,去猜想母子对话,也可以随着儿子在父母身后泅泳的影像,去感受美好乐园被成长秘密所打破的锥心之痛。

如果有人觉得,它不够电影,或处理得太过简单。事实上,拍这样的短片,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对大陆这样的“田园意识”社会,我简单想了下,坦白出柜的压力(或许也不能说压力),对于一名异性恋,堪比一个人公开承认有性瘾,或相亲时脑门上贴着没车没房。

当然,有性瘾或没房子本身,并不构成对一个人的否定或评判。我只是想说,它和出柜一样,是过于私人的一个事情,既不值得一定要宣扬,也不应该被嘲讽,它是属于隐私,自然权利的一部分。

一个创作者,愿意选择袒露自己的内心,对自己诚实,这已经胜过大陆95%的主流电影人(不要问我为什么是95%)。至于电影不电影,它的声画分离,本身就是很电影的技巧处理。

短片结束于远远的,被一辆巴士擦划过,与母亲的对望,也是和某段记忆,某个秘密的对望。母亲不愿看着儿子的眼睛,与之对视(参照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MOMA的行为艺术,你会知道,凝视一个人是看似轻而易举、实则惊心动魄的体验),作者通过电影,尝试找到与母亲沟通的理想方式——也就是,他仍然希望彼此的理解与距离,可以更近一些。当他袒露自己性取向,彼此间的距离,是多出来了一个既定事实。如今,彼此间的距离,又多出来了一部电影(好在它会保持小规模流传,但不至于公开放映)。

对于观众,观众既可以充当作者的眼睛,母亲的眼睛,还有摄像机的眼睛,这种无处不在的视角,使得他们仿佛置身于一场三人餐桌的对话。换言之,观众通过观看,觉得自己进入到了一个温州家庭的内部,似乎正与作者挨着肩膀,或低头沉默然,或想拍拍他的肩膀,安慰起来哭泣者。

当《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袒露了身份的秘密,不仅扯动了许多无法出柜,或是与家庭羞赧难言的群体,而母亲以“怪物”,传宗接代之期望破灭等言语暴力,行相爱相杀之捆绑,未必只见诸这个灰色群体。相反,这种以大为名的爱,粗暴或温柔之杀戮,在大陆非常之典型。

说到底,《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是一篇影像日记,也是一则记录,经过滤镜与技术处理,进而成为作品。“记录”这个行为,未必需要立即跟艺术与文学,划上等号(我在前文的分析,其实正是艺术与文学在人类生活中的正向作用),但对许多人来说,意义却是极其重大的。

哪怕具体于2022年,当下此刻,同样值得一再强调,一个人要留下个人记录,不应该被卷入宏大话语和叙事的声音,那是多么的重要。哪怕它看起来,还是在说一个被认为特别轻,没有表现真正生存之痛苦的指摘。但如果一个人的身份认同、自我情感价值,受到干扰,斥责,我不知道,还有多少痛苦,可以被认为是更大的,值得说道。毕竟,人之立存于世,既有向外的一面,也有向内的一面。自由并不是一个可以拿起,又可以丢弃的附着物,它会一直驻扎在我们心里。对《当我望向你的时候》里的“我”,自由就是他的取向,他的选择。不想伤害人,也不应该有人被伤害——尤其是彼此相爱的母亲。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也呈现了波光盈绿的胶片影调,很像1990s河濑直美的田园时代(好比插入到《萌之朱雀》的纪录短片)。当然,你也可以说,八毫米本就擅长制造追寻记忆的朦胧调性。电影采用声画分离的手法,画面是障掩,声音才是重点。如果只讨论“看不到的声音”,它也是许多人提到的,台湾纪录片《日常对话》。在那部电影里,女儿不理解作为风流同性恋的母亲,她们需要坐下来谈谈。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母子对话,并非偶然发生,而是长期,日常可循的,导致需要这么一部短片去信,充当书简般的正式交代。我们无从判断,这部电影究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也许,如同许多面临类似认同困惑与亲情维基的LGBT群体,这对母子间的心结,需要的远不只是一二十分钟。好在,时间这个东西,我们都还有着。而短片的影像——持摄像机的儿子,爱花的母亲,夏日水中的一家人,会永远流动,鲜活和年轻。

