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格尔

HD中字

主演:马诺杰·巴杰帕伊,拉吉·库玛,苏米特·古拉蒂,迪娜兹·伊拉尼,苏克什·阿罗拉,K·R·帕尔梅什瓦尔,萨钦·帕里克,纳瓦尔·舒克拉,伊什瓦克·辛格,巴拉吉·高利,努丹·苏里亚,迪维亚·阿妮,苏曼·瓦迪亚,阿希瑟·维德亚迪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语言:其它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里格尔 剧照 NO.1阿里格尔 剧照 NO.2阿里格尔 剧照 NO.3阿里格尔 剧照 NO.4阿里格尔 剧照 NO.5阿里格尔 剧照 NO.6阿里格尔 剧照 NO.13阿里格尔 剧照 NO.14阿里格尔 剧照 NO.15阿里格尔 剧照 NO.16阿里格尔 剧照 NO.17阿里格尔 剧照 NO.18阿里格尔 剧照 NO.19阿里格尔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诗人总是先于人类而死去:印度版的《王尔德》

【前言】

古印度社会从未将同性恋爱或同性性行为视为犯罪。在一些古印度神庙中甚至能找到表现同性性行为的雕刻艺术。古代印度还流传着男扮女装的美丽男孩克里希纳为男神海吉拉斯怀孕生子的传说。在印度南部的一些地区,至今把类似克里希纳的跨性别女性称之为“海吉拉斯的女人”。这一文化在英国殖民时期被改变。

19世纪60年代,处于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颁布刑法第377条,认定同性性行为“有悖自然规律”,违者依情节轻重将面临10年监禁至无期徒刑。这条法律明显违背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进入新世纪以来,呼吁将其废除的声音与日俱增。

2009年,德里高等法院做出一项关键性判决,认为“刑法377条”有悖于国家宪法理念。然而4年后,这一判决又被最高法院推翻。直至2018年9月,印度最高法院5名大法官当天做出共同判决,正式宣布成年同性之间的自愿性行为属合法行为。首席大法官米斯拉说,第377条的存在无异于为歧视同性恋的人提供了武器。大法官马赫拉表示:“延误这么久才宣布他们的权益,历史亏欠同性恋人群一句‘对不起’。”

《阿里格尔》根据印度真实案例改编。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的希拉斯教授因同性性行为被曝光而被工作已久的学校停职,身处舆论的漩涡之中。在青年记者迪勃的帮助下,教授决定诉诸法律。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09年同性权益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即便如此,这部电影依然让观众看到,同性恋爱或者不符合异性恋规范的性少数群体在印度社会可能面临怎样的歧视或者偏见。

饰演希拉斯教授一角的是印度著名演员马诺杰·巴杰帕伊(Manoj Bajpai)。马诺杰·巴杰帕伊是德里大学历史学系出身,1994年进入宝莱坞;饰演记者迪勃的是青年演员拉吉·库玛(Rajkummar Ra)。拉吉·库玛同样毕业于德里大学,2013年因在传记剧《沙希德》中饰演男主角沙希德·阿兹米崭露头角,从影十年来已获得包括国家电影奖和亚太电影奖在内的国内国际等多个电影奖项。

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拉吉库玛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同性平权,并在《阿里格尔》、《遇见女孩的感觉》、《永结同心》等多部电影中为同性人群发声。拉吉库玛的勇气在印度电影圈非常少见。以2016年的电影《卡普尔家的儿子们》为例。当时的电影制片人拉贾·森在为这部电影的同性恋角色寻找合适人选时曾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剧组后来被迫在印度以外的地方寻找,最终定下了巴基斯坦男演员法瓦德·可汗。导演在访谈中提及,虽然这位巴基斯坦演员非常出色,但他之所以获得这个角色,是因为许多主流的宝莱坞演员担心,“类似的角色会对他们的形象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

《阿里格尔》:印度版的快乐王子

电影中有一段对话让我记忆尤深。眉目英朗的记者小伙迪勃天真地问希拉斯教授:你是同性恋吗。教授沉吟片刻:我……不理解这个词。停了停,他道,这三个字怎么足够表达我(对此)的感受呢?……那就像首诗,深埋在心底,一股遏制不住的炽热的欲望,一阵无法抑制的冲动。……你读诗吗。

诗歌?……迪勃有些疑惑,“我读过某某著名诗人,但是,我读不懂那些词汇。”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

据你说来,诗歌是在词语中产生的?不对,诗意其实是在字里行间之外,在那些停顿和欲言又止中。——希拉斯教授仿佛有些神游,似乎把这个坐在他对面的大男孩当成了他的学生。

希拉斯教授的这段话可看作是整部电影隐藏的主题。——表面上,它是一部所谓印度版本的《费城故事》,它似乎是在讲一个同性恋的教授如何捍卫作为一个印度公民自身不可剥夺的权益与尊严。实际上,在这条明线下面隐伏着电影另一条叙事的暗线:一个教授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为一个素昧平生的实习男记者写下一首长篇的情诗。这首诗从未明确教授爱慕的对象是谁,然而正如希拉斯教授所言,它所有的激情都潜伏在字里行间之外,只待有心人在未来的时间里静静地回想和体味。

在我看来,希拉斯教授与青年记者迪勃之间有些类似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与小燕子。王子为其目睹的人世苦难流下了眼泪,一只小燕子因为好奇来到他的身边,在为王子排忧的那段日子里,小燕子给深陷在脆弱无依中的王子带来了温暖的慰藉,让王子体会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后来,小燕子再也不愿离开王子了,他放弃了飞往温暖的南方,死在了王子的脚上。

一百多年前《快乐王子》的作者王尔德因同性恋触犯英国刑律,法庭上他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个世间有一种说不出口的爱情,男人爱男人的感情。于我,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情。

英国影片《王尔德》以细腻的镜头描摹了一百多年前的那一场震动世人的不齿恋情。尾声部分,裘德洛扮演的道格拉斯依旧带着灿烂的笑走向王尔德,依旧是一个风华正茂的翩翩美少年。两人仿佛依旧沐浴在爱情的恩泽中,那个众叛亲离、被现实折磨得形销骨毁的王尔德被导演刻意隐藏。

与王尔德一样,我们的主人公同样因之遭受了世间种种最难堪的折磨。他被学校当局停职,被断电,被勒令搬出学校宿舍;新居的房东老板拒绝给单身未婚的人租房,向身边友人求助,朋友却不屑地说,这样丢人现眼的事情,谁让你打官司了?

法庭上,女律师带着嘲讽的口吻质问他在床上扮演的角色,理直气壮地指出“这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你会允许你的孩子在有这种老师的地方学习吗?”

波伏瓦在《模糊的道德》中对“道德”有一段发人深思的论述,波伏瓦认为,道德就跟任何存在一样,是受社会环境塑造的。不要期待一种绝对的道德观,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我们的道德困境。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者在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同样环境下受不同思想影响的人,都可以持有不同的道德观。法律其实是已经完成的道德,比如杀人放火等伤害到他人的行为,普遍无可争议地认为应该被禁止。而有些道德问题,比如人类的性行为性关系,却可能永远无法完成,只能成为永远的道德困境。这时我们只能依靠深切的同情和体谅,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就希拉斯教授的案件而言,或许我们应该追问的是,希拉斯教授私人的性行为有影响到大众了吗?为什么人们指责的不是侵犯他人隐私的偷拍者,却是被侵犯被践踏的受害者希拉斯呢。

希拉斯非但从未伤及别人,也如王尔德般对人性怀抱着爱与美的理想憧憬,在庭审进程中,只为了迪勃的一句话,他坐在律师的身后依旧停不下笔;他也不能理解社会对“(同性)性”与“爱”的污名,他向迪勃感慨道,人们为何要用那样污秽的字眼来形容我们的爱呢。

他有时也显得如王尔德般天真,当希拉斯为情人车夫的去向不明感到忧心之际,迪勃好心提醒他,既然偷拍的记者不是破门而入,显然,有人(指教授的情人车夫)可能在里面给对方留了门。教授却神情茫然,可能是我自己忘记了锁吧。

可是,你的门有三道门闩,你全都忘记锁了?迪勃不敢置信地注视着老人,此时的教授看上去就像一个需要保护的小男孩。

如王尔德一般,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对人性有着深刻理解与悲悯的诗人,一个敢于挣脱道德束缚,从最高的美的角度爱慕同性的诗人,却唯独不是一个能与兽性斡旋的斗士。电影以种种富含隐喻的细节描摹了一个非传统生活方式者(传统婚姻或异性恋之外)在印度社会必然发生的种种碰撞与挫折。

充满朝气与英气的迪勃也概莫能外。面对女上司的求爱,他表现得显然有些错愕与三分抵触;然而女上司调侃的一句:你是不是从未和女人有过……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立即被迪勃领会,他不再犹豫,将女上司拥入了激吻。接下来是一段平行剪辑,教授对情人满怀珍惜的吻,似水柔情般的爱抚,与前面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除了反衬希拉斯教授对有情人的温存之外,是否也意味着人类“性”蕴含的复杂性呢。

不同于其它动物,人类的性行为不仅是一种爱的表达,其中既有动物性的占有欲,也可能掺杂复杂的权力关系。权力可能是看得见的上对下,也有可能是“看不见”的隐形的权力——比如,一个男人经由耳濡目染的异性恋环境所获得的某种暗示。

《快乐王子》童话的结尾亦回到现实。人们拆掉了立在广场上的快乐王子,移走了与之相伴的小燕子。市长开会讨论重新塑像。为谁塑像呢,人们吵了起来,谁也不肯让谁。

与快乐王子的命运相似,我们的主人公所坚持的美,终于在世俗面前一败涂地了。

深夜临别之际,迪勃给了教授一个深深的拥抱。那一瞬间的教授停顿了几秒,身体似乎微微颤动。到家后的他有一段犹如舞台风格的对白,一明一暗的灯光按灭中,我们知道这是主人公写下的最后一首诗,我们也听到了教授因这个拥抱而不能自制的心:

把灯关上吧,我感觉热。

这句诗出口的瞬间,迪勃真实的性向究竟是异性还是同性,他是不是一个潜伏的双性恋等等都不重要了。人类总是喜欢给所有事物贴上标签,却不知有些人有些事是永远无法定义的。

迪勃的拥抱也是留给教授最后一段生命里对世间唯一的眷恋。在献给迪勃的诗集里,诗人写道:

亲爱的月亮啊,别怕将我们拆散的黎明。

世界沉睡之时,我们会再次相遇。

在白昼的光中,我消失不见。

在你的照耀下,我心灵复苏。

我们起舞,就像影子一样。

和着夜莺的歌声。

我们触碰,像影子一样。

汇成午夜的太阳。

 2 ) 我的孤独有多深,告别代表我的心。

一部同性为主要题材的剧情片,不过话说回来同性为主题的往往也涉及社会,爱情,人性这类题材的较多,这部多少涉及司法的看的倒是少。 电影的沉浸感超级强,我感觉是通过角色的细腻刻画,电影色调以及镜头完成的,角色刻画不多提,马诺杰那份愁苦的表情久久难忘,电影里有不少人物的独角戏,镜头始终保持一份熟悉的距离感,这是最好的观察距离了吧。色调大多昏暗,即使明亮的白天也似乎灰蒙蒙的寂静。聚会那场,酒酣时众人围教授而坐。在众人鼓舞下,教授唱起了此前他一直独自哼唱的歌,当时情绪已经渲染开来,但通过教授的表情来看,他获得了此前从未得见的愉快感,镜头也让人仿佛身在其中,配合着当时的昏暗场景,听着他的歌声,莫名有一种幸福感袭来。 教授最后说是自杀,我理解是既非法理公正的降临的心愿已了,也非世俗大众的强烈谴责,而是两者同时成立时的无比孤独。我是一个存在着的人,却不能存在于别人的眼中,即使处在那场看似同类的聚会上,他们的快乐我感受不到更多,我的痛苦他们不会去触碰,因此哪怕在同类中她也找不到什么真正的心灵慰籍。 记者的作用,算是剧情的推动者,也是精神上的某种传承? 电影不轰烈,更像是一滴落在宣纸上的墨,慢慢延展开,更多是要观众去了解我所谓的社会道德的边缘者的那种哀莫大于心死的孤独。 电影最后字幕很沉重,反复看了两三次才算相信了这个意思,也足够加分的了。

 3 ) 当你不普通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ID:huangfilm

夹叙夹议,特别介意被剧透的,建议看过全片再来读。


没有歌舞叙事,没回避热吻镜头,没搞3小时的片长,《阿里格尔》并不像一部典型的印度电影。

更何况,它还触及了敏感题材。

这部根据印度真人真事改编的片,讲述了2010年,有同性性行为的名校教授被停职后,上诉并胜诉的故事。

听起来像是什么追求真理的热血故事,它却是部彻彻底底的文艺片,类似贾樟柯,或娄烨。

印度的电影工业发达,大家都知道“宝莱坞”。之前传到中国的印度片也都是商业片,这次总算是流行了一次印度的文艺片。

电影的主人公是希拉斯博士,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马拉地语教授。

全印度大约有12种文字作为主要文字同时被使用。印地语是官方语言,马拉地语可以说是小语种。

虽然学校在全印度排名前三,但由于位于小城市,教的又是小语种,希拉斯博士的学生并不多,一年也就能招上来两三个。尽管如此,博士并不想迁去别的地方。他知道在别的城邦可以有上千个马拉地语教师,而这里,只有他一个,他可以得到最大的尊重。

研究冷门学术,再加上年老却仍单身的生活状态,希拉斯博士可以说是“多重少数派”了。他在这个伊斯兰教圣地的城市变成格格不入者。

在上任语言学院的系主任后,“另类”的博士引起同事嫉妒,威胁闹事儿,并终于在博士临退休3个月时,找到他私生活上的“瑕疵”,联合八卦记者、买通他的同性情人,拍了床照。

纳米特是正在报社实习的年轻记者,他认为这件事不能以这样“性丑闻”的形式轻飘飘过去,他向上级申请深度报道。

尊严被践踏、工作权利(还有马上到手的养老金)被剥夺,并且即将被轰出学校宿舍的博士,正处于极度不安全感中,听到是媒体来访,生气地把记者纳米特赶出了门,觉得大家都是来看笑话的。学校里的另一位老师也劝纳米特:你可别再扩大影响了,别弄的博士最后连躲都没地方躲。

在学校一位哲学教授的帮助下,记者获得了博士的信任。采访见报后,有同志平权组织找到博士,说愿免费帮他打官司。博士开始并不愿意,后来在组织的劝说下,抱着对同志族群会产生积极影响的心态同意了。

虽说是愿意帮同志族群这个忙,博士却并不认为自己是gay。他不理解这个词,也不会用这个词,甚至不知道该说“He’s a gay”还是“He’s gay”。博士也不了解印度的同志圈儿,当被带进首都德里的同志派对,他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博士不喜欢给人贴标签的行为。就像他教授的马拉地语有阳性、阴性和中性的文法性,他不认为事物是非黑即白的。因为同性性行为惹出轩然大波的博士有过20年的异性恋婚姻,前妻因为他的疏远而离开,并不是因为他是同性恋。希拉斯也讨厌别人称他的“同性情人”为lover,他说人人都关注这个词儿,兴奋于它的“脏”,却不懂什么是love。

人们不理解博士的诗意,就像读不懂他出的马拉地语诗集,他人翻译的英文译本也不能传达出他的本意。—— lost in translation,像个隐喻

博士因这次事件参与媒体直播时,与他互动的观众并不关心他在想什么,一个个都义愤填膺地宣泄着自己的观点。博士念叨“根本没人问我问题啊”,干脆离开了镜头。电视台帮他设置了回放画面,造成一种他还在的假象。循环播放的假画面里他的嘴一张一合的,却什么也没说。(影片导演用这个小桥段进一步暗示了博士“失语”的窘境。)

在法庭上,博士也像置身事外。律师们激烈的唇枪舌战仿佛说的是与他无关的事儿。他或翻译自己的诗集,或仰头打盹儿。

因为报道得力,再加上顺从了女上司的潜规则(?),记者纳米特被转为报社正式员工。

博士希拉斯的官司也打赢了,博士可以回学校教课了,但就在判决下来后,他在出租屋里被人毒死。官方报告说死因是自杀。

记者纳米特正在外地采访事件,他杵着麦克风对一个因儿子死去而痛哭的妇女不耐烦地喊,“你能不能冷静点儿?!”

当看到博士死去的消息,纳米特受到触动,终于与受访者达成共情,他抱着那位妇女,安慰她,也像是在安慰自己。

导演使用的视听语言技巧让影片的故事线索并不那么好懂,稍不留神就会错过。比如很多人都因为忽略了镜头间的暗示,没看出博士的情人背叛了他(根据:博士房间的三道门锁、记者的问话,和情人当晚突然想开灯做爱的细节);还有,博士最后是被毒死的(根据:博士在出租屋里听到异常声响)。

另一方面,记者纳米特到底是因为想在报社上位,才假装出对博士的同情,还是他与博士间暗涌着暧昧的情感……这些都在灰色地带,并没有权威结论。

不把复杂人性简单概念化,正是文艺片的特点。同时,复杂性,也是诗意的体现。正如博士说的,“诗意不在于词语,而在字里行间中,那些停顿和欲言又止中。” 顺便提一句,如果你仔细听的话,会发现,每当博士讲起诗的时候,片中会有风铃的声音。

在博士希拉斯角色原型的真实生活里,他曾于1996年被指控性骚扰一位女士,但在博士提出异议前,这个案子就被撤回了。可见,博士早就被眼红的人盯上,想弄他。

所以,这是一场办公室内斗引发的惨案吗?

印度,被旅游者们称为“Incredible India”。这个“不可思议”兼具褒义和贬义。

影片里,博士希拉斯去医院看病挂了号坐那儿等、医生却自顾自下班了,或交了房租却因为是单身入住而被房东赶出。在印度,处处都能遇到这种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我在当地旅行时深有体会。若你抱怨,印度人就会摇晃着脑袋,摆上一张泰然自若的脸,仿佛此时愤怒的你是最可笑的。关键是,你真的也拿他们没辙!

影片里,博士的住所被强制停电,“我要报警!” “你去吧。”“那……你说几点不停来着?”。 (摊手)

记者纳米特的经历也很幽默,他租的是房东套房里的一间。

有天下班早,他进门儿发现自己的房间被房东女儿(也有可能是儿媳妇)占用了给孩子们做家教。小孩儿坐在他的床上,还乱翻他的日记。

他去找房东理论,老太太慢悠悠地说,“我们不知道你回来这么早啊。反正你也不用,我们就用了。” 他说,“这让我去哪儿换衣服?” 老太太说,“反正你也不爱干净。” 这连着的“反正”,气得他只得去办公室过夜。

找到新房子后,记者收拾好他的行李,跟房东说我搬了,并递过去钥匙。房东女儿说“这怎么行,你要提前通知的!” 老太太依旧是慢悠悠地说“好”,接过钥匙。

这也让我想起印度人那些理直气壮地不讲理,这样的体验从机场就开始了。排队过海关时,突然有大批的印度女人向队伍走来,随机插入,有一位就选了我前面的位置。我把她轰走了。其他外国人也轰走了插在他们前面的人。关键是,印度人,好像真的就不那么在意。

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老一辈的(或受教育程度低的)印度人自己不守规矩,也不在意别人这样做,这样的行为可能基于宗教传统或邻里观念,他们不把你当外人;再年轻一点儿的,比较流氓,他们的行为是双重标准的,就像影片里房东的女儿,我可以占你的房间,但你不可以不打招呼就退租;另外,就是文明的印度人了。

说到文明的印度人。我在印度旅行一周,只遇到过一位绅士。那是在昏暗、拥挤的泰姬陵厅堂里,一个带儿子来旅游的男人给我让出了路,并说,“Lady first。”

(我的旅行照片)

可以看出影片的导演是非常向往英美国家的民主和文明的。首先,博士希拉斯在学校里唯一的好友——那位哲学教授是从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回来的,他也是学校里唯一帮助希拉斯的人;其次,博士在出事后,一心想着退休后去美国生活,他觉得在美国可以活得有尊严。

作为一个几乎全民信教的国家,宗教影响渗入了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影片里,博士和记者同桌吃饭,记者想分菜给博士,博士拒绝。说,你舀过肉了,我是婆罗门,我不吃肉。

印度是一面崛起现代化,一面被中世纪的落后思想拖着后腿。

虽说一直以来以“最大的民主国家”自居,还以宪法的形式宣称了一个世俗的共和国,但作为多宗教国家,宗教势力及其矛盾依然是印度社会的重要问题。

许多法律改革议案因宗教团体的反对而搁浅。政府方面也因为想借教派主义大旗捞取政治资本,而在该做的事情上消极怠工,破坏了政教分离,也威胁了文化多元主义和保护少数族群权利等民主精神。

大家应该都记得近年来印度那一桩桩强奸案。

我去印度过新年时,新闻里也在讨论女人上街庆祝跨年被性骚扰,跑向警察,而警察置之不理的情况。

新闻里的官员是这样说的:“都怪她们穿得太西化。”

(我的旅行照片)

印度教是印度的主体宗教,信仰印度教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 82%。可以说“印度教所代表的文化,就是印度民族精神普适性的依托。”

印度教认为男人天生比妇女优越。印度教经典《摩奴法典》更是以法律的形式奠定了古代印度男尊女卑的基础。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印度教徒是歧视女性的。已经宗教化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很难被轻易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了选择性堕胎和杀婴现象,2011年印度 0 ~ 6岁儿童的男女比例是1000: 914。(说句玩笑话:不gay都gay了)

另外,印度教提倡生育,认为多生多福。再加上教派间冲突激烈,哪个教派都不想限制自身的人口数量以免处于劣势,所以其他宗教也鼓励生育。那么,不具生殖功能的同性恋自然就成了教派的敌人。

刚才说了,政府也不想得罪宗教势力。

所以啊,这么复杂混乱的状况,就像是古代中世纪的宗教化、近现代的圣雄化(甘地)和当代的法制化熬了一锅粥,东择西择都分不清。

按说单从影片里的案件出发,从法律角度看,很简单。

不管是依照印度的法律,还是历史案例的判决,博士希拉斯都没违法,该处罚的是那6个擅自闯入他家、侵犯他个人隐私的人。

正因为简单,这个案子他胜诉了。

但如果真的可以这么单纯,就不会有后来博士的死,也不会有影片结尾的字幕:4年后,印度高等法院判决维持刑法第377条,同性恋再次入罪。要知道,这样的刑罚一经定罪,最多能判10年!

印度刑法第377条将同性性行为定罪;2009年7月2日,同性恋脱罪;2013年12月12日,同性恋再次入罪……一夜之间,天翻地覆,跟办公室争斗无关,跟道德无关,甚至跟法律无关,只关乎国家利益。像片中的哲学教授说的,以前的分歧靠辩论解决,现在则一切政治化。这些冲突表面上是不同文化间的,本质上是不同群体在争夺社会地位。

可喜的是,随着近代印度社会的发展,更多的印度人开始接触西方的思想和制度,西方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理性原则和自由、平等、博爱思想逐渐在印度社会,特别是精英群体中得到传播和认可。

2016年,印度发布了首个以女同志为主题的广告(下文有链接)。

2017年,爱尔兰选出了一个印度移民后裔、年仅38岁并公开“出柜”的同性恋总理。

还有一个让我觉得特别魔幻的是:有位商人正在印度进行着一个类似“乌托邦”的房地产项目,已经建了十几年了。

这是一座叫 Lavasa 的城(坐落在印度的西高止山附近,距离孟买西南210公里)。它是印度首个完全由公司建立的完整城市。如果全部建造完成,Lavasa的占地将达到100平方公里,7座山丘上的5座城镇加起来,能够容纳的总人口数将高达30万人。全城将享有可靠的自来水和电力供应,每家每户直接接入光纤,并引入先进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回收技术。

据该项目的宣传材料所说,这里的生活“应当是激情而沉静、充满抱负又可堪担负、科技先进却也质朴无华,城市化却又贴近自然的”。另外一份宣传手册则这样形容: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冒险”、“一家颠覆我们对城市认知的企业”……

建城的商人说:“我们做不到像新加坡那样,但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如果有一天,妓女站在街边,大道上出现了同性恋游行或者一些奇怪的民间组织在这里举行年会,一个有生气的新城市实验才算真正开始了。”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


彩蛋:

印度首个以女同志为主题的广告:

//www.bilibili.com/video/av4011496/


参考资料:

程秀波:道德法律化的根据与界限

李洪声:印度有一座“私人城市”

Matt Kennard Claire Provost :他花了300亿美元,在印度建了一座自己的城市

胡瑾:印度Anouk勇敢爱首播女同性恋广告

吴兆礼:“印度特色”的人口失衡

Aligarh Movie: 5 Things To Know About Real Life ‘Shrinivas Ramchandra Siras’

高静: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张毅;曹海军:超大型发展中国家治理悖论——基于印度民主的反思

宋丽萍;张淑兰:印度伦理的历史性变迁与结构特征

黄宗智:道德与法律: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李兰芬:国家认同视域下的公民道德建设

李邀跃:印度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移植

点击下面链接 看更多人性

东德男色间谍

细节解密《使女的故事》

性工作者组队斗技,燃!!

原创:黄老师

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

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长按识别关注

 4 ) “向着恒河的原野,那里有最美的地方”

同性题材电影打动我的地方,似乎总是那些旁逸斜出的东西。也许是年龄大了的缘故,对那些情啊爱啊已然释怀。如果要说爱情故事的简单粗暴模式,也许是才气教授大叔+白甜乖且正义感爆棚的小鲜肉?!~ 狗血情节就是:大叔某晚与送他回家的人力车夫男票云雨之时,突然被两个闯入的不速之客拍照殴打,而且很快校方也有三人到达现场,摆明了就是一场阴谋嘛。第二天教授的性取向就不胫而走,而且面临解职的危险。鲜肉记者挺身而出,多方奔走,誓死为教授讨还公道。结局有点凄惨,教授在官司成功的头天晚上自行结束了生命。看外网新闻报道,该片是以发生在印度一所高校的真实故事改编的。

打动我的部分:大叔是所在地区从事一门少数族裔语言研究的唯一一名教授,尽管如此,却能在研究主流语言的语言学系坐上系主任的宝座(我一直觉得,性取向不应该成为某个人身上最显性的标签,个人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另外他还会写诗,并且自译成英语送给崇拜他的小鲜肉记者。请注意他翻译的时间和场合,是在他出席庭审的时候(反正无聊得很,不如暂且放下狗血官司,抓住诗歌和远方):

亲爱的月亮啊,别怕将我们拆散的黎明。

世界沉睡之时,我们会再次相遇。

在白昼的光中,我消失不见。

在你的照耀下,我心灵复苏。

我们起舞,就像影子一样。

和着夜莺的歌声。

我们触碰,像影子一样。

总之是一部有点压抑的黯黑系影片,却没来由地让我想起海涅名诗中的那两句“向着那恒河的原野,那里有最美的地方”。恰好影片中也出现了俩人泛舟河上的画面,算是中和了影片暗黑基调的亮光吧。那里是印度,是诗歌的花朵兀自盛放的国度,有泰戈尔的《飞鸟集》《园丁集》《吉檀迦利》,更有读来令人口齿噙香的不朽诗剧《沙恭达罗》,怪道德国古典文学巨擘歌德也会颔首慨叹:

春华瑰丽,亦扬其芬;

秋实盈衍,亦蕴其珍。

悠悠天隅,恢恢地轮;

彼美一人,沙恭达罗。

 5 ) 《阿里格尔》:印度不只有歌舞和神药,这部同志电影探讨的“道德底线”细思极恐

蓝雨星城娱评天下 2018-07-09 08:26

印度,一位阿里格尔的大学教授因为和人力车夫亲热时被私闯民宅的人拍下视频,随后被校方发现而被革职。

印度民众对同性恋的仇恨态度近乎疯狂。

学校逼迫大学教授写对此事表示羞愧,不让他去学校。

老教授活的战战兢兢,紧闭房门,在自己的家里听着歌曲“我值得被爱”,他就坐在那里,但是手、脚、头随着音乐轻微的摆动,显示出无处不在的印度歌舞。同时歌声越美好,越体现出教授的内心悲苦与孤独。

老教授在各种场合都会受到歧视,连看病都遭受冷遇,被校方勒令退宿,校方甚至还用断电的形式逼他搬走。

报社的年轻小伙子开始追踪调查此事。

帅哥记者第一次接触教授,被教授误解,以为他是来窥探隐私于是将其赶走。

教授的好友兼同事对帅哥记者说到:过去,分歧是通过辩论解决的;而现在,变得过于政治化,很多问题需要暴力。而教授是被陷害的,他是牺牲品。

原来这一切是大学里的某些人设计的阴谋。因为教授教的是马拉地语(当地的主流语言是乌尔都语),还是外乡人,却成为了语言系主任;所以有人对他嫉妒,策划了这场丑闻。

当帅哥记者询问教授,你真的是同性恋吗?教授回答:同性恋这三个字怎么能够表达我的感受。那是炽热的欲望,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

教授不仅研究语言,还热爱写诗,他说:诗句的意蕴在于字里行间,那些停顿和欲言又止。

在帅哥记者的鼓励下,教授将此事诉诸法律,案情一点点被还原,教授的隐私也一点点的被挖出。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教授仍在被新的房东驱赶。

一个孤苦的老人背井离乡、老无所依。

在法庭上,教授的律师在法庭上质问:

为什么不经允许,那些偷拍者可以进入他人的房屋?为什么不搞清楚事实真相,学校就将教授辞退。

我们在讨论谁的道德?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如果有人越过了我们的道德底线,他就应该被惩罚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会因为违背别人的道德进监狱!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有权侵犯一个人的私生活!

道德必须符合宪法的边界!一定要为宪法所限制。

而与律师慷慨激昂的陈词形成对比的是:教授在一旁坐着打瞌睡。

这个设计特别好,其实对于教授来讲,这个案子他并不是特别的上心,他已经老了,比尊严、名誉、权益、工作更让他无法释怀的,其实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孤独。

他需要的是有人懂他,有人陪伴他。他需要朋友,需要爱!

帅哥记者一直在探寻真相,他发现案发当晚教授的门没有关,可能是有人故意为之;而找到和教授在一起的人力车夫则是破案的关键,但在找人过程中他被打伤。

最终官司打赢了,同志维权人士都在外面庆祝,而教授却孤零零的一个人、安静的躺在出租屋的床板上。

记者打来电话希望约篇独家专访,教授欣然答应,但第二天却传出他去世的消息。

在他的血液里检出轻微毒素,但警方排除了他杀可能。

是自杀?可教授明明说过:我不会让你对我电话采访的,你一定要来见我。他们还约定好后天见面,他怎么可能自杀?!

是意外?但他是如何摄入了有毒物质呢?

或者,是其他人出于报复、泄愤、歧视、痛恨而采取的他杀?

影片最后的字幕戳人心扉——同性恋在印度重新入刑。

在这个国家,包容与尊重,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作者:蓝雨星城

 6 ) 所有人的故事

“我们触碰,像影子一样,汇成午夜的太阳。” 影片开头,是印度北方邦冬天常见的夜晚——弥漫着雾气,除了驶过的火车,只能听见虫鸣和狗吠。 街上空无一人。电影的主人公缩在一辆人力三轮车上,回到他的住处。他们在一栋老旧的三层楼房外面停下来,主人公先走了上去,三轮车夫随后。镜头停在远处,只能看见二楼一间屋里有一盏灯,开,关,开,关,开,关……这个镜头很长,它没有去探索那屋里发生的事,而是摇向另一边,两个男人正一边拿女人的性欲开玩笑一边走进了相同的一栋楼。很难猜出这两个人的身份,他们带着长棍,但又没有穿制服,不知道是警察还是民兵,或者其他人?很快,二楼那间屋的灯再次打开,我们听见打斗和喊闹。 然后观众被带到了德里,跟随《印度邮报》的实习记者迪勃的调查,开始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也开始渐渐了解电影主人公的故事。 电影主人公希拉斯是北方邦阿里格尔的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一位语言学教授,六十四岁,单身(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用马拉地语写诗,研究地方小语种民歌,常常喝酒,性向流动(这只是猜测,因为电影并未刻意强调他的性向)。在他所授课的阿里格尔大学(Aligarh Muslim University),他的课实在冷门——马拉地语,每年只有两三个新生。 影片开头的那个晚上,他正与三轮车夫伊尔凡在自己家中亲热,两个自称记者的男人冲进他的家,一边给给床上的两人拍视频和照片,一边挥舞棍子殴打他们。第二天这件事出现在当地各大媒体的头条上,并在一天之内扩展到了印度各地。希拉斯躲在家中,不敢去学校,那里有许多人正在激昂地责骂他的行为,镜头中的人群装扮呈现出一定的宗教性。大学给他做了停职处理,并很快就将他从大学安排的寓所中赶了出去。他不得不开始四处搬家,寄人篱下。 希拉斯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那时刚好印度宪法短暂地将同性恋行为视为合法,也确实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因此,这部电影也难免,庞大社会议题是它的主角之一。但同时,它也有许多难得的细节。一方面因为电影的基调像一首诗,另一方面,毕竟,这是一部讲尊重个人的电影。在印度当代社会背景下,需要被尊重的不只是一位教授,也不只是一位“同性恋”受害者,这部电影想讲的是所有人。 电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希拉斯教授的经历,一条是记者迪勃的经历。两条线短暂交汇,更多时候是“平行相关”,即虽然彼此平行,却息息相关。 迪勃作为记者,生活在首都的年轻人,似乎是整个事件以及教授这段人生的旁观者。这个年轻人接受过现代教育,听着最流行的美国HipHop,在印度最“西化”的场所之一工作,他看起来很自由。 但实际上他也不得不面临自己的隐私被房东侵犯,更糟糕的是,他们的侵犯是无意识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种被侵犯和希拉斯教授的被侵犯形成了一种对照。 迪勃的可贵之处在于他骨子里的反叛。影片中他的同事常常说他小气,比如去北方邦做调查的时候,他会为了省一笔钱选择骑自己的电动车。很快我们就明白了个中缘由,他要还给父亲一笔钱。这是因为读大学时他违背父亲的意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印度大部分人有着强烈的大家庭观念,即使在海外,这种观念也常常是一种潜在的行为导向。人们太习惯互相干涉了,家庭内外都是如此。因此,在印度传统家庭观氛围中一个年轻人为自己的人生作抉择依然是很难的事情,但迪勃做到了。 第二次两人的生活形成对照,是迪勃与女上司在天台喝酒亲热,同时镜头切到了希拉斯教授和伊尔凡亲热的场景。同性之爱和异性之爱,是一样的。 此外我想再说说希拉斯教授的扮演者,Manoj Bajpai。演这部影片的时候他才四十多岁,却要演一个六十四岁的老人,而且还是一个生病的人。他在影片中常常缩着身子,仿佛很冷,很畏惧,也总是行动迟缓,回应他人的责问时,一脸的虚弱,同时还有愤怒。可以说Manoj Bajpai通过这些肢体和申请的细节,让角色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和现实中的印度一样,影片中的印度并不是绝对的保守。被大学停职之后,希拉斯教授也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以至于他最后赢了官司——虽然他并不太在意这件事了。当希拉斯教授从北方邦来到新德里时,他发现原来新德里有这么多人和自己一样,他们有自己的小圈子,同时还热爱着他的诗歌。这种事情在阿里格尔是从未发生过的。 按照我对印度比较初步的认知,其宗教保守势力或极端右翼大多都是在北印(新德里比较多元化,算是北印的异数),南印则相对开放一些。我想,可能是因为南印多低种姓者,他们早先的一些民主活动为南印的开放奠定了一些基础,此外,是南印的海外贸易,使它与外界的交流更多,人们也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当然,保守势力带来的一些社会冲击,其实在南北都有。另外,这些保守势力并不意味着传统价值,影片中的希拉斯教授实际上是一个维护传统文化(诗歌、地方语言)的人,但他也正好成了这些保守势力攻击的对象。 最后想讲一下影片中涉及的关于新闻媒体的一些情节。 当希拉斯出事的时候,那些媒体圈的老油条们不用去调查,就先给事件定了一个性,贴了个标签。这是做新闻报道常常出现的问题,也不能怪媒体人,因为他们必须高效率地完成报道,因此,对所发生的事件有一个预先的标签可以很省事。但提高效率也不止这一种办法。如果要报道一件事,最好先不要去贴标签,先想清楚这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有什么问题。否则,制造舆论的人,也被舆论拖着走。 影片结尾处,迪勃正在采访一起事故,那个女人的亲人应该是在事故中去世了,但他并不能理解这个女人为什么如此伤心。紧接着,传来一位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人去世的消息,他才对这个女人产生共情,明白她失去了什么。于是试着安慰她,也安慰自己。

 短评

我们随着阴影的婆裟起舞,哪怕日影已西斜。

5分钟前
  • 滿神的異教徒
  • 推荐

3.5在377条被宣判违宪又合法间的这几年,这个故事就像一个最典型的注脚映照着印度对民主和自由的踟蹰,影片中提到“包容”,我们的文化本身就具有的这种包容,为什么在独立与发展之中却在慢慢丢失?影片中年轻记者代表的人权与开放与传统保守力量虽然没有直面对峙,但时刻能感受到导演在凸显两者的不同

9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3.5星。真实故事改编,很平淡,平铺直述。老教授因同性行为被人闯入房内拍摄而被停职,之后卷入漩涡,通过诉讼想寻求公正,最后公正来了,他却拿不到了。结局令人丧气,好人不该遭受如此。然而电影外的现实更令人丧气,好不容易无罪化的同性行为,在印度又重新入X了,叹气。

11分钟前
  • 龙舌头🌈
  • 推荐

本来可以是神作,但对真实事件的改编太畏手畏脚了,不够大气。精神层面的伤害表达不准确。

15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这种题材这种类型的电影在印度实属不易,希望阿米尔汗下一部关注社会问题的电影能够关注同性恋人群。男主演技精细,法庭辩护字字珠玑

20分钟前
  • 雨夜飞行
  • 力荐

印度社会里,一个老男人哀莫大于心死的故事,记者线、法庭线和老男人的生活主线之间的有点割裂,胜在题材本身加分。不过印度社会很两极,同志电影也并不是多么罕见的题材,最近就在看印度同志网剧《罗密尔和朱格尔》。

2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当年陈冠希修电脑也平白无故被逐出娱乐圈开记者会道歉被指责道德问题 现在你们有什么权利给这种传记片打分?

27分钟前
  • ryan
  • 还行

印度刑法第377条将违反自然规律的性行为定罪,这其中包括同性性行为。…2009年7月2日,德里高等法院判定刑法第377条违宪,同性恋脱罪。…2013年12月12日。印度高等法院判决维持刑法第377条,同性恋再次入罪。……警方在希拉斯的血液中检测出微量毒素,排除了他杀的可能。(They ruled out foul play.)

2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印度男同性恋者的平权路,有罪恶感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不适应于社会的评价

32分钟前
  • [Deleted]
  • 推荐

一部印度自己的“费城故事”,但是具体来看“阿里格尔”所探讨的人权无论从故事还是电影语言上都更丰富更厚重,展示出了令人过目难忘的印度人权问题的一瞥。几幕如诗一般的景框、配乐和对白,就像故事的主角—写诗的教授本人一样,充满了期望和哀伤。

37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 几条线并没有很好的衔接处理,结尾结实感受到历史倒退的窒息,既然是印度,也是可以拍这样题材的电影,反观最近的大环境自我阉割,经济的进步思想依然是禁锢的。

42分钟前
  • Lazy Captain
  • 推荐

看过的第一部印度的文艺片,性爱画面该怎样就怎样,没有歌舞,长度正常。同志平权。大学教育的政治化。印度文明民主法制漫长的道路。对英国、美国唱的赞歌。诗意。迷失于翻译的隐喻。补足细节的蒙太奇比较高级,需要有一定视听基础的观众才能看懂。不寒而栗的结尾。原声很好。connection:月光男孩。

43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对同性恋的打压似乎是前英殖民地国家/地区的共性,香港也好不到哪里去。相反军政府控制的泰国则包容程度几乎世界前列了。

47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色调阴郁 没有歌舞 纪实冷静 比起脑残的《恋爱犯规》好太多 今年看过的最喜欢的同影

51分钟前
  • 韭菜饺
  • 力荐

取材于印度历史上对待同性群体最宽容的时段,即将同性恋去罪化几年间所发生的真人真事,在极其克制的叙事中依然能体味到道德公知对待同性群体人性和尊严的无情践踏,冰凉的结尾无疑是对印度重将同性恋定为犯罪的丑恶事实所发出无声的抨击和控诉,总体略平淡,但部分段落及教授表演很精彩。(69)

53分钟前
  • yihan1010
  • 推荐

推进得有点慢、对《费城故事》的借鉴很明显,但放在印度同志电影中已经是一座里程碑了。平权倒车开成印度这样也算丢脸,去罪化后还能再入罪回来!男主的演技厉害了,难怪拿到亚太电影节的影帝大奖...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非常棒的影片。

59分钟前
  • 绯色_神仙
  • 推荐

有评论说是印度版的《费城故事》,我看下来感觉更像是印度版的《王尔德》,从同志现实处境的角度来讲,比《王尔德》《费城故事》更好。

1小时前
  • 冉笛
  • 力荐

几条支线的剧情脱节严重。世界的自然规律被西方层出不穷的标签所分化。

1小时前
  • FYI
  • 还行

真实感觉 平权不易 触目惊心

1小时前
  • 勇敢的心
  • 力荐