资料补充: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是年轻导演黄树立执导的一部短片作品,它参与了第75届戛纳电影节的影评人周单元,并获得一个酷儿棕榈奖。

黄树立是影片《再见,乐园》的摄影师,也是顾晓刚新片《草木人间》和蔡杰新片《人海同游》的摄影师。相信大家很快会看到他的更多作品。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

 短评

💔😭💔

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超8毫米胶片纪录的“日常对话”,声画分离影像诗。不得不说这个主题太私密、太真实、太中国了...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私影像的奥秘,是令作者与观众,都能借助作品,找到逾越相望、溯泅、对话和痛哭之外,更靠近对方的一种方式。说到底,“记录”这个行为,未必需要立即跟艺术与文学,划上等号,但对许多人来说,意义却是极其重大的。波光盈绿的胶片影调,很像1990s河濑直美的田园时代。当然了,你也可以说,八毫米本就擅长制造追寻记忆的朦胧调性。

1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人(怪物)啊”,即便抛开性向讨论,这句话是多少家庭争吵时,父母会丢出的话语。所谓“隔壁家小孩”,所谓光宗耀祖,多少的寄予众望下的失望,“我们”到底为了什么?和母亲的对望,在这个社会,孩子的问题都会成为家庭中为人母的失职,也又是她们“心中失败一生”的注脚。而影像上的处理,是对这个世界的逃避,也是一次重新认识。

14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或许外国人不会懂,这才是我们的中国故事。审美在线。

15分钟前
  • 勾狗够
  • 力荐

中国人过得开心是一种罪

16分钟前
  • 名侦探兔美
  • 推荐

有些评论真的令人作呕。那么多差评没有一个在评价电影本身,全都在批评导演作为一个个体的出发点。私影的出现意味着电影不应该只是社会的枪炮,她也有着承载一个普通人情感的能力。大家都上了那么多年学,谁不知道你那点狗屁阶级理论和所谓的社会责任感?有些人高高在上的学院派口吻真的让人怀疑到底谁才是真的自恋。这部片子不属于电影节,不属于观众,更他妈的不属于你。

18分钟前
  • Ed L.
  • 力荐

……好沉重的话题。一直在流泪。影片里妈妈的每句话我都从我妈妈嘴里听到过。我说我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妈妈说“你以为你是独立体吗?你脱离的了社会吗?”妈妈说“我花那么多钱,就把你打造成现在这个样子吗?”妈妈说“我都不知道跟你爷爷奶奶,舅舅怎么说。”妈妈说“我怎么生出个怪物来。”妈妈说“为什么你小时候那么乖,现在这么对我,是我做错了吗?”妈妈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听过。妈妈说的每一句话都在跟我说。妈妈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在流泪。可是怎么办。我不想让妈妈难过,但我也不想成为我之外的人。

21分钟前
  • 明天就吃大煎饼
  • 力荐

过于坦诚和亲密的语气与触感。超8mm质地太棒 是最契合记忆的模样。20min的影像切片即可轻盈带出大陆家庭的一个完整切面。再次证明了一点 有时候 私人的 即是世界的。创作是要绝对忠于自己才能打动人心的。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will you look at me?妈妈 为什么不能直视我的眼睛?在那里 你一定可以看见我最澄澈的快乐与笃定。羡慕如此勇敢诚挚的叙述,难能可贵。

25分钟前
  • Zan.
  • 推荐

“你小时候那么乖那么听话,长大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不同的孩子共尝同源的痛苦,不同的母亲拥有相似的哭腔。

28分钟前
  • 五加皮
  • 还行

有几个段落处理很漂亮,独白稍微有点多了。中国母亲总是善于把自己放在行刑架上,一边沉默一边背负。隔代的痛哭也是无解的吧。

33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好多自己也很想拍的画面。有几个剪辑点特别好。不过还是有些时刻的声画配合显得过于符号化,好在超八的影像质感和绵延的讲述总是能把有些干瘪的元素拢起来丰满起来。很难不哭,但是人物开始哭的时候我确实就停下来了。感觉上倒也并不是什么窥探的打断,更像是意识到那种平静的讲述和这些簸荡的嚎啕声并不在窄窄的屏幕之内,它穿透了出来——或许这就是片子里的那句“我也变成了他”。

3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把超级帅的男朋友拍到作品里,把他的名字写在致谢第一个,黄树立:温州泰勒丝!

41分钟前
  • yuan
  • 推荐

如果说不好可能会被骂。。。叙事不行,剪得不好(尤其开头),影像太多直接的模仿,最后一部分影像有创新。。。镜头入水那一幕有点惊艳,唯一印象深刻的是缺席和沉默的父亲,文案是「沸腾的沉默」。然后文本的话也也不及绝大多数微博小作文。。。作为创作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当故事的叙述对象不是自己而是他者时,才能证明你的创作才华;但由于是叙述自己,又无法第三人称般冷静和深入探讨,又抑制不住陷入自恋。勇气可嘉,但为何要成为另一个人?没说清楚,所以落脚有鸡汤的倾向。港真大部分东亚儒家同性恋的故事讲出来都比这个恐怖吧,导演已经很幸运了,哪有那么多皆大欢喜的结局。

46分钟前
  • 宋不吃
  • 还行

八分半钟,出租屋里的网突然卡了,妈妈那句直扎人心的话还没说完,字幕已经全部打出来了。我看着那个缓冲的圈圈一直转一直转,就像是一句说不出口但终究还是要脱口而出的话一样,突然一下就哭了。今天我29了,不是小孩子了,但好像也不是大人。时常佩服别人的勇气,也恨自己为何没有成为其他人。总会分开的,无根的,飘零的,笑着告别的,哭喊着逃离的,人和人,无一幸免。是吧?是吧。当我望向你的时候,will you look at me?

4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也许暂时还需要藏在摄影机背后,但小螃蟹依旧决定勇敢地循着羊水的暖流洄游。

54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短片本身1星,勇气分加1星,感情分再加1星。短片本身是vlog时代的产物,很难用电影的标准去评判。非要的话,那我套用一下我学电影期间某香港导演对我习作的评价:“这个东西太简单了,太单一了,我看不到太多你拍电影的能力在哪”。感情上很能共鸣,类似这样导演和母亲的对话,相信都发生在超过90%的同龄人身上过。所以第一次看到这种交流以这样的形式被还原,还是很受触动。而且导演也很有勇气,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最私密的片段纪录。能看出来作为摄影师的他对影像的感知和审美,但又不觉得太惊艳。大部分的质感都是超8胶片所带来的。在这样一部配画面诗朗诵的电影里,画面没有想象中的惊喜,导演念白的写作水平又实在是有点拉。最珍贵的还是那些对话的录音。

58分钟前
  • Unbeliever
  • 还行

勇敢和真诚,是做一个电影人的最重要的品质

1小时前
  • 狗牙
  • 力荐

其实它的珍贵之处并不是在今天对中式家庭关系、传统与个体自由的撕裂,同性平权等这类话题的探讨,绝对不是,它的诗意也不是随便一个超8摄像机或者所谓“私影像”这类词所能概括(你就是买了也拍不出来)。要思考的问题是,它究竟为何如此动人、如此独一无二,为什么就是没有其他人在拍这样的电影?为什么中国看不到?戛纳乃至全世界也看不到?为什么今天的电影都是些一眼望穿的假把式?这绝不是人们放弃了胶片那么简单。要知道其实它的语法那么简单,是会让你感到近在眼前跃跃欲试而非远在天际的好作品。它打动我们也不是因为那些议题,而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书写中国,书写我们眼中的世界。他用诗人之眼望向我们所有人望过的焦土的现实,让眼泪和叹息有尊严、丰荣地坠落。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当我们所有人遥遥相望,这目光就汇成一片孤独者的汪洋。

1小时前
  • 叶隐
  • 推荐

这岂止是泛lgbtq+的问题那么简单 这是两代人的集体创伤 一万个不一样的同代家庭 同一个对话 将问题放在结婚生子工作上也是一样 是我代跳不出的创伤 也是我们父母辈的困局

1小时前
  • igrɛkonz